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的观后感(通用20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
《芳华》展现的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的青春。一群正值芳华的青葱少年,满腔热血,本应去享受爱情萌动的心悸而忐忑。隔着一个时代往回看,感觉很不一样。
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面对鲜血和生命的消逝。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时代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迷茫,徘徊,又在坚持。一边失落着,一边怀念着。一边天涯海角的寻找着。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来的重新的起点。一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在战争中对生死淡然处之的英雄。
那个年代出了很多英雄,也出了很多极恶之人,结果英雄终于还是经不住真理的考验,恢复了本来的丑恶和地位,所谓的极恶之人却能脱颖而出,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你把最好的芳华献给了你的祖国,却承受了被抛弃的命运;你本身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你本身也向往爱情,你本身天真烂漫,却把芳华送给了战场…你本身可以变得更好,你只是活错了时间……
不管是林峰还是小曼,于他们而言,爱就是,我喜欢你,我愿意为你,至始至终,保留那颗初心,不管你如何对我,但我知道我的心想怎么对你。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过往,只想单纯的守住那段美好,回报那点你为我。人性是时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是有思维的,也是有思想的,人类集体思维和思想推动时代变化、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是人性冷漠让时代变得残酷和冷漠。
所以,人,不论在哪个时代,内心不能没了自己!时代大环境下的人们,非常容易迷失自我,总是迫使自己相信大众观点都是对的,无法反驳的,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都是背叛了自己。
《芳华》让我们在眼泪中唏嘘中,深深缅怀自己终究早已逝去永不复返的青春,花样年华、情窦初开、飞扬文字、指点江、中流击水、豪情万丈……谁的青春不芳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2
上映了很久,终是去看了。全片不炸裂又难掩的泪点,平和而又热烈的情感,在影片最后的那句“就让荧幕,留住我们的芳华吧”深深含蓄。
影片开始时何小萍一个不规范的敬礼,将她稚嫩却又理想的期待表达的淋漓尽致,也给之后纷至沓来的悲伤而失望的生命深深讽刺。
这正是何小萍的芳华,也是许许多多战斗英雄的芳华。
是刘峰带着何小萍来的文工团,年年的标兵却因为冲动的一抱,将往日善良积蓄全部透支被下放到西南边境,而何小萍也因为对集体的失望,宁愿被埋没也不愿再对往日的光荣梦想卑躬屈膝,而被处理到了军医所。从小受尽欺负的她也终于在战争的阴影下,文工团的不屑中,刘峰的远走而进入了精神病院。
影片中那句,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拾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何尝不是对芳华另辟的蹊径。除去华丽外衣,遍地的虱子。
有位哲人说,真正的英雄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被时代遗忘固然悲哀,但人性的美好,却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让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
所以哪怕刘峰最后流落到在社会底层,退伍后的老婆跟人家跑了。哪怕何小萍终于变得风尘仆仆,不复青春,不复年华。影片最后他们相依的情景,何尝不是对生活真挚的热爱。
一个人若是贫乏的时候不快乐,哪怕富足了也一定不会快乐,因为他不知道是什么。
而就有这样的人,在生活的绣花针下,土匪般的囚笼困囿下,他依然收藏着醇厚的酒,潜留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笑对生活。那句说烂了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就是对所有保管了烂漫童心的人最好的加冕。影片看的很长,也很短。想说什么,却说不出什么。
但无论受众是谁,我们都需要好好反思过往岁月,打捞起寂灭太久的美好人性。我们需要一场泪雨洗刷掉我们身上的浮躁,洗涤除我们麻木的情感。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场芳华,大醉又何妨。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3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标签,或是太平盛世,或是朝代更迭,或是马革裹尸,或是歌舞升平。在和平年代,透过大屏幕走进历史,沉下心来,也能嗅到几分历史的气息。
那是个激昂澎湃的年代,《芳华》里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看似平和,但周遭环境处处透露压抑感,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是战争时期,生存问题依然面临威胁。平凡朴实的老好人刘峰,淳朴坚韧的农村女孩何小萍,一心想往高处攀爬的林丁丁、心高气傲的郝淑雯、理性善良的萧穗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人性有正直也有扭曲。
电影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亦有正邪之分,然而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如若大家都通过自我的目光去审视人性,似乎能得出千百种答案。无论是追逐富裕还是平淡,宣扬正义还是崇尚邪恶,修成高雅还是沦为俗人,人所求的'大抵都是一个活着——以自己最想要的姿态活着。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极少有人能得偿所愿,或多或少留有遗憾,如同上天跟人开了个没有营养的玩笑。
影片很短,只有两个多小时,它又很长,承载了一段冗长的岁月。在荧屏里,它是小圈子的人生百态,在历史中,它是大社会的时代缩影。到了快完结的阶段,更多的故事却还没讲完,只因旁观者无法窥见他人全貌,当局者也无法评判自我得失。虽然不幸的事总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还是在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电影很仁慈,仿佛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了大半,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齿轮里艰难独行,他们看不见前路,却从未泯灭追寻的勇气。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辛苦的,但生活中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比前辈先烈们幸福了很多很多。所以,既然生而有幸,便更好地活着吧。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4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铮铮硬骨绽花开;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滴滴鲜血染红它。
人生,就如这首《绒花》所唱的:
青春时期的年华,就是生命这颗种子的花开;
无论遇风还是雨,它都铮铮铁骨般地绽放着;
随着风吹和雨打,总会被岁月的滴滴鲜血染红、受挫、变老。
《芳华》让我想到了《芳菲天涯》四字。
那是1998年暑假,18岁的我在南京读中专期间留校打工、帮老师收拾旧书去卖给废品回收商贩时发现的。
封面上的“地质”学校和“芳菲”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好奇:芳菲二字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一幅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美丽烂漫的画面,这与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芳华》又一次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芳菲天涯》的真意,那些从事野外地质勘察测绘工作的校友们的人生,正是绽放在海角天涯的人生芳华。《芳华》中的每首插曲,都能唤醒我的青春记忆。我的母亲就是那个年代那群“文革学生”中的一员,小时候天天听她唱那些歌。
《芳华》中何小萍的经历,也是我自己有过的`经历,在我初二那年转学到另外一所中学的时候,新学校的学生们也都像电影中一样对我围攻、恶搞、嘲讽、看不起,在那一年多里,但凡对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帮过我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认真地把我当人看的那几个有着善良之心同学和老师,我是最难忘的,就像电影台词中所讲的:经常被人欺负的人才更能感觉到善良的存在。
芳华,1980年出生的我,已近不惑之年,按正常的人生长度,已经到了年华绽放的高峰顶端,接下来,将会有“滴滴鲜血染红它”。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芳华》让我们深切地重温了一下过去,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生活,那段年华,那段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却又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刻骨岁月。未来,充满希望、幻想、美好、期待,但,未来是不确定的,从这一点上看,《芳华》中的点点滴滴,更值得我们珍惜、可贵。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5
白露,霜寒,冬至,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不由得感叹:年末了。
又到此时,我不想说又是年末,只想说:时光芳华,我们不老。
冯小刚的《芳华》上映派生出很多文字,其中或多或少都感慨那一代人的青春芳华,或自己的岁月芳华,但无不强调易逝。妇孺皆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其实,时间也一样,没有两天完全相同的时光,夕阳唤醒了星星,星星照亮了晨曦,晨曦通透了露珠,露珠耀眼了太阳……一个事物的隐退总演绎出另一种事物,万事万物就这样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我们能说昨天的日子和今天的日子是完全相同吗?
“冬天都过去了,春天还远吗?”是的,四季更替是自然规律,时光流逝也不可抗拒,它的“逝”让我们得到生命的`诠释,让我们懂得过日子的过程,让我们获得生活的馈赠……这些“得”是时光的“逝”的淬炼和升华,它是崭新的,芳香的,青春的,也是原汁原味的。时光里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崭新和芳香,它纯粹、酣畅、浓烈、香醇!
每一个日子,每一个年华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可复制,不可雷同,站在岁末展望新年,走进新年耕耘岁月,我们用我们的芳华书写岁月的芳华,岁月用它的芳华充实我们的芳华,我们和岁月一起度过年年岁岁的三百六十五天,怒放生命,盛开芳华,时光不老,我们不老!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6
第一次知道这个片子,是在几个月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是我欣赏的,演员黄轩是我喜欢的,原著作者是我倾心的,所以就记住了这个名,盼着去看。12月15日上映,就想着要去看。16日那天是个周末,我提议一家人去,被女儿拒了,她说这种选题没兴趣,我和她爸尊重了她,特意挑了一个她上学的时间去看。结果满怀期待地去,看完后有些失望。心中庆幸女儿的决定太对了,我不用听她吐槽,嘿嘿!过了一天,我跟先生交流观感,原来他也失望。
演员还是演得好的,故事其实也不错的,关键是导演对故事的表达方式不好。人多故事散,主线不突出,时间跨度大,叙述不细腻。故事铺陈不成线也不成面,而是一个一个的点,于是人物特征不明显,难以入人心。抓不住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很多,但就是因为多了,反而不知所云。有些情节的设计似乎很多余,就像单纯的情节堆砌,一大堆很热闹,但看过就忘,留不下记忆。而且片子还有些让人很沮丧的东西,或许可以叫负能量,让你对这个社会、制度、甚至是人性有点难过哦!
算了,就说到这里,不能批评过多了。我想起上周看的《寻梦环游记》,心里美了起来,那是一部多么美好的片子啊,告诉我们坚持梦想、重视亲情、保持正直和善良,享受动人的.歌曲,欢快温暖,就是片名译得不太好,或者去掉“环游”两字?嗯,有点小小的缺憾,不过没关系,就叫英文名“Coco”好了,没什么意思,可以随意地加上自己的理解,也挺好的。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7
大家可能记得,这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简述文工团的电影《芳华》。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何小曼以为文工团可以改变她的命运,然而文工团是她现实的缩影,孤独,不被群体认可。印象深可能觉得“好人没好报”无比怜悯为救队友而散失右臂的刘峰。
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是严歌苓。前几天在写作课上听严歌苓进行了写作分享。所以特别感兴趣她这部原著小说。于是我这几天用碎片化时间认真读完了,才觉得一部电影2小时的内容,太难承载小说一生的内容。
看完之后觉得是心酸,是人的一生在时代下无法逃脱的宿命。里面有人性的复杂性,时代价值观的.扭曲…
好人就有好报吗?
里面塑造的刘峰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好人”。他努力在于他是贫民窋里因为翻跟头厉害而被挖掘加入文工团,而他觉得为他人服务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他的形象如完美的圣人般,没有人性的一点点丑恶而显得“不像个人”,所以总期待他露出人性的一点点丑陋,直到“触摸事件”被批判的时候,他内心早已失望透了。也因此断送了他的人生。
我们理想的世界里,好人是有好报的。
但现实的答案是“不一定”。
现实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而且更多的灰色。里面充满着人性的复杂性,人性的多面性。
《芳华》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小说。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8
《芳华》虽已是去年的老电影,可再次观看时,心中还是五味杂陈,有着说不出的滋味。
这部电影实属良心作品。它包含着文工团中文艺兵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包含着何小平翩翩起舞时的优美和战场上救助战士们时的勇敢无畏;它有着战场上战争的冷酷无情,也有战士们的坚毅与誓死守卫;还有着六七十年代人们最美的年华。
当然,它包含了令人向往的美好回忆,但也带着让人避之不及的`阴暗一面。何小萍初到文工团时遭人排挤,烂好人刘峰最终落得残疾、受人欺负的结局。我不禁地想:为什么好人总得不到好报呢?反而是那些存有私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过得滋润呢?难道正应了"坏人吃香的喝辣的爽死,好人吃糠咽菜的穷死”这句俗语?但其实啊,不是说好人做不得,但也需有个度,像刘峰这“烂好人”,大家都把他的好当做了理所应当,也就造成了如今的情况。
在电影的最后,刘峰和何小萍相互依偎在一起,衣着虽简朴面容却带笑。这也许就说的是好人看穿了虚名,得到了真正平淡的幸福吧!不信,那你瞧: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的改变。倒是刘峰和何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仅以此谈,献给我心目中的《芳华》。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9
芳华,70年代,青春的纪念,是那个时代的记忆,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不想去说电影与小说哪个好,因为文字与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受限于社会的现实,呈现出来的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
刘峰,何小曼的青春是他们的青春,刘峰确实是一个好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尽管他被折算成“耍流氓”而罪不可赦,一时间千夫所指,过往被褒扬过的一切善良和热心,都瞬间荡若无存,一夜之间,声名狼藉,一贫如洗……而何小曼对刘峰的爱,始于一场善待。刘峰并没有特别地对她好,他只是对所有人都好。但对她来说,这个人已经是世上唯一对她报以善意的人了……电影的最后他们相依偎,没有结婚,度过了一生,大概这是另一种爱情吧……
说着就想到了自己,世界纷纷扰扰,或许某一天的某一时刻某人就遇见了某样钟情的事物。20xx年,我认识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当时年少轻狂,感谢你温柔我的.时光,青春像是做了一场梦,感谢你曾出现在我的梦里……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前行,穿过四季风景,转过岁月迁徙。今日,别人是你的风景,明日,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生命中走过的一朝一夕,一来一去,终究,都是需要我们去亲身经历,最终谱写为我们自己一生的芳华!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0
本来是要去看电影的,听朋友说看了会哭,我还带了三包纸巾,因为一些事儿,还是没有看成电影。记得看严歌苓的第一本书是《少女小渔》,后来还有一些文章,曾经以为移民去美国的中国人都是过着很光鲜亮丽的生活,忘记是她的哪篇文章里看到了中国人在美国的.不堪,这本书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堪的东西,书中说的“其实当时红楼里每个人都跟我一样,从始至终对刘峰的好没有信服过。就像我一样,所有人心底都存在着那点儿阴暗,想看到刘峰露馅,露出蛛丝马迹,让我们至少看到他不比我们好到哪儿去,也有着我们那些小小的无耻和下流,也会不时小小地犯罪,偷炊事班一包味精,或在公共游泳池里擦一下女孩儿身体,诸如此类。因此我们一面享用刘峰的好心眼,一面从不停止质疑他的好心眼。
我们的潜意识不相信刘峰与不相信英雄的区别在于,那些英雄离我们太远,从来没有跟我们存在于同一个三维空间。刘峰跟我们,却是存在于同一个三维空间,具有同样的物质分子密度,他怎么可能比我们好?还好那么多?我从最开始认识刘峰,窥见到他笑得放肆时露出的那一丝无耻、一丝无赖,就下意识地进入了一场不怀好意的长久等待,等待看刘峰的好戏;只要他具有人性就一定会演出好戏来。”可能这就是人心吧!唯太阳和人心不可直视。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1
芳华是对弱势人员的记录片。这是我觉得这部片之所以不好看的原因。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都是被欺负的。下场也没有很好。甚至觉得这部片连一丝同情的意味都无。反而充满了戏谑嘲讽这两个平凡的主人公的意味。可以说被我看出了浓浓的.负能量的味道。实在是与主流价值观太不符了!虽然说这部片画面很美,可为什么我觉得内核却会让人认为男女主人公是被时代抛弃的孩子。影片讲述的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我不禁觉得一阵悲凉和沧桑。
影片最后实在是看不下去。我选择了提前离场。实在是,为什么整部影片没有一丝同情和希望。一点都不正能量。这是一部悲剧。可能我看出了浓浓的悲剧意味。所以,看不下去了。可能导演拍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悲剧故事吧!悲剧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大洪流中的故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出了浓浓的悲剧意味。只能说这不是一部合我口味的影片。故事有点太沉重了。悲剧意识浓厚。看得我难以接受。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2
风来,帆过千里外,品一杯香茗,一生珠翠萦绕,回眸一眼,方知我仍少年。梅兰芳拿起戏服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脸上抹,用螺子黛勾眉,上腮红,眼影,镜子前的他就是为戏曲而生。他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他开了开嗓,声调轻柔委婉,装扮优雅艳丽,姿态风流曼妙。一颦一笑,一言一动,举手投足非常传神。
他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这时,剧场门口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全部都是为了一睹梅兰芳的唱腔。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而梅兰芳做到了。前尘浅笑,低眉写尽。
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他喜欢唱,他静心倾情去追寻烦恼与奢华,不是为了鲜花和掌声,而是他骨子里喜欢这样的生活。他宣扬爱国主义。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为国家忧患而忧心忡忡,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他与妻子商量后,想到一个办法,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曾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纵容天妒红颜,谁料仅如此留声婵娟。
1935年他还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梨花落青丝,也纠缠了一世,他那么向往世俗中平淡的焰火幸福。他迷恋听戏和唱戏,蕙质兰心。勤于钻研与戏结缘,一生琴筱陪伴。
他完美地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走进戏剧,走进世界。慢拢一袭水袖,未聊枫秋,重描眉柳,光阴几轮,叹风华一瞬。他将戏曲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折梅殇雪,抚琴观云。日子如此的慢,又清闲,波澜不惊。江南三月的烟雨迷蒙,旧雨纷纷缠绵。
人人都说芳华易逝,看尽梅花开放,竹兰凋谢,芳华绝代。我想看过最长的`电影,是你的一生。
他站上舞台一开嗓,动人心弦,刻人心骨,反复看尽浮生萍聚,挽世惊鸿。开始了唱,他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拂袖、转高腔。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角色,正旦的妆容当然也与众不同。他通常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正旦在京剧中又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总说纷坛,这世上到底,还有许多执迷不悟的人,为了一首诗一出系甚至一盏茶一脸雨而倾注感情,忘记自己。尘缘未灭,煮雪烹茶,起舞聘婷,吟唱一曲锦宏。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一曲轻音留于世间,流于中国。
韶华匆匆,转瞬白头。曾几何时,向往姹紫嫣红的春光的风景。迎风沾花,听轮回的故事。简衣素食和清淡的茶和植物相伴,唱戏的日子,听戏的日子。风华绝代,惊艳四座。
掌声和喝采声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杯香茗,泪湿衣裳,烟火世间万象,迷离人生百态
点滴芳华东流去,光阴如踏飞烟去。芳华绝代,尽是你。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3
电影演到快结束的时候,小萍姐姐真的好起来了。可是,小萍姐姐好像生活得并不好,可是她那些曾经欺负过她的其他姐姐们好像过得都很开心。我就看不懂了,为什么小萍姐姐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而那些“坏人”们却能过上好的生活。
“好人”多磨难!似乎印证了什么!
我一直还在纠结着,小学生眼中是好人坏人的标准,好人不得好报,这是小学生的疑惑,但我作为一个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撕裂,不是用好人坏人能解释的问题。
小时候看电影,也只有两个标准:好人,坏人。而且那个时代的电影都是好人赢了,坏人输了。那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从不看电影,就是在家门口演电影他也不看。但唯一的一次,在我们软磨硬泡下,在我们反复说明不是那些好人坏人的片子的.情况下,父亲和我们一起在生产队的场畔里看了一场电影,那部电影是《卖花姑娘》。在那个“英雄”的时代,人们习惯了好人坏人的时代,《卖花姑娘》的放映,感动了多少人!底下哭声一片,我们哭了,一直刚强的父亲也哭了。那个情形累似今天《芳华》的情形。
我一直纠结着,思考着。
何小萍是好人吗?夜读朱光潜——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又联想到《芳华》何小萍,她的意志被现实征服,当兵是逃脱家庭,剧团不待见就消极对抗,高原慰问以高烧逃避,固然有弱者的一面,但不敢面对现实才是致命的缺陷。人性的懦弱暴露无遗。怪社会,怪自己,都不是理由。骨子里有好强争胜的性格,责怪林丁丁也是无理由的,你得不到的东西人家又不惜憾,怪谁!她以弱者的形象博得观众的同情,仔细想想,她倒底做了哪些好事?好事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生活是很无奈的,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何小萍改变了什么?她的懦弱、脆弱是导致经受不了刺激神经失常的根源。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前面大量的铺排已经给结果埋下了伏笔。她的叛逆,她的逃避,她的要强,她的消极,怪那个时代吗?我想不管放到什么时代,这样的人都会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冯导或者说是作者严歌苓把她放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似乎更趋合理。其实,这样的社会一直在演义着,没有因了时代的变换而改变。
我说过,时代的是非功过自有时间的评判,人性的丑陋美艳也不是一个林丁丁的错,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元,自有存在的理由,我们不去评判,做好自己是我的信条!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很震撼人心,何小萍从剧场出来孤独的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蹈。是不是有世上污秽我独清的感觉!
做一个孤独的舞者!似乎我看到了我自己!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4
看了两遍《芳华》,心忽然似乎跟着刘峰、何小萍一起老了。
想唱歌也唱不起来了。
七十年代,我还是个小孩子,我不知道中国竟然发生了那么多事。在远远的地方,有一个北京,北京有一个大院,叫文工团。里面住着许多的大哥哥大姐姐,大姐姐好漂亮,大哥哥好英俊,一个个会翻跟头,会跳舞蹈。
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练舞,一起玩耍,一起憧憬美好的生活。
他们也生气,爱瞎闹,有的'人没有素质,甚至连男兵都当面说何小萍臭,但那是一个不重素质、不明白修养为何物的年代,更是一个不能随便瞎闹的年代。紧接着风云突变,就像卢生做完黄粱梦后,马上就遭遇了滑铁卢。刘峰告别了文工团,进了伐木连,又调到野战部队,上了前线。从鲜花、掌声、歌声中,一下跌入炮火、鲜血、胳膊头颅乱飞中。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滴滴鲜血染红它
……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也是一个盛产英雄的年代。
片子拍得很好,人物丰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时代,歌也好,舞也好,但是,英雄的结局太惨了,惨到惨无可惨。不光英雄的结局太惨,这部片子里,英雄还代表着好人,好人的结局也惨无可惨。
《芳华》是在质问社会?还是想向观众传递这样一个价值观——好人没好报?
《芳华》到底想告诉观众什么?
如果它想质问社会,或者告诉人们:为什么英雄最后竟落到如此地步!那么,它成功了。
但是,从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心里的感觉——好人没好报——来看,它就是一部装饰华美的垃圾!
从今后,谁敢再去做英雄?做好人呢?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5
今天终于逮空去看了芳华,虽然剧情很平,不过心里的那根弦还是被触动了,散场时电影院很多人说结局是好人没好报,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很多人这一辈子都被欲望、权利、金钱牵着鼻子走,容易知足和懂得珍惜的人才是这世界的稀有品种,他们的眼神坚定,内心平和,他们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黄轩的.演技没话说,颜值我也喜欢,女主角我之前没见过,不过总觉得长得有点像那个素颜美女王丽坤,穗子,也就是影片中叙述故事的人,喜欢陈灿,我从一开始就猜到陈灿会和那个军官的女儿一起,因为他们俩看起来更搭一点,可能陈灿也喜欢过穗子,只是门不当户不对吧,不过穗子最后过得也很好,真跟了陈灿不一定会这么好!至于那个丁丁,落井下石,呵呵,那个演员的演技真的没话说,丁丁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也是一个可悲的人!
至于最后刘峰和小萍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小萍被孤立没人愿意和她搭舞,只有刘峰愿意陪她,刘峰被落井下石下放,也只有小萍去送他,之前刘峰的好大家全部都忘了,后来打仗刘峰失去了一个手臂,小萍也由于突然成为英雄而精神失常,她在草坪上跳的那一段舞真的是好美!两个人后来相约去扫墓,在那边匆匆一别之后的10年他们才开始生活在一起,相扶到老!
这部影片适合爸妈来看,不过传递的信念对谁都是一样的,聪明可能是天生,但善良绝对是选择,即使善良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利益,也请相信善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所以请你尽可能的善良。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6
当男女主人公想抱画面出现时,浑重的台词在述说的他们的命运,观众的感动都被调动起来了,此时《绒花》主题曲想起了,观众的所有感动都调动激发出来了,在家看电影的`观众的我泪水汪汪地流下了,后来在媒体了解流泪的观众一大片一大片的。我哭了,一哭人生芳华短暂,美好青春只有那么几年。我已经四十五了,人生已近半百了,唯有珍惜美好人生才不枉在世上走一遭。二哭善良的人终有好报,他们为自己的善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们无怨无悔,他们与命运抗争,以德报怨这才是真正的善良。我也曾经遭受欺凌,但我忍辱负重与命运抗争。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但得到的回报太少,不求回报也就是善良的体现吧。三哭他们的爱情终于有了结果。
哭过了,心情得到了宣泄,德道水平提升了,这就是电影的美吧。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7
《芳华》是部好电影,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好在哪?不好说。一样东西不好,我知道它哪不好;一样东西好,我往往不知道好在哪。
以前听到好歌也这样,看到好小说也这样。反正就是好,对口味。
我没有经历过文革,我问老家的人,文革时候的事有印象吗?说有,大集体嘛,吃大锅饭,也有下放的知青,穷。讲起来,都是干活记公分的事,都是为了生存怎样小偷小摸的事。问有人被迫害吗?说没有,很少,有过斗地主,点天灯把人点死了,这家人现在还仇视村里人呢。
问我爹,文革时你们干嘛?说读书,打架,干活。主要是是和其他生产队的人打架。也是分了帮派的,打得比较狠。倒有点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文革是一个意象,只能想象,想象里,有芙蓉镇的样子,有活着里的样子,有兄弟里的样子,也有动物凶猛里的样子,霸王别姬里的样子。感谢这些文艺作品,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
伍迪.艾伦拍过一部电影,叫《午夜巴黎》,里面主人翁就在午夜时分和各个时代的大艺术家交流,挺过瘾的一件事。
就是一个时代,无所谓好坏。对某些人好,对某些人坏。文革后一段时期的.文艺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小平批评说:哭哭啼啼,没出息!他老人家也是受害者,但他不计较,反而越挫越勇。
你看历史,类似事情不胜枚举。只是有些离我们近一些,感知深一些。
我看芳华,其实就是看一代人的经历。和我们怀念童年没啥区别。芳华是冯小刚的青春,严歌苓的青春。
严歌苓真牛,写天浴,写陆犯焉识,写芳华。都和那个时代有关。
另有一个旅居国外的女作家也牛。张翎。那年看她写的《金山》,笔法细腻,跨越上百年的历史,写得柔肠百转,真好。
我不是影评人,也根本不会写影评。我觉得芳华好,就是觉得人好,故事好,色彩好,音乐好,能够引起我情绪的波动,能够让我笑的时候笑,恨的时候恨,哭的时候哭。我没那能耐挑毛病。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8
《芳华》演绎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近期电影中,很少,战争场面很血腥,很震撼,描绘了一个残酷的战场和激烈的战斗画面。面对这祖国的将士的奋勇杀敌与重大的牺牲,我的眼角依旧湿润,我依旧是那个小“愤青”。
从小受的教育要么是老妈让看的书,所谓的`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么是学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而言之就是:为人要正义,为了祖国要勇于奋斗与牺牲。想起小时候某些“小官僚”耍威风,也是当面斥责。家乡人喜欢说你算老几啊你管我,小学时候我就能说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说出你们的错误。当时也是真楞!
正是由于这初心,才对新闻中的种种不平表示愤怒,对牺牲的将士得不到应有的的对待感到痛心;才对卫青霍去病的消失感到不安与愤慨,才对部分民族的肆意妄为感到内心压抑的悸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片刻都在耳边。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小时想的都是做一番大事,从来没考虑过金钱。即使长大了知道了金钱的奥妙,也是想有钱做一些想做的事,却从未包括吃喝玩乐。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我辈如是。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19
韩愈在《春雪》这首诗中写到“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芳华”,多么好听的一个词啊!而电影《芳华》讲述的正是一批年轻人的芬芳年华。
主人公刘峰、何晓萍都是标标准准的好人。刘峰是文工团的“活雷锋”,他做的善事很多很多,多得一火车也拉不完。就连文工团的猪跑了,别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追猪,而是去找刘峰。可当别人拿他和雷锋比时,他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说:“哪里,哪里……”而何晓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在家里她受尽了继父的虐待。她原以为成为了一名军人,就可以不再受别人的欺负,可是她错了,她成了别人嘲笑的重点对象。但不管受多大的.委屈,她都坚强地忍着。
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好人,结果却一个变成了残疾人,一个变成了精神病人。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了右臂,而何晓萍也因为看到了太多的死亡,精神上受到打击,变得不正常。
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是为什么这两个好人没有好报呢?是不是因为我年纪小,还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而恰是这一面,充满了残酷、黑暗……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 20
我们需要被认可吗?
有段时间没去北大看电影了,尽管离的很近。看到第一次通知要播放《芳华》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想去看,后来还是被工作打消了,就没去成,有点小小的后悔。这不,因加场,第二次播放信息推出来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了一下,结果,没两分钟,票就要售罄,还好,最后总算是买了一张。
这部电影看下来,眼前犹如一面镜子,能看得见我过往的影子,不是一处,是整部都是。
虽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谁没有芳华过?文工团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那我们的高中,我们的大学不也是个集体,也是个小社会嘛,还有我们毕业后把青春奉献给那个让我们成长的公司,荧屏里的一幕幕,不都是我们过往的再现吗?你可能会说《芳华》的年代离我们远,远吗?根本不远。
我们生活的现在,都是过去一幕幕的重现,甚至是轮回,只是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他们需要被认可”是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的最为有力的呐喊,是内心的呐喊,无声胜有声,胜过舞台上她们那肢体语言及表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何小萍是文工团后来加入的战友,但她没有被得到认可。而她的舞蹈功底那可是在报道的当天就向所有人展示过的,可她后来主要做的却是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儿。
刘峰呢,这个老好人,活雷锋,在一次和队友“简单拥抱”真情流露后,却被订上“作风”的问题就这样被下放到边境了。昔日的.所有功德,一下子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就是到了影片结尾,刘峰下海,被城管欺负,昔日的红军大英雄,老战士,不也是被现代人按到在地,乖乖适应“现代社会”嘛,又能怎样?他不给社会添麻烦,可社会怎能绕过他?他更没有受到认可,历史的车轮已把他的过去碾的粉碎,不留一丝痕迹。
刘峰和何小萍,其实都是那种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人。他们需要被认可,他们没有任何奢望,没有任何野心,极其简单的人,革命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让去哪里去哪里。
说到需要认可,影片中典型的一幕,何小萍在一次慰问演出时,队长找她临时替补上台,让她演A角,但她装病不想上台。被政委知情后,政委的做法却不是打击,不是当场揭穿,而是给她鼓励,给她机会,让她感受到她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事实证明,何小萍的幸福是极其容易被满足的,就是政委的几句话,她不是感受到满满的责任感,满满的力量了嘛,卖力的演好是自然而然了。
再说说,她从越战前线几天几夜没合眼,尽职尽责,救下了那么多的战友。后来战争结束被称为大英雄,突如其来的荣誉她就受不了了,精神就这样受到了刺激。她默默无闻的做好自己的事儿,一直没有受到过认可,这突如其来的这个大认可,她哪能接受得了?
这和林峰平时一贯的老好人一般,对谁都好,一直没有动过情,突然动起情来,谁能接受?其实他爱的比谁都真,比谁都深,可被爱的那个人往往感受不到,甚至不以为然。
其实他们俩这样的人往往是在关键时期能帮助我们的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在我们落魄的时候,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初如何的看不起她,嫌弃这嫌弃那的,最后他们也不会离我们远去,在有需要的时候袖手旁观。就如《红楼梦》里解救巧儿的却是被人嫌弃被人捉弄的刘姥姥一样。
《芳华》我认为是一部记录片,记录了那个年代我们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变迁,那个时代我们真实的自己。
一幕幕细节记录的如此真实,无不让人感慨万千。何小萍没能见上她的父亲,直到她的爸爸去世;当伟人相距离开我们,她们那缅怀的歌声又怎会动情?改革开放一心向“钱”看的调侃,海口、三亚地产的狂热……
历史的车轮总归向前,当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打开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开启了,过去的芳华已完成她的政治使命,新的自我必将再重生。
他们需要被认可吗?影片的最后,刘峰搂着何小萍,何小萍依偎在刘峰的肩膀上,多么简单的幸福画面,对他们来说,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简简单单、平平安安。
时代变换,芳华已逝,但天长地久不变的是情谊。何为贵?那战友情,那同学情,那师生情,那朋友情,那身边曾经出现过的所有人,都是要我们应该尊重的,值得珍惜的。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芳华》电影观后感12-22
电影《芳华》观后感12-23
电影芳华观后感12-01
(精品)电影芳华观后感01-30
芳华的作文12-02
电影《芳华》观看心得体会09-13
芳华日照作文09-29
书香润泽芳华作文05-23
《芳华》观后感(精选33篇)04-22
刹那芳华初二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