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1
不规则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材编排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属于解决问难题的范畴,但和传统意义的解决问题不同,是将先前获得的求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不熟悉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橡皮泥和苹果两种不同物体的的体积为例,引导学生经历排水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用到的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等积变形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是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利用了转化的思想。
该怎么设计教学这个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知识呢?我思考了很久,决定还是从玩橡皮泥的游戏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通过两次直观演示实验入手,帮助学生明白“水和物体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课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兴趣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中出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思维也容易得到发展。但是,实验教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时间上不好把握,往往容易出现意外情况从而影响整个课堂的完整度。第二,由于实验器材的影响,往往使实验教学的误差不可避免,从而使学生高兴了,却又有茫然。第三,学生容易在试验中偏离教学的知识,而去关注学习之外的东西,往往是学习过了,高兴劲也就消失啦,但是知识却没有过手,或者模模糊糊的。所以,合理选择实验教学必须由充分的准备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不然就徒有其表,枉费工夫。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游戏和试验中充分体验和感知数学思想方法
玩橡皮泥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感兴趣的,在玩的过程中的几句对话学生就轻易的明白可以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从而求出体积。
师:“你们玩橡皮泥造型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用的四根橡皮泥来造型的,所以体积不变。”
师:“我们把这种操作现象叫做—等积变形。你能从字面上理解是什么意思吗?”
演示实验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逐渐完成,学生对于排水法的细节的关注给学习效果增添亮彩。演示的方法是学生主动提出的,并通过大家的交流得到共识,这一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试验中的对话就充分的体现学生对学习细节的关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师:“我把苹果放进了量杯中,这样就能测量出苹果的体积吗?”(师端起量杯走动,让学生观察)
生:“不行!”
师:“怎么就不行?我就是按照你们的方法实验的呀?”
生:“要把苹果摁下去,完全淹没才行。”
这个排水法实验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在学生的细心的关注下得到升华。苹果的体积就轻易的求出来。但是,这样没有接触到实验的本质,于是下面的对话就彰显出排水法的实质。
师:“刚才记录的第一个数据250毫升和第二个500毫升分别是谁的体积?”
师:“我就不明白250和500都是水面的刻度,怎么就可以求出苹果的体积呢?”
师:“也就是说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把苹果的体积转化成了水的体积,利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2、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我演示完实验后问:“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苹果,苹果占据了水的体积,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
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我做到了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3、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和学习数学方法的传授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橡皮泥和苹果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苹果的体积,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讨论交流后有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将苹果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晶球的体积;
方案二:将长方体水槽装满水,放置于一个大盆中,再把苹果放进水里完全淹没,溢出的水流进大盆里,再把溢出的水倒进量杯里,就可以测量出苹果的体积。
其实第二种方案和量杯的测量是相同,和用长方体水槽求苹果的体积的初衷是有些差距的,于是我巧妙的利用工具不够的“借口”,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实验,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操作中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回顾两种方案,让学生对比发现,不管是量杯还是长方体水槽,其实都是用到排水法,他们的实质都是利用了转化的思想,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再求出体积。
反思自己这节课,也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完全的到位,部分中差生虽然高兴了,但是也茫然了,在练习中应用知识的时候就出现问题,这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积累,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做得更好,呈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条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一种算法: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二种算法中,学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也就是:物体的体积=水上升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上升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可以根据这个公式解决第8题。
不足之处: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部分学生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运用“四主五步”模式展示的一节学校优质观摩课。下课铃响,我看到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后的喜悦,听到了听课教师对本节课的赞誉,我的心里充溢着满满的幸福。但我知道这节课好与不好在哪里,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优点
1、运用“四主五步”模式教学,学生学的主动积极。如:课前放映了3分钟视频----阿基米德定律,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环节采用实物展示(苹果、梨、西红柿等)、多媒体互动方式又一次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积极性再次高涨;自学环节采用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学的主动轻松;展示环节代表发言,小组之间、学生之间互补互惠,自然而然生成新知识,学生学的快乐;精讲环节教师点拨,生生启发,重点、难点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学生自我体会感悟学习方法,学生学的更加投入;练习环节全面放手,由学生自己去讲、去说、去评,本节课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了学习的主人。
2、课堂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新理念。如: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旨在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利用阿基米德故事、曹冲称象、排水法等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其次,本节课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了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的作用;第三,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说数学、做数学的能力,问题让学生去讲解,采用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学习数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3、重视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建构数学模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在数学的活动课上,引导学生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如:在要求学生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宽、高,要求物体的体积,该怎么办?”
(2)“若有一个盛水的长方体容器,能不能用它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物体的体积与容器中的什么有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构建出无论选用什么形状的容器测量,都是“水和物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物的体积”这一数学模型。
4、课末总结采用自我评价、同桌互评的方式,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这样评价既能让学生养成各方面的好习惯,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本节课留下的遗憾
1、实验验证过程指导的不到位。本节课我采用了大量的动手实验验证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排水法的深刻理解,可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活动时要求不到位,导致小组活动没达到预期设想的目的。
2、录课时受环境的影响,没注意站的位置,画面上有时看不到电子课本及课件上重点呈现的内容。
3、学生讨论、交流后,展示环节应让多个小组充分展示,给学生提供展示空间和展示平台。
4、学生做数学期间老师还应深入学生中间加强指导。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算顺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本节课我也认识到,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4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运用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课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通过积极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我的体会:
1、有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环节,我抛出问题“你能计算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知道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当学生会计算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话锋一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么求呢?”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还能给足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计算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先计算出100张纸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纸的体积。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讲解测量梨的体积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继而掌握计算方法。本节课,我在讲解转化过程的时候,利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上升法:V物体=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体=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体=V溢出部分。
3、有价——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学生的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怎样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在第2个练习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珊瑚石的体积=珊瑚石和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进行重点强调。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还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讲解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积极改进,努力改善。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5
回顾课堂,感觉亮点如下: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感受: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反思03-18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3-17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教后反思04-07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4-10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03-03
练习课教学反思04-09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03-13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03-28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