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读后感

时间:2023-03-07 20:24:49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一件小事》读后感(精选10篇)

  鲁迅的《一件小事》简述了一个人力车夫拉着“我“前行遭遇了碰瓷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

《一件小事》读后感(精选10篇)

《一件小事》读后感1

  学完了《风筝》以后,从老师口中,我对鲁迅又了更深的了解,便再次捧起书柜里沉睡已久的《鲁迅作品集》,再次读起了《一件小事》。

  一年前,我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这是鲁迅摘录了生活中的琐事,从而赞美了车夫的善良。而现在我体会更多的,则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刻解剖。就像鲁迅所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出情面面得解剖我自己。”

  在《一件小事》中,“我”一直怀疑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他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

  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鲁迅。就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人,也可以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说明在当时封建思想阴影的笼罩下,鲁迅不受影响,大胆的提倡“人人平等”。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让我感受颇深。鲁迅用他犀利的笔批判着当时社会,愚昧的人和不公的事。可是这些普天一色的批判现实的文章却令我忘而生畏。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令鲁迅痛心。社会有黑暗面,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也有光明的一面。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

  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也许这样,人们会被他深深刺痛而无法自拔。他不如闭上那无情斥责人们的嘴,开始赞美更多具有优秀品质的人,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将他们的笔化为向人们张开双臂的春天,在不远处挥舞着手,面含微笑……

《一件小事》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件小事也能研究出大事,只要认真探索一定会成功。

  文中小姑娘的一句话就能把解释中的谬误,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拉曼成为了科学家,而被科学界称为拉曼效应,由此不得不承认拉曼的成功离不开小姑娘的疑问》所以说真理是在别人的疑问中和自己的探索中来完成的。

  记得我也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那是两个刚走出校园的女大学生去公司面试,因为路途遥远,他们需要早公共汽车去面试,她们俩刚刚上车,就发现一位老人站在她们旁边冲他们笑了笑,其中的一个女孩子假装没看见把脸扭了过去,看着窗外。

  另一个则起身,把座位让给了老人,把脸冲到窗户边的那个女孩说:你傻啊!我们需要做很长时间呢!你怎么能把座位让出去呢!让座的'女孩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呀!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切老人都铭记在心,又冲他们笑了笑,时间过得很快,她们到了公司,来公司面试的人很多,可以说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很小,可正是这样,让座的女孩成功进入到了公司。

  然而没有让座的女孩,无论学识与长相都远远超过了让座的女孩。最后公司告诉她们,公共汽车上的老人是公司故意安排的。因为公司知道这辆公共汽车上有到他们公司面试的人,没有让座的女孩离成功只差仅仅一步,所以,看一件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她与成功遥不可及。

  我们只有时刻注意,留心发现,发现小事,重视小事,小中见大,才能从一滴小小的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要把一件小事,不当做事,也许一件小事能使你离成功更进一步!

《一件小事》读后感3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文学著作中,有一篇短小,精炼,却寓意深刻文章,名叫《一件小事》。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车夫的淳朴与善良,而是鲁迅先生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文章讲述了民国六年的冬天,鲁迅先生雇了一辆人力车去赶路,却碰倒了一位老妇人。尽管鲁迅先生坚持认为她没有受伤,车夫却毫不理会,带着老妇人走进了警局,通过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这件小事,使鲁迅先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鲁迅先生对国家没有了希望,已经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国家大事,脾气越来越坏,也开始看不起人。开头中,当车夫扶起老妇人时,鲁迅先生没有同情,而是在一旁幸灾乐祸:“车夫多事,也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在看到了车夫的行为后,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自己:“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批判自己的渺小,心灵的黑色,对车夫的尊敬溢于言表。结尾,作家做了深刻的反省,改变了以前的自己,有了新的希望。时时在困难的时候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渐渐联想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我从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自我解剖,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反省,甚至也很少听取别人对自己批评,就算有缺点也不承认:一次考试,我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回家后边和爸爸开始了分析,中间的.许多错题,我都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才丢分。

  可我却自欺欺人,坚持认为自己学的很好。爸爸一指出我的错误,我就怒目圆瞪,强词夺理地反驳:“才不是这样的,我明明就是粗心大意!”紧接着,又想尽办法,证明这些题目以前正确过。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自己的缺点。想起这件事,我不禁感到万分后悔。对“别人的解剖”都无法接受,那又怎么可能自我解剖呢?

  鲁迅先生为什么拥有这样的成就?因为他不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具有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气,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时,不是逃避,而是勇于正视它,敢于与它搏斗而不在意他人的指指点点,这样,你才能走向成功!

《一件小事》读后感4

  其实碰瓷这种事情哪怕就是现在也很平常,也很频繁。如果说发生在现在,大部分被碰瓷的人都会很愤怒,鄙视他们。有的人会像“我”那样调脸走人,更有甚者会上去给他们两个耳光,但无论给什么都不会像文中车夫一样给与关怀。

  毋庸置疑,车夫是伟大的。那个女人或许是可鄙的。但是在车夫眼中,即使在看不起,她还是个人,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所办不到的。这也体现了他——一个车夫,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却懂得很多上层人士所不懂得的最起码的尊重底层人士。

  现实中像小说中车夫一样的人也还有很多,如网上最近炒得很火的犀利哥事件中的一个网友“老馋猫”,在网上大多数人都以PS犀利哥图片为豪的时候,在网上就是这个网友第一个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认为犀利哥作为一个乞丐已经很可怜了,他最需要的是温暖,是关心,而不是恶搞。虽然他的这些行为不一定都能被人所认可,至少我是认可的`,他尊重别的人,一点不自私,这种人值得我尊重与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行尸走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做人。在鲁迅那个年代,正如屈原说的一句话可以形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鲁迅笔下车夫为代表的不少人都是清醒的,至少有良心和尊严。但现在很多人良心已泯,为了利益,敢于放弃良心和尊严。

  当然,这类人虽然不值得同情,但还毕竟是人,给予最起码的尊重就行了。关键是我们应该学习车夫那种人格,至少要学习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一件小事》读后感5

  我细读了《一件小事》,想得很多、很多。

  我想到了先生的那支笔,那是一支神笔,是一支有力的、战斗的笔。“正人君子”之流害怕从他笔下喷射出来的怒火,因为那会化作一支支利箭,直刺他们的心胸。而“无知”、“低能”的最朴实、最憨厚、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的高贵品质,也被他的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我想《一件小事》也许是先生对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真诚品格的赞歌吧!他写的是车夫,是一个下层人物,而且这件事也真够“小”的,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的`。但奢迅先生把这件“小事”巧妙地同当时的“国家大事”对比,成功地映衬出“小事”的意义,多么地爱憎分明啊!

  在那个年代里,车夫是被人瞧不起的,称不上什么“人物”的。他们天天要为吃饭而奔忙,要时时同悲苦的命运抗争。就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人,鲁迅先生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极可贵的素质:诚实、善良、富于同情心。他们没有什么惊人的语言,没有奇丽的才思,甚至外形也显得笨拙、憨厚,衣衫更是破旧的。可鲁迅先生注意到了在他们破旧的衣衫内裹着的纯挚的心,进而深刻地揭示了他们高尚的内心世界。

《一件小事》读后感6

  在《一件小事》中,“我”从乡下来到京城已经有六年了,别的影响没有,倒是脾气越来越大,愈发瞧不起人了,正是这件小事将“我”从中拖开:一日坐车,车夫撞到了一个女人,与其说撞,不如说那个女人“碰瓷”吧,车夫和“我”都清楚事实,“我”看四周无人,便让车夫快些离开吧,反正她没事,但是车夫没有理会“我”,仔细询问她,并带她向巡警分驻所走去了……一会儿,一巡警走来说:“你自己雇车吧,他不能拉你了。”“我”拿出一把铜元,让巡警交给车夫……

  看起来,事似不大,但让人深省。文中,她,一个高手(或者说是一个“碰瓷高手”),又或许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也正是她贯穿了文章,使小事得以继续吧。“我”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市民,一个势利眼,保住自己永远是“我”的真理吧。车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形象,老实,质朴,本文中明显的主角,他没有“肇事逃逸”,而是满是耐心,要是放在现在,估计早就上了报纸头条了吧!

  当今,这类事发生的太多太多了,诚信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商家喂得到更大的'利润,他们要坚守诚信,人与人要想有更近的关系,他们要坚守诚信,国家与国家间也同样需如此……

《一件小事》读后感7

  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这里强调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规范,就会不糊涂,智慧就会明达。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了对一件小事久久不忘,是因为它“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当时的确有那么一些文人,很以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民众。生活、学习和工作脱离民众,为狭隘的自我而奋斗。而鲁迅先生敢于剖析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勇气,这就是自新的表现。

  人的生命就如同一碗活水,必须时时更换,才能常常得到新鲜的清水,才能不断进入新的'状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匆匆地来去,所做作为,有时不能深思熟虑,出错不可避免,及时反省并改正更有必要,它可以调整我们行走的方向,调整我们处世的策略和方法,使我们少犯或不犯错误,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理想状态。

《一件小事》读后感8

  读罢短文《一件小事》,使我感触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短文讲的是“我”在院子里不小心踩死一只小鸡,害怕妈妈回来打他,便把小鸡放到小花狗的旁边,把这件事推给小花狗。害小花狗被妈妈打,但最后由于想到了小花狗被妈妈打时那委屈的叫声,觉得很惭愧,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妈妈。

  在生活中,我也曾经碰到过像这样类似的事情:有一天我幻想自己是大英雄、救世主,在家里乱打乱踢,不小心把妈妈刚买的`那只贵重花瓶给打碎了。我顿时焦急了起来,心想:坏了,我把花瓶打碎了,妈妈回来肯定会打我的。就在这时,我听见我家的小花猫在叫,灵机一动,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从厨房里拿出来一条鱼放在碎花瓶旁边,引小花猫过来……妈妈回来了,看到这个情景,便气急败坏地问道:“这是谁干的好事?”我吞吞吐吐地回答道:是……是小花猫为了偷吃鱼撞碎的。”妈妈听了二话不说,拿起扫帚就像小花猫打去。看到这个情况,我仿佛听到了小花猫委屈的叫声:为什么要打我?为什么要打我?

  想到这里,我就惭愧极了。在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件事的实情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回答说:“其实我早就知道这件事是你干的了,只是想看看你有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当然,这是第一次,我就原谅你了。”

  读了这篇短文,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不能因为一时的害怕而把事情推到别人身上。做错了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去承认错误。

《一件小事》读后感9

  这一篇小说,使我产生了许多联想。我首先想到,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经过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像《一件小事》中所描写的在北风呼啸中还得顶风冒寒拉人的车夫和头发花白、衣服破烂的老妇人那样的劳动人民,也早翻身过上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仍应该像鲁迅那样,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和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着想,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那实在是有愧于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和流血牺牲。

  从《一件小事》中我还想到自我批评的重要。我们要虚心听取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一个人只满足于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也不愿意进行自我批评,固步自封,骄傲自大,那是很危险的。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圣者,只有那些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批评的人,才能够进步。先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己,检查自己,我们就更应该这样做了。我们要学习鲁迅严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像 《小学生守则》所要求的那样,“诚实勇敢,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从小做一个勇于自我批评的人。

  鲁迅的名字早就印在我的心中了,但我认真地独立地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虽然读的是一篇很短很短的《一件小事》,但鲁迅那种热爱人民、严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并将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鼓舞我前进的动力。

《一件小事》读后感10

  《一件小事》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我在这段闲余时间读了,对这件“小事”感触很深:我们的世界每天都有大事发生,但对自己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反而常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

  小说中的“我”是个“北漂”青年,在北京奋斗了五六年后,也算小有成就,穿上了皮袍,出门也可以打个“黄包车”了。但也越来越显得自大狂妄了,“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但一件小事改变了他。

  冬日的早晨,风很大,“我”叫了一辆黄包车出去办事,在一个胡同口,车把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妇人挂倒了。“我”看那老妇是慢慢倒下去的,“我”急着赶路,料定那老妇人并没有受伤,就叫车夫快走。而车夫走过去把她扶起来,听她说自己摔坏了,就扶着她向附近的警所去了。这一刹那,车夫的背影在“我”的眼里越来越高大,“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之所以对这件“小事”也深有感触,因为很多人第一时间都感到老妇人有可能是“碰瓷”的。要是以前,我也会这样想,但奶奶的两次受伤,让我知道,老人家真是“瓷器”啊。第一次是我一年级时候,我推了推沙发坐着的奶奶,结果造成奶奶脊柱一个椎体塌陷,做了手术。第二次,是去年十一月,奶奶吃完饭起身,在我的脚上拌了下,也是慢慢的`倒在地上。奶奶自己当时还说没事,结果第二天肩膀出现大面积淤血,到医院一拍片,锁骨骨折!所以啊,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象别人的感受,或者受到的伤害。要换个角度,多从别人的角度多替别人想想。

  从这件“小事”上,我和“我”一样感受到了车夫敢于负责的精神,遇事有担当,不推卸责任。想想自己,一出事,由于担心挨批评,第一时间本能的就想撇清自己,需要有人出头的事情,担心自己做不好给集体抹黑,总想躲到后面。以后我也会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大大的我!

《一件小事》读后感11

  《一件小事》虽然不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作品--仅从艺术形式上看,也许还是不成熟的作品之- -- 却是非常重要的作品,无论从现代小说史还是从鲁迅小说创作的道路看,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局限,长期以来,这篇近乎随笔的小说,不是被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过分地拔高,就是被粗心地加以否定,以至其独特的内涵未能得到恰当的揭示。

  小说最早的推崇者当推茅盾,在《鲁迅论》中,茅盾指出,鲁迅既老实不客气地解剖别人,也老实不客气地解剖自己,并且说《一件小事》和《端午节》,“便是自己分析和自己批评”:

  《一件小事》里的意义是极明显的,这里,没有颂扬劳工神圣的老调子,也没有呼喊无产阶级最革命的口号,但是我们却看见鸠首因形的愚笨卑劣的代表的人形下面,却有一颗质朴的。热而且跳的。在这面前,鲁迅感觉得自己的“小”来。

  在这段分析之后,茅盾引证了小说最后一节文字。此后的肯定此小说的批评家,基本上就着茅盾这一评论中的两点发挥:一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后来逐渐引申出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优良品质的描写的宏论),一是表现了鲁迅自我解剖的精神(后来引申出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我改造,向工人阶级学习的宏论)。

  根据我们在第一部分的梳理,毫无疑问,茅盾的评论中混淆了作者(鲁迅)、叙述者我、故事中的人物我之间的区别,将三者视为同一的。在茅盾之前,成仿吾在《(呐喊)的评论》中,则毫不客气地指《一件小事》为“即称为随笔也很拙劣”,可以说是一笔抹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应如何看待?我们不妨先将这些问题悬置,对小说作一番考察。

  按照叙述学的基本假定,叙述文本是叙述者对叙述底本进行叙述加工的结果。以《一件小事》中的叙述而言,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底本与述本的关系。小说开头这样写道: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这里的故事讲述者是人物“我”。从时间上看,在底本中的“六年”在叙述时被变形了:底本的时间长度在叙述时被一句话的篇幅所代替;从人物“我”的经历的事件看,“六年”中的细节是无限的,在人物“我”的叙述中同样给变形了,这里的人物的回忆性述本与底本中的差异应该是很清楚的,而如果与第二部分所叙述的“一件小事”相比,在时间与细节量的处理上,叙述加工的程度就更鲜明,与对“六年”的叙述加工不同,“一件小事”的时间与细节量是通过选择而加以强化了的。

  “一件小事”的叙述加工。最重要的是关于老女人跌倒的叙述。“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接着一段有两种成分,一是对跌倒前的情况的叙述,这包括两个因素,车夫让开道、有点停步和老女人过马路、破棉背心已被风吹得外展,这些叙述的内容在底本中本来是跌倒前的情况,现在被放在跌倒后叙述,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叙述加工--改变时序,这种改变时序的叙述加工,除了技术上的原因(若不改变时序,叙述起来就很平直,文章没有起伏了,改变时序后,形成了节奏。),还有情节构成上的原因:先述事故,事故发生前的情况被作为原因(确定责任的依据)而叙述,从而形成因果链。这可以视为第二个层次上的叙述加工,这个层次的叙述加工比较隐蔽,但仔细分析仍然可以发现,事故发生前的情况在被叙述时,已经被“我”加工了。老女人过马路速度应该不是很快,快的是车夫(“车夫也跑得更快”),但在“我”的叙述中是“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向车前”这个介词和方位词构成的短语,具有方向目的意味,而“突然”、“横截”都包括了叙述者的评论,强调了老女人出现的突发性与无道理,突发、无道理而又似乎专找车前走,这里叙述者对于底本的加工是渗透了老女人不该如此的意向和对老女人厌恶的情感,在这种情感意向下歪曲了底本。这种叙述的目的,是将事故的责任指向老女人自己。“车夫已经让开道”则进一步开脱了车夫的责任。但另一个叙述者也许可以强调车夫因为拉得快,对路况注意不够,等到发现有人,慌忙让道停步,但还是挂着了老女人的衣服,将她拉倒在地。在“我”叙述时,却是因为棉背心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主动者是棉背心,而不是车把。试比较:棉背心兜着车把 / 车把挂住棉背心 “车把”在叙述中被处理为被动者,责任推向老女人。接下来的一句评论性更强:“幸而……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似乎老女人应该庆幸、感激。到底是棉背心兜住车把还是车把挂住了棉背心,这个句式中主语位置的分配,正是事故中肇事者位置的隐喻,也是这一段叙述结构的象征。

  “我”关于事故发生情况的叙述可靠吗?从上面的分析看,未必可靠。联系上下文看,也是如此。第一,车夫是自动地扶着老女人去了巡警分驻所;第二,巡警分驻所如何裁决虽然不知道(人物“我”不知道,故事是人物“我”回忆叙述的,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但作为作者操纵下的叙述者“我”,却是知道的),但“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却暗示车夫应负的责任不小。这样,“我”对事故的看法和立场与真实构成矛盾的关系,由这个基本的反讽形成的张力,促动了人物“我”,从而产生了震惊。也正是“我”这段关于事故起因的叙述和评价,历来是被评论者当作代表作者观点的叙述,当作事情的客观真相来引述的。比如唐弢的论文《“小事”不“小”》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事故的发生,是老女人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了道,由于他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使向外展开,终于兜着车把,这才慢慢倒地。主要过失不在车夫。

  显然,小说中回忆性叙事的人物我被当作作者来看待了,这种将叙事人与作者混淆的观点,在茅盾的评论中已经有了明确表述,唐弢尽管审慎地指出“‘我’自然不再是鲁迅自己”,但在上文摘引的片断中,叙事人的观点其实正是被当作作者的观点看待的。

  分析证明,“我”对这一事故原因的叙述并不是唯一可靠的客观叙述,而是底本中的一种带有人物“我”的观察特征、情感色彩、好恶倾向的特定叙述,未必可靠。这些渗透于叙述中的主观性,是否如一般论者所说,是一切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或者说是自私呢?应该说找不出这样的具有阶级属性的特征。

  事情很简单,这种主观性是坐车者通常都会有的,从车子上看,从坐车者的角度看,在分析事故责任时,人物“我”几乎是无意识地将事故中的另一方推为责任承担者,非常自然地扮演了一个欺负老女人的“公正的仲裁者”。正是坐车者的立场决定了人物“我”的观点,导致了下文的“料定”、“真可增恶”的判决。事故的责任到底应该由谁负?小说中并未明写,但车夫对于事故的责任似乎是愿意负责的,这在其行动上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判断,巡警分驻所的裁判似乎也对车夫不利(“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这样一来,在人物“我”的叙述中就构成了一种矛盾关系,可以称为矛盾A,矛盾A的结果是人物“我”的精神上的震惊。第二层矛盾关系(矛盾B)是人物“我”掏出一把铜元给车夫后的自我反思:人物“我”又不由自主地扮演了一个奖励、表扬者的角色,事实上在此之前人物“我”反对车夫这样做,一旦车夫这样做了而显出人物“我”之“小”之后,人物“我”却一百八十度地转向嘉许者的立场,将自己从卑劣中超拔出来,当人物“我”发现自己的这一转向时,引发了内心的又一次震惊。正是矛盾A、B及其引发的震惊,构成了“一件小事”的基本内涵。

  《一件小事》的主题是什么呢?现在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小说的第一部分是人物“我”的概述与议论,关键的语词是“坏脾气”--人物“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人”应该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是,人物“我”在这里所指的被他看不起的人侧重指哪些社会阶层的人呢?一般以为是指统治阶层,其实从上下文看,“六年”中的“国家大事”,包括了辛亥革命以降的一系列大事,则满清王朝的遗老遗少、各种军阀、各类政党、革命党人以及所谓国民大众都包括在“人”之中,这是“坏脾气”的一面:对于中国人的怀疑、失望。“坏脾气”的另一面就是对于自己的估价--人物“我”虽然同为中国人,却是鹤立鸡群、茕茕孓立,孤高、孤立、孤独而又哀伤。“一件小事”正是这样的人物“我”的一次震惊经验的艺术表达。

  震惊是本雅明的一个批评概念。震惊意味着个体意识吸收和同化外界刺激的失败,意味着以往的经验的崩溃。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意识、回忆、梦等手段处理外界的信息,使外界的新的信息在以往的经验库中对号入座,这样使新的信息具备了曾经经历过的特征,将陌生的化为熟识的,即便是突发事变也往往经过这种处理后被主体坦然地接纳。但是,一旦外界的变化过于迅猛,刺激过于强烈,以致主体无法通过意识、回忆、梦等手段将它融入个体经验世界的时候,震惊发生了。以往的经验失去支持主体的功能,人在外界刺激的冲击之下陷入茫然。人物“我”在“六年”中目睹耳闻若干令其失望的国家大事时,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只不过是使他越来越看不起人,或者说越来越发觉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与人间的差异,越来越倾向于遗世独立,冷眼看世态,一切的失败、混乱、倒退都必然被视为别的人不如我、不能象我、不能达到我的程度的结果,“六年”中的一系列历史事变虽然各各不同,但在人物“我”的面前,都似曾相识,都是一回事。一切的新的刺激只是旧的经验的循环。但是“一件小事”发生了,“小事”像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人物“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人物“我”与那些平素所看不起的人具有同一性,人物“我”也是自己所厌恶的不折不扣的中国人,像他们一样,一旦作为坐车者便会自然而然地站在坐车者的立场欺负一个老女人,也像他们一样,会在发现别人比自己高明时“从善如流”,甚而至于卑劣地自居于发现、奖赏、提携的地位,这个发现恰恰是人物“我”的经验主体(他曾经是那样地瞧不起人)无法同化、消化的:震惊发生了,或者说精神的地震发生了。在这场精神地震之中,虽然孤立却不妨孤芳自赏的主体倒坍了: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利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减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段“异样”的感觉,就是震惊发生的瞬间的感受的记录,震惊之后,主体人物“我”面临着意识的虚空状态: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但是,听完巡警的话后,人物“我”的经验主体回复了自觉,再次以“经验”做出了反应:给车夫赏钱。这近乎自我遮羞的掩饰行动,本质上是经验主体再次能动地实行保护主体的功能,却被人物“我”怀疑了、否定了,由此,震惊被巩固--陷入“坏脾气”中的人物“我”被拖开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试阐述其意义。人物“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旧说一律界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根据某种政治哲学的定义,这种阶层具有两面性,故分析中,总是一方面强调他的落后的一面,比如他的自私,另一方面强调他的进步的一面,比如他的不满于“文治武力”、他的自我批评、他的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向(甚至有些人据此引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结论),其实,这是非常牵强的庸俗社会学。因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是一个无确定内涵的概念,而小说中经济状况的暗示也只是只言片语,我们无法由“我因为生计关

  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句确定他的经济状态属于“小资产阶级”,这一句最多只能告诉我们他不工作便会生活无着落,除了工作也许根本没有可资生活的“资产”,则从经济状态看,他倒可能是“无产”的,倘使一定要说他有“资产”,那只能是读过书,仅仅因为读过书便具有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劣根性”,这种深文周纳岂不太可怕了吗?“知识即罪恶”,仅此一条,足可以使天下的知识者不寒而栗。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概念,论定人物“我”的“自私”,照旧说,也是有根据的,因为人物“我”说过:“也误了我的路”。其实这是丢开上下文的一种断章取义,人物“我”的这句话的全文是“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人物“我”的“料定”还有两段上文:

  一、事故的程度之轻--“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二、事故的责任不在车夫,这在前面已分析过了。如果人物“我”认为老女人受了伤,认为责任在车夫,人物“我”会这样吗?答案应该是清楚的。前面考察人物“我”对事故叙述的可靠性时,已经指出,人物“我”的不可靠叙述完全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坐车者的意识、立场做出的判断、分析和叙述,也正是因为出自近乎本能的反应,才暴露了人物“我”的常人性的一面,这才构成了震惊的基础,与伦理范围的自私与否,没有关系。况且,车夫并非如一般论者所云,是“大公无私”的。前面分析事故的底本与述本关系时已经指出,事情是从人物“我”的视角被叙述的',并不代表唯一真正客观的事实叙述,对于事故的看法,车夫的观点显然不可能同于人物“我”,老女人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巡警也会有一种观点,从小说下文看,车夫、巡警的观点的方向是一致的。则车夫的行动无法论定为“大公无私”。老女人到底是否装腔作势,如果将人物“我”的叙述视为权威叙述,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老女人装腔作势讹诈,车夫仍然不声不响甘愿“自讨苦吃”,则车夫的行动不是大公无私,而是一个伟大的教义的化身:左颊给打了,再送上右颊。

  以上这些解释中可能出现的歧异,都有一个原因,即未能充分注意小说的叙述艺术。在这篇小说中,叙事人的视角是有着严重的权力自限的:故事严格限制在人物“我”的见、闻之内,老女人怎么想,车夫怎么想、巡警分驻所里发生了什么,都有意识地排斥于叙述之外,因为事故的结局与小说的主旨无关,作者所要处理的,是叙事人的精神的震惊。

  叙事人“我”,从小说所提供的精神特征看,是社会动荡中不满于社会的知识者的精神肖像。这一类型的文人,鲁迅曾在《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中有所论述。鲁迅指出,在中国古代“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便恨恨而死了。”这种恨恨而死的传统人生样式,在二十世纪初,颇有人仿效,鲁迅是不赞赏的。“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只恨恨于社会,而从无意于自己,结果便会走上古代恨恨而死者的道路,摆脱这条传统的人生道路的关键,是先从自己改造起。但是凡是恨恨于世事者,总是以为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的,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要改造自己,因此,一般很难不蹈古人覆辙。一边愤恨世事,一边自鸣清高,实际上是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的话头,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小说中的人物“我”并不就是一个“恨恨而死”者,但已经有了“坏脾气”--越来越看不起人--有对于世事、世人的愤恨,也有孤独的欣喜和悲哀,已有了“恨恨而死的根苗”,但是,人物“我”却已从“坏脾气”中挣扎着向外爬,这个挣扎,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震惊后发生的。这一震惊的实质,是人物“我”自我的新发现,或者说是“旧我”的主体崩溃,由发现人物“我”的常人性而开出一条首先改造自己的道路,便是这篇小说的启示:为世纪初的文人摆脱传统文人鬼魂的纠缠而指示一种途径。

  本世纪之初,有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便是“学生社会”的崛起,“学生社会”是当时人们的称谓,后人习惯称为新型知识阶层。所谓新型的知识阶层,是随着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教育、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初步接受了西方社会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由教师、学生、留学生、技师、职员、医生、记者、编辑、著作家、翻译家等人组成的近代知识分子阶层。这个新兴阶层的壮大,是以革命为契机的。一九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后,青年留学生渐渐成为倡导革命的主力军。一九0三年,日本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和上海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以及《苏报》成为拒俄拒法的指导中心。一九0五年,孙中山已认识到新型知识阶层崛起的意义,决定“今后将发展革命势力于留学界,留学生之献身革命者,分途作领导之人。”[14]这在孙中山致陈楚楠的信中可以得到证实,孙中山在信中说“近日吾党在学界中已联络成就一极有精彩之团体,以实力行革命之事。现舍身任事者已有三四百人矣,皆学问充实、志气坚锐、魄力雄厚之辈,文武技材俱有之。现已各人分门任担一事,有立即起程赴内地各省,以联络同志及考察各情者。现时同志已有十七省之人,唯甘肃省无之,盖该省无人在此留学也。”“将来总可得学界之大半;有此等饱学人才,中国前途诚为有望矣。”[15]这意味着中国辛亥革命的领导的历史使命,落在新型知识阶层的先锋队身上。在当日舆论界,对于“学生社会”的赞美之声也非常之高。面对中国的危机,“居今日而欲图补救,舍中等社会其谁属哉!”“学生社会之于国家关系重且大,学生社会一日不立,则新党一日不能结,中国一日无望。”与舆论的赞美相一致,这个新型的知识阶层也自命不凡,他们不再像中国传统的“士”那样自居于“上等社会”,相反,他们视上等社会为敌人,指责“挟政柄者,大率皆顽钝腐败之魁杰”;另一方面,他们又充分强调与“下等社会”--农、工、商之区别。“下流社会,如长发、大刀等,亦尝有之矣,亦曾见于国家大事有益否耶?以暴易暴,暴更甚焉。纵使前此之建社会者,竟能改革旧政府,有所建设,吾恐其速亡国之祸也。”既独立于上等社会,又区别于下等社会,新型知识阶层自居于中等社会,他们自觉肩负起“提挚下等社会以矫正上等社会”“破坏上等社会以卵翼下等社会”的历史使命。

  从新型知识阶层的自觉到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国成立,可以说是这个阶层的浪漫时代--拜伦式的英雄时代。随着辛亥革命实质上的失败,中国社会实际上落入军阀之手,忠于民国理想的知识阶层陷入悲观失望之中。鲁迅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民国以后这些历史事变对于鲁迅的影响如何呢?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鲁迅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种颓唐,并非特例。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党内部分裂为以孙中山为首的激进派和以黄兴为首的缓进派,缓进派的基本主张,就是以对辛亥革命后革命形势的悲观估计为前提的。处于这一阶段的知识阶层的敏感者,深刻地体验了寂寞、悲哀和恨的感情,如果说民国成立时他们是拜伦式的浪漫英雄,到此时,已是浪漫英雄的末路。这种末路的浪漫英雄的典型特征,可以说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心在峰颠,身在幽谷,小处敏感,大处茫然。而在对世事的关系上,就是由失望、悲愤而恨恨于世,倘一味恨下去,便极易滑向传统文人的老路。

  正是有感于这方面的现状,鲁迅提出了知识阶层解剖自己的课题,鲁迅进行自我解剖的结果,是发现自己深深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他笔下的人物“我”通过震惊体验,发现了自己的常人性,而这两者有其统一性:即宣告了辛亥革命时期崛起的知识阶层的浪漫时代的结束,在解剖人生而同时解剖自我的严酷之中,拉开了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时代的帷幕。作为辛亥革命时代的知识界敏感心灵的杰出代表,鲁迅表现了这个阶层的先进分子在时代的嬗变中的思索与体验,郭沫若虽然比鲁迅只差几岁,却不属于辛亥革命的时代,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群人,对于这一代人在精神上是隔膜的,在精神状态上也截然不同。当鲁迅这一代人充分意识到自己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时,郭沫若正做着天狗式的白日梦,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代沟”。

《一件小事》读后感12

  鲁迅先生1920年7月写的一篇散文《一件小事》,这篇仅1000字左右的散文,我读了三遍,按当下时髦语言:满满正能量。

  民国六年的冬天,为了生计,鲁迅先生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目的地,途中遇到伊。“伊的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伊伏在地上”。称:“摔坏了”。车夫立住脚上前,扶着她向附近的巡警住所走去。对以上的`“事故”,鲁迅先生仅用一句话就揭穿了真相:“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于是鲁迅先生生气了,由原来的称呼“伊”改为那老女人!对人力车夫赞赏有加:“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间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此一段文字,我特别注意“仰视”二字,足见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当巡警过来告知鲁迅先生:“你自己雇车吧。他不能拉你了。”鲁迅先生不假思索地从外套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请交给车夫。”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对车夫的最大的奖赏。

  此事发生在民国六年,而当下,那老女人的“碰瓷”现象,仍偶有发生。这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这类人已然失去了信仰,或者说是从始至终便没有信仰。信仰,是每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信仰就如同没有灵魂。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希望,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周遭的一切,所以信仰是一种价值观念。由信仰促生出希望,希望引导行动,行动进而产生结果,结果又反之进一步坚定信仰。总之,有信仰,自然就有是非善恶的客观标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也就了然于心,铭记于心。

  鲁迅先生的“千字文”,虽然说的是“一件小事”,却让人们由小见大,唤起人们良知,坚决摒弃丑陋,坚决崇尚真善美。(杨清龙)

《一件小事》读后感13

  鲁迅写的《一件小事》给我很深的印象,令我不由得考虑自己的生活和。即使文章是几乎一百年前写的,故事仍然是社会真实的写照。我认为,凡是这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学收益。读完该文章后,故事让我注意到三件事。

  首先,故事令我想到人的价值与重要性。虽然鲁迅没有直接说自己很忙或者很急去做重要事,但是从他对老女人的反应上,在那时候鲁迅分明觉得自己不够时间帮助跌倒的老女人或者他要做的事比帮老女人更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事仿佛世界上最要重的任务,并以为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我本人一旦定目标或有重要的事情做,就沉浸于完成此任务的过程里。当我这样的时候,很容易没有识到或忽视身边人的'需要。我们需要学这位勇敢车夫的榜样,记住人的安全、情绪比工作、目标等更重要。

  其次,此文章提醒我不应该以貌取人而不应该看不起别人。在此故事中,最伟大、最高尚、最善良的角色竟然是这位贫穷,浑身脏兮兮,毫无地位的车夫。实际上,我发现具有德行的人通常是很谦卑,不引人注意的人。

  第三,我注意到鲁迅的好榜样。故事以鲁迅决定改善自己结尾。鲁迅写:“独有这一件小事……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虽然他不好地裁判了车夫,鲁迅承认其错而决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拼命改善自己。我希望当我做错的时候我也能尝到惭愧的苦滋味并勇敢的决定改善自己。

  总之,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使人思考,使人充实的文章。读完此文章后我才发现为什么人们说鲁迅的文章均是百读不厌的。

《一件小事》读后感14

  这个故事让我十分感动,因它,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和自然还有不可以抓小动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奎南卡罗的来州。美国的索尔贝娄在12岁的时候,酷爱把动物关到“牢房”中玩,他感觉乐趣无穷。他家的树上有许多“小精灵”------小画眉,小精灵的歌声悦耳动听,没有一个乐器可以发出这么美妙的音乐。狠心的'索尔贝娄下定决心捉一只小画眉,他成功了……那只鸟不安地在牢中飞来飞去。后来它承认了新家,索尔贝娄听着“音乐”十分开心。鸟被索尔贝娄放到后院,第二天,我看见一只成年鸟在喂它,“我”零开心,免费馈赠了一位“保姆”。

  可不久,它死了,索尔贝娄迷惑不解。后业,鸟类学家和爸爸是朋友,帮我解开了这个迷,大鸟不想看小鸟这样,坚持给它喝毒梅子,让小鸟死去,因这它相信:孩子死了,比做“囚徒”好得多。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人类抓小动物是不对的。自由,让小鸟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一件小事》读后感15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都是特别难懂而且又是十分长的,让人望而生畏,而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并不是长,正是我这种平时比较懒的人不爱读书的人最心怡的文章。其实生活中有无数件小事,我们视而不见,未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任何痕迹,而我们的鲁迅先生却能把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写的不平凡,把一个很普通的人写的不平凡,也许这就是他写作的高明之处吧!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不能再平凡的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有急事雇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我”,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我”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我”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现在我们也常常会写记叙文,写一些事情,写些小事,可又有几篇是真实感受呢?鲁迅先生把一件小事描写的如此的透彻,如此的详细,如此的生动,无愧于“文学巨匠”这个称号!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写到:“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时时煞了痛苦。”这里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正是这篇文章的鞭策,我也常常关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个学期,我和一个同学在放晚学等红灯的时候,一位叔叔却强行闯红灯,我们上前阻止,迎来的不是当事人的理解,不是旁观者的赞誉,却是当事人的责骂,当时我们两个人好委屈啊,这个人的素质怎么这样差埃一个人“闯红灯”实际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尚不要紧,如果很多人都来跟着一起“闯红灯”,就能折射出一个地方的人文素质,也能反映一个地区文明的缩影。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的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再小的事乘以十三亿也是大事,再大的事除以十三亿也是小事。就是说,一人犯点小错是件小事,如果全国十三亿人每个人都来犯,那将国将不国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对中国来说是天大的事,可我们十三亿人携起手来,捐钱捐物,对每个人来说是件小事,可对四川人民来说却是大事,帮千百万人重建了家园。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吧。

  看了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后,也同样令我惭愧,惭愧的是自己平时不注意小节,没有养成讲究卫生和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平时喝完牛奶的袋子总是随手一扔,身旁有垃圾箱也懒得去放。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好多的纸团和瓜果皮,但是没有几个人会主动上前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箱。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叮嘱,我们大部分人都把它当成了耳旁风。这种不良行为,渐渐成了习惯,给我们美丽的校园增加了许多黑点。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有些同学随地乱扔东西,别人看见让他捡起来时,他竟说那东西太脏,不愿去捡。既然你知道它脏,为什么还要随便乱扔呢?为什么不能知错就改,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美丽的校园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牢记前人的古训,时时处处用这句话要求自己,我一定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随时鞭策自己,日日催自己自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习惯、知错就改的好少年。

《一件小事》读后感16

  在鲁迅先生众多文学作品中,有一篇短小却寓意深刻的文章——《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天,鲁迅先生雇了一辆车正在赶路,车碰倒了一位老妇人。尽管鲁迅先生认为她没有受伤,车夫没有责任,但是车夫却毫不理会他,带着老妇人走进了警察局自首。

  鲁迅先生敢于自我反省的精神让我印象深刻,令我敬佩。一开始,当车夫扶起老妇人时,鲁迅先生没有同情,而是在一旁幸灾乐祸。后来看到车夫的行为后,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自己内心的渺小。最后,他做了深刻的反省,改变了以前的`自己。鲁迅先生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既令我感动,又让我自责。

  在生活中、学习中,我并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甚至也很少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得很不好。回家后跟妈妈分析试卷,有好几道错题都是因为我没有掌握好同一个知识点而失分的,可我却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妈妈一指出我的错误,我就不虚心地反驳:“我只是计算错误,粗心大意。”妈妈却说:“你看,有好几道题都是因为梯形面积忘记除以2造成的,你还没有发现你梯形面积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吗?”可是我就是觉得自己学得很好,就是马虎,无论如何都不承认自己没学好。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都非常后悔,我没有正视自己的缺点,我应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敢于反省自己,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没有学好的地方,把知识牢牢掌握好。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时,不要逃避,要勇于正视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正错误,做得更好,走向成功!

《一件小事》读后感17

  读了《一件小事的震动》使我深深感动了,画眉妈妈那种对自由的向往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画眉妈妈宁可毒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让孩子失去自由的囚徒生活。彰写了自由的重要和可贵。

  文中作者先从由孩子们抓蝴蝶的情景联想到这件事,引入十分自然文中生动的`描写了我成功抓住了只画眉鸟让他为我唱歌,而且画眉妈妈谁每天给小画眉喂食可等到,第二天小画眉却死了一位鸟类科学家揭示了,原来画眉妈妈喂了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梅。不仅因为令人震惊,而且也突出主题他们用事实证明人死了总理做囚徒好一点大吃一惊一为之一振。 是啊画眉妈妈的一举一动让作者明白人人都有生活的自由你不可能当阻挡别人的自由而这对自由的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想失去自由吗”?肯定不会所以我们一起让那些动物重获自由。

  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这是每个生物都该有的生存准则。

《一件小事》读后感18

  在《一件小事》中,“我”从乡下来到京城已经有六年了,别的影响没有,倒是脾气越来越大,愈发瞧不起人了,正是这件小事将“我”从中拖开:一日坐车,车夫撞到了一个女人,与其说撞,不如说那个女人“碰瓷”吧,车夫和“我”都清楚事实,“我”看四周无人,便让车夫快些离开吧,反正她没事,但是车夫没有理会“我”,仔细询问她,并带她向巡警分驻所走去了……一会儿,一巡警走来说:“你自己雇车吧,他不能拉你了。”“我”拿出一把铜元,让巡警交给车夫……

  看起来,事似不大,但让人深省。文中,她,一个高手(或者说是一个“碰瓷高手”),又或许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也正是她贯穿了文章,使小事得以继续吧。“我”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市民,一个势利眼,保住自己永远是“我”的真理吧。车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形象,老实,质朴,本文中明显的主角,他没有“肇事逃逸”,而是满是耐心,要是放在现在,估计早就上了报纸头条了吧!

  当今,这类事发生的太多太多了,诚信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商家喂得到更大的利润,他们要坚守诚信,人与人要想有更近的关系,他们要坚守诚信,国家与国家间也同样需如此……

  这样的一件小事,却代表了很大的一个群体,由这样的小事反映出了人类情感的光辉面与阴暗面。“我”的逃避,车夫的勇敢,一个小故事,将其演绎的十分真切。

  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就是任务所表达出的情感多震撼我,或许文末的一打包铜元,不光是对车夫体力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对朴实,善良,诚信的认可,欣赏与赞扬。

  这里,最后,我觉得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在合适不过了: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读后感19

  这样的一件小事,却代表了很大的一个群体,由这样的小事反映出了人类情感的'光辉面与阴暗面。“我”的逃避,车夫的勇敢,一个小故事,将其演绎的十分真切。

  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就是任务所表达出的情感多震撼我,或许文末的一打包铜元,不光是对车夫体力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对朴实,善良,诚信的认可,欣赏与赞扬。

  这里,最后,我觉得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在合适不过了: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读后感20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现在有些人常常会写这种事,但有几篇是真实感受呢?鲁迅先生把一件小事描写的如此的透彻;如此的详细;如此的生动,真是让人敬佩万分哪!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写到:“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时时煞了痛苦。”这里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看了这篇文章,同样令我惭愧,因为我一直看不起那些地位低微的人,但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懂得了人人平等,在社会上富有的不是钱,而是品质,我想:在人人平等的思想下,我一定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实施鞭策自己,日日催自己自新,也同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一件小事03-21

一件小事03-06

一件“小事”作文03-05

小事一件作文03-21

一件小事的作文05-08

一件小事_作文04-28

“一件小事”作文12-01

一件小事作文05-10

小事一件作文03-13

难忘的一件小事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