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7-28 14:18:47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论语》读后感(经典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经典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为政篇内,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信誉即信用、名誉,一个守信的人,经过不断与别人交往,自己的信誉越来越高,那么人传人,名誉便有了。这样的人,别人与他(她)交往时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时。寻求别人帮助时也一定会容易许多,别人少了猜疑、不安、担忧,自然会尽力帮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会在不断的成长中失去别人的信任,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顺利完成,“信誉破产”一定会成为绊脚石。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现在想起,不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己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达到,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发情况,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论语》,它阐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颇深。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共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书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无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同朋友交往真心对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务活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对待自己的学习是否认真负责了呢?想到这里,我深感惭愧:自己做家务活的时候不够用心,房间也打扫得不够干净;对待朋友不够真心,有时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待学习也不够认真,粗心的问题经常出现。

  我当以《论语》中:“吾日三省无身”为自己改进的.方向,争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和缺点,让自己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让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等具体情况,给与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着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论语》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宝藏。

《论语》读后感3

  “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

  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读后感。“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近“仁人”,习“仁”之道。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习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习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读后感4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读后感5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后感6

  “闭上眼用自己的道德与良心来感知这个世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论语》就如我成长路上的明灯,给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点光亮,给心灵一点开阔。

  我总是忧虑、困惑、不安,于那复杂的人性、交际,于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于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寻找一种真理,抑或是信仰,为了一种不流于俗的人生。这太诗意。物欲横飞的年代,普遍趋同的价值观,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钱至上的成功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一片。我未踏入社会,身在校园也深感这一趋势之猛,觉得也终将不会免于随波逐流。因为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独步之日艰难又漫漫。

  尽管现实险峻,但还是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临当时道德世风同样不好的社会,即使各国都不接纳、认可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还是以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样,以一身正气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开始学习论语到最后,我一直深有感触: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狭小。孔子对待一切不仁不义之人之事,纵然生气,但都不至于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仁厚的爱去和他们和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教化无数人的先圣的原因。

《论语》读后感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有哲理,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

  有人说读《论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细细品茗。享受我倒没感受到,主要还是自己资历太浅,没能完全领悟,就谈不上享受。不过我倒觉得读《论语》的过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游走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当然也是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开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觉更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到儒学的'甘霖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仿佛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在读《论语》时,于我的心灵间,会荡漾起一片纯净。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

《论语》读后感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故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人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说了“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人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在这个问题前,孔子对于冉求和仲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冉求办事犹豫畏缩,要多多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要抑制约束他。在孔子的弟子问"仁"的问题时,他对弟子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如今,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以为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文是最大的公平。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在此勉励再求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得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积极地接受挫折和困难,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难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疾风知劲草、烈火贝真金,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读后感9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实践,不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请教,不应该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吗?”

  心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读书并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书呆子,懂了一个道理不去实践,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懂得一个道理后不去实践,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经过实践,道理才会转化成我们的能力。有人会说:“难道不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论语》里一个“苦”字都没有,所以看得出来,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学习当做了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空间上来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我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来个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们和朋友交往时,应该发自内心地开心。如果有朋友来我家,我会高兴地迎接上去。当客人走时,我还会将他送到门口并送一份礼物给他。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来理解,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独尊儒术,不也是把孔子当成了远方的朋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出于好心却被冤枉时,不应该恼羞成怒。古语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受委屈时,才会到处抱怨,变成类似祥林嫂一样啰嗦的`人。而君子则是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不抱怨,不恼怒,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们做事无愧于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坦荡荡的境界。

《论语》读后感10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面对生活的态度;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这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师,一个教育家,一个哲学家。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这样一种传奇的思想;这样一部传奇的著作,却曾经被数次的抛弃,否定。

  秦始皇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却因秦始皇害怕政权被推翻而抛弃。“焚书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时,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价值。儒家思想被抛弃,我不敢说它是秦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条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续着它的光荣。我本以为它会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时期,它再次被抛弃了。当时提出了“加强新文化的发展,鄙弃旧文化”的文化发展方针,直接而又错误的否定了它。这仅仅是因为它含有封建主义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仅仅因为这可笑的一点,人们拆孔庙,烧书籍,使儒学站在了众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两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没有使它失去应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夺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经典,句句深刻。这一句句话,都从孔子嘴里一一“曰”出。这不应该被否定,应该被发扬,被学习,被传承。

  子曰:“刚、毅、木、衲,近仁。”

《论语》读后感11

  我喜欢经常翻阅家里的《论语》,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对我的感触十分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必须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

  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天就变成了昨日。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厌恶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一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间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间。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

《论语》读后感12

  阅读《新论语》才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通过这次认真地阅读,我竟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新论语》把孔子评价弟子的所有言论都集中在一起,便于初学者阅读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子路、子贡三位弟子的评价。

  对颜渊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对子路的评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对子贡的评价——女,器也。(瑚琏也)

  孔子对三个弟子评价不同,在颜渊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贡身上,他看到了“智”。“人无完人,孰能无缺”,孔子是一个大圣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们的优点,而且在后面的言论中,他也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弟子的优点和长处,择其长处而用之。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却都能和谐相处,这可以看出他统筹有方、协调能力强,因而他对弟子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公司各部门的协调,与外界的沟通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使工作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一门必修课,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学学《新论语》,从中撷取所需,为我所用,从中学到更多的关于为人处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点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来。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我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诠释,在古代,人们把《论语》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里面有许多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语句,使我读了之后,感触颇多,其中有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孔老夫子给他一位学生所说的话,意思就是;“我教给你的这些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这就是智慧啊!”再进一步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长到老,学到老,不懂就问。是啊,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不懂装懂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即使你身居高位,学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对一个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错误的'见解而不去请教纠正,那么你最后还是个无知可怜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可碍于面子不去讨教,每天生存在这个不懂装懂的虚度里,所以他永远是个弱智人。

  生活中像这类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刚学的一个英语单词忘了怎么发音,怕人笑话,为了面子也没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想当然拼了一个音。可笑的是当同学来问我这个单词怎么念时,我没有说不会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词的给他发了一个我独创的发音,结果是考试我们考砸了,这就是不懂装懂的后果,后来问了老师才更正过来。读了《论语》这句话后才知道,不懂就问是智慧,不懂装懂是愚昧。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旷达的心胸,谦虚的态度,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安宁,经典的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经典语句,并彻底悟彻这句话的含义吧!它会叫你受益终生的哦!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经典绝学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论语》这本书是记载着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纪录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孔子经典语句,让人读了之后深受启蒙,而且里面的语句还简单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种道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认真钻研这本著作,就一定能胜读十年书啊!

  时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里,恐怕再没有哪一本书会比《论语》有更多的读者了。我们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无人不佩服他的领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书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句我就会学到一个新的知识,读《论语》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 ,深有感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样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处处需要诚信。生活中,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虚假的人,是伪君子,甚至会远离你,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就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帮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那时候你就会感到无助;学习时,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与同学相处时总撒谎骗人,不诚心诚意地交朋友,对同学做事、讲话都不诚实守信,那同学们一定会对你充满了反感,还会讨厌你,大家就会不与你交朋友,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孤独;社会上,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话,同事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滑头滑脑的人,也就不会与你合作办事,大家也会避开你,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失落!

  人与人之间处处需要诚信待人!

《论语》读后感15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论语》读后感(经典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名言02-20

《论语》名言02-22

论语经典名言02-22

《论语》教案02-01

《论语》读后感08-18

论语的读后感03-18

论语读后感08-20

《论语》的读后感04-28

写论语名言12-27

论语中的名言02-1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论语》读后感(经典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经典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为政篇内,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信誉即信用、名誉,一个守信的人,经过不断与别人交往,自己的信誉越来越高,那么人传人,名誉便有了。这样的人,别人与他(她)交往时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时。寻求别人帮助时也一定会容易许多,别人少了猜疑、不安、担忧,自然会尽力帮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会在不断的成长中失去别人的信任,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顺利完成,“信誉破产”一定会成为绊脚石。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现在想起,不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己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达到,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发情况,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论语》,它阐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颇深。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共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书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无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同朋友交往真心对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务活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对待自己的学习是否认真负责了呢?想到这里,我深感惭愧:自己做家务活的时候不够用心,房间也打扫得不够干净;对待朋友不够真心,有时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待学习也不够认真,粗心的问题经常出现。

  我当以《论语》中:“吾日三省无身”为自己改进的.方向,争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和缺点,让自己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让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等具体情况,给与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着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论语》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宝藏。

《论语》读后感3

  “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

  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读后感。“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近“仁人”,习“仁”之道。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习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习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读后感4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读后感5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后感6

  “闭上眼用自己的道德与良心来感知这个世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论语》就如我成长路上的明灯,给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点光亮,给心灵一点开阔。

  我总是忧虑、困惑、不安,于那复杂的人性、交际,于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于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寻找一种真理,抑或是信仰,为了一种不流于俗的人生。这太诗意。物欲横飞的年代,普遍趋同的价值观,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钱至上的成功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一片。我未踏入社会,身在校园也深感这一趋势之猛,觉得也终将不会免于随波逐流。因为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独步之日艰难又漫漫。

  尽管现实险峻,但还是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临当时道德世风同样不好的社会,即使各国都不接纳、认可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还是以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样,以一身正气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开始学习论语到最后,我一直深有感触: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狭小。孔子对待一切不仁不义之人之事,纵然生气,但都不至于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仁厚的爱去和他们和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教化无数人的先圣的原因。

《论语》读后感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有哲理,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

  有人说读《论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细细品茗。享受我倒没感受到,主要还是自己资历太浅,没能完全领悟,就谈不上享受。不过我倒觉得读《论语》的过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游走在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当然也是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开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觉更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到儒学的'甘霖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仿佛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在读《论语》时,于我的心灵间,会荡漾起一片纯净。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

《论语》读后感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故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人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说了“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人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在这个问题前,孔子对于冉求和仲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冉求办事犹豫畏缩,要多多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要抑制约束他。在孔子的弟子问"仁"的问题时,他对弟子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如今,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以为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文是最大的公平。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在此勉励再求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得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积极地接受挫折和困难,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难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疾风知劲草、烈火贝真金,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读后感9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实践,不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请教,不应该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他,不是君子吗?”

  心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读书并不是有本事,很多人都是书呆子,懂了一个道理不去实践,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懂得一个道理后不去实践,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经过实践,道理才会转化成我们的能力。有人会说:“难道不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论语》里一个“苦”字都没有,所以看得出来,孔子以及他的弟子都把学习当做了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空间上来理解。假如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我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接待他。尤其是古代,交通不方便,来个朋友,是很稀罕的事。因此,我们和朋友交往时,应该发自内心地开心。如果有朋友来我家,我会高兴地迎接上去。当客人走时,我还会将他送到门口并送一份礼物给他。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来理解,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独尊儒术,不也是把孔子当成了远方的朋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出于好心却被冤枉时,不应该恼羞成怒。古语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受委屈时,才会到处抱怨,变成类似祥林嫂一样啰嗦的`人。而君子则是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不抱怨,不恼怒,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一如既往。只要我们做事无愧于心,就不必追求被所有人理解。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坦荡荡的境界。

《论语》读后感10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面对生活的态度;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这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师,一个教育家,一个哲学家。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这样一种传奇的思想;这样一部传奇的著作,却曾经被数次的抛弃,否定。

  秦始皇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却因秦始皇害怕政权被推翻而抛弃。“焚书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时,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价值。儒家思想被抛弃,我不敢说它是秦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条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续着它的光荣。我本以为它会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时期,它再次被抛弃了。当时提出了“加强新文化的发展,鄙弃旧文化”的文化发展方针,直接而又错误的否定了它。这仅仅是因为它含有封建主义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仅仅因为这可笑的一点,人们拆孔庙,烧书籍,使儒学站在了众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两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没有使它失去应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夺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经典,句句深刻。这一句句话,都从孔子嘴里一一“曰”出。这不应该被否定,应该被发扬,被学习,被传承。

  子曰:“刚、毅、木、衲,近仁。”

《论语》读后感11

  我喜欢经常翻阅家里的《论语》,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对我的感触十分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必须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

  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天就变成了昨日。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厌恶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一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间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间。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

《论语》读后感12

  阅读《新论语》才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通过这次认真地阅读,我竟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新论语》把孔子评价弟子的所有言论都集中在一起,便于初学者阅读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子路、子贡三位弟子的评价。

  对颜渊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对子路的评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对子贡的评价——女,器也。(瑚琏也)

  孔子对三个弟子评价不同,在颜渊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贡身上,他看到了“智”。“人无完人,孰能无缺”,孔子是一个大圣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们的优点,而且在后面的言论中,他也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弟子的优点和长处,择其长处而用之。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却都能和谐相处,这可以看出他统筹有方、协调能力强,因而他对弟子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公司各部门的协调,与外界的沟通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使工作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一门必修课,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学学《新论语》,从中撷取所需,为我所用,从中学到更多的关于为人处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点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来。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我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诠释,在古代,人们把《论语》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里面有许多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语句,使我读了之后,感触颇多,其中有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孔老夫子给他一位学生所说的话,意思就是;“我教给你的这些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这就是智慧啊!”再进一步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长到老,学到老,不懂就问。是啊,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不懂装懂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即使你身居高位,学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对一个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错误的'见解而不去请教纠正,那么你最后还是个无知可怜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可碍于面子不去讨教,每天生存在这个不懂装懂的虚度里,所以他永远是个弱智人。

  生活中像这类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刚学的一个英语单词忘了怎么发音,怕人笑话,为了面子也没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想当然拼了一个音。可笑的是当同学来问我这个单词怎么念时,我没有说不会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词的给他发了一个我独创的发音,结果是考试我们考砸了,这就是不懂装懂的后果,后来问了老师才更正过来。读了《论语》这句话后才知道,不懂就问是智慧,不懂装懂是愚昧。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旷达的心胸,谦虚的态度,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安宁,经典的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经典语句,并彻底悟彻这句话的含义吧!它会叫你受益终生的哦!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经典绝学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论语》这本书是记载着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纪录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孔子经典语句,让人读了之后深受启蒙,而且里面的语句还简单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种道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认真钻研这本著作,就一定能胜读十年书啊!

  时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里,恐怕再没有哪一本书会比《论语》有更多的读者了。我们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无人不佩服他的领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书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句我就会学到一个新的知识,读《论语》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 ,深有感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样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处处需要诚信。生活中,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虚假的人,是伪君子,甚至会远离你,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就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帮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那时候你就会感到无助;学习时,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与同学相处时总撒谎骗人,不诚心诚意地交朋友,对同学做事、讲话都不诚实守信,那同学们一定会对你充满了反感,还会讨厌你,大家就会不与你交朋友,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孤独;社会上,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话,同事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滑头滑脑的人,也就不会与你合作办事,大家也会避开你,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失落!

  人与人之间处处需要诚信待人!

《论语》读后感15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