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07 11:51:26 读书笔记 投诉 投稿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11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1

  闲来读到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这是杨绛暮年写下的她与丈夫、爱女之间温馨有爱的文字,这是讲述亲情爱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师的题目,讲述一下我现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让我倍加珍惜。

  北京,这个地方说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从东北角的平谷到南边的大兴,需要两个半小时;可说小,它却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见,我的挚友就能很快相见。读书期间对朋友的概念应该还是不甚明朗的,毕业之后,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间的问候也少了许多,才惊觉生命中一两挚友的重要性。

  我自认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可以结交一只手的数量的挚友,更重要的是她们也互为知己,周末几个人泡在一起,真真让我有一种人生大赢家的错觉。但人生并不会处处是如意,我没有爱情的眷顾,但友情让我不孤单;亲情不在身边,但友情常伴!

  有时想想,知足常乐,只有对拥有的当下知足,才能保持常乐;只有对现状保持清醒地审视,才能时刻准备进步。我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对生活知足,对工作清醒审视,希望可以一直这样,在快乐中去追求工作的进步、在进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们仨读书笔记2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3

  我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误把电影《洗澡》和杨绛写的《洗澡》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之间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倒是电影《洗澡》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我们仨》,讲的'都是人与人相依为命的故事。

  读这本书前一定要了解一下杨绛先生的生平,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中前半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恸与深情。书里有一段写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回国后有段时间钱不在身边,杨绛自己带女儿钱媛,平生胆小怕黑的她因为身边有这么一个“小东西”,内心似乎也充满勇气。读至此一下想到我妈在我一两岁时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她闲下来的时候常会说我小时候的事。我家以前住的地方小,又是职工宿舍,到了半夜经常有喝醉酒胡乱唱歌的人,但因为我的存在,她说她总是特别从容淡定。我常常笑话她,我那么小,既不能保护她,又怎么会让她产生安定感呢,我妈就拿“等你成家就知道了”这个万能金句来搪塞我。

  书中还有一段写杨绛自己与丈夫饭后散步,他们称之为“探险”,因为会经常收获不同的惊喜。也许杨和钱这对夫妻在精神上的默契要远远超过中国大部分只为搭伙过日子实则早已名存实亡的夫妻。像我的母亲,直到前年才勉强地对我说她这一生没有正儿八经地爱过谁,只因当时年纪大,周围人的闲话说得越来越多才决定找个人结婚。

  杨绛先生的人生至少是圆满过的,所以她可以说“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我母亲的人生也没有更多的遗憾,因为她现在常说“至少咱们还都在一起”。

我们仨读书笔记4

  终于慢慢地安定下来。

  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终于也无聊起来,我是最怕闲下来的,也最怕被别人甩下。于是不断的找可以丰富自己的方式,好好捡起书来。

  曾经看过一句伟人说过的话,只看经过至少几百年沉淀依旧流传,受人吹捧的书籍。这句话让我对很多现当代的作家以及作品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错过了很多经典。

  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之后,大学时代她的《我们三》总总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我却从来没有为它驻足。近几年陆陆续续从报刊杂志网络得知她的名气。这个满头银发的世纪老人安详的坐在书桌旁,让人顿生佩服。

  况且人一长大,总会更倾向于家庭,处理家庭的艺术。特别想了解这样一位伟人是怎么在最亲的两个人(丈夫和女儿)死后写的回忆录,怎么安定的过余生。

  这本书杨绛以一个妻子,一个妈妈道来家庭的琐碎,三个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没有你想象中的遥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同前进,女儿与父母的成长与陪伴。

  我从外界知道的钱钟书是一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笔下的他仅是一个与世无争,不太谙世故,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妻子帮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学习,默默的教导学生,传授知识的文人。

  杨绛是一位伟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想来很多事情都无法料理却还是跟着钟书从英国到法国,再回到国内不停的奔波,作为一个妻子,还要渐渐的熟悉柴米酱醋油盐之事。一定是相互的爱情才让这繁杂的家务变成生活的乐趣吧。

  钱媛,知道她也是由于他们的父母,总觉得她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应该过得很自卑,钱氏夫妇也可能会不太认可这位孩子。我是多么的肤浅,一个人的美好岂能用所谓的外界的功名来概括呢。她这个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杨的笔下就是她的丈夫钱的化身,很多时候像极了她的爸爸。这想必是爱的一重高境界吧,因为我也会经常从我妈妈的耳边幸福的说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处。

  我原本以为如此有名的一对作家应该过着殷实的生活,可是并没有,我也以为他们不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们在国外省吃俭用,还不断地想尽办法努力丰富自己。回到国内也是经常性的两地分居,为生计奔波。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庭,他们有的只是乐观的面对与迎接,三个人共同的扶持,这是个多么伟大与和谐的家庭。圆圆这个美好的女儿曾经还为了要照顾父母要终身不嫁,最终还是父母劝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这个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钱氏夫妇过得并不好,看着让人非常的辛酸。由于时代的关系,两位老人体弱多病还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这也只能怪时代给予那时人民的苦。

  曾经以为轰轰烈烈才是生活的本色,也听过看过太多的晒幸福,过分歪腻与争吵,于是植根于脑底的就是这个婚姻与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才是真的真。

  走过这些,杨绛是多么辛苦,看着女儿和丈夫在两年内相继离世,这世界上自己最最亲近的两个人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即使现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个旅舍般,心却没有了归宿。她心里是经过了怎样的翻江倒海,才达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我们仨读书笔记5

  这样一本三口之家的回忆录让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我比现在更年轻,年龄更小的时候,总觉得年老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四十岁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意思?都老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过这种想法,小孩子的无知与不懂事让我对年老的'定义非常狭窄,生活经历的空白也让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百态的精彩。我只是单纯的觉得,那个年龄的大人都不玩耍,做的事也都好没意思,生活有什么乐趣?后来,慢慢长大的我,对于小时候这种可笑的想法,也早不在意。

  现在,偶尔读书。读一次书,就是与作者对一次话,读一读他们的所思所想,品一品他们的处事哲学,再顺便窥探一下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对话,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年龄。通过读书,我可以做到如此交流,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平凡普通又不善言辞的我却不那么容易做到。这是读书带给我的益处。

  我热爱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羡慕那些学者大家的高尚气度,深厚的文学素养,沉淀浓郁的儒雅气质,每一个人都独具魅力。年老之际,内心的从容,精神的富饶,都是读书可以带给我的。杨绛先生与钟书先生的相处与点滴生活,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魅力。

  文笔有限,读书太少,好多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想表达的意思也不完善,总之,希望以后的我也会是一个慈眉善目,富有涵养,有自己丰富精神世界的老太太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6

  2号开始读这本书,虽然不长,到今天才读完,想是因为害怕在无法聚神的情况下阅读,轻浮了杨先生的质朴。

  说实话,我在杨先生回家之前并不太了解“他们仨”这一家人。杨先生离世的时候,微博、朋友圈尽在追忆她和钱老的过往事迹,而我依然只知道他们是大文豪。

  边读这本书,边看其他读者的评论,溢美之词皆是肆意挥洒。这一家三口,相亲相爱相敬相帮,一路走来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们三人,这样说倒不是无视他们的社交和对这个社会文化进步的贡献。杨先生这本书更多的'是对三人过往的追思,淡泊名利,从未敢向世人索取过、苛求过。钱老更是“不值得‘忌’的人”,他们的孩子同样是拖着病体努力发光发热。

  生命的意义之于他们就是学习、自省、进步、贡献。经历的风风雨雨也只是回忆中的驿站。分离聚合过数次,那一脉血缘的思念从未薄稀。

  “此生只有死别,再无生离。”钱老的这句话正是他们仨的一生追求;杨先生生怕迷路,却也还是孜孜以求;钱瑗生前借“我们仨”之名的未完回忆录。样样都是他们对彼此的认真和珍惜。书中倒是弱化了太多的疾苦、迫害和分离,因为他们早已明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道理,仅仅是那么努力的活着,那么努力的付出着,那么努力的找寻着归路。

我们仨读书笔记7

  忙时常成为我不能好好读书的理由,忘于阅读,懒于思考,此番托辞羞愧。

  以前只闻钱钟书先生,不知杨绛先生。如今,从新认识。纸上字字生机的日子,让我心生羡慕,觉得可惜又心生期盼。一幕幕,妙趣横生,始终有温度。

  好生羡慕”我们仨”互相懂趣味横生的小日子,尽管曾在寒冬却不曾寒冷。我记忆起,父亲就倍疼我不曾舍得打骂,母亲更像严母,但很小我便体会一个人,一个人消化情绪和知识,我的志向我的想法我的不安我的愤怒他们会尽力理解小心呵护,却不曾懂得。我想,他们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我的成长缺少他们的'陪伴。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种怎样经历,透过文字能想象几分。突然觉得可惜,可惜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忙于追求也错过了家人很多的陪伴时间,可惜自己大学里怎么也睡不够的时间,可惜自己喜读却不坚持的时间。读完”我们仨”,以景贴人,想做回那个喜读善研的学生,做个知父知母不忘乡柴火的女儿。

  读着钱和杨的相处,各有长短,互有锋芒,互助互补,相互经营,相互取暖。读着钱、杨对媛的教养,对价值观的坚持,对家的养护。我心里期盼与另一半,现在和将来也能慢慢磨合,互懂互扶,互谦互爱,过着妙趣无穷的小日子。

  一言一字,拟人拟物,手法用词不华却流深。推荐!

我们仨读书笔记8

  以前读过这本书的,系统推送,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了解杨绛先生源于对钱钟书先生《围墙》的喜爱。杨绛先生的文字,读起来感觉平实,亲切,她不张扬,于平实中见真情。

  这部作品写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叙的时间次序,先是钱先生和杨先生老年时期,一家三口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们对生活,始终是坦然的,乐观的。文章以梦境的形式展开叙述,有钱先生的下放,钱媛的重病,杨先生对他们的惦念与不舍。即便都很困难,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温度。在三人世界里,各自安好又彼此温暖,直至丈夫和女儿离开,家变成了客栈。

  然后,杨先生回忆了他们仨的过去,有奋斗的艰难,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更有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活色生香。特别是书中所附的书信往来,杨媛的画,处处散打着爱的温度。如果说我感受到他们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真实,让每个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样子,比如钱先生的孩子气,比如钱媛对父母的称呼,再比如杨先生对妇女俩的宠爱,还有他们对日常琐碎生活所用的看似不经意却充满智慧的小定义。

  其实,这样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但是,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难想象,除了亲情,还有什么是杨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没有。关键是岁月的积累,精神世界的丰富,决定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们仨读书笔记9

  这是一本非常热门的书籍,书友对本书都用尽各种赞美之词,读来深受感动。这跟杨绛先生的文字细腻朴实有关,也因为他们仨的家人相处之道让我们向往和羡慕,更是因为他们的故事离我们很近,像是身边的老奶奶跟你口述一段往事。

  生与死,是一个永远诉说不完的`故事。有生就有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息。人总有离去的那一天,从生到死,短短几十年,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仨亦师亦友,亦家人亦朋友,堪称典范。只要我们仨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进步,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面对死亡,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用再悲伤的文字去描述都不过份,但在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乐观豁达和坦然面对。但这样的坦然,留给读者的却是深深的为你心痛,多希望你能用文字把心中那份常人都能感受的到的痛苦描述出来,让我们替你一起分担。

  夫妻,父女,母女是家庭关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哪种关系,要想处理得当,都需要很深的智慧。对于夫妻关系,他们是遇上见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没有想过跟其他人结婚,多浪漫的情话。他们的生活不是没有摩擦,而是两个人懂得包容,欣赏对方的优点,共同学习进步,多找生活中的乐趣,自然两个人相敬如宾。对于父女和母女,他们没有重男轻女,没有因为自己是长辈就不高高在上,而是与她朋友般相处。

  本书要推荐作为家庭读本,供家长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我们仨读书笔记10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号,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先生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了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简单朴实,却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悲与欢,也更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产生触动,像我一样。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杨先生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脑中浮现的都是她卧病在床的身影,挥之不去;第三部分,应该说既是文章的结尾去恰恰也应该是故事的开始,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自1935年伉俪二人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最后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杨先生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就这样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了所有人,我感动在两人留学时的爱恋,感动在喜得爱女的激动,感动在一家三口困难时的互相鼓励搀扶,也感动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杨先生的`悲痛后的乐观。但我想,我最后其实最为感动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的生活。因为那像极了我的家庭,简单又平常。

  5.25那天网友说“杨先生今天凌晨一点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堂团圆。先生一路走好!”往往击中我泪点的不是爱情,而是无私的亲情。

我们仨读书笔记11

  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并非铁骨铮铮,只是生性腼腆淡泊,但求尽情看自己想读的书,过平静的日子而已。腹有诗书的傲气亦并非盛气凌人,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盛,可以让他们在物质最匮乏的时期都能不予介怀。可惜世事动荡如浮萍,远离是非的三人,却仍然历经风雨飘摇。

  《我们仨》,两部分文章,一虚一实,前一部以驿道比人生,客栈比寓所,道尽生离死别种种难舍,但却以虚衬实,好似一个悲伤的童话,最后相依为命的一家三口最终散失于古驿道。第二部分叙事跨度大,细节更丰富,而且是平实的`回忆散文,能够窥见这一学者家庭的一些生活细节。尤其对了解钱钟书人生际遇和性格特点有很大帮助。杨绛孤身一人回忆逝去的至亲,文字中未见过重的悲伤和遗憾,透露出来的则是对温馨生活的回忆,这回忆传递出阵阵温暖让杨绛的晚年不感孤寂,也让读者感叹不已。

我们仨读书笔记12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

  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仨读书笔记13

  最初知道杨绛先生是因为钱钟书的《围城》,喜欢钱钟书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文章,因为先生文章中钱钟书的好玩。也不知道从哪里读到杨绛的文章,说是钱先生很好玩,经常捉弄女儿钱媛,给孩子的床上埋了很多玩具,在孩子身上画画,那时候杨绛还没有提到孩子的姓名。

  再次知道杨绛是因为《洗澡》,那是多年前(大概是1999年下半年或者20xx年上半年)从西安交大对面的皇甫庄旧书摊上上买来的,现在都还隐约有印象,是那种近乎白色的封面,可惜这次写文章时却找不到了,这让我有些伤感。我一直认为对旧文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十分必要的,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须,所以我就认真地读了《洗澡》。但是,读完之后,我不是很欢欣。其中缘由,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从陕西教育学院进修毕业回到学校教学《老王》的时候,我对杨绛先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本意是指出社会分工规律,却被后世认为是封建帝王制造专制统治的理论依据,最终造成了国人贵脑力劳动、贱体力劳动的传统陋习。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够尊重、关心底层劳动者,并为自己的不经意的举动而愧怍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虽然这仅仅是文章,但是言为心声,这体现了杨绛先生经历过苦难生活之后对人性的光辉的怀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杨绛先生的感人之处。

  杨绛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的.人格魅力,这与她所受的家庭教育熏陶是分不开的。杨绛出身无锡名门,她的成功轨迹和家庭氛围息息相关。杨氏以民族工商业而兴,然而子孙辈却以研究学问而著称,俨然成一诗书之家。杨氏家族最有名的知识女性除了杨绛之外,还有中国第一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为瞎子阿炳录制《二泉映月》的中国音乐学一代宗师杨荫浏……这个家族的名人对无锡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过非常深刻的影响。

我们仨读书笔记14

  对比《围城》的语言和《我们仨》文字,如果文如其人的话,杨绛先生的心性和智慧便是这段旷世情缘中我最为乐道的。

  坦白说,如果换在几年前,我没有结婚生子的时候看这本书,一定是翻几页就没有了兴致,因为叙事过于平实琐碎,像老奶奶唠家常,怎能吸引追求浮华我?但现在我却被深深打动,且能体会先生这般阅历,能有这样的文字却是一种别样的超然境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苦难,在一些人的回忆中,对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大都是批判和控诉的文字,慷锵有力掷地有声,好不痛快,而杨先生对如是种种,轻描淡写,优雅而节制的叙述一家三口如何互相协助在共度难关,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生活的琐碎中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亲情。

  整本书读下来,我内心没有波澜起伏,反而平静,我反复审视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心境,我感觉我更加安宁平和,虽然依然偶感浮躁,但也更加温和,或许这就是受先生朴素的文风的感染,像水,缓缓的'冲刷我的棱角,我会变得圆润,不伤害自己,也不会刺疼家人了,我想这种唤起我内省的文字,与我而言它的精彩已经超出了我所读到的故事本身。

我们仨读书笔记15

  按道理,《我们仨》是一本叫人看了悲伤的书,生离死别向来是个沉重的话题,但作者却没有悲恸的哭述,而是用平静的笔娓娓道来,展现地更多的也是这个三口之家平凡生活中的缕缕温情。

  《我们仨》发表于20xx年,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是“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部用简短的两页讲述了作者的挥之不去的梦,第二部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则是作者婚姻63年来的回忆录。作者高超的文字技术、写作手法不必赘述,暂且想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触。

  关于爱情: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于1932年,初次见面,男方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女方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一见钟情,羡煞旁人。

  1935年结婚后钱钟书带着杨绛来到英国,两人先后求学于牛津和巴黎大学。杨绛称钟书生活中“拙手笨脚”,来英国的第一天,钱锺书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在杨绛怀孕时,钟书经常在家里“干坏事”,时不时打翻了墨水瓶,砸坏了台灯,弄坏了门把手,而杨绛却每次都回:“没事,我会修。”在杨绛看来,钱锺书身上那些缺点,都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他身上的优点却是独一无二,旁人无法取代的。她曾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后来杨绛怀上了圆圆,钟书知道后只一句:“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两个人能够一辈子颠沛流离,相守相助,或许正是懂得相互欣赏的缘故。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许多人抱怨自己遇不到真爱,他们或许不是没有遇见过心动,他们所期望的只是一种被坚定需要的感觉。

  关于亲情:

  圆圆刚出生被抱出产房时,钟书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这是父亲给她的欢迎词。我很喜欢护士们给圆圆的称呼“星海小姐”,因为她出生时啼声洪亮,大家便称她“Misssing high”,也是对圆圆健康成长的寄托。圆圆很爱读书,天资聪慧,跟父亲很像,也始终跟父亲最“哥们儿”,父女之间的互动也是一家人的乐趣所在。

  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写了一张大字报与“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然后一言不发,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塞进瓶子里。他们仨是一个整体,互相帮助,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读书笔记。只要三人在一起就充满欢乐,只要三人在一起,生活再艰苦都有挺过去的理由。在钱媛去世前一两个月,她还坚持病床上写着《我们仨》,她想把最珍贵的回忆留下,她想告告诉他的父母她有多爱他们。令人遗憾的是人世间没有永远,只有不尽的生离死别,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关于家国: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的留在上海,静待解放。”在中国局势动荡之时就杨绛和钱钟书便急忙的从英国赶回国,而此时的圆圆,才两个月。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但却默默地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仨读书笔记16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4.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5.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6.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7.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8.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9.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10.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11.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12.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15.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读书笔记17

  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

  《我们仨》以梦开篇,梦中杨绛与钱锺书原本在一同散步,忽然锺书不见了,杨绛便在荒郊野岭中呼喊钱锺书的名字,这段文字描写了杨绛的喊声落在旷野里,遍寻不见锺书的情境。

  喊声本是无形的,却被黑暗的旷野“吞吃”了;夜色有着沉沉的分量,寂静不但“彻底”,还加重了黑夜的分量;昏暗,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杨绛的孤凄迷茫,焦急害怕,在这夜色的的描述中淋漓尽致。

  杨绛在梦中没能找到锺书,也不知该去何处找。惶急中从梦中醒来,看到钱锺书正在旁边酣睡。待锺书醒来,杨绛埋怨他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

  杨绛写道,“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我们仨》全书共有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俩老了”这部分由梦境开始,揭开了这个“长达万里的梦”——我们仨失散了。

  摘录:

  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这是描写钱锺书在女儿阿瑗的房间捣乱后,被阿瑗“当场拿获”,叫来杨绛“告状”,锺书夹在钢琴与书桌之间,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努力给自己找“不在场证据”。而杨绛“隔着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腾的笑浪”。这简单的一句描述,写尽了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而对于失去爱人与爱女的杨绛来说,这只是一个“万里长梦”的开头,愈是充满温情欢笑,梦醒后独自一人回想起来,愈是孤凄苦楚。

  摘录:

  那里烟雾迷蒙,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道路两侧都是古老的杨柳。驿道南边的堤下是城市背面的荒郊,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爬山虎直爬到驿道旁边的树上。远处也能看到一两簇苍松翠柏,可能是谁家的陵墓。驿道东头好像是个树林子,客栈都笼罩在树林里似的。我们走进临水道的那一岸。堤很高,也很陡,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水边一顺溜的青青草,引出绵绵远道。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树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这三段摘自《我们仨失散了》这部分的第二节《古驿道上相聚》,是将晚年钱锺书住院,杨绛往返于医院与家照顾他的回忆幻化成梦境,客栈、船、古驿道分别对应着家、医院和往返的路途。在这一部分,杨绛用了很多笔墨描写环境,如开头第一段踏入由客栈出来踏入古驿道的环境描写,烟雾迷蒙、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的环境确实宛如梦境,这荒僻幽静的环境中也透露着令人喘不过气的压抑,仿佛预示着死神的召唤。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人在大悲或大喜后会觉得一切恍如梦境,杨绛一家三口一起度过了六十三年平常而温馨的日子,而后又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女儿与伴侣,独自守着回忆与寂寞,回想起来宛如一场绵绵千里的长梦,其中悲喜滋味,杨绛用她温暖平实的文字,真情地流露。

  从写作的表现手法来讲,以梦的形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常用的手法。通过梦境描写虚无缥缈的死亡,由虚写实,虚实相生,含蓄委婉而又格外深沉悠长地传达了作者厚重的思念。

  环境描写中,杨绛多次写到杨柳,杨柳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在杨绛的描写中,杨柳常常已经“黄落”,或是“秃柳”,这一方面预示着锺书已经快到了生命的尽头,一方面也象征着杨绛内心的孤独凄苦。

  “古驿道上相聚”的最后一段,描写了杨柳一年四季的变化轮回,杨绛一脚一脚地在古驿道上走了一年多,现实中的杨绛也在一九九四年夏锺书住院后,每日往返于家和医院去照顾他。一九九五年冬,阿瑗也住进医院,一家三口,分居三处。

我们仨读书笔记18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困难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实在那个年代,他们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一家人的心始终联系在一起,又有着别人钦羡的相处方式,看起来是那么轻松而美好,仿佛一切外在的'压力的灾难都不算什么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联系的方式总是书信,中间他们也分离过,时间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总是那么和谐,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补,外号既贴切又温馨,我很羡慕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实实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吧。事无巨细他们都互通讯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沟通,试想如今这个时代随随便便就能联系,却总是缺少点什么,远不如“我们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没有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

  刚开始前面的文章我有点看懵了,总让我认为是灵魂出窍了,看得也很难过和悲伤,总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续,没有死别,也不会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这多么残酷啊!生活不乏趣味,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和创造人生趣味的心,“我们仨”的一生都应该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家人本应该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节奏下,也能增添家的乐趣,平凡中的乐趣!

我们仨读书笔记19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支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运待她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在无可避免的伤感中定然也会觉得释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挚爱至亲,她宁愿是自己承受所有伤痛留下来“打扫现场”,宁愿所有的担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来承受惯了,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若梦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将它写成万里长梦了。

  《我们仨》第一部,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钟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钟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让人真切触摸到了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心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得更远的。想必钟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读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杨老先生的梦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圆圆和钟书的对话,是那么地深切,那么地令人动容,此情此景太温馨,也太残忍。我想,读者们是宁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现实的。

  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老先生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老先生的客栈了。

  第三部,杨老先生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的过去生活。杨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说“不要紧”,而且为了钟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甘愿成为“灶下俾”,在钟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深沉,多么地令人动容啊!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便是她一生的写照。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也没有永远,好在,还有那“一艘船”“一个万里长梦”,如今,“一艘船”终于将她渡得那“万里长梦”里去,一家人团圆相亲,再也不醒来。

我们仨读书笔记20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干系。”

  在苏州的平江路发现一间有意思的书店,进去逛逛,看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微微泛黄的书皮,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突然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得宜人。把它带回宾馆,连夜读完,归来的火车上又读一遍。感动于一家三口的患难与共,在动荡的'年代相互扶持。“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夜里读书时,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仿佛回到儿时坐在夏日的庭院里听家人讲过去的事。听一个老人以平静而深情的语调、以她铭心又温暖的方式去怀念我们仨。从年轻时的相爱相知、结婚、一起去英国留学,国外生下女儿圆圆,变成我们仨;到回国后辗转,颠沛流离,后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寓所安居。直到最后她最亲近的两个人相继离开,变成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两部分记述了一个梦,虽在梦中,却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琐事也清清楚楚。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互相搀扶,到最后,女儿走了,丈夫也走了,剩下她一个人寻寻觅觅。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我们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起读书、一起“探险”、一起面对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动荡年代,坎坷人生,也能苦中作乐,坚守自我,活得淡定从容,活得随心随意。

  整本书读下来我时而感动落泪,又时而破涕为笑,感动于“我们仨”的感情至深至纯,又被“我们仨”的生活琐事,一次次的“探险”逗乐。文字温馨却又沉重,哀而不伤。从书中,我学到了老人对世事的经历和看法:1.关于读书(学者的家庭离不开书,杨先生和钱先生可以为了读书不吃饭,他们的女儿圆圆从小在双亲的耳濡目染下,喜欢读书,到哪里必先找书看,被钱钟书的父亲认定为“吾家读书种子也”。)2.关于原则(在杨先生的笔下,钱老是木讷、不通人情世故的,但世界是自己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取悦他人而迷失自我。)3.关于生活(简单就好,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精神的富裕远比生活的舒适更让人感到幸福。)4.关于幸福(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是幸福?前天的一件小事,我突然觅得幸福的真谛。旅途中,三岁多的儿子说想家,想回家,我告诉他,爸爸、妈妈、宝宝在一起就是家。儿子好似听懂地点点头。归途中,我告诉他,我们快到家了,孩子突然告诉我说:“爸爸、妈妈、宝宝在一起就是家啊。”那一刻,我是感动的,感恩上天赐予我这一切,平静、简单而美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杨绛先生并没有用悲伤来怀念她所深爱的两个人,她的笔触是温暖的、平淡的,洋溢着淡然的味道。这是一部回忆录,记载着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没有悲伤欲绝的语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有的只是无法隔断的深深思念。原来活在回忆里,也可以如此岁月静好。

【我们仨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书笔记09-15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04-03

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03-10

《我们仨》读书笔记(通用10篇)03-08

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3篇)06-23

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通用20篇)06-20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通用10篇)03-20

我们仨作文03-20

我们仨的路作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