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时间:2023-12-23 08:42:21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1

  闷热的八月,读完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突然觉得清爽了许多。

  说起这本书,还是两三个月前,在书店偶然买的。当时,只看了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即刻就被打动了。读书也像品酒,好不好,只需要尝一口——读一个句子,就知道了。

  这本书不仅有散文,有文学性,作为媒体人的王开岭,更聚焦社会、历史和现实,书里收录了他的随笔和杂文,这样,在隽永的文思之外,更饱含着思想和论辩的逻辑与厚重。可以说,王开岭以文人的清逸,更以社会公知的沉健,一边温情脉脉,一边振臂疾呼,让人感叹并欣喜这一文学的、社会的,同时更是遍及个人的精神盛宴。

  在书里,日出、霜、雪,这些自然之物,有了新的.意义——其实,本来就应如此的——她们是自然的启发,是要人感受到生命的节奏。书里问的是:你多久没看过日出了?你知道哪里有最好看的霜吗?

  这一篇篇文章好像不同的试剂,它们试出了那些“习以为常”的厚度,试出了那些“本来如此”的麻木,试出了那些生活的教训带来的所谓“成长”不过“世故”尔。

  “已经不纯净了,心里长了茧,还茫然无知,甚至自以为是呢。终于,可以不受伤了,却不知道已经损失了多少。”——王开岭要说的应该就是这句话吧,他所希望的是一份对生活、对生命的敏锐与感恩,对国家、对社会的公民责任,这样,才可以,说一声,是生活着。

  这本书可以覆盖的年纪范围很大。中学生可以从书中前半部分获得文学的收获,丰富词汇,明晰逻辑。年长者,会对后面的杂感、随笔更有体会。所谓“开卷有益”是也。

  最后,回味一下这篇《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国民精神中,对“自珍”“无扰”的需求与标榜一直高高在上,自保性、私己性、妥协性、附庸性——稍有挣扎和反叛,即视为“越位”和另类。人类的普世原则几乎从未指导过我们的生活,现代公民意识和自由准则,几乎从未在我们的文化卵巢中着床过。所以中国文人为自己确立的对立面小得可怜,他们很少树敌,很少被真正的文明之敌所重视、所忌惮。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2

  我想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愿望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教育者们去阅读这样一本美丽而深刻的思想作品---王开岭的《精神自治》,去感受那份属于心灵的触动。我相信每次阅读它都会激起我对属于思想者的那份快乐的追求。

  清楚地记得翻开书的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就被作者优美的措辞和细腻的语言以及纤细的情感所叹服。我从未在阅读的时候经历着这样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欢一本书那样简单地在享受着文字所带给我的快乐,带给我的想象,带给我的沉醉,而是无法克制的赞叹,钦佩与敬仰。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锐利的思想与他充满着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结合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可以撼动我心灵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犹如你在混沌,慵懒与麻木的沉睡之中听到一声嘹亮发叫声很刺耳的鞭声,凛然惊醒,肃然起敬。”

  在开篇《精神明亮的人》中,触动作者心弦的是福楼拜写给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正是他的“按时看日出”让作者猝然绊倒。一位如此吝惜时间的世界文豪,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它当作是一门必修课来迎对,那是何等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于是作者感叹“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正是因为作者的这些文字(事实上还有很多其它令人动容感慨的文字)让我为自己对待大自然的态度而潸然。原来自己的日常感受是那么的冷漠、粗糙和鲁钝;原来自己漏掉了那么多珍贵的、值得为之欣喜和感激的东西。这让我突然怜惜自己不再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没有了儿童般的好奇与纯真,不知觉地走进成人的世界,漫无目的地追寻着成人的游戏规则、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经常我会为自己的麻木和无精打采摸不着头脑,而今当我漫步并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里时,我才顿然发现自己缺的是儿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为只有拥有它,才能在这个有着无数缺陷与霉暗的世界里、无数懊恼与沮丧的生活中注视到美丽与神奇。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个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热情与释然。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3

  一看到书的名字,也许就会困惑,什么是精神?什么算作明亮的精神?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精神明亮的人?翻开书后,文字便一一在眼前清晰了答案。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社会渐渐变成了我们期待却并不喜欢的样子。我们的人生开始变得固定,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养老、死亡。我们越来越开始觉得梦能只是幻想,刻苦钻研只能得来孤苦岁月与今夕华发,满腹才华若没有什么“关系”也绝无用武之地。在这个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浮夸与炫富并存的时代,我们早已忘记了什么国学思想,人格精神。这不是说没有,只是在一支队伍庞大的时候,另一支就显得弱小了起来。

  其实,没有什么人喜欢我上述的社会吧,可是社会的很多面就是这样子,不是360度都是每晚的新闻联播。一人撼动社会,可以,只是太难,那么我们自己呢?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的精神呢?他在我们的心里还是明亮的`么?在我看来,明亮的精神不是有多大的社会贡献,也许只是做好自己,用一颗单纯的心去做事。就像梁漱溟当众反对毛泽东只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中国,许三多草地中站岗依然挺拔只是为了达到军规,我们给老人让座、或者下水救人只是为了让老人更舒适、能救一条命时,这就是一种明亮的精神,像是阳光洒进了心里。很单纯,没有任何的做作、虚荣。

  我很喜欢一位主持人——白岩松,如果让我说觉得主持人中谁可称为精神明亮的人,那一定是他。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当世上所有人都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麻木当深沉,把油滑当稳健,把怯懦当智慧,那我只能说这个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所以你们没有资格来说我的勇敢是莽撞,执着是偏激,求真是无知,激情是幼稚。当那些兜售社会经验的流氓朝我的梦想投来轻蔑一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还你一句,傻子。”

  原本简单的事,被我们的心搞复杂了。但是原本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我们学的,不就是那些最简单的么?可是当学校毫不犹豫地把我们扔进社会,让我们在那里生存时,我们才发现学校里学的不适应这个社会,然后自己摸爬滚打。可是否真的如此,是不是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如果按照最开始的信念坚定下去,未必不会成功的不是么?其实精神明亮,不过就是一束阳光洒进心里一样,只要不拉上窗帘就好了。可是我们的围墙,却是越竖越高了。

  大家都想要一个明亮温暖的社会,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自己开始,拉开心灵的窗帘,让阳光洒进心房,让自己先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呢?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抱着最单纯的思想去做事做人时,我们就已经是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了。

  也许,《精神明亮的人》让我懂得最多的,便是这一点吧。希望,会有人愿意相信,愿意去创造那个社会。我也愿意,从我做起。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4

  《精神明亮的人》告诉我们:人需要点亮精神。精神是去物质化、异质化的意识存在,当它仰仗着文字的力量而变得可感时,人们更易接受这种虚无的满足感。我时常想象若这本书该是个什么场景,何许模样———也许是黄昏,面对夕阳,闭着眼睛,感受发亮的光晕,周身环绕的是洗尽铅尘的清纯;或许,只是一个回忆的背影余光。回忆的样子是安静与感伤,挂着温润与平和的标签,却有着意料之外的坚决。

  坚决写传统的真善美,坚决唱着爱的主旋律,坚决发现最可观的一面,坚决有自己的黑白是非。这个世界里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对古典的追思、对文字的敬畏、对历史的审视、对当下的思虑。有人说这样的世界太单纯,它只是泱泱之中冰山一隅,这样的社会是残缺的,它没有一个严密完整的结构。然而在精神文字里,我们有选择性地把负面的情绪沉入海底,看到浅层的光鲜亮丽,便可欣喜于纯洁、浪漫这些美好的字眼。有时候能遗忘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能力,因而在阅读时慢慢涤去浮躁的不安分,简单纯粹。既然不是真实的生活,那么我们允许它的理想主义,正如我们在无人的角落吐露的秘密的心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高呼着欲望都市需要灵魂自救,标榜着形而上的自我追求,用高深晦涩的古老语言去彰显自己的遗世独立,然而最后仍迷失在熙来攘往的世界中。雾里看花不知花残未谢,水中望月难晓阴晴圆缺,大多数的人朦朦胧胧不痛不痒地过着日子,为了生计抑或是贪欲而奔波。他们知道国家大事、世界风云,也知道鸡毛蒜皮、细枝末节,唯独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的,是最纯净的自己在哪里。人们不习惯去扪心自问,也往往懒得追求飘渺的真相,便把深层的自己藏好、忘却。这似乎是最安全的做法。人们总是可以为自己的逃避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后为自己的物质与无知冠上真实单纯的美名。

  我承认我是世俗大众的一份子,从来不敢自诩清高和孤立,宁愿把自己淹没在茫茫人海里,也不愿做特立独行的那一个,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战战兢兢生活。因此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关怀与感知,作者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对周身的体悟和更内心层次的交流。前者来自作者敏感细微的个人世界,而后者更多地来自作者本身的阅读经历。所谓文人气性,当是经脉分明,持一见而博思域,深谙己道而不孤芳自赏。看一场他人之间的文化交谈,读者也不禁心动。生命如斯于此,文字的感染力在缺乏现场感的劣势下依靠一种共鸣骀荡了读者的眼睛。“生命就这样诗意地开始,又这样臃肿而可耻地结束。”不愿这样畸态地走在既定轨道上,便用文字寻找一种解脱。“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如是说。于是一斟清茶袅袅,一盏孤灯相伴,一卷古籍丹青,一支羊毫泼墨,一段暂时忘却,一梦南柯。一方阅读与沟通的天地,便有言可说。

  然而看别人的文字找自己终究是困难的,芸芸众生也更乐得糊涂,保留所谓的不清不楚,过着自己意义未知的小日子。那就在心底留一点光吧,至少,在灵台清明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本真的影子,也可点亮一簇微弱的火花,那簇火花有着一个美丽而虚无缥缈的名字。

  五月的槐花地,人来人往,却仍是自己。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相关文章: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10-06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通用6篇)03-07

读《明亮的眼睛》有感06-26

读《精神》有感04-10

明亮的眼睛作文05-24

明亮的眼睛教案03-28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07-06

向着明亮远方读后感05-01

《向着明亮远方》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