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时间:2024-07-25 23:15:13 登绮 导游词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封包公祠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范文(精选10篇)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1

各位朋友: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之下。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而兴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畔。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拯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谦洁清正。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元朝以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景仰和喜爱,大家心目中的包公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今天就通过包公祠所展出的内容来认识一下这个包大人吧!

  (引领游客进入前殿)首先我想请问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先生讲,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还有女士补充,头上有个月牙,胖胖的,很高大。这是我样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面威严,高大威猛。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这一幅宋包孝肃公遗像。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关于这块石刻画像的来历,我们从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径淝水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看到有人在摇头,不象啊,因为跟传说中反差太大。为什么传说中是黑脸的?大家知道上,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所以象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

  包公去世后,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公。我们了解包公就由这孝肃开始。孝,表示包公是个极孝顺的人;肃,是表示严肃,开封有“包公笑比黄河清”之说。历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独子,视为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少年包公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满腹经纶,心怀报国之志,家人望包公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包公不肯,他遵循一则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大家很为他惋惜,就想到让包公娶妻,二十六岁包公与董氏完婚,心安理得留下贤惠夫人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二十八岁时包公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但包公很犹豫,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此时的包公毅然辞官不做,他的理由是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为国家效力,而父母年迈,已无太多时日,自古忠效难两全,他决定先尽孝后尽忠,回到家乡侍奉双亲。三十六岁时,父母双亡,包公又守孝三年。三十九岁时包公才开始做官,出任天才县知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包公对自己的后代子孙也要求非常严格,临终时,写下这样一则家训告诫后代子孙,意思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后世子孙有为官的,他们当中有谁敢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踩进家门,即使人死了,也不能埋在老坟里。这种惩治方法,是相当严厉的。包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三十九岁出来做官时,曾写下一首五言诗,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首包公的诗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包公的言志诗表明包公的愿望和理想。包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任开封府知府时,以他的才能和品德,秉公执法,不畏权贵,被百姓称为“包青天”。

  这里有一块宋代保存下来的石碑,上面刻着“开封府尹题名记”。开封府尹是一个重要的职务,因为开封是京城,是朝廷所在,所以皇帝一向都派自己的信任的人来担任。在这块石碑上刻有宋代183位开封知府的名字,比较有名的人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等。

  好了,现在就请大家来找一下包公的名字在哪里。看到了,很特别的地方,但又有些怀疑。包拯两个字的阴文已经模湖不清,而且有一道深深的指痕。这是因为,前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要情不自禁地触摸或争相指点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就在石碑包公名字处,划出了一条深深的指痕。从这一点,便可以说明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他赢得了后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爱戴。

  现在我们来到大殿,这里我们看到一尊包公的塑像,塑像的造型设计为坐姿,包公身着蟒袍端坐在方座靠椅上,劲正如松、巍面阔目、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风仪;他又眉微蹙,若视暝思,常怀有悠悠报国为民的中正心胸;再请看包公的双手,他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又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感,这是集历史、思想、艺术和传说于一体的包公的传神写照。

  来到东配殿,我们可以看到一组蜡像,这是一出正在上演的戏----包公铡陈世美。这是根据包公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铡美案》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逼真。中间这位手托乌纱帽的当然就是包公了,他脸上严肃的表情表示出他为民做主而触怒皇太后,便仍执法如山、无怨无悔的思想,最终他铡了忘恩负义、要杀妻灭子的陈世美。雕塑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的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的是虎头铡,左边的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那包公铡陈世美用的是哪口铜铡呢?对了,是龙头铡,因为他是驸马。看到这组蜡像,我们可以想象到包公升堂时一定很威严,那么他办公和居住的开封府是什么样子呢?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印象,在西配殿有一个开封府模型以供参观。这个开封模型是按照历史记载仿制的,富丽堂皇,很有气派。相传宋代告状人要写有状纸交由大门衙役,再二门三门传递到大堂上。但衙役胡作非为,私下收钱,没有钱就扣下状纸。所以东京街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包公到任后,得知这一情况,就毅然决定打开开封大门,任百姓自由出入,并可上堂听审,以示公正。也有传说讲到,包公打开大门后,让告状者直入大堂,在历史上也就有了“包公倒坐南衙”之说。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墙上展示的是其中一部分,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包公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在历代民众的心目中深受敬仰。今天,我们举国上下,意气风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站在包公祠,望着这位千岁老人,走在包公湖畔,看到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做一个负有一定责任的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好了,各位朋友,包公祠是讲解就到这里。谢谢!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2

各位游客朋友: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开封包公祠。来到古城开封,相信大家自然就会想起北宋名相——包拯。包拯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他一生爱国爱民、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人们颂称他为“包公”、“包青天”。“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包公祠里走近包公,去了解一下这位历史先贤的传奇一生……

  据史料记载,早在金、元时期,开封就建有包公祠,历经金、元、明、清历代。现在的包公祠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点,景区于1983年在包公祠原址上恢复重建,由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大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灵石苑、假山等组成,它凝重典雅,具有浓郁的宋式建筑及园林风格,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资料最全、历史最为悠久的包公纪念场馆。包公祠,包拯老家合肥有,肇庆有,开封也有,以及敬仰包公的其他地方也有,为何开封的包公祠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资料最全、历史最为悠久的包公纪念场馆?接下来请大家跟我来,由我给大家解答。

  大家请看这里,这是包公祠的二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门头悬挂的这块匾额,“德昭古今”四字,表明了历代人民对包公清正无私的无限敬仰,也是对包公精神最好诠释和写照。大家再来看这朱漆红门,这其实是封建社会严格等级制度的体现,是权威的象征,在古代它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用的,红门上有门钉,建筑上称做“沤钉”,它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不同的地位和等级。比如说,皇帝的宫门上是九钉九带,也就是九排门钉,每排九个,因为九是最大的奇数,而奇为阳,阳世即人间,九钉九带表示唯我独尊的帝王之尊。皇帝以下王公大臣按职位高低依次减少,包公是北宋时的重臣,所以门前也是带有相应级别数量门钉的。

  我们走到二门这里,请各位朋友先看我们左侧,门左侧是一个开封各大景点地理位置古今对照图,大家可以看到包公祠和开封府两个景区,两个景区隔包公湖相望,两个景区都和包公相关。再往上看就能看到龙亭公园,就是北宋宫城大内所在地。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地图看到开封城的城市建设,早上路途中给大家讲到的三山不照五门不显,根据河流走势建城墙和道路。

  看过地图,我们跨过二门,往前看,前面一座石墙遮挡了大家的视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照壁。照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萧墙,就是成语祸起萧墙中的萧墙。照壁为中国传统建筑里常用的一种处理手段。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简单来说照壁它的作用一是遮挡人们视线,不让人直视正堂,使庭院更显曲折幽深;二是阻止传说中不会转弯的小鬼和煞气的进入,保佑主人家吉祥平安。一般情况下,照壁上面会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表达吉祥如意的意思,但是,开封包公祠的照壁确实色调灰青、图案简洁明了,中间还是个方正的菱形,目的是显现包公祠的庄严肃穆,展现包公的方正严明、一是一二是二、按规矩办事。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包公祠的中院,这里安静幽雅,花香四溢,我们看到东西两边各有碑亭一座,东边碑亭内是明朝人胡谧在公元1473年为开封府重修包公祠而写的《包孝肃公祠记》。碑文开头就说“开封府故有宋包孝肃公祠,盖祀其知开封时功也”,意思是开封府原来就有宋朝包孝肃公的祠堂,是以祭祀来纪念他担任开封知府时的功绩的。请大家再看这里,“祠在府治厅事北,创始未详,岁月历金、元以迄我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包公祠在开封府衙办公大厅的北面,始创年月不详,但经历了金、元等朝代,直至我们明朝。这就充分证明了开封包公祠的悠久历史至少从金朝开始,开封人民为啥在金朝就开始纪念包拯,因为包拯给开封人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比如说汴河两岸的违章建筑大拆除:北宋都城开封由于商业繁荣,人口膨胀,寸土寸金,违建问题非常突出,不仅侵占街道,还侵占河道。包拯坐镇开封府时,达官显贵们纷纷侵占惠民河河道,营建花园、水榭,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水景房”。要知道,汴是开封重要的漕运通道之一。当年吴越国王送给宋太祖赵匡胤一条宝带,赵匡胤不屑一顾,说“我有三条宝带”,只见他大手一挥,“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广济河)”。这三条河都是开封的漕运要道、水路命脉,汴京的百万军民都指望着从这三条河上输送来的粮食吃饭呢。违建侵占河道,不仅妨碍了漕运,也导致河水泛滥,不是毁了民田,就是淹了军营(溢军营、坏民田)。1056年,刚好赶上开封发大水,包拯抓住了时机,一鼓作气,将达官显贵们建造的“水景房”全部拆毁。有人拿着地契找包拯理论,“包黑子,你侵犯我财产权了!”包拯一一审查,实地勘验,查明这些地契都虚增了土地面积,随即毫不客气地向皇帝报告,惩治这些无法无天的权贵。在包拯的铁腕治理下,汴河终于得以疏浚、畅通。运河畅通,粮价稳定,亲民爱民为民做主的包拯便被开封人民记在心里,在金朝时期,开封人民受尽压迫,于是就想到了给包拯建祠堂,希望包拯再现,拯救当时黎民百姓,这是开封包公祠建祠早的原因,后人在金朝包公祠基础上加以扩建,于是开封包公祠成为了国内外最大、最全、影响力最广的祠堂。

  在这块碑上有两个字需要大家记一下,一个是孝,一个是肃,这是宋仁宗给包拯的谥号,这两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包拯的一生,在后面会给大家详细讲解包拯为什么会被称为孝和肃。

  西边亭子石碑上刻的是1988年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写的《重建包公祠记》,这也是人们对包公深切怀念的最好见证。

  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第二个殿堂,这里是包公祠的二殿,展出的是有关包公的正史资料。先看右手边第一幅前言,这里讲的是包拯生平,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64岁,据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包拯少年家贫,28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御使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孝肃”。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包拯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说是从维护和强化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企图用抑制和相对减轻剥削的方法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其统治。但他的某些主张和作法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有关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宋、元时期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至今,已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多彩的包公文学艺术形象,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包拯,包青天被称为孝在这前言便有体现。中国人一般会追求两大目标——忠孝两全,包拯便做到了,在包拯38岁以前包拯是对父母尽孝,38岁以后是对皇帝尽忠,包拯一生忠孝两全,故其谥号有孝字。在前言里边,我们已经知道,包拯28岁外出做官,28岁在古代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年龄,包拯之前为啥不外出做官?因为中国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所以包拯在二十八岁以前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在他二十来岁的时候包拯父母给包拯娶了一房媳妇以后,包拯让妻子在家里面孝敬双亲,自己外出参加科举考试,28岁考中了进士,被封了一个官职——江西建昌知县,可包拯却做出了与常人不一样的举动——辞官,为什么啊?即使放到现在好多人也不理解,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考上了公务员,却辞官不做,那包拯到时为什么这样做?离家太远不利于孝敬父母。就这一点愿意,您会辞官不做?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辞官,包拯辞官就体现了包拯的可贵之处。那包拯多大岁数才再次出来做官呢?38岁,38岁时包拯给父母守丧三年期满以后才外出做官,这次被任命为天长县令,后又在池州、端州做官,又在监察部,财政部,外交部,国防部做过官。38岁前是孝,38岁以后是忠,所以说包拯身上忠孝皆有,才有孝的谥号,孝不是单纯的孝,而是忠孝两全的孝。

  接下来看第二幅图,我想请问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面如黑炭,高大威猛,头上还有个月牙?其实啊,这只是我们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请看这幅手捧牙笏、身着官服的包拯全身画像,画像线条清晰如新,人物神情生动,它逼真地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原来,包公的庐山真面目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呀~那为什么传说中的包公是黑脸呢,大家知道包公的故事宋代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用黑色脸谱来展示包公铁面无私的高大形象。久而久之,包公黑面威猛的形象就牢牢的树立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了,在后面的介绍中会讲到包拯形象的三次变化。这幅画像是清代石刻的完整拓片,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和艺术杰作。从铭文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朝光绪年间,粤东督学徐琪道经合肥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画像后,非常激动,决定捐资把画像镌刻到玉石上,并赋诗赞颂,供后人观瞻纪念。

  这第三幅是包公晚年留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包拯的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包公的铮铮铁言,表明了包公疾恶如仇,清廉治家的高贵品质,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家法,恪守祖训。真可谓:“留言训后嗣,清廉树家风”了。家训的内容由于它的词正言切、大义凛然,被载入《宋史》和《能改斋漫录》等书中。

  古人曰:“诗言志,歌咏言”。包拯进京前写了首明志诗,也是唯一留下的一首诗作:“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仓廪丰实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从包公这首诗的意旨、气势和遣词练句上,我们可以深切地品味到诗如其人,使一个大义凛然、正气冲天的包公跃然纸上,包公上报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终于成就了这位扬名千载的杰出人物。

  各位朋友这边走,在这个殿堂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开封府题名记》碑,就是这个碑,碑上记载着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到崇宁四年1105年,146年间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把历任开封府尹的名字刻在上面,一是表明荣誉,某某人做过开封府尹,二也是展现耻辱,如果当官不为开封人民做主,开封人民会记恨这官员。开封府尹很多位,146年183任,1任开封府尹还不到1年,大家看,碑上所记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有晋王,就这里,晋王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从961年到976年做开封府尹,他本身又是亲王——晋王,这就是亲王尹京制度,五代十国以及北宋前期实行的接班人制度。亲王尹京是下任储君先被封为亲王,然后再接任天下首府开封府的府尹,基本上就被确定为下任国君。赵匡胤960年到976年在位,赵光义是晋王+开封府尹,为什么不是赵匡胤的儿子继位,是因为赵匡胤借鉴后周柴荣的事件,怕自己儿子继位,儿子年幼被大臣篡位,于是实行的兄终弟及制度,赵匡胤之后是赵光义当皇帝。赵光义继位,赵匡胤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是齐王(魏王)+开封府尹,这便是赵廷美,不过后来赵廷美造反,没当上皇帝。

  除了这些王侯以外,还有很多名臣,看这里寇准,让宋真宗亲征的一代名臣。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范仲淹,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有正直大臣做过开封府尹,也有奸佞小人做过开封府尹,看这里,蔡京,就是他整的生辰纲,霍乱国家,可是他书法很好,宋代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莱)蔡(京),原来蔡说的便是蔡京,后来换成了蔡京的老乡——蔡襄,这便是蔡襄。这么多开封府尹的名字里面各位朋友有没有看到包拯的名字?找不到,包拯的名字已模糊不清,在哪呢?在这里,欧阳修的上一任即使包拯,深深的指痕的地方。包拯是第93任,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时年59岁。从这块碑上我们可以看到,包公的任期是从嘉佑2年2月到次年6月。在开封府任职一年零四个月。包拯任期也不长,为什么包拯名字成了一道深深的痕印?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前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要情不自禁地触摸或指点包公的名字,天长日久,竟在石碑上摸出了一道深深的指痕。这种现象在南宋时就曾有人记述过,“开封府尹题名,独包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充分反映了包公是多么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看过开封府题名碑以后再往这边来,看这里,宋陵的碑刻,各位朋友包拯埋葬在哪里?大家猜一下。目前包公墓有两个,一个在合肥,一个在宋陵。70年代在合肥发现了一块墓地,里面有碑刻说是包拯墓,于是专家便说包拯墓在合肥,而宋陵的包公墓至今还没挖掘,又如何断定宋陵包公墓是假的呢?我个人更倾向于包拯埋在宋陵里面,宋陵又在哪里?在郑州巩义,您可能知道秦陵,汉陵,唐陵,明清皇陵,那宋陵为啥不为人熟知?因为宋陵贫瘠,盗墓人都不光顾,您也就不知道了。中国古代,一般是皇帝一登基称帝就开始修陵寝,皇帝不死不能完工,不然咒皇帝死啊,所以大多数皇陵修建时间长,有些甚至几十年,而宋陵什么时候修建,皇帝去死后才修,7个月要完工,所以宋陵贫瘠。古代的文臣武将,有个莫大的荣誉,叫做陪葬皇陵,比如卫青霍去病魏征等等,包拯过世后也享受了这个礼遇陪葬皇陵。并且包拯去世时仁宗皇帝下令停朝三日,亲自去包拯家里吊唁,皇帝给大臣吊唁,在古代很少发生,由此可见包拯地位有多高。

  这边“齐山”二字相传是包公在北宋至和3年任池州知州时,亲笔留下的真迹,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辩,右侧的题款——“宋刺史包拯书”,系后人误刻。

  好了,现在我们进入了包公祠的后院,这座青烟袅袅,清心雅致的院子坐落着大殿和东、西配殿。首先让我们进入东殿,这里以蜡像和壁画的形式展示了有关包公的演义故事和历史传说。这组群塑蜡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铡美案》,蜡像形神具备,栩栩如生,正向大家展示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感人故事。大家看,公堂之上,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手托乌纱,下令行刑,宁肯丢官罢职,也要为民除害,怒铡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替秦香莲母子伸张正义。你看那皇姑、国太手指包公,盛气凌人,以权压法,企图救下驸马。可陈世美有皇权撑腰,虽被拿下仍不服气。秦香莲领着一双儿女,表情复杂,内心充满了绝望、仇恨和渴望的情感。

  看过蜡像我们再看着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相传铡刀是包公陈州放粮时仁宗皇帝所赐,龙头铡用于皇亲国戚,虎头铡用于贪官污吏,狗头铡用于刁民恶棍。请问,那铡陈世美使用的是哪口铜铡呢,对了,是龙头铡,因为他是驸马。那真实历史里面有没有这三口铡刀呢?没有的,三口铡刀最早在陈州放粮的剧本里面出现,当时是包拯向仁宗皇帝要的特权——先斩后奏的特权,北宋实行的是死刑复核制度,地方官员可以判死刑,不过需要经过中央部门批准才能执行,包拯在陈州放粮期间,如果遇到各方势力阻挠,可以凭借仁宗皇帝所赐的三道御札先斩后奏,在后来的剧本里面慢慢地把御札改成了更具有震慑力的铡刀,后面的剧本都采用了这种说法,于是我们记忆中觉得这三口铡刀是真实存在。

  说完铡刀,我们再说下包拯形象的三次变化,现在我们看到的包拯是黑脸,刚才看到的是白脸,包拯脸的颜色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宋朝末期包拯为民主持公道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茶楼说书艺人的剧本里,元朝时期,包拯的形象第一次变化,开始由人变神。包拯的脸也开始由白面书生形象变成黑脸包公形象,并且多了神力——提问鬼魂。因为在元朝,蒙古人把境内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人,蒙古人,二等人,色目人,三等人,北方汉人,四等人,南人。如有低等级人和高等级人有纷争时,官府审案断案会偏向高等级人,于是大量汉人的正义等不到伸张,好多汉人冤死,冤死的人没法诉说自己的冤情,这时候老百姓就希望有位能够提问鬼魂的大清官出现,离元朝最近、为民请命、为民主持公道的包拯包青天便被选择了,元杂剧的编剧们开始把包拯变成黑脸,寓意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把包拯由人变成能审问鬼魂的神,这是第一次变化。元朝之后就是明朝,如果您是明代的小说家,您会怎么写包拯包青天,包拯脸变黑了,会提问鬼魂了,再如何写?只好神上加神,把包拯变的更神,于是在明代包拯的形象迎来了第二次变化:黑脸+月牙,出现了月牙,神化功能:坐阴床,借阴兵,直通阴间。在包公案等剧本里,月牙是包拯来往阴间的通行证,白天断人事,晚上断鬼事,这是包拯的第二次变化。清朝,清代的小说家是最无奈的,因为他们已经没啥写了,没法再给包拯拔高了,不能拔高那就降低,对,把包拯由神重新变成人,于是包拯形象迎来了第三次变化:由神变人,还是黑脸,还是月牙,只是没有了奇异功能。包拯在清代审案断案时开始需要借助别人帮助断案,有时也会有错案,这才是正常人所为嘛,毕竟人无完人。这便是包拯形象三次变化:元代脸变黑,审问鬼魂;明代多月牙,坐阴床借阴兵;清代还是黑脸月牙,由神变成普通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参观西殿,这里以模型和壁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包公的历史故事及清德美政。这些壁画表现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包公故事,如:“端州掷砚”、“陈州放粮”、“国法无亲”、“怒铡亲侄”、“重开惠民河”、“出使契丹”等,故事曲折生动,集中反映了包拯居官清廉、爱国忧民、铁面无私的高贵品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包公这里得到体现。他不仅是一个断案如神的清官,在治国方略上也卓有建树,闪烁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光芒。有关包拯的故事很多很多,给大家讲一个包拯端州掷砚的故事: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拯任端州知州,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的父母官,端州产文房四宝里面的砚台,砚台最好的便是端砚。地方每年都会给朝廷进贡贡品,端州进贡的便是砚台,可是每年都会多打造好多好多,除了进贡,多的砚台便被贿赂给各大官员,包拯上任后革除这一弊病,需要进贡几枚砚台就打照几枚砚台,绝不多打照,于是在包拯治下,端州政通人和,百姓富裕。庆历二年(1042),包拯奉调回京,离任时,端州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当地名流、开明士绅也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一片颂扬声中,包拯与地方百姓挥手依依道别。官船沿西江而下,很快就到了羚羊峡口。本来是风和日丽、万里晴空的天,却狂风大作,江上顿时波翻浪涌,小船在江中摇来晃去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包拯感到事有蹊跷,但转念一想自己为官清廉,大公无私,上天断不会无缘无故的与自己为难。然而,又等了好一会儿,风越刮越猛,浊浪排空。包拯心知有异:莫非手下人私受贿赂,藏了什么在船上?他立即命把随行人员叫来盘查。七嘴八舌道:“大人一身正气,小的岂敢私藏?”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他的随从书僮跪了下来:“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当地一士绅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方,因小的认为是件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公听了,阴沉着脸命书僮赶紧将砚台取出。书僮急忙取了砚台送上,众人看时,只见这块端砚外面包了黄布袱,打开来,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众人正瞧的入神,包公手一扬,就将端砚抛入了江中。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转危为安。这便是端州掷砚,通过故事展现了包拯的为官清廉。

  这里除壁画历史故事外,还展示有宋代官轿、官船等水路工具,包公的官服以及开封府模型等等。(根据时间决定讲开封府模型,讲包拯端州掷砚等故事)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包公祠的最后一个殿堂——大殿,在大殿我们看到,“正大光明”四个浩气凛然的大字下,包公蟒袍冠戴、端坐在中央,劲正如松,巍然如山。包公方面阔额,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风仪,他双眉微蹙,若视若思,常怀以悠悠报国为民的忠正心胸。请再看他的双手: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似乎又能让人感到一种呼之欲起的动势和力威,令人肃然起敬。这是集历史、思想、艺术和传说于一体的包公的传神写照。这尊铜像高一丈零六寸,重2.5吨,古香古色、端庄肃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家看包公铜像的帽翅,是不是感觉比一般的宋代官帽上帽翅要长一些呢。这又是一个传说啦,当时仁宗皇帝对包公非常器重,每天视朝时都想见到包公商议朝政,可包公的个头较矮,文武百官朝拜时,皇帝很难一眼见到,便特意嘉奉给包公较长的帽翅,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包拯官翅特别长。

  包拯的谥号“肃”,我们就在这里给大家讲,肃,一是一,二是二,恪守规矩。包拯曾经在进谏时把吐沫喷到仁宗皇帝脸上,这是大不敬,是杀头之罪,包拯宁愿被杀也要进谏,为啥?仁宗皇帝喜爱一位叫张贵妃的妃子,于是就顺带着提拔了张贵妃的娘家人——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并且张尧佐升迁很快,掌管纪要,这时候身为谏官的包拯就进谏了,仁宗先是暂停了张尧佐的官,可没过多长时间又官复原职,于是包拯在上朝时进谏,仁宗皇帝想缓一缓,在上朝时就没回复,包拯下朝后继续缠着仁宗皇帝进谏,说张尧佐是裙带关系,没有才干,皇亲任纪要部门官职危害朝廷安危,说到激动处吐沫星子喷到了仁宗皇帝脸上,仁宗擦脸后继续说,最后同意包拯的意见。这件事就充分体现了包拯的肃,一是一二是二,恪守规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现在的我们要学习包拯包公精神,学习哪几点?我个人认为需要学习三点:

  1、孝,对父母对长辈的孝,对上级对年长者的尊敬。

  2、守规矩守底线,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不逾规,不被外界诱惑蒙蔽自己双眼。

  3、为民请命为民主持公道,做不到这一点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大殿两侧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文物典籍。这里有四幅彩陶壁画,“不畏权贵”、“体恤民情”、“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形象地表现了包公刚正不阿,拒理力争的可贵精神。包公作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形象,在人们心目当中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世代敬仰。

  走出威严肃穆的包公祠大殿,让我们解开思绪,放松一下心情。现在大家来到的是包公祠的灵石苑,这里湖光粼粼、清新秀美,与祠堂的威严肃穆相比更增添了一些雅致,一边是包公湖的波澜壮阔,一边是小桥流水、锦鲤卧波,让人别有一番情致。好了,大家可以在这里拍拍照,漫步包公湖畔,随意欣赏一下宋式园林的别样风情。

  各位朋友,包公祠的讲解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3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包公祠参观游览。“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来到古城开封,相信大家自然就会想起北宋名相——包拯。包拯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著名清官,他一生爱国爱民、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人们颂称他为“包公”、“包青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包公祠里走近包公,去了解一下这位历史先贤的传奇一生……

  据史料记载,早在金、元时期,开封就建有包公祠,历经金、元、明、清历代。现在的包公祠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点,它于1983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资料最全、历史最为悠久的包公纪念场馆。包公祠由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大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灵石苑、假山等组成,它凝重典雅,具有浓郁的宋式建筑及园林风格,它不仅是开封、也是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

  好了,现在请大家随我往里面参观。这是包公祠的二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门头悬挂的这块匾额,”德昭古今”四字,表明了历代人民对包公清正无私的无限敬仰,也是对包公精神最好诠释和写照。大家再来看这朱漆红门,这其实是封建社会严格等级制度的体现,是权威的象征,在古代它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用的,红门上有门钉,建筑上称做“沤钉”,它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不同的地位和等级。比如说,皇帝的宫门上是九钉九带,也就是九排门钉,每排九个,因为九是最大的奇数,而奇为阳,阳世即人间,九钉九带表示唯我独尊的帝王之尊。皇帝以下王公大臣按职位高低依次减少,包公是北宋时的重臣,所以门前也是带有相应级别数量门钉的。

  往前看,前面一座石墙遮挡了大家的视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照壁。它的作用一是遮挡人们视线,不让人直视正堂,使庭院更显曲折幽深;二是阻止传说中不会转弯的小鬼和煞气的进入,保佑主人家吉祥平安。但是,这种色调灰青、图案简洁明了的照壁却不多见,这使得包公祠更加的庄严肃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包公祠的中院,这里安静幽雅,花香四溢,我们看到东西两边各有碑亭一座,东边碑亭内是明朝人胡谧在公元1473年为开封府重修包公祠而写的.《包孝肃公祠记》。碑文开头就说“开封府故有宋包孝肃公祠,盖祀其知开封时功也”,意思是开封府原来就有宋朝包孝肃公的祠堂,是以祭祀来纪念他担任开封知府时的功绩的。请大家再看这里,“祠在府治厅事北,创始未详,岁月历金、元以迄我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包公祠在开封府衙办公大厅的北面,始创年月不详,但经历了金、元等朝代,直至我们明朝。这就充分证明了开封包公祠的悠久历史。西边亭子石碑上刻的是1988年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写的《重建包公祠记》,这也是人们对包公深切怀念的最好见证。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4

  如果说,自古以来无清官,那么哪来的纪念他们的地方,让后人敬仰与学习?

  当初,我从电视上知道了这个人,内心上不想再了解,只因他的外貌。如今却不同了,是真心的想去了解的更多,那个人就是——包拯。

  当我踏上开封这块充满古老气味的土地,听着熟悉而又陌生的话语,感受着处处谦让的人文氛围,我不禁的说出口,不愧是“包青天”管理的地方。

  我顺着古老的街道向着包公祠走去,看着地图和询问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才确定包公祠的路程。

  看着清澈的包公湖,心里一阵阵激动,包公祠终于到了。

  远远地就看到小山上的亭子,是那么独树一帜,开封仅此一家。

  开封知府包肃公,峭直刚正且廉明。

  结庐墓地守陵孝,衙门敞开理诉讼。

  锄侄革舅打銮驾,家训刻碑妇孺颂。

  以民为本做楷模,清心直道是官经。

  站在大门前,看着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又看到里面人来人往,每一个人的脸上充满了敬佩与失望。

  我不知为什么他们脸上会出现失望的表情?

  走进大殿,正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达三米之多,蟒袍玉带,端坐靠在背椅之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仿佛在说,有何冤屈,可一一道来!

  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和文献,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等。山墙之上镶嵌着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壁画边缘有着龙凤图案,充分地刻画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我静静地发了一会呆,脸上不知不觉地露出敬仰的表情,恭敬的向二殿方向走去。

  二殿之中,有着一幅包公石刻像拓片,其线条清晰生动传神,再一次逼真显现包公生前的风姿。

  令人感动的是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如果不说不感动,那肯定是假的,把包公身上清心寡欲、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和嫉恶如仇、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谁说自古以来无清官!

  二殿中央树立着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条深深的指痕。

  如果说包公不是清官,那么他的名下为什么会出现一条条深深的指痕?为什么还会流传万世?

  元代诗人王辉曾赋诗曰:“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由此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

  走到东西配殿,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和优美传说,例如“包公掷砚”,“怒打銮驾”,“智铡赵王”等等,一次又一次的显示了包公除暴安良,执法如山的高大形象。

  走到后面的水井,它有一个传说,一口泉水可以辨明清明与贪婪。普通老百姓饮下此泉水,会解渴;如果清官喝了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如果贪官喝了下去,必定头痛欲裂,无药可医。

  我饮下一口泉水,顿时,口中的饥渴瞬间消失了,只留下一丝丝清凉与甜意,还有一些小小地感动。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坟墓旁树立着一块无字碑。我猜想到,包公祠不会也有一块无字碑吧。走到后面的小亭子,我捂起脸来,不由得哭笑起来。天呐,真的有一块无字碑,包公专用。

  挺住在这附近的老人说,很多鸟类在空中盘桓,落在其他地方,也不肯落在无字碑之上,可见包公的威名犹存,连鸟类动物不敢靠近。

  看到天边暗了下来,我看了看时间,才恍然大悟,我在包公祠呆了整整一天,看着那清澈的包公湖,心底升起了一股不舍又留恋的情感。

  我停留在包公湖边,看着游艇来来往往,身边的欢声笑语都离我远去,独留我一人在湖边静静地思考,聆听着鸟语花香,看着清澈无比的湖水,心顿时开明起来,不知不觉中露出了一丝丝微笑。

  我走出大门,扭头回望呆了一天的包公祠,眼光充满了敬仰与钦佩,却不知何时能重游包公祠,看着一个个摇着头走出来的游客,眼里充满了失望与无奈。看到他们的情形,明白了他们因何如此。

  若包公仍在人世,怎能让这些贪官污吏留在人间,继续危害百姓,不由的为国家担心起来,中国现代版的“包青天”身在何处?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5

  包公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园容风景区内有假山、瀑布、石雕等。功能服务区内有停车场,商品部,餐厅,多媒体游客中心以及高标准星级旅游厕所等。

  包公祠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布局规整,庄严肃穆。油漆彩绘,均系宋代风格,色调淡雅,倍增观瞻。

  大殿为正史部分,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蟒袍玉带,端坐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壁画边缘有龙凤图案,展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二殿内有包公石刻像拓片一幅,线条清晰生动传神,逼真地再现了包公的风姿。更令人感动的是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更充分地体现了包公清心寡欲、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嫉恶如仇、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二殿中央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是包公受人们尊敬的`实证。元代诗人王恽赋诗赞日:“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诗中赞扬包公和范仲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贪宫污吏比作可恶的乌鸦,既使千百年后,见其碑犹如见二公其人,仍惊惧万分,不敢近前逗留。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

  东西配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和优美传说,如“包公掷砚”、“陈州放粮”,“怒打銮驾”、“智铡赵王”等。东配殿那三口威风凛凛的铜铡刀,形象生动,张口怒目,显示了包公除暴安良的雄威。群体塑像“包公铡赵王”是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精神的形象体现,观之大快人心。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包公祠还遗留着一座缺题的名碑,据说庭院里的小鸟在柏树周围绕来绕去,却从来不在缺题名碑上停留,有人说小鸟一想起包拯的威严,所以不敢在此停留。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6

  开封包公祠是专为纪念我国北宋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纪念包公的场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河南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包拯,世人尊称为“包公”、“包青天”,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它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赢得了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美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历史先贤。

  开封包公祠占地1公顷多,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坐落其中,凝重典雅、气势恢宏,既有北方建筑风格的宏伟壮观,又不乏江南园林的`清心雅致。与位于包公东湖的“开封府”遥相辉映,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包公祠内分主展区,园容风景区,功能服务区。主展区内有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大殿、东西配殿。以文物、史料典籍、铜像、蜡像、模型、拓片、碑刻、画像等形式全面、详细的介绍了包公的生平历史,展示了包公的清政廉明。园容风景区内假山起伏,瀑布飞泻,玉桥卧波,锦鲤戏水,石雕精美,四季满目翠绿,月月花香扑鼻,处处幽雅宜人。功能服务区内有停车场,商品部,餐厅,多媒体游客中心以及高标准星级旅游厕所等。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为广大海内外游客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包公名人故事包公,名拯,字希仁(999-1062),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其双亲年高体弱,需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视事。父母谢世后,才出任长县知县。嗣后,包拯任端州(今肇庆)知郡事,《宋史·包公传》中称其“颇有善政”,三年后得到升迁,后历任监察御使、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开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而卒,追赠礼部尚书。八卦包公祠

  廉泉廉泉位於包公祠東,是花亭裏的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內側,是一道道被井繩勒得極深的紋道。傳說廉泉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地方,就是會因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會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貪官喝下去,必定苦濕難咽,像有芒刺封喉,而且當場頭痛欲裂,無藥可醫。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7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8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进入坐落在古城开封西南隅的包公祠,我想请问各位朋友一个问题:大家心目中,咱们的青天大老爷包公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老包是个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头上呢,还有个月牙,胖胖的,很高大。可以说是黑面威严,高大威猛。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咱们来看看这幅宋包孝肃公遗像吧!

  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关于这块石刻画像的来历,我们从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径淝水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

  看到有人在摇头,不像啊,因为跟传说中反差太大。他不是黑脸吗?大家知道,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所以像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至于月牙呢,朋友们在这里看到的真人版包公是没有月牙的。那么,后人怎么会弄个月牙再包公脸上呢,这肯定不是现代的整容吧

  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说法:其一,说是包拯小时,包公的嫂子为了不让包公争夺财产,想害死包公,让年纪很小的包公去井里帮她捞首饰,井底两边分别刻着月牙和太阳,包拯的头正好撞在月牙上上弄出来的伤疤。其二,明月在头上,实际代指明镜在心中,是为了表现他为官清正廉明,好像浩月当空的“青天”。其三,说包拯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也就是说他白天再阳间断案,夜间就到阴曹地府去断案。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恐怕就只有包公知道了,呵呵!

  好啦,看到有些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看咱们的青天大老爷了,我就先给大家介绍到此啦,大家就先自由活动吧,二十分钟后我们还在这里见啊,然后咱们可以去东配殿看一出好戏—包公铡陈世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呵呵,先保密,等会儿再揭晓。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9

各位朋友: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群塑,《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从小就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父亲名令仪,号肃之,在进士及第之后,曾在今河南商邱一带做官,官至刑部侍郎。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其双亲年高体弱,须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视事。父母谢世后,才出任长县知县。

  嗣后,包拯历任端周知州、监察御使、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开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而卒,追赠礼部尚书。包拯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经有以他为主人翁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杂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他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岁,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商议》传世.开封人民为了纪念他,遂以“包府”代称开封府,又以包府坑代称开封府遗址。八十年代,市政府又重建包公祠于包府坑西湖的西南角,供人瞻仰。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 10

各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历史悠久的古城开封,我是您此次行程的导游,很高兴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大家一起探寻宋代名臣包拯——世人敬仰的包公的纪念之地,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开封市西南的包公湖畔,这里绿树环绕,碧波荡漾,环境幽雅,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清官包拯而建。包公,字希仁,以其铁面无私、公正严明而著称于世,千百年来一直是廉洁奉公、正直无私的化身。

  步入包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严肃穆的包公塑像,只见他眉头紧锁,眼神坚定,仿佛仍在为民请命,审理案件。绕过塑像,我们来到了包公生平陈列馆,这里详细记录了包公的一生,从他的出生、求学、入仕到成为一代名臣的`历程,让您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位历史名人的风采。

  接下来,我们将游览著名的“铡美案”场景复原区。这个展区生动再现了包公断案的智慧与勇气,尤其是他不畏权贵,以龙头铡斩杀陈世美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包公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典雅,融合了宋朝的建筑风格与江南园林的精致,漫步其中,不仅可以领略宋代建筑艺术的魅力,还能在碑林中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包公的颂扬诗文,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敬仰之情。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的包公祠之旅即将结束,希望通过这次参观,能让您对包公的生平事迹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那份正义与清廉的力量。开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等待您的发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再次相聚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

  祝大家旅途愉快,再见!

【开封包公祠导游词】相关文章:

包公祠的导游词10-06

观赏包公祠09-29

游包公祠10-06

包公园导游词10-05

晋祠的导游词10-06

晋祠导游词05-22

晋祠导游词10-31

包公园英语导游词10-02

碧霞祠导游词08-02

晋祠导游词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