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边城》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读后感1
沈从文先生所著的《边城》一共有五个主人公,分别是老船夫、他的孙女翠翠、船总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故事主要讲述了五人之间的爱僧哀乐从而表现了茶峒人民的淳朴与美好。
提起爱憎哀乐这四个字,我主要想谈谈“爱”与“哀”。文中第一份爱是傩送与翠翠之间的。二人第一次在端午节相遇,便给彼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两年后,傩送主动邀请翠翠及老船夫一同到河边吊脚楼最好的位置看船。当翠翠听到旁人在说她与傩送的闲话时竟害羞地逃跑了;当傩送主动找翠翠说话时,翠翠故意岔开话题,抿了抿嘴笑了。此时的翠翠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傩送二老的那份感情,并想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中。而傩送二佬也愿意为翠翠而放弃一座碾坊,只要一条渡船。二人两情相愿却迟迟没向对方敞开心扉。第二份爱是翠翠与祖父之间的。祖父特别疼爱翠翠,翠翠想听歌了,他便张口就来;翠翠想听故事了,他便娓娓道来;翠翠想听曲儿了,他便立即拿起双管锁呐吹起来,翠翠要求的祖父都无一不办。
但两份爱最终都变成了哀。傩送因哥哥天保的死而内疚离家出走,祖父也意外地在一天的雷雨中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与好心的老马兵一边继续掌管祖父的工作,一边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故事中的老祖父总会让我想到我的外公。我记得有一次我无意中说道:“这家的饼干好好吃啊!”当时我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放在心上,结果,数月后回上海来看我,拎了一大袋子我爱吃的饼干,递给我说:喏!这是你最爱吃的`饼干!我特意给你买的!”听完这句话,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外公竟牢牢记在心中。也许这就是亲情吧:他不需要任何回报,只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能够健康幸福!而我也常常对自己说:如果他们有一天突然离去,我会不会也像翠翠一样坚强呢?
因此我对老祖父这一人物印象最深。老祖父是一个忠实善良的老船夫。每天尽职尽责地管理好渡船,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所带来的意义,只是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从不收取过渡人的钱,如果实在还不了钱,他便托人将这钱到城中去买茶叶和草烟赠送给过渡人。在生活中,老船夫特别疼爱翠翠,也很尊重翠翠,当得知大佬天保相中了翠翠并立即托人上门做媒时,他并没立刻不加思索地答应了那户如此好的人家,而是询问了翠翠的想法后才做了决定。祖父为了翠翠的幸福忙前忙后操碎了心,不惜托着带病的身子去城中找船总顺顺商量傩送与翠翠的事,但如此忠实的老人最终并没有如愿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孙女出嫁便离世了。
《边城》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结尾了——“那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特别想知道傩送到底什么时候回来,但就此戛然而止。这便是个“留白”,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遐想的空间,通过自己对本书的理解以及想法来补全结局。对于我来说,我心中的结局一定是傩送与翠翠在某天不期而遇并向对方明确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意和想法,从此一起接管老船夫的工作,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而茶峒人民的美好与善良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边城》读后感2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就是浮躁的、稚嫩的,甚至还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的发生的地点就就是凤凰古城,也品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一丁点的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普通通的课文,随便糊弄就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的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和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就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就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就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就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就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就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就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就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就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就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就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就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这座边城,就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就是我们的枷锁,也就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就是等待。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就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就是生活的真谛。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边城》读后感3
人心的质朴汇集成民风的淳朴,这动人“二朴”又编成一座桃源之城,朦胧多姿。
——题记
沈从文先生用清丽之语编绘出一座桃源之城。万分细腻的感情似水流入心田,时悲时喜,有美又醉,如梦如幻。即使早已掩卷,《边城》里人心之朴和民风之朴却如何也不能忘怀......
《边城》里,城景不醉人人自醉,民姿不动人人却动。这里“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吊脚楼四处,白塔耸立,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远离喧嚣。这里是一群“没有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儿,有坚守二十年为人渡船的老船夫,有钱而不吝财的船总顺顺,有真挚的手足天保傩送。这里春风沉醉,这里绿草如茵。
城里的主人公翠翠一生,由凄美开场,又以凄美落幕。她的父母双双殉情,从小同爷爷相依为命。她大概是自然的女儿:一双被茶峒山水涤净了的碧玉眸子,一颗伴着白塔碧溪成长的如水赤心。她“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宛若“小兽物”般,带着人性至美洒遍边城。
她的灵魂质朴无华,不争强好胜,又不自怨自艾。纯洁而美丽,真诚而无华。与爷爷渡船的岁月匆匆,那艘旧船承载着翠翠无父无母的辛酸;承载着翠翠端午初识傩送的心事;承载着翠翠失亲之心痛,失爱之心苦;承载着暖阳、喜风,悲雨和惊雷。而这自然之女承载着边城人性之美……
这朴素的城中啊,没有尔虞我诈的交易,也没有钩心斗角的争夺,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爱和淳朴的`民风。翠翠的爷爷,那任劳任怨的老船夫进村时,卖肉的送肉,卖菜送粽子,卖酒的送酒,好不淳朴热情!那船总顺顺有钱而不吝财,尽管心愁双子受翠苦,仍是愿意接失去爷爷的翠翠注入自己的家中。那天保傩送,尽管身出富门,却“不骄奢,不浮华,不倚势凌人”,遇事共理,情且至深,愿为了那份心中的感情放弃碾坊之诱。怎能不叫人向往这样的风气,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关系呢?
人心质朴,一城心至朴共筑民风质朴;如是,人心至上,一国心至上共圆强国之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只要人人怀一颗真诚之心,必将身处边城而无心墙!
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之说——仁爱孝道,两千多年后的大众潮流——手机网络。当那个“长大后想做什么”的答案从做一名教师变成拥有一栋别墅,从成为一名发明家变成一名“任性土豪”;当父子闲谈的话题从名言名著变成股市涨跌,当母女饭后倾心从十万个为什么变成商业盈亏,试问,又怎么会在物欲横流的当代存正己之心呢?当图财胜情的商业交易,钩心斗角的明争暗斗的“优良传统”被继承,又是该喜该忧呢?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无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卫心底之赤诚,守一方之净土。明有夏言,尽见人心之叵测,官场之险恶。他深知无权难以兴国,便选择默修养性,决心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终身居内阁首辅,率领大明朝步入盛世,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举世混浊,唯我独清。夏言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可求,取之以道,不也是君子吗?
也许边城只是山中桃源,也许边城只是理想一隅。世事难料,选择在己。愿以心之质朴真诚,风之淳朴真挚共编世内桃源,共筑边城。
《边城》读后感4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边城》这本书。他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学家沈从文,沈从文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人们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评价也趋于公平,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说是成名之作,这部小说也深深的影响了我。
沈从文的小说就整个创作来看,可以分为城乡两个方面但其侧重点是反映湘西边地生活,正因如此,沈从文被人们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
在景物描写上,沈从文主要突出湘西过去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而在写人上,主要突出湘西人民身上那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和风俗美。这些都寄托了沈从文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就是他创作理想的核心,他认为好的作品因该引人“向善”,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人们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层的理想,也就是使人明悟“一个人不应仅仅能平安生存即已足,尚必须在生存愿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动物肉体基本的欲望,以饱食暖衣保全首领以终老更多一点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向一个更崇高的理想上去发展。这种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向理想境界发展与追求的欲望或意志,恰恰是人类一切进步的象征,这件事唯有小说还能担当,想必这便是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根本原因。
《边城》反映的优美人性的高尚道德在中国现在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中也是稀有的。应该说他的作品的积极意义势不可低估的
《边城》不是桃源,但它是沈从文的人生乐园。沈从文所写的《边城》是他对理想的寄托,边城里的人们之间没有矛盾斗争,充满着友爱和真情,充满着人性美的动人画面。人们都仗义疏财,扶弱济贫。而这种自然、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也确实反映了小农经济的某些特征。沈从文是想通过田园牧歌的情调,表现人们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完美。因此,《边城》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皆栩栩如生,真实自然。女主人公翠翠,简直是自然美的结晶,这个迷人的形象,是沈从文全部创作中最理想的一位女性,也是整个《边城》的灵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沈从文在塑造这个形象时,融合了在生活中的模特儿和历史文化内容。《边城》中翠翠所生活的环境,深潭碧水,青山翠竹。《边城》是对人生理想的梦幻般的追求。翠翠的命运同那群女神一样,美梦始终还是忧伤而逝。一场大雨,冲走了渡船,轰到了白塔,爷爷死了,心上人傩送下了桃源,只留下孤寂的翠翠守着渡口,期盼着傩送的归来。《边城》结尾写道:这青年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这就是《边城》留下的凄凉的回味即艺术空白,也许这正如沈从文对生活的`理解:“凡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
《边城》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的小说,它所描写的故事是现实的,更是理想的,是现实与“梦”的结合,沈从文写《边城》是为了保留家乡人民那正直、淳朴、善良的品格,而不是逃避社会动乱。主要是启发读者认清什么是真善美的人性和假恶丑的灵魂,以便实现民族精神重塑的伟大理想。边城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人情味,是那么和谐美好,这让人想到当今都市人情的冷漠,不能不让人深思。
读完此书,我得到了许多感悟。相信人们对《边城》的认识,给他的评价,会越来越深刻和公正。同样,《边城》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远!
《边城》读后感5
是谁在叹息,那一叶知秋的美丽?是谁在倾诉。那不知不觉的年纪?是谁在孤赏,那摇曳渡歌的情愫?是谁在感动,在这一直等待的季节里?在这一片夕阳红里。
—题记初读《边城》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只是像识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并无什么感受,却留下一个错误印象:翠翠就是小时候的张爱玲。现在想来,竟有点感觉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张爱玲这样的女人很适合在凤凰这个隽秀而热情的地方生活。她们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在夕阳下沉思、爱在黑暗中听爱人唱歌。她们有着同样的如歌一样华美的生命和灵魂。
然而《边城》却是个悲剧。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边城》的悲伪装得极高,就像一杯好酒,一下肚只觉醇香,然而这香却慢慢侵袭你,让你从微醉变成酩配大醉:像一碟薰香,一寸寸感染你的嗅觉。再说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困兽之斗,就是你眼睁睁地看着美好奄奄一息,眼睁睁看着它拼命挣扎最终沉入水底。而对于《边城》,其悲剧性更多的是在于其等待。
曾在网上进过一个论坛,人们讨论世间什么最华丽最无奈。他们说岁月,说回忆,说老去,说珍惜,足足有二十多种状态,却唯独没有等待,而这个词是我不假思索想到的词。人生中有多少等待?我们在等待什么?有多少等待会有结果?有多少人在等待中终老一生?有多少人被人等待却不自知?
15岁的翠翠不知不觉中等待着某种心情,她不自知地渴望着心中有人让她挂念。后来她遇见了二老,仅在河边的`一面之交便让翠翠有了断断续续的等待,爷爷不停地暗示翠翠该出嫁了,她生气地走开,但那个人已经被等待。二老又何尝不是?在那样的年纪里,那样的山水风光里,连人的情感都变得纯净无瑕。爱情在溪流两侧绽放花朵,却是细细碎碎的小黄花,等到察觉时已防不胜防地开满了小山丘。渡船承载着满满一船低浓度的等待停在溪边,等着那个捉鸭的年轻人的掌管。
偏巧兄弟两人喜欢同一个姑娘,因此有了唱山歌一幕。二老在山上唱一整晚的歌,伴着细细流淌的溪流,伴着静谧的夜,伴着远处微笑的白塔。从此,那个在梦中被歌声托起,采了一大把虎耳草的女孩便一直等着再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梦境,等着听人三年六个月的歌。而故事却意外地没有了下文,歌就这样停止了,老人禁不住去镇上盘问,却得了个大老已死的消息,因种种风俗想法,二老也停止了走马路。等待的日子被拉长,那个在夕阳中剥豌豆的少女却一无所知,她继续自己不为人知的等待,等着山歌和二老。一直等到爷爷在雷雨中死去,等到她一下子明白了许多,等到二老下了桃源,等到冬天下起雪。
也许她还会一直等下去,带着一声不吭的执著,等到黄狗也死去,等到她嫁给一个不知姓名的人,等到她子孙满堂,等到她老去,死去……也许她只须等到明天,而谁又知道天有多远,可以跨越几个白天黑夜呢?这一份也许会不了了之的爱情会被埋在哪一块土地上,生出一大丛虎耳草呢?
等的人,等待中花落知多少,经得起岁月动摇?想的人,感伤得日落知多少,也许这世间有些梦美在永远握不到。
我会永远记得翠翠,这个在渡船上背对大山的少女,连同她头上紫色的天和她身后的一大片夕阳,因为我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我也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会告诉自己,那个曾被我误认为是张爱玲的少女将等待诊释得如此精妙,她让我哭着微笑,面对未可知的彼岸,不断前行。
《边城》读后感6
沈从文在说起《边城》的写作动机时这样说道:“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出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通过描写翠翠与大老二老之间的爱情悲制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由人性而展开的画卷。
说起爱情总有这许许多多的悲剧,似乎爱情就应该是悲剧。《边城》就是一个爱情悲剧,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最终也以悲剧结尾,说起来也只能是人性中的自私才最终导致了这结局。
二老的离去酿成这场悲剧而二老离的主要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大老的死。大老是一个善泅水的人,最终却死在了水里,我个人认为故意死的可能性很大,而他死的根本原因却是得不到翠翠。
在有和二老的竞争中二老原本已经商定要与团总的女儿结婚却出于自己的私心不愿放开翠翠,这样的私心使他与大老竞争最终胜利,却不科最终使哥哥死在水中。二是父亲的不同意。只要二老娶了团总的女儿就有一座新碾房,是这样的利益激起了顺顺内心的私欲,使他不同意二老娶翠翠,最终二老出走,得不偿失。三是爷爷不理睬。爷爷一直都希望翠翠嫁给大老,让二老觉得“这老头不痛快”,这也是出于私心——要把翠翠嫁给更好的人。他对二老并不了解,他觉得大老好就要翠翠嫁给大老,这也无非只是他的一已之私罢了。这一桩桩一件件最终压在了二老的心上,他不堪重负,远走高飞,这也直接导致了爱情悲剧的发生。
古人荀子就认为人性本恶,他或许是对的.,纵观历来的爱情悲剧,都是由于人心中的自私才酿成悲剧。《孔雀东南飞》中,是由于焦母的内心对财富的贪婪使她变得自私自利,丝毫不顾儿子的感受将儿媳扫地出门,最终一无所获。《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也大抵与《孔》相仿,而在李商隐的诗《马嵬》中,诉说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是由于唐明皇的自私——活下来,最终使杨贵妃香消玉殒。《诗经》中的名篇《氓》等无不体现出爱情悲剧似乎大都由于人心中的自私酿成的,这是人性中的恶。
诚然悲剧也不只有爱情,但另一种悲剧中却也透露着人之初性本善良。三国时期蜀国君主刘禅不甚重用,在诸葛亮死后让他的国家最终走向了灭亡,亡国之日刘禅大开城门,不战而败。这对蜀国、对刘备、对诸葛孔明来说莫不是最大的悲哀。无疑,这是一出悲剧,但谁又知道刘禅不是为了让百姓免于水火、免遭战乱而开的城门呢?也许酿造这场悲剧的刘禅胸中怀着人间大善、黎民白姓呢?这也许是他那不为人所赞颂的人生中,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文学大家、精神巨人司马迁惨遭宫刑,这就等于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但司马迁最终完成了文学巨作《史记》,在这人们悲剧中让他坚持了下来的原因是对梦想的执着,是对苍生的惦念,他要写出一本兼具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史书,让百姓更加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他胸中亦怀着人间大善,天下苍生,这是人性中的善,是在悲剧中的黑暗中迸发出的善的光。
从各种悲剧中可以看出人性是亦善亦恶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胸怀所反应出的善恶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大多高于生活但也是对生活抽丝剥茧之后体现出的人的本源。人表现出的善不一定能造就喜剧,一如《边城》。而人表现出的恶也不定都要酿造悲剧,如张学良无恶不作,却也在国家生死攸关之际,逼蒋抗日,这一壮举放变了历史走向,使事态向好的发展,这也实为一出“喜剧”。
所以,是喜剧是悲剧最终也是要看其本性是善是恶。
《边城》读后感7
边城,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的一部颇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想要了解沈从文,就要读边城,想要读边城也一定要知道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凤凰古城的一个奇迹。他自幼就陶醉于水的联想中;“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就像这边城,是发生在水上的美丽而哀伤的故事。他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上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的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头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边城中的故事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的文章常用水来当背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作者在水边船上所见人物的性格。整篇文章表达了沈从文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市侩自私”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化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边城中的翠翠,是一个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有对爷爷的体贴,对爱情的羞涩,对情感的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的都是爱。从她的身上,可见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边城中的老船夫,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淳朴,坚韧,乐观,慈祥,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身为老船夫,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职和最大的快乐,年老力衰了,依然乐吃不疲;作为祖父,他把自己的孙女当成掌上明珠,精心的关爱,呵护她,他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的老人,但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单。边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鲁爽直的.一面,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老大的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爱翠翠,他便怀着复杂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败的落寞。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边城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相结合的一部艺术盛演。与凤凰古城恬静美丽相应的,是沈从文恬淡诗意的语言,没有喧嚣的辞藻,也没有强烈的色彩,只有“语言的亲切”。但那些看来不用心的修饰的句子,却是以自然为最高修饰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就如在边城中,典雅性与口语化自然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沈从文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边城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写,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彻,贴切,以至于有人感叹说,沈从文是个男的,怎么能够把女孩子的心理琢磨得那么透!文中多处写到了翠翠对爱情的矜持,害羞而又怦然心动的细微心理。反应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一个青春少女躁动不安的心理。
边城是翠翠,老船夫等等的边城,也是我们渴望进入,却又害怕进入的边城,给自己的心找一个边城,还自己一份梦的画纸,边城,由我们自己编写。
《边城》读后感8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写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足以启发我们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说的“智者乐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沈从文墓石的正面镌着他的十六字真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 ,只有看了文章才可以下定论。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读后感9
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如一条洁白的围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缠绕着,声声鸟鸣,淳朴粗犷的山歌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蔚蓝的天空,构成了这美丽的茶峒,孕育了朴实善良的茶峒人······
《边城》可以说是一本净化我们灵魂的书,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早被城市的喧嚣所吞没,为自己繁忙的学业而奔波。虚伪,欺骗,功名利禄是这个黑暗社会的主色调,此时就需要一本书来帮助我们找回人性的美丽与淳朴,找到灵魂深处那已经少的可怜的分别已久的宁静。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而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大,让《边城》中美丽的景色早已不复存在。树木被伐,围湖造田,雾霾天气,噪音不断,垃圾成堆……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伤痕累累,而现在的人们又非常向往空气清新,宁静安适的乡村,可惜这一美好的愿望早已被工厂的滚滚浓烟所吞噬。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但当我翻开《边城》时,沈从文用笔墨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与和平。“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这一系列的描述都让我们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读完《边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吹去我一脸的泥泞与疲惫,希望这和风继续吹拂,为更多的人带走尘世的污浊,洗刷他们的灵魂,让这世界再多一些纯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爱吧!
《边城》读后感10
在这众多的画卷中,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最是描的沉重,古老,纯净,质朴...
一个湘西小镇画境里: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已是一幅图画,与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宛同。
是呀,如此这般意象与味道,
它们沉淀了多少的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官私生下的,父亲却在她刚诞生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宛如图景中的另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
这样单纯的`如画静止的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直到翠翠长大,遇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然而一切来得快,去的夜快;一段故事终是在天保得知翠翠喜欢傩送,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坐水船出事,淹死......傩送在那碧溪边唱了十七夜山歌之后,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而去。在那一夜雷声,雨声中,老船夫撇下了翠翠,在雷声将息时死去......
爷爷死了...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独在碧溪边
渡船...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
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白描白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透着结果的厚重。
文字中二老总是在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渡船着游动;翠翠感觉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然而
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始就消失。
整个只在一幅平静沧桑的的图画中。给人无以承受的悲呛,无以承载的重量。
多少心思浮动,多少山川日月沉静入画,凝结画中。
此画:沉积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还是边城小镇!
边城小镇是世外桃源,可那种生活却不是想象的。
正如《桃花源记》里:所谓无论魏晋的人从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遗民。
如此干净的画面却是凄凉朴素,忧伤结束。
然而沈从文在其《桃源与沅洲》如此解密:...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生活不是画景,生活是自然流动的,所以结果亦是因着傩送下到桃溪顺水而去的...
《边城》读后感11
《边城》一部情感之作,是从作者脑海中摘录的幼时最记忆深刻的一些事件,经过想象揣摩才成就了这部作品。沈从文,相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他的《云南的歌会》对人物的描写或许正是从湘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了解的。这部小说主题为边城,之所以为边城,作者说过: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的确是水边的故事,这就是边城。
《边城》里最难写的,也就是写得最成功的翠翠,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与爷爷相依为命,辛苦并开心的接受家中的担子,划船渡人……15岁的翠翠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爱的害羞又矢志不渝,与爷爷的矛盾,自己的出走,爷爷的去世,大佬的去世,二老的躲避让这弱小的女子不堪重负。守候,等待,梦中才有甘甜。从翠翠身上,可见苗族青春少女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出色的心理描写是《边城》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能够把一个年少女孩的心理琢磨的那么透。
当赛船时,翠翠听到闲人话语,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看二老今天那股劲,就可以猜想的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乱,快乐,烦恼,害羞……一起涌上心头,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青春少女躁动不安的心理。
接着,在后面的章节中,在水中式岸上讨生活的强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女,终生漂泊的行脚人,老妻老夫的`命运……纷纷来到沈从文的笔上。《边城》里没有喧哗的辞藻,也没有强烈的色彩,但这亲切,自然,内心的语言更能深入人心……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澄澈纯净。随着一段段优美的介绍让我大概了解了其内容,也淡淡的明白了小说所传达的思想。
只一眼,我便被女主角翠翠的双眸所深深吸引,我的心就像掉进了深深的湖水,在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优美、健康、自然’的田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爷爷朴实的背影下,我仿佛看到了勤劳耕作的辛劳爱惜翠翠还有为她以后的日子操劳。在摊送矫健的身姿下,我仿佛看到了对翠翠深深的感情内敛的性格。在天佑开朗的笑声里,我仿佛看到了浓重的兄弟之情为他奋不顾身的痴心。
淳朴厚道的爷爷,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在乎贫寒低贱,“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一帆风顺,又因大方洒脱,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成为聪明英俊少年。在“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这是小说,这是沈从文的小说,大坻都是悲惨结尾的,不过其过程是美好的,故事情节交纵复杂,但是不难看出作者心里暗暗的无奈和惋惜。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读后感12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合上手中的书,古朴的封面,单一的色调,正如沈先生的文字一般,有着让人在纷乱中心安的作用。读了沈先生的《边城》之后,我好像也变得如茶峒人那样安静、和平了。
翠绿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镇一班厚实而又朴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茶峒人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
生活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摆渡的依然来回于河岸之间,打牌的依然喧闹着……然而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发慌。也许这真的应验了那一句话: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平静的。翠翠跟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个男孩的身影闯进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与山歌有关系的秘密。这个属于她的秘密在她看来是甜蜜的,因为在她睡觉的时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乐的样子就可以知道。
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老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惊慌之中虽未向他人表明她的心意,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悄然出现的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碾坊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同于当地风情。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一直来的担忧,他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
翠翠嫁给已请人说媒大老,沈先生对大老不满,嫁二老,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变质,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其实竭力呵护着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来。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在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之前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也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到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在恬静的后面,暴风雨来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顾一个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爷爷在一次暴风雨后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接着是二老的出走,只留给翠翠漫长而又无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
可不管经历多少狂风暴雨,翠翠性格中茶峒人的向上永远不会改变,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永远不会改变,宛如那座白塔,永远在翠翠心中屹立不倒!
《边城》读后感13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个简单质朴的故事,有淡淡的忧伤和些许无奈,把我们带入一个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边城》讲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有翠翠与祖父的挚爱亲情,有傩送与翠翠的纯真爱情,还有邻里乡亲的淳朴民情……
十七年前,翠翠的母亲同一个屯防军人发生暧昧关系,军人不愿违背自己的责任,而翠翠的母亲也无远走的勇气,于是他们都选择了离开人世。祖父含辛茹苦将翠翠抚养大,每天管理渡船,不厌其烦地过渡来来往往的人。翠翠则很懂事,每次都给祖父帮忙,有时干脆不让祖父起身,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这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这份浓浓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祖父在一个雷雨夜去世,翠翠绝望的眼泪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想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每一个做子女的都应该好好珍惜父母长辈,善待他们,回报他们。
翠翠的祖父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来回回渡了多少人。年纪虽然那么老了,但骨头却是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同这样的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不求任何回报。代替了天,使他在太阳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太阳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太阳同时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是那个女孩。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会不求回报地为他人服务,甚至是一辈子呢?不考虑工作对自己本身的意义,只是单纯地履行自以为是命中注定的义务,我想我也做不到这样。的确,时代不同了,但我们至少可以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努力做到最好,能帮别人的时候就帮一把,让人们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时还能嗅到人性的芬芳。
文中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喜欢天真烂漫的翠翠,顺顺托媒人到翠翠家为天保提亲,可翠翠喜欢的是傩送。兄弟两人夜里在山头轮流为翠翠唱情歌,以求打动她的芳心,但翠翠是那么的羞涩。后来天保不幸溺水身亡,傩送带着深深的自责远行了,而翠翠还在守着那只渡船。那个在月光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像缓缓流动的溪水那样澄澈透明。每个人都渴望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没有美好品德作支撑的爱情是难以长久的。没有任何目的,单纯地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是很美妙的。
其实,边城里的人们都是很质朴的、很有人情味的。船总顺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家境很好,但是从不炫耀,总是很低调地为人处事。谁家有困难了,他就主动去帮忙解决。祖父去世后,只剩翠翠孤身一人,顺顺看着可怜,就请翠翠去家里住,只是翠翠不肯去。溪边的白塔被雷击到了,乡亲们又凑钱重修白塔,祖父的丧事也是大家帮操办的……这使我想起了家乡的人们,他们就是这样,没事的时候一起聊天开心,谁家有事了就都来帮忙,团结起来力量大。现在有些人急于否定这、否定那,说现在人情味多么单薄,其实并不见得那么糟糕,只要我们都有这种好的意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还是很有希望的。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他们在书中,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带着淡淡忧伤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带我们去呼吸泥土的气息和人性的芬芳。
《边城》读后感14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读《边城》一书时,书的内容似乎只是一个发生在湘西苗族异地略带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次细读两遍之后,其实沈从文还在全书中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除了爱情,更反映了当时湘西的一个社会。通过《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和苗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边城》读后感15
初读这篇小说,还是在高中课堂,从语文老师口中了解了边城的片段。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唏嘘不已,也为作者笔下的小小边城痴迷神往。但今天重新阅读,却是别样情感。小小的篇幅将湘西的风土人情描写的如此细致,令人心向往之。也便是这短短的几万字,让我们领略了一种清新而又浪漫的境界。那座小小的边城便从此成为了我心中的唯美之城。
在四川与湘西的边境有一座小小的城名没“茶峒”,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他们守着一条小溪,守着一条小船,为往来的人撑渡静静地过着这样的小生活,所有的故事也由此展开,缓慢而悠远……
小女孩翠翠是渡船人的孙女,母亲与正直的军人相爱,而爱情却无法延续,双双殉情。她是悲伤的爱情结晶也是美好的纯洁的。这样一个山野里奔跑着长大的小女孩,少了一份端庄却多了份纯真与质朴,也许正是这样他与傩送的爱情更显活泼。他们的相遇有一些些偶像剧的成分,傩送的俊朗与幽默吸引了翠翠,同样的翠翠的洒脱和开朗让傩送着迷。爱情的种子悄然埋下,然而未曾开花就已调零,此后的两年他们却没再见面。而天保,傩送的大哥,对翠翠一见钟情,想为她渡船。到第三年二人见面,有些许生疏却不减彼此的爱意,兄弟俩也互诉心声。原以为一切都可以这样美好下去,却因天保的死,爱情不得延续。可是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悲观,沈从文在书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所以我仍旧相信爱情从未离开。
当然这个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尘不染。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我想多得益于沈从文笔触下的环境。正如小说写的: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桃花里……黄泥的墙,乌黑的云,位置都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这里的描写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颇为相似,寥寥数笔把我带领到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之中。细细品味,小溪独流,山头斜阳,好不惬意。也是这样,爱情来的更平静些。却也带着淡淡的甜美。
《边城》的风景独好,民生风情更是精彩,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要说最有趣的是龙舟后的河中抓鸭子了,作者这样写道:“赛龙舟后,城中的戍军长官……船和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黑才完事。”这样欢乐而有趣的“捉鸭比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激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城的古朴,至真至诚的民风。傩送和翠翠正是在捉鸭子比赛上相遇的,在这热烈的气氛中他们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了。
《边城》最美的场面不是风景,我认为是对人性的表达,淳朴的祖孙二人,小镇居民,日复一日的生活着,安静祥和。老船夫在目睹了女儿的殉情后,对孙女疼爱万分,十分保护她,为了翠翠,几次三番的向顺顺打听,想帮翠翠找个好归宿,即使傩送生气,即使让顺顺恼怒,依然不放弃,却最终子无奈与无限愧疚中离世了。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与善良,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边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重的湘西人的生活气息,一整部作品可以看做是湘西人常生活的缩影,那一山一水,那绕城的小溪,那缠绵的爱情故事,在沈从文笔下显得生动而又活泼,我多想去那里走走,看傩送回来,看山水湘西,看小城故事。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教案02-22
边城读后感09-20
《边城》读后感09-03
《边城》的读后感03-19
边城读后感(精选)08-01
《边城》读后感02-09
边城的读后感02-11
《边城》教案范文05-30
边城优秀作文08-08
边城阅读心得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