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7-18 12:16:01 读后感1000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优秀【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优秀【15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1.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6.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7.多项式的排列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3)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8.多项式的加法: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就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13.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14.整式的拓展

  整式的乘除:重点是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其中的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的`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不易掌握.因此,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另一个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是对多项式的变形,要根据添括号(或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般多项式的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

  整式四则运算的主要题型有:

  (1)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此类题目多以选择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考查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2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平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3

  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2.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

  (1)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4.练习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归纳为4种: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过程。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问题解决是一种生存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生存的本领。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第三个表现是,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在这些误区里,“解题而不立法、作答而不立论”。

  7.人的思维依赖于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正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与凭借。丰富的知识并加以优化的结构能为题意的本质理解与思路的迅速寻找创造成功的条件。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

  8.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对于中学数学解题来说,应如数学家珍说出教材的概念系统、定理系统、符号系统。还应掌握中学数学竞赛涉及的基础理论。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熟悉基本规则和常用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技巧。

  9.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当这种思维与新事物接触时,将出现“相容”和“不容”的两种可能。出现“相容”时,产生新结果,且被原概念吸收,并发展成新概念;当出现“不容”时,则产生了所谓的问题。这时,思维出现迂回,甚至暂时退回原地,将原概念扩大或将原逻辑变式,直到新思维与事物相容为止。至此,也产生新的结果,也被原思维吸收。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10.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整体把握。其主要成分是3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其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掌握数学中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观察、试验、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3)掌握解题的基本策略,能“因题制宜”地选择对口的解题思路,使用有效的解题方法、调动精明的解题技巧;

  (4)具有敏锐的直觉。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是在纵横交错的数学关系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种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可能性时,并非对每一个数学细节都洞察无遗,并非总能借助于“三段论”的桥梁,而是在短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近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

  11.解题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寻找题解,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

  12.所谓解题经验,就是某些数学知识、某些解题方法与某些条件的有序组合。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组合,失败是一种无效的无序组合(它从反面向我们提供有效的有序组合)。成功经验所获得的有序组合,就好像建筑上的预制构件(或称为思维组块),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去。

  13.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显然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学生解题是一种意志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念头的萌动,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如何全力以赴,直扑问题的核心或主干;当一旦突破关卡,如何去占领问题的至高点,并冷静地府视全局,从而得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14.教师的例题教学要暴露自己思维的真实过程,老师备课时,遇上的曲折和错误不能随草纸扔到废纸堆。如果教师掩瞒了解题中的曲折,自己在讲台装神弄巧,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这样的教师越高明,学生越自卑。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4

  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点总结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内容提要☆

  一、三角函数

  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cosA=;tgA=;ctgA=.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30°45°60°90°

  sinα

  cosα

  tgα/

  ctgα/

  3.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

  4.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

  5.查三角函数表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依据: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5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科学。它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平时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近期的学习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习”。

  二、期中期末数学复习:

  要将平时的单元检测卷订成册,并且将错题再做一遍。如果整张试卷考得都不好,那么可以复印将试卷重做一遍。除试卷外,还可以将作业上的错题、难题、易错题重做一遍。另外,自己还可以做2——3张期末模拟卷。

  三、数学考试技巧:

  如果想得高分,在选择、填空、计算题上是不能丢分的。在考数学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而且遇到难题时不能想“没考好怎么办啊”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期末考试的难题都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有可能突然明白的那种。遇到这种题目要沉着冷静,利用题目给你的一切条件进行分析,如这次考试有两个空白的钟,还有去年七年级期末的几题填空。这些条件都对你的解题有很大帮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的速度压下来,不是越快越好,争取一次做成功。大概留35分钟的时间检查。

  最终提醒大家:多做题有一定作用,但上课听讲、认真答题及提高准确率、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当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6

  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7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 幂的运算:

  5.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 整式的除法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 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 公式法:A.平方差公式; B.完全平方公式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8

  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y叫做x 的二次函数。

  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2、二次函数的像

  二次函数的像是一条关于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

  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数像的.画法

  五点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像。

  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像。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9

  考点1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

  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

  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

  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

  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

  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

  (2)知道常值函数;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

  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

  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

  (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

  (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

  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

  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注意: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

  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注意: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

  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考核要求: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

  统计的含义

  考核要求: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

  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

  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

  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考核要求:

  (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如何整理数学学科课堂笔记?

  一、内容提纲。

  老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老师会将一堂课的线索脉络、重点难点等,简明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同时,教师会使之富有条理性和直观性。记下这些内容提纲,便于课后复习回顾,整体把握知识框架,对所学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清晰完整。

  二、疑难问题。

  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顾及每一位同学。相应的,一些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属于疑难问题,由于课堂上来不及思考成熟,记下疑难问题,可在课后继续加以思考和探究,加以理解和掌握,不致出现知识的断层、方法的缺陷。

  三、思路方法。

  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方法和分析思路也应及时记下,课后加以消化,若有疑惑,先作独立分析,因为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及时与老师商榷和探讨。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在这基础上,若能主动钻研,另辟蹊径,则更难能可贵。

  四、归纳总结。注意记下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同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后小结时,一方面是承上归纳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启下布置预习任务或点明后面所要学的内容,做好笔记可以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前作准备,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五、错误反思。

  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醒目地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同时也应注明错误成因,正确思路及方法,在反思中成熟,在反思中提高。

  数学常用解题技巧有哪些?

  第一,应坚持由易到难的做题顺序。

  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设置是8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6到大题,通常称为866结构。在实体设置的结构中有三个小高峰,选择题是由易到难,最难的题是第8题。填空题同样是这样设置的。也是第9题容易到第14题最难,大题从第15题到第20题,它们的设置也是这样的。根据这样的试题结构,应先做前面容易的,基础好一点的考生就先做前7个选择,前5个填空、前5个大题,称为是755结构。基础差的就是644,先把自己能做的、会做的拿到手。这是第一点。

  第二,审题是关键。

  把题给看清楚了再动笔答题,看清楚题以后问什么、已知什么、让你做什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自己制订了一个完整的解题策略,在开始写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属于非智力因素导致想不起来。

  本来是很简单的题比如说是做到第三题、第四题的时候不是难题,但想不起来了,卡住了,这时候怎么办?虽然是简单题却不会做怎么办?应先跳过去,不是这道题不会做吗?后面还有很多的简单题呢,把后面的题做一做,不要在考场上愣神,先跳过去做其他的题,等稳定下来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会顿悟,豁然开朗。

  第四,做选择题的时候应运用最好的解题方法。

  因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都是看结果不看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都应不择手段,只要是能把正确的结论找到就行。考生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法,从已知的开始也不看它的四个选项,从头到尾写完了之后一看答案就写上去了。另外就是特质法(音),一些出现字母、特别是不等式,这时候给它赋一个值,代进去这时候速度会比较快,正确地找出结果来。再就是数形结合法。最后实在不行了,就将四个选项代入验证,看看哪个符合就是哪个了。填空题用上述的直接法、特质法、数形结合法三种方法都适合。做大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解题步骤,规范答题可以减少失分。简单地说,规范答题就是从上一步的原因到下一步的结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让谁写、谁看都是这样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规范答题。

  学霸分享的数学复习技巧

  1、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例题不能带着答案去看,不然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

  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彻底搞清了,在题后精炼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获会更大。

  2、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

  3、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业及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重现。因此平时注意把错题记下来。

  学生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以后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也就能避免犯错了。

  4、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0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1/a(a≠±1);中,a≠0;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0时,a≠—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1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2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同位角是“F”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

  ②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结论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条件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性质定理结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abcab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

  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

  nn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mnm+n

  aa=a(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mnm-n

  a÷a=a(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mnmn(a)=a(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nn

  (ab)=aa(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0

  a=1(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nn

  a=1/a(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n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

  n(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

  52525+27

  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bc=(ab)(cc)=abc=abc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2

  (a+b)(a-b)=a-b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

  222

  倍.(a±b)=a±2ab+b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

  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

  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

  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步骤:

  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

  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

  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

  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2

  2、公式法.

  ①a-b=(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

  222

  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

  ②a±2ab+b=(a±b)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3322

  ③x-y=(x-y)(x+xy+y)立方差公式

  2

  3、十字相乘(x+p)(x+q)=x+(p+q)x+pq因式分解三要素: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不等号的类型:

  ①“≠”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要点诠释:

  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要点诠释:

  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知识点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那么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

  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要点诠释:,并且,那么(或)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习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要点诠释: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知识点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根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

  1.要点诠释:

  (1)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每个步骤并不一定都要用到,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2)解不等式应注意:

  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

  ②移项时不要忘记变号;

  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

  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能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它对以后正确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很大帮助。要点诠释: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规律方法指导(包括对本部分主要题型、思想、方法的总结)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性质2、3要倍加小心)

  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不等式变形,最终目的是将原不等式变为

  或

  的形式,其一般步骤是: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

  这五个步骤根据具体题目,适当选用,合理安排顺序。但要注意,去分母或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时,如果是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变形名称具体做法注意事项去分母

  (1)不含分母的项不能漏乘

  (2)注意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母后,如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

  (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的数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1)运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根据题意,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去括号均括号内的项可

  (2)如果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变号把含未知数的项都移到不等式的一边(通7去括号移项移项(过桥)变号常是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不等式的另一边把不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分别合并,把不等合并同类项式化为或的形式合并同类项只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系数化1且,则不等式的

  (1)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2)不等号改不改变由系数的正负性决定。

  则不

  (3)计算顺序:先算数值后定符号且,解集为;若且等式的解集为;若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4、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要注意的是“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列出不等式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6、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意义:

  (1)(3)(5)(7),则x是正数;

  (2),则x是非正数;

  (4),则x大于y;

  (6),则x不小于y;

  (8),则x是负数;,则x是非负数;,则x小于y;,则x不大于y;

  (9)或,则x,y同号;

  (10)或,则x,y异号;

  (11)x,y都是正数,若,则;若,则;

  (12)x,y都是负数,若,则;若,则

  第十二章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内容: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3

  1、解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如果∠a是Rt△ABC的一个锐角,则有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一些边、角,求出另一些边、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公共点叫做切点;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定理:

  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圆的切线性质:

  经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通常我们把圆外这一点到切点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作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

  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在某个平面内形成的影子叫做投影。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由平行的投射线所形成的投射叫做平行投影。

  可以把太阳光线、探照灯的光线看成平行光线,它们所形成的投影就是平行投影。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物体在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主视图,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俯视图,在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左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产生主视图的投影线方向也叫做主视方向。

  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三视图不仅反映了物体的形状,而且反映了各个方向的`尺寸大小。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将几何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并使各个面连在一起,铺平所得到的平面图形称为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圆柱可以看做由一个矩形ABCD绕它的一条边BC旋转一周,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几何体。AB、C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半径相同的圆。A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侧面,AD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是圆柱的母线。

  圆锥可以看做将一根直角三角形ACB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直角边BC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底面,斜边AB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侧面,斜边AB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叫做圆锥的母线。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4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就变成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定理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中位线定理推广

  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首尾相接时,每个小三角形面积都等于原三角形的四分之一,这四个三角形都互相全等。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5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3、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4、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5、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1、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2、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3、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4、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优秀【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老人与海》09-20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10-07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0-06

老人与海读后感09-28

老人与海读后感07-28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10-19

《老人与海》读后感06-15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02-11

[经典]老人与海读后感03-30

《老人与海》读后感07-12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优秀【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优秀【15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1.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6.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7.多项式的排列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3)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8.多项式的加法: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就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13.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14.整式的拓展

  整式的乘除:重点是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其中的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的`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不易掌握.因此,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另一个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是对多项式的变形,要根据添括号(或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般多项式的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

  整式四则运算的主要题型有:

  (1)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此类题目多以选择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考查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2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平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3

  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2.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

  (1)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4.练习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归纳为4种: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过程。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问题解决是一种生存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生存的本领。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第三个表现是,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在这些误区里,“解题而不立法、作答而不立论”。

  7.人的思维依赖于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正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与凭借。丰富的知识并加以优化的结构能为题意的本质理解与思路的迅速寻找创造成功的条件。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

  8.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对于中学数学解题来说,应如数学家珍说出教材的概念系统、定理系统、符号系统。还应掌握中学数学竞赛涉及的基础理论。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熟悉基本规则和常用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技巧。

  9.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当这种思维与新事物接触时,将出现“相容”和“不容”的两种可能。出现“相容”时,产生新结果,且被原概念吸收,并发展成新概念;当出现“不容”时,则产生了所谓的问题。这时,思维出现迂回,甚至暂时退回原地,将原概念扩大或将原逻辑变式,直到新思维与事物相容为止。至此,也产生新的结果,也被原思维吸收。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10.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整体把握。其主要成分是3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其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掌握数学中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观察、试验、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3)掌握解题的基本策略,能“因题制宜”地选择对口的解题思路,使用有效的解题方法、调动精明的解题技巧;

  (4)具有敏锐的直觉。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是在纵横交错的数学关系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种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可能性时,并非对每一个数学细节都洞察无遗,并非总能借助于“三段论”的桥梁,而是在短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近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

  11.解题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寻找题解,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

  12.所谓解题经验,就是某些数学知识、某些解题方法与某些条件的有序组合。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组合,失败是一种无效的无序组合(它从反面向我们提供有效的有序组合)。成功经验所获得的有序组合,就好像建筑上的预制构件(或称为思维组块),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去。

  13.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显然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学生解题是一种意志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念头的萌动,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如何全力以赴,直扑问题的核心或主干;当一旦突破关卡,如何去占领问题的至高点,并冷静地府视全局,从而得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14.教师的例题教学要暴露自己思维的真实过程,老师备课时,遇上的曲折和错误不能随草纸扔到废纸堆。如果教师掩瞒了解题中的曲折,自己在讲台装神弄巧,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这样的教师越高明,学生越自卑。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4

  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点总结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内容提要☆

  一、三角函数

  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cosA=;tgA=;ctgA=.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30°45°60°90°

  sinα

  cosα

  tgα/

  ctgα/

  3.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

  4.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

  5.查三角函数表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依据: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5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科学。它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平时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近期的学习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习”。

  二、期中期末数学复习:

  要将平时的单元检测卷订成册,并且将错题再做一遍。如果整张试卷考得都不好,那么可以复印将试卷重做一遍。除试卷外,还可以将作业上的错题、难题、易错题重做一遍。另外,自己还可以做2——3张期末模拟卷。

  三、数学考试技巧:

  如果想得高分,在选择、填空、计算题上是不能丢分的。在考数学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而且遇到难题时不能想“没考好怎么办啊”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期末考试的难题都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有可能突然明白的那种。遇到这种题目要沉着冷静,利用题目给你的一切条件进行分析,如这次考试有两个空白的钟,还有去年七年级期末的几题填空。这些条件都对你的解题有很大帮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的速度压下来,不是越快越好,争取一次做成功。大概留35分钟的时间检查。

  最终提醒大家:多做题有一定作用,但上课听讲、认真答题及提高准确率、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当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6

  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7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 幂的运算:

  5.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 整式的除法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 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 公式法:A.平方差公式; B.完全平方公式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8

  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y叫做x 的二次函数。

  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2、二次函数的像

  二次函数的像是一条关于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

  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数像的.画法

  五点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像。

  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像。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9

  考点1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

  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

  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

  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

  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

  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

  (2)知道常值函数;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

  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

  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

  (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

  (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

  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

  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注意: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

  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注意: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

  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考核要求: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

  统计的含义

  考核要求: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

  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

  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

  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考核要求:

  (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如何整理数学学科课堂笔记?

  一、内容提纲。

  老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老师会将一堂课的线索脉络、重点难点等,简明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同时,教师会使之富有条理性和直观性。记下这些内容提纲,便于课后复习回顾,整体把握知识框架,对所学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清晰完整。

  二、疑难问题。

  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顾及每一位同学。相应的,一些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属于疑难问题,由于课堂上来不及思考成熟,记下疑难问题,可在课后继续加以思考和探究,加以理解和掌握,不致出现知识的断层、方法的缺陷。

  三、思路方法。

  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方法和分析思路也应及时记下,课后加以消化,若有疑惑,先作独立分析,因为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及时与老师商榷和探讨。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在这基础上,若能主动钻研,另辟蹊径,则更难能可贵。

  四、归纳总结。注意记下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同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后小结时,一方面是承上归纳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启下布置预习任务或点明后面所要学的内容,做好笔记可以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前作准备,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五、错误反思。

  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醒目地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同时也应注明错误成因,正确思路及方法,在反思中成熟,在反思中提高。

  数学常用解题技巧有哪些?

  第一,应坚持由易到难的做题顺序。

  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设置是8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6到大题,通常称为866结构。在实体设置的结构中有三个小高峰,选择题是由易到难,最难的题是第8题。填空题同样是这样设置的。也是第9题容易到第14题最难,大题从第15题到第20题,它们的设置也是这样的。根据这样的试题结构,应先做前面容易的,基础好一点的考生就先做前7个选择,前5个填空、前5个大题,称为是755结构。基础差的就是644,先把自己能做的、会做的拿到手。这是第一点。

  第二,审题是关键。

  把题给看清楚了再动笔答题,看清楚题以后问什么、已知什么、让你做什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自己制订了一个完整的解题策略,在开始写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属于非智力因素导致想不起来。

  本来是很简单的题比如说是做到第三题、第四题的时候不是难题,但想不起来了,卡住了,这时候怎么办?虽然是简单题却不会做怎么办?应先跳过去,不是这道题不会做吗?后面还有很多的简单题呢,把后面的题做一做,不要在考场上愣神,先跳过去做其他的题,等稳定下来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会顿悟,豁然开朗。

  第四,做选择题的时候应运用最好的解题方法。

  因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都是看结果不看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都应不择手段,只要是能把正确的结论找到就行。考生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法,从已知的开始也不看它的四个选项,从头到尾写完了之后一看答案就写上去了。另外就是特质法(音),一些出现字母、特别是不等式,这时候给它赋一个值,代进去这时候速度会比较快,正确地找出结果来。再就是数形结合法。最后实在不行了,就将四个选项代入验证,看看哪个符合就是哪个了。填空题用上述的直接法、特质法、数形结合法三种方法都适合。做大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解题步骤,规范答题可以减少失分。简单地说,规范答题就是从上一步的原因到下一步的结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让谁写、谁看都是这样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规范答题。

  学霸分享的数学复习技巧

  1、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例题不能带着答案去看,不然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

  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彻底搞清了,在题后精炼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获会更大。

  2、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

  3、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业及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重现。因此平时注意把错题记下来。

  学生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以后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也就能避免犯错了。

  4、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0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1/a(a≠±1);中,a≠0;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0时,a≠—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1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2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同位角是“F”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

  ②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结论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条件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性质定理结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abcab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

  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

  nn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mnm+n

  aa=a(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mnm-n

  a÷a=a(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mnmn(a)=a(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nn

  (ab)=aa(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0

  a=1(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nn

  a=1/a(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n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

  n(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

  52525+27

  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bc=(ab)(cc)=abc=abc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2

  (a+b)(a-b)=a-b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

  222

  倍.(a±b)=a±2ab+b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

  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

  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

  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步骤:

  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

  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

  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

  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2

  2、公式法.

  ①a-b=(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

  222

  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

  ②a±2ab+b=(a±b)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3322

  ③x-y=(x-y)(x+xy+y)立方差公式

  2

  3、十字相乘(x+p)(x+q)=x+(p+q)x+pq因式分解三要素: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不等号的类型:

  ①“≠”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要点诠释:

  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要点诠释:

  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知识点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那么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

  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要点诠释:,并且,那么(或)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习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要点诠释: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知识点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根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

  1.要点诠释:

  (1)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每个步骤并不一定都要用到,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2)解不等式应注意:

  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

  ②移项时不要忘记变号;

  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

  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能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它对以后正确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很大帮助。要点诠释: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规律方法指导(包括对本部分主要题型、思想、方法的总结)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性质2、3要倍加小心)

  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不等式变形,最终目的是将原不等式变为

  或

  的形式,其一般步骤是: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

  这五个步骤根据具体题目,适当选用,合理安排顺序。但要注意,去分母或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时,如果是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变形名称具体做法注意事项去分母

  (1)不含分母的项不能漏乘

  (2)注意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母后,如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

  (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的数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1)运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根据题意,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去括号均括号内的项可

  (2)如果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变号把含未知数的项都移到不等式的一边(通7去括号移项移项(过桥)变号常是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不等式的另一边把不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分别合并,把不等合并同类项式化为或的形式合并同类项只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系数化1且,则不等式的

  (1)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2)不等号改不改变由系数的正负性决定。

  则不

  (3)计算顺序:先算数值后定符号且,解集为;若且等式的解集为;若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4、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要注意的是“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列出不等式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6、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意义:

  (1)(3)(5)(7),则x是正数;

  (2),则x是非正数;

  (4),则x大于y;

  (6),则x不小于y;

  (8),则x是负数;,则x是非负数;,则x小于y;,则x不大于y;

  (9)或,则x,y同号;

  (10)或,则x,y异号;

  (11)x,y都是正数,若,则;若,则;

  (12)x,y都是负数,若,则;若,则

  第十二章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内容: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3

  1、解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如果∠a是Rt△ABC的一个锐角,则有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一些边、角,求出另一些边、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公共点叫做切点;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定理:

  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圆的切线性质:

  经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通常我们把圆外这一点到切点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作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

  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在某个平面内形成的影子叫做投影。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由平行的投射线所形成的投射叫做平行投影。

  可以把太阳光线、探照灯的光线看成平行光线,它们所形成的投影就是平行投影。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物体在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主视图,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俯视图,在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左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产生主视图的投影线方向也叫做主视方向。

  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三视图不仅反映了物体的形状,而且反映了各个方向的`尺寸大小。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将几何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并使各个面连在一起,铺平所得到的平面图形称为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圆柱可以看做由一个矩形ABCD绕它的一条边BC旋转一周,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几何体。AB、C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半径相同的圆。A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侧面,AD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是圆柱的母线。

  圆锥可以看做将一根直角三角形ACB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直角边BC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底面,斜边AB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侧面,斜边AB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叫做圆锥的母线。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4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就变成梯形的中位线。

  中位线定理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中位线定理推广

  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首尾相接时,每个小三角形面积都等于原三角形的四分之一,这四个三角形都互相全等。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5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3、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4、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5、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1、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2、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3、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4、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