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

时间:2025-01-07 19:30:16 敏冰 专题作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李时珍的故事(通用24个)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时珍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李时珍的故事(通用24个)

  李时珍的故事 1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就应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之后最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此刻,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故事 2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的故事 3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能够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构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这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必须水平的。

  李时珍的故事 4

  一次,李时珍在路上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经死了,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最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人群顿时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 5

  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最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之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先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李时珍的故事 6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李时珍的故事 7

  有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间,李时珍采药途中来到河边一条小船上避雨。老渔翁和他的两个孙子热情接待了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壶酒,与主人共酌。渔翁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都告诉了。

  饭毕,老渔翁微显醉意,对李时珍说:“这里还有一种良药,能治身痒、癣疮、麻疹,你晓得不?”

  “它长在何处,有何特征呢?”

  “它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

  “愿闻其详。”

  老渔翁捋捋胡须,笑哈哈说:“我出条谜语,你猜猜看。天生灵草无根生,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正猜想着,旁边渔翁的大孙子也说要出谜,随口吟道:“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没等反应,一旁的小孙子也抢口摆头吟道:“有根不着地,见叶未见花。整日被风逐,亲水便落家。”

  听完,望着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着船外那种在风雨中飘飘悠悠,团聚不散的'水草,对老渔翁说:“老人家,您祖孙三人的谜语乃同一谜底。就是浮萍。”渔翁点点头,连同他的孙子,都笑了。

  后来,在《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浮萍的形状与功用,并接着渔翁的谜语诗续写道:“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浮萍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国分布广泛,夏季捞取,晒干使用。其性味辛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等病症,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

  李时珍的故事 8

  李时珍知道要想编写一部集古药、新药之大成的药物书,只靠博览群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到实践中去观察、去采集、去印证。于是,他决定辞官回乡、四处奔波、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他交了许多朋友,大多是捕鱼的渔民、砍柴的樵夫、种地的'农民、打猎的猎人。大家给了他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在湖北省境内的武当山里,有一大片没有被砍伐的深山老林,李时珍一头扎进了这天然的巨大宝库,每天在悬崖峭壁之间活动,十分危险。晚上,只有住在药农沿着山壁搭起的小木板房中,木板房没有瓦房、泥房、水泥房那么坚固。每天晚上,大风吹来,木板房总是摇摇晃晃的,好像要掉下悬崖,又好象要坍塌一样。

  李时珍每天晚上,在猿啸狼嚎中入睡;白天,又在树叶的“沙沙沙”声中起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那猿啸狼嚎总是不绝于耳。木板房不保暖,所以睡觉很冷,而且房子摇摇摇欲坠,更是让人提心吊胆;猿啸狼嚎,不绝于耳,让人不寒而栗;更别说那一片漆黑的深夜,只有虫和鸟的歌声,有时还是死一般的寂静,就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见,这真是可怕呀!大家来想一想吧!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李时珍却坚持了下来,他不怕困难、不辞辛苦,终于搜集了许多动、植、矿物标本。他发现了许多名贵药物。什么九仙子呀!朱砂根呀!千年艾呀!隔山消呀!等等,还有白花蛇呀等等一些动物。李时珍把它们都采集起来,带回自己家中做成一个个标本。这些标本就记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

  从这些,我们知道了李时珍是一个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的人。

  李时珍的故事 9

  李时珍是一名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一天晚上,我看着一本有关他采药的资料。看着看着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不一会儿,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和李时珍一起采药。

  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和李时珍来到一座山上,在半山腰我们发现这座山山势俊俏,幸好我们背包里带的'东西齐全,探照灯、气步枪、斧头、镰刀、水、创可帖、折叠式箩筐、伸缩拐杖等。足以让我们爬过两座这样的山。不久,我们又爬高了一点,看见山顶云雾缭绕,蓝绿色的光泽时隐时现,李时珍看了看,说:“那些是云雾草,成片长在云雾缭绕的山上,用来治疗气管炎疗效很好。”我们连忙采了一筐云雾草下山了。

  不久后,我们爬上了另一座山,突然一条毒蛇从草丛里钻出来,咬了我一口,逃跑了,李时珍忙说:“那条蛇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别让它跑了!”我不顾疼痛,拿起气步枪,朝着蛇开枪,为了保持这条蛇的新鲜,我没在枪里按上子弹,而用自己磨的石子代替子弹。可能是太紧张了,我连发两枪,一枪打在地上,另一枪打在草上。李时珍很沉着地说:“别紧张,对准它的七寸打!”我又发了一枪,打在蛇的头部,它当场晕了过去。我们开始处理伤口,我一想;不好,抗蛇毒血清没带。李时珍不慌不忙地采了一棵草来,我看见这棵草有七片叶子,上面还有一枝花,李时珍微笑着说:“这是七叶一枝花,可以治蛇伤。”李时珍给我敷在伤口上。过了一会儿,果然好了许多。

  突然,闹钟把我叫醒了,我想:李时珍如果真的和我一起采药,如果刚才不是梦,那多好呀!

  李时珍的故事 10

  一杯酒,一个医学巨擘的奇迹之旅。李时珍,他的故事就像一部医学传奇,从一次意外的酒坛发现开始,展开了一段令人振奋的医学探索。

  在明万历年间,李时珍的童年被医学世家的光辉所笼罩。虽然曾试图踏上仕途,但多次尝试后,他悟到那并非自己真正的归宿。毅然决然,他迈入了医学的殿堂。

  李时珍并非一开始就钟情于中医,而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他对中医的天赋令人惊叹,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医书,尤其是在草药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他以精湛的文学素养为基础,为古籍注入了创新的思维。

  李时珍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在宫廷的宴会上成功治愈了宠妃张娘娘的病痛,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然而,他却婉拒了皇帝将其召入太医院的提议,因为他深信只有在百姓中才能更直接地服务,帮助更多人解决病痛。

  回到家乡蕲州后,李时珍开办了一家医馆,名为“东璧堂”,迅速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他的医术精湛,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为他赢得了当地的高声望。

  然而,医学的奇迹并非仅限于宫廷和医馆之间。在广东的一家酒馆里,李时珍面对了一场医学的考验。老板的女儿梅花小姐罹患麻风病,这在当时几乎是无法治愈的。其他医馆纷纷拒绝接收这样的病患,但李时珍却决定帮助这位女子。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李时珍在一瓢酒中发现了惊人的秘密。酒坛底部泡着一条被淹死的白花蛇,而这白花蛇的体内成分竟然有着抗击麻风病的神奇效果。细心观察和分析之后,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药物配方,名为“三蛇散”,主要成分便是这条白花蛇。这种药物为麻风病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这一医学成果被李时珍记录在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医学参考资料。他的智慧和毅力为我们揭示了蕲蛇酒在治疗麻风病方面的`神奇功效,同时也为医学发展史铺平了道路。

  在这位医学巨匠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医学的无尽探索和创新。李时珍以坚定的信仰,回归百姓,为人们带来了健康的福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学之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突破,需要勇敢地面对未知领域的挑战。

  总结全文,李时珍的一瓢酒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现白花蛇的医学奇迹,创造了“三蛇散”,为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启示。他的坚持和创新精神在医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向这位医学巨匠致敬,同时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未知时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最后,让我们一同思考:在现代社会,医学领域还有哪些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和创新?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医学之路永无止境,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医学传奇。

  李时珍的故事 11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父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父亲李言闻不仅饱读经书、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实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李家在蕲州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李时珍从小便喜爱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草,像牡丹、芍药、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小小的后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6岁的李时珍那时候经常跟在爸爸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草药: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地喜爱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而且能够治病。于是,李时珍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李时珍渐渐长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时珍的故事 12

  李时珍出生于陕西省华县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对医药有强烈的兴趣。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离开家乡前往陕西省的县城就读书院,但因家庭贫困而中途辍学。随后,他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读书,但无法忍受贫困和艰苦的生活,开始了一段漂泊生涯。他游历了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四处寻找医学知识,同时开始写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行医初期,出过一个大错,差点闹出人命。有一次,一个病人请他诊断,他诊断为伤风病,建议用生姜煮乌鳢鱼吃,结果病人吃了之后中毒。这个事件对李时珍震动很大,坚定了他追求医学知识的决心。

  李时珍历经了诸多挫折,他的著作《本草纲目》曾多次被禁止出版,他也因此受到了政治打压和迫害。然而,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完善自己的著作。最终,《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药物知识和经验,对中国的药物学、医学乃至世界的.医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时珍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学习和创新,最终成为中国药学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完成《本草纲目》之后,李时珍并没有停下他的学术脚步。他开始关注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并撰写了《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著作,对中医的脉诊和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推进。

  此外,李时珍还对药物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主张“用药如用兵”,强调对药物进行严格的鉴别和正确的使用。他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形态、性质、功效和使用方法,为后世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在药学和医学方面的贡献,李时珍还在文学、天文学和地质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他编写了一部《诗话》,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他还对天文仪器和地学标本进行了细致的观测和研究。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65岁。他的逝去让中国药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医者,但他的思想和贡献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后世的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誉之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李时珍的故事 13

  李时珍是明代一个出色的医学家。他每天替乡民治病,累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空闲时常常研读各种医药书,充实自己的医药知识。但他发现,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等数据,写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乱。有一本药书更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开给人吃,医死了人。

  于是,李时珍便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重新编写药书,纠正那些错误、混乱的数据,补充新的知识。他把修书的.决定告诉父亲。父亲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但修书的工作非常艰巨,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准备花上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又常常做笔记,考证材料。

  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便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答案。他又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因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

  李时珍的故事 14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独生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病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种疑难杂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朗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李时珍的故事 15

  明朝时,文泉城有个在山西太原做生意的商人,年底准备回家过年。他把银子装进口袋,背上一把雨伞,就匆匆上路了。

  这天他走到中条山脚下,感到有些头昏。正巧这时,他看见山坡上有一个采药草的中年汉子,便呼喊道:“老兄,你采药草是为换银子的吗?那就别采了。只要你把我背过中条山,我给你的脚钱准比你采药强得多。”不料,中年汉子摇头说:“我不要你的银子,也不背你,你自己走吧。”

  商人无奈,只好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刮起了西北风,飘起了雪花。商人实在走不动了,见路旁有一棵树,就硬撑着挪步,往树上一靠闭上了眼。迷迷糊糊中,商人听到有人在对自己说:“这儿不能睡啊,会冻坏身子的.!”他睁眼一看,原来是那个采药草的中年汉子,便生气地说:“叫你背我走,你不背,那就别来管我。”中年汉子笑着说:“你别生气,还是走吧!”边说边察看商人的脸色。过了一会儿,中年汉子突然把商人的衣袖一拉说:“我来扶你走!”商人不耐烦地说:“我说过不要你来管,你怎么还老来缠着我呢?我睡一会儿有了精神,不累了就走。”中年汉子说:“一会儿也不能睡了,要马上走!”说着,不管商人愿意不愿意,一把就把他拉了起来。商人大怒。骂道:“你这人怎么这样胡搅蛮缠,我坐在树下,又不是在你家,你管得着吗?”中年汉子沉思一会,突然抓起商人的钱袋和雨伞就走。商人立即跳了起来。大声骂道:“哎呀,怪不得你老缠住我不走,原来你是个贼啊!”急急忙忙追了上去。

  风在刮,雪在下。中年汉子在前边走。商人在后边追。不多一会儿,商人就满头大汗直喘粗气。

  到了镇子上,中年汉子便进了一家药店。商人赶上前来吼叫着:“好你个贼啊,你钻进店里,我也要把你抓住。”冷不防门边走出两个门客,把商人架住,呵斥道:“大胆狂人,竟敢在这里骂人!”商人正想争辩,只见中年汉子一手拿着雨伞。一手提着钱袋,笑着从屋里走出来:“你的汗出够了,病也好了,回去吧。”说着,把雨伞和钱袋都还给了商人。

  这中年汉子就是名医李时珍,他见商人病了。想让他出身透汗祛病,于是才想了这么一个装贼的法子。

  李时珍的故事 16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时珍的故事 17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一1593年),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先后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它是入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

  李时珍,湖北薪州人,出生在医学世家。李时珍14岁那年,中了秀才。他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书籍,而对八股文及应考的文章则十分厌恶。这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他父亲虽是医生,但在当时医生是下等职业。他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熠祖。李时珍在家父催遏下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皆未中。此时,李时珍的父亲也只好任其专心研究医学。

  李时珍明白,医学和药学密不可分。一个是临床实践,一个是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中医,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体系。李时珍决心研究和发展祖国的医药学,要取得重大成就,还必须首先精通医道。他24岁那年,正式行医,诊断认真,待病人热情。由于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名家的医书,真可谓取百家之长。另外他还将研究的心得体会用于临床实践,认真做记录,之后再根据实践经验,比较各家著述中的得失,加以取舍或纠正。这样,他虽年纪轻轻,但医术越来越高超,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誉。其高明医术很快被广泛传颂。他的名声大了,远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疑难症被他治愈了,他的名字传遍天下。

  李时珍医术高明,扬名天下后,曾被推荐到王府当医生,在宫廷的太医院任职。在这里的几年,他不求作宫,而是对宫廷中珍藏的民间见不到的医药学书籍有浓厚兴趣。他废寝忘食,尽情,甚至贪婪地翻阅了所有著述,并做了笔记,然后又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这为他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后,李时珍辞职回乡,开始到各地游历和访问。他走访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还在自己家里试种药材。

  他每到一处,都热情为百姓行医解难。作为医生,医术高明,首先高明在对病人病情的准确迅速地诊断。正如俗话所说:“治病容易诊断难。”这就是说,只有看准了病,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我国传统中医,把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成“‘望、闻、问、切”4个字。望,就是观外形,看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呼吸;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摸脉。这里,切是最重要的。李时珍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在诊断方而非常下功夫。有继承,也有他自己的探索。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前人的经验,对祖国的脉学做了研究、探索和总结。同时写了不少著作,如(脉诀考证)、(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当然,李时珍在医学方而的著述远不只这些,有些只是未留传到今日。

  李时珍行医认真、热情,一丝不苟。他研究医药学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且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他常常是白天行医,晚间发愤读书,经常一直到深夜。他先后阅读了一百多部厉代有关医学的著作,同时做了详细的记录.。为著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对“本草”的研究和整理方面。本草是专讲药物的。李时珍在长期阅读和研究中,发现自秦汉以来的1500多种药物中,有缺漏,有错误,在分类上也十分混乱。这样,他就决心重新编写。为写得准确、完备,减少错误,在27年中,他吃尽苦,受尽累。有时为一样草药的鉴定,不惜到干里之外去寻找。采集大量标本,访问药农,前人记述不清的,或有些疑问的,他都做认真的考察与实验,以保证科学准确。

  《本草纲目》全书分16部,62类,共52卷,190万字。所记载的.药物共1932种,其中李时珍增补了374种新药。对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载产地、形状、颇色、气味、功用、采集方法、制作过程,以及主治什么病等,还附有他自己搜集和经实践总结出的110加多个药方,还配有1000多幅播图,这是一部图文并茂,具有空前科学水一平的大药典。李时珍开创了我国中医及中药学的新阶段。这部巨著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对生物和化学等学科领域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引用过《本草纲目》中的论述,可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大。

  《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精力,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加了光彩。

  李时珍的故事 18

  李时珍,这个人的名字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著书《本草纲目》。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挽救人的生命。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医生的传奇一生吧!

  李时珍的父亲是个医生,可他却不愿意做医生。当然,他父亲也不希望他做。在那个时代,医生是杂人,虽十分有钱,但别人也看不起。

  李时珍去参加科举,但没考上,却患上了肺病。俗话说,凡事有利有弊。这种病明确了他的人生方向——当医生。她不希望人们承受她所遭受的痛苦。

  他行医十几年,不计成本医人,使得他钱少了,名气大了。后来,她成了楚王的私人医生,再后来他成了太医。可是她却受不了这个环境。

  他的`病人——嘉靖皇帝每天没病找病。于是李时珍开始在皇宫里研究药材。直到他学不到更多,他才回到民间。他尝了上百种像神农的草药。最后,祝医学著作和《本草纲目》。最后著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当年给穷人看病,从来没有让人加钱,他不计成本、热情问诊、嘘寒问暖。从这,可以体现出他医德高尚。他一直在做赔本买卖,却毫无怨言。

  因为他是一个医生,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商人,一个赚钱的人。他没有在金钱中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虽然减少了积蓄,可他壮大了名声,可见,上天是不会不垂青于好人的。

  到了嘉靖31年,李时珍弃官回乡。他做过太医,名气很大,当然要医治人的话收入很多。可他并没有那么做。

  当时,什么药材是做什么用的,没几个人清楚,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患了感冒给你开几句砒霜应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李时珍仍然没有亏钱。他想拯救更多的人,准备写书。

  从此,他从一个名医变成了流浪汉,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李时珍开始远行,走遍全国13个省份。为了了解该药的疗效,他亲自尝了很多药,几次差点患上植物中毒。

  在古代,神农尝过上百种药草,这是一个传说。明朝,李时珍尝了上百种草药,这是事实!

  伟大的李时珍、娴熟的李时珍和高贵的李时珍从来没有在金钱中迷失过自己,他的精神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李时珍的故事 19

  医生,在现代社会里被人尊称为“白衣天使”,可在明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很低,甚至与“巫卜”一起列入“九流”那类职业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竟出现了一位流芳千古的名医——李时珍。

  李时珍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重修《本草》是他为医学作出的最巨大的贡献。李时珍为了重修《本草》,历尽了千辛万苦:他观察动物,核实前人的记述;他采集矿物,研究药用矿物;他为了了解药用后的反应过程,甚至拿自己当试验用体会药力……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艰苦没有白费,他成为了世界人民公认的伟大医学家!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学,可以不顾生命危险。可是我,在困难面前总是低头,没有恒心,没有耐性,不好问也不好学……想到这里,我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儿向李爷爷学习!

  我,一名小学生,之前对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很是迷茫。但是,当我读完《李时珍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了:只要你“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只要你有目标、有行动、有恒心;只要你能像李时珍那样不折不扣地学习,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真难!”我又为了一道难以计算的数学题而头痛。“是做?还是不做?”我犹豫不决。就在这时,我脑海中又浮现出李时珍不顾生命危险尝百草的情景,心里想到了他所遇到的更大、更艰辛的困难。“我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静下心,“对,我的目标是作对它!”学着李时珍,我认真分析起这“病”的“病因”,一边又拼命思考这“病”的“治法”,开什么“处方”……一切手段都尝试过了,怎么?我这笨脑袋就是不开窍呀!“好!软的`不行来硬的!”我将上课时所有的“治病法”都一下子抬了出来。在我的“非常手段”下,“病魔”不得不束手就擒。“谢谢你!伟大的老师,不,是引路人!你让我这只迷路的小羊羔,又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

  科学的巨人——李时珍,连同你的《本草纲目》,将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上,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上,世界人民的心上!

  李时珍的故事 20

  造七级浮屠莫若救人一命,医世疗人必赖灵丹妙药,必需妙手回春之奇医。古曾有名奇医,著本名书――《本草纲目》,此人承继家学,普济苍生,医术精湛,更有着常人无法具备的毅力和勇气,他就是我国明代药圣-李时珍。

  读完了《李时珍的故事》,看过了一代伟人的成长,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悟。从李时珍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信念、毅力和勇气。

  李时珍之信念

  李时珍一家人世代相传,拯救了众生。李时珍年轻的时候,身体虚弱,病了,后来被中草药治好了。从七八岁起,他就经常和父亲一起种草药,和母亲一起谈论草药知识。

  在家庭医学世代的影响下,李时珍也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三次未中的官宦考试,让李时珍打消了“科举致仕宦游之路”的念头,毅然弃儒从医,子承父业,一心钻研医药,这个决定为李时珍以后的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少年时代,李时珍就听父亲说,古代中国有一部专记药名、药性、药效的著作,通称《本草》。

  他对本草药充满了好奇,年轻的上帝的崇拜激起了他对医学的兴趣。

  李时珍之勇气

  因为学医的`人一般都要从读《本草》入门,李时珍认真仔细阅读,深入研究,把书读的很透,但是,在细读之余,通过行医实践他发现许多药物是《本草》药书上不曾记载,还有些记载经他反复验证,觉得不太可靠。有一次,李时珍亲眼看到一个病人,因为误服了药,病得很重。这是他意识到医学的重要性,更是他有了勇气,指出《本草》中的错误以及重新编辑《本草》。

  李时珍之毅力

  为了重新编辑《本草》,他不仅访医问药,解决古书中的疑问,还自己亲自动手,用实践、经验说话。他曾经听闻西边龙宫的北面山头上,有一种叫榔梅的植物,吃了它,便可长寿不老,他特地跋涉几十里山路去采集,经过试验,得知榔梅是一种止渴的果实。他不耻下问,有疑必求其答,本草中经常提起“芸苔”,李时珍不知那是一种什么药,翻阅古书,也为见其答,经过询问与自己种植,才知那是一种植物,俗名“油菜”。

  为了了解白花蛇,他爬上龙峰山捉住它,观察它的习性和特点。他还踏上武当山、太和山···仔细尝百草,观百物,白日在深山中采药,晚上在简陋的住处研究草药,整理笔记。这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为《本草纲目》的内容增添了真实性,而这一切,都与他付出的努力和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息息相关。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信念、勇气和毅力。李时珍的成功更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李时珍先生那样的信念、勇气和毅力,才能成就明天的辉煌。

  李时珍的故事 21

  明朝时,江西湖口县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姓刘的郎中,他见自己儿子身体瘦弱,就开了人参、燕窝等补药,叫家人煎给儿子喝。不料,儿子吃了补药后,反倒落得全身浮肿。老刘慌了神,赶快请了个走方郎中来为儿子治病。

  那走方的游医原是个“冒牌货”,压根就不懂医道,怎能治好这种疑难杂症呢?他心中一急,便假装上茅厕,想办法怎么蒙混过关。蹲在茅坑里,他忽然来了灵感,把一撮泥土拌上一摊稀鸡屎,搓成几粒丸子,要病孩服下。第二天,病孩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老刘非常高兴,立即大摆酒席,宴请游医。席间,老刘再三恳请游医公开“秘方”,游医没法子,只好对他实话实说。老刘听后大惊:鸡屎丸子何以能治好儿子的病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几天后,名医李时珍行医来到这个小镇。老刘连忙把李时珍请进家门,虚心向他请教鸡屎丸子治病的道理。李时珍经过详细询问之后,沉思片刻,推断说:“令郎浑身浮肿,八成是中毒了。中毒的原因可能是药中混入了有毒的.虫子,那毒虫很有可能是一条大蜈蚣;而鸡屎能解五毒,茅厕里的泥土沾有人尿,也有解毒作用。所以,鸡屎丸子这味‘秘方’能治好令郎的中毒症,也就不足为怪了。”

  老刘听了,半信半疑。于是,他去查看倒在屋旁的药渣,果然在药渣中找到一条被煮死的大蜈蚣。老刘对李时珍的料事如神十分佩服。后来,他逢人就夸李时珍医道高超。

  李时珍的故事 22

  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时珍穿着草鞋,背着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集民间验方,观察采集药物标本。

  这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大同县的地段,在一个靠近采凉山的聚乐堡里住下来歇息。说来也巧,正赶上村子里的人闹一种怪病,全身浮肿,四肢乏力,眼瞅着农田大忙季节,不能下地干活,庄户人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他们到处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

  听说村子里来了郎中,人们报着得病乱求医的想法,去找大夫给瞧治。李时珍一看这么多病人,基本上是一个病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他们三人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方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东西所至。李时珍告诉大家:“各位请不要担心,我们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轻者三日下地干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们上山采药、熬治,保证药到病除。”众人将信将疑,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几个江湖骗子,没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时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准备上山采药。出的村来,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开着金黄色花儿的植物。李时珍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萱草,经过仔细辩认,虽说与他所见到的萱草不太一样,但是这里的比他见过的更好,角长、肉厚、六瓣、七蕊、色泽金黄。李时珍向来就有品尝百草的.习惯,他把黄花摘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感觉味甘而气微凉,这绝对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对治五淋、消乳肿,清热、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疗效,尤其是块根疗效更为明显。他们三人当下就采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块根,没费多少工夫,汤药就熬好了,分发给各家各户的病人,趁热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后一部分症状轻的病人浮肿全消,能下地干活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这时候,李时珍把采凉山的沟沟岔岔转了个遍,发现了不少新药材品种,进一步丰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行三人见人们的病好了,悄悄地离开了聚乐堡。当人们知道是李时珍救了他们的命,一个个感激涕零,泪流满面,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匡世名医。后来,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萱草,一方面当菜吃,一方面当药材卖。再后来,有好事者自告奋勇,广为募捐,在采凉山上盖起了一座药王庙,在庙里专门为李时珍塑了像,以此作为对李时珍的纪念。

  李时珍的故事 23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采。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升起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是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的.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

  李时珍和夫人的两封情书巧用了二十四味中药名串联成篇,毫不牵强,妙趣天成,读来情趣无限。

  李时珍的故事 24

  古时候有个名医叫李时珍,他听说曼陀罗花这种药草有麻醉作用,可是世人还不不知道合适的服用量。李时珍决定自己来试,他吃了一点以后对徒弟说等一会儿药力发作以后你用针扎我再用刀在我手上割看还痛不痛。过了一会儿,李时珍觉得有些头晕、心慌,可徒弟用针扎时他痛得将手缩了回去。他又吃了一点,李时珍就晕了,徒弟用针扎、用刀尖划他一点也不知道。就这样,李时珍终于摸清了吃麻药的准确用量。

  李时珍用他一生的心血,终于写完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有一百九十多万字,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儿、功用和采集、制作的方法。还有1160幅插图。这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巨典。

  读完《李时珍的故事》,我肃然起敬,钦佩不已,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执着、认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

《李时珍的故事(通用24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时珍的故事】相关文章:

李时珍作文03-12

《李时珍》教学设计07-04

有关李时珍作文03-02

《李时珍》教案15篇02-26

《李时珍》教案(15篇)02-2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03-16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04-12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05-2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02-19

李时珍的故事(通用24个)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时珍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李时珍的故事(通用24个)

  李时珍的故事 1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就应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之后最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此刻,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故事 2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的故事 3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能够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构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这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必须水平的。

  李时珍的故事 4

  一次,李时珍在路上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经死了,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最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人群顿时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 5

  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最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之后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先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李时珍的故事 6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李时珍的故事 7

  有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间,李时珍采药途中来到河边一条小船上避雨。老渔翁和他的两个孙子热情接待了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壶酒,与主人共酌。渔翁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都告诉了。

  饭毕,老渔翁微显醉意,对李时珍说:“这里还有一种良药,能治身痒、癣疮、麻疹,你晓得不?”

  “它长在何处,有何特征呢?”

  “它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

  “愿闻其详。”

  老渔翁捋捋胡须,笑哈哈说:“我出条谜语,你猜猜看。天生灵草无根生,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正猜想着,旁边渔翁的大孙子也说要出谜,随口吟道:“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没等反应,一旁的小孙子也抢口摆头吟道:“有根不着地,见叶未见花。整日被风逐,亲水便落家。”

  听完,望着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着船外那种在风雨中飘飘悠悠,团聚不散的'水草,对老渔翁说:“老人家,您祖孙三人的谜语乃同一谜底。就是浮萍。”渔翁点点头,连同他的孙子,都笑了。

  后来,在《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浮萍的形状与功用,并接着渔翁的谜语诗续写道:“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浮萍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国分布广泛,夏季捞取,晒干使用。其性味辛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等病症,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

  李时珍的故事 8

  李时珍知道要想编写一部集古药、新药之大成的药物书,只靠博览群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到实践中去观察、去采集、去印证。于是,他决定辞官回乡、四处奔波、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他交了许多朋友,大多是捕鱼的渔民、砍柴的樵夫、种地的'农民、打猎的猎人。大家给了他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在湖北省境内的武当山里,有一大片没有被砍伐的深山老林,李时珍一头扎进了这天然的巨大宝库,每天在悬崖峭壁之间活动,十分危险。晚上,只有住在药农沿着山壁搭起的小木板房中,木板房没有瓦房、泥房、水泥房那么坚固。每天晚上,大风吹来,木板房总是摇摇晃晃的,好像要掉下悬崖,又好象要坍塌一样。

  李时珍每天晚上,在猿啸狼嚎中入睡;白天,又在树叶的“沙沙沙”声中起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那猿啸狼嚎总是不绝于耳。木板房不保暖,所以睡觉很冷,而且房子摇摇摇欲坠,更是让人提心吊胆;猿啸狼嚎,不绝于耳,让人不寒而栗;更别说那一片漆黑的深夜,只有虫和鸟的歌声,有时还是死一般的寂静,就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见,这真是可怕呀!大家来想一想吧!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李时珍却坚持了下来,他不怕困难、不辞辛苦,终于搜集了许多动、植、矿物标本。他发现了许多名贵药物。什么九仙子呀!朱砂根呀!千年艾呀!隔山消呀!等等,还有白花蛇呀等等一些动物。李时珍把它们都采集起来,带回自己家中做成一个个标本。这些标本就记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

  从这些,我们知道了李时珍是一个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的人。

  李时珍的故事 9

  李时珍是一名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一天晚上,我看着一本有关他采药的资料。看着看着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不一会儿,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和李时珍一起采药。

  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和李时珍来到一座山上,在半山腰我们发现这座山山势俊俏,幸好我们背包里带的'东西齐全,探照灯、气步枪、斧头、镰刀、水、创可帖、折叠式箩筐、伸缩拐杖等。足以让我们爬过两座这样的山。不久,我们又爬高了一点,看见山顶云雾缭绕,蓝绿色的光泽时隐时现,李时珍看了看,说:“那些是云雾草,成片长在云雾缭绕的山上,用来治疗气管炎疗效很好。”我们连忙采了一筐云雾草下山了。

  不久后,我们爬上了另一座山,突然一条毒蛇从草丛里钻出来,咬了我一口,逃跑了,李时珍忙说:“那条蛇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别让它跑了!”我不顾疼痛,拿起气步枪,朝着蛇开枪,为了保持这条蛇的新鲜,我没在枪里按上子弹,而用自己磨的石子代替子弹。可能是太紧张了,我连发两枪,一枪打在地上,另一枪打在草上。李时珍很沉着地说:“别紧张,对准它的七寸打!”我又发了一枪,打在蛇的头部,它当场晕了过去。我们开始处理伤口,我一想;不好,抗蛇毒血清没带。李时珍不慌不忙地采了一棵草来,我看见这棵草有七片叶子,上面还有一枝花,李时珍微笑着说:“这是七叶一枝花,可以治蛇伤。”李时珍给我敷在伤口上。过了一会儿,果然好了许多。

  突然,闹钟把我叫醒了,我想:李时珍如果真的和我一起采药,如果刚才不是梦,那多好呀!

  李时珍的故事 10

  一杯酒,一个医学巨擘的奇迹之旅。李时珍,他的故事就像一部医学传奇,从一次意外的酒坛发现开始,展开了一段令人振奋的医学探索。

  在明万历年间,李时珍的童年被医学世家的光辉所笼罩。虽然曾试图踏上仕途,但多次尝试后,他悟到那并非自己真正的归宿。毅然决然,他迈入了医学的殿堂。

  李时珍并非一开始就钟情于中医,而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他对中医的天赋令人惊叹,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医书,尤其是在草药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他以精湛的文学素养为基础,为古籍注入了创新的思维。

  李时珍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在宫廷的宴会上成功治愈了宠妃张娘娘的病痛,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然而,他却婉拒了皇帝将其召入太医院的提议,因为他深信只有在百姓中才能更直接地服务,帮助更多人解决病痛。

  回到家乡蕲州后,李时珍开办了一家医馆,名为“东璧堂”,迅速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他的医术精湛,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为他赢得了当地的高声望。

  然而,医学的奇迹并非仅限于宫廷和医馆之间。在广东的一家酒馆里,李时珍面对了一场医学的考验。老板的女儿梅花小姐罹患麻风病,这在当时几乎是无法治愈的。其他医馆纷纷拒绝接收这样的病患,但李时珍却决定帮助这位女子。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李时珍在一瓢酒中发现了惊人的秘密。酒坛底部泡着一条被淹死的白花蛇,而这白花蛇的体内成分竟然有着抗击麻风病的神奇效果。细心观察和分析之后,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药物配方,名为“三蛇散”,主要成分便是这条白花蛇。这种药物为麻风病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这一医学成果被李时珍记录在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医学参考资料。他的智慧和毅力为我们揭示了蕲蛇酒在治疗麻风病方面的`神奇功效,同时也为医学发展史铺平了道路。

  在这位医学巨匠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医学的无尽探索和创新。李时珍以坚定的信仰,回归百姓,为人们带来了健康的福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学之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突破,需要勇敢地面对未知领域的挑战。

  总结全文,李时珍的一瓢酒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现白花蛇的医学奇迹,创造了“三蛇散”,为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启示。他的坚持和创新精神在医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向这位医学巨匠致敬,同时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未知时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最后,让我们一同思考:在现代社会,医学领域还有哪些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和创新?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医学之路永无止境,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医学传奇。

  李时珍的故事 11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父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父亲李言闻不仅饱读经书、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实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李家在蕲州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李时珍从小便喜爱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草,像牡丹、芍药、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小小的后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6岁的李时珍那时候经常跟在爸爸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草药: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地喜爱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而且能够治病。于是,李时珍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李时珍渐渐长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时珍的故事 12

  李时珍出生于陕西省华县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对医药有强烈的兴趣。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离开家乡前往陕西省的县城就读书院,但因家庭贫困而中途辍学。随后,他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读书,但无法忍受贫困和艰苦的生活,开始了一段漂泊生涯。他游历了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四处寻找医学知识,同时开始写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行医初期,出过一个大错,差点闹出人命。有一次,一个病人请他诊断,他诊断为伤风病,建议用生姜煮乌鳢鱼吃,结果病人吃了之后中毒。这个事件对李时珍震动很大,坚定了他追求医学知识的决心。

  李时珍历经了诸多挫折,他的著作《本草纲目》曾多次被禁止出版,他也因此受到了政治打压和迫害。然而,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完善自己的著作。最终,《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药物知识和经验,对中国的药物学、医学乃至世界的.医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时珍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学习和创新,最终成为中国药学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完成《本草纲目》之后,李时珍并没有停下他的学术脚步。他开始关注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并撰写了《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著作,对中医的脉诊和经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推进。

  此外,李时珍还对药物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主张“用药如用兵”,强调对药物进行严格的鉴别和正确的使用。他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形态、性质、功效和使用方法,为后世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在药学和医学方面的贡献,李时珍还在文学、天文学和地质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他编写了一部《诗话》,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他还对天文仪器和地学标本进行了细致的观测和研究。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65岁。他的逝去让中国药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医者,但他的思想和贡献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后世的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誉之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李时珍的故事 13

  李时珍是明代一个出色的医学家。他每天替乡民治病,累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空闲时常常研读各种医药书,充实自己的医药知识。但他发现,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等数据,写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乱。有一本药书更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开给人吃,医死了人。

  于是,李时珍便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重新编写药书,纠正那些错误、混乱的数据,补充新的知识。他把修书的.决定告诉父亲。父亲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但修书的工作非常艰巨,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准备花上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又常常做笔记,考证材料。

  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便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答案。他又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因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

  李时珍的故事 14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独生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病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种疑难杂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朗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李时珍的故事 15

  明朝时,文泉城有个在山西太原做生意的商人,年底准备回家过年。他把银子装进口袋,背上一把雨伞,就匆匆上路了。

  这天他走到中条山脚下,感到有些头昏。正巧这时,他看见山坡上有一个采药草的中年汉子,便呼喊道:“老兄,你采药草是为换银子的吗?那就别采了。只要你把我背过中条山,我给你的脚钱准比你采药强得多。”不料,中年汉子摇头说:“我不要你的银子,也不背你,你自己走吧。”

  商人无奈,只好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刮起了西北风,飘起了雪花。商人实在走不动了,见路旁有一棵树,就硬撑着挪步,往树上一靠闭上了眼。迷迷糊糊中,商人听到有人在对自己说:“这儿不能睡啊,会冻坏身子的.!”他睁眼一看,原来是那个采药草的中年汉子,便生气地说:“叫你背我走,你不背,那就别来管我。”中年汉子笑着说:“你别生气,还是走吧!”边说边察看商人的脸色。过了一会儿,中年汉子突然把商人的衣袖一拉说:“我来扶你走!”商人不耐烦地说:“我说过不要你来管,你怎么还老来缠着我呢?我睡一会儿有了精神,不累了就走。”中年汉子说:“一会儿也不能睡了,要马上走!”说着,不管商人愿意不愿意,一把就把他拉了起来。商人大怒。骂道:“你这人怎么这样胡搅蛮缠,我坐在树下,又不是在你家,你管得着吗?”中年汉子沉思一会,突然抓起商人的钱袋和雨伞就走。商人立即跳了起来。大声骂道:“哎呀,怪不得你老缠住我不走,原来你是个贼啊!”急急忙忙追了上去。

  风在刮,雪在下。中年汉子在前边走。商人在后边追。不多一会儿,商人就满头大汗直喘粗气。

  到了镇子上,中年汉子便进了一家药店。商人赶上前来吼叫着:“好你个贼啊,你钻进店里,我也要把你抓住。”冷不防门边走出两个门客,把商人架住,呵斥道:“大胆狂人,竟敢在这里骂人!”商人正想争辩,只见中年汉子一手拿着雨伞。一手提着钱袋,笑着从屋里走出来:“你的汗出够了,病也好了,回去吧。”说着,把雨伞和钱袋都还给了商人。

  这中年汉子就是名医李时珍,他见商人病了。想让他出身透汗祛病,于是才想了这么一个装贼的法子。

  李时珍的故事 16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时珍的故事 17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一1593年),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先后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它是入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

  李时珍,湖北薪州人,出生在医学世家。李时珍14岁那年,中了秀才。他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书籍,而对八股文及应考的文章则十分厌恶。这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他父亲虽是医生,但在当时医生是下等职业。他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熠祖。李时珍在家父催遏下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皆未中。此时,李时珍的父亲也只好任其专心研究医学。

  李时珍明白,医学和药学密不可分。一个是临床实践,一个是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中医,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体系。李时珍决心研究和发展祖国的医药学,要取得重大成就,还必须首先精通医道。他24岁那年,正式行医,诊断认真,待病人热情。由于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名家的医书,真可谓取百家之长。另外他还将研究的心得体会用于临床实践,认真做记录,之后再根据实践经验,比较各家著述中的得失,加以取舍或纠正。这样,他虽年纪轻轻,但医术越来越高超,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誉。其高明医术很快被广泛传颂。他的名声大了,远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疑难症被他治愈了,他的名字传遍天下。

  李时珍医术高明,扬名天下后,曾被推荐到王府当医生,在宫廷的太医院任职。在这里的几年,他不求作宫,而是对宫廷中珍藏的民间见不到的医药学书籍有浓厚兴趣。他废寝忘食,尽情,甚至贪婪地翻阅了所有著述,并做了笔记,然后又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这为他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后,李时珍辞职回乡,开始到各地游历和访问。他走访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还在自己家里试种药材。

  他每到一处,都热情为百姓行医解难。作为医生,医术高明,首先高明在对病人病情的准确迅速地诊断。正如俗话所说:“治病容易诊断难。”这就是说,只有看准了病,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我国传统中医,把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成“‘望、闻、问、切”4个字。望,就是观外形,看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呼吸;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摸脉。这里,切是最重要的。李时珍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在诊断方而非常下功夫。有继承,也有他自己的探索。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前人的经验,对祖国的脉学做了研究、探索和总结。同时写了不少著作,如(脉诀考证)、(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当然,李时珍在医学方而的著述远不只这些,有些只是未留传到今日。

  李时珍行医认真、热情,一丝不苟。他研究医药学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且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他常常是白天行医,晚间发愤读书,经常一直到深夜。他先后阅读了一百多部厉代有关医学的著作,同时做了详细的记录.。为著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对“本草”的研究和整理方面。本草是专讲药物的。李时珍在长期阅读和研究中,发现自秦汉以来的1500多种药物中,有缺漏,有错误,在分类上也十分混乱。这样,他就决心重新编写。为写得准确、完备,减少错误,在27年中,他吃尽苦,受尽累。有时为一样草药的鉴定,不惜到干里之外去寻找。采集大量标本,访问药农,前人记述不清的,或有些疑问的,他都做认真的考察与实验,以保证科学准确。

  《本草纲目》全书分16部,62类,共52卷,190万字。所记载的.药物共1932种,其中李时珍增补了374种新药。对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载产地、形状、颇色、气味、功用、采集方法、制作过程,以及主治什么病等,还附有他自己搜集和经实践总结出的110加多个药方,还配有1000多幅播图,这是一部图文并茂,具有空前科学水一平的大药典。李时珍开创了我国中医及中药学的新阶段。这部巨著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对生物和化学等学科领域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引用过《本草纲目》中的论述,可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大。

  《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精力,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加了光彩。

  李时珍的故事 18

  李时珍,这个人的名字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著书《本草纲目》。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挽救人的生命。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医生的传奇一生吧!

  李时珍的父亲是个医生,可他却不愿意做医生。当然,他父亲也不希望他做。在那个时代,医生是杂人,虽十分有钱,但别人也看不起。

  李时珍去参加科举,但没考上,却患上了肺病。俗话说,凡事有利有弊。这种病明确了他的人生方向——当医生。她不希望人们承受她所遭受的痛苦。

  他行医十几年,不计成本医人,使得他钱少了,名气大了。后来,她成了楚王的私人医生,再后来他成了太医。可是她却受不了这个环境。

  他的`病人——嘉靖皇帝每天没病找病。于是李时珍开始在皇宫里研究药材。直到他学不到更多,他才回到民间。他尝了上百种像神农的草药。最后,祝医学著作和《本草纲目》。最后著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当年给穷人看病,从来没有让人加钱,他不计成本、热情问诊、嘘寒问暖。从这,可以体现出他医德高尚。他一直在做赔本买卖,却毫无怨言。

  因为他是一个医生,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商人,一个赚钱的人。他没有在金钱中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虽然减少了积蓄,可他壮大了名声,可见,上天是不会不垂青于好人的。

  到了嘉靖31年,李时珍弃官回乡。他做过太医,名气很大,当然要医治人的话收入很多。可他并没有那么做。

  当时,什么药材是做什么用的,没几个人清楚,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患了感冒给你开几句砒霜应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李时珍仍然没有亏钱。他想拯救更多的人,准备写书。

  从此,他从一个名医变成了流浪汉,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李时珍开始远行,走遍全国13个省份。为了了解该药的疗效,他亲自尝了很多药,几次差点患上植物中毒。

  在古代,神农尝过上百种药草,这是一个传说。明朝,李时珍尝了上百种草药,这是事实!

  伟大的李时珍、娴熟的李时珍和高贵的李时珍从来没有在金钱中迷失过自己,他的精神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李时珍的故事 19

  医生,在现代社会里被人尊称为“白衣天使”,可在明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很低,甚至与“巫卜”一起列入“九流”那类职业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竟出现了一位流芳千古的名医——李时珍。

  李时珍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重修《本草》是他为医学作出的最巨大的贡献。李时珍为了重修《本草》,历尽了千辛万苦:他观察动物,核实前人的记述;他采集矿物,研究药用矿物;他为了了解药用后的反应过程,甚至拿自己当试验用体会药力……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艰苦没有白费,他成为了世界人民公认的伟大医学家!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学,可以不顾生命危险。可是我,在困难面前总是低头,没有恒心,没有耐性,不好问也不好学……想到这里,我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儿向李爷爷学习!

  我,一名小学生,之前对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很是迷茫。但是,当我读完《李时珍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了:只要你“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只要你有目标、有行动、有恒心;只要你能像李时珍那样不折不扣地学习,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真难!”我又为了一道难以计算的数学题而头痛。“是做?还是不做?”我犹豫不决。就在这时,我脑海中又浮现出李时珍不顾生命危险尝百草的情景,心里想到了他所遇到的更大、更艰辛的困难。“我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静下心,“对,我的目标是作对它!”学着李时珍,我认真分析起这“病”的“病因”,一边又拼命思考这“病”的“治法”,开什么“处方”……一切手段都尝试过了,怎么?我这笨脑袋就是不开窍呀!“好!软的`不行来硬的!”我将上课时所有的“治病法”都一下子抬了出来。在我的“非常手段”下,“病魔”不得不束手就擒。“谢谢你!伟大的老师,不,是引路人!你让我这只迷路的小羊羔,又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

  科学的巨人——李时珍,连同你的《本草纲目》,将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上,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上,世界人民的心上!

  李时珍的故事 20

  造七级浮屠莫若救人一命,医世疗人必赖灵丹妙药,必需妙手回春之奇医。古曾有名奇医,著本名书――《本草纲目》,此人承继家学,普济苍生,医术精湛,更有着常人无法具备的毅力和勇气,他就是我国明代药圣-李时珍。

  读完了《李时珍的故事》,看过了一代伟人的成长,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悟。从李时珍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信念、毅力和勇气。

  李时珍之信念

  李时珍一家人世代相传,拯救了众生。李时珍年轻的时候,身体虚弱,病了,后来被中草药治好了。从七八岁起,他就经常和父亲一起种草药,和母亲一起谈论草药知识。

  在家庭医学世代的影响下,李时珍也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三次未中的官宦考试,让李时珍打消了“科举致仕宦游之路”的念头,毅然弃儒从医,子承父业,一心钻研医药,这个决定为李时珍以后的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少年时代,李时珍就听父亲说,古代中国有一部专记药名、药性、药效的著作,通称《本草》。

  他对本草药充满了好奇,年轻的上帝的崇拜激起了他对医学的兴趣。

  李时珍之勇气

  因为学医的`人一般都要从读《本草》入门,李时珍认真仔细阅读,深入研究,把书读的很透,但是,在细读之余,通过行医实践他发现许多药物是《本草》药书上不曾记载,还有些记载经他反复验证,觉得不太可靠。有一次,李时珍亲眼看到一个病人,因为误服了药,病得很重。这是他意识到医学的重要性,更是他有了勇气,指出《本草》中的错误以及重新编辑《本草》。

  李时珍之毅力

  为了重新编辑《本草》,他不仅访医问药,解决古书中的疑问,还自己亲自动手,用实践、经验说话。他曾经听闻西边龙宫的北面山头上,有一种叫榔梅的植物,吃了它,便可长寿不老,他特地跋涉几十里山路去采集,经过试验,得知榔梅是一种止渴的果实。他不耻下问,有疑必求其答,本草中经常提起“芸苔”,李时珍不知那是一种什么药,翻阅古书,也为见其答,经过询问与自己种植,才知那是一种植物,俗名“油菜”。

  为了了解白花蛇,他爬上龙峰山捉住它,观察它的习性和特点。他还踏上武当山、太和山···仔细尝百草,观百物,白日在深山中采药,晚上在简陋的住处研究草药,整理笔记。这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为《本草纲目》的内容增添了真实性,而这一切,都与他付出的努力和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息息相关。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信念、勇气和毅力。李时珍的成功更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李时珍先生那样的信念、勇气和毅力,才能成就明天的辉煌。

  李时珍的故事 21

  明朝时,江西湖口县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姓刘的郎中,他见自己儿子身体瘦弱,就开了人参、燕窝等补药,叫家人煎给儿子喝。不料,儿子吃了补药后,反倒落得全身浮肿。老刘慌了神,赶快请了个走方郎中来为儿子治病。

  那走方的游医原是个“冒牌货”,压根就不懂医道,怎能治好这种疑难杂症呢?他心中一急,便假装上茅厕,想办法怎么蒙混过关。蹲在茅坑里,他忽然来了灵感,把一撮泥土拌上一摊稀鸡屎,搓成几粒丸子,要病孩服下。第二天,病孩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老刘非常高兴,立即大摆酒席,宴请游医。席间,老刘再三恳请游医公开“秘方”,游医没法子,只好对他实话实说。老刘听后大惊:鸡屎丸子何以能治好儿子的病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几天后,名医李时珍行医来到这个小镇。老刘连忙把李时珍请进家门,虚心向他请教鸡屎丸子治病的道理。李时珍经过详细询问之后,沉思片刻,推断说:“令郎浑身浮肿,八成是中毒了。中毒的原因可能是药中混入了有毒的.虫子,那毒虫很有可能是一条大蜈蚣;而鸡屎能解五毒,茅厕里的泥土沾有人尿,也有解毒作用。所以,鸡屎丸子这味‘秘方’能治好令郎的中毒症,也就不足为怪了。”

  老刘听了,半信半疑。于是,他去查看倒在屋旁的药渣,果然在药渣中找到一条被煮死的大蜈蚣。老刘对李时珍的料事如神十分佩服。后来,他逢人就夸李时珍医道高超。

  李时珍的故事 22

  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时珍穿着草鞋,背着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集民间验方,观察采集药物标本。

  这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大同县的地段,在一个靠近采凉山的聚乐堡里住下来歇息。说来也巧,正赶上村子里的人闹一种怪病,全身浮肿,四肢乏力,眼瞅着农田大忙季节,不能下地干活,庄户人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他们到处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

  听说村子里来了郎中,人们报着得病乱求医的想法,去找大夫给瞧治。李时珍一看这么多病人,基本上是一个病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他们三人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方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东西所至。李时珍告诉大家:“各位请不要担心,我们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轻者三日下地干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们上山采药、熬治,保证药到病除。”众人将信将疑,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几个江湖骗子,没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时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准备上山采药。出的村来,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开着金黄色花儿的植物。李时珍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萱草,经过仔细辩认,虽说与他所见到的萱草不太一样,但是这里的比他见过的更好,角长、肉厚、六瓣、七蕊、色泽金黄。李时珍向来就有品尝百草的.习惯,他把黄花摘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感觉味甘而气微凉,这绝对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对治五淋、消乳肿,清热、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疗效,尤其是块根疗效更为明显。他们三人当下就采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块根,没费多少工夫,汤药就熬好了,分发给各家各户的病人,趁热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后一部分症状轻的病人浮肿全消,能下地干活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这时候,李时珍把采凉山的沟沟岔岔转了个遍,发现了不少新药材品种,进一步丰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行三人见人们的病好了,悄悄地离开了聚乐堡。当人们知道是李时珍救了他们的命,一个个感激涕零,泪流满面,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匡世名医。后来,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萱草,一方面当菜吃,一方面当药材卖。再后来,有好事者自告奋勇,广为募捐,在采凉山上盖起了一座药王庙,在庙里专门为李时珍塑了像,以此作为对李时珍的纪念。

  李时珍的故事 23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采。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升起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是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的.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

  李时珍和夫人的两封情书巧用了二十四味中药名串联成篇,毫不牵强,妙趣天成,读来情趣无限。

  李时珍的故事 24

  古时候有个名医叫李时珍,他听说曼陀罗花这种药草有麻醉作用,可是世人还不不知道合适的服用量。李时珍决定自己来试,他吃了一点以后对徒弟说等一会儿药力发作以后你用针扎我再用刀在我手上割看还痛不痛。过了一会儿,李时珍觉得有些头晕、心慌,可徒弟用针扎时他痛得将手缩了回去。他又吃了一点,李时珍就晕了,徒弟用针扎、用刀尖划他一点也不知道。就这样,李时珍终于摸清了吃麻药的准确用量。

  李时珍用他一生的心血,终于写完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有一百九十多万字,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儿、功用和采集、制作的方法。还有1160幅插图。这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巨典。

  读完《李时珍的故事》,我肃然起敬,钦佩不已,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执着、认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