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坎儿井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坎儿井导游词1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00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坎儿井导游词2
欢迎来到美丽的新疆吐鲁番。我是,孙旅行社的导游。今天,我将向你展示神秘的坎儿井。请注意安全,保护好您的随身物品。祝你旅途愉快!
现在我们在卡雷兹的入口处。你可以感受到坎儿井的水。天气又冷又冷。它特别神奇。这里的水冬天温暖,夏天凉爽。吐鲁番有1000多个这样的坎儿井,总长度超过500公里。现存的坎儿井大多建于清朝。坎儿井、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我将向你展示一个完整的坎儿井,这是一个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涵洞、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竖井,它是输送地下淤泥或淤泥的通道,也是空气供应的出口。最深的竖井是90米,通常每20到70米有一个竖井。在坎儿井中,至少有10个以上的竖井,100个以上的竖井,井口通常为矩形或圆形。
接下来我们看到地下运河,它被称为地下运河,是坎儿井的主体。地下运河的功能是将地下蓄水层聚集在一起,坡度从低到高。暗渠一般有一米到两米宽,短的一般有100到200米,最长的有25公里。在挖掘地下运河时,吐鲁番人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根据“两点一线”的原则,不偏离方向是可能的。
明渠,也称为龙口,是涵洞和竖井的'连接处。它也是天山雪水通过底层的明渠的出口。
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一个涝坝,这是一个大大小小的水库。水积聚在浸满水的大坝里,被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
吐鲁番的坎儿井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地区生态破坏严重,坎儿井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目前,只有700多个坎儿井。如果他们得不到保护,坎儿井可能在30年后就不复存在了。
对卡雷兹的访问结束了。我希望你喜欢我的解释。再次感谢你来到卡雷兹!
坎儿井导游词3
坎儿井,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总数达10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
坎儿井的结构,是由竖井、明渠、暗渠和出水口四部分组成的,天山和一些雪山春夏时节,会有大量融化的雪水和雨水顺势流下山坡。聪明的维吾尔族老乡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的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暗流来灌溉农田。
维吾尔族老乡们总觉得只有活水才是干净的,所以坎儿井的水全是流动的,没有一点死水。维吾尔族老乡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洗手壶,每次洗手时用水冲三下,既干净又不浪费。他们不让你碰明渠、暗渠的水,不然喝的`就是别人的洗手水。可到了出水口,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就会让你喝个够。吐鲁番的小伙姑娘们天天喝坎儿井的水,皮肤又白又嫩。
坎儿井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可供万千人使用的水源宝藏。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坎儿井,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喝到这清冽甘甜的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坎儿井导游词4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导游词5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xx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在吐鲁番市西面大约10公里的亚尔乃孜沟中,坐落着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国都——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亚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经过数千万年的冲蚀,大自然以它巨大的创造力,在河谷中央留存下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的河心洲,长1650米,最宽处约300米。四周崖岸壁立,被一道100米宽,约30米深的河谷所环绕,形成了天然屏障。远在3000年前,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间的战争,便选择在这个河心洲上建造自己的家园。他们在坚硬的黄土层中掏挖出洞室居住,开凿出通往河谷底部的通道,到河谷中取水和从事生产活动。当时他们使用的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石器和红色彩陶片等,至今在地面上仍然可以采集到一些遗物。据《史记》所载,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属于我国古代西北兄弟民族姑师人。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派侯君集平高昌,在此设交河县,属西州管辖;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也设在这里(640~658年),成为唐王朝进步统一广大西域地区的'大本营。后来随着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都护府才西迁到龟兹(今库车)。盛唐诗人李颀曾形象地描述过这里的戎马生涯,写下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的诗句。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里曾为吐蕃所陷。以后,交河城又为回鹘高昌国属地,设交河州。由于空间狭小,限制了发展,城池遂渐渐衰落。现在看到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时期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遗存。台地西北部是一片唐以前的古墓地,已被盗掘、破坏殆尽。建筑物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米的范围内,其东、南两面各有一个城门。建筑形式除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窑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则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从残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有的下部是窑洞,上部是平房。板夹泥垛墙建筑物只占少数。有的下部是生土墙,上部是板夹泥垛墙。城内布局可以分为三部分: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街北端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寺院区。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城址又远离水源,无法开垦耕种,因而城内的官署衙门、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遗址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如今游人至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人室。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坎儿井导游词6
各位旅客朋友:
你们好!吐鲁番的坎儿井。吐鲁番是著名的火洲,曾经测到的最高气温达49。6度,并且年降水量仅为10—16毫米,但年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以上,也许大家都会问,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为何这里不仅没有干渴难耐,反而成为有名的绿洲呢?这些都是今天我们要去参观闻名世界的坎儿井的功劳。坎儿井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其在吐鲁番地区最多,有1100多条,总长约5000多公里,相当于万里长城的长度。所以有人将它和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文明工程。吐鲁番的灌溉用地约有68万亩左右,它们75%都是靠坎儿井的水灌溉的,所以它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线,没有坎儿井,就绝不会有今天吐鲁番的片片绿洲,说到这里大家会产生疑问,既然坎儿井这么好,为什么不在全疆各地都修建坎儿井呢?这样不就可以开辟更多的绿洲了吗?
但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够掏挖坎儿井,掏挖坎儿井有三个必要的条件,吐鲁番地区是最适合修建坎儿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儿井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火焰山的山体在其北麓使地下潜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则要找渠道疏通,这为开凿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儿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这样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为人所用,吐鲁番盆地北部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离为60公里,而高差却达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第二个有利条件;最后修建坎儿井对土质的需求非常严格,必须要质地坚实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个重要条件,坎儿井就在吐鲁番发展了起来了。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汉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即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用途。首先,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坎儿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0。7米,一条坎儿井的竖井越深(约70米左右)其间距也越长(约30—70米)。在吐鲁番最深的一口坚井达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来,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流出地表来,地下暗渠一般高达1。7米,宽约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涝坝,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库,这样坎儿井的水经过涝坝注蓄再引入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控制流量,减少渠道渗透,更可以提高水温,利于农作物生长,坎儿井的水冬天约为12度,秋夏约为8度。
听了关于坎儿井的描述,大家也许很想知道这么聪明的制井方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对于它的开凿历史起源,有很多学者和史料都曾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致上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东传、西传和本地说三种。
第一种是东传说:其依据是汉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陕西的澄城县凿坚井,开挖“龙首渠”(据《史记汉渠书》记载),并且将明渠、暗渠相交接处称之为龙口,而且吐鲁番人们延用了很多汉唐的有关坎儿井的`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词,如:“创”、“旱活”等。第二种是西传说:认为此技术源于西亚的波斯人,那里的人早在2000年前就首创了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术,而坎儿井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多领域的互利而传入新疆。最后一种说法是:坎儿井是当地人们长期与自然斗争中自行发明的,也就是本地说。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坎儿井的分布地区大都是当年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的沿线(甘肃、陕西、伊朗、土库曼、乌孜别克、高加索),并且就“坎儿井”一词考析,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约在2400年前,《庄子秋水篇》中曾有过:“子独不闻夫坎儿井后的新发明,对于哪种说法正确,还请各位臆断。
说了这么多且不管哪个更为准确,但人们从这种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这点都是无法否认的,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首“坎儿井歌”:“坎儿井姓挖不姓夸,吐鲁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润绿洲开百花,种出葡萄哈密瓜,赛过它个金娃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吐鲁番正是有了坎儿井,才有了鸟语花香,有了闻名于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才有了吐鲁番地区的勃勃生机,因此在这儿的人们将坎儿井当成盆地命脉,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每条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坎儿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儿井”,还有的以动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鲁番,现在人们记得拥有最长历史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坎儿井”。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坎儿井的开挖和建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风使得很多坎儿井得了“干渴”症,废弃不用了,但人类总是在进步和不断发展,坎儿井在人们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无法否认的。
坎儿井导游词7
各位游客,大家早啊,昨天我们去看过了满架的葡萄,看着那一串串诱人的各种形状的葡萄,xx不禁会问大家: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能养出那么美而且甜的葡萄啊?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20xx年05月25日,坎尔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xx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在新疆垦荒中,还推广了“坎儿井”这一令人赞叹的水利工程。林则徐虽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和推广“坎儿井”是有大功的。在林则徐的大力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大量久荒的土地变成沃壤。林则徐还把“坎儿井”推广到南疆、东疆。为感念林则徐这一功绩,群众把“坎儿井”改称“林公井”,赞誉他是“吾乡之伟大人物哉!”并树碑让世代传颂。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既然关于坎儿井有那么多的故事,我们就好好地感受当地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吧。
坎儿井导游词8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新疆吐鲁番,我是来自太阳旅行社的导游张家旖,今天由我带大家参观神秘的坎儿井,在游览的过程中请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现在我们在坎儿井的入口处,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儿井的水,冰冰凉凉的,它特别神奇,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像这样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一共有一千多条,全长五百多公里,现存的坎儿井多数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
我将带大家参观一条完整的坎儿井,它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的。我们先看到的是竖井,它是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的通气口,最深的竖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里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是长方形或者圆形。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处挖。暗渠一般宽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长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根据两点一线的原理,就可以不偏离方向。
明渠又称为龙口,它是暗渠与竖井的交接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底层渗透,透过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涝坝了,涝坝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水就送到哪里。
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地区生态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已大大减少,目前仅有七百多条了,如果不再加以保护,三十年后坎儿井可能将不复存在。
坎儿井的参观已经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我的讲解,再次谢谢大家光临坎儿井!
坎儿井导游词9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接下来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号称古代中国“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坎儿井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村,地理位置十分便利,离312国道不到一公里,离吐鲁番市中心仅5公里。
坎儿井在中国各省叫法不一,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当时称之为“井渠”,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生活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以吐鲁番地区最多,总共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其长度可长达5000公里,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因此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古代中国“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儿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山前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直接截取山前侧渗的地下水,集水段较短。第二种是山前河流河谷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第三种是平原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主要分布在灌区域内,地层多为土质、水文地质较差,出水量较小。
如今,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均可供参观游览。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而命名。
坎儿井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自然条件的可能性。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吐鲁番盆地的地形高差悬殊,地势峻陡,周围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岩层坚硬且多裂隙,有利于裂隙水的形成。
二是生产发展的需要性。
吐鲁番盆地远在古代汉唐时期就是欧亚交通的孔道、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地,虽然该地区气候干旱且地面水源非常缺乏,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源和充沛的天然泉水、致使冲积扇缘以下的土地尽是肥美的绿洲。农业生产上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人们开发出更多的地下水源,通过千百年生产劳动的实践和内外文化技术经验的交流,人们终于逐步地找到了一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儿井。
讲到这里,各位游客可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见坎儿井了,请大家随我下车,我们去亲眼体会坎儿井的独特魅力。
坎儿井导游词10
可达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新疆概况导游词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尼雅遗址导游词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
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
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
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
坎儿井导游词11
一、概况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因此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儿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山前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直接截取山前侧渗的地下水,集水段较短。第二种是山前河流河谷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第三种是平原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主要分布在灌区域内,地层多为土质、水文地质较差,出水量较小。
如今,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二、坎儿井景区(点)介绍
(一)坎儿井的名字
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问题,根据目前调查了解到的资料,基本上可分为“传入说”和“自创说”两类学。在“传入说”中又可分为“国外传入说”和“国内传入说”两种,现分述如下:
传入说
1、国外传入说
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在17世纪由波斯(现伊朗)传入新疆的。其根据为:①名称基本相同:维吾尔语称“坎儿孜”波斯语称“坎纳孜”,语言基本相同。②人物有证:远在1780年(清朝、乾隆)波斯人苏里曼(Solimen)前来吐鲁番,修筑砖塔(现苏公塔)可以为证。但这种学说存在下列问题:名称虽然相同,但也可能是新疆传入波斯的。
2、国内传入说
新疆坎儿井是两千多年前由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并经由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扬光大的。它的.老家在陕西大荔,自西汉时代起便在新疆安家落户了。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由今陕西大荔经敦煌传入新疆白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入吐鲁番的,史纪上有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时代,在今陕西大荔就有了井渠,和汉书西域传上有西汉屯军敦煌攻打乌孙时,在今白龙堆沙漠东南土山脚下有取用泉水的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
(二)坎儿井形成的条件
(1)自然条件的可能性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吐鲁番盆地的地形高差悬殊,地势峻陡,周围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岩层坚硬且多裂隙,有利于裂隙水的形成。
(2)生产发展的需要性
吐鲁番盆地远在古代汉唐时期就是欧亚交通的孔道、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地,虽然该地区气候干旱且地面水源非常缺乏,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源和充沛的天然泉水、致使冲积扇缘以下的土地尽是肥美的绿洲。农业生产上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人们开发出更多的地下水源,通过千百年生产劳动的实践和内外文化技术经验的交流,人们终于逐步地找到了一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儿井。
(三)坎儿井结构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附加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
(四)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林则徐与吐鲁番林则徐,字少穆,号竢村退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19岁中举,26岁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任江西、云南乡试正、副考官,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在任期间,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人称”林青天。“1840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招募水勇,督造战船,组织兵勇操练,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负罪遣戌伊犁。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1850年病故。
《荷戈纪程》是林则徐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林则徐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这次到吐鲁番,林则徐共住了6天。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林则徐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林则徐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林则徐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那天正是惊蛰节。林则徐垦荒伊拉里克。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坎儿井导游词12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
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22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新疆概况旅游景点介绍·吐鲁番葡萄沟
旅游景点介绍·尼雅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
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经过一天的愉快行程,我们的旅游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们真诚地期望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坎儿井导游词13
坎儿井民俗园位于吐鲁番市市区东侧,距离市中心大约3公里,是一处以展示坎儿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也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景区内有坎儿井的原型和博物馆,有维吾尔民居式的宾馆和餐厅。游客来此可以系统的了解新疆坎儿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维吾尔风情的建筑和美食,是吐鲁番市内旅游的好去处。
坎儿井民俗园的面积不大,长宽大约都只有几百米,进入景区内步行游玩即可。一般游客来此走马观花参观一圈大约2小时即可,若要购物、用餐等则要更久,也有游客会在景区内住宿一晚,体会新疆特色的维吾尔民居生活。
景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便是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的.坎儿井博物馆,这里也是系统了解坎儿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儿井其实是新疆的取水工程,通过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汇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过量蒸发,因其神奇和遍布新疆的规模被誉为除了长城和大运河外中国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馆内展示了坎儿井的工作原理、挖掘过程等,可以好好参观一下,感受古老维吾尔族的智慧。
在博物馆的北侧,则是景区内的另一处主要景观-坎儿井原型,原型大约300多米,分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游客可以进入地下的坎儿井通道,现场观看坎儿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儿井文化外,景区内还有葡萄干晾房、阿娜尔汗的家、中国大馕坑等新疆传统的民俗建筑,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看新疆民居的传统建筑,了解葡萄干晾晒、烤馕等过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区内还有维吾尔特色的宾馆和餐厅,可以在此感受维吾尔民居建筑,品尝新疆特色美食。宾馆标间的价格大约350-400元一间,餐厅用餐的价格较高,用餐前最好确认好价格。景区内院内还有购物一条街,可以购买葡萄干、坚果等新疆特色的纪念品,不过价格比外面高,不推荐在此购买。
坎儿井导游词14
各位游客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
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条,总长约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
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
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
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米至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
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
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
坎儿井导游词15
吐鲁番的坎儿井。吐鲁番是著名的火洲,曾经测到的最高气温达49。6度,并且年降水量仅为1016毫米,但年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以上,也许大家都会问,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为何这里不仅没有干渴难耐,反而成为有名的绿洲呢?这些都是今天我们要去参观闻名世界的坎儿井的功劳。坎儿井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其在吐鲁番地区最多,有11004多条,总长约5000多公里,相当于万里长城的长度。所以有人将它和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文明工程。吐鲁番的灌溉用地约有68万亩左右,它们75%都是靠坎儿井的水灌溉的,所以它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线,没有坎儿井,就绝不会有今天吐鲁番的片片绿洲,说到这里大家会产生疑问,既然坎儿井这么好,为什么不在全疆各地都修建坎儿井呢?这样不就可以开辟更多的'绿洲了吗?
但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够掏挖坎儿井,掏挖坎儿井有三个必要的条件,吐鲁番地区是最适合修建坎儿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儿井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火焰山的山体在其北麓使地下潜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则要找渠道疏通,这为开凿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儿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这样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为人所用,吐鲁番盆地北部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离为60公里,而高差却达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5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第二个有利条件;最后修建坎儿井对土质的需求非常严格,必须要质地坚实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个重要条件,坎儿井就在吐鲁番发展了起来了。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汉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即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用途。首先,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坎儿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0。7米,一条坎儿井的竖井越深(约70米左右)其间距也越长(约30—70米)。在吐鲁番最深的一口坚井达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来,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流出地表来,地下暗渠一般高达1。7米,宽约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涝坝,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库,这样坎儿井的水经过涝坝注蓄再引入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控制流量,减少渠道渗透,更可以提高水温,利于农作物生长,坎儿井的水冬天约为12度,秋夏约为8度。
听了关于坎儿井的描述,大家也许很想知道这么聪明的制井方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对于它的开凿历史起6源,有很多学者和史料都曾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致上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东传、西传和本地说三种。
第一种是东传说:其依据是汉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陕西的澄城县凿坚井,开挖龙首渠(据《史记汉渠书》记载),并且将明渠、暗渠相交接处称之为龙口,而且吐鲁番人们延用了很多汉唐的有关坎儿井的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词,如:创、旱活等。第二种是西传说:认为此技术源于西亚的波斯人,那里的人早在20xx前就首创了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术,而坎儿井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多领域的互利而传入新疆。最后一种说法是:坎儿井是当地人们长期与自然斗争中自行发明的,也就是本地说。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坎儿井的分布地区大都是当年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的沿线(甘肃、陕西、伊朗、土库曼、乌孜别克、高加索),并且就坎儿井一词考析,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约在2400年前,《庄子秋水篇》中曾有过:子独不闻夫坎儿井后的新发明,对于哪种说法正确,还请各位臆断。
说了这么多且不管哪个更为准确,但人们从这种地7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这点都是无法否认的,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首坎儿井歌:坎儿井姓挖不姓夸,吐鲁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润绿洲开百花,种出葡萄哈密瓜,赛过它个金娃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吐鲁番正是有了坎儿井,才有了鸟语花香,有了闻名于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才有了吐鲁番地区的勃勃生机,因此在这儿的人们将坎儿井当成盆地命脉,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每条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坎儿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儿井,还有的以动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鲁番,现在人们记得拥有最长历史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坎儿井。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坎儿井的开挖和建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风使得很多坎儿井得了干渴症,废弃不用了,但人类总是在进8步和不断发展,坎儿井在人们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无法否认的。
【坎儿井导游词】相关文章:
坎儿井导游词12-21
吐鲁番坎儿井的导游词10-04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09-25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10-07
新疆坎儿井导游词3篇10-06
大明湖导游词导游词10-04
世界著名遗址导游词_导游词01-29
导游词精选10-05
导游词07-02
安徽的导游词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