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
读完《曾国藩传》,我体会到了读名著和传记人物的魅力了。平时如果我们只是看个别的文章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会有感叹,但很难被震撼。
认真地看完了《曾国藩传》,就会觉得自己遇到的苦难,什么都算不上了。
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大起大落。他的爷爷让他和父亲一直靠功名。他的父亲四十多岁才考上秀才。他从小开始考试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
关于曾国藩的笨,有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父亲教育他,每天要背书,不背完就不睡觉。有一天晚上,曾国藩的.房间来了一个小偷,藏在屋梁上。小偷想等他睡了就下去偷东西。结果曾国藩很笨,一篇文章好久都背不下来。气得小偷从梁上爬下来,把那篇文章背了,然后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然后就走了。
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侧面说明曾国藩真的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但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聪明,他做事愿意踏实,下笨功夫。
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在28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当时这个年纪靠中进士已经算是非常年轻的。后来进了翰林院,在京十多年期间,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他的官途在面前还是算顺畅的,但是人缘却不好。刚上京的时候,他经常会和别人争吵。因为他出生农家,有些官员也是看不起他的。
曾国藩的改变之路是从复盘开始,有一个朋友建议他每天反省,记录不好的,然后改正。刚开始他也做不到天天复盘。后来他开始把复盘日志写好了给朋友看。
这就相当于写微博写公众号,然后给大家阅读批改。因为是公开写作,曾国藩的复盘日志写得越来越认真。
从不断地反省中,他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改正了自己接人待物的态度。慢慢地,他拥有了一些好朋友。
一个懂得自省并且会改正的人,他的一生肯定是精彩的。
在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起义。曾国藩这个人刚开始是个直肠子,直接指出政府和皇帝的错处。他的言行举止得到了咸丰皇帝的讨厌,本来是不会得到重用的。
后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太平天国运动轰然掀起。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试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抵制太平天国运动。这时候曾国藩得到机会建立湘军。
一个文人练兵,可见他会遇到各种困难。
关于带领湘军打太平天国,曾国藩是有几次自杀的经历。幸运的是他被人救起来,一次次重来。
后来湘军势力越来越强大,太平天国也被灭得差不多了。那时候是慈禧执政,她忌惮湘军,开始想办法制衡湘军。
曾国藩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直肠子了,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他不贪恋官场名利。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25000人。
自己一手一脚建立的军队,打胜仗就要被朝廷制衡了,这是要有多大的格局和心胸才可以承受的。
后来曾国藩一直忙于洋务,因为他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让清朝强大起来。
曾国藩是一个笨人吗?和天资聪颖的人才相比,他确实不算一个聪明人。但是这样一个笨人花笨功夫做好每件事。他的心愿就就为国家多做出一些贡献。
如果有空一定要多读读经典名著和人物传记。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最难的时刻已经逝去,我们要用一个好心态迎接未来。
笨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作聪明和不上进不努力。所以曾国藩的一生有非常多的亮点:
1、热爱复盘
2、善于反省
3、会用人
4、爱阅读爱学习
5、教育理念超前
6、坚韧不拔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
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ao)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结就是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之所以说他出身平常,是曾国藩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也因此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曾国藩的事迹,也再次印证的那句话,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1. 资质平凡,参加七次科举,都未能有功名,
2.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所以人生很多时候不要因为几次的失败就放弃自我成长。或许你再多试一次,它就能成为你进步的阶梯,一路直上。
2曾国藩踏上仕途后,带兵打仗也是靠着这股笨劲儿。他讲究“结硬赛、打呆仗”。作战时,每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营扎寨,而且要求质量非常高。墙必须是高八尺,厚一尺,壕沟必须修到一丈。湘军作战时,基本不主动出击,总是诱敌出击以逸待劳然后后发制人。太平军虽猛,但是面对湘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也是毫无对策。
正是这种“打呆仗”的理念,到了后期曾国藩的军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这种方式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决,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3.到京城做官的曾国藩,看到了自己与京城官员之间的差距,开始出现了自卑与焦虑的心态。这番景象多像刚迈出校门的我们,在新岗位的报道,却发现有如此多的高手,每个人都有优秀的才能,审视自己,似乎以前的不可一世在此不足一提。
4.,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曾国藩在此期间做出了一个让他收益终生的决定,开始写日记。每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反省与成长。而事实证明,这个坚持了一生的好习惯,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5.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曾国藩的日记体例特别,每日日记分为八栏,分别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回信”,每日按格填写
除了坚持写日记外,他还给自己制定了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试问即使到现今社会,能有几人可以做到给自己定下必须执行并能坚持的军规。别说军规了,睡前可以坚持不玩手机都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凡能做到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还有一点,也是在京城做官时做的正确的事情。谨慎选择交友,把择友当作人生的第一大事。曾国藩的这一生朋友无数,这些朋友关键时候给到了他非常重要的帮助。无论什么时候,结交一些能帮助到自己的朋友,是非常有用的资源。
每日的日课:
一、早起,不赖床。
二、每天静坐一个小时。
三、每天坚持读20页书,看完这本,再摸下一本。
四、谨言,时刻警惕不乱说话,每说一句话都要慎重。
五、养生,控制房事、节制饮食。
六、勤记笔记,专门记与朋友聊天谈到的各种有启发、有趣的事情。
七、每月完成固定任务,即完成既定的几篇文章和诗。
八、练字,每天饭后练习书法半小时。
九、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纵观一生:
1曾国藩的.一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无一不成为了晚清重要的历史推动者,比如李鸿章。这也是我最佩服的地方。一个人优秀并不能对历史改变什么。而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改变这个社会格局,使其积极向好,才是最伟大的地方。
2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
3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4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5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总结:
1、立志
2、日记
3、挺
4、反思
5、善:善心
6,善于用人
7、忠信
8、不忮不求
曾国藩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全做到了
1立功,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
2立德,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
3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启示
1写日记,自我教育。
2、多读书,多读一些经典的书,历史书。在有限的生命中一定程度上能看到更多的行为、性格、命运、经历相关的东西,更容易看清一些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东西。
最后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如果你在成长、转型、改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感觉自己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希望你可以捡起这本书来好好地研读。
你会发现,一切困难,都有解决方法,当然书中没有具体的方法,有的只是给你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1.1415525年),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而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唯一能为我们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万个小时了。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3
《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近纯粹;就立言这方面来讲,近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为了以前的事情而报复,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用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说了这么多,曾国藩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至诚待人,在维护民族大义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力拼搏。曾国藩在那个年代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现在的我们又该为了什么而去拼搏,大概不用我多说了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4
在耻辱中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在愚笨中克敌制胜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
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在疾病中获得重生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5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写日记,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监督批评建议。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跟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是个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政权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杀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就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6
一、曾国藩靠“它”走出中年危机
曾国藩在江西最困难时接到父亲去世后,没等咸丰皇帝批准就回家被解除兵权,让所有人都众叛亲离,再一次跌入人生低谷。
这次让曾国藩没有挺住,整天生闷气,动不动就骂人,不顾形象地连家人,弟妹媳妇都没有放过。
在极度痛苦时,拿起朋友推荐的老庄著作读起来,让他走出中年危机。
从痛苦走出来后曾国藩写下自我激励一句话: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接着反省到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自己如何做才能避免这些缺点了!曾国藩就开始针对问题开处方来走出中年危机
①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立场想问题。
②更多的爱和欣赏他人的长处。
③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面越慎重。
④待人接物完更诚更敬。
在胡林翼奏请咸丰皇帝让曾国藩带兵救援浙江,曾国藩不再提任何条件立马出山,并从三方面发生改变。
第一对官场,这次在启程前先给各军将领、各地大史都非常谦恭地写了一封信,到了长沙也亲自造访。
把原来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使人群起攻击,现在他给自己涂上“斑纹”,融入官场。
第二对皇帝,不再直言不讳,而是学会打太极拳,非常谦逊,平实沉稳。
第三对士兵,勇于保举来鼓舞士气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二、曾国藩的战略:“以静制动、反客为主”。
不主动出击,诱使敌人先来攻他,后发制人。先不要急于进攻,而是先站稳脚步,等着敌人露出破绽,你再出手。
这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引用了《水浒传》中“林冲打洪教头”的故事。
曾国藩打仗的第一秘诀是“稳”,先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首重“自固”,就是先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
曾国藩的打仗方式非常符合《孙子兵法》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就是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再等着敌人给你机会。
三、曾国藩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加胡林翼提出“围城打援”的战法夺取安庆。
湘军行军是四小时行军,走三十里,再花四小时挖沟修墙,晚上分三班,两班睡觉,一班轮流站岗(站墙子)。
湘军兵力一分为多,以擅长挖沟的“曾铁桶”曾国荃的队伍围城,多隆阿,李续宜,鲍超负责打援。
由于江南大营的“有围兵而无备战之兵,有守兵而无备剿之兵”导致失败,咸丰想让胡林翼来任两江总督。
肃顺的一句:“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
1860年4月21日,咸丰下令曾国藩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6月24日实授。
曾国藩接过两江总督的官帽,但坚决反对咸丰皇帝的附加条件——撤安庆之围,全力救援江南。
安庆之战也遇到来自湘军本身的压力,1860年8月太平军围武汉救安庆之计时,胡林翼要调兵援武汉时,曾国藩坚决没有同意。
战略上有一条基本的原则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将战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也就是要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战略安排行动,迫使对方跟着自己的步子走,而不是按照对方的战略安排行动。
咸丰于1861年7月17日到死都不知道安庆之战胜利的消息,更不知道太平天国已经快失败了。
同年,胡林翼肺病加重,吐血不止于8月26日走完50年生命的终点。两个月后慈禧发动宫变,贵人肃顺被诛。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
读完这本书后,我没有急着写书评,停了一天才写的书评,目的是为了以后再回顾的时候有个参照。
原先看书的时候有时写书评,有时没有书评,后来通过看书我喜欢上了看大家的书评,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看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内容情节都忘记了,所以感悟后决定以后哪怕是一句话也要自己反思一下。
我对本书的自我看法_这本书有具体的参考日记和书信,更能真实的反馈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和人生的结束的全过程。以下几点可供自己参考和学习!
1.从现在开始学习记笔记,可以是书写版本的也可以是手机的记录本,做笔记目的是反思自己每一天和回顾人的一生自我成长的轨迹。
2.人聪明和笨是相对的,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其实都不笨,重要是有一颗进取的心和不断的坚持。最后可能成功的反倒是笨人!在目前的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的诱惑,要有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自己真诚的内心和诚实的人生态度,自己会过的坦然。有时感觉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动就是静,静就是动的`自然发展规律,把握规律。
3.其实曾国藩刚开始人格是不健全的,自傲,偏见,自负等问题挺多,多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但是我最想知道这种人格的形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写出来,有点遗憾,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通过主人公自我反思和听取别人意见中,改正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的特点,但是在骨子里的自我个性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初心,在目前的职场中也是这样的,宁直不弯的人是很难生存的,要学会职场中的人生法则。
4.通过看书,要学会明辨是非,从我的观念中认为八国联军侵华,签订各项不平等的条约,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下,自己认为清朝末期是非常可怜的,但是从书中我也学到了末期的政治昏庸,不诚信,不负责的国家主要人员的真实做法。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8
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死,倡洋务,开眼看世界。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有善念,方得始终”、“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诚要有必胜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诚待人的坦荡从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达,内圣外王,把一个“仁”字发挥到了极致。不耍小聪明,不阳奉阴违,不两面三刀,学会感恩,有包容万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诚所至,方能金石为开。(景天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5《曾国藩传》是我最近正在读的书,作者是对曾国藩研究颇深的张宏杰。在读《曾国藩传》前,我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有几分不太理解,但今天,我的'这种想法便荡然无存了。
在书中,作者自然地引出并较详细地谈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根本原因。在曾国藩眼中,儒学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理。而洪秀全却偏偏“唱反调”。这个或多或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洪秀全却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之为“妖”书“妖”术,意图焚毁所有中国经典,扫灭所有中国传统信仰。
读到这里,我的神情高度集中,绷紧了心弦。“寺观庙宇,或焚或拆”“书籍字画,可谓整洗一空”。我当时读到这些文字都感到心口痛。在那时,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面临全部毁灭的危险。若是换我,我也会坐不住的,何况是曾国藩呢!单是凭太平天国这一点,曾国藩就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没有一个想要摧毁中国文化的,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根本原因即为这一点。
书中也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观点:太平天国如果致力推翻清王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他们还要全部推翻中国历史文化,就不可能成功了。这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认为,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是极其明智的。曾国藩选择镇压太平军,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直至今日。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范文10-06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通用35篇)03-31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09-13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01-08
杜甫传读书笔记10-06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10-06
《岳飞传》的读书笔记09-26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09-28
林语堂传读书笔记10-06
《富兰克林传》读书笔记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