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17:25:08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故乡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读后感范文

  每次重读鲁迅的《家乡》,几乎都有一些相同的感受,强烈而又无从言说;这次再读《家乡》,也许能够略微理清其中的感受了。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说道,他当时做小说不过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而自己“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家乡》同样呈现了鲁迅的这种意图。

  悲伤是几乎贯穿《家乡》全篇的感情基调(回忆中与闰土相处的情景虽然色彩明媚、感情真挚动人,但也不过作为“现在”的比照而更显其悲凉;即使略带喜剧色彩的“圆规”——杨二嫂,也不免显出家乡之人的势利、卑微而让人心生对家乡的失望之情),正如作者所说,“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而这种悲伤,无疑在鲁迅见了闰土、在闰土“终于尊敬起来”“清楚的叫道:‘老爷!’”时到达了顶点。至此,鲁迅所感到的一层“厚障壁”硬生生地隔开了他和闰土,儿时美好的记忆成为一种祭奠。对此,鲁迅“打了一个寒噤”,“说不出话”,他的默然,饱含了对闰土一声“老爷”的无声责备以及对此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到了鲁迅再次离开家乡时,他对闰土的印象“本来十分清晰,现在却忽地模糊了”时,又“非常悲伤”,而当他梦想着宏儿和水生能过上“新的生活”时,却又不免觉得“愿望茫远”了。可见,鲁迅终不能有足够的信心来面对这严酷的现实。

  然而,小说却未到此为止,鲁迅不愿将失望乃至无望的情绪传染给青年,他宁可自己背负着渺茫与虚无的痛苦,也要给青年们盼望: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说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宏儿,他并不对小说情节、内容的表达有所影响,但在反复的阅读中,我们会发觉,他的价值却渗透在《家乡》文末所要带给人们的盼望之中。这样的安排,到了文末,甚至对开篇以来的感情基调也产生了影响,显出若干“亮色”,而使小说终不至于陷入无尽的灰色的忧郁之中。

  然而说到宏儿,却不能不将他与水生并举,他们在小说中似乎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有的是共同所起的一种对比相映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说,水生“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那么相应的,宏儿则是“二十年前的鲁迅”。如此,他们(宏儿和水生)则形成了和少年鲁迅与少年闰土的正衬、对比,和中年鲁迅与中年闰土的反衬、比照的一对巧妙的关系。而这一种关系,是深深地隐含着作者渺茫盼望的。

  当时的鲁迅是信仰进化论的,他相信将来总会胜于现在,“盼望是在将来的”。但当鲁迅站在两对关系(鲁迅与闰土、宏儿与水生)之外观看时,不免生出悲凉的感慨及唯恐后代重蹈覆辙的担忧,他不愿他们过着“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而这却是当时所能抉择的几乎所有的生活道路)。

  鲁迅创造出宏儿的形象,其实也是将自己未必真正感觉到的渺茫盼望(“进化”的思想)透露给读者;然而,他自己内心所面对的或许只有黑暗的重担吧。

  再读《家乡》,我想我读出了鲁迅忍受无望而给予盼望、承当黑暗而透露光明、“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敞光明的地方去”的形象。

【故乡读后感】相关文章:

故乡,故乡美文03-31

故乡草木情故乡美文02-13

关于故乡的作文:故乡的羁绊09-03

故乡02-17

故乡02-20

《故乡》读后感02-14

《故乡》读后感04-15

故乡读后感08-04

故乡的读后感02-13

故乡鲁迅读后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