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待戈多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1
开篇,欲自作一诗,记昨夜五更为破天之雷惊醒:
夜欲听银针落叶伴雷
雀不避阴风扫砾打羽
五更巨响坐起惊窗前
有谁微醺抱琴奏几曲!
敢于于蔽眼之雨,骇人之雷前饮酒弄弦者,当今能有何人?吾安卧榻上,听雨声敲打万物,待惊雷划破夜空,庆幸未处室外,不知眼前是真是幻。待再睡去,乍醒已过清晨,雷雨已过,无何异相。时间又逝如川。
感叹于古人的感叹,情绪上来,花可溅泪,鸟可惊心;又感于今人呻吟,怒上心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称为荒诞的事情,在一个价值观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下,永远都能找到合理存在的解释,它能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即是是看起来胡言乱语的东西。《等待戈多》剧本所处的社会背景,乃是一代青壮年人完全看不见未来的的时候,一是二战后,而是冷战始,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可是没有人能够带着战争的创伤上路,而眼前又是规模更大,威胁全球的核战争的阴影,人们更是如惊弓之鸟,弯弓轻弹,即可弑之。可是,心中犹存之信念,乃是过上如战前安宁殷实的生活,如此希望,尽管渺茫,即是是惊弓之鸟,也有能到达南方的信念,戈多便承担了心灵崩溃的一代人所期望的生活的施舍者。在剧中,二人提到戈多的生活状况,乃是有安静的家、众多朋友,还有通讯员以及银行存折的人。如今看来,者并不是什么有能力施舍两个穷光蛋的大富大贵的慈善家,可是当时混乱之下,能吃上胡萝卜已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奢侈?
当今中国,较之百年之前,换了德先生的外衣,换了马先生腔调,可是内心却依旧如荆棘乱麻,一边祖宗家法切不可全抛,一边诸国理念不可不学。洋洋开埠一百六十五年,瓜分一百五十一年,抗战一百零一年,旧势力买办统治三十八年,新势力独裁六十四年,左倾激进二十七年,再次开埠仅仅三十四年不足,有洋洋一百三十一年,废于惶惑,废于无知,荒诞程度,不亚于《秃头女歌手》,千千万万一样的脸,洋溢着麻木无知,今开埠三十四年,吾等等待之戈多,依旧明天才来,国人所能认识,所能自觉者,皆被视为异类,而世上说话者众多,致今麻木国人竟不知是非,而愈加惶惑,有人生怕独裁之溃痛,欲投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有人惊于国之不及炎黄、文景、开元、康乾之治,不望光复祖宗体制,亦欲光复祖宗伦理。加之全球化之加剧,竞争于内外皆愈感压力,国人真如热锅上的蚂蚁,木而不知是非,慌而不明理想。只欲夺得立锥之地,便能安乐此生。中国之超稳定,来于民世世代代之超麻木,超满足,对父亲一般的领袖超信赖,若能放眼四方,先开自己之天眼,对生活以及精神之追求便远不及如今一般。如今吾等,衣衫褴褛,内心一贫如洗,一颗枯树,一片荒野。胸中无物,眼前便一片乱物,等待戈多到来之日,可人人毋须工作依旧可有大量生产,能接受教育便可达到至仁,波桌今日又牵着猪一般的幸运儿发表讲话:“戈多明日定来!”
从《等待戈多》,我可清晰读出,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岗麻木浑噩的内心的更深处,是对于新生活之期待,对于新理念之向往,对于素未谋面之戈多的崇拜,对于新事物可救之于水深火热的憧憬。以至于甘于挥霍时光于一个毫无意义的地方,甘于抛弃人的权利——甚至是死的权利——以与等待毫无关联的行为来避免孤独。此正是全剧荒诞之所在,毫无意义之场景对话,竟惊人地衬托出等待之苦,而等待之于,爱、弗二人,却是如此虚无飘渺,似有似无,二人为了等待,甘愿抛弃了人格和权利,爱问弗,我们的立场呢?弗答我们趴在地上,爱惊悉于他们脸权利都没有了。对于戈多的希望和绝望,反反复复得折磨着两个流浪汉脆弱的心灵。他们欲离又留,争论昨夜的梦,不停吃萝卜,讨论夜还会不会降临,他们想死,然后连死都没死成,连死的权利都不在自己的手里了。观众于台下,一边欣赏荒诞无厘之快,一边又揪心于戈多何时出现之疑,最后又悬于结尾戈多依旧不来之憾,感于今世之乱。不难解首映即连播三百场。
中国如今,改祖宗陋习不力,名为民治,却常有领袖及其党派自我膨胀,下亦有乡绅县令欺民霸市;学西洋新学不精,名为开放,却常有惧民质问而封闭言论,下亦有公司企业垄断市场。今之价值观之乱象,毋须赘言,信息爆炸之时代,民竟无自身是非大局观,因改革前笃信于党派信条,改革后失言于意识碰撞,于是于今日社会,老一辈意识依旧略带保守,新一代茫然不知所为,岂不如狄狄戈戈,恐惧于流浪生活之颠沛流离,挥霍时间于漫无意义之等待戈多。戈多不来,自有作者之理,若戈多来矣,岂不施舍此二流浪汉,纵乱世糜人于价值崩塌?
中国人不改奴性,荒诞闹剧何除于今世?奴性一词,在《等待戈多》中,恰巧就是弗拉基米尔提醒爱斯特拉岗的“我们没有权利”,夏商周时期,人为真奴隶,秦汉以后,农为奴隶,开埠之后,市民为奴隶,从来都无平民百姓自觉为自身人权进行思考之传统,我等何时需要行使权利,我等何时需要公平财富,我等何时需要推倒政府?金字塔尖的知识分子,看见社会弊病,用力呻吟两声,却遭十四亿麻木哼唧湮没,只因信波卓声称,戈多明日来,而戈多正好就是有房子、友人、通讯员、存款的理想状态。引用成都地铁建设的一句口号:今日的麻烦是为了明日的方便。殊不知,此处修好,下处又要开挖,依旧为了明知之方便,明日何其多!
若民有觉悟,必不会似如今遭遇难堪,首日爱斯特拉岗被人胖揍,睡在水沟,费力地脱下肿了的脚上的鞋子,第二日二人来枯树下之时,枯树已有新叶,枯树一日,更甚三秋,二人却只知隔日而已,纵二人内心深处还有对美好之向往,二人的追求也就止于等待而已,此隐喻浑浑噩噩度日之人,今之中国,岂不多如此荒诞度日庸人也?错解孔孟中庸之道,用以周旋于势力之间,日有斗米斤酒即可,深觉安逸得于统治仁慈开明,今日有谁不是如此?壮年市民白领,日常讨论都于薪奉是否足以果腹、楼房是否足以安身,出行是否有车使唤,满足诸如,便安于生活,纵使依旧期盼戈多之更高理想,可是戈多若是明日再来,他亦可明日再等;于大学中,浑浑噩噩度日学生更甚,家父常诫于吾,今中国大学,犹如解放区,高中呕心沥血,而大学正好休息放纵,而古往今来,俞是学有所深,于是应加倍发奋。而今放眼望去,沉溺网游者、睡至晌午者、酗酒社交者比比皆是,而真勤于学业,渴于真理者往往形单影只,所讨论之事,莫过于可否顺利毕业,可否蒙混考试。吾羞愧,纵明知风气不该如此,但仍深陷其中!青年壮年皆如此浑噩,犹如狄狄戈戈惶惶而待,欲自觉者,不妥协于外部环境,就是毁于自感无趣,而匍匐于地,放弃自己的权利,转而相信戈多来拯救,如今中国,第三幕第四幕第五幕正在上映。民无觉悟,穿德先生外衣,操马先生腔调,依旧是为人胖揍,脱不下鞋子,吃着胡萝卜的流浪汉。
《等待戈多》之荒诞,也在于混乱凄惨的背景,在于虚无缥缈的未来,在于人物浑浑度日的荒谬无聊,以及如此凄凉之上的一丝希望;中国之荒诞,首先在于混乱无主的价值观,而引领价值观的人,正好是正在被怀疑的人,再者在于迟迟不觉的人民,当有自有时,却无法选择价值取向,甘愿抛弃权利,在一个混乱的背景下苟且,连死的权利都没有。
文革以后,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反思,带有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发自肺腑的反思和憧憬,而中国人奴隶一般的劣根性,自己把魔幻一般的朦胧未来,导演成了混乱浑噩的荒诞剧。
如今我等大学生,直面毕业升学、就业,但是五年内都将是就业困难,这又将造就多少狄狄和戈戈?又将催生对少对戈多的幻觉?更荒诞的是,如今这一代年轻人,从大学走出去的时候,竟很难带着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中国教育弊端显而易见之时,亦是国人之悲哀。大学生非不知时世艰难,而是回想岂自己沉沦的前几年,而对以后的生活毫无办法。
中国的改革源于国内的信任危机,而开放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大溃败,着三十年来,一面坚持着理念,一面向着生产力的需要妥协。者就是一出实实在在的荒诞剧。
贝克特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效果,是应为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基米尔找个出路的,而悲观的艺术色彩后面,贝克特留于人们以更深之思考,何时才能等到戈多?抑或是,用另外的方法代替戈多可给予的施舍?贝克特觉得答案不在他,而在后人之生生不息中。国人只出路,亦不在任何人的指派或者规定中,而只能在每个人之双手中,此处双手,并非辛勤耕耘自己一亩三分地之双手,而是解开自己身上枷锁之双手,我等解放的不是集体之理念,而是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性格比改变这个世界难许多,唯有青年人独立于世,我中华才可独立于世,唯有为自己心中之狄狄戈戈找到不等待的理由,才有可能摆脱荒诞。这一切都需要人民之自觉,需要青年之奋斗!
吾阅此剧本数次有余,甚是厌恶、无聊,此剧给人以深深刺激,刺痛我代青年无知无为价值混乱之内心,而又提示我等抗争无力之憋屈。回头想来,贝克特正是此意,没有刺激性,不让观众审丑,怎能看得清自己。
只怀一国之志,于今世甚是狭隘,可国不强,不足以立于世,民不觉,不足以竞与他,中国需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而非在自我保护中悠然自得。望自觉可由下及上,改荒诞之中国。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2
无关“戈多”,我们只是“等待”
——论《等待戈多》之“等待”的意义
摘要:从文本的角度解读等待戈多,放弃对“戈多”形象的过多探究,谈论了“等待”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这部剧作对于人类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等待戈多 上帝 现实意义 普遍意义
《等待戈多》这部剧也许看过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知道的人一定不少。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这部戏剧的诞生确立了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意义。但是正是它的荒诞性与意识流,使得许多人都放弃了阅读,不得不说我曾经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我们只是知道,它以荒诞的形式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那就是对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类在几乎永恒而无比的无望中等待着不知身在何方的希望的现代悲剧。但这悲剧性的表现并不是昭然可见的。我们也许会纠结于它的情节:乡间一条人烟稀少的路,一棵枯树,不变的黄昏,两个无聊的流浪汉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树下等待着戈多。他们既不是戈多是谁,也不知他是谁。第二天依旧是同样的场景,戈多依旧没有来。时间流逝,场景一幕幕变,还是原来的景,戈多始终没有现身。可以想见,不论戈多最终会不会来,他们能做的便是等待。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有太多太多。有人在剧中找,戈多就是出场过的波卓;有人在其他著作中找,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统一在剧中不出现的人物“戈杜”。从具体来猜,有人说那是一个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从虚幻的象征来理解,有人说戈多就是象征死亡。其实,我更相信更愿意理解的说法,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更提出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为证。其实我倒并不是这么详细的考证之后得出结论,只是上帝这个寓意,更能便于理解等待的含义。
一个连作者也不不知道的形象,不管是故弄玄虚还是确实如此,这样的安排却正好丰富了该剧的一层内涵。我们对于生存对于命运,始终还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戈多是谁,从作品中都能明显感觉到,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无止境等待下去的人,他的到来,将带给等待者的,必然是如同新生一般的改变。不然何以让人放下所有的生活,只执着于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行为。
然后即便戈多即是上帝,但上帝最终抛弃了他的某些信徒,就像戈多永远不会出现一样。两
个流浪汉一幕幕的只记得重复坚持等待这个行为,于是,等待上帝就是后上帝时代部分人的宿命和使命,以两个流浪汉为代表。
简单来说,戈多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打碎了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打碎了不少西方人心中信念。我们都曾经有信仰有梦想。可是崩塌的世界同时带走了我们关于生活的全部向往。于是,我们等待着上帝的拯救,将手放在圣经上默念主的恩赐,但是上帝的救赎迟迟不来,在一片黑暗之中等不到希望之光的招摇。于是,戈多也不是那个上帝,上帝已死,人们倔强的把命运交给戈多,等待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是希望是憧憬,是我们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那么,我们所作所为到底有何意义,上帝不存在,戈多更不会来,如果要赋予“等待戈多”一种意义,意义只能在于“等待”本身。“戈多”只是我们为了自我救赎制造的幻影而已,等待他毫无意义。上帝也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难重重的人类史得以发展,靠的是人类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所以但其实,等待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救赎了,自我的救赎。
等待戈多就是获得救赎的方式,但戈多不来,救赎不来,人生的意义便只在于“等待”本身。如果消极而直白的来看待我们的生命旅程,每一次生命过程于我们而言都是一次流浪。我们在这世上流浪,找到一个地方开始扎根。就像两个流浪汉找到一个地方开始等待戈多一样,我们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戈多对我们而言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终其一生也许都在寻找的就是生命的意义,而且不一定就能找到。就像是一场无望的等待。
在作品中,两个流浪汉通过上吊、相骂等一些荒唐无聊的手段来打发“等待戈多”的过程,消磨时间。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手段,相反,这正是必须的。如果将寻找生命的意义作为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并不能一开始就找到它,所以在这漫长的旅途当中,我们所需要的是尽力来充实我们的生活。
就如同这幕剧,尽管观众的初衷是为了看戈多的出现,但是最终看见的,还是流浪汉的自娱自乐。也许看到最后还是念念不忘戈多,但是这幕剧的主角已经毫无疑问的是这两个流浪汉。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让所谓生命的意义来主宰我们的生活呢?难道每一天的生活不该才是主角吗?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戈多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为了它而等待而坚持,最终忘掉了初衷。
的确,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能自主的被动,死亡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永远高悬于头顶。等待过程中所玩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游戏都是上吊,面对着死亡这样一个同样的重点,我们在小频率的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在剧中,第一、二幕在时间、地点、内容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这不就是人生的重复性和无奈吗?生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不能自已。但是生活也会时不时给我们惊喜,就像第二幕中,那棵树长出了几片叶子,这正是一点微不可察的惊喜和改变啊。在单调、刻板的人中里,在没有尽头的煎熬里,我们也应该也
能够找到快乐的。
在没有等到戈多之前,生存没有方向,即使想要远行,也不知道将去向何方。戈多的出现,必将颠覆两人的生活,由此可以堵上现有的生活来寻求一个结果。多少人为生命意义这个问题所困,或者碌碌无为的终其一生,或者选择宁要真相不要平庸。而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死亡以外的标点,总是能爆发出无限的动力去达到。我认为,这才是等待戈多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般的文学评论,总是强调戈多强调等待体现出的西方社会的人们的迷惘、绝望与茫然的痛苦。但是,人类的困惑总是一体的,不会因为地域和种族而有本质区别。因此,这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缩影,一个源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在质问,在寻求真相,因此他们将获得拯救或者走向毁灭。尽管他们身上散发着口臭和脚臭,但等待戈多这个神圣的行动却使他们有权利以人类的名义说话:“可是在这地方,在现在这一刻时间,全人类就是咱们,不管咱们喜不喜欢。”代表全人类等待戈多是孤独,也是一种冒险。但是在他人还在纠缠于世俗的关系时,他们已经做这样一件可以自豪骄傲的事情了:“咱们尽了自己的职责。”
每个人都怀抱着希望而生活。因为人必须有所追求有所希冀才能使得个人的活着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剧中两个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就是因为有希望地等待着,在希望中等待所等的东西使得他们的等待和等待的人生有意义。他们选择了一个痛苦的过程,用兼着血泪与痛苦的过程来证明自己等待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人要有信仰才会有所畏惧,等待戈多是一种坚守,在浮躁中坚守内心的那一份沉净,即使做了最坏的人,也要坚守内心的那一份纯净的心灵。是啊,大家都说,没有戈多的,你看你等了这么久,有见过吗,没有的,但是我依然等待着,等待着。等待戈多就是在浮躁、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保持住最基本的纯真,那是一块柔弱的心。等待是一种状态 ,戈多代表一种可能从不会出现的东西 ,等待戈多是一颗满怀期望却注定失望的心。等待是希望与幻灭的结合体,人类应该怀抱希望,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着,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面默默地守候发芽的日子。
“戈多”不来,那是他的选择,但是我仍能坚持我等待的选择。我等的不是戈多,我只是等待我内心想要追寻的一个答案,汲汲一生,我寻求的也只是这样一个救赎而已。跟“戈多”无关,我们有权利选择我们是否“等待”。
等待戈多 读书随笔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3
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流浪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该怎样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
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位流浪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办法摆脱困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流浪汉。
这让我们想起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时,往往不是自己主动去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总是怀着一种期待着他人的力量来救赎自己,只相信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难会自行消除,生活终归平静美好。这样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两个无聊的流浪汉一样吗?
《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
过分的依赖他人,可能会让自己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这是一个好心造成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
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与其像两个流浪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人应该有美好的期待。但是,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标,而不能像流浪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己。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4
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5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6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7
国庆的两天里看完了这本书。
可能每一个文学或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看来都会有有同的感受吧。这是由人的认知的选择性决定的,以前的经历与补充组成了一个现在的你。
在看的时候,我看到死亡。引用:那沙沙的声音,那树叶的声音,是骷髅的声音,那骷髅在发着什么声音,在告诫着活着的人。两天的重复,似乎在等待的是死亡,或者命运。两个人在那边说着无聊的话语,今天的夜降临了,死亡或等待的东西没有降临,于是他们俩在第二天继续等待,等待了50几年,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无趣啊,他们俩的心里除了在互相聊天的时候可以忘记一切而轻松外,在看到夜的降临时应该会无耐或失望吧。然后在这种失望中,时间一天天的走了。回想我的过去的两天,看了三集的公开课,知道某几个餐还很合我口味,体会了放松与快乐。我还干了什么,努力回忆,但在时间过后能留下来的似乎就只有10%。那90%的时间我真的在昨天与前天存在过吗?难道存在就只是积累的认知吗?,那如何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的存在吗?思考还是人生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更好的在这个世界留下存在的印记是一个值得我思考的命题。
另外一个思考是:如果他们在等的东西真的来了,他们一定会快乐吗?即使到时候会快乐,那如果让过程也快乐岂不更好~这是我要努力去实现的,让过程变得更美好,如果你确信结果一定能到达。如果不确信能否到达,至少也是快乐的。
存在的意义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如果结果都是被遗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东西都会被遗忘。也就是说结果是基本没有意义的。那假设意义在于过程。在于过程中人的所有的内心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的提高。一般人会因为平淡而无聊,希望辉煌才好。但事实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复中产生,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再想到死亡诗社。如果没有经历前面的一些东西,是不会有后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积淀起来的,诺奖的其中一个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来就已经做了很多相关领域的事情,这也验证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个积累的过程,而最后那个闪光的主意出来其实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8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归途中,他们渐渐发觉队伍里头好像少了个人,有谁被落下了似的。然而这种怀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个所有人苦苦思索却全然无法忆起的失踪者的面目。他们不能对之加以肯定,更无力去否定,只是隐隐觉得他们中仿似有一个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整体缺陷与古怪至极的不协调感激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不安。而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越是深入,对这一怀疑的真实性越是无法把握。与此同时,愈发趋于细节化的追问甚而使得他们每个人都不再能够确定自身以及相关者的存在真实性。内心深处的恐慌和不安不断加剧,在到达临界点之前的那一刻,讨论嘎然而止。他们最终决然否定了失踪者的存在,继续他们的归程。
几年前,一次,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好题材给他们剧团排戏。
《等待戈多》那样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没意见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个故事写下来给了他,当然,篇幅比这长,加了角色进去,不过也仅包含故事的轮廓跟各角色设定而已。
朋友剧团的成员看了我的构想之后基本上认同了剧本的可行性,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之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朋友把最终稿给我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极为古怪的:一个脱胎于自己但是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当好的,他们写得。在文字的感觉上,我是断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水准。
再后来,却听说这出戏被取消了,在他们已排练得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被取消了——为什么?我记得朋友事后曾将缘由告诉过我。他是说过的。我怎会忘了。恁是记不起了。——失望之余却也有几分的庆幸,心里一直有着恐惧感。怕他们的表演传达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观众的不认可。
其实,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梦。那时候似乎正在看欧美的一些后现代派作品,结果居然做了那么个荒诞的梦。应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
是喜欢这个故事的。我认为它多多少少表达出了工业时代中的人类所处的某种困境。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9
《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戏剧代表作,他的作品以荒诞的.手法,描绘了充满悲俗浑恶,空虚荒芜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生活画面,使戏剧荒诞化,使荒诞戏剧化。
贝克特
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幕剧《等待戈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公认的荒诞派戏剧,戏剧讲述了一个没有人来也没有人走的故事。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对比,有的只是一些语无伦次的对话和莫名其妙的动作。
两个流浪汉
第一幕讲述了,夕阳照在一条荒凉的小路上,路旁有一颗枯树,四周静悄悄的,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时间,他们说着无聊的话,做着无聊的动作。
在他们等待的过程中,遇到了路过的奴隶主勃卓和奴隶幸运儿,在他们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奴隶主的趾高气扬,幸运儿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低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两个流浪汉无尽的等待之后,一个小男孩胆怯地走了过来说:“戈多先生不来了,明天一定来。”然而,暮色降临他们一动不动。他们为什么等待戈多,戈多到底是谁,他们自己也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希望戈多早日出现,戈多出现了,他们就有希望。
两个流浪汉
第二幕讲述了,还是在傍晚时分,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路旁的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看到树叶流浪汉很激动,似乎看到了希望即将来临一样。
两个流浪汉依然在等待戈多,而这次路过的勃卓和幸运儿一个变成了瞎子,一个变成了哑巴,幸运儿依然过着低贱的生活,两个流浪汉无法解释所发生的一切,但等待戈多的想法从没改变。
这时小男孩又带来口信:“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个流浪汉感到很绝望,想去上吊,却一动不动。
流浪汉
《等待戈多》看似荒诞的剧情,看似没有头绪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奇的剧中人物……却让人深思。
作者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人们在荒诞的生存环境下的痛苦与不幸,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的孤立无援和痛苦绝望。
无尽的等待戈多,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呼喊和希望,希望戈多能帮助他们,拯救他们,就像他们心中的耶稣一样。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希望。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10
自从赛缪尔,贝克特写下《等待戈多》后,我就降临到这个人间了。
我?问我是谁?我是戈多,没有一个人见过我,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什么。
我坐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他们都在讨论,讨论我是什么。是金钱?是诱惑?是名利?人们摆出一幅准备录录无为的样子。我闭上眼,为无知的人类流泪。
十年,五十年,或许一百年。人类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荒无人烟,大地是黑色的,不觉让人感到恐怖。街头,依旧没变吧!只是已没有一个人走过了,人们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现,然后给予他们东西。工作没了,经济站不住脚,身子瘦到如柴,也不愿起身去奋斗,去寻找真正的未来!
“不是的!你们都错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声的呵斥到。我惊愕的睁开眼,止住泪,飞向女孩,想告诉她些什么。人们惊愕一会后低下头走了。我立即停了下来,原来,人类是这般喜欢不劳而获,我再次闭上眼,漫想这个可怕的未来。
睁开眼时也已经三天了,我惊奇的看到,人们在奋斗了!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了!
我继续漫想未来,城市繁华,秩序井然有序,街头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种信念,一个目标,是一份坚强!
未来,人类的梦想飞扬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来,我不会再听到“戈多”这两个字了,因为我已经出现了。未来,在事业失色的时候,人类会自我振奋,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未来,在迎起大风大浪时,人类会鼓起勇气,以舍我其谁的意气,自创辉煌。未来,在到达山峰之极时,人类会大声告诉任何人“事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来会是一种人伦之美,处处显现的是积极向上的话题。
我漫想于茫茫大海,未来是份吉祥。曾经,我也只是个幻想,曾经,我也只是个虚构。如今,看惊涛拍岸,卷千层雪。历史的漫想见证未来的憧憬。
我漫想,未来,是靠奋斗与不认输的精神而走过来的!是靠坚不可摧的信念挺过来的!未来,是和谐与竟争共同牵手的协议书!
我睁开双眼,笑意兹生。渐渐消失在空气中,散下漫想于未来的信念,存储于每个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来了……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11
无尽地等待一个未知。在其过程中,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见证各种各样的变故,欺凌压迫,溜须拍马,模仿扮演,争吵辩解,爱慕崇拜,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便是人生。
他们说,等待戈多写的是战争时期人们的心境。哪里。战不战争,人心都是乱的。有了欲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也会执着地等待。
剧中人物的思想始终混沌着,不知道时间,不知道彼此。我们呢?我们做计划写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细到秒,但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时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知道别人是谁吗?根本不。以为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过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错了。
他们所言所行荒诞不经。事实上,你我又何尝不是?我们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确的行为与生活,置于广袤的宇宙中,同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嘲笑他们的时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认为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这部剧的每行台词和每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阅读和思考。之所以说台词不是重点,也只是从一个宏观理解的角度看——本来就只是两个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说的一些茫然的话。比起台词来说,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其展现的生活状态——一直在等待,然而却不知道到底在等什么。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曾等待,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连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谓成功,所谓幸福,所谓梦想,所谓完满,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义小到晚饭菜单,你说戈多是什么,戈多就是什么。
等等等,到底等来了什么呢?不过一片荒芜,而已。
等待戈多读后感 篇12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忽然觉得人生如同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咱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始终反复,两个衣衫破烂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只管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仍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宿愿,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决心,由于他们深信明天还有宿愿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不断等待戈多,而且只需不断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难,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形式,事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意味,兴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隐若现、素昧平生而又不见其面的宿愿。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能去等待,至少阐明还存在着宿愿,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宿愿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咱们带来美妙的宿愿,无论结果怎么,至少咱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妙。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窗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兴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甘美。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天然的生活景象,天然中浸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由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只管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么,但是他们仍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兴许他们也不明白本人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惟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兴许只要等待才是他们的宿愿所在吧!
人生也好像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咱们不能预感明天会怎么,但咱们仍然都抱有幸福的宿愿。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咱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壮丽的时辰。咱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兴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甘美的;有的等待是苦楚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只管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兴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愈加升华了文章的喜剧意义,事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宿愿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由于生活自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自动寻觅"戈多"呢?兴许人们对本人的命运和本人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要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断这样自觉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不断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本人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咱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咱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么,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咱们学习,但他们的考虑形式和做事形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爱玩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加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咱们要退缩不前的向指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痹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相关文章:
戈的组词09-25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07-08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范文04-07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08-21
多肉植物作文(通用43篇)04-11
多肉植物作文(通用15篇)12-27
学会等待01-22
爱经不起等待10-13
等待的近义词01-20
等待......话题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