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借助点子图,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与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在相互比较中,自主掌握优化的方法。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估算:
我们能不能估计出它的结果?估一估,14×12大约是多少?比如
A:14估成10,12估成10,10×10=100。
B:14估成10,10×12=120。
C:12估成10,14×10=140。
……
追问:那到底少估了多少呢?
B:少估了4个12,
C:少估了2个14
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
2、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1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部分学困生。
3、同桌交流:
能不能当小老师给你的同桌讲明白呢?(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4、全班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14+14+…+14=168(12个14相加)
或者12+12+12+……+12+12=168(14个12相加)
(2)连乘:14×2×6=168,14×3×4=168……
(3)拆数:14×10+14×2=168,12×10+12×4=168
(4)竖式:
14
×12
―――――
28
14
―――――
168
逐一请学生上台汇报,把竖式和拆数两种典型思路板书在黑板上。
(反馈的顺序:横式、正确的竖式、竖式错例、非典型算法可以省略)
5、共同探究笔算、口算之间的联系
14
×12
―――――
28……2套书的本数……14×2=28
14……10套书的本数……14×10=140
168……12套书的'本数……28+140=168
三、专项练习
数学课本第47页“练习十”第一题:22×13
借助几何直观,笔算的每一步从左边的点子图上圈出来,巩固算理。
四、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让学生安静地笔算)(好孩子的速度快可以多做,全班4道)P46页做一做
23×13、33×31、43×12、11×22
2、错误医院:“练习十”第三题(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成错误)
3、(机动)解决问题:练习十第五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00(盒)
大约有2000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1、竖式计算:24×13=78×8=124×5=495×7=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算的。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24
×12×12
48……2×24的积48……2×24的积
24……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P63页“做一做”)
23×1341×2123×31 32×1243×1222×14
2、口算比赛:P64页第1、2题。
3、生独立完成P64页第3、4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
多个南瓜形算式卡片(每张上一个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录像或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出示课件)
二、情境引入
(1)星期天,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购书。课外读物每本14元。
a、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数学信息
b、小红如果买2本课外书,应付多少元钱?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2=28)(老师引导询问学生: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c、由旧知识引入新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买12本,应该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14×12(板书:算式)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出课题,板书)
(2)探究算法
1、借助点子图探究口算方法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
(2)互动交流: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汇报展示
2、探究笔算方法
(1)动手操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让一名学生板演,老师参与指导)
(2)学生汇报计算的思路重点讲解笔算的列竖式
a、很多学生都只会算一半(24×2);
b、十位上的1乘24得出的积,该怎么写?为什么?(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0乘个位上的4,表示10个4,就是40,把4写在十位上;10乘十位上的2,表示10个20,就是200,把2写在百位上)
3、让学生从竖式中找寻口算方法。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次的积相加。
三、巩固训练
(见练习纸)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还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头聪明且爱动脑筋的兔小妹住在森林深处的城堡里,一天,它正准备出门拔萝卜,可它家门前被几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是搬也搬不动,推也推不开。于是它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石头上面有一些数学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石头才会消失。但兔小妹也被这些问题难倒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生:愿意!
师: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出示复习题:
1、口算。
15×10 24×10 25×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2 123×3
师:同学们,你们帮兔小妹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真棒!那你们有信心接受接下来的考验吗?
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认真观察的态度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师:如何列式呢?请把你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开始!
生:14×12=
师: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去想一想,做错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孩子。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生1: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生2:
12×10=120(本)12×4=48(本)
120+48=168(本)或14×12=168(本)
生3:12=3×4 14×3=42(本)42×4=168(本)
生4:……
师:你们把这个问题回答得这么完整,真是了不起。那同学们,为了计算更简便,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列竖式(也就是笔算)。
老师讲解笔算的过程,强调该注意的地方。
2、总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知识运用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啄木鸟治病: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第1题、第2题、第4题。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00(盒),所以大约需要2000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00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对比。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8 6 2 3 1 8
×7 8 ×1 7 ×2 5
6 4 8 1 6 1 9 0
6 0 2 2 3 2 6
6 6 6 8 1 8 4 3 5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和练习,学生学会利用估算、只计算个位的乘积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计算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笔算乘法》教案11-27
笔算乘法教案11-08
笔算乘法的教案01-01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09-20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10-06
数学笔算乘法教案02-16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1-17
笔算乘法(进位)教案03-30
《笔算乘法》教案(精选22篇)03-04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