《引爆点》读后感

时间:2023-01-27 04:09:06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引爆点》读后感(通用9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引爆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引爆点》读后感(通用9篇)

  《引爆点》读后感 篇1

  如何制造流行,找到引爆点至关重要?世界本来很平静,突然的事件从此世界因此改变。

  引爆点三要素: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内行专家、推销员、联系员)这些人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很强的人脉关系,是引爆点的关键。比如明星、经济学专家、企业大咖等。信息传播的载体,内行人就是数据库为信息传播提供数据源。例如王宝强事件、郭德纲事件…一双鞋、一个紧急情报、一种传染病或者一部新电影,都可能仅仅因为其与某个特别人物的关联而变得极富传染力。

  第二、附着力因素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因素,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留下深刻印象!在广告业,信息过量现象被称为“信息混杂”问题,这种信息混杂现象使得任何一则信息都越来越难产生附着力。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第三、环境威力原则。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等密切相关。富士康13跳自杀事件,流行病,吸烟,中国式过马路等。环境威力法则认为,那些诱发人们不良行为的因素可以是非常简单、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秩序混乱的信号,如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和乘车逃票现象等。当组织大于150人就会出现严重问题。管理、沟通、流程…还有数据调查:聪明的孩子作弊要少,女孩儿和男孩儿作弊一样多,年龄大的孩子作弊更多,稳定、幸福家庭出身的孩子作弊要少。只要对实验数据做出分析,就能得出行为一致性的'总体规律。引爆点最终再次证实了我们存在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如何做?

  1.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到关键方面。

  2.世界并非是我们一相情愿的直觉中的世界。

  3.成功发起流行潮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具备一个基本的信念,即:制造变化是可能的,人们是能够在一些特定力量的驱使下,骤然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的。

  《引爆点》读后感 篇2

  大学时代曾读过《引爆点》这本书,观看过本次培训的视频后,关于书中的道理,我又有了更深一步的启发。

  我想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流行”这件事情。我们这样去定义流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很多人做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那么我想,除非是一些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如吃饭、睡觉,其他的事情,大概都不会是同一个灵感同时降临到很多人的脑袋。

  所以,流行是个过程,时间为轴,终点是宏伟的场面,起点往往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观念,而在这段时间轴上,这个小小的观念经历了最初的缓慢复制,到达一个临界状态,突然开始呈几何级的复制,最终到达宏伟。这个临界状态,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引爆点。而从这个观念的产生,以至达到引爆点的这段过程,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引爆点》告诉我们,完成这一过程,有三个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个别人物,附着力,环境威力。

  人物是观念的载体,传播行为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怎样的人能让观念传播的更快呢?第一,交际圈广,朋友圈比较大的人,这类人就是联系员,依靠联系员去传播,好处是受众面较广;第二,对观念领悟的比较透彻,很懂而且很愿意去分享表达的人,这类人就是内行,内行传播的信息,往往就很容易让人信服,因为分享是内行天生的乐趣,内行乐于去让信息生动的传递;第三,具有超强说服能力的人,这类人就是推销员,推销员与内行不同之处是他们更擅长用技巧和暗示去让人们接受观点。

  除了传播上的帮助,观念本身的附着能力也是实现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附着能力呢?事实上,当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可能就偏离正轨了。我们的直觉通常认为信息质量决定受众接收信息的多少,所以会不自觉的去增加信息内容,提高信息密度。然而这个世界的规律或许恰恰相反,信息附着能力的大小不在于信息质量的高低,而在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增强信息的附着能力?”

  我认为,给信息附加简单直接、便于记忆或者新颖有趣的.关联标记是增强附着力的有效方法。这种关联标记通常都有促使改变,驱动人们立马行动的暗示。

  高附着力的信息在个别人物的推波助澜下,能迅速引起传播,但仅此两点尚且不够。流行行为的产生还需要一定的环境影响。环境威力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事实,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是极度敏感。外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状态,从而决定我们的行为。

  培训至此,我们大概理清了本书要介绍的原理,一个有着较强附着力的事物,在联系员、内行、推销员的传播推动下,配合着大环境的影响,最终引爆了流行。

  运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对已经发生过的流行进行分析。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洛阳纸贵”,意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然而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的是,《三都赋》的流行,却并非一帆风顺。

  左思貌不惊人,常遭人鄙夷,故而发奋,因读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感慨佩服文章的气度和华丽之余,觉得文章有虚而不实、大而不当的弊病。所以决定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作《三都赋》,把三国的都城都写入赋中。

  左思写此文章,历时十年,所查资料数量巨大,堆满了屋子。不知大家对此作何感慨,十年著一赋,大量的考据论证,我想此赋的含金量必然不会低。那写出此赋,定然能传颂万里,英名远扬了吧?

  不然,左思写成之后,将文章交给别人看,得来的却全是讥讽。有“潘江陆海”美名的陆机评价其文,只是轻蔑的说可以拿去盖酒坛子了。

  《三都赋》其文,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曾粗看了几眼,个人以为,此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地理志,以介绍地标、人文、风俗为主。不知道当时洛阳人民的喜好,但我想,这种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描述的文章应该很难让人爱不释手吧。

  左思不甘自己的呕心力作被埋没,于是找到了文学家张华,张华读罢文章,又和左思几番交流,竟至于手不能释卷,对此文更是赞不绝口,并决定带着左思和他的文章一起去见皇甫谧。皇甫谧读罢文章也是感慨万千,为此文写下了序言,并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至此,《三都赋》开始传世,直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局面。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一篇叫做《三都赋》的作品,在内行张华的推助下,经由联系员皇甫谧的推广,并在张载、刘逵作注而产生强大附着力之后,最终风靡。

  有趣的是,最初讥讽此文的陆机,再此文风靡之后重读,竟连连点头,直呼“写的太好了”,并断定自己再写《三都赋》绝不会超过左思,故而作罢。由此,我们看,对陆机所为,无论是之前的讥讽还是之后的赞叹,都是环境威力法则在起作用,起初,他本人就在写作同样的赋,这时来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送来自己的文章,陆机在不悦、鄙夷的心态下,自然影响对其文的评价。后来左思之作广为流传,陆机迫于压力也绝难再有较高的姿态了,其评价也截然不同了。

  以上,《引爆点》的内容大致如此,本书详细例举了大量的事实和实验,旁征博引,不一而足。实际上就是要告诉

  我们这个世界并非看起来那么坚不可摧,掌握一定的法则,再微小的个体都有可能引爆流行。对于一个立足于汽车后市场的修车人来说,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看似稳固的现状不足以让我们畏惧,总有方法是可以撬动它的,要有信念;

  二、少数个别人物对事物的流行发展起到了巨大而关键的作用,要把资源向他们倾斜;

  三、乐于分享,在分享中学习,能让你所学更快的传播出去,也能让你更快的学习,要成为内行;

  四、脱离环境讨论性格是无意义的,从个人提升的角度而言,努力为自己创造积极乐观的环境,定能让自身成长的更快更好;

  五、信息的传播是要讲究方法的,你奉为圭臬、视若珍宝的东西或许在别人那里根本不值一提,所以让别人明白你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尝试。

  《引爆点》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引爆点》,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很流行,口碑十分不错。“引爆点”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点燃那根导火线,引爆流行。它有三个特征:传染性、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以及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作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包括: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在引爆流行中,这三者都非常的重要。其实个别人物更像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而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内容本身,他要给人印象深刻、给人难以抗拒,并为此付出行动。最后是环境威力法则,有了人和物,还要有天时地利。总之,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法则,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对流行潮的免疫关注探讨过少。当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他们就对这些信息产生免疫,作为替代,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世界是可变的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我发现,《引爆点》和《影响力》这二者有些观点竟不谋而合,他们都是从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有时候你习以为常的东西,顾客不见得也习以为常,你需要给顾客一个具体的指令,来唤醒他们的行动意识,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读完此书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网友的读后感,作者抛砖引玉,网友发散思维,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写得非常不错,见地很深,把《引爆点》拓展到了网络营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的巧妙。

  《引爆点》读后感 篇4

  20XX年买的这本书,当时在豆瓣上看到罗永浩推荐了十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引爆点》。5年后再翻出来看了第二遍,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引爆点》是一本什么书?《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引爆点》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一个热点事件的爆发,是由量变引起了质变。本书从巴尔的摩市的流行病毒事件爆发开始分析,引出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

  一个同时具备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天赋的小马童,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他骑马夜行,仅2个小时走完13英里,沿途路过每一个小镇,都敲门告诉当地民兵领袖“英国人就要来了”并组织力量反击,最后取得了胜利。而另一个叫威廉·戴维斯,他传播了同样的信息、经过同样多的城镇、跑了同样的长的路程,却没能把经过的地区“点燃”,没有引起当地民兵领袖们的警惕。所以,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的成功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持有的社交天赋。日常生活中,某个热点事件的爆发,常常就是那些拥有海量粉丝,有自我推销、传播能力和深知如何去打动粉丝的自媒体引爆的。同理我们的产品的运营,想要快速和广泛的传播,同样需要有这种社交天赋的人,一个同时具备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天赋的人。

  附着力因素法则

  附着力因素主要指信息本身的价值。还有就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对信息进行包装的方法,使得信息变得让人难以抗拒。比如去年百雀羚的长图广告,支付宝的个人年度报告等等。

  环境威力法则

  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平均每年的谋杀案远超过2000起,严重犯罪活动超过600000起,地铁上的犯罪也非常严重。然而整治地铁乱涂乱画的现象就平息了地铁的犯罪潮。这是因为犯罪人群对环境透露的些微暗示极度敏感。

  我们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信息点,但是这些点就是群体效应的引爆点。比如,在一个干净的没有任何垃圾的公共场所,人们会自我约束不乱丢垃圾。但是,如果你故意放少许垃圾在地上,很快,地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垃圾。

  总之,每个流行的引爆,都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爆点》读后感 篇5

  最近看了《引爆点》这本书。引爆点,顾名思义,就是引爆一场流行。引爆一场消费革命。作者认为一场流行潮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现在我从行业的角度,谈谈这三个因素在留学行业中所发挥的作用。

  先说说个别人物法则,它是指个人行为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书中,作者指出有3类人在传播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对应到留学行业中,我认为是是权威人士、市场推广人员、留学顾问。留学行业作为服务性的行业非常注重口碑营销,所以人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说一下“留学顾问”这一职位,他既充当内行又充当推销员的角色。留学专家掌握了大量了院校信息,留学资讯,能给客户提供优质的职业规划、专业选择、院校申请服务,他们是专家;把自己掌握的留学信息和留学规划服务卖给客户,他们是推销员。所以无论是哪一家留学公司,都不断的把留学顾问的权威、专业植入消费者的脑海中。

  留学行业中的“权威人士”包含的群种很多,其中院校招生官、留学专家、海归名人都可以充当权威人士,也就是格拉德威尔说的内行人。他们能提供留学行业最新、最真实、最权威的信息。很多留学机构喜欢以教育展和招生面试会的形式做市场宣传,这其实就是利用内行人的作用,消费者能与院校招生官直接面对面接触,获取第一手信息,能直接刺激消费。

  再说一说联系人这个角色,在留学行业中由市场推广人员充当。他们是消费者和留学顾问之间联系的桥梁,不直接引爆消费,只负责为企业输送血液,但是输送血液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

  附着力法则是指流行内容本身,他要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抗拒,并付诸实施。将这一法则运用到我们留学行业领域的竞争,一家留学机构要在市场中赢得主流地位首先要从产品本身着手。

  一家优秀的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优质的产品,这个是征服市场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基。留学机构属于服务性机构,品牌的维护和服务质量很重要。所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如何让我们的产品和观念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并且让消费者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选择你?除了产品和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营销手段。

  市场人员在营销时,不仅要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特别的.了解,还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了解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洞察市场动态,了解同行之间的竞争优劣,有的放矢的进行营销宣传。同时,同一款产品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都会产生不一样的传播效果。作为一名市场人员,在发布营销信息的时候,要坚持附着力法则,抓住产品特色,以最吸引眼球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消费者自愿购买你的产品。

  环境威力法则指的是一场流行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时间和地点等环境因素。任何一家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都不会忽视环境因素。

  就留学行业来说,不仅有谈旺季之分而且不同时间推广的项目也会不一样,这就需要市场人员具有洞察市场环境的能力。例如:6月份是中国的高考和中考,这个时间是高中生和初中生升学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广海外高中和海外本科留学的旺季。留学行业有自己特定的消费群,因此推广的人群和地点都会有所变化。就以兼职派单来说,不可能满大街广撒网,市场人员会选择意向人群集中且交通便利的地方,例如高校雅思/托福考点。环境直接决定市场导向,市场人员要有狗鼻子一眼灵敏的嗅觉,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进行信息传播。

  《引爆点》读后感 篇6

  首先我在这里谈谈我对“引爆点”的认识,书中是这样给我们解释的:“引爆点”指的是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以及一切变化同时产生的戏剧性时刻。它的突出特点是剧爆,即突然性的全面爆发。而我对它的理解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的那个临界点,我也这样理解:引爆点就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东西由不被大多数人知道突然变成被大多数人知道,或者由少数人或者没人喜欢一下子变成有很多人喜欢并且为之而痴迷的过程中的那个关键点。而且引爆点是所有流行潮所必须具备的,没有一个流行潮例外,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流行病还是罪行也存在这所谓的引爆点。举个现实的例子,折纸,将一张白纸连续对折52次,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厚度没什么概念,但是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答案,这个厚度已经超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了,这中间,就存在着一个引爆点,我觉得也可以称之为爆发点。

  作者在开篇讲了流行法则三要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作者指出,正是由于个别人物导致了流行潮的发生。这里的个别人物指的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作为一个联系员,他必须存在强大有力的人脉网络,是社会中的交际花,是沟通的能手,这样才能将一件东西或一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达到人人皆知的效果。除此外,作为一个联系员,还必须学会把握微弱关系的能力,因为在了解新东西时,微弱关系往往会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作为一个内行,必须全面了解各个事物的方方面面,但是也许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推销员,作者指出必须要有一种能力——超感染力,这种超感染力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个人魅力和说服别人的能力。但是对于作者提出的“说服工作往往是通过人们不喜欢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这一点我不明白,因为至少我和我身边的人不是这种情况。在讲述个别人物法则时,作者还给我们讲了微妙的暗示对作为个别人物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在有些场合,非文字性的'暗示往往比文字性暗示更为重要。

  引起流行潮的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法则,就拿当今的广告来说吧,任何一家公司要想宣传自己的品牌,基本都会打广告,但是怎么做才会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呢,这时,附着力因素法则就起作用了,附着力因素说的是在宣传时,用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们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下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受到显著的效果。现在的有些广告,时老长老长了,里面包含的信息多了,可是被人们记住的少了,相反有的广告很短,但是很经典,很容易被人们熟记,自然,宣传效果就达到了。前者是因为干扰因素多了,影响了人们对有效信息的吸收,所以宣传效果不尽人意。但是附着力因素产生的前提是必须有内在的质量。

  引起流行潮的第三法则是环境为力因素,可能有的人对此感到很困惑,流行跟外在环境有什么关系,其实则恰恰相反,环境因素往往会对流行产生的影比前面的两个都大。就拿现在的手机党来说吧,为什么会出现呢?因为无论在地铁上还是公交以及餐桌上,你都会发现别人都在玩手机,没人跟你说话,而你又无事可做,也只好默默的拿起手机,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有个别人物法则的原因,但是在一个环境(大多数人玩手机)形成的时候,个别人物法则就会使去作用了。跟风,随大流,追时尚不都是这么出现的吗?

  综上所述,当某些东西满足以上几个条件的时候,就会形

  成一种风尚,引起一种潮流。这就是我读《引爆点》给我带来的认识和影响。

  《引爆点》读后感 篇7

  最近读了《引爆点》,作者是个美国人,名叫马尓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在前几年很流行,口碑十分不错。

  “引爆点”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点燃那根导火线,引爆流行。它有三个特征:传染性;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作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包括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在引爆流行中,这三者都很重要,其实个别人物更像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而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内容本身,它要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抗拒,并为此付出行动。最后是环境威力法则,有了“人和”“物和”,还要有“天时地利”。总之,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法则,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六步分离”“情绪感染”“破窗理论”“通道容量”“扩散模型”“传真机效应”“内行陷阱”等等,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加以佐证,十分的严谨。当然,文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言论,精辟之至,直指人性。比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对流行潮的免疫关注探讨过少。当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他们就对这些信息产生免疫,作为替代,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世界是可变的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我发现,《引爆点》和《影响力》这二者有些观点竟不谋而合,比如美国那个著名的杀人案。他们都是从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另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一个案例:实验员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注射免费疫苗,采用了“高恐吓”和“低恐吓”的方式,希望让学生行动起来。但是,最终发现,两种方式并没有区别,去的学生总共只有3%。后来,实验员在宣传册上加了张去医务室的`地图,结果发现,学生响应率竟变成了28%。其实,学生并非不知去医务室的路,但一张地图竟有如此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忽然间,我发现这个实验和营销学的一个理念十分相似:你习以为常的东西,顾客不见得也习以为常。你需要给顾客一个具体的指令,来唤醒他们的行动意识。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得挺不错。但是,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案例过于拖沓乏味,文字有些枯燥晦涩,读起来有点吃力,没有足够的快感。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水平有限?已经不得而知

  读完此书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网友的读后感。作者抛砖引玉,网友发散思维,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写得非常不错,见地很深,把《引爆点》拓展到了网络营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的巧妙。

  《引爆点》读后感 篇8

  《引爆点》一书是《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被《福布斯》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他对社会上突如其来的社会流行潮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世人详尽剖析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发现了导致流行的因素,他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就可以轻易地推动起一个流行潮。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指出,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其实只要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读完此书,我想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字,分别是“引”、“爆”和“点”。

  “引”,它代表的是流行三法则之一,个别人物法则。格拉德威尔在本书中讲到,个别人物会对某种产品或某种信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将这些人物在 “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很生动地概括形容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想把这些极少数的三种人物在“流行”中发挥的作用用一个“引”字来概括。

  联系员就是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把朋友当作邮票一样地搜集,随时与人保持联系。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联系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社会以及不同职位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这些联系员的存在才“引来”了不同领域的人们的联系,才给某种社会流行浪潮提供了前提条件。

  内行就是那种“什么都懂的人”,内行掌握着最多的信息,而且他们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他们对这些信息的态度和看法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流行”程度。这类人很愿意向其他人坦白所掌握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说服力。所以,要使一个信息或产品流行起来,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说服人员,这类人就是我们所谓的推销员。

  推销员就是那种“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这种人没有很深的知识,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让见到面的人在短暂的时间就交付信任。这个角色能够把内行发现的东西与大众用简易的语言相互沟通。如果人们对选来的信息并不相信,他们就有能力说服大家,而且,与其他两种人一样,这些人对于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也至关重要。

  这三种人在社区工作中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社区工作中,要想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顺利贯彻,使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各项决策顺利推行并为老百姓接受从而取得实效,充分发挥这三种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辖区内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人即“联系员”,把社区老百姓的各种真实的想法反映上来并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其次,把这些民生需求和解决办法交给具有对社区事务比较在行的“内行”去辨别,去筛选,经过集体讨论后形成党工委决策;最后通过组织机制把这些决策使机关各职能部门分工掌握后,提交给推销员,通过推销员的作用把各项决策和任务贯彻下去,让老百姓接受,并变成实际的行动。这样整个社区由于这些人的作用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作就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也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引爆点》读后感 篇9

  做淘宝的,要卖爆款。

  做自媒体的,要写爆文。

  做餐饮的,要开网红店。

  做明星的,要有爆点。

  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爆的时代。

  如何引爆?

  先要找人。

  第一种人,是和我住一个房间的同事A这样的,到哪都认识人。

  之前,老王手机要换个电池,去专卖店起码大几百。A在南京呆了七八年,给我推荐了珠江路的一个手机店,花了200块换的。再比如之前做项目,找不同行业的人做研究调查,靠A找了很多。

  有个六度人脉理论,指的是经过六个左右的人,你就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之间的联系都是随机的。有个别特殊的人,他和其他所有人相隔都仅有几度,而你正好认识他,通过他和世界联系了起来。

  第二种人,是我的程序员同事这样的,在某个方面懂得很多。

  无论是换电脑、手机,我都会先问一问他们的意见,性价比高不高,质量好不好。最近刚买了一个USB分线器,我都会问一问他们的意见,他们会详细地告诉我,当然是越贵的越好,但其实买绿联的就行,实惠,就是只能插传输数据的线,充电的线尽量都插电脑上,比较安全。

  第三种人,可能是我这样的,爱安利。

  碰到什么好玩的、新奇的东西,想分享给更多的人。

  奶奶那一辈人,更是这种人的代表。买到了便宜几毛的菜,要对大院里碰到的每个人都说一遍,怂恿他们一起第二天去买。

  尽管可能买菜的地方贼远,要倒上几班公交,或者要去很早才能抢上,奶奶们总是能以价格优势说服别人,一起去抢菜。

  大部分广告商青睐的KOL都有这三种特质,他们是某个领域的内行,对该领域十分了解。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自己的一些知识见解,而粉丝们因此聚集在他们身边,相信他们的意见,跟随他们的选择。

  找到人之后,要做的是处理信息。

  大部分的'信息和用户之间是没有摩擦力的,如下图左,大部分人左耳进右耳出,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就瞬间失忆。

  我们需要给用户提供有摩擦力的信息,最好能擦出火花。

  易传播,易自发传播,易快速传播。

  比如做餐饮美食,传到你眼前和耳边的信息,绝对不会是它有多美味。

  喜茶,买茶要靠身份证还限购,用排队引爆朋友圈。

  海底捞,给围观跳楼群众发酸梅汤,用服务引爆朋友圈。

  还有跳钢管舞的鸭子,牛肉片围成的小人。

  一方面是因为众口难调,有人觉得好吃的东西,就一定有人会觉得不好吃。一个四川人告诉你,那家火锅很正宗,你满怀期待去吃,辣的在马桶上起不来,气的骂了几天娘。

  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形容吃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比如形容奶茶如何好喝,甜?可口?层次多?用料新鲜扎实新鲜?这样的内容,发朋友圈都不会有几个人给你点赞。

  处理信息这方面,一定要向标题党学习。要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某一方面的情绪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传播。

  《黏性》这本书主要说的就是营销方面的附着力,有六项原则,缩写为SUCCESS。

  简单(Simpicity)

  意外(Unexpectedness)

  具体(Concreteness)

  可信(Credibility)

  情感(Emotions)

  故事(Stories)

  然后,塑造一个环境。

  熟悉一个陌生产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你的朋友都在说它。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讨论同一件东西或者事情,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了解,并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人在群体中智商是下降的,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就是所谓的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引爆点》读后感(通用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引爆点》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引爆点》有感范文10-07

每天进步一点点读后感04-25

相似点与相异点英语作文10-05

悠着点,慢着点作文10-06

点赞10-05

改变一点点10-04

改变一点点05-18

久一点点美文10-06

每天进步一点点10-03

一点点离情散文10-06

《引爆点》读后感(通用9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引爆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引爆点》读后感(通用9篇)

  《引爆点》读后感 篇1

  如何制造流行,找到引爆点至关重要?世界本来很平静,突然的事件从此世界因此改变。

  引爆点三要素: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内行专家、推销员、联系员)这些人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很强的人脉关系,是引爆点的关键。比如明星、经济学专家、企业大咖等。信息传播的载体,内行人就是数据库为信息传播提供数据源。例如王宝强事件、郭德纲事件…一双鞋、一个紧急情报、一种传染病或者一部新电影,都可能仅仅因为其与某个特别人物的关联而变得极富传染力。

  第二、附着力因素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因素,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留下深刻印象!在广告业,信息过量现象被称为“信息混杂”问题,这种信息混杂现象使得任何一则信息都越来越难产生附着力。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第三、环境威力原则。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等密切相关。富士康13跳自杀事件,流行病,吸烟,中国式过马路等。环境威力法则认为,那些诱发人们不良行为的因素可以是非常简单、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秩序混乱的信号,如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和乘车逃票现象等。当组织大于150人就会出现严重问题。管理、沟通、流程…还有数据调查:聪明的孩子作弊要少,女孩儿和男孩儿作弊一样多,年龄大的孩子作弊更多,稳定、幸福家庭出身的孩子作弊要少。只要对实验数据做出分析,就能得出行为一致性的'总体规律。引爆点最终再次证实了我们存在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如何做?

  1.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到关键方面。

  2.世界并非是我们一相情愿的直觉中的世界。

  3.成功发起流行潮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具备一个基本的信念,即:制造变化是可能的,人们是能够在一些特定力量的驱使下,骤然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的。

  《引爆点》读后感 篇2

  大学时代曾读过《引爆点》这本书,观看过本次培训的视频后,关于书中的道理,我又有了更深一步的启发。

  我想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流行”这件事情。我们这样去定义流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很多人做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那么我想,除非是一些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如吃饭、睡觉,其他的事情,大概都不会是同一个灵感同时降临到很多人的脑袋。

  所以,流行是个过程,时间为轴,终点是宏伟的场面,起点往往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观念,而在这段时间轴上,这个小小的观念经历了最初的缓慢复制,到达一个临界状态,突然开始呈几何级的复制,最终到达宏伟。这个临界状态,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引爆点。而从这个观念的产生,以至达到引爆点的这段过程,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引爆点》告诉我们,完成这一过程,有三个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个别人物,附着力,环境威力。

  人物是观念的载体,传播行为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怎样的人能让观念传播的更快呢?第一,交际圈广,朋友圈比较大的人,这类人就是联系员,依靠联系员去传播,好处是受众面较广;第二,对观念领悟的比较透彻,很懂而且很愿意去分享表达的人,这类人就是内行,内行传播的信息,往往就很容易让人信服,因为分享是内行天生的乐趣,内行乐于去让信息生动的传递;第三,具有超强说服能力的人,这类人就是推销员,推销员与内行不同之处是他们更擅长用技巧和暗示去让人们接受观点。

  除了传播上的帮助,观念本身的附着能力也是实现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附着能力呢?事实上,当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可能就偏离正轨了。我们的直觉通常认为信息质量决定受众接收信息的多少,所以会不自觉的去增加信息内容,提高信息密度。然而这个世界的规律或许恰恰相反,信息附着能力的大小不在于信息质量的高低,而在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增强信息的附着能力?”

  我认为,给信息附加简单直接、便于记忆或者新颖有趣的.关联标记是增强附着力的有效方法。这种关联标记通常都有促使改变,驱动人们立马行动的暗示。

  高附着力的信息在个别人物的推波助澜下,能迅速引起传播,但仅此两点尚且不够。流行行为的产生还需要一定的环境影响。环境威力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事实,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是极度敏感。外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状态,从而决定我们的行为。

  培训至此,我们大概理清了本书要介绍的原理,一个有着较强附着力的事物,在联系员、内行、推销员的传播推动下,配合着大环境的影响,最终引爆了流行。

  运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对已经发生过的流行进行分析。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洛阳纸贵”,意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然而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的是,《三都赋》的流行,却并非一帆风顺。

  左思貌不惊人,常遭人鄙夷,故而发奋,因读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感慨佩服文章的气度和华丽之余,觉得文章有虚而不实、大而不当的弊病。所以决定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作《三都赋》,把三国的都城都写入赋中。

  左思写此文章,历时十年,所查资料数量巨大,堆满了屋子。不知大家对此作何感慨,十年著一赋,大量的考据论证,我想此赋的含金量必然不会低。那写出此赋,定然能传颂万里,英名远扬了吧?

  不然,左思写成之后,将文章交给别人看,得来的却全是讥讽。有“潘江陆海”美名的陆机评价其文,只是轻蔑的说可以拿去盖酒坛子了。

  《三都赋》其文,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曾粗看了几眼,个人以为,此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地理志,以介绍地标、人文、风俗为主。不知道当时洛阳人民的喜好,但我想,这种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描述的文章应该很难让人爱不释手吧。

  左思不甘自己的呕心力作被埋没,于是找到了文学家张华,张华读罢文章,又和左思几番交流,竟至于手不能释卷,对此文更是赞不绝口,并决定带着左思和他的文章一起去见皇甫谧。皇甫谧读罢文章也是感慨万千,为此文写下了序言,并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至此,《三都赋》开始传世,直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局面。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一篇叫做《三都赋》的作品,在内行张华的推助下,经由联系员皇甫谧的推广,并在张载、刘逵作注而产生强大附着力之后,最终风靡。

  有趣的是,最初讥讽此文的陆机,再此文风靡之后重读,竟连连点头,直呼“写的太好了”,并断定自己再写《三都赋》绝不会超过左思,故而作罢。由此,我们看,对陆机所为,无论是之前的讥讽还是之后的赞叹,都是环境威力法则在起作用,起初,他本人就在写作同样的赋,这时来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送来自己的文章,陆机在不悦、鄙夷的心态下,自然影响对其文的评价。后来左思之作广为流传,陆机迫于压力也绝难再有较高的姿态了,其评价也截然不同了。

  以上,《引爆点》的内容大致如此,本书详细例举了大量的事实和实验,旁征博引,不一而足。实际上就是要告诉

  我们这个世界并非看起来那么坚不可摧,掌握一定的法则,再微小的个体都有可能引爆流行。对于一个立足于汽车后市场的修车人来说,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看似稳固的现状不足以让我们畏惧,总有方法是可以撬动它的,要有信念;

  二、少数个别人物对事物的流行发展起到了巨大而关键的作用,要把资源向他们倾斜;

  三、乐于分享,在分享中学习,能让你所学更快的传播出去,也能让你更快的学习,要成为内行;

  四、脱离环境讨论性格是无意义的,从个人提升的角度而言,努力为自己创造积极乐观的环境,定能让自身成长的更快更好;

  五、信息的传播是要讲究方法的,你奉为圭臬、视若珍宝的东西或许在别人那里根本不值一提,所以让别人明白你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尝试。

  《引爆点》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引爆点》,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很流行,口碑十分不错。“引爆点”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点燃那根导火线,引爆流行。它有三个特征:传染性、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以及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作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包括: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在引爆流行中,这三者都非常的重要。其实个别人物更像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而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内容本身,他要给人印象深刻、给人难以抗拒,并为此付出行动。最后是环境威力法则,有了人和物,还要有天时地利。总之,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法则,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对流行潮的免疫关注探讨过少。当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他们就对这些信息产生免疫,作为替代,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世界是可变的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我发现,《引爆点》和《影响力》这二者有些观点竟不谋而合,他们都是从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有时候你习以为常的东西,顾客不见得也习以为常,你需要给顾客一个具体的指令,来唤醒他们的行动意识,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读完此书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网友的读后感,作者抛砖引玉,网友发散思维,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写得非常不错,见地很深,把《引爆点》拓展到了网络营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的巧妙。

  《引爆点》读后感 篇4

  20XX年买的这本书,当时在豆瓣上看到罗永浩推荐了十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引爆点》。5年后再翻出来看了第二遍,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引爆点》是一本什么书?《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引爆点》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一个热点事件的爆发,是由量变引起了质变。本书从巴尔的摩市的流行病毒事件爆发开始分析,引出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

  一个同时具备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天赋的小马童,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他骑马夜行,仅2个小时走完13英里,沿途路过每一个小镇,都敲门告诉当地民兵领袖“英国人就要来了”并组织力量反击,最后取得了胜利。而另一个叫威廉·戴维斯,他传播了同样的信息、经过同样多的城镇、跑了同样的长的路程,却没能把经过的地区“点燃”,没有引起当地民兵领袖们的警惕。所以,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的成功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持有的社交天赋。日常生活中,某个热点事件的爆发,常常就是那些拥有海量粉丝,有自我推销、传播能力和深知如何去打动粉丝的自媒体引爆的。同理我们的产品的运营,想要快速和广泛的传播,同样需要有这种社交天赋的人,一个同时具备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天赋的人。

  附着力因素法则

  附着力因素主要指信息本身的价值。还有就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对信息进行包装的方法,使得信息变得让人难以抗拒。比如去年百雀羚的长图广告,支付宝的个人年度报告等等。

  环境威力法则

  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平均每年的谋杀案远超过2000起,严重犯罪活动超过600000起,地铁上的犯罪也非常严重。然而整治地铁乱涂乱画的现象就平息了地铁的犯罪潮。这是因为犯罪人群对环境透露的些微暗示极度敏感。

  我们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信息点,但是这些点就是群体效应的引爆点。比如,在一个干净的没有任何垃圾的公共场所,人们会自我约束不乱丢垃圾。但是,如果你故意放少许垃圾在地上,很快,地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垃圾。

  总之,每个流行的引爆,都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爆点》读后感 篇5

  最近看了《引爆点》这本书。引爆点,顾名思义,就是引爆一场流行。引爆一场消费革命。作者认为一场流行潮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现在我从行业的角度,谈谈这三个因素在留学行业中所发挥的作用。

  先说说个别人物法则,它是指个人行为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书中,作者指出有3类人在传播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对应到留学行业中,我认为是是权威人士、市场推广人员、留学顾问。留学行业作为服务性的行业非常注重口碑营销,所以人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说一下“留学顾问”这一职位,他既充当内行又充当推销员的角色。留学专家掌握了大量了院校信息,留学资讯,能给客户提供优质的职业规划、专业选择、院校申请服务,他们是专家;把自己掌握的留学信息和留学规划服务卖给客户,他们是推销员。所以无论是哪一家留学公司,都不断的把留学顾问的权威、专业植入消费者的脑海中。

  留学行业中的“权威人士”包含的群种很多,其中院校招生官、留学专家、海归名人都可以充当权威人士,也就是格拉德威尔说的内行人。他们能提供留学行业最新、最真实、最权威的信息。很多留学机构喜欢以教育展和招生面试会的形式做市场宣传,这其实就是利用内行人的作用,消费者能与院校招生官直接面对面接触,获取第一手信息,能直接刺激消费。

  再说一说联系人这个角色,在留学行业中由市场推广人员充当。他们是消费者和留学顾问之间联系的桥梁,不直接引爆消费,只负责为企业输送血液,但是输送血液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

  附着力法则是指流行内容本身,他要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抗拒,并付诸实施。将这一法则运用到我们留学行业领域的竞争,一家留学机构要在市场中赢得主流地位首先要从产品本身着手。

  一家优秀的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优质的产品,这个是征服市场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基。留学机构属于服务性机构,品牌的维护和服务质量很重要。所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如何让我们的产品和观念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并且让消费者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选择你?除了产品和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营销手段。

  市场人员在营销时,不仅要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特别的.了解,还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了解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洞察市场动态,了解同行之间的竞争优劣,有的放矢的进行营销宣传。同时,同一款产品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都会产生不一样的传播效果。作为一名市场人员,在发布营销信息的时候,要坚持附着力法则,抓住产品特色,以最吸引眼球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消费者自愿购买你的产品。

  环境威力法则指的是一场流行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时间和地点等环境因素。任何一家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都不会忽视环境因素。

  就留学行业来说,不仅有谈旺季之分而且不同时间推广的项目也会不一样,这就需要市场人员具有洞察市场环境的能力。例如:6月份是中国的高考和中考,这个时间是高中生和初中生升学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广海外高中和海外本科留学的旺季。留学行业有自己特定的消费群,因此推广的人群和地点都会有所变化。就以兼职派单来说,不可能满大街广撒网,市场人员会选择意向人群集中且交通便利的地方,例如高校雅思/托福考点。环境直接决定市场导向,市场人员要有狗鼻子一眼灵敏的嗅觉,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进行信息传播。

  《引爆点》读后感 篇6

  首先我在这里谈谈我对“引爆点”的认识,书中是这样给我们解释的:“引爆点”指的是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以及一切变化同时产生的戏剧性时刻。它的突出特点是剧爆,即突然性的全面爆发。而我对它的理解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的那个临界点,我也这样理解:引爆点就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东西由不被大多数人知道突然变成被大多数人知道,或者由少数人或者没人喜欢一下子变成有很多人喜欢并且为之而痴迷的过程中的那个关键点。而且引爆点是所有流行潮所必须具备的,没有一个流行潮例外,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流行病还是罪行也存在这所谓的引爆点。举个现实的例子,折纸,将一张白纸连续对折52次,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厚度没什么概念,但是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答案,这个厚度已经超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了,这中间,就存在着一个引爆点,我觉得也可以称之为爆发点。

  作者在开篇讲了流行法则三要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作者指出,正是由于个别人物导致了流行潮的发生。这里的个别人物指的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作为一个联系员,他必须存在强大有力的人脉网络,是社会中的交际花,是沟通的能手,这样才能将一件东西或一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达到人人皆知的效果。除此外,作为一个联系员,还必须学会把握微弱关系的能力,因为在了解新东西时,微弱关系往往会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作为一个内行,必须全面了解各个事物的方方面面,但是也许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推销员,作者指出必须要有一种能力——超感染力,这种超感染力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个人魅力和说服别人的能力。但是对于作者提出的“说服工作往往是通过人们不喜欢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这一点我不明白,因为至少我和我身边的人不是这种情况。在讲述个别人物法则时,作者还给我们讲了微妙的暗示对作为个别人物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在有些场合,非文字性的'暗示往往比文字性暗示更为重要。

  引起流行潮的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法则,就拿当今的广告来说吧,任何一家公司要想宣传自己的品牌,基本都会打广告,但是怎么做才会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呢,这时,附着力因素法则就起作用了,附着力因素说的是在宣传时,用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们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下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受到显著的效果。现在的有些广告,时老长老长了,里面包含的信息多了,可是被人们记住的少了,相反有的广告很短,但是很经典,很容易被人们熟记,自然,宣传效果就达到了。前者是因为干扰因素多了,影响了人们对有效信息的吸收,所以宣传效果不尽人意。但是附着力因素产生的前提是必须有内在的质量。

  引起流行潮的第三法则是环境为力因素,可能有的人对此感到很困惑,流行跟外在环境有什么关系,其实则恰恰相反,环境因素往往会对流行产生的影比前面的两个都大。就拿现在的手机党来说吧,为什么会出现呢?因为无论在地铁上还是公交以及餐桌上,你都会发现别人都在玩手机,没人跟你说话,而你又无事可做,也只好默默的拿起手机,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有个别人物法则的原因,但是在一个环境(大多数人玩手机)形成的时候,个别人物法则就会使去作用了。跟风,随大流,追时尚不都是这么出现的吗?

  综上所述,当某些东西满足以上几个条件的时候,就会形

  成一种风尚,引起一种潮流。这就是我读《引爆点》给我带来的认识和影响。

  《引爆点》读后感 篇7

  最近读了《引爆点》,作者是个美国人,名叫马尓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在前几年很流行,口碑十分不错。

  “引爆点”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点燃那根导火线,引爆流行。它有三个特征:传染性;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作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包括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在引爆流行中,这三者都很重要,其实个别人物更像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而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内容本身,它要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抗拒,并为此付出行动。最后是环境威力法则,有了“人和”“物和”,还要有“天时地利”。总之,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法则,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六步分离”“情绪感染”“破窗理论”“通道容量”“扩散模型”“传真机效应”“内行陷阱”等等,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加以佐证,十分的严谨。当然,文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言论,精辟之至,直指人性。比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对流行潮的免疫关注探讨过少。当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他们就对这些信息产生免疫,作为替代,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世界是可变的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我发现,《引爆点》和《影响力》这二者有些观点竟不谋而合,比如美国那个著名的杀人案。他们都是从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另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一个案例:实验员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注射免费疫苗,采用了“高恐吓”和“低恐吓”的方式,希望让学生行动起来。但是,最终发现,两种方式并没有区别,去的学生总共只有3%。后来,实验员在宣传册上加了张去医务室的`地图,结果发现,学生响应率竟变成了28%。其实,学生并非不知去医务室的路,但一张地图竟有如此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忽然间,我发现这个实验和营销学的一个理念十分相似:你习以为常的东西,顾客不见得也习以为常。你需要给顾客一个具体的指令,来唤醒他们的行动意识。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得挺不错。但是,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案例过于拖沓乏味,文字有些枯燥晦涩,读起来有点吃力,没有足够的快感。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水平有限?已经不得而知

  读完此书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网友的读后感。作者抛砖引玉,网友发散思维,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写得非常不错,见地很深,把《引爆点》拓展到了网络营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的巧妙。

  《引爆点》读后感 篇8

  《引爆点》一书是《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被《福布斯》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他对社会上突如其来的社会流行潮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世人详尽剖析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发现了导致流行的因素,他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就可以轻易地推动起一个流行潮。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指出,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其实只要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读完此书,我想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字,分别是“引”、“爆”和“点”。

  “引”,它代表的是流行三法则之一,个别人物法则。格拉德威尔在本书中讲到,个别人物会对某种产品或某种信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将这些人物在 “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很生动地概括形容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想把这些极少数的三种人物在“流行”中发挥的作用用一个“引”字来概括。

  联系员就是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把朋友当作邮票一样地搜集,随时与人保持联系。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联系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社会以及不同职位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这些联系员的存在才“引来”了不同领域的人们的联系,才给某种社会流行浪潮提供了前提条件。

  内行就是那种“什么都懂的人”,内行掌握着最多的信息,而且他们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他们对这些信息的态度和看法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流行”程度。这类人很愿意向其他人坦白所掌握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说服力。所以,要使一个信息或产品流行起来,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说服人员,这类人就是我们所谓的推销员。

  推销员就是那种“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这种人没有很深的知识,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让见到面的人在短暂的时间就交付信任。这个角色能够把内行发现的东西与大众用简易的语言相互沟通。如果人们对选来的信息并不相信,他们就有能力说服大家,而且,与其他两种人一样,这些人对于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也至关重要。

  这三种人在社区工作中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社区工作中,要想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顺利贯彻,使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各项决策顺利推行并为老百姓接受从而取得实效,充分发挥这三种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辖区内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人即“联系员”,把社区老百姓的各种真实的想法反映上来并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其次,把这些民生需求和解决办法交给具有对社区事务比较在行的“内行”去辨别,去筛选,经过集体讨论后形成党工委决策;最后通过组织机制把这些决策使机关各职能部门分工掌握后,提交给推销员,通过推销员的作用把各项决策和任务贯彻下去,让老百姓接受,并变成实际的行动。这样整个社区由于这些人的作用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作就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也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引爆点》读后感 篇9

  做淘宝的,要卖爆款。

  做自媒体的,要写爆文。

  做餐饮的,要开网红店。

  做明星的,要有爆点。

  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爆的时代。

  如何引爆?

  先要找人。

  第一种人,是和我住一个房间的同事A这样的,到哪都认识人。

  之前,老王手机要换个电池,去专卖店起码大几百。A在南京呆了七八年,给我推荐了珠江路的一个手机店,花了200块换的。再比如之前做项目,找不同行业的人做研究调查,靠A找了很多。

  有个六度人脉理论,指的是经过六个左右的人,你就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之间的联系都是随机的。有个别特殊的人,他和其他所有人相隔都仅有几度,而你正好认识他,通过他和世界联系了起来。

  第二种人,是我的程序员同事这样的,在某个方面懂得很多。

  无论是换电脑、手机,我都会先问一问他们的意见,性价比高不高,质量好不好。最近刚买了一个USB分线器,我都会问一问他们的意见,他们会详细地告诉我,当然是越贵的越好,但其实买绿联的就行,实惠,就是只能插传输数据的线,充电的线尽量都插电脑上,比较安全。

  第三种人,可能是我这样的,爱安利。

  碰到什么好玩的、新奇的东西,想分享给更多的人。

  奶奶那一辈人,更是这种人的代表。买到了便宜几毛的菜,要对大院里碰到的每个人都说一遍,怂恿他们一起第二天去买。

  尽管可能买菜的地方贼远,要倒上几班公交,或者要去很早才能抢上,奶奶们总是能以价格优势说服别人,一起去抢菜。

  大部分广告商青睐的KOL都有这三种特质,他们是某个领域的内行,对该领域十分了解。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自己的一些知识见解,而粉丝们因此聚集在他们身边,相信他们的意见,跟随他们的选择。

  找到人之后,要做的是处理信息。

  大部分的'信息和用户之间是没有摩擦力的,如下图左,大部分人左耳进右耳出,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就瞬间失忆。

  我们需要给用户提供有摩擦力的信息,最好能擦出火花。

  易传播,易自发传播,易快速传播。

  比如做餐饮美食,传到你眼前和耳边的信息,绝对不会是它有多美味。

  喜茶,买茶要靠身份证还限购,用排队引爆朋友圈。

  海底捞,给围观跳楼群众发酸梅汤,用服务引爆朋友圈。

  还有跳钢管舞的鸭子,牛肉片围成的小人。

  一方面是因为众口难调,有人觉得好吃的东西,就一定有人会觉得不好吃。一个四川人告诉你,那家火锅很正宗,你满怀期待去吃,辣的在马桶上起不来,气的骂了几天娘。

  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形容吃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比如形容奶茶如何好喝,甜?可口?层次多?用料新鲜扎实新鲜?这样的内容,发朋友圈都不会有几个人给你点赞。

  处理信息这方面,一定要向标题党学习。要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某一方面的情绪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传播。

  《黏性》这本书主要说的就是营销方面的附着力,有六项原则,缩写为SUCCESS。

  简单(Simpicity)

  意外(Unexpectedness)

  具体(Concreteness)

  可信(Credibility)

  情感(Emotions)

  故事(Stories)

  然后,塑造一个环境。

  熟悉一个陌生产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你的朋友都在说它。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讨论同一件东西或者事情,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了解,并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人在群体中智商是下降的,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就是所谓的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