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着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
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虽然我们不是“巨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比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更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则无从谈起。在新教师的培训中,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些新教师要懂得反思,并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进行总结,让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不断得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弥补一些自己缺乏的东西,加强自己优秀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可能我都没有发现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视这些,可能你就会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过你这样不经意间的言行传递学生那里。如果让学生接受了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这些思想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这点。不过我相信我以后会好好注意这点,熏陶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在这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肖博士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个教师该如何重整风帆,调整方向,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学在作者笔下竟诠释得如此生动形象、如此具体。
读完此书,我深深地认识到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对于智慧,我一直认为是教育者一种临场的应激表现,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育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书中写到:“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
“机智表现为克制”
平时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总是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的进行着。记得有一次,上完课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有一道题大多数学生都是错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这道题在上课时讲到过,我改着改着,气就不打一处来,几乎把学生的作业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们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自己也气得呼哧呼哧直喘。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这本书中,范梅南这样说,“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机智表现为克制。当时,我要是能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能就会想到,学生不会故意把题做错,原本就是自己没有教会这节课的知识,这怎么能怨学生呢!这样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师生关系。
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
“杰逊是一个大小伙子。因为他时常心不在焉的样子,英语老师开始怀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师的看法,杰逊只不过是坐在学校消磨时间罢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业。”
“有一天在上课前,杰逊早早地进了教室,在老师的'周围踱来踱去。显然,他有什么心事。‘瞧,我写了这个’,他说,将一张纸片放到老师的桌上。是一首诗。诗写的不错,老师很吃惊。‘这首诗写得很好,杰逊,我喜欢它的意境。’‘我喜欢写诗’,杰逊说,‘我已经写了好一阵了……自从我上您的课开始’。接着,他有点不在意地说,‘也许,您可以将它贴起来’。老师一直习惯将选中的学生的诗贴在大厅的一块大贴板上。”“杰逊建议她展出他的诗令她感到吃惊。她吃惊的是杰逊也在乎这样的事。但她还是非常高兴的答应了。那天晚些时候,她注意到杰逊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他正指着墙上:‘就那首诗,是我写的。”任何一个差生都并非一无是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抓住这些闪光点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机!
范梅南教授告诫我们,当杰逊把诗递过来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说这样的话:“唔,杰逊,你这儿还有几处拼写错误。”或者说,“杰逊,这结尾还不太好,你应该修改一下后几行”。老师知道将来还有机会帮助杰逊修改他的诗。首先,她可能通过在班上将诗的收尾作为一个一般题目的讨论,试图间接地给杰逊指出某些给这首诗收尾的看法。用这样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够微妙地影响杰逊,使他学会理解更多的诗歌写作技巧,而不是单单挑选出他的诗进行批评。
“杰逊的例子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是多么地容易错误地判断孩子和年轻人。即使其他人已经对孩子失去信心了,我们仍然还是有办法‘打动’学生。”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我决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瞿老师和朱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徐建平的著作——《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并且给每位成员购买了书本。在工作闲暇之余,细细品读了书籍,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作者通过五个专辑:教师成长篇、学生感受篇、教育教学篇、管理艺术篇和影响辐射篇,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徐建平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 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他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那么教育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想到前不久去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我更是感觉我们现在在社会上要面临的问题和缺乏的东西,也是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教的是他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住这个数学题怎么解。当然现行的制度必须要知道题目怎么解,所以我们基层教师也要能够改革,在教会题目的同时更能教会他们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教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是要用心去做的。应该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综合书本的'内容,我也觉得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努力,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
有幸看到《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该书囊括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大家。仔细读了第一章节却并没有对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总结,而是对其教育精神和理想的提炼。自己也常想,真正的教育大家并不是其教学方式或是教学思想,而应该是在其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站在孩子那一边
这是夏山学校的老师、家长常说的一句话。站在受教者的一边,这对于我们以常规思维研究教学的人来说有些不可理解。仔细推敲这句话既有理念上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行为上对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为什么要站在孩子的那一边?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1、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2、倔强的孩子怎么教育?3、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
第一个问题,如果站在孩子的那一边,他会想,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张康桥老师关于读书规则建立的设想分为三步。第一步,什么规则也不要定,等有了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交、讨论并确立规则;第二步,有了规则后,再请高年级的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小组,落实规则,同时,也可以有代表表决增删规则条目;第三步,如果还出现问题,可向全校学生发倡议书等。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权威和服从,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校长和六岁的孩子一样,都只持有一票。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规则的本意——自治。这样的规则,孩子能不遵守吗?如果真有孩子违反规则怎么办?就按规则的处罚方式处罚,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那么处罚方式也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同时惩罚本身就是教育。
第二个问题,倔强的孩子怎么办?在夏山学校,很少看到倔强的孩子。因为孩子自由的时候,他是不会倔强的。为了让孩子自由,夏山摒弃了所有的控制。可是在教育的`今天,还有着很多的名校以精致化的名义控制每一分,每一秒,肆无忌惮地无视自由,这样的生命注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倔强。据说,有一个全国名校,所有的角落都有摄像头,所有学生只要违反一点规则必定要受到惩处。这样的学校是否有文明监狱之嫌?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怎么会有心理安全,怎么能够有思想上的自由?怎么会有创造性?
第三个问题,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我们首先得理清什么是学习差。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习差就是分数低。这是我们教育关注书本所致,也是我们以分数评定学生所致。在夏山学校,教师关注的不是书本,也不是教学方法等,而是儿童本身。这就涉及到学生评价问题。夏山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一是沟通能力;二是数字应用能力;三是资料处理能力;四是合群;五是自省能力;六是问题解决能力。再看多元智能理论,不也是把人的智能分为8种类型吗?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还有学习差的概念吗?有人到日本考察教育,到班级里问“你们班谁学习最好?”学生茫然。反过来,你们班谁学习不好,肯定也没有答案。在帕夫雷什中学也没有差生的概念。我们设想一下,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学生是否很自由?很轻松?很快乐?很个性?
怎样站在孩子这一边?尼尔校长认为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放弃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关注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儿童。教者和受教者关注的东西肯定具有很大差异,放弃我们所关注而关注学生需要,需要我们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点,不用道德、威权以及宗教压制孩子。这是平等理念的彰显。如何管理孩子呢?规则自治。
第三点,要有宽容之心。为师者必要有宗教情怀,有怜悯之心宽容孩子的错误甚而过失。因为他们是孩子。
愿我们有着晏阳初一样的平民宗教情怀,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
读一本好书,收获百味人生。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最强烈的让我感受到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心学习的过程。
阅读《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你能从作者旁征博引的教育案例、教育名言、教育经典中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文化积累是多么的重要。要做一个教育的智者,首先你应该是个学者。只有孜孜的学习,积累了丰厚的自己,才可以谈智慧的问题。
新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组织者,是学习中的首席。如果不学习,我们将首先失去“首席者”的资质,没有深邃的教育思想,没有充满激情的教育情怀,没有理性的教育智慧,怎样做一个成功的“首席者”呢?教师不仅需要知识的积淀,更需要思想的修炼。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自觉,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情怀,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智慧。
一、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二、要做有爱的教师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参透悟到的都是徐建平老师不甘平庸,用心学习而厚积薄发的智慧。有人曾说,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的人是幸福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奋斗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爱,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热爱学生,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充满底气,热情不减。
三、要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动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责任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能促使人追求工作尽善尽美,因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类拔萃地完成任务。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孩子们希望老师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
(二)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
教师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观察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状况、情绪表现、答题的正误和角度、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观察学生的家庭表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现不尽相同,班主任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反复观察学生相同与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
人的精神境界层次有三:一是随遇而安,二是尽力而为,三是全力以赴!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成就什么样的'人生状态。随遇而安的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注定一生波澜不惊,与世无争,难有成就;尽力而为的应该是比前者要好些,但比起全力以赴的来说,又要略逊一筹了。人生苦短,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努力一搏,既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又可以因此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智慧的今天,做教育光靠认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智慧。认真只能让你正确地做事,智慧才能让你做正确的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学理念,学技术,学习育人的艺术,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看徐建平的《释放你的智慧》,我也想用心释放我的智慧,我也希望大家,用心释放我们的智慧。因为,在教育的路上,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
今年寒假,我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受益匪浅,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该书是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此外,王老师还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气愤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我常常想: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1
读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吸引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谁是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会列出不同的长长的名单,为此,教育部从全国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人选中,精选了十几名,集中展示我国杰出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探索历程和教育成果,谱写“当代中国教育师”。
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我总是与学生商量我怎么学,怎么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这是剥夺人家的权利,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魏书生边教学边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坚持写日记;
三、坚持写文章。
他认为工作学习是快乐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坚持写日记,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写文章是抓住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价值,同时也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我记住了魏书生的话,并尽量为之,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烦的事情。“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让我永葆一颗童心去善待学生,善待生活。 李镇西,教育学博士,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说:“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我们不能通过形式主义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的活动不能成人化,而应该充满童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最让我感触的是他说的:“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憧憬着50多个未来,而我们常常却用一个未来来要求学生,这是很残酷的。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剥夺了孩子的憧憬和梦想。”他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班级建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和学生一起成长。”说得多么好啊!这是对我们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最好的诠释。
一个小小的讲台,担负着民主启蒙的大任。我们老师想到过吗?对于后进生的问题上,他说:“名师不仅要靠教优秀生成为名师,还有研究后进生,后进生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一个老师爱优生不难,但从心底里爱差生才是真爱。每一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科研物件,和后进生打交道,老师的进步非常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优秀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多,成绩越好,老师关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后进生较少受到关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视,心理受到压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多么不尽人性,多么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爱不爱学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为优秀教师的试金石。他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五个原则:
1、建立感情,
2、充满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许反复,
5、集体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2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3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4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平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智慧教育心得(精选15篇)11-09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4-18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5-05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4-30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4-29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04-07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04-08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1-30
《教育转型,智慧面对》学习心得03-14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通用5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