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时间:2023-11-28 17:56:15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推荐)《乌托邦》读后感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乌托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乌托邦》读后感3篇

《乌托邦》读后感1

  曾记得我的爸爸引用过马克思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怎么来到世间的呢?这个暑期,我偶然间在爸爸的书堆里发现了一本名叫《乌托邦》的书,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读后对上述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识到资本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书中关于“羊吃人”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五世纪的欧洲棉纺织业飞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空前增长。与种地相比,养羊会为英国贵族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养羊需要场地。于是,贵族就把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羊场,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了家园。这些失地农民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为了使他们尽快安置下来并涌入城市沦为雇佣劳动者,英国政府先是警告,如果不听就剪掉其半只耳朵,一旦发现其还在流浪就处于死刑。为了活命,失地农民不得不进入手工工场沦为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每天工作13-14小时,获得的`工资只能购买1磅面包,勉强活着。羊是食草动物,不可能吃人,羊吃人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揭露了资本形成的残酷性,生动诠释了马克思的上述那句名言。

  我非常庆幸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什么让羊吃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像作者所强调的:“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这种制度让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和货币等都隶属于资本家个人私有,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只有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铸就了他们的悲惨命运。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一定是一个可怜的童工。为了生存起早贪黑,成为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超负荷的劳动一定会摧残我的身心,我呆若木鸡,毫无生气。但我现在却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我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从制度上消除了“羊吃人”的根基,让我们可以幸福安宁地学习、生活、玩耍。还是社会主义好!我要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乌托邦》读后感2

  感觉像是厚重版的《谣言》。

  很像,不是,更好看。

  一直觉得书之于我的意义就是学习新知,展现新世界,新观念。它办到了,我看得很HIGHT。算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

  就常识来说,一般认为群体较之于个人所做的决定或得出的答案相对更优异,而协商更能将多人智慧这种优势发挥。但在实验和跟踪调查中协商有时仅仅只是放大错误。

  独立的个体拥有的经常是不完整的相对矛盾的信息。通过群体力量,信息得以流通,最终达到共享,即一个人拥有群体所整合的知识。在一些情况下,群体协商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假设群体内部,各自拥有各个方面的信息,即总有一个人知道正确答案。那么成员便会听从该人——不论对个人或群体而言,自信都与正确性有关。

  真正的协商和推理可以纠正个体的错误,而不是灌输他们集中于最准确的群体成员的判断。由此,协商失败有两个根源:信息的影响和社会压力。如果成员彼此倾听,他们可能会顺从领导者,或者明显一致意见,因而缄默不语。作为群体性动物的人类,异者很容易因为不同而被群体排斥,从而面对社会制裁。而信息影响和社会压力对于低社会地位的`成员都可能格外强大。群体强调所有人会大多数人持有的信息,而牺牲一人或少数人持有的信息,死角就是后果之一。观点相近的人聚到一起,他们通常放大他们的偏见,散播错误。

  当今,媒体和互联网遍布于我们的生活,在信息超负荷的时代里,我们很容易退回自己的偏见里。博客等等的网络工具让人们更容易选择与自己意见相近的人或团体并加以关注。因此,当你看到与你相似的观点时,便在潜意识中加强,于是更加坚信在自己的正确。就如同在自身之外建立茧房,隔绝异议,而相似观点或者称之为偏见则在茧房内如同回声般来回,不断放大,最终形成更加偏激的观点。

  文中提出建立订立价格机制,可预测市场,维基,开放资源软件等。修正老的信息聚合方法,使得拥有信息的人披露信息~~

《乌托邦》读后感3

  去年的热播剧《奋斗》风靡全国,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在讨论着剧情。带着热乎劲儿,前段时间,我又读了它的续集《奋斗乌托邦》。

  “每个人都是城市中微小的尘埃,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宏大的乌托邦。”这是《奋斗乌托邦》扉页的卷首语。

  它是《奋斗》的续写,以陆涛和夏琳在法国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中国当代80后年轻人自我、独立、奋斗的故事。在看完结尾合上此书的那一刹那,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感情!曾经说的山盟海誓在当以往的新鲜转化为习惯之后,当视线从这个转移到那个之时,人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奋斗》故事里的夏琳,独立、有思想、好强、进取……可是她千不该万不该表现的那样不拿陆涛当回事儿。她没有父母殷实的家底儿、也没有万分之一概率的机遇,但是,老天却赐给了她最大的幸福——陆涛!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夏琳刻画的那么要强,甚至过了头儿。纵然她和陆涛都是设计师,但为什么要赋予他们冲突?为什么要让夏琳活得那样累、那样自我、那么的把理想当回事儿?这是个悲剧。所以,即使她离开了陆涛,也得不到幸福。

  米莱、郭栩如,富二代。她们唯一不同的是,郭栩如知道自己追求的事业,她活得有目标。唯独米莱,像她这样的女孩儿不管是不是富二代,到人群里都措堆儿。倘若家境平平,也是这样无味儿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米莱一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说不好听的她就是个造粪机。但是,没想到续集里她居然顿悟了,那我只能说,你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相关文章:

乌托邦的诱惑_750字08-19

乌托邦是什么意思12-01

《乌托邦》读后感04-04

乌托邦的读后感(通用5篇)10-28

乌托邦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10-22

《勇气》读后感 勇气的读后感10-17

《简爱》读后感关于《简爱》读后感10-14

关于简爱读后感的读后感500字06-10

《疯娘》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5-27

《双面猎犬》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