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

时间:2022-11-07 14:16:15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儒林外史》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儒林外史》有感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儒林外史》有感 1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描述了科举制度在一个朝代中所发挥的奇妙作用。科举制度下的奇人,给我们带来一个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第一个奇人,当之无愧是严监生了,课文中,严监生在咽最后一口气前仍在摇晃着两根手指,念念不忘着两根灯芯草。他被称为”东方葛朗台“,是众人皆知的守财奴,人们有时取笑别人吝啬,也会加上“你这个严监生!”可是在浏览过整本书后,却发现,一篇文章是无法诠释他的全部品质的,严监生也有一点冤枉。

  那就是和第二个奇人——严贡生的故事了。严监生有个大哥,严贡生,是出了名的恶绅。严贡生家里养了只小猪,走丢到隔壁老王家,人家好心把猪送回来,他说走丢的猪不吉利,就八钱银子卖给了隔壁。王家辛辛苦苦把猪养大了,一不留神,猪跑到了严贡生家里,老王上门讨要,严贡生却说这猪原先就是他们家的。隔壁老王气不过,跟他争吵了几句,就被打断了腿。严贡生就因为这件事被人告上县衙,急匆匆逃到省城避祸。

  弟弟严监生本可以凭着他守财奴的性格,看他哥哥笑话的,可最后他竟然拿出了钱,帮大哥解决了难题。再说了,为了给妻子治病,“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何况还有五个侄子觊觎着他的财产,他能不提防着一点吗?这么看来,严监生的确是有些冤枉了。

  第三个奇人,也是最早出场的人物——王冕。他自学成才,画技精湛,文笔颇佳,“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凭借着卖画卖诗使原本贫穷的生活慢慢变得富足起来。有老爷想抬举他,可王冕呢?竟然收拾细软,连夜逃走了,可真是奇怪。王冕为人清高,不肯做官,听闻朝廷要聘请他做官,又连夜逃往会稽山,后来因病而死,葬于会稽山下。后来可笑,文人学士称他作“王参军”,可他毕竟没做过一日官,所以作者把他放在楔子,也不外乎是发表一声感叹,毕竟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第四个奇人,是整本书中的一个清流,他说不清是聪明还是糊涂,他出身世家,拥有祖上传下的田地和万贯家私,书中人人称他“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天下豪士,英气逼人”,也许是从小不愁吃穿用度,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又或许是人太善良,耳根子软,听不得别人跟他诉苦,人家一来,就把银子大把捧出来给人家用,慷慨得吓人。他为人豪爽,下至裁缝店的老板,上至尊贵的王老爷,他都一样看待,没有阶级之分,高兴时就一同大口饮酒,不高兴时无论是哪位高官请客他都不去。当安徽巡抚荐举他赴京应试时,他竟装病辞征辟,认为不如在南京“逍遥自在,作些自己的事。”他背离了科举世家和封建阶级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成了“杜家的.第一个败类”。他就是杜少卿,一个清高脱俗的“败类”。

  说实话,《儒林》中似乎每一个人都是奇人,南京市井中,写字的季遐年、卖纸火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还有从善良到庸俗的匡超人,绝世独立的沈琼之……每个人物血肉分明,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一个个“奇人”构成了这本书——《儒林外史》。

读《儒林外史》有感 2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一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一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一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一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一兽。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一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帮凶。如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读《儒林外史》有感 3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政府的腐朽,使人联想到当时读书人的普遍心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世间,除了这件事,就没有第二件事可以出头。”于是不少人家的'子弟把身心完全投入到读书中:只要读好书,就能出头。从而培养出了一拨拨的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满嘴的“之乎者也”,只热衷追求功名富贵的迂腐的“书呆子。”《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就是那既可悲又可怜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时至今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许多中国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我想:作为小学生,不光要读好书,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全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儒林外史》有感 4

  我最早接触《儒林外史》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吴敬梓先生是我们家乡人,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过《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时代意义的书,并且建议我们去读它。但是小时候太小了,有许多还不能够理解,所以我长大了之后就开始读它。

  在整个小说中吴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鲜明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时吴敬梓先生的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了许多全椒地方方言。

  当我读了他的书,我才发现原来他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来源于他的生活中。书中最为典型的是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

  周进,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们管账,相当于一个账房先生。有一次,他经过考场,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他的朋友看见了,实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个官。范进,一个考到胡子花白都没有考取功名的一个读书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进看见范进这么大年纪还在考场里考试,就问他的原因,范进和他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周进听了之后,觉得两人的经历遭遇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

  周进作为主考官,在审阅范进的试卷时,特别关注了他,周进第一次读范进的文章,觉得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又想到了两个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觉得他写的还不错,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后,他拍手叫好,说范进写的太好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范进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却没有发现他有才华,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和官僚机制的腐败。

  在这个小说中,我看到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我觉得《儒林外史》想要表达的就是:不要过于重视钱财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贵,要放开自我,追求思想自由。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读《儒林外史》有感 5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网 ,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读《儒林外史》有感 6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写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还带了几本书去看,一阵大雨过后,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于是他开始画荷花; 一开始画得并不好,最后越画越好,最后以画荷花为生,奉养母亲。王冕坚持不懈使我大受启发,使我想到了上学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讲 了水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头,读后感《读《儒林外史》有感400字》。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 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它能让人看到书中现实生活中的.邪恶,深刻批判了与科举制度互为表里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它是一部章回体的白话小说,使人看到地当官者的心灵险恶,以及了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命运。

读《儒林外史》有感 7

  看了《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我看到了一起奸诈狡猾的骗局。

  娄府三公子和四公子,出生名门,父亲在朝廷中有十分显赫的地位,钱财俸禄,三辈子也吃不完,所以,两位公子就十分的慷慨大方,他们喜欢结交各路的朋友,但是,也正是因为慷慨大方和喜爱交友,让他们陷入了“朋友”设计的圈套之中。

  一天深夜,两位公子的“好友”张铁臂来到了娄府,两位公子觉得十分的奇怪,又看他浑身血淋淋的,手中还拿着一个包袱,血从里面不断的渗出来,样子很是吓人,两公子问道:“不知朋友深夜到访,有失远迎。”“不敢,不敢!”“不知朋友手中拿的'包袱里面装着什么贵重物品?”张铁臂说:“一言难尽啊!我平生有一个最恨的仇人和一个最爱的恩人,我杀死了最恨的仇人,包袱里的当然是他的首级,今日,我是来向你索要五六百两银子报答我的恩人!”两位一听,毛骨悚然,颤抖抖地去柜子掏出银子,交与张铁臂,张铁臂把那装着“人头”的包袱留下,起身便走。两公子不敢打开包袱,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包袱渐渐发出臭气,大家受不了了,三公子才把包袱打开,没想里面哪里有什么人头,只是一个沾满猪血正在腐烂发臭的大猪头,这下两位公子全部都明白了,原来自己是落入了“好友”的圈套之中,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张铁臂早已跑到县外把一半的银子分给了两位公子的另一个“好友”权勿用,他们一起逃之夭夭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他的内心深处。交得一个好的朋友,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交到了狐朋狗友,那就是一件不幸的事。俗话说:“人不识字是半苦,人不识人是全苦”,从《儒林外史》的十二回中的猪头案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正因为娄府的二位公子人不识人,所以被张铁臂骗去了钱财。

读《儒林外史》有感 8

  记得还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个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暮春天气,风和日丽,惠风和畅,我们一行文学爱好者来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吴敬梓纪念馆".

  位于全椒县城城郊的"吴敬梓纪念馆"颇具规模,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青瓦白墙。吴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给人以睿智沉稳的感觉。当步入展览厅,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展柜内陈列着多种版本和多国文字的《儒林外史》。吴敬梓所撰写的小说《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国文字而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由此,足见《儒林外史》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和深远。在没有来到全椒之前,对于这一点,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欢阅读的古代小说。初次接触该书,是在青年时代。没有想到的是,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对此书爱不释手,经常翻阅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 和腐蚀。真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范进中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读了这节脍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免心生凄凉之感。没有想到封建时代的科举八股对文人的侵蚀竟是如此之深。范进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苦读数载,不见出头之日。有朝一日中了举人,极度兴奋之际,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窍,在大街上拍手顿足高叫"中了!中了!"疯疯癫癫,傻傻冒冒,出尽了洋相。后来,被杀猪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才清醒过来,恢复了理智。他的'丈人老儿却因此后悔不已,说是用沾满猪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会遭报应的!

  《儒林外史》对封建文人吝啬、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遗余力、力透纸背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就是不肯咽气。他的舅老爷问他,是不是还有二百两银子没有说出藏匿的地方?他摇摇头。他的亲弟弟问他,是不是还有二十亩地契没有交代?他也摇摇头。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问他是不是油灯灯盏里面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了?他终于点了点头,待小妾剪灭一根灯芯以后,他方才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严贡生坐船回家时,船家因腹中饥饿,吃了几块他放在船舱中的云片糕。他硬赖人家吃了他价值连城的高级补品,大骂而特骂,高低不肯罢休,非要送官处理。结果被他赖去了船钱,方才骂骂咧咧上岸去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写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冕在他的笔下,就是一个嵚崎磊落的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他发奋努力,勤奋好学。利用放牛间隙,在湖岸边写生绘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练,他画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深得大家喜爱。左邻右舍都愿意掏钱买他的画,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钱。后来,王冕终于成为一代名人。这与他勤勤恳恳刻苦耐劳的品质是分不开的。我切切记得,关于王冕的章节选入了我们中学时代的课本。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至今不忘。

  在吴敬梓纪念馆细细观赏,浏览徜徉。我注视着吴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念,这位文学前辈给后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啊!给人以启示,予人以深思。

读《儒林外史》有感 9

  这个寒假,我读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我深深地被书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其中,第三回令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这一回主要讲了:贫寒的范进去和一直瞧不起他的胡屠户借盘缠,胡屠户拒绝了,于是,他就瞒着老丈人去参加乡试。结果,范进考进了中举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得到人们赞赏的故事。

  范进在中举前后人们对待他的态度是不能相比较的。起初,范进向老丈人借盘缠去乡试时,被老丈人谩骂和讥讽。可当范进中举的消息得知以后,这对待范进的态度由一只凶猛的老虎一下子变成了听话的小绵羊一样,不仅送给范进银子,还在中举之后大为夸奖。邻居也纷纷送给他东西,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们阿谀奉承,将学问看得比钱都重要。再如,范进听见自己中举,发了疯了,大叫,满脸污泥,一身的水,想起他那副狼狈的样子,我忽然觉得他有点可怜,家境贫寒,苦读了几十年,只为中举,现在中了举之后,难免高兴得不得了!这都怨那罪恶的封建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给知识分子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如果我是那时的.君王,一定会制定出适宜人民安居乐业的法规。想想自己,现在环境优越,却不安于自己的职责,想着玩游戏,不努力学习还让父母担心。

  为了不再复古,也为了地球上生存的一切生命,让我们行动起来,使世界的明天更加美好!

【读《儒林外史》有感】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后感02-08

儒林外史读后感06-05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04-26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05-17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10篇)03-08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33篇)02-10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13篇)06-17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8篇05-09

儒林外史读后感(通用11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