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

时间:2024-08-28 14:34:32 读书笔记 投诉 投稿

教师读书笔记13篇[合集]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读书笔记13篇[合集]

  教师读书笔记 篇1

  最近,在我们学校教师圈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全校开展了同读一本《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的活动。全书分为6辑,精选了其中67篇文章汇集成册,由于我刚刚生完小孩,迫于时间的压力,只是细细品读了其中几篇,但足以让我对教师这项职业改变了看法。我始终觉得,我选取教师这项职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我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我所教学的课程。但也许诗意的生活,是源于灵魂,更是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怎样样享受人生,享受职业带给我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盼所有学生都到达自己理想的高度,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读完其中一篇《这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后,突然不明白我之前都是怎样做的。是啊,我要如何做一名教师,并且是一名快乐的教师。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人生的全部好处就在于付出自己的爱”。成功学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那么就是说对学生就应包含满满的爱,学生就会快乐,反正我也会快乐,这样,做起教师来不是更加简单。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眼睛缺少发现。我们能够拿这样的话来劝慰我们的学生,但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呢?

  我们要对学生的过错多一份宽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对我们的学生只要犯了错误,对有些惯犯那更是深恶痛绝,只要一犯错,我们立刻就把他们的'老底给抖落出来,批评后,学生表面温顺了,但心里也是鼓鼓的。那么我们快乐了吗,动了肝火还不是要老几岁想想我们班四十几个学生,每一天都有人犯错,那做教师的不是要累死。想想吧,我们把眼睛看往何处,我们的心态就会是什么样的,看到鲜花我们会心旷神怡,看到垃圾我们会恶心呕吐。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多看看学生的优点会让我们更公正的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同样会使我们更乐。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天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在未来的每一天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你愿意。如果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够去尝试的话,你会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诗意的生活着,会获得健康、财富、幸福和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 篇2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五个领域、三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介绍。五个领域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三个阶段包括3—4岁、4—5岁、5—6岁。每个领域的各个阶段全面的讲解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给出了详细具体的教育建议。读完本篇让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启发幼儿的智力,还要引导幼儿在3—6岁阶段建立对这个世界万物的初步认知,让幼儿在这个阶段活得健康、快乐、有自信。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更要学习科学的幼儿教育方式,以便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指南》在健康领域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身心健康、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三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习惯与能力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合理详细的分析。对幼儿来说身体正处于生长发展迅速的阶段,身体素质固然是重中之重。《指南》中对于健康领域的要求除了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发展正常外,还提到了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的发展。当今社会大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奶奶爷爷对孩子百依百顺,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都是需要幼师长期对孩子进行耐心引导才能养成的。

  《指南》中提到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幼师在教育活动中创设轻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入手,鼓励孩子自信大胆的表达思想。同时也要求幼师认真的倾听孩子的表达,积极给予回应,并引导孩子在表达上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对于内向型的孩子积极给予鼓励,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大加鼓励。孩子在学习语言最直接地途径就是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文明用语,做好榜样。

  在社会领域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教学上没有要求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包括爱国情怀、集体感、归属感、关心爱护他人等等。同时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教育。社会学习也应渗透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多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与别的孩子做游戏等等,这是说教的教育方式所达不到的。

  《指南》中讲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想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神奇的,他们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对于什么都想要摸摸碰碰。很多时候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人看来是孩子调皮、捣蛋,限制孩子的行为甚至批评孩子。那么作为幼师,应多鼓励孩子的探究周围的新鲜事物,引导孩子思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触碰未知的世界,当然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作为一名艺术课程的教师,通过《指南》的.学习,在艺术领域产生了共鸣同时也值得我深思。我肤浅的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是孩子解放天性的过程。追求美的感受以及孩子的涂涂画画都同样是幼儿天性的表现。有人甚至认为孩子涂涂画画的本能是源自于还在襁褓中时涂抹大便带来的享受。

  那么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改如何引导孩子的美育呢?

  第一,相信每个孩子都是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审美和认识和成人的理性思维不同,试着理解和欣赏孩子的画作,孩子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和欣赏的眼睛。这让我想到以前一个孩子,在我上课的时候将苹果画成一串一串的,成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呢?孩子的答案是:因为多。

  第二:不吝啬赞美。老师的鼓励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能够给孩子带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表达创作的热情。

  第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欲。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的真正艺术在于使孩子快乐幸福。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创作成果。

  第五,我认为最重要一点,艺术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快乐成长,建立自信。

  教师读书笔记 篇3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突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建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照,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照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希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美好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同,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美好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可以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 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能力的开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特别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能力的开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为难。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疑心,比方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疑心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美好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积极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今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考虑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接受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成心无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非常的纠结,她确实做的很好,我要继续无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希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响。对于淇淇的这种情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

  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方案:每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缺乏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该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该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现在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教师读书笔记 篇4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进取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可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并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忙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景。一般情景,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我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我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我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我说出自我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我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提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明白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我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我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头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明白的自我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我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我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当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教师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可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供给选择:供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我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读书笔记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不愁吃穿,不知道寒冷不知道饥饿。当我看到读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尔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我们不求一代名家,我们也要做一个队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 篇6

  肖川教授说:"一个成功人的经验之中,都一定具有最初的鼓励所给予的温暖和力量,虽然说鼓励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成材,但每个成功的人毫无疑问都离不开鼓励。”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如何对学困生进行鼓励,使其进步呢?

  学困生由于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历来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责较多,故在心理上对老师相当排斥。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应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换回他们美好的憧憬。

  课堂上要多表扬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学困生在课堂上难以得到老师的'"热情关注”,因此,他们在听课时的心情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予他们参与发言的机会。首先从学习生字入手,这很简单,但我并没有因为简单而忽略了表扬,而是以认真的态度给予赞扬,如"你进步了!”"你真聪明!”"你真棒!”因为对他们来说,这难得的表扬会给他们灰色的心灵带来一种喜悦,激励他们学习的上进心。

  进入到课文的学习,难度理所当然会有所上升,所以给予学生表扬也相应地要增多,可见,我们不费吹灰之力的表扬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种莫大的快乐,一种无形的动力。即使学生答得不够完整,不够准确,同样可以鼓励,帮助他们共同正确完成。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我们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而要发挥我们的语言艺术来温暖学困生的心。 好言一句三冬暖,让我们努力捕捉差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给予关怀、赞赏和鼓励吧!使他们快乐茁壮成长吧!

  教师读书笔记 篇7

  暑期时,我阅读了《幼儿教师六项教学技能指导》这本书,读后我受益多多。

  《幼儿教师六项教学技能指导》这本书从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游戏和手工六个方面讲述了幼儿教师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根本保证。《语言》这部分内容。通过仔细阅读,我深深地了解到:

  第一,语言清晰、生动、准确。

  教师语言的表达,首先要让孩子听得懂,听得进老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才能逐渐明白。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教师语言要用词准确,不要字数多而要精,教师语言必须规范、准确、科学。 第二,语言生动,富有感情。

  尤其是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用直白的方式讲,根本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孩子也无法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他应该用不同的语调和肢体语言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故事讲完了,老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说出故事中的主角,梳理故事的线索,总结故事的'主题。最后,孩子可以通过创造故事来提高概括能力,从而促进孩子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语言具有多层次、多适应性。

  每个幼儿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因此幼儿的性格各异,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多层次和多适应性。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针对幼儿现有语言基础而定。对不同的幼儿应采用不同的语言:

  对于性格敏感、容易紧张、心理和能力差的孩子,老师要用亲切的语气和关心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孩子的紧张心理。 对于反应慢的孩子,老师的语言更慢,更有耐心。

  对性格比较急的孩子说话时,老师的语气要平和,语速要适中,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急躁情绪。只有这样,教师与孩子的距离才能缩短,教师的语言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我们作为一名幼教工,要去更好的装备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还是那句老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教师读书笔记 篇8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

  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

  二、为文本主角代言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

  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

  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4

  “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偶读苏先生的这一论点,让我想起了一本适合家长阅读的绘本《安的种子》。从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在各个培训班里疯狂的汲取知识,小小的人像大人工作一般奔袭忙碌,在小小脸上看不到孩子的`活泼与灵动。现在班上的家长也会疑问:“老师,学校搞这么多活动有什么用?还耽误学习成绩。”在与家长多次的交谈中,我发现家长总是在抱怨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书写不好、作文不好······而且还会提出在家也会让他每天一页字,可根本没有效果。

  不经意间我也在反思,小学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真的可以与成绩画上等号吗?那一页页的纸真的是是孩子们进步的内驱力吗?家长们的策动,孩子们奔忙却也无所获。

  再看苏先生“让学生记住基础知识”,让孩子们从初入学时开始逐步的积累基础的知识,而且并不需要过多的数量。每天让孩子学会写好3个字,每天让孩子记住三个词语的意思,让孩子们每天会熟练地朗诵一段话。点滴的积累难道不是孩子们前行路上的积累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马也是从小时的一点点成长而积累得来,没有任何一匹千里马可以一出生便奔袭千里。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在出生之时便学会了学习。除了学校的引导,家长们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如何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有安的智慧,做我们能做的事,然后将时间留下静待那一池莲花静静开放。

  也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做就只想收获,而是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方式去学习,一到三年级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学习习惯的逐步培养,知识的牢固,而不是倒水一般的强迫孩子接受。这样对于他们来说,不止把原本该有的东西摒弃还会让孩子厌倦去学习,将孩子主动的内驱力变为孩子的被动接受,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学习激情的磨灭,也会使孩子们从心底里去厌恶学习。不管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成长与学习同样的需要等待,需要时间去接受。只是在这个过程更多的给孩子们一种持续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做到“温故而知新”,循环往复之间更容易生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千里马的奔跑是对远方的眷念,而不是因为背后皮鞭的抽打。

  教师读书笔记 篇9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小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小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这本书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小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这本书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这本书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小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小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小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小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小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小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小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小孩子们还很开心。但两三次后,小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小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小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小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小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小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小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小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小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小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小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小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小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小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

  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小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小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小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小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小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教师读书笔记 篇10

  在我深入阅读《教育之舟》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那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语言深深吸引。这本书以教育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教育画卷,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之舟》的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个人品质和人格的培养。作者的观点让我深思,使我认识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几个观点印象深刻。首先,作者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引领者。其次,作者提出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作者还提到了教育的多元化,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反思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教育之舟》是一本启发我思考教育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并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读书笔记 篇11

  《我的教育梦想》作为一部教育哲学作品,没有理论的苍白感,却诗的语言、散文的笔调中,展现了丰富、充实的资料,充满了哲理的思辨。读着这样的作品,就好像行进山上,令人目不暇接,久久回味。

  “我心目中的梦想教师,是一个胸怀梦想,充满活力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那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像一把把锤子重重地捶打我的心头,脑中教学中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出来。

  合上书,我闭上眼睛。有这么一段话,脑中挥之不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主角,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十分正常、十分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主角。我们教师的手上,不明白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明白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明白失去多少十分优秀的人才。”

  我经常说自我爱学生,可是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不是指责,更不是苛求。真正的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充满了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仁慈。信任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不断提高,超越自我。这就是宽容的魅力,是一缕慈爱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

  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主角。我们教师的手上,不明白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明白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明白失去多少十分优秀的人才。”

  我经常说自我爱学生,可是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不是指责,更不是苛求。真正的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充满了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仁慈。信任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不断提高,超越自我。这就是宽容的魅力,是一缕慈爱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

  教师读书笔记 篇12

  读了《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感触颇深。书中一直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在《伟大的发现》这一篇随笔中,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小陷阱”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循环节,在整节课中,学生完全没有感觉自己在被灌注思想。回答问题的、没回答问题的,都感到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发现”。而在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有的时候,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是我教六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副模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后来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个教学案例中,余老师抓住了怎样画一个三角形这个点,促进学生对“围成”的理解,从而建构三角形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概念的建立都不是无源之水,其生长点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

  在《一个都不能少》这篇统计课的教学反思中,我看到了一个数学老师应有的核心素养。统计教学重在观念,观念的形成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所以,统计学里,所有数据一个都不能少。少了数据收集,数据就失去了生命力,少了整理,数据就失去了冲击力、减少了说服力,少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千万不能图快、赶时间,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也体会到“一个都不能少”的意义所在!

  这几年我都是带六年级数学课程,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地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教师读书笔记 篇13

  20xx年5月4日,学校教务处对全校在职教师的读书学习笔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整体情况令人非常满意。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习经常、热情高

  老师上交笔记本准时,可以看出大家学习的经常。全校除2名教师因请假,学习笔记未按时上交外,绝大多数教师上交都非常及时,从老师摘抄的`字数,也可以看出大家学习经常、热情高,90%以上的教师笔记记录有10篇左右,笔记比较优秀的老师有:李之华、张蕊、韩素芳、袁庆堂、晁艳丽、孙红芹、崔永娜、温美丽等。

  二、学习认真,觉悟高

  老师学习的内容与时俱进,老师书写情况令人叫好,绝大多数老师都采用学校下发的专用笔记本,字迹规范美观,有的老师一笔一画,写得一丝不苟,有的老师字体飘逸潇洒,有的则遒劲有力……

  但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几个小问题,有待大家予以改正、规范。

  (一)个别教师书写欠规范

  检查中发现,有个别老师的笔记不规范,只是摘抄内容,有个别教师书写时使用的蓝色圆珠笔或蓝墨水笔(不便于保存),请予以改正。

  (二)个别教师学习待加强

  读书学习应该人人进行,不能有丝毫懈怠。请未能及时上交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岗位、是否是老教师)、字数未达数量的教师在近期内加强学习,重新记录。

  (三)个别老师心存侥幸,有待加强

  个别教师心存侥幸心理,总是抱着侥幸态度,把完成任务当成了负担,读书笔记单篇的内容较少,字数不足,读书笔记整个内容单一。

  最后,希望老师们在下半学期中,书读得更多,读书笔记写得更好,获得的收获也更大。

《教师读书笔记13篇[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笔记(经典)05-27

教师的读书笔记05-17

教师读书笔记10-01

教师读书笔记04-11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笔记10-07

教师个人读书笔记12-20

教师优秀读书笔记10-0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07

英语教师读书笔记10-07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10-07

教师读书笔记13篇[合集]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读书笔记13篇[合集]

  教师读书笔记 篇1

  最近,在我们学校教师圈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全校开展了同读一本《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的活动。全书分为6辑,精选了其中67篇文章汇集成册,由于我刚刚生完小孩,迫于时间的压力,只是细细品读了其中几篇,但足以让我对教师这项职业改变了看法。我始终觉得,我选取教师这项职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我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我所教学的课程。但也许诗意的生活,是源于灵魂,更是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怎样样享受人生,享受职业带给我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盼所有学生都到达自己理想的高度,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读完其中一篇《这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后,突然不明白我之前都是怎样做的。是啊,我要如何做一名教师,并且是一名快乐的教师。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人生的全部好处就在于付出自己的爱”。成功学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那么就是说对学生就应包含满满的爱,学生就会快乐,反正我也会快乐,这样,做起教师来不是更加简单。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眼睛缺少发现。我们能够拿这样的话来劝慰我们的学生,但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呢?

  我们要对学生的过错多一份宽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对我们的学生只要犯了错误,对有些惯犯那更是深恶痛绝,只要一犯错,我们立刻就把他们的'老底给抖落出来,批评后,学生表面温顺了,但心里也是鼓鼓的。那么我们快乐了吗,动了肝火还不是要老几岁想想我们班四十几个学生,每一天都有人犯错,那做教师的不是要累死。想想吧,我们把眼睛看往何处,我们的心态就会是什么样的,看到鲜花我们会心旷神怡,看到垃圾我们会恶心呕吐。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多看看学生的优点会让我们更公正的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同样会使我们更乐。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天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在未来的每一天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你愿意。如果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够去尝试的话,你会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诗意的生活着,会获得健康、财富、幸福和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 篇2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五个领域、三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介绍。五个领域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三个阶段包括3—4岁、4—5岁、5—6岁。每个领域的各个阶段全面的讲解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给出了详细具体的教育建议。读完本篇让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启发幼儿的智力,还要引导幼儿在3—6岁阶段建立对这个世界万物的初步认知,让幼儿在这个阶段活得健康、快乐、有自信。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更要学习科学的幼儿教育方式,以便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指南》在健康领域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身心健康、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三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习惯与能力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合理详细的分析。对幼儿来说身体正处于生长发展迅速的阶段,身体素质固然是重中之重。《指南》中对于健康领域的要求除了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发展正常外,还提到了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的发展。当今社会大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奶奶爷爷对孩子百依百顺,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都是需要幼师长期对孩子进行耐心引导才能养成的。

  《指南》中提到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幼师在教育活动中创设轻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入手,鼓励孩子自信大胆的表达思想。同时也要求幼师认真的倾听孩子的表达,积极给予回应,并引导孩子在表达上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对于内向型的孩子积极给予鼓励,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大加鼓励。孩子在学习语言最直接地途径就是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文明用语,做好榜样。

  在社会领域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教学上没有要求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包括爱国情怀、集体感、归属感、关心爱护他人等等。同时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教育。社会学习也应渗透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多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与别的孩子做游戏等等,这是说教的教育方式所达不到的。

  《指南》中讲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想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神奇的,他们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对于什么都想要摸摸碰碰。很多时候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人看来是孩子调皮、捣蛋,限制孩子的行为甚至批评孩子。那么作为幼师,应多鼓励孩子的探究周围的新鲜事物,引导孩子思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触碰未知的世界,当然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作为一名艺术课程的教师,通过《指南》的.学习,在艺术领域产生了共鸣同时也值得我深思。我肤浅的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是孩子解放天性的过程。追求美的感受以及孩子的涂涂画画都同样是幼儿天性的表现。有人甚至认为孩子涂涂画画的本能是源自于还在襁褓中时涂抹大便带来的享受。

  那么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改如何引导孩子的美育呢?

  第一,相信每个孩子都是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审美和认识和成人的理性思维不同,试着理解和欣赏孩子的画作,孩子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和欣赏的眼睛。这让我想到以前一个孩子,在我上课的时候将苹果画成一串一串的,成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呢?孩子的答案是:因为多。

  第二:不吝啬赞美。老师的鼓励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能够给孩子带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表达创作的热情。

  第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欲。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的真正艺术在于使孩子快乐幸福。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创作成果。

  第五,我认为最重要一点,艺术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快乐成长,建立自信。

  教师读书笔记 篇3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突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建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照,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照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希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美好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同,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美好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可以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 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能力的开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特别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能力的开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为难。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疑心,比方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疑心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美好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积极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今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考虑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接受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成心无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非常的纠结,她确实做的很好,我要继续无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希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响。对于淇淇的这种情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

  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方案:每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缺乏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该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该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现在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教师读书笔记 篇4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进取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可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并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忙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景。一般情景,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我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我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我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我说出自我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我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提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明白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我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我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头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明白的自我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我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我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当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教师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可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供给选择:供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我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读书笔记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不愁吃穿,不知道寒冷不知道饥饿。当我看到读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尔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我们不求一代名家,我们也要做一个队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 篇6

  肖川教授说:"一个成功人的经验之中,都一定具有最初的鼓励所给予的温暖和力量,虽然说鼓励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成材,但每个成功的人毫无疑问都离不开鼓励。”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如何对学困生进行鼓励,使其进步呢?

  学困生由于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历来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责较多,故在心理上对老师相当排斥。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应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换回他们美好的憧憬。

  课堂上要多表扬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学困生在课堂上难以得到老师的'"热情关注”,因此,他们在听课时的心情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予他们参与发言的机会。首先从学习生字入手,这很简单,但我并没有因为简单而忽略了表扬,而是以认真的态度给予赞扬,如"你进步了!”"你真聪明!”"你真棒!”因为对他们来说,这难得的表扬会给他们灰色的心灵带来一种喜悦,激励他们学习的上进心。

  进入到课文的学习,难度理所当然会有所上升,所以给予学生表扬也相应地要增多,可见,我们不费吹灰之力的表扬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种莫大的快乐,一种无形的动力。即使学生答得不够完整,不够准确,同样可以鼓励,帮助他们共同正确完成。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我们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而要发挥我们的语言艺术来温暖学困生的心。 好言一句三冬暖,让我们努力捕捉差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给予关怀、赞赏和鼓励吧!使他们快乐茁壮成长吧!

  教师读书笔记 篇7

  暑期时,我阅读了《幼儿教师六项教学技能指导》这本书,读后我受益多多。

  《幼儿教师六项教学技能指导》这本书从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游戏和手工六个方面讲述了幼儿教师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根本保证。《语言》这部分内容。通过仔细阅读,我深深地了解到:

  第一,语言清晰、生动、准确。

  教师语言的表达,首先要让孩子听得懂,听得进老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才能逐渐明白。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教师语言要用词准确,不要字数多而要精,教师语言必须规范、准确、科学。 第二,语言生动,富有感情。

  尤其是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用直白的方式讲,根本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孩子也无法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他应该用不同的语调和肢体语言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故事讲完了,老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说出故事中的主角,梳理故事的线索,总结故事的'主题。最后,孩子可以通过创造故事来提高概括能力,从而促进孩子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语言具有多层次、多适应性。

  每个幼儿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因此幼儿的性格各异,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多层次和多适应性。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针对幼儿现有语言基础而定。对不同的幼儿应采用不同的语言:

  对于性格敏感、容易紧张、心理和能力差的孩子,老师要用亲切的语气和关心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孩子的紧张心理。 对于反应慢的孩子,老师的语言更慢,更有耐心。

  对性格比较急的孩子说话时,老师的语气要平和,语速要适中,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急躁情绪。只有这样,教师与孩子的距离才能缩短,教师的语言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我们作为一名幼教工,要去更好的装备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还是那句老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教师读书笔记 篇8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

  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

  二、为文本主角代言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

  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

  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4

  “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偶读苏先生的这一论点,让我想起了一本适合家长阅读的绘本《安的种子》。从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在各个培训班里疯狂的汲取知识,小小的人像大人工作一般奔袭忙碌,在小小脸上看不到孩子的`活泼与灵动。现在班上的家长也会疑问:“老师,学校搞这么多活动有什么用?还耽误学习成绩。”在与家长多次的交谈中,我发现家长总是在抱怨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书写不好、作文不好······而且还会提出在家也会让他每天一页字,可根本没有效果。

  不经意间我也在反思,小学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真的可以与成绩画上等号吗?那一页页的纸真的是是孩子们进步的内驱力吗?家长们的策动,孩子们奔忙却也无所获。

  再看苏先生“让学生记住基础知识”,让孩子们从初入学时开始逐步的积累基础的知识,而且并不需要过多的数量。每天让孩子学会写好3个字,每天让孩子记住三个词语的意思,让孩子们每天会熟练地朗诵一段话。点滴的积累难道不是孩子们前行路上的积累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马也是从小时的一点点成长而积累得来,没有任何一匹千里马可以一出生便奔袭千里。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在出生之时便学会了学习。除了学校的引导,家长们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如何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有安的智慧,做我们能做的事,然后将时间留下静待那一池莲花静静开放。

  也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做就只想收获,而是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方式去学习,一到三年级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学习习惯的逐步培养,知识的牢固,而不是倒水一般的强迫孩子接受。这样对于他们来说,不止把原本该有的东西摒弃还会让孩子厌倦去学习,将孩子主动的内驱力变为孩子的被动接受,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学习激情的磨灭,也会使孩子们从心底里去厌恶学习。不管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成长与学习同样的需要等待,需要时间去接受。只是在这个过程更多的给孩子们一种持续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做到“温故而知新”,循环往复之间更容易生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千里马的奔跑是对远方的眷念,而不是因为背后皮鞭的抽打。

  教师读书笔记 篇9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小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小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这本书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小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这本书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这本书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小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小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小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小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小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小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小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小孩子们还很开心。但两三次后,小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小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小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小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小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小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小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小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小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小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小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小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小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小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

  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小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小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小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小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小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教师读书笔记 篇10

  在我深入阅读《教育之舟》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那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语言深深吸引。这本书以教育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教育画卷,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之舟》的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个人品质和人格的培养。作者的观点让我深思,使我认识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几个观点印象深刻。首先,作者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引领者。其次,作者提出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作者还提到了教育的多元化,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反思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教育之舟》是一本启发我思考教育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并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读书笔记 篇11

  《我的教育梦想》作为一部教育哲学作品,没有理论的苍白感,却诗的语言、散文的笔调中,展现了丰富、充实的资料,充满了哲理的思辨。读着这样的作品,就好像行进山上,令人目不暇接,久久回味。

  “我心目中的梦想教师,是一个胸怀梦想,充满活力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那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像一把把锤子重重地捶打我的心头,脑中教学中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出来。

  合上书,我闭上眼睛。有这么一段话,脑中挥之不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主角,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十分正常、十分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主角。我们教师的手上,不明白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明白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明白失去多少十分优秀的人才。”

  我经常说自我爱学生,可是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不是指责,更不是苛求。真正的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充满了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仁慈。信任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不断提高,超越自我。这就是宽容的魅力,是一缕慈爱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

  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主角。我们教师的手上,不明白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明白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明白失去多少十分优秀的人才。”

  我经常说自我爱学生,可是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不是指责,更不是苛求。真正的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充满了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仁慈。信任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不断提高,超越自我。这就是宽容的魅力,是一缕慈爱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

  教师读书笔记 篇12

  读了《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感触颇深。书中一直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在《伟大的发现》这一篇随笔中,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小陷阱”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循环节,在整节课中,学生完全没有感觉自己在被灌注思想。回答问题的、没回答问题的,都感到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发现”。而在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有的时候,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是我教六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副模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后来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个教学案例中,余老师抓住了怎样画一个三角形这个点,促进学生对“围成”的理解,从而建构三角形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概念的建立都不是无源之水,其生长点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

  在《一个都不能少》这篇统计课的教学反思中,我看到了一个数学老师应有的核心素养。统计教学重在观念,观念的形成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所以,统计学里,所有数据一个都不能少。少了数据收集,数据就失去了生命力,少了整理,数据就失去了冲击力、减少了说服力,少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千万不能图快、赶时间,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也体会到“一个都不能少”的意义所在!

  这几年我都是带六年级数学课程,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地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教师读书笔记 篇13

  20xx年5月4日,学校教务处对全校在职教师的读书学习笔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整体情况令人非常满意。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习经常、热情高

  老师上交笔记本准时,可以看出大家学习的经常。全校除2名教师因请假,学习笔记未按时上交外,绝大多数教师上交都非常及时,从老师摘抄的`字数,也可以看出大家学习经常、热情高,90%以上的教师笔记记录有10篇左右,笔记比较优秀的老师有:李之华、张蕊、韩素芳、袁庆堂、晁艳丽、孙红芹、崔永娜、温美丽等。

  二、学习认真,觉悟高

  老师学习的内容与时俱进,老师书写情况令人叫好,绝大多数老师都采用学校下发的专用笔记本,字迹规范美观,有的老师一笔一画,写得一丝不苟,有的老师字体飘逸潇洒,有的则遒劲有力……

  但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几个小问题,有待大家予以改正、规范。

  (一)个别教师书写欠规范

  检查中发现,有个别老师的笔记不规范,只是摘抄内容,有个别教师书写时使用的蓝色圆珠笔或蓝墨水笔(不便于保存),请予以改正。

  (二)个别教师学习待加强

  读书学习应该人人进行,不能有丝毫懈怠。请未能及时上交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岗位、是否是老教师)、字数未达数量的教师在近期内加强学习,重新记录。

  (三)个别老师心存侥幸,有待加强

  个别教师心存侥幸心理,总是抱着侥幸态度,把完成任务当成了负担,读书笔记单篇的内容较少,字数不足,读书笔记整个内容单一。

  最后,希望老师们在下半学期中,书读得更多,读书笔记写得更好,获得的收获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