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时间:2022-10-16 04:16:20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局外人读后感(通用7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局外人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局外人读后感(通用7篇)

  局外人读后感1

  《局外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分成两个部分,通过完整细腻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凡事无所谓、却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冲昏头脑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我"在母亲去世后的短暂时光中不带情感而平淡如往昔的生活日常。

  在养老院见到的老女人的大肚子、老男人的眼睛和皱纹等垂垂老矣的形象描写,同理心强的看起来易感生悲悯,同理心弱化如主人公默尔索,亦难免生出对人类病老发展状态的厌烦情绪。无所谓的'人生态度,导致母亲下葬第二天就吃喝玩乐的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女友催婚便不咸不淡的答应、皮条客需要帮助诚恳的拜托便身体力行的给予乃至最后稀里糊涂误打误撞的枪杀了毫无恩怨的人……

  短小的篇幅,却让一个冷淡无情、游离于社会大众标准之外的局外人形象无比丰满。这部分的“局外人”强调的是主人公默尔索顺从个人的性格特点主动选择的离群状态。

  第二部分开启了“我”被投入监狱到庭审判定死刑过程中观察生活的视角。

  从初入监禁生活的不适到习惯了后的内心安逸,同样以对命运走向无动于衷的旁观姿态,继续着逆来顺受的随遇而安,没有情感啊良知啊道德标准啊的牵绊、一心关注自己的生理状态的人生真是蛮新奇的。

  尤其是庭审过程中对一心指控其预谋杀人的检察官的喜爱,心有多大才能完全的不在乎对立实质。细究起来,检察官实际上与他竟是同类,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自己的心意断章取义的理解着生活、并影响着他人的生死。不同的是,检察官因为身负职责而过于强调社会规则,关注案件重判所能起到的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虽然他采取的诛心审判导致了默尔索被判死刑,但这与默尔索沉浸在自己不愉悦的生理感受中就开枪误杀了无辜人的行为对比起来,也并没有更残忍更恶劣更值得批判。

  不信任上帝、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需要忏悔、对别人的关爱(玛丽的爱情、神甫的引导)无动于衷、生无可恋死亦无可惧的情感缺失的随便心态,让默尔索自然而然的放弃了上诉申辩的权利,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自己将被绞死的判决。在等待死期来临的监禁生活里,百无聊赖甚至以重生的视角想象起围观绞刑的场景。

  这一部分,“局外人”强调的是庭审“我”过程中“我”被排除在外没有发言权的异状。这种情景,其实很像命运之于人类,走向与本人并无关系了。

  不过是人间走一趟,生死何妨。了无牵挂,真洒脱的人生哲学。

  局外人读后感2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分两个部分有八十页,描述了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却有那么一点的单调叙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看了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进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狱后,矛盾步步升级。《局外人》是怎样一则故事?介于上外史课对加缪的认识我很认真地读了一下。作者先让每一个角色都有崭露头脚的机会,并且宽待他们种种不良的举止,使病态的社会得以继续维持而又去展现。然而默而索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既与整个现实同污,又能坚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与女友调情,但他绝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缛节,甚至憎恶形式主义恶风无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顺从地做了形式主义没有价值的牺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锁链关系当中重要的一环,随之,作者巧妙地设计了默而索射杀阿拉伯人的场面。这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像记流水账,显得有些啰嗦。我们看到的莫尔索是那么冷漠,简直只是个纯感官的动物,没有思考。莫尔索杀人仅仅是因为太阳,这看起来真的显得荒谬,可事实就是这样。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觉得不理解,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我们感到震惊!

  这不禁让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小说进行到将近尾声时,我看到检察官评判莫尔索的那段话,却觉得这似乎是加缪借检察官的口所说出的大多数人所能看清的一种判断,也让我开始去体会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说,陪审员先生们,他曾仔细探索过我的灵魂,结果一无所获。他说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我都是一窍不通。他补充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们也不能怪他没有。但是说到法院,宽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应该转化为正义所具有的作用,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为高尚,特别是当这个人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的时候。”

  最后,他说他的职责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坚决地完成它。他说我与一个我连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承认的社会毫无干系,我不能对人类的心有什么指望,因为我对其基本的反应根本不知道。他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而在我这样请求时,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在我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时请求处人以极刑的话,我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我这艰巨的职责得到了补偿、平衡和启发,因为我已意识到某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为我在这张除残忍之外一无所见的人的脸上感到了憎恶。”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像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就会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抛弃的。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显得就很荒诞。

  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很好,但是我觉得作者还是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一个人的生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局外人读后感3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语言叙述,通过主人公心理与外部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默而索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入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虽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发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望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绝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因为他不信上帝,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局外人读后感4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局外人读后感5

  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动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体系中,杀了人的他也无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尔索防卫过当迷迷糊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其罪行进行判定,而是根据他这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其他行为来作为量刑的依据,比如他对母亲过世的冷漠、与女友的嬉戏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让人诟病的'事情。仿佛不是因为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处于死刑,而是他对母亲的不孝等道德败坏的行径让他处于死刑。不得不说这真是极其荒谬的。

  看似是谈主人公的荒谬,其实是反应社会的荒谬。终其一生,希望我们能活得不像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6

  我记起我参加过三次葬礼。

  第一次是小时候,跟着大人瞻仰了那位远房姑姑的遗容,青灰色的面庞让我有点儿害怕。可是,之后我和姐姐在这家的院墙外一起闲谈琼瑶的一部小说,谈得不亦乐乎。是的,没有悲伤。

  第二次已是我婚后,我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婚姻中,奶奶过世了。读大学之前,奶奶都陪我良多,我总以为我以后会有机会回报她,可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她去世了。我现在都在迷惑,到底我在奶奶葬礼上的痛哭,全部是因为奶奶的过世还是有一部分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清楚地记得,在灵堂,在火葬场,在坟地,我都有神游天外的时刻,恍觉世界一片荒谬,甚至有冷淡之情涌上心头,我不爱奶奶吗?直到今天,她的死仍令我难过。可在她的葬礼上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半个演员。葬礼,似乎是哭给全世界看的一场表演。

  第三次参加的是老公大娘的葬礼。因为我与那个堂嫂子关系不错,回到老家我就跑到她家去忙前忙后地打下手,还戴了重孝。葬礼上我又走神了,在去埋葬的路上,我抬头远眺四野,田野苍茫,我们都有归途似乎又都没有……

  我觉得我理解加缪笔下的这位主人公,他在葬礼上无论怎么表现都不能说明他不爱妈妈。可惜,世俗的目光杀死人。

  我甚至觉得,他后来杀人与他母亲的死亡有很大关系。他本身过得并不好,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虽然失去母亲后他试图通过寻欢作乐来解救自己,但对他来说,生活已失去了全部的意义。他已经彻底成了这热闹人间的局外人。

  他被粗暴地论罪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因为他已活成了世界的局外人。红尘万丈,可他的天地一片空茫,活不活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可是,他最后所有的念想都表明,他并没有那样满不在乎,他也是期待活着的吧,期待希望能够出现。

  不信救世主的人,其实最期待救世主能救他不再麻木。

  当一个人放弃自己,他就是局外人。反之,他永远存在。

  而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存在与虚无之间。不是吗?

  局外人读后感7

  因为个人的经历,读来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开头讲主人公参与母亲葬礼的那一段。他的每个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板请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个步),但这种“合情合理”却又透露出一种荒诞感。因为世界的规则要求他这时候应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拥有正常理性的`思维。

  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做一个局外人其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因为异己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罪过。“自由”两个字听起来美好,但它同时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放弃社会对人的帮助,只靠自己承担起生命的重量。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对于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当自身无法融入群体的狂欢,这种刻骨的惊恐与孤独无异于一种折磨。

  结尾让我觉得极为触动,因为最后作者写了主人公其实很痛苦。这“痛苦”两个字,透露出了曾经主人公对世界有过的巨大的热爱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个赌气的孩子,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世界丑陋又冷漠的本质,“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带着点冷战的意思。可到生命尽头,当世界真正向他证明它确实不值一爱的时候,他还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经所爱非人,真情错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