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1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
——东野圭吾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来自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读完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而野野口修这边呢,当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老师,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许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即使后来日高邦彦帮他引荐,让他从事儿童文学方面的写作,但这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恨,凭什么你要住高档小区,我就要住小房子;凭什么你可以结两次婚,我却到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凭什么你是著名的作家,万人敬仰,我却籍籍无名;凭什么……
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诽谤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这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嫉妒、仇恨心理,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所以啊,内心要充满期待与爱,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也许有时候会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有时候会不甘,然后陷入一种病态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堕落,抱怨不公,心怀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别人的生活,可讽刺的是这却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因此,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最后写给你
这个世上,或许有理由去作恶,去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去骗自己,而最终带来的只会是溃于蚁穴的悲剧。所以不必艳羡他人,自己亦是风景,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不断向前,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恶意》读后感2
买书的时候经常推荐东野的书,却不曾买过,理由和李大夫一样害怕,这次爽姐推荐终于鼓气勇气去读了,拿起书就被案件的发展吸引,随着案情的不断深入,也越来越震惊,深深的恶意把野野口吞噬了,让他不顾一切的去完成自己的计划。
野野口亲手杀死了一直把他当作朋友的知名作家日高邦彦,他也很快被警察认定为凶手,但这一切都是他的计划,他利用警察对于案件的侦破过程来实现自己真正的目地,毁掉日高多年辛苦得到的一切,并且把这一切具为己有,因为这一切都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得到的,更深层的可能日高一直是他想成为的人,而他自身的懦弱和深深的自卑感让他成为和自己心中理想差距很大的人,他把这一切的根源都归咎在别人身上,对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恶意。
野野口这种恶意不仅仅只是起源于自己的内心,我想很多来源于他的母亲,小野野口经常接受到的是妈妈对于周围环境和人的恶意和厌恶、特别是对日高的恶意,这一切都深深根植在了小野野口的'内心深处。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以前一直以为这和我没什么关系,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大的,孩子是看着父母长大的,父母的言行会一直影响孩子,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事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你的孩子,这些影响都会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
《恶意》读后感3
太精彩了!全书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罪犯已经被捕入案。一般的推理小说罪犯找到了,案件也就结束了。心想,案件如果就比侦破,那就太普普通通了,还有三分之二的文字东野圭吾该怎样拼凑,预想案情绝对不止这么简单。果然东野奎吾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读者的大脑,剩下的三分之二篇幅,作者通过罪犯野野口修的犯罪手记及自述一步步将破案人加贺恭一郎连同读者带入歧途。
如果真按照罪犯野野口设计希望的那样,起承转合,故事已经相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然而,东野奎吾想要的绝对不仅如此,不止这些。他要让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才满意。所以每一次侦破都真相大白的时刻,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
当真相大白之时,我才恍恍惚惚回过神来,这样才是最终极目标,才是东野奎吾!感叹一句:竟有如此绵绵不绝的恶意,犹如万丈深渊啊!可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甚至对他充满同情。少年时代就遭受校园暴力,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救赎,直至心理扭曲变形,拿被害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善意当成不爽,他怨恨得无比深沉,令他万劫不复。
他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为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相当长的计划,当“真相”被公布时,世人同情的目光会集中到自己身上,反倒是被害者日高邦彦受人唾弃。
他捏造了与日高初美(日高邦彦的前妻)的不伦关系,并进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他甚至想得到日高邦彦问世作品之正牌作者的美誉。正因为怀着这样的目的,他复制大量的手抄稿,弄到自己的手指都长茧,甚至不惜在寒夜里,费上那么大的功夫去拍一卷假的录影带,他这样奇异的人性直击人心。更令我无法理解的是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恶意仅仅来自于“看他不爽”。
在生活中,人和人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如果就因为一点小问题而产生了恶意,那样对谁也不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恶意》读后感4
《恶意》对人性的剖析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野野口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被捕,对罪行也供认不讳,但小说才刚刚拉开帷幕。
东野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笔墨去讲述事件的动机:为什么要杀人?小说讨论的核心也是被层层包裹的动机。当一切所谓的动机都像秋叶一样飘落时,这股扭曲到极致的恶意才在真相面前瓦解。一个简单的案件升华到了探讨人性丑陋的课题上。
野野口为自己杀害日高编造了冠冕堂皇的华丽动机,谜题到最后才被解开,让人脊背发凉的不只是凶手的`恶意,还有人性深处的恶与丑陋到底有多深不见底。
野野口对日高充满了恨,恨他有机会实现理想,恨他优越的生活,恨他拥有光明的前途,连自己患癌这种事情都可以让他更恨日高,甚至在日高死后还希望他带着世人的骂名。
活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反复加强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想想就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但是东野的描写很平静,不华丽,甚至语言上避免大的情绪起伏,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这种无端的恨意之下野野口到底什么形象,这也是《恶意》的高明之处,让读者在平静的文字下感受埋藏着的暗潮汹涌。
带着爱好好活着,或许这才是《恶意》想要表达的主题。
《恶意》绝对是东野的代表作之一,读了这本书你会爱上他。
《恶意》读后感5
韩寒在一本书中这样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有时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进,不是你喜欢他时为了他努力变得更好,而是你情深义重的人,对你藏不住的恶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一本书,名字叫《恶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故事很简单,死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而凶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为一部悬疑小说,这部作品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没有精心布置的犯罪现场,也没有出神入化的犯罪过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杀人动机。跟随刑警的脚步,在一次次的审问之下,凶手承认,他的杀人动机就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随着真相被揭开,人性中那层最深沉的恶意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将这种恶意表达的淋漓尽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继续恨你。”而正源于这种恨意,让凶手杀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他身败名裂。作者通过对复杂人物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而也正因如此,《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阅读这本小说,越往后看,少的是几分接近真相时的恍然大悟,多的则是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有的人心是大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装得下,波澜不惊。有的人心是针眼,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好。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读书笔记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不要让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请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试图去挽留一个已经坠入深渊的人,否则你会被他一并拖入。
书中在结尾部分这样写:“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愿存在偏见的人们和被人歧视的人们都能够以此句来自省,从恶意中全身而退,获得应有的智慧。
《恶意》读后感6
《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是以加贺恭一郎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该系列的上一部作品是《谁杀了她》,该系列的下一部作品是《我杀了他》。《恶意》于1996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发行单行本,文库本由讲谈社于20xx年出版发行。《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的加贺根据现场的`烟头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确定他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sharen动机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总是听人念叨“东野圭吾”的名字,可是每当想起看看他的书时,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使得我与他一次次错过。直到大三,我发现在火车上的时光是最好的看书的时光,于是在几次的火车途中,我先后看了《白夜行》、《幻夜》、《恶意》这三本书。《白夜行》从高中开始就有人不断向我推荐,故事情节也被剧透得差不多了,尽管是本好书,但总带不来惊喜。《幻夜》是看完《白夜行》之后,有人说《幻夜》中的新海美冬就是《白夜行》中的唐泽雪穗,于是便找来看了。两本书里的主人公都是蛇蝎美女,所以在我看《恶意》时,我也不断得猜测幕后黑手是不是书中的某个女人时,结局总是大出我所料。剧情不断的反转,也使得我脑洞大开,一度以为这会是一个与《搏击俱乐部》相似的精神分裂的故事,可是事实却更加直白可怕。“我就是看他不爽。”就因为这一句话,让一个人处心积虑的想要杀掉另一个人。
我恨你,恨你明明被我所瞧不起,却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
我恨你,恨你的正义阳刚,显得我如此丑陋懦弱。
我恨你,恨你明明被我害得那么惨,却又不计前嫌的帮助我。
我恨你,恨你,偏偏是你,知道了我最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
所以我要杀了你,连带着毁了你在人世时的所有荣誉,哪怕我也会身陷囹圄。
《恶意》读后感7
人就是这么复杂的动物,正如以前听过一句话“朋友不好的时候,自己会不开心,朋友好的时候会更不开心”人往往复杂到自己都没法去理解,对亲人呵斥有加,对不相干的人却倍感亲切,要不怎么会有忠言逆耳之说,关于书上所说的`校园暴力,我到知道的很少,不过青少年时期对人性格确实影响很大,本作品给五分的原因是,做为一部悬疑小说,它达到了让结局没法猜中的目的,并且对当下教育中的问题也提出了意见,看中书中的一句话,老师所见的和谐,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猜透别人真的很难,而妄自揣测更是令人心痛,真正的事实必定藏在水面之下,露出的冰山只不过是虚掩罢了
中间猜想的地方:开始用一贯最不起眼的人就是罪犯,我猜的是理惠,但当后来前任死后,我就知道方向有误。后来涉及日高逼迫野野口写书,还拍下相机,并且日高夫人并未有何大动静,一度认为这只是日高和她夫人侵吞野野口文字的把戏,毕竟野野口并未和日高夫人发生实质性接触,不过到了后来结尾,真实感叹到作者的作品架构能力。
《恶意》读后感8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在《恶意》中,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背后的恶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直到今天,校园暴力仍然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再比如家庭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野野口的母亲就曾经在他面前,表达过对日高的不屑一顾,后来野野口对日高的一系列行为,谁说不是少年时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在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言语,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确实是这样。我们最难防备的就是人性的恶意。作者:海叶
《恶意》读后感9
以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交替陈述,读者和警察一起,在心中构建起受害人的形象,最后却出现巨大的反差,凶手确实很厉害!东野圭吾的手法确实也很厉害!
探讨一下凶手的心理,如最后所说,凶手最开始是因为母亲对邻居以及周围人的蔑视也产生这样的态度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嫉妒被害者,小学时嫉妒被害者一副大哥哥照顾他的关系,初中时作为校园暴力施暴者对被害者施暴,而被害者却能原谅他,嫉妒被害者的宽容大度,凶手也有作家梦,而被害者作为畅销书作家更让其嫉妒不已,还有一点,猜想凶手和被害者在初中时,被害者充满正义感敢于反抗校园暴力,而凶手内心想反抗却不敢反抗,还与校园暴力同流合污,协同强暴案的发生,这也加深了凶手对被害者的嫉妒吧。其实就是,凶手内心深处痛恨的人是软弱无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被害者那样的形象,而把想杀死的软弱无能的自己投射到被害者身上,加上绝症以及担心被公之于众的黑历史,最终导致了杀人。当然杀人确实也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要的是被害者的形象坍塌,因为自己已没有什么输不起的了,能再活几个月,再赚点影子作家的名声也算是锦上添花吧。或者,还有种解释:自己就要死了,拉上一个自己讨厌的人陪自己,让自己讨厌的人身败名裂。心理确实变态。也是,要心中怀有怎样的恶意才会这样,这样子的恶意要积累怎样多怎样长的时间才能爆发出来!
我想,凶手在计划犯案的时候,也许在计划犯案之前,已然也会意识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坏,也就是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心理太过变态吧,但他作了选择,下定决心,恶就这么恶下去吧。
潜意识的东西,哪天我们自己意识到了,要认真对待,有些东西还是可以纠正的,自我心理暗示和积极的行为。
《恶意》读后感10
从一开始被害人杀猫事件中就对被害人产生了一种厌恶感,并为他扣上了自私冷血无情的帽子,先入为主的概念真的根植于潜意识之中,再小的一件事触到了社会的顽疾都会顶着巨大的恶意,善良才是一个人最闪耀的品质。
从一开始到最后的真相显露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喷张,我从未想到一个人的`恶意竟来的这么没有缘由,“我就是看他不爽”构成了欺压他人的正当理由,毁了被害人的一生。
中午吃饭的时候还在和闺蜜探讨校园暴力究竟是欺压者还是被害者的心理有问题,我总觉得: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会无缘无故恨一个人,那个被校园暴力的人很有可能成长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不愿与他人交流,就算受到了别人欺负也是选择自我消化,不愿将自己的事告诉家长老师,才让那些恃强凌弱的人做为目标,饱受屈辱。可是闺蜜却说不能从被害人身上找问题,他们可能只是内向,而不能由于一个人的性格比较内敛就活该被受欺负,所以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正反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自家庭的教导才是每个人最初的样子,性格、品行、思维都会被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
劝你善良。
《恶意》读后感11
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东野圭吾的《恶意》,她说我看完之后会怀疑人生。
看完这本书,的确是有这样的感觉,但最能令我深切体会到这种无缘无故的恶意,是来自我的一篇文里面的评论。
这篇文的最后我用了反讽的`方式来写,可能是我的表达不够好,导致大家体会不出反讽的意味,遭到很多人的喷骂,但是呢,以下这位是最狠的。
在这位“兄台”不知道小编是男是女的情况下,臆想着对女性释放出很大的恶意,甚至口无遮拦地说出一些恶毒的话语。
我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但我觉得他释放出的这种恶意,能与《恶意》里面的野野口,不相伯仲。
《恶意》读后感12
这是读的东野圭吾的第7本书了,也是在涵姐的推荐后读的,果然值得一看。因为继《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被震撼之后,陆续读了《圣女的救济》、《梦幻花》、《分身》和《谁杀了她》,也许是审美疲劳或是期望过高,这几本书都没让我产生过多的感觉,以至于之后很长时间沉迷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言归正传,相较于一般推理小说层层深入的套路,《恶意》则是一开始就介绍出了杀人凶手,这和《圣女的救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二者的不同在于杀人动机,究竟是多么深刻的仇恨才让人不惜把自己也搭进去仍执着于“毁了他,毁掉他的一切”?
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嫉妒。因为这种恨不同于杀父夺妻之恨,而是“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我就是看他不爽”。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虽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你为人正义,处处帮我,知道我一切肮脏的过去却还替我保密,人生的路上一直在帮我,可我就是恨你,恨你处处比我强,恨你的人生一帆风顺,恨我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所以在我死之前,我也要先杀了你,毁掉你的一切,让你带着骂名下地狱,这样我也许会变得好受一些。
也许一些人并不能理解,嫉妒真的会让人产生这么深的'恶意吗?我不禁想起了《甄嬛传》里的安陵容,相较于屡次正面加害她的华妃、皇后等人,她更恨的是待她如姐妹的甄嬛。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一种长期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在作祟,”凭什么你什么都有了,而我什么都没有“,所以这就是我恨你的原因,你对我的好,也只是施舍冷饭而已。除非你跌入谷底,我才略感欣慰。
“升米恩,斗米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关键在于怎么正视它,但不能让它成为你坠入万劫不复的原因。朋友比我优秀,我应该为他开心,自己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变得优秀。“你精通跳舞,我便专长琴艺;你美貌无双,我便做个才女;你很优秀,而我也不差。”这便是眉庄之于甄嬛的友谊。
《恶意》则是把我们最普遍的嫉妒放大了而已,所以我也能做到对主角的理解。我们不会嫉妒马云为什么那么有钱,不会嫉妒那些明星为什么又瘦又好看,对别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不屑而已,真正让我们嫉妒的则是天天可以看到的眼前的人,凭什么我努力追求许久的东西你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凭什么你是个烟鬼,我小心翼翼的活着还得了癌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就像我也会羡慕狂吃不胖的舍友,羡慕看上去不怎么用功的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不应该让嫉妒成为你加害别人的理由,应该让它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尽人事,听天命,走自己的路,不再去计较命运的不公,不再和任何人去比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恶意》读后感13
读完最大的感触是,父母对孩子心理、人格的影响太大了!野野口修根植内心深处对日高的恶意即来源他母亲的随口对日高的恶评。野野口母亲那看周围一切不爽的病态心理,长久以来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他幻小的心灵,因为他母亲一再唠叨环境的.不好、周围人的低贱,而又无法摆脱,他自卑的同时滋生出如他母亲一样对靠近他的人的恶意,他看谁都不顺眼。随着他的成长这种偏执终于溶入了他的骨血,成就他自私、冷漠、狭隘、扭曲的个性。他从小在心底萌生对日高的恶意随着日高成长、成功日渐深沉,他母亲口中所不齿的那家的孩子日高的正义、勇敢他做不到,成年后的日高先他成为作家,更令他忌妒得发疯,继而更恨日高,以至于想要彻底毁了日高。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对另一个人怀恨在心,还假装朋友,这种事想想就令人脊背生寒。现实中是否存在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认为导致野野口一生行为的根源就是他原生家庭的影响,更确切的说是他母亲的影响。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在网上曾看到过的一句话,原句记不清,大意是:当父母这件事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深有同感!
《恶意》读后感14
本书通过写一个作家日高,和他的朋友野野口修。因为恨意,野野口修设计并杀害了日高。《恶意》这本书我是第二次再读,第一次并没有写下太多的感受。
第一次读书的感受是,恶意从来都是一个人的心理畸形引发的各种联动,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地域,性格,等好多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做的事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待问题的心态。而不是任由恶意滋长泛滥。
当两年后的我再次读《恶意》,除第一次笼统的概述,我看到的更多更多,而是体会到更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恶意到底能达到何种程度,让人不敢想象,再次读完之后更多的事无奈,恶意产生的无奈,我就是恨你,就是这么简单,我知道明明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我却还是杀了你,你知道我曾经的过去的.的猥琐不堪,但是依然和我交朋友,我知道你很善良,我知道你一直在帮助我,在我们再次相遇后不断的帮我去实现理想。但是,我就是恨你,恨你拥有的一切,恨你的才华,恨曾经不如自己的你比自己优秀,恨为什么你运气那么好,恨为什么自己不够优秀,恨自己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得了癌症,我把生活所有的恨都强加到你的身上,杀了你。甚至还杀死你之后败坏你名声。用杀你的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品格。
每个人都有对别人恶意的,不过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或许是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许曾经有的恶意在之后的交往里消失,但是恶意从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是无所不在。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最后,我不知道一个人可以恶意居然可以驱使一个人作出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恶意的背后,我们谁有没有那种恶意的瞬间,或许更让人脊梁发凉的是,曾经的恶意真的有那么几个瞬间差点就实现了呢。
《恶意》读后感15
东野圭吾的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风格是我很喜欢的那种。
精炼、简洁,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经常抱着他的书一天都放不下来。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句书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为恨万劫不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成名巅峰作品,被誉为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节,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与人心得描写,写出了唐泽雪惠和桐原亮司的复杂的“共生”的关系,反而对这一切的根源——凶杀案本身的推理过程并无太大关系。
比起《白夜行》,《恶意》是名副其实的推理小说,但是与一般推理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是谁,进行推理的不是凶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动机与过程。
或许是开头日高杀死了那只猫的缘故,确实,给人以日高是个坏人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更坚定了野野口的无辜和日高的狡诈。不得不说,杀猫的情节确实布置的极为到位。一个简单的谎言,成了本作的点睛之笔,让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顺理成章。在我们读到事情真相后,不禁心中感叹东野圭吾对人性的解读和他那强有力的逻辑。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如构架,时间轴,情节都比《恶意》要更加吸引人,时间轴看似错乱的把各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精彩至极。我认为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忧杂货店》,甚至比《白夜行》还要好得多。但是,毕竟《解忧杂货店》是本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与《恶意》这种推理小说相比无法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这里提到《解忧杂货店》的原因是因为《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为数不多的没有阴暗色彩的小说,这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恶意》,是本从头至尾都在写人性阴暗面的小说。与《解忧杂货店》是两个极端。
《恶意》中的那种恶意,在结尾处你也会被深深震撼,这本书不是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个人物视角来叙述整件事情的前应后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内心独白。不同的叙事方式也让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恶意不是来自语言的不堪、行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发的致命一击。即刻释放的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的心结。这远比任何语言、行动上的交错来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为作家十分成功后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认为这不是他行凶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时候经历校园暴力,胆小、自卑,日高与他一起受欺负。那时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对抗校霸的好伙伴,但自从野野口被迫参与施暴,内心便堕落了下去。长大后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来帮助自己,就好像觉得自己的道德与人格两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贬低。而小时候野野口妈妈对日高的不屑于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后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家庭,对年幼的野野口日后行凶的影响一定是极为巨大的。
一个人一辈子估计会有一两个憎恨的人,这是正常的,毕竟人有爱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情感。让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这种没有由来的无端的憎恨,谁没有过呢。
《恶意》读后感16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恶意》这本推理小说,被一个一个反转的剧情迷的神魂颠倒,内心起伏不断,光看封面就会不由自主的上去翻看。
日高邦彦的突然去世,拉开了这本书的帷幕,身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生死之大事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出版方,媒体,书迷等。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好友野野口修的登门拜访,被前来办案的加贺警官多次怀疑,最后确认为野野口修是真正的凶手。
其实案件本可以快速的.办结,但是野野口修迟迟未说出杀人的目的,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推理,直至加贺警官了结此案。
看了野野口修的自白书之后,我还是挺怜悯野野口修的,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但是当我看到最后加贺警官的质疑之后,我被彻底震惊了,震惊的原因是终于知道野野口修为什么要杀掉日高邦颜。恶意,是因为满满的恶意,与生俱来的恶意。
恶意,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憎恨一个一直帮助自己的人呢,中国有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文中的野野口修却是“恩将仇报”,而且还是蓄谋已久。在我看来,看清晰一个人要从四点入手(年龄,学历,经历和故事)。经历和故事尤其重要,可以树立一个人的三观。
三岁看小,七岁看大。野野口修从小就没有把日高邦颜看成是好朋友。原因就是野野口修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错误的,一直以轻蔑的口气在描述着他的小伙伴日高邦颜。说这不好那不好。导致野野口修从小就树立了嫉妒他人,憎恨友人的错误价值观。人生的几十年都没有扭转过来。所以他后来有了万丈深渊的恶意,有了报仇雪恨的歪行为,歪主意。
究竟怎么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呢,我觉得是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野野口修的母亲是一个乐观向上,知恩图报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有种感恩,互助,自信的心态在里面,孩子不会成长为一颗歪脖子树。
这也说明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尤其要杜绝制止打击校园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对于欺负一方和被欺负一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欺负一方会形成暴力解决事情的价值观。被欺负一方,如果总是得不到公平对待,物极必反,就会心理阴暗会有打击报复的心态,长大之后甚至会危害社会。不能用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恶意》在我看来,应该反思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其实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心态向阳,积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满怀感恩,满怀希望,努力过好这短暂的一生。作者:蚂蚁心林
《恶意》读后感17
一直都很喜欢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他的悬疑小说吸引人之处在于对人性的刻画和缜密的推理逻辑。
本书《恶意》在逻辑情节上就十分出彩,首先它使用日记体,在野野口修和加贺警官的交换视角里揭露日高邦彦死亡的真相,过程也是一度的反转再反转。
读完之后感悟最大的是对野野口修其人,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自私且嫉妒心极强的人,在他身上能够看到人性恶的一面。他对日高邦彦无由来的恶意和精心的伪装让人不寒而栗,甚至让我不由得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人。
社会是复杂和险恶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说真诚才是必杀技,但是浮躁的.人心和滥情的交往早已使得真心变得遥不可及。
我讨厌野野口修,却也同情他,他用他的智慧布置了这样一场大局,目的确实为了伤害他人。
我相信人无完人,但害人之心不可有,这也是每每读完东野圭吾的书会获得的哲理感悟和人生体会。
《恶意》读后感18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东野圭吾的书都是到最后的时候开个大反转的。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恶呢?我始终相信人性本善的。每个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出了社会才被染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野野口的恶意也可能是跟他妈妈的抱怨有关,跟他初中的校园暴力有关,他的妒忌让他谋划了这场杀人事件。
生活中也听到了很多关于校园暴力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校园暴力存在呢,我觉得社会价值观有关系,跟家庭也是有关的,都说爸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的行为对小孩的行为是最大的。这两天的新教师培训的戴老师说了,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怎么做,自己要先以身作则。父母想要孩子多读书,自己要先看书,而不是自己玩着手机看着电视,跟孩子说,要多读书。所以别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也有段子说,想要毁掉一个孩子,那就给他一部手机吧。
这书中一个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为什么会伤害受害者,他竟然说,我就是看他不爽而已。现实生活也确实很多人也是说我就是看他不爽,所以我就打他。是长相碍着你眼,还是吃你家米了,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一句话。我看你不爽我也打你,你让不让啊。校园暴力一直存在,学校能教育,但是没办法完全消除的。
《恶意》读后感19
看完东野圭吾的《恶意》,顿时觉得世上什么人都有,冷汗直冒。无论你是多么亲切友善的人,帮助亲朋好友毫不吝啬,但是,只要一个人打心眼里对你很不爽,对你心怀恶意,你帮助他多少,解决多少难题,他都不会对你心存感激。反而你表现得越真诚,他越是增加对你的恶意。
在小说开头,野野口修说日高邦彦由于邻居的猫打扰到他的生活,所以毒死了邻居的猫。因为这,我对日高有了很大的偏见。无论后面剧情怎么发展,总是想起日高是怎么坏的。可是,在以为小说高潮已经过去了,却不想来了个人物的'反转,原以为日高是小说里最坏的人物,原来野野口才是最恶毒的,日高是好的。邻居的猫是野野口毒死的,并非日高。日高曾在他的作品《忍耐的极限》里写过,邻居的猫经常在他的院子里拉屎,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又由于日高在《忍耐的极限》里还说过用什么方法去毒死这个猫。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日高这个人物的性格逐渐清晰起来了,所以按照他的性格是不会害死猫的,而野野口因为对日高的恶意杀死了猫来栽赃陷害日高。
什么样的动机让野野口对日高有这么大的仇恨,让人害怕的是,仅仅是因为对日高很不爽。一个从小就帮助自己的人,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因为自己得了癌症快死了,别人生活如意最终起了杀意。
看了东野圭吾的很多小说,每次都会来个让你措手不及的反转。凶手每次在前文似乎都是个大白兔,最后才发现是个真正的大灰狼。
《恶意》读后感20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却分明令人感觉沉甸甸的书。从樱花到杀猫事件......一个个伏笔令人大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分过瘾。
本书还探讨了校园暴力:将同学衣服剥光,缠上一层一层的胶带扔至体育馆;往同学书包里扔狗屎——“欺负一下而已”,“仅仅是看他不爽罢了”。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恶意的传染”,胆小无能的普通学生,为了不受校园暴力者欺负,成了共犯。
加贺曾遇到一位饱受欺凌的学生,加贺教他武术,希望他能坚强起来。可他却在又一次被欺负时,拿起飞刀,刺进了带头那人的左胸。进管教所后,他再也不愿见到加贺。为什么?是怨恨加贺教他武术间接导致他动手,还是因害怕看见加贺失望的样子?我觉得是后者。
后来啊,那些曾参与校园欺凌的人,都好好的活着,与普通人无异。那些被欺负的人呢,心底所受的创伤却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没什么大事”就能治愈的。
“恶意”这个题目取得很妙:不仅是指野野口因嫉妒等因素对日高产生的恶意,更是指校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产生的`恶意,至于为什么——“看他不爽而已。”
杀猫事件真的也很妙,野野口自己杀的猫,在手记上却说是日高所杀,因为与案件并无什么关联,所以警察没有去查此事真假,但心底却有了对日高不太好的印象,埋下怀疑的种子,也促进了他计划的实施。
实施杀人计划的第一步,竟是人为制造一个杀人动机。被逮捕是早已料到的结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暴露真实动机。计划之缜密,只是为了贬低日高人格,让其死后受世人晦骂,这种恶意,实在令人喟叹。
制造各种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警察因认为它们是能指认嫌疑人的重要证据而漏以查清真假——野野口真的是个心理学大师,很好利用了警察的思维弱点。这个和杀猫事件都很让我觉得思维定势之险,唯有跳脱了思维定势,才能追寻到真相,加贺是真的很厉害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全篇结构特殊,文字张力十足,伏笔满满,很有东野圭吾的味儿。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间韵味,唯有亲自阅读方可体会。
【《恶意》读后感】相关文章:
恶意读后感02-25
《恶意》读后感05-05
《恶意》读后感04-22
《恶意》精选读后感04-20
读《恶意》有感03-03
《恶意》读后感(15篇)03-12
恶意读后感15篇03-10
恶意读后感(15篇)04-20
《恶意》读后感(精选27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