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7 17:25:1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1

  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

  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

  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yǒu,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2

  第一,课前准备不充分。

  这一课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查找资料,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根本没有查找到比较有价值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开始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学生交流的只是人物的出生年代等等,根本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背景资料,这一教学环节是失效的。如果课前我用心查找些资料,给学生印发资料,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等等,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会更加容易些,内容也会更加饱满些。

  第二,研读教材不够深。

  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怎样上这篇课文,也知道应该围绕“发愤”这个中心词来学习课文,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己讲解的套路。在精读课文时,直接出示最后一小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让学生就这句话中的两个数字来谈感受,学生这时还没有学习课文,谈出来的东西也只是表面的。因此,这一教学环节是失败的。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时才会更容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围绕这节课,我谈谈以下几点:

  一、课题入手,问题导学,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课文的题目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凸显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如同人炯炯的双眼,文题提纲挈领,引人关注。尤其是“发愤”更是司马迁人格精神最精练最充分的体现。于是,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课文题目”进行纵向、横向的展开,力求在不断深入的品读中,在不断升华的情感中读出“发愤”的内涵,读出“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的厚重与深意,懂得人为什么活着,懂得人的精神存在的价值,这是在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中唤醒学生的灵魂深处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向往。

  教学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

  1、司马迁是怎样勤奋写《史记》的?

  2、司马迁为什么要勤奋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通过这样的.问题“课题中的‘发愤’除了有勤奋、努力、刻苦的意思,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到课文第三段中去找。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的解读与感悟。结合资料理解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教学中,我抓住“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让学生通过朗读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三、表达心声,激发情感,回味一生伟大的司马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不仅仅摧残人的身体,更侮辱了人的尊严,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此时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让孩子真正品读司马迁的心声,从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从一次又一次的呐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接着,我设计了一组想像型的语言实践:“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上……烈日炎炎的酷暑,”通过引导孩子仔细看图,想象司马迁是怎样坚定地写《史记》,引领孩子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的深刻内涵。此时,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

  以上就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一些思考,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4

  很幸运,从年龄上来说,我赶上了一课三议的末班车,课上得虽不怎么样,可是在磨课中进行了思考,同时还得到了同事们真诚地帮助。接下来,我就一分为二说说我在这课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一、思路清晰,放手不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编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第一次试上,我以“发愤”为线索,首先读读写发愤的句子,感受“发愤”,再探究发愤原因,然后想象怎样发愤写作,最后交代发愤结果。第二次上课我主要抓住“为什么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怎样发愤?”三个问题展开,比第一次少了一些重复的地方应该说两次上课思路都较清晰,可是这样的'设计还不够开放,略显陈旧,也缺少了一些灵动,于是学生的。思维相对受到一定的束缚,怎样设计更合理,愿与大家探讨。

  二、重朗读感悟,缺乏深层理解。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西汉时期,学生对当时的背景及人物不够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圈圈划划有关词语、句子,说说感受体会”和“走进人物内心,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第一次上课,学生的感受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切身的体会,读时也有些“无病呻吟”。第二次上课我对教案进行了再修改,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生活化理解,可是我对学生的朗读还缺乏具体地指导,课件制作得有些粗糙,关键处缺少一些音乐渲染,使学生感悟到的感情不能得到很好地提升,我想如果这些方面再加以改进,应该效果会好些。

  三、试图把语文较“厚”,但课堂过满。

  这篇课文语言较平淡,在教学中,为了加深理解,我在重点处提供了一些补充资料,如对“飞来横祸”“酷刑”的介绍,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史记》的资料,课堂播放有关《史记》价值的录象;对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可是课文留给我们的画面太少了,于是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资料加以想象来写一写。可是整课安排的内容较多,如发愤的原因该略的没有略,对《史记》的介绍也完全可以放在第一课时上完,安排的不合理造成“写一写”变成了“说一说”,而且学生考虑的时间不够充裕,本来的亮点因为课堂过满,缺少取舍而没能“亮”起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思考,多向大家请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4篇10-14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7-2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2-15

【经典】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1-24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后反思10-0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范文10-07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10-06

〈史记〉》教学反思10-07

《史记》教学反思01-08

发愤图强的意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