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梦令》有感(通用11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如梦令》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如梦令》有感 篇1
我酷爱古诗词,尤其喜欢李清照的词。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就是李清照早期悠闲生活的写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从“常记”可以看出这是追忆,“溪亭日暮”交代了地点时间。说曾经记得有一次在溪水旁的亭台上喝酒,天色晚了,喝醉了酒,迷失了回去的道路。“沉醉”说明醉的程度深,已经是昏昏沉沉,所以才“不知归路”。“沉醉”二字流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说玩耍尽兴之后,才回到来时乘坐的船上,准备返回,可是因天色晚了,又喝醉了酒,结果糊里糊涂把船划进荷花丛中。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在荷花丛中手忙脚乱,拨动船桨寻找归路的神态。由于她划船的动作急,响声大,所以把宿在水滩上的鸟儿惊醒,飞了起来。一个“惊”字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心慌意乱、汗流浃背的可爱模样。
这首小令虽篇幅短小,但表现的`内容却丰富多彩。先写亭上饮酒,继写兴尽晚归,再写忘却归路,误入荷花塘中,最后惊起宿鸟。至此,全词戛然而止,言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本词的意境优美,诗情画意。在恬静淡雅的画面勾勒中,作者早期闲适风雅的生活,潇洒豪放的性格,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闭目遐思,我仿佛也走进了这美丽的画卷,使我久久沉浸在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中。好美!
读《如梦令》有感 篇2
夜晚,我做完了作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小学经典诵读》,随便翻看起来,碰巧翻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刚开始有些字词不理解,看了下面的释义,我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这样一幅画!诗人喝醉了,正值傍晚却忘记了回去的道路,直到尽了兴,夜幕降临,才调转船头,准备回家。却搞错了方向,小船误入了藕塘深处,面对周围层层叠叠的荷花,诗人不知如何找路回家,发出询问,误打误撞时惊醒栖息的鸥鹭等水鸟飞向夜空。
当我细细评赏《如梦令》这首词,看出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创作手法,她将事物、情景、心情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独特的心境。“误入”和“不知归路”互为照应,显示了作者的忘情心态,或许是被满池的莲叶、藕花所吸引,尽然沉醉其中,不知归路;读到“藕花”,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这也是我们许多农村孩子最向往的季节,最喜爱涉足的地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依稀呈现在眼前。“争渡”,我也仿佛能体会到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也看到了自由栖息的`水鸟被诗人时至傍晚急于离去的响动所惊吓,扑腾扑腾四散飞去的有趣画面。
我明白了在这首词里,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反映出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后来聆听老师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解读,我了解了词人难得的生活体验,词作事借景现,情寓景中,交融渗透,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读了这首词,再细细品味一番,我也似乎走进了荷塘,沉醉于美妙的荷塘情景之中,纷纷飞去的水鸟,似乎被我的突访所吓跑,而我却迷失在美妙的荷塘之中……
读《如梦令》有感 篇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生活小记是词中的精品,也是代表李易安在词学地位的重要作品,全篇在短短几行词句中,为我们呈现了醉人和人醉的生活乐趣,反映了作者闲情雅趣,也让我们看出了平凡语也惊人的最高境界,宋朝的风流士大夫们的安逸纵欲靡靡所有的男人都已被艳欲物欲所蒙蔽了双眼。
可是历史总是有玩笑的,例如易安,柔弱的女子,一派的婉约,竟然也能写出如此性情的作品,不可不谓之是全才的女子,称赞是要理由的,成全是要用方式的,李易安的.影响不亚于柳永,不轻于辛弃疾,是因为好的作品就是好。
通俗来讲平常人看诗或词,第一感受是评价好坏的重要因素,词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浅入深出达到感官上的美,便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学词应从名家名篇学起,并不无道理,因为好词总要符合三个条件,一上口二深刻三境界,其中境界是中心,深刻是货色,上口是陪衬,李易安是用景的高手,从这首词的结构安排,从词的立体感受,循序渐进细水长流漫不经心臆想浓郁,特别是高潮部分争渡一词重复,并且加上反诘的问答,营造出一幅像迷宫的山水画一般,勾起了人无休无止的幻想。
所以说人若到了境界成了精,便一定物极必反,这是有一定学问和道理的。
如果抛开或遮住争渡争渡后头的那句惊起一滩鸥鹭,我想很多人也会卖弄风骚填上这一句词,可惜了即使你全力用尽也不会如易安这样写,反倒是用一些艳词丽语来衬托,不要忘了这是不行的,如果你叠字叠的过李易安,如果你表达流露真情的方式也就是说捏字造句化为人与物一体,我想你也是大家。
因此试想在一盘清淡的汤里加上重油,那会好吃吗?不那只会恶心。
由这个逻辑来推断恰到好处的通篇俗和真情真意的雅,两者各为其主才是真性情,才能规规矩矩,易安似乎特别懂这一点,而且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们不妨把读诗词认为是与古人的对话,至少算是交流,那么才能够真正理解诗词的意义。
总是在梦里遇见易安所描写出的场景,醒来后发现眼眶里有了眼泪,多么向往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为此在绝望中我学会了重生。
读《如梦令》有感 篇4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十六岁时所作的《如梦令》。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也许是良好的家境让她年少时可以饱读诗书,有了后来的“千古第一词女”。十八岁前的李清照有着对未来良人的.向往,从她前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她的少女情怀。她是个不受世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少女,哪怕是后来的与张汝舟离婚,也有着不属于当时女子的霸气。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18岁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对于李清照来说也不例外,因为她遇见了二十一岁的赵明城。对于李清照来说赵明诚是个很好的良人,婚后与赵明诚在青州居住10余年,生活美满、琴瑟和鸣。真想让时间停留在此刻,可是该来的还是要来,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病死南京。
49岁时李清照辗转多地,留在临安(今杭州),那一年国破家亡。乱世之中她遇见了张汝舟,可婚后发现那张汝舟竟是无赖,对李清照拳脚相向,于是她不顾当时的礼法跟张汝舟离了婚。之后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临安,一住就是二十年。
后半生的她如浮萍,写的词里大多都是离愁,没有了年少时的情怀,只是在这乱世中安定。后半生的她大多数的时间在关心国事,直至去世前,她都没有再嫁,也无子嗣。
这就是李清照,有着女子的贤淑,却也巾帼不让须眉!
读《如梦令》有感 篇5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读《如梦令》有感 篇6
这首惜春之作,历来评论之人,都是认为抒发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的热爱,认为对话是在词人与丫环之间展开--即卷帘人是丫环,丫环的回答:海棠依旧。体现了问者多情,而答者意淡,觉得经过细雨骤风之后的海棠依旧盛开。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绿肥红瘦”以绿代叶,以红代花,为常见,然以肥状叶之茂盛,以瘦状花之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精当,则是修辞上的'创新,为历代名家所称颂。
然吴小如先生则有不同看法,认为此词系出嫁之后所作,对话是在夫妻之间进行--即卷帘人是其夫赵明诚。先夜夫妻对饮,夫先起,而少女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景色如何?回答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毁。这里表面上看是惜花,实则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你知道么,你知道么,只怕是“绿肥红瘦”了,叶虽然还茂盛,但花已残了,隐喻青春将逝,容颜将老,似有少妇心事不为丈夫所知之意。看来自古女人最愁红颜老去,此话当真不虚,无怪乎美容产品美容店生意之奇好!
读《如梦令》有感 篇7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宋朝溪亭的一处荷塘里,一位少女正在泛舟。脸色微红,似乎有一丝醉意。一不小心,小舟驶入了藕花丛生的深处,她用力地划桨,倒惊起了一滩鸥鹭,无奈兰舟还在打着旋……
初读之下,便能体会到这首词的欢快和气氛。据说当年李清照的闺中词传出去后,京师轰动,他们都在为这位才女的.才华所惊叹。
《如梦令》这一词牌名为后唐庄宗曲。“如梦,如梦,残月落花重。”它本来不叫《如梦令》,经考苏轼把原名《忆仙姿》改为《如梦令》。其中以李清照与秦观二人最出名。
李清照当时是快乐的。少女快乐的文字深深地映在我们脑海中。但是,“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将来会不会误入一个比藕花溏还要深的深处呢?误入一个变乱尘间是否是她的命中注定?毕竟,她从辛弃疾身边走来,从软弱无能的宋末走来。当她深感“锦样年华水样流”时,回首韶华,又有多少泪水和淡然?
“诗酒还需趁年华”。青春易逝,追悔莫及。何不放手一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读《如梦令》有感 篇8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读《如梦令》有感 篇9
往事随影,挥手便散,瞬而凝形。夹扶着清风,伴随着欢笑,忧愁,伤苦,渐渐消失在风的衣角之后,但又随着风窜上衣领。
即使你无法握住风的衣边,但是它会在你的身边久久盘旋。
记忆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缠住她的脚腕,让她在繁华中,伫是。时一时,年一年的落日很平凡,在她的眼中却化成了一轮红月挣扎着最后的余晖。被落日烧红的天空与悠悠的浮云在红光中摇曳。她,也只有她,这平淡无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举一杯清酒在船头畅饮。余晖下,长长的影子被拽的很长很长。她沉醉在这时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觉地饮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记了回归的路。
小舟在湖中荡漾,摇摇晃晃,泛起圈圈波纹,湖中的荷叶也随之起伏。星光披着夜行衣,踏着悄悄地脚步来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敛,划动着小舟,漂浮在宁静的湖面上。
缓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溅上船头,打湿了夹板。藕花拦住了归路,醉意下慌张地划动着小舟,惊起鸥鹭。来自被拦住的慌张化成了一片欧鸣,她笑了,笑自己是那么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浆,看着惊飞的鸥鹭。
回忆在我们的脑海回荡,我们不知道这一份属于她的,又会占有多么的.地位。
历史已经流淌而过,也没有书籍可以供我们考证,只有这首诗还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也不会有一杯清茶比它还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伤着余辉,在星辉下她是那么的无助,但短暂的失态却没有破坏她浑然的气质。
无限的落幕,也许会让她饮醉天明,也就是星辉点醒了她,但没有点醒她的内心。
她就如同一个谜,很近,在我们眼前,是这首诗;很远,有千年,已经离我们而去,很近很远只是一个念,在日暮下一直有着她的背影。
也许她只活在那个日暮下,那一个日暮记载了她的全部。
也许她也活在那个星辉下,那一点光照醒了她。
也许她也活在那首诗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忆。
而我,宁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个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么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独饮,也只有饮醉才能释怀,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惊起一滩鸥鹭。
惊起的鸥鸣是一杯醒酒茶吧。
读《如梦令》有感 篇10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 才女 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 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 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 卷帘人 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 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 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 卷帘人 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 从后面应和了前面 问 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 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 卷帘人 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 卷帘人 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 知否 来纠正 卷帘人 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 知否 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 绿 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 红 代指枝头的花朵,肥 替换了多 ,瘦 替换了少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 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 红 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 红瘦 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 卷帘人 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 试 、 却 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 绿 红 代指叶和花,以 肥 瘦 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 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 。
《蓼园词选》中说: 一问极有情,答以 依旧 ,答得极淡,跌出 知否 二句来。而 绿肥红瘦 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读《如梦令》有感 篇11
夏天,暑气逼人,太阳像火炉像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花草也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李清照划着小船来到小河中。她边畅饮着 美酒边欣赏着美丽的落日景象。她望着五彩缤纷的彩霞,想到了时光的无情,不时地发出叹息声。李清照不停的喝着小酒,脸上开始泛起红晕,视线也渐渐的模糊了。过了一会儿,酒饮光了,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边栖息。天色已晚,李清照还不想回家。因为她已沉醉,所以错误的闯入了藕花深处。她望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于她已糊不清,难辨东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里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和雪白的欧 ,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鱼儿。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划着小船,她划起来轻如鸿毛,不管怎么划,就是不会离开荷花丛中。她就使出浑身解数,吃力地划了起来,刚一开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随风摇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于是就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划着小船。就在这时,一只只欧 鹭全部腾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经常想起这件往事,就创造了《如梦令》这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读《如梦令》有感】相关文章:
《如梦令》读后感04-26
如梦令作文04-09
《如梦令》读后感6篇04-26
《如梦令》教学设计05-03
如梦令教学设计05-21
如梦令作文15篇05-17
如梦令作文(15篇)05-27
如梦令作文(通用59篇)04-07
如梦令教学设计1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