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水彩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
(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师:秋天,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秋:题目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
学生齐读个别读
2、在理解小令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B、一点飞鸿影下
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有什么区别?
(1)“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
(2)“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五、写作特色
全曲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
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
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赏心悦目的秋景成为曲子的主旋律,第三句的意境转换,显的更加清疏、清和了。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八、理解小令的含义以及写作特色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静
对比飞鸿动
绚丽静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2
目标定向:
1.了解白朴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3.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创设的意境,感受文学的美。教学方法:采用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越调〕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三、理解文意,学习
释疑译文: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说明: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首曲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3
设计理念:
1、文因情而生,故语文教学要抓住情字,体现人文性。
2、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想景,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念人。
3、读与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工具性。
4、注重扶放的过渡,渗透学法,授之以渔。
教学流程:
一、教学《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我国唐代诗歌非常有名,出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你知道的有谁?背一首他的诗。
2、到了宋代,词又相当有名,你知道的词人有谁?请背诵一首他的作品。
3、而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书:元曲)今天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板书)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4、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5、指名读,随机点评。
6、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7、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静了;大发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
8、第三句写的是什么?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9、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10、过渡: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1、练习读好。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2、文因情而生。(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3、配乐朗读。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读。)
二、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总结学法: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
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
(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记住,文因情而生。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天净沙秋》
2、会解释《天净沙秋》的意思。
3、了解“天净沙”的体裁,会写关于“天净沙”体裁的元曲。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天净沙秋》。
2、会解释《天净沙秋》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天净沙”的体裁,会写关于“天净沙”体裁的元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大家是否记得咱们以前学过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来背诵一下,好吗?(生背诵,我配图)
2、那谁来说一下天净沙是什么?“天净沙,越调(河南三大剧种之一),曲牌名,单调(指一首元曲只有一段)二十八字。又名《塞上秋》。”
3、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一首元曲《天净沙秋》。(出示元曲)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二、新授元曲内容
1、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查阅白朴的个人资料了,谁来介绍一下白朴。(生介绍白朴)
2、这是本文字词的解释,你来读一下。
3、下面根据字词的解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元曲的意思,一会老师要提问。(生讨论)
4、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所说适时开课件)。
5、通过理解意思,你们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对,秋天都是有一种萧瑟之感的,但也是美丽而有韵味的.,那其他三季呢?老师还给你们找了白朴作的其他三季的作品,咱们来欣赏一下吧!同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开课件)
7、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三、提高学生修养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以天净沙为曲牌名的元曲都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开课件)生读。是这样的吗?(是)
2、那咱们是不是也可以仿照刚才的形式作一首元曲呢?好,咱们再回想一下“天净沙”的体裁形式。(生答)好下面大家试一试吧!(学生试做元曲)
欣赏学生所作元曲。
四、总结全课内容
其实,同学们做的这些元曲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元曲,因为元曲要讲究平仄,而你们现在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分清平仄的层次,所以老师说同学们做的这些元曲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元曲,但是能做到初步写元曲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在以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相继学到其他类型的元曲,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区分他们。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理解词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意象分析、对比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赏析古典文学的能力,掌握如何通过意象解读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鉴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美和情感深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简短的关于秋天的小故事或个人体验,引出秋天的美丽与哀愁,进而引入本课主题《天净沙·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5分钟)
简要介绍白朴的生平及元曲的特点。
背景介绍:简述元代社会背景,以及这可能对白朴创作此曲的影响。
三、朗读感知(约10分钟)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指导正确发音和情感表达。
四、文本解析(约15分钟)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讨论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及情感色彩。
结构与情感:探讨这些意象如何组合构建起整首小令的意境,理解从萧瑟到生机的转变(“一点飞鸿影下”至“白草红叶黄花”)所体现的情感变化。
对比阅读(可选):与其它描写秋天的诗词进行对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分析异同点。
五、小组讨论(约10分钟)
分组讨论:这首曲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小组汇报,全班分享,鼓励多元解读。
六、创意写作(约10分钟)
情景再现:让学生选择诗中一个场景,用现代文或诗歌形式重新描述,力求传达出原作的情感氛围。
意象创作:基于《天净沙·秋》的意象,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或短文,展现个人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七、总结与作业(约5分钟)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古典文学鉴赏的方法。
作业布置:
背诵《天净沙·秋》。
阅读并比较另一首描写季节的古诗词,写一篇比较分析短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特别是学生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活动效果,以便于后续教学的优化调整。可以考虑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点及困惑所在,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理解《天净沙·秋》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秋天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情感。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秋景的图片或视频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景象和情感,引出《天净沙·秋》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特别是他在散曲方面的'贡献,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律。
四、赏析诗歌
词语注释与词义辨析
解释关键词语,如“孤村落日残霞”中的“孤村”、“落日”等。
辨析词义,如“轻烟老树寒鸦”中的“轻烟”与“浓烟”的区别。
画面描述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所展现的秋日黄昏景象。
意象分析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一点飞鸿影下”中的“飞鸿”象征着远方的消息或希望。
情感体会
讨论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孤独、思乡之情。
五、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语调。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古代诗文,比较不同作者笔下的秋天景象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秋天景象,并尝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
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氛围。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或音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然后引出《天净沙·秋》的学习。
二、解题与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以及马致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三、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节奏。
四、深入赏析
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孤村”、“落日”、“残霞”等,并分析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成一幅秋日景象。
情感体会
讨论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意象中体会作者的孤独、宁静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对比阅读
可以选择一首与《天净沙·秋》意境相似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笔下的秋天景象和情感表达。
五、朗读与背诵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团队合作和情感表达。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和感受,可以借鉴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天净沙·秋》,理解词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诗歌的意境,学习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学会运用意象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简短的秋天的故事或分享个人的秋天体验,引出秋天的特有景色和情感,然后引入课题《天净沙·秋》。
二、作者简介(5分钟)
简要介绍白朴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背景知识。
三、朗读感知(10分钟)
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天净沙·秋》,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分组朗读:分小组,每组选取一句,注重情感表达,尝试体会诗中意境。
四、解读分析(20分钟)
关键词解析:挑选“孤村”、“落日”、“残霞”等关键词,让学生讨论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具体意义和象征意义。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主要意象(如“老树寒鸦”、“一点飞鸿”),探讨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建了深秋的景象,以及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情感。
意境探讨:整体讨论这首诗的意境,分析白朴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五、创意表达(15分钟)
意象创作:鼓励学生选择诗中一个或几个意象,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一段描述深秋景象的小文或小诗,尝试用文字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秋天。
分享交流: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欣赏不同的创意表达。
六、总结拓展(10分钟)
总结回顾: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意象在古典文学中的作用。
拓展阅读:推荐几首描写秋天的其他古典诗词,如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
选择一首课外阅读的秋天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写一篇短文。
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不仅能领略到《天净沙·秋》的美,还能学会如何通过观察自然,运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文学成为我们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桥梁。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画面描绘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以及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曲子的韵律美。
讨论法:小组讨论,分析曲中意象及情感。
描绘法:引导学生用语言或图画描绘曲中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描绘秋天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意境,然后引出《天净沙·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及《天净沙·秋》的创作背景。
(三)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曲子,初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
集体朗读:全班学生一起朗读,体会曲子的整体氛围。
(四)品析鉴赏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曲中的意象(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并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氛围。
情感探讨: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以及整首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画面描绘:请学生用语言或图画描绘曲中的画面,加深对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天净沙·秋思》,分析两首曲子的异同点。
情感升华:讨论秋天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作品如何触动人的心灵。
(六)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意象和情感的关系。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收集并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
理解曲中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曲中意象和作者情感。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描绘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秋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导入,引出《天净沙·秋》。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集体朗读,感受曲子的韵律和情感。
(三)品析鉴赏
找出曲中的意象,并分析特点。
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用语言描绘曲中的画面,加深理解。
(四)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布置背诵和收集作业。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全篇,掌握散曲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感受画面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悟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绘,在心中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秋日景象,深刻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文学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天净沙·秋》原文及注释材料。
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秋日风景图片或视频,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同时展示几幅美丽的秋日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意境中。提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景物能代表秋天?”简短讨论后,引入课题《天净沙·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5分钟)
简要介绍白朴及其生平,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其散曲创作的特点。
说明《天净沙·秋》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文化环境。
三、朗诵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
示范朗诵: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注意节奏、停顿与情感的把握。
学生跟读:学生跟着老师或录音朗诵,注意字音准确,尝试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自由朗读:鼓励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
四、深入解读与分析(约20分钟)
意象解析: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孤村”、“落日”、“寒鸦”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建了一幅秋日景象,以及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情感。
意境与情感:探讨整首小令营造的意境,分析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想要传达的情感(孤独、宁静、凄清或是对自然美的赞叹)。
对比欣赏:可与《天净沙·秋思》等其他描写秋景的作品进行简要对比,探讨不同作者对秋的不同情感表达。
五、创意活动(约15分钟)
画中诗:请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力,用画笔或文字描述自己心中的秋日景象,可以是简笔画、色彩涂鸦或是一段小短文。
情景剧表演: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改编成一个简短的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六、总结与作业(约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古典文学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布置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准备下次课的抽查。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经历过的最美秋日景象,尝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象描绘手法。
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反馈等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考虑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天净沙·秋》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作文04-07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设计08-26
天净沙秋思教案05-06
天净沙秋思教案12-09
《天净沙·秋思》教案08-26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10-07
《天净沙.秋思》教案09-15
天净沙·秋思教案08-26
《天净沙秋思》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