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38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
自认为上次读《非暴力沟通》已经很认真了,今天拿来重读,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在前言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端。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完全正确,他为什么总是执迷不悟?我们自认为自己正确无误,是源于我们的自信,可是我又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就纠缠于为自己辩护,最后谁也战胜不了谁。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却徒增烦恼。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说服他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沟通方式,我们要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初读这句话,觉得作者真是没有底线,怎么连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进行区分了,那这世界上还有正义吗?如果对于不道德行为不去谴责而放任自流,哪里还有公平正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对对方以道德或不道德进行评价,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书中又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非常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中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句话清晰的给出了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觉察不够。我们表达的错误,是因为我们觉察的不准确;我们体会不出内心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而我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将他的话视为攻击,而当作来自人类同胞的礼物。”当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觉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
读完《非暴力沟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其一,马歇尔。卢森堡是个很聪明的人,他能通过无关或反面的语言了解说话的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有种遇到知音样的感觉,而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人与人之间随着年龄、阅历、立场的不同,想法也会不同,但是哲学上说“别人也是另一个我”,也就是说人性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与人沟通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想问题,可能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言行。准确了解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和。当我们生气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愤怒情绪怪到别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气死了!”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
这样的话一出口,对方要么是否认,心想“怎么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别人”,要么是自责、内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见生气的时候少说话,减少语言伤害发生率。先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生气的时候也少做决定,因为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沟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样。老外沟通模式比较开放,有一说一,心里有想法会直接说出来,照章行事。
而我们中国人常常心口不一,说是,可能是不是,说不是可能是是。我们比较含蓄,很少会把想法直接说出来,甚至一句话可能有好几个意思,中国人是最难琢磨的。
我们还容易反驳别人,即使心思被对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说“不是”。据说国际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写的,不能用中文,因为中文一句话含义太多,有争议的时候不好解释。
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处处留余地的民族,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心里有对方,开心好说话,心情好的时候说什么都愿意听。愿我们成为心平气和的人,用和气的磁场去感染别人,有爱,有心,好好说话,开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听过让自己不舒服的耳语,也经历过让自己内心痛苦的沟通过程。在我看来,不一定是当面的谩骂以及嘲讽才算得上暴力,虽然那些难听的话语只是一瞬间的冲击,那些隐性的暴力语言,却给心灵带来长久的伤害。
我想这些所谓的“暴力”在孩子心里会种下怎样的种子如果说我们阅读了很多关于暴力的书籍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辞,在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带给对方的舒适以及礼貌的话,但不妨回过头想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孩子因为老师或者家长在他年幼时对他的否定和批评而将他那颗面对世界好奇的心灵扼杀在摇篮里。
很多时候成长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家庭成长中,我很感激他们,尽管我们曾经用多么令对方痛心的方式去证明我们对对方的爱,但是我从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理解与表达爱。在阅读完书中前两个章节时,我发现要不使用暴力,也要掌握一些方法的。例如:“你真的懂我吗?”“你不懂我”其实“懂”这个字眼,是需要双方的努力,若只有一方的努力,那么所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东方父母的教育中,大多都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这个规则,孩子就要符合他们的规律,这叫做让孩子从小围着父母的'意志转。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有隔阂,问题大多都是来源于父母本身。他们往往会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什么事都要听我的,因为我是过来人,不会害你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常常用命令的语气让我们去达到他们心里的那个预期。书中写到,一位母亲对正值青春期的儿子说:“你应该将电视机旁边的脏袜子洗了”若他把那句用命令的语气换成“我希望或者你愿意将电视机旁边的袜子洗了”这样会出乎意料的达到你所期待的有效沟通的结果。
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刚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讲说话的技巧,读完才意识到,沟通的本质不是在于如何去说,而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如何去想,如何去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简单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换位思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4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5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习,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习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习,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6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7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的话语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为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对。如果你从说第一句话开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打开心扉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有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如果谈话偏离主题或者让很多人感到无聊,可以打断讲话人,因为讲话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无聊。没有人想自己讲的话被当作负担,比起假装在听直接打断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使用“应该”这个词,只会加重自责。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责,就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愤怒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A、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C、体会自己的需要。
D、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老师和新手妈妈读,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需要慢慢学习。当然,也很适合用来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8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身体暴力都源于语言,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竟然不自知,这些伤害不露声色,仅用只言片语便使我们遍体鳞伤,进而激怒受害者时,马上将小问题发展成“身体的暴力”,使他们情绪失控、难以自已,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对方的“暴力”反击时,让我们才觉悟到自己说话的得失,伤害了对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时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彼此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和愿望,不能倾听对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沟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学会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说出伤害人的话,学会了好好说话温柔以待,言语上不再批判、指责、诋毁、猜忌、比较、命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口不择言等无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们坚硬的盔甲,直至内心深处。
非暴力学会创始人阿伦。甘地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无情。
而改变沟通方式则是转变生活方式,改变无情世界的最佳途径。
《非暴力沟通》教给了我们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与体会观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体请求,明确表达内心,提醒我们觉察和内省,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需要。
只说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不要妄加评判,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凭主观意识下定义;
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连同自然而来的情绪,不要试图影响他人判断,而将感受与想法混为一谈;
在表达需要之前,先摈弃自己的情绪因素,不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清楚表达出来,请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询问和反馈,有效地帮助对方。
不要吝于表达感谢与赞美,大方表达与接受。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沟通方式,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不经意的习惯。非暴力沟通源于爱,让我们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难题,让爱、关怀与欢乐融入我们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9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0
小时候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会对我说:你先别哭,好好地说,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就行了。
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事情弄成这样,还敢哭,知道错了没?!
如果说要把《非暴力沟通》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把事情说具体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种意义层面上前,先就当下的事,有条理地表达出前因后果,再说出当下的真实感受,便是好的沟通,或者沟通的基础。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亲是典型家长的威严树立,奶奶引导我建立沟通的前提——真实表述事情的过程,母亲告诉我延续沟通的条件——表达感受。彼时年幼的我当然是无法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一起来看,但是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早年养成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得以显现,特别是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引发了更多共鸣。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那么,怎么开口呢?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会直接下定论,而是先回到原处,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再逐一寻找证据,通常我们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绪,但是为了解决暴力本身,情绪的冲动并不是答案,只是我们表达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像探案一样,首先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我们听到的或者说过的语言现场。“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关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先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再以此为基础,发现对方的需求。也许心门不只一扇,我们依次打开,去互相展现,对方才能看到门后那个你的真实世界,才愿意张嘴说出爱或者有关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1
本书中指出的问题,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压抑个人的感受。在中国,我们每个人被各种关系定义: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属……每个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至于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当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样重要。非暴力沟通提供了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别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
我认为这种沟通方式尤其适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员有着不一般的`感情纽带,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但同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矛盾。如果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处理,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伤害。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四个要素有两种用法: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书中对整个体系有着详细的介绍,我只想讲两个我感受最深的点。
区分评论和观察结果:
我们总是下意识对我们看到的事物进行评论,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会说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这就是一条评论。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我仔细考量我的观察结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应该是这样: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种全新的沟通体系,解答了我的“怎样做才算不评判”的疑问,让我知道了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产生的负面情绪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本书带了我如此多的帮助,我读完以后感到非常的惊喜,忍不住想要推荐给其它人。
倾听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倾听。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而且他们的探索不会预设前提。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应对这样“不讲理”的探索让他们头痛不已。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不乖”的小孩。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当我们被理解的时候,我们会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愿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愿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倾听呢?当我们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请求)去表达自己了以后,我们也可以基于这些要素去倾听和理解他人。
我家饭饭不到三岁,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当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当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只要能够认真的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让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来的沟通就会变的容易许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2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则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以及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它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书分十三章深入的阐述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通过对这本书的精读和书中的一些练习,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3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4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5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6
是一本想要安利给全世界的实用性沟通教科书。
在翻开书之前我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很有趣啊,是很久没有读过的标准科研文章型指导读物,读起来逻辑通畅条理清晰,实操性这方面怎么说呢,是一种要让人一点一点潜移默化从而达到纯熟运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中国人也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我们总是更期待别人通过自己的字里行间来感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吝啬于真诚通透地表达,这样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及隔阂。(看完书发现其实所有人类都有这种依赖性造成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旨在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表达以及沟通,更或者说,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认识以及表达自己。观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真实需要,从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传递“非暴力,爱自己”的精神,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观点和理论非常实用,阅读的过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况,不时在想“如果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应该怎么表达呢”,练习的这种过程其实也很有趣。至于具体实际操作,其实真的挺难,因为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顺畅的沟通环境或者说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间,而现实生活中,哪怕自己内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沟通想要去爱人人,但是当遇到铜墙铁壁一般拒绝沟通的对象,或者说一时之间的情绪波动,(就比如真正在路上开车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还是会很苦恼于难以控制自身情绪,无法熟练运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还是会尽量去做去练习吧,如果真的能熟练运用感觉还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7
这周我们读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的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当我看到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着,特别是针对于我们女性朋友们,往往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却会忽视个人的需要。
在讲解里面的案例时,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想要的东西只要一开口便会遭到反对或者各种理由搪塞你,渐渐地就不再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包括现在结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节别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会生闷气,没好气的针对老公,情绪就会波动。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也会莫名其妙的对孩子吼几声,所以让自己成为“情感的奴隶”。
老公喜欢打游戏,即便孩子写作业,他只会沉浸在游戏中,把游戏声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这个现象,就会有无名火涌上头,不管孩子,不做家务,越想越气之下,便是大发雷霆的对他说:“天天只会打游戏,打游戏。”而他看到我这样,跟没看到一样,继续玩,所以这样的争吵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现在我看了《非暴力沟通》以后,说话的语气和情绪慢慢都会缓和一下,边试着表达内心的想法,让他知道我的需要。便会对他说:“我建议你把游戏声音关小点儿,这样宝宝注意力才会集中起来写作业,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会那样做,现在打游戏都会关掉声音,这真的让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后有种愉悦的心情!
这让我明白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是多么的痛苦!直接说出来,还会获得对方的积极回应,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8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是因为参加了后亭、民主、东唐和沙四这四个村委共同主办的读书会。也是因为我在育儿的路上遇到了困难,促使我捧起了这本书。
在我没有读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语言也会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肤浅地认为只有行动才是暴力的行为,从来都不知道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书抽空把它完整读完历经了一个月,可能是外国语言翻译过来的,自己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同时也跟着书友们在线上共读,每个参与共读的书友们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还有线下课的.交流,带读老师的耐心引导,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怎样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只会指责、否定、说教甚至打骂,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是自己的感受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更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让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就是一种暴力的行为。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学会使用爱的语言、换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让自己平和地跟他们沟通,学会用语言表达我们的爱。
倾听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也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变得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就是观察而非评论,表达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说出内心最真实的需要,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而非命令。这只是我读后的一点点感想,当然想要将它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还是需要我们刻意地练习和多次细细品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梁莲)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9
我已26岁,这样的人生,好像很好,又好像很糟糕。但没有关系越努力越幸运。曾经,这个城市的每一天都让我灰头土脸,所以今后的日子我想遇到一个能让沙漠里开出蔷薇花来的人。三观一致,能谈得来,能为对方着想,能在一起一辈子。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世上任何事摊开了讲都透着一股悲凉,就像生离比死别更可怕,就像想你这件事,躲得过昏暗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啤酒瓶,黑眼圈,吐不圆的烟圈,甚至冰冷的半张床,让我无数次泣不成声。但清醒的时候我又质问自己,谁离了谁会过不了?并没有。所以,再见了,不是你不值得留恋,而是余生,我想要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今晚的雨下的很大很大,因为周围静得让人头皮发麻,昏暗的灯光微醺了我的眼,嘴里泛苦的冰啤酒让我更渴望遇到一个能给我打伞的人。摸索着手机放上几首老歌矫情一下,每句似懂非懂的歌词里,总觉得写的`是我自己,即使不知道哪里相似,但每句歌词都像在刻画我的过去我好像有些醉,但又特别清醒。醉在小王子拿着玫瑰走向我,又清醒的知道盖世英雄架着七彩祥云远去。但这一次我没有很难过,因为闺蜜告诉我,我的齐天大圣还在后面,你是别人的齐天大圣。经过镜子的时候,给了自己一个由衷的笑,我想,我今晚才真的从心里释怀,你好好陪她,我四海为家,我这么一个开朗又酷酷的人。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后来我知道对的人就是,一个你和他在一起,可以舒舒服服做自己的人。我想遇上这么一个人,所以这次我要自私一点,我要用全部的幸运祝福自己。爱自己,爱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0
这本书由老师推荐的,其实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则故事,但是却觉得格外值得阅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写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说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希望在与他人接触时受到伤害;同时当今的社会关系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人做出评判以此来确认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缺陷,在沟通时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在沟通中改变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导致与人有效的进行沟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非暴力沟通是增加与人沟通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拿我之前经历的一件事情来说吧:学校组织了研学旅行,要出发时发现名单上并未出现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点烦躁,负责人让我打电话联系老师,可我联系老师时,语气既不尊重又处处展现着“暴力”,可老师那时的声音听起来明显是被我吵醒,可我依旧得理不饶人,老师也依旧耐心指导我,帮助我。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后,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的行为多么的不好,我就得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以后遇事要冷静点。”确实,我是个不太能冷静下来的人,我也后悔了,我为什么不能冷静坦然地去处理问题,为什么要对他人使用“语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当时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语言暴力”,那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书,用非暴力来让爱融入世界。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1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人类有很多感受,伤心呀,高兴啊,失望啊等等,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而引发,通常我们习惯把这种感受归结于那些行为或者是言语带来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们有这种感受的。例如有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实我的这种感受,来源于我自身的需要(我做为孩子的母亲,我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这是我深挖之后发现的,这个真的需要练习长期的练习,形成一个习惯,一旦发现自己的感受及时去挖掘内心的需求,否则的话,我们还是非常容易把别人的一些言行当成我们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个心得就是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应该是处于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阶段。有时候觉得日子过的就特别憋屈,特别委屈,原来自己是在牺牲自己,迎合别人,光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总想着让别人满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会好过一些。但是这样做的后果,自己非但没有更好过,而且确实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儿似的,不想让任何人失望,那么就只能委屈自己了。当别人一不高兴,我通常会自责或者心虚。成长的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我们有爱有力量,我们乐于分享,乐于贡献,乐在其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要的就是那个香,我乐意要那个香!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2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3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鸦片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4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5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
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6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对,在上班的时候写读后感有点不太地道。但雨声加上耳朵里穿来温馨流淌的轻音乐,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这几年看了很多书,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动容易看到美好的.东西。虽然作为人还是有很多难以消灭的弱点。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本书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挖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当时我还说,我不赞同这句话,当我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时我再去反驳你。但,他是对的。无论这句话看起来多么自私。
我们痛苦,难受,伤心,开心,委屈。很多人把让自己有这种体验的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关闭了走去自己内心的大门,却在别人面前搅乱是非。于是争吵,暴力,冷战。伤害了双方。
闭上眼睛,好好去问问心里那个声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对方,不带任何提前预见的标签去体会对方。全身心的去帮对方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真诚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会被打开。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世界会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7
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偏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8
这几天空闲读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刚开始仅仅把它当成心灵鸡汤类型的书。打算就这样翻翻就得了,但是实际上看完以后发现确实是一本好书。
作者首先讲了问什么要非暴力沟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个年代,他被白人当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当成白人,因此两头受欺负。后来作者去了美国,在美国他也没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经常会被美国人当成犹太人,也会因此经常挨打。他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这场冲突中丧生。这让作者明白原来暴力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让问题严重。
《非暴力沟通》还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意义。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概括了它的意义:虽然我称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非暴力沟通的.主要点是表达,比如表达观察结构,表达感受,表达需求,表达感受,表达请求。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来处理,一切以需求为中心。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学会沟通和表达。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9
回顾一下这两个月的日子,感觉过的很快,其实亏了我进了精进八组,不然凭借自己的毅力很难坚持每天看书,一个月一本的速度。如果不是大家相互比较鼓励很难坚持下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吧!感谢这本书带来我不一样的观点,毕竟我以前虽然生气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表达过我内心的需求,也就没有时刻理解别人的需求。
明天老大该参加学校的.考试了,我是很希望她今天晚上能再坚持写写作业看看书的,但是似乎她没有这样的想法,放学后看电视吃零食,提醒了她好几次她都不为所动,到吃完晚饭了她爸爸让她去学习一会,结果她哭了。本来今天回家来给我看看她的试卷,考试比以前进步了,她跟我说她要明天争取考试到95分以前,她有信心,我很高兴她这么想。
我试着和她沟通,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反正明天就要考试了写不写作业无所谓了?是不是这两次数学语文考试都是90分以上了所以你很满足了?是不是想玩一晚上?放松一下?”
我问的这些孩子都点头,那么我理解了她的需求。后来她跳到床上,不夸张真的是跳起来的,她说羡慕老二天天可以自由自在,然后说了一句很戳我心的话:“今天终于这么早上床了,还自己早早洗漱完毕。妈妈我好高兴啊终于可以自由自在了,放假一个星期呢,不用写作业想干嘛干嘛,只是提前一天吧了。”
唉,没再催她写作业,就今晚玩吧。实在是不好再让她写作业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0
这本书其实有点戳着我的内心,自己从前认为正确的做法,但是在过程中,我正在不知不觉的“暴力”对待他人。而我在这本书中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对待他人和更爱自己。
“我这个人说话直,你别介意。”是我以前经常说的第一句话。而现在,我想对以前的自己说:“对不起,我介意。”我一直以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说话的方式是什么,别人都可以接受,但是事情好像并不是这样。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你无法接受我的“忠言逆耳”,是你的小肚鸡肠。
说到这儿,真的要感谢那些一直在包容我的朋友们。但是我无形中的“暴力”一定曾经让我的朋友们受伤。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真的是创造幸福的沟通方法。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倾听,学会爱自己。用“祥和的.语言”去对待“暴力的语言”,这比恐吓更有效果。人类很自私,都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书中其中一个章节给我很深的启示,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爱自己。把自己放进一个大环境中,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但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当我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同时试图用理解自己的方式去积极理解别人,我和父母现在的沟通也是如此,毕竟能和最珍惜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是多么幸福的事。
我想我会反复琢磨《非暴力沟通》,积极地将它带进我的生活中。我想当我学会正确地和别人沟通,这也是爱他人和保护他人的体现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那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性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化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且倾听他人。”
读了这本书之后,回想起来,我发现似乎有很多次的争吵、埋怨、不满的事情如果用上非暴力沟通,情况就会变的很好,记得前段时间,我跟妈妈吵了一架,因为我总是喜欢在房间梳头发,而我的头发又喜欢在喜欢在梳头发的时候掉很多头发,妈妈就很生气,觉得这样子不好,问我为什么不去卫生间梳,我是因为我梳头发要对着镜子分刘海,早上起来头发实在太乱,但我当时心里憋着气,就回了句,我喜欢呗,你管我。妈妈顿时气了个倒仰,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我应该学着引导着妈妈把生气的情绪都说出来,或许那时我也已经冷静下来,并能把这次冲突解决好。由此可见,如果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会多一点好的沟通。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让生活多一点“爱与和平”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2
这本书读完了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时间来写这个读书笔记。等到我开始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读过的书,大多数是这个情况。
很久以前,我立过一个flag,我说每读完一本书一定做一个读书笔记。现在,我很庆幸我立的这个flag,因为我发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又将书读了一遍,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并不多。
我对心理学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因此,这本《非暴力沟通》也不例外。
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此书),也因此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虽然这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但是,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套实现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学。
如书中所讲,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留意一下现实中的谈话方式,我们发现,有一些话确实会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这本书的核心,希望是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既充分表达自己,又能够去理解他人,实现人与人的和平相处。书中所讲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怀疑,只是我感觉做到那样并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3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4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习,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5
假期七天,和陈一诺共同阅读学习了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非暴力沟通让我学习了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认识到了其实在平时教育中存在的隐蔽式暴力,不仅会加大彼此的矛盾,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书中强调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充分认识观察与评论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她全面打开自己的感官,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保持客观的视角来描述事物,这一过程中,对她语言表达的提升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自己而言,反思如何正确的观察她的行为,不应盲目的给她贴上负面标签,正如那首诗里所说“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其次,印象深刻的第二要素体会和表达感受,重点学习了怎样引导她敞开心扉,正确的表达她自身当下的`感受,包括教会她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这也是以往沟通中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也让我明白了倾听的力量,我必须躬下身子全身心的倾听,才能听到她发自内心的感受及需求。
非暴力沟通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沟通之门,同时也架起了家庭表达与倾听的桥梁,七天时间很短,非暴力沟通中要领悟及实践的要点及技巧很多,沟通是双方面的,接下来我们会花时间继续认真学习,乘着非暴力沟通的翅膀,带领陈一诺共同到达爱,理解,和谐的教育彼岸。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6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的修行,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在沟通中做到“非暴力”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前提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是外在的表现,有时候是类似“冷暴力”的状态,无论哪种都会被对象准确的接收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依然在我们心底,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如何释怀,把情绪转移、化解掉,用爱的语言表达自己。任何关系都需要我们去维系,包括我们最亲近的人。当然,在处理情绪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把握原则,坚持自己的底线,不应该一味的仍让退步,把自己的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双方达到一种最舒服的状态。
书中也对产生暴力情绪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我们有情绪、甚至生气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准确寻找到需求非常关键,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让双方的情绪稳定下来是前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沟通,面对一些让自己情绪不稳定的事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发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双方受到更大伤害。静下心来寻根溯源,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剖析事物本身,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学会倾听,培养自己的爱,让身心得到更好的修行,遇见最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7
最近参加了读书会,连续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非暴力沟通》,前两本书里,我认知到了很多沟通技巧,而《非暴力沟通》却让我发现了爱和和谐,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我们生活在关系之中,冲突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它带来两种结果:更亲密的关系或者更坏的关系。在冲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内心的宁静在冲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语言的暴力来维护心中的和平,可是在这个时候,心中已没有了爱。
而“倾听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当我心中悠闲的观察那个“冲突”,用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发现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而我就越不怕与对方坦诚的沟通,在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爱与和谐。可是想要获得这个能力太难,当我内心感到煎熬时,却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倾听对方,我感到异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爱”终究会给我指引,让我在善中绽放。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读书是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达彼岸却是需要时间来修炼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写到:“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对自己痛苦和焦虑的感受,而是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时美才会存在。当“自我”不在时,美就存在了,随着对自我的放弃,美的激情就生起了。”希望在冲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见事实,倾听对方,获得内心的平静,发现爱和美。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8
正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给大家分享下目前所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刀子嘴豆腐心”“说话直”“都是为你好”特别是亲人或者是关系好的人说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接受不来的事或者话,用这样的句子当挡箭牌我们只好哑口无言,以后我们可能就会越来越少的沟通。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如果她直接“我想吃冰糖葫芦”,我们就会给讲,不可以,怎样怎样不好,孩子也会回了曲线去提需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02-28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2-16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范文10-0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0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9-2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9篇03-1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0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9-2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