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24 14:41:05 读后感1000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1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80后作家蔡崇达的《皮囊》中阿太说的。阿太没有多少文化,但时不时会丢出一两句富含哲理的话语。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多月。那日吃完晚餐母亲在洗碗,我给自己泡了杯红茶随手抽到这本书,于是安安静静翻开来。从序言中了解此书以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亲人,回忆家乡,回忆儿时的伙伴,回忆那些逝去的温暖与疼痛。

  第一篇《阿太》,历经沧桑依然乐观豁达近百岁的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年老体衰的奶奶日日清晨会在我的楼下喊我的乳名,听见后我总是把头探出窗外应着,让她上来坐一会儿,偶尔会来家里,通常只是把我叫醒她就走了。我不知道她是回家还是继续在小区里溜达,反正这样的喊叫声成了她日日清晨的必修课。如果哪天没来,那一定是病了,我会抽时间去看看她,陪她坐会,听她说着那些莫名的家长里短。后来奶奶走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清晨的半梦半醒之间我总是听见有人在楼下叫我,于是很自然的“哎”一声推开窗户,先生说我是习惯成自然,因为内心还保留那一份眷念,时间久了就好了。

  第二三四五篇回忆父亲母亲,回忆小时候的家庭的苦难,父亲的疾病母亲的坚强。那些文字,在我眼前仿佛一个个小人般在挥袖长舞,似乎把这几年父亲生病的岁月又重新翻过来走了一遍。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医院,陌生的疾病,以及父亲最初那茫然无助的眼神又浮现在眼前。 从病房到医务部签字盖章的百米距离,不亚于长长的半生。每一次在手术室门前等待的时间,最怕半道中医生的那一句“你过来一下”,因为这句话通常意味着我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几年每次去安医内心总是焦躁不安,为父亲模糊不清的未来,为日益跟着操心劳累的母亲,也为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煎熬着。此时的父亲常常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似的低着头不言不语,母亲生性乐观总是劝慰我:“人就是这样,没办法,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尽力就好……”生活将我虐过一遍,而今《皮囊》再次虐我。书在眼前,泪一滴一滴的滴在那些叫人疼痛的小人上,隔着眼泪看来时的路,在模糊中终于明白人生聚散,缘起缘灭。“好端端的怎么哭了”母亲问。“啊,没事没事,可能累了眼睛不舒服。”我心虚且慌乱的回答。唉,蔡崇达的文字一箭穿心,疼啊,不看了不看了,遂合上书本择日再读。

  前日值班遇一同事大姐,大姐早我很多年进医院,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模样,而我属于叽叽哇哇十分闹腾的那类。她说她羡慕我的天南地北,喜欢我笔下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还有那些饭菜的精致……我们从医院的早年聊到如今,聊起这些年医院的变化,身边不断离开和离去的同事们。她说以前她每天吃完晚饭总去去茶山公园散散步,现在很少去了。我懂她的五味杂陈,近山情怯。突然间我想起《皮囊》里的张美丽,我曾经的同事和书中的张美丽一样漂亮善良,但殊途同归,留给世人除了谈及她时的'惋惜哀伤,一切未曾改变。太阳依然每天从东方升起,月亮依然会挂在夜晚的高空,人们依然按部就班的过自己的日子,地球缺了谁都照转。《人生海海》里麦家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人生所有的模糊不清最终的摆渡人只能是自己,所以余生不长,好好活着,好好善待自己。”昨天看见同行写的文章题目叫《磨难是一种财富》,其实从内心来说我并不赞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才是人心所向,然世事无常苦有常,学会在磨难中认识自己,从他省退回到自省,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它可以让你清晰的预见未来。

  和大姐聊过以后,突然间很想继续读蔡崇达那些有温度又带着疼痛的文字。于是认真读完后面的每一章,直至全书。全书很少提及这个年轻作家成长中的励志,只是就家乡亲人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以客观冷静的方式娓娓道来,于日常中见最真的人性,于方寸间观内心的蜕变,于疼痛中坚守自己的初心。韩寒称此书适合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李敬泽评价《皮囊》是本认人认心的书,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蔡崇达自己说写这书的意义在于表达,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性,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

  在《皮囊》的每个章节里似乎都有自己的曾经,这些疼痛的背后有着对人性的思考,透过这些文字观世观人观心观自己。余秋雨先生说过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多华丽的词藻堆积而成,但一定是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

  在别人的生活中找到自己,也是成长的一种。遇见《皮囊》,“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2

  “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也从那时候开始,写这本书,就不仅仅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了,而是“必须做的事情”了——我在那时候才恍惚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蔡崇达《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读罢《皮囊》,沉重、真实、卑微、悲凉、质朴、冷峻、反省、放弃、坚强、执着……太过丰富的感受一起用来最后却汇成了一种——压抑,几天来挥之不去。9个人的故事、5种人生体验加1个后记成了这本书所有的内容,我不知道这样的内容属于人物传记还是自传抑或是抒怀曾经的过往?其实不论是什么,按照书中李敬泽在序文里写到的那样:

  “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文学没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学是轻的。蔡崇达写得不太好的时候,他有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当他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时,他不文艺了,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

  ——这时,他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

  此时,我们就从历经沧桑开始。

  最先攫住人心的便是阿太。正是这个作者外婆的母亲,一位小脚女人,终年99岁品尝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传奇老太太让我更加深刻明白了外物与灵魂的孰轻孰重。

  这位本就是渔民并无多少文化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掷地有声。这里蕴含着极其朴素的哲学,我们生命本该轻盈,我们如果整天伺候着这个皮囊,却忘记了皮囊恰恰只是承载灵魂的驱壳,皮囊里装满了各种欲望与永在阴暗蠢蠢欲动的贪念,欲望与贪念固然会驱使人前行,可终究也就拖住了本该将轻盈的生命还给生命的本真。不由得让我想到海子在《日记》一诗中写到:“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

  作者在阿太离世时突然明白了他曾经不懂阿太常说的这句话的含义。而我读完阿太的故事,我也突然明白了对于生命最内核的认识跟知识多少无关,甚至跟人生经历也没有本质的关联,生命的内核是关乎到外物与灵魂的平衡,我们在价值追求的天平上将哪一个筹码加放的更多罢了。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的生死沧桑甚至是她对至亲的人的冷漠让我们知道了灵魂的温度,看到了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与更少数。

  而作者又是将笔触深入到这样一群人中,来写出了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与命运的抗争者。一个是天才文展,一个是厚朴。

  文展长于作者一岁,十二三岁的孩子嘴里便时常挂着“人生”“梦想”等词语,他矫情却又真诚的表情让作者从无聊的困惑阴影中走了出来,并开始膜拜这个众人眼中的天才。这位天才般的人物奋斗史绝对令人惊叹。按照他开导作者的话语“你得想好自己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然后细化到一步步做具体规划”,他是这么说的',更是如此践行的。9岁开始整理国家大事事件,来训练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只为了进大城市考取公务员。然而终究在初三阶段成绩滑坡却异常勤奋的杜绝一切交往和作者的宽慰情况下考上福州的中专,闭门自修的他再次出现在作者的眼前时眼里又闪着灼灼的光,并再一次情绪激昂地规划自己未来人生。像英雄般承诺离开的日子里写信告诉他的成功,然而终究在第四封信时连落寞与无助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接下来情节是:文展退学了;文展离开了家乡;文展最终又回到了家乡在镇上的广播站当电工。分别多年后在家乡的小路上相逢,然而我急切的呼喊着他的名字,可是他似乎全然没有听见,头也不回地拐出了小巷。故事尚且未完,作者与文展还是见了面的。沉默成了最后一次谈话的主流,最后的收束语居然出乎人的意料:“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

  写到此处,我内心被一块浓的化不开的硬物压迫着,抬头看了看窗外,雾霾笼罩着天空。

  后来,文展去了一个几千人口的小村庄,挑起附近地区发射台的维修看护工作。再后来结没结婚并不可知。

  我忘了说,文展是一个有着兔唇的人。

  厚朴是我大学的同学。名字是来自英文单词“HOPE”。他爸爸是全村唯一懂英文,并担任村学校的英文老师兼校长。文中关于这个形象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词便是“用力”。尽管这样的发力总让人有一种压迫感,但是他也有着从心里透出来的迷人笑容。

  厚朴和作者不同的是厚朴总是那么热血沸腾地为青春张扬,为各种奇异的理想践行。而作者终究是务实和紧张的,挣奖学金、打一份工、进报社实习,训练自己和真实的世界相处。当作者为自己理想而奔命且以为是有成就的话,那么厚朴也在为他的理想绽放激情。投身到各种社团活动之中,厚朴组建自己的乐队,海报标题是:组建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的乐队。乐队的名字叫“世界”。宿舍成了他的乐队排练房,而作者却也离开宿舍最终如愿以偿进了报社实习。

  在食堂里的首场演出是厚朴的歌声作者竟然没有什么记忆了,让作者触动的却是厚朴开场嘶吼的那一嗓子:“我们是世界,现在听我们歌唱吧!”是那么的无所顾忌,又是那么的酣畅淋漓!

  其实乐队演出后最大的成功是厚朴收获了爱情。而我想说的是在这一周换了三个女朋友的厚朴最终让他安定的那个女孩叫王子怡,市委秘书长的女儿。据说,这个女孩子是想通过厚朴完成了自我所拥有的一切的反叛。

  厚朴最后失恋了。原因只是在听小提琴演奏会上为了见王子怡的父亲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

  作者留在报社并居住在了北京。厚朴却被勒令退学。

  作者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厚朴却死了。

  死因:自杀。

  当看到此处,我如同作者写到的一样:“一种难以形容的悲伤,迅速在胸口膨胀。”然而,我与作者不同的是我们终究是隔着纸张透过文字来看厚朴的命运变迁。

  无论是天才文展还是激扬的厚朴,不都是来自偏远地方想改变命途且充满理想的拼命人,当他们面对作者所谓的成就时变得自卑与怯懦起来,可是,我却也在想作者就是成功者吗?我以为都是卑微的生命,不同的是灵魂如何安放且站立罢了。然而,文展与厚朴终究没有认清自己为何就是不能寻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并以此雀跃。那么留在北京的作者又是如何看待文展厌恶他的成就的呢?

  “不想哭,内心憋闷得难受,只能在租住的不到十平米的房间里,不断来来回回地到处走,然后不断深深地、长长地叹气。仿佛我的胸口淤积着一个发酵出浓郁沼气的沼泽,淤积着一个被人拼命咀嚼,但终究没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团的整个世界。

  也就是在那时候,我突然察觉,或许我也是个来北京看病的人。”

  如果说作者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生病且需要医治的人,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多多少少也是正走在生病的路上、或是已然生病要不就是病入膏肓?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治病。因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原本是带不走任何东西的。对于生命本身,我们更是还其轻盈,又何须附加,不断地附加?

  如果说对于文展和厚朴作者还是幸运的话,那么他最大的幸运则是能够通过这些何其卑微却又不甘于卑微的生命中看到自己的卑微,并试图让自己能够站立,并以文字和情感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看清自己和看清世界。

  有人说,太过悲情,还是不推荐的好吧?而我想恰是讲述卑微者成就了此书,作者的阿太、母亲、父亲、两个阿小还有一个特殊的女性张美丽等等,用他们有限的皮囊,去将个人投放在天地间,与命运与人际与自己挣扎、斗争,尽管这的确不能证明其意义是什么,这也因而证明了生命之卑微,灵魂却已然走在天地间。看见了生命的卑微,无论是自己还是书中的,总胜过于遮蔽着的双眼混沌行于世间。唯有此,才能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有完整的路径。这也正是我们热爱阅读并有人再苦也倾心创作的源动力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皮囊》又是何其积极的,如刘德华写的序文里说:“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一个皮囊,就是一段经历。作者做了一个归家的梦,并且终究走进了那条小巷。苍穹下有不少皮囊无处安身的吧?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3

  一直以来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皮囊》,作者蔡崇达用冷静以及细致的手法,将自己最在意,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所以整本书读下来,会有些压抑,伤感。

  当时自己在书店去看书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皮囊,总而言之,就是将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隐藏起来。

  故事的开篇讲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亲,已是一位有九十九岁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时切断一根手指,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却一副莫不在乎的样子,也曾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自己摔伤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门口,等着孩子放学回来。阿太的坚强和忍耐,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再后来,面对自己的父亲因为中风瘫痪,在期间母亲不顾家庭窘迫,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完成父亲的愿望,想尽办法让父亲高兴,让家人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愿意。作者在期间回忆了父亲因瘫痪后脾气的改变,性情的转变,因身体的不便,导致父亲有时候会像个小孩子会闹,会哭,也会因为绝望每天和家人说要“抓紧死”,过世之后又托梦给儿子责怪他不给小汽车,不给摩托车,细致的文字记述了看似坚强的'外表,其实也是有软糯的内心,细致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能,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句话,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却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也有细腻柔弱的一面。评论家李敬泽在评鉴语中提到“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得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都是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盏明灯,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爱,心到的地方,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4

  我想这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代表着北漂一族这种大群体,而作者的眼睛却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现代人总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赶着早高峰,又迎向晚高峰,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感情。作者介绍了他从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种强烈的性格与不同的`人生走向来进行对比,就像大多数人所憧憬而又担忧的那般,作者用他身边的实例告诉大家未来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为什么要讲皮囊呢?那就是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时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为得到而错过的最终可能会导致灵魂的某种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亲的患病,大多数人离家后几年里,父母的身体都出现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老后正常现象、随机事件,可在这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丢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责,想弥补却又无力。特别想说MSD的那句话:健康是福。只有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这句话多么的正确。而父亲的离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让作者觉得家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让作者最后决定离京回到小镇子继续生活。

  因为目前初到北京两三个月,与作者京漂的很多观点都产生了共鸣。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业与家庭,不留遗憾。

  还是很久之前的那个想法,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落幕无悔。漂累了,家真的会是很好的避风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5

  在读《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闻,其实我并不知道蔡崇达先生是谁,所以也没想过他的书有多么发人深省。但是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蔡崇达先生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这本书充满了精华,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本书,人们却评价它“识人又识心”。这本书详细的描绘了作者故乡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因为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不够,我并不能完全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当我看到作者描写父亲忍受病痛的折磨渐渐在他人面前丧失尊严而暴怒的神情,母亲倔强着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肯接受他人帮助的样子,朋友因为理想破灭尊严扫地的绝望时,我发现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蔡崇达先生祖母说过的话,也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话。读完书以后我也明白了作者给我们一些的启迪:不付诸行动的热望,最终只是虚妄一场,同时要学会直面现实,因为生活未必如你所愿。感谢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启明灯。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6

  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蔡崇达《皮囊》

  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主人公黑狗达的视野,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人情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逐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初看前三篇,我觉得有些许吴念真的味道,并且兼具闽南的地域文化,不可多得。在阅读里,我多次联想到大学同窗给我说过的一些故事,同样关于那片地域,那些人与事与小镇,我在这本书的前部分找到了它们。

  《皮囊》作为本书的开篇,主角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做菜时被刀切断手指,家人都大呼小叫着商量怎么解决时,她却冷静的说道:“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现在社会太多人把肉体看的太重要,娇贵而谨慎的活着,反而吃不了苦头,做不成大事。阿太是活得超脱之人,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那句话也道出了《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霜磨砺,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得以洗涤,得以有趣,得以安放。

  在《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哪怕被旁人指指点点说她自私可笑,哪怕被丈夫和儿女不理解说她只要面子不管家人,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只是为了完成丈夫同她约会那天许下的诺言“将来我要把这块地买下来盖一座大房子”。母亲对于即使拆迁在即也想建起的四层小楼的执念,满满的是对家和对父亲承诺的执念。谁的人生没有过这样的执念,纵然知道徒劳,依然不甘放下,只是有人做了,有人和自己和解了。

  《残疾》是作者对他父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俗话说母亲是家里的温度,父亲是家里最厚重的墙,我想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大多数心中来说都是高大威猛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里温存的庇护港。文章里的父亲离家、归来、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继而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厚朴》人都会经历青春,而叛逆和成长是青春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人表达叛逆,张扬挥洒。有的人表达成长,但心中总有自己叛逆的想法。那样有支撑的叛逆,或许更理直气壮,亦或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我对《天才文展》印象深刻,好似年少的我们有很多宏伟的理想,但是在现实面前被击的溃不成军,面对跟自己条件相当却比自己成功的人,我们会自卑,更多的是嫉妒,而嫉妒会让我们选择逃避。文展就像我们生活中走失的朋友,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每个人都要有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路上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

  很多读者都说书的前半部分精彩,后半部分太过于平凡,有一种“眼泪被骗了”的感觉。有些读者甚至认为前半部分写的太过用力,后半部分却充满了优等生凤凰男的优越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个人哈姆雷特吧,此篇不评价对错好坏,只谈意义。

  《皮囊》超乎我的想象。它既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又不及我的想象。它的好,好在它的的确确地冲破了我自身加固的防护墙,让我真真切切地“看见”自己和“看见”更多人。然而,它的不及,不及在于它把自己“看”得过于透彻,把更多人“看”得过于明白。作者揭开皮囊的同时,我们也跟着揭开了一遍自己的皮囊。虽然,也许很多人并没看清楚自己皮囊之下的肉体与心。但这种激发,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7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偶然一次看到这么一句话,觉得很是有趣,就将他记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一个同学看到后,便说他有一本叫《皮囊》的书,可以借给我看,我本来并不怎么想看,但出于好奇,就借下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外婆的母亲)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导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她说的这句话,也是这本书名字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带着皮囊在人世间忙碌的灵魂,而这幅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得以安放。阿太的心态,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奠定了这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书中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的味道,更领略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我被他的这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离别时,能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也给我带来了面对困难的恒心。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在闲暇时你翻阅这本书是,能有瞬间让你远离尘嚣和喧闹,能有片刻抚摸到你的灵魂,打动你的心。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哟路圆形,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8

  读这本书会有种亲切感,因为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和作者是一样的:出生于一个小地方,成长为一个典型的小镇青年,一路奋斗到大城市,对家乡却依然情怀满满。

  书里写的是一个个作者身边的人:倔强的父亲,执拗坚强的母亲,“香港阿小”、以死证清白的女子张美丽,张扬自负其实内心脆弱的大学生厚朴,这些人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哪个村没几个酒鬼?那个村没有一些感情纠葛、伦理道德的故事?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遇到过张美丽,以前农村不少各种喝农药、上吊、投河的女子,她们都是因为啥?厚朴这样的大学生谁没见过几个?

  深究起来里面的每个故事其实平淡无奇,但是作者文字越是写得克制,读来越是觉得里面饱含深情,朴实易懂的文字反而充满张力。我想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拨动了我们心中的那根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那就是——有一天我们感叹岁月的流逝,同时惊醒——身边一个个人匆匆而过,甚至有些人就此别过,而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看见”他!我们没有真正地“看见”他们!

  这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理解有些事、有些人。理解源于我们审视自己的朋友圈,审视自己的言行,推己及人。最终我们能理解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执拗要在老家建房子?最终我们能从母亲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行中发现她对父亲那深沉的爱!

  就像作者说的: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镜,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肉体只是个皮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语道破人生的本质。

  拂去人性的尘埃,看见人性的“光辉”,这本书提醒我们:透过皮囊,“看见”自己,也“看见”更多的人。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9

  很喜欢作家刘汀对书名《皮囊》的解读——“皮,那种纹理,那种褶皱,那种触手的粗糙感,那种被剥离的撕裂感;囊,意味着空和无,意味着随意填充,意味着干瘪和丰盈。

  这就是皮囊,但它同时是一个和自身二律背反的词语,任何一个人写下它之时,说的其实都是与它相对事物,或者就用那个最简便而无用的词吧——灵魂,人的灵魂。

  因此,虽然名为皮囊,这却是一本试图写灵魂的书。通篇里,都是生病的肉体、美丽的肉体、残缺的'肉体在折腾它灵魂,但最终,它走向了自己无法明确抵达的反面。”

  《皮囊》是一本写人和事的书,更是一本写人世间的书;书中的人物是作者亲密和熟悉的亲人、朋友;讲述的事情,也不过是这些普通人如何为自己的生存去奋斗、打拼。书里的阿太、父亲、母亲、张美丽、文展、厚朴,各有自己的独特,但放在恒河沙数的芸芸众生里,他们也不过就是普通的没有任何概念的平凡人物。

  可是这平凡岁月落到每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是平凡的,从来就注定有许多疾病、死亡和荒芜,如何与这生活的慌乱不堪和平相处,但这正是我们生而为人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高级的存在和意义。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10

  周六依公司安排,去郊区的校园做了一天的监考官。我在地铁里借着蔡崇达的《皮囊》安稳地度过路途的遥远。列车在地下运行咣当咣当,每个站不停有人上上下下,屏蔽门开关时铃声鸣响、黄灯闪烁。于我,最佳的阅读条件,要么是绝佳的安静,要么是市侩的嘈杂。我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口气翻了70多页,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阅读。

  晚上回到家,在绝佳的安静下,我又花了3个小时完成剩下四分之三的阅读。至此,我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第一次一天阅读完一本书。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单纯的学生时代已有过类似经历,但《再见了,可鲁》、《小王子》这样的书好像不能归入文学类范畴,而且图片居多,字数远远没有可比性。 所以我为自己感到欣喜,我好像终于能做到”心无旁骛“了。

  而我也正好跳入了韩寒在扉页“编者按”所讲的,“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

  《皮囊》是一本怎样的书?我的感受是,这是一本读来极其普通,但是翻到末页又极其回味的自白。《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带着空杯心态阅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我脑子里素描一个个人物。合上书后,因为回味,我又不停的翻阅回去,然后感受到这一个个人物在脑子里慢慢鲜活起来。等我再次合上书,这些人物已经成功跃离纸面,成为我的朋友与家人、成为我的过去与经历。

  我只是一个在企业做无聊工作的人,日复一日,眼界狭隘,不知道谁是蔡崇达。虽然买过他就职的杂志社的杂志(《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等),也仍旧没有机会读到过或记住过他的名字。但他是闽南人,至少在祖籍上,我和他扯上了一点关系。而闽南人的文学作品?不得不说我有点好奇,至少囿于阅读经验,还没有看过闽南人的写作。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里,蔡崇达说“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在我看来,《皮囊》是一本好书,但以真实人物和经历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算不上文学作品,更多是作者因个人心灵归属的追求而完成的情感记录。《皮囊》给予我的触动在于,作者用血泪的亲历,击碎了“人艰不拆”的自我安慰与麻醉。都说真实的历史比历史小说精彩,套用这个逻辑,也许真实的自传也要比所谓的文学作品精彩。蔡崇达如此真诚,以致他的文字无懈可击,又不乏对过去荆棘满布、现在错综复杂、以及未来浓雾弥漫的真诚交流和无畏勇气。虽然我不认可这本书的”文学“标签,但我无法掩饰自己的阅读快感。更加聪明的是,书的最后一页居然在巨大的空白里,单独安放了马塞尔-普鲁斯特这样的一段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这段话放在这里,就是告诉读者,我写我的,你看你的,你需要发现自己的内心,无须对我评价。这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安排,既延续了感动,更加强了引导。如果说还有什么瑕疵,我觉得应该把《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改为《自序》,这样全书读起来更入心。

  事实上,大部分作家的第一本书,或者说所有作家的第一本书都是以自己的真实故事作为素材或灵感的。进一步说,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其实都是在写自己。蔡崇达”在做媒体的这十一年,写了二百六七十万字的报道……积累了足够的笔力……“,最终迈出了写书的这一步,有了作家的头衔。但也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写报道一方面锻炼了他的笔力,另一方面也让人感觉到写作过程中他在做很努力的叙述和调整。

  我在阅读《皮囊》的'时候不断有种矛盾情绪:一方面很有兴趣不间断读下去,另一方面又很不服气,”蔡崇达,你凭什么让我在书店花全价买下这本书来阅读你悲惨又并非独一无二的经历?“但看看,韩寒监制,阿来(作家)、白岩松、刘德华、李敬泽(《人民文学》副主编)、阎连科(作家)等人的推荐,显然这本书是一个”圈子“的产物。只有”圈子“的人,才有机会出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宣贯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想到”成为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与”掌握话语权“相关,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暴力,就让我不寒而栗。

  尽管存在上述的无谓担忧,以及对书中个别地方编排的不满(比如插入的几首蔡崇达学生时写的诗,与文章本身的意图并不契合),但蔡崇达勾起了我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回忆,让我清晰地看见时间的脉络,好像时间就是小时候我家门口梧桐树上的叶子,到了秋天就要随风落下。

  而我们,到了成年就要远离家乡怀念家乡,这是不得以的,也是自找的。这点,是一个人无论写不写作、一个写作者无论出不出书、一个人无论看不看书,都在内心无法回避的命题。从来没有一本书叫《皮囊》,而且真的写进了自己的血泪。祝福蔡崇达越走越远,也祝福我们终究能从历尽沧桑的少年,成长为自己人生的灯塔。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11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12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当时还在全力冲刺高考,偶尔周日半天假日有三个小时闲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几页,觉得很好,却没有时间细读。时光荏苒,风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时已是大学生了。

  蔡崇达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描写,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奈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来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镇制度旧俗扼来生命的张美丽、满嘴“世界”和“理想”却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个人物都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同样是农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拼命学习拼命攒钱的想法与感受,或许我又是有些小幸运的,我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对于我来说只需在学校安心读书别无困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此拼博的蔡崇达一心想要送父亲出国治疗。过着安逸的生活的我们也很想很想给正在为我们艰弃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实然对在大学有吃有住时常悠闲的自己产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书,多做功课,不知能否坚持,但这念头时时存在。

  没有天才文展的远大抱负,也应该有短期的计划。而不是将生活过得一团糟,每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只会让将来的自己后悔。没有蔡崇达那样刻苦拼搏拿年级第一,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出发,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用知识塑造起的灵魂是坚不可摧的。

  没有原朴大胆无所谓的尝试,也应该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又可以做的事情,当然,这里说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张美丽死之前说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去追寻着自己的爱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人义道德束缚自己,不违法不违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胆些去追求吧。大胆些,去攀一座峰,去爱一个人。

  看完全书,想要告诉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让我再次记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记牢记牢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13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愿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很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终一面,可是她始终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始终胆怯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胆怯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常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摆着,等他一回家就立刻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胆怯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恒久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终的样子,我依旧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究竟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14

  在分析《皮囊》之前,我想对自己最近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吧。

  坦白的来说,最近几个月,可以说是我这四年来度过的最糟糕又最勇敢的时光了吧,也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的吧。搁在以前,我从来不会坦白的告诉一个人,我喜欢TA,可能几乎是零,最近的自己,大概是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吧;不过,这段故事的结局是我放弃了这段感情,这段我自己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感情哈哈,挺可笑的吧。

  图片:是我在南安的海港晨跑的时候拍的,想来那时候似乎也挺难过的哈哈。

  不过都过去了。

  我记得我妈说,算命先生说,我的婚姻会很晚很迟,以前的我不相信,直至今日,我信了,可能真的有命理这一说。后来,慢慢的我也渐渐的释怀了,此刻的我,也不会再去想究竟谁对谁错,因为感情这种事没有对错吧,可能说,我命里有此劫吧哈哈,神奇不?可能就是这么神奇,你不得不信。

  《皮囊》中有一章讲的是“我的神明朋友”,该章节,提到是:作者父亲的逝去那段时光,母亲一直觉得父亲的突然离去是没有释然的,似乎是带着遗憾委屈的离去的;因此,作者母亲,一直会带着作者去寺庙求神明助其丈夫早日解脱,最后,直至母亲梦到了,父亲在梦中,恢复到了年轻时容光焕发的模样。此刻,醒来的母亲也释然了,她的丈夫终于可以洒脱的离去了。那一瞬间,作者母亲的“眼眶像泉眼一样流出汪汪的水”,就像倾盆大雨般无法控制。

  人啊,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水吧,可是当泪水都流干了时候,可能那一瞬间,真的痛到了极致吧,之后也就不会觉得痛是一种痛了吧。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坎儿,跨过去了,一切都会释然了吧,也懂得了,所有的所有都将成为过去的。痛,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吧。

  那时候的作者和我一样,都不明白,为什么人世间会有神明的存在,甚至可以存在于从古至今,不过,后来的我们都懂了。作者说,其实一开始,他的母亲也是不认同神明的存在的,可能说,人世间的种种遭遇,让大家都渐渐地不约而同的去相信世俗这种东西。其实,“世俗就是依靠流传在生活里的大量成规存活”,世俗的生活,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只觉得精致完美的生活才是幸福,而普通平淡的生活则是枯燥无味,却不知道,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质朴的幸福。爱情也一样,轰轰烈烈的感情是经不起时间的挑战的。所以,急躁的我,还是不配拥有爱情,那种细水流长的爱情,我还不值得拥有。

  今天,一个大叔说,我的文艺外表下有一个妖怪的.心,我不得不承认我是挺怪的,怪到,让人无法理解我的所作所为,有时候,我自己也无法理解,可能说是太急于求成了,太着急了,总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现在细细想来,可能大叔说的是对的,我还是应该活出自己原本的模样,而不是自欺欺人的活着。

  这几个月,其实,几乎每天都睡的胆战心惊,生怕失去点什么,后来才发现,要失去的总归是要失去的,直到昨晚,我才算是睡了一个踏实的觉吧,我想,我应该也真正的释然了。

  大概,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爱情吧。

  即便世间风华尽在手,也永不知足

  笑笑笑吧笑吧,笑着活着总比哭着活着来的好看吧。

  以前,我不会去承认,自己会是一个离不来朋友,离不来家人的人;一直觉得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吧。可能,现在年纪大了,不得不承认,人总归是群居性动物,若非要独处一身,必然有烦心事需要解决吧。

  以前,也不明白,那些抑郁症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好好的活着难道不行么?最近几年的生活,让我可以很好去理解抑郁症了,其实,自从高中到现在,读后感.我都怀疑自己也有抑郁症的倾向,只是我并不想踏入精神科去接受医生的评判,我并不相信,医生的判断哈哈哈哈,感觉医生都是骗人,只会骗我打针做检查吃药的大骗子,我真的好讨厌骗子好厌恶,也不懂,为什么总会遇到骗子,可能我真的脑子有问题吧哈哈。

  不过,我已经不想去管这些,只求美好的生活向我铺天盖地的砸来!

  我记得,他说,他可以为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去死,他不在乎命,我听到后,不知道是应该为他的奋不顾身而感动呢?还是为他的不珍惜自己的命而惋惜呢?我至今还是不太清楚该如何去判断。我想,我还是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毕竟,我的父母抚养我长大是多么不容易。我也明白了,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我也再也不会去为难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个短句,一直在我的脑海久久无法散去,直至今日,我更加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哈哈,妙哉妙哉。

  命运这种东西吧,再怎么挣扎也没用。

  我想着,我的人生才刚刚起步,遇到点挫折,也没什么的吧哈哈,我总不能一直这么悲惨下去吧,又不是生活在悲惨世界,是吧哈哈哈。

  还好,我还有几个朋友默默的陪伴在我的身边,在我几乎快要痛不欲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陪伴着我,鼓励着我。还好还好,我咬咬牙,总算打掉了内心那只软弱无助悲观无情无义的大怪兽。

  我想,我应该可以对这段时光的不快乐做一个解脱了,像作者的父亲一样,释然了。

  我想我,不会选择死亡,死太痛了,我不怕痛。

  说了这么多废话哈哈,只想说《皮囊》挺好看的,有空可以看看呢。

  文章中引用部分,均摘自-蔡崇达先生的《皮囊》,感恩此书,感恩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比较艰难的时刻的朋友们。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15

  《皮囊》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人生感悟。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太,母亲,阿小,厚朴的故事。

  阿太是作者外婆的妈妈,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太身上有一股不服老的气质回荡在她周围,虽然文化不高,但是说话文绉绉的。阿太对于肉体和灵魂的解释,是最有道理不过的。表达虽然略显粗俗,但是道理满满。是啊。我们每人一副皮囊,会使用的,把它用的淋漓尽致。不会使用的,却是在不断迷路。因为生命本该轻盈,灵魂本该清澈。都是人性的各种欲望和贪婪,慢慢侵蚀我们的肉体。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关注于自己的外在,而忘记内心返璞归真,忘记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关于母亲的是她执意建房子的故事,家里本来经济条件比较紧张,抛开家里的伙食和医药费需求,母亲却一次又一次地执意建房子。故事开始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母亲盲目地证明,过于在意自己的`面子,爱慕虚荣等等。当新房建完两层后,母亲又抽出辛苦积攒的一卷钱,提议要再建两层。让人想哭想笑她好强的没有尽头,很较真儿的特点被表达的很清晰。可是后来才明白,母亲这些年的坚持完全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看到这个家是很健全和完整的。这四层楼的建成,是母亲对父亲很美好的爱的印证,是在那个时代,母亲那未曾开口的爱。在父母那个年代,他们不善于表达爱,却将爱体现在一点点的生活当中。而对于当代有些人只会说不会做的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两个阿小的故事,故事虽简单,但是却给人意味深长的感觉。无论是镇上的阿小还是香港的阿小,作者都在以人物的身份表达一类人。镇上阿小盲目效仿香港阿小的言行举止而失去自我。表达了镇上阿小对于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而又没有机会接触。香港的阿小,像是个新新人类,来到这个小镇,让镇上的阿小唯命是从。香港阿小蔑视这个小镇的一切,后来香港阿小去了香港,被当地人排挤。家庭变故,香港阿小后来混的不是很好,作者是他唯一的朋友。香港阿小给人很孤单的感觉,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而老家的阿小,有房子,妻子和儿子,开着摩托车去堤岸捕鱼,活得很是滋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向往更宽广的世界,担心自己身处的环境过于狭隘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在小地方生活不代表你失败,跻身于大城市不代表你成功。最重要的是明白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要快乐吗?

  厚朴这个人物代表着热血青春,以及盲目的追捕自由。他在大学创造自己的乐队,名为世界,在学校开演唱会。他表达着人们心中无处安放的青春,他是同学们的向往。可是后来同学们发现他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只不过是无谓的喧嚣。渐渐不受欢迎。而作者却很务实地在一直实习打工,积攒经验,以备毕业之后有工作可以做。最后那个整天喊着要奔放青春的人,整天活在梦想虚幻中的人,却回到了临近老家的一个村落教书。而作者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大城市里,一步一步向上爬,不知道要抵达的是什么,以及抵达的意义是什么。步入社会的我们是否也曾问过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停地向上攀爬的意义在哪里?

  《皮囊》的每个小故事都给人以人生意义的启迪,有些是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体会到文字所表达的真理。人生何其短,让我们快乐地度过此生。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向劳模学习心得05-01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10-06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10-06

向孩子学习的心得体会04-14

向劳模学习心得体会07-06

向劳模学习心得体会12-10

《我是解放军》大班教案07-03

《学做解放军》教案06-11

学做解放军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