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意象理解作者的思考。
2.体会诗歌语言的雄浑、高亢、阳刚和大气。
3.赏析诗歌新奇而充满刺激的美学效果。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论世。
2.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明确诗歌意境,学习象征手法。
3.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塑造的众多的审美意象。
2.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心中的天堂。
教学过程
1、写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的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xx”,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2、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3、诵读文章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4、文章结构
5、全诗分析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2.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心象(情)+物象(美)=诗。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3.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探究: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6、分析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课后思考诗中,诗人要表达的“他的高度究竟是什么呢”?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2
【教材定位】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三篇文章,解读的是有别于前几篇课文的青春姿态。青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应该是美好的、充满活力、充满无限可能的,但是这首诗歌的作者—昌耀,却经历了与别人不一样的青春。在因为诗歌创作而被流放到西部垦区之后,昌耀得以冷静的思考、审视整个时代。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让昌耀能够站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以一种极度的清醒和理智看待这个世界。诗歌中,运用到了大量具有西部高原特色的意象,营造了一个庄重的情感氛围,耐人品味,引人思考。
【素养目标】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2.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
2.点拨法:抓关键意象,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对青春有怎么样的幻想?你眼中的青春又是怎样的?(用一些词语概括)那,如果你正在经历的青春与你幻想的发生了很大的偏差时,你会怎么做?当青春不再充满激情与活力,当前途和理想被残忍的毁灭,你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种别样的精神世界--《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昌耀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xx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20xx年3月23日,在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昌耀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跳楼自杀。
【人物轶事】
1.怕黑的“胆小“军人
1949年秋,昌耀在原籍桃源县立中学读书期间,背着家人报名参军,被湘西军政干校录取,后因年龄小怕鬼,不敢起夜而常常尿床,被家人领回。转年,他又偷着去部队应召,于1950年4月被38军114师政治部录取为该师文工队员。当时他只有13周岁。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进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晚年随团出访俄罗斯。
2.了解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3.昌耀的诗作风格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4.了解“峨日朵”雪峰
冠名以“峨日朵”则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这个远景极富价值。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明确字音
彷徨(pánghuáng)决然(jué)嚣鸣(xiāo)铆钉(mǎo)
揳入(xiē)罅隙(xiàxì)锈蚀(xiùshí)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3.诵读指导
《峨日朵雪峰之侧》有众多审美意象,也有大量的动词,整体句式整散句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明确停顿,抓住重音,把握语调,控制节奏,才能更好的传达诗歌的情感。在主语和动词的地方我们一般重读,在叹词的地方一般要语调上扬,在句末的地方有的地方要下沉有的地方要上扬,节奏要更加舒缓。
4.聆听配乐诗朗读。
5.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请诵读本诗,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博大、苍凉、浑厚、孤独
【思考2】通读全诗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联想的画面。
明确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位登山者终于到达了他的极限,虽然还没到上顶,但是此刻她疲惫极了,它小心翼翼身子紧贴在在陡峭的崖壁上,双手如铆钉一样抓着崖壁,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脚,鞋子早已在艰难攀爬中撕裂,脚上也磨破了,先前他竟然没有察觉脚上流出的血已经渗出鞋子,此刻他终于感觉疼得厉害。他决定了今天就是这个高度了,他已到了极限。战稳身子之后,他放眼望去:太壮观了,连绵起伏的雪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一轮落日照在雪峰上,苍凉壮阔。耳边不时传来整耳欲聋的声音,崩塌的山石轰鸣着落入脚下深渊。
【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
①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明确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我”的形象,“仅”写出了此刻我的高度的理智与清醒;而“小心地”,则写出了此刻的我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②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明确太阳在这里象征着真理与信仰,诗人通过写太阳越入山海,道出了时代变革即将到来。
③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明确石砾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毫不稳固,作者用石砾指代荒谬年代所谓的理想、信念、追求,而石砾的滑坡则意味着时代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
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明确这一句则选用了“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指关节”就象征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还必将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⑤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明确“雄鹰”和“雪豹”一个是蓝天领主,一个是雪原上的霸主,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雄鹰”“雪豹”的形象在这里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⑥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明确选用了一个小的可怜的蜘蛛作为典型意象,这里的蜘蛛,与自己一同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此刻的艰难处境,“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蜘蛛,即诗人的自喻。
【拓展】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
1.比喻性意象。顾名思义,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某种特征个性。比喻性意象分两种
第一种,明喻: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直白易懂
第二种,隐喻: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联想丰富,相对晦涩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用一具体的事物指代某种抽象的精神品质等。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3.描述性意象。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或者一条线索,拓展开来的意象群。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有“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梦”“星辉—歌—笙箫—夏虫”……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寻梦”的主题,从开始“轻轻的”到结尾“悄悄的”,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诗人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的情感历程。
【思考4】鉴赏句子含义
①如何理解诗歌开篇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明确要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点,一个是“我”,一个是“高度”,这里这个“我”,当然指的就是昌耀自己,那么,昌耀为什么要以自己为意象核心,写这首诗呢?这里我们要对昌耀的生平和所生活的时代有一些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昌耀可以说是一个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好青年,他曾经高喊着“党就是我的母亲,部队就是我家”,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的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甚至还因此光荣负伤。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人,却因为一首诗,被迫流放于西部垦区,这大有古代文字狱的意味。而昌耀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抗战胜利、解放胜利、新中国成立、各大改造相继展开的民族狂热的时代,与时代主流相对抗的结果总是惊险的。而昌耀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小小的牺牲品,也承受了不该有的委屈。随之而来的是他热情的权利被剥夺,以及他理想、信念和追求的要求被拒绝。
然后,我们再看看“高度”,这里的高度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联系一下后文,这高度能够看到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这个高度能够看得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但却危险可怖。由此看来,这高度不单单是客观的具体的物理高度,还是一种精神高度,指的是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的高度。
②昌耀“小心地探出前额”,他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看到的表层内容:即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深层内容:这跃入山海的太阳,即象征着客观的真理与信仰,而石砾则象征着弥漫整个时代的虚无狂热的荒谬信仰。而昌耀所看到的“石砾滑坡”正是指代着虚无和狂热终将消失了。
③“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怎么理解?
明确面对困难和苦痛,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识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体现的是昌耀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
【小结】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一首诗的诞生就是生命的诞生。生命,是昌耀诗歌的主旋律,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而这正是通过诗歌的语言来传达出来的。
五、技巧点拨—突破句子含义
【任务指引】句子不是孤立的,它是段落、文章的组成部分,要想理解一个句子,理解它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就不能忽略掉它与整体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定的技巧来准确把握。
【详解】
“三联系”,首先要联系前后文,从整体上去把握,切莫断章取义。其次,联系主题和情感,把握住中心主旨,把握住文章的情感线索,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把握住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最后联系“写作意图”和“背景”,有的时候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烙印,如果抛开背景空谈文章可能会失去文章本来的表达深度。
“三依托”,首先是依托手法,即透过手法,找到特性和本质;其次,是依托结构,对偶、排比等句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句子含义的表达;最后依托关键词,也就是说读句子,要抓住核心,分清主次,切勿本末倒置。
六、明晰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众多审美意象,来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也正是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七、拓展阅读
《空城堡》
与孩子径直走进那座城堡,
最初的一刻已使我深信不疑。
我想,他们不会不在。
与孩子登上楼梯,
鞋跟叩响石级错落有致,颇悦耳,如落空山野。
鞋跟踏着人造花岗岩,铿然作声,如落空山野。
我想:他们能到哪儿去呢?
门厅是敞开着的,旭日临窗之下华灯仍旧高照。
水晶碟上烟蒂飘一缕淡蓝。高脚杯贴一撮桃色的晨膏。
孩子已震怖于这空城无人的宴席,
在我胯下瑟缩,裹足不进。
我想:他们岂敢无视孩子的莅临!
而后我们登上最高的顶楼。
孩子喘息未定,含泪的目光已哀告我一同火速离去。
但我索性对着房顶大声喝斥:
——出来吧,你们!从墙壁,从面具,从纸张,
从你们筑起的城堡……去掉隔阂、距离、冷漠……
我发誓:我将与孩子洗劫这一切!
1985年12月11日(收入《昌耀的诗》)
【思考】请仔细阅读这首诗,指出作者表达了怎样情感?
明确诗作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纯洁的“孩子”造访一座“空城堡”的奇异描写,揭示了现实世界对于纯洁与光明正大的轻慢、拒绝和冷漠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世界的悲愤和谴责。
八、作业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3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领会诗歌字词句和语言表达技巧。
2、学习诗歌的立意技巧与构思艺术。
3、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探究诗歌的内容
二、核心素养
1、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分析诗人的立意方向与构思艺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3、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探究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了解诗歌古今发展发过程,分析新诗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三、重点难点
1、诗句的内容理解。
2、立意技巧与构思艺术。
3、诗歌的内容与主题。
四、预习新课
1、诗人看到眼前情景之后的心理反映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提前冷寂和沉闷因而得以清醒和理智的昌耀当然会“惊异”了。是啊,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真的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人生真正的艰辛和痛楚莫过于撕裂的感受。正是在时代和现实从虚浮、幻象的境界“滑”向冷寂、沉闷而失却高度的时候,诗人昌耀感受到了撕裂: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不正是诗人昌耀认可和需要的吗?既然如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滋生出一种意念,那就是对自己原来所坚守的高度的意义的怀疑和否认,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促使自己也顺应着这时代作这种似乎合理而正当的下滑运动的心理驱动;而反过来说,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也恰恰是“上升”到了昌耀所在的高度,而这相对于昌耀来说,明显又是在失却高度,是一种“滑坡”。然而,诗人昌耀怎能没有自己的高度呢,特别是在饱尝与时代“亲和”之苦后,他更是害怕与时代平起平坐了。
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分析: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6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3、诗人作了哪些假想?
解析:“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昌耀认为,假如在他旁边有一面镜子正对着他,他在镜中看到的必然是一只雄鹰或雪豹。然而,这毕竟只是认为、假设和想象,作为从被迫到主动间离着时代与现实而将清醒和理智当作自己的高度的昌耀,多年以来直至此刻仍以“囚徒”的身份流放于广阔而贫穷的青藏高原的最下层,他何尝不知道这种认为、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同道是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形象。
五、导学基础知识
一、主题思想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二、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一个传奇”。
三、文体知识,全诗遣词精工,语句凝练传神,结构精妙。
收尾含蓄,意蕴隽永。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四、写作特点
1、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弓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2、特写镜头的运用: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3、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器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泠静。
六、诵读全文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七、导读理解
1、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明确: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2、“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明确: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3、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诀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明确:诗入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八、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囚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地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它终于安静下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不如意,债务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是烦躁、恐惧、被束缚感,这些像是透过纸背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占据。大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缕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做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更多的是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2、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
3、文中的“囚鸟”意蕴丰富,请结合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刚看到鸟被囚在屋里时,“我”激动而喜悦,因为鸟的到来可以赶走“我”的孤独;
②与鸟儿共处一室后,鸟儿拼命地想逃走,“我”感受到它的恐惧,这引发“我”对它的同情与怜悯;
③由被困鸟儿的举动联想到“我”自身的生活状态,“我”与鸟儿产生共鸣,放飞鸟儿,也放飞自己的心灵。
3、《致云雀》中的云雀,是一只追求自由的鸟,与本文中的囚鸟在精神上有相似之处。囚鸟在文中是指被困在房间里,“我”不让其飞出去的小鸟。文章以鸟喻人,以囚鸟比喻处在人生困境中的人,启示身处困境中的人应像被囚的鸟儿那样,努力冲破阻碍,找寻出路,活出自我。
解析:
1、“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的说法不准确。根据“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可知,作者放飞这只鸟,是与被囚的鸟产生了共鸣。
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时,应该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梳理出写作思路,从中提炼出“我”在认识这只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
3、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对“囚鸟”的意蕴进行思考,解答时,既要联系文章内容,也应该结合雪莱《致云雀》对云雀这一形象的描绘,体会“囚鸟”的象征意义,表现囚鸟所承载的精神,进而概括其思想内涵。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相关文章:
《美丽的花》朵大班教案06-26
《一朵小花》教案09-01
《一朵云》教案08-31
一朵云帽子教案03-22
《一朵云帽子》教案02-08
《第一朵杏花》教案03-02
《一朵小花》教案6篇03-04
《一朵云》教案15篇09-17
《第一朵杏花》课堂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