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2-10-07 16:19:06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论语》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论语》读后感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论语》,让我进一步了解孔子。

  在读《论语》中,令我体会最深的两个方面:一是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养。这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以及如何处事待人。

  孔子在学习方面的很多言论给我很多启发。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思考与学习应相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导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应做到“学而不厌”。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令我敬佩。

  学海无涯,只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为他们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做到“敏而好学”。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下,我们还要做到时常积累点滴零碎知识,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上,只有脚踏实地的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才能积少成多,最后拥有庞大的实力,摘到成功的圣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孝。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观其意;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学着替父母分忧,尽全力做到令父母满意。

  孔子在待人处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习礼乐才有意义。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张,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为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到了众多人的钦佩,但他仍是有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主张”仁“的学说。我想,这也许就是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之一吧!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3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在《论语》中我看见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

  《论语》读后感4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论语》时觉的几则特别好,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知识总中可以发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怎样做君子,君子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懊恼。动口不动手。小人恰恰与君子相反更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论语》是我国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认真体会,而且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论语》读后感5

  自从我有了《论语》这本书,它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感受最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这句话真是一句千古真理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别人不理解你。爸妈有时不理解你的感受,同学有时不理解你的行为等等,可是,只要我们不恼怒,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这样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有修养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班学习,在课间休息时,我发现前排同学张梁的书掉在了地上。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正想拾起那本书,张梁走了进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我:“你干什么,怎么把我的书扔在地上?”还没等我解释,就转身把我的'书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看着他,我还是默默地捡起他的书放在了他的课桌上,然后弯腰拾起自己的书走向座位。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走过来批评了张梁。张梁这才知道书是在自己走出座位时碰到地下去的。下课后,张梁忙向我道歉,从此我俩就成了好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品德。通过《论语》的这次解读,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宽宏大量一些,不应该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学着做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会做君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了。

  《论语》读后感6

  中华文化,千年积淀,深深的凝聚在《论语》一书中。

  ——题记

  本人才疏学浅,未能参透《论语》一书中深刻的道理,也未能根据书中内容而引经据典地讲出一连串的引人深思的感想。但在此,我只求简略的谈一下我在看完《论语》一书后的感受。

  “仁”

  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因此,“仁”也是《论语》中的主要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高。但到底,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于是,孔子便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仅仅是接近于“仁”,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或许,连孔子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或许,“仁”在孔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地位之高甚至于没有一人可以达到。因此,只要做到接近于“仁”便已不错了。

  “学”

  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非常大,他主张“有教无类”兴办太学,弟子达三千之多。那么,孔子又是怎样理解和对待“学”呢?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告诉我们“学”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与“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

  这些语句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学者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学”字而不断努力,奋斗,倾尽自己的一生。

  “君子”与“小人”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可谓是高频率词,而孔子也曾发表过很多关于这两个词的言语。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太多太多的语句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太多太多的语句警戒激励着我们。可是,如何才可做到“君子”呢?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我们便开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在争做德智体美劳全优的现代学生;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帮助着他人,以此来方便他人,快乐自己;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起行。”于是,“少说多干”成为了我们的口号。

  “君子”于“小人”绝非几句话就可以辨别清楚的,但若无这几句话,则可真是分不清了。

  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论语》读后感7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习,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习、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读后感8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导。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

  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读后感9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后感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读后感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他的言传身教被弟子所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有名的《论语》。每每诵读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最喜欢的是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则对我启发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时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去帮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特别是在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决,包括友谊,我悟到:在生活中诚心诚意对待朋友,有困难尽力帮助,这样的自己会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悦;在工作上,我时常反思自己在上课时,有没有把重难点讲清,有没有关注学生,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有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当发现学生还学不懂时,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备课没有认真,授课时没讲清楚,表达的方式是否准确,在课后辅导学生时,是否做到耐心细致讲解;在学习时我也时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训还是校内教研,还是导师指导,在这些过程中我都能虚心学习,并多钻研复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那个年代什么都很慢,古人们的人生也在慢慢规划,正如孔子所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每到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而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急于成功,忽略了做学问的`乐趣,也没有了古时悠闲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却没有因此提升,快乐少了。

  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还有很多,现在,让我们不妨慢下来好好品读孔子留给我们的思想,虽然有些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经典永不会过期,值得我们诵读。

《《论语》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摘录10-06

论语的名言02-20

《论语》名言02-22

论语经典名言02-22

《论语》教案02-01

《论语》读后感08-18

论语的读后感03-18

论语读后感08-27

论语读后感(精选)07-31

《论语》的读后感10-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论语》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论语》读后感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论语》,让我进一步了解孔子。

  在读《论语》中,令我体会最深的两个方面:一是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养。这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以及如何处事待人。

  孔子在学习方面的很多言论给我很多启发。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思考与学习应相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导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应做到“学而不厌”。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令我敬佩。

  学海无涯,只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为他们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做到“敏而好学”。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下,我们还要做到时常积累点滴零碎知识,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上,只有脚踏实地的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才能积少成多,最后拥有庞大的实力,摘到成功的圣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孝。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观其意;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学着替父母分忧,尽全力做到令父母满意。

  孔子在待人处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习礼乐才有意义。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张,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为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到了众多人的钦佩,但他仍是有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主张”仁“的学说。我想,这也许就是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之一吧!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3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在《论语》中我看见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

  《论语》读后感4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论语》时觉的几则特别好,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知识总中可以发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怎样做君子,君子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懊恼。动口不动手。小人恰恰与君子相反更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论语》是我国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认真体会,而且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论语》读后感5

  自从我有了《论语》这本书,它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感受最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这句话真是一句千古真理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别人不理解你。爸妈有时不理解你的感受,同学有时不理解你的行为等等,可是,只要我们不恼怒,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这样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有修养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班学习,在课间休息时,我发现前排同学张梁的书掉在了地上。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正想拾起那本书,张梁走了进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我:“你干什么,怎么把我的书扔在地上?”还没等我解释,就转身把我的'书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看着他,我还是默默地捡起他的书放在了他的课桌上,然后弯腰拾起自己的书走向座位。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走过来批评了张梁。张梁这才知道书是在自己走出座位时碰到地下去的。下课后,张梁忙向我道歉,从此我俩就成了好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品德。通过《论语》的这次解读,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宽宏大量一些,不应该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学着做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学会做君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幸福了。

  《论语》读后感6

  中华文化,千年积淀,深深的凝聚在《论语》一书中。

  ——题记

  本人才疏学浅,未能参透《论语》一书中深刻的道理,也未能根据书中内容而引经据典地讲出一连串的引人深思的感想。但在此,我只求简略的谈一下我在看完《论语》一书后的感受。

  “仁”

  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因此,“仁”也是《论语》中的主要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高。但到底,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于是,孔子便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仅仅是接近于“仁”,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或许,连孔子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或许,“仁”在孔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地位之高甚至于没有一人可以达到。因此,只要做到接近于“仁”便已不错了。

  “学”

  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非常大,他主张“有教无类”兴办太学,弟子达三千之多。那么,孔子又是怎样理解和对待“学”呢?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告诉我们“学”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与“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

  这些语句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学者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学”字而不断努力,奋斗,倾尽自己的一生。

  “君子”与“小人”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可谓是高频率词,而孔子也曾发表过很多关于这两个词的言语。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太多太多的语句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太多太多的语句警戒激励着我们。可是,如何才可做到“君子”呢?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我们便开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在争做德智体美劳全优的现代学生;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帮助着他人,以此来方便他人,快乐自己;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起行。”于是,“少说多干”成为了我们的口号。

  “君子”于“小人”绝非几句话就可以辨别清楚的,但若无这几句话,则可真是分不清了。

  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论语》读后感7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习,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习、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读后感8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导。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

  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读后感9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后感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读后感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他的言传身教被弟子所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有名的《论语》。每每诵读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最喜欢的是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则对我启发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时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去帮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特别是在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决,包括友谊,我悟到:在生活中诚心诚意对待朋友,有困难尽力帮助,这样的自己会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悦;在工作上,我时常反思自己在上课时,有没有把重难点讲清,有没有关注学生,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有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当发现学生还学不懂时,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备课没有认真,授课时没讲清楚,表达的方式是否准确,在课后辅导学生时,是否做到耐心细致讲解;在学习时我也时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训还是校内教研,还是导师指导,在这些过程中我都能虚心学习,并多钻研复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那个年代什么都很慢,古人们的人生也在慢慢规划,正如孔子所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每到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而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急于成功,忽略了做学问的`乐趣,也没有了古时悠闲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却没有因此提升,快乐少了。

  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还有很多,现在,让我们不妨慢下来好好品读孔子留给我们的思想,虽然有些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经典永不会过期,值得我们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