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

时间:2024-02-19 07:19:32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乡土中国》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乡土中国》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看有人评论道:不看《乡土中国》,你根本不懂什么是中国。作为一部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细致而又通俗易懂地描述了中国底层的乡土社会;即使是在当代中国,《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现象依然可以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乡土中国》主要分析了中国基层乡土社会,开篇便说道:“从基层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书中,费孝通先生写了乡土本色、文学下乡、差序格局、家庭、礼治秩序等方面的内容;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知道乡土性的社会有多种特点:差序格局的制度、家族式的特点、男女有别的社会特质。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是一种农业文明,而这种农业文明也决定了社会的性质——乡土社会。一直到今天,即使农村已经逐渐城市化、现代化,也依然能看到乡土社会的影子。

  整本书中,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总结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结构的区别提出来的。在中国社会中,呈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向外推的一种人际关系联络,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团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就像捆稻杆一样,一捆一捆的界限分明。

  中国的差序格局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离中心越近则关系越深厚,而最外面的往往都是彼此冷漠;而且界限模糊,最明确的只是自己。西方的团体格局讲究的是平等观念,团体中的每一员都是平等的,首先考虑的不是自我而是大家。差序格局表现的是分散性,团体格局表现的是整体性。这样相比,很容易看出中国是“私”的,农村里经常会听到公家与私家的问题,根本就是利益问题;乡土社会里是缺乏“团体”的,穷苦社会里让自己温饱的活着已经是个问题,谁还会去在意别人的温饱死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里人们是自私的。如今现代化的中国就不“私”了吗?肯定是“私”的。在波纹社会里,人们做事之前往往会去攀个关系,请别人吃饭,送别人礼物等等行为来使彼此的关系更近。关系亲近了那么凡事都好商量,托人办事就不用愁了;在外围波纹的人,彼此关系疏远,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如今差序格局中的亲疏远近不仅仅取决于血缘和地缘,更取决于在生产生活中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是否可以带来自己想要的利益。这样一来,是否有利益仿佛就是交朋友、变亲近的一种前提,考虑事情时仍然是把自己放在最前面,并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出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益问题已是占据上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利益看问题。所以,即使是在当代中国里,人们依然是“私”的。

  按照道德来说,西方的这种团体格局自然是好的,不去看什么血缘和地缘,不去考虑一个人给自己带来的结果,看问题是以整体出发,考虑整体利益,这种格局是有利于营造一种上进和谐的氛围。从私人道德和团体道德比较来说,团体格局才是符合友爱和谐的。就我而言,不是去责备差序格局这一乡土社会里的特点,毕竟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中国的一种特点。或许我们可以适当地吸收西方文化的有利经验,去探索角色的定位,去合理安排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在波纹社会中,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同样可以去探索去发现他人的价值所在,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未交流过的陌生人,能去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考虑让自己在生活、在社会立足的利益。这也仅仅是我比较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以后的一个想法。

  总之,即使当初的农村已发展成科技化的城市,乡土本色依然是存在的,依旧是中国的一大特点,中国,依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痕迹的中国。

【读《乡土中国》有感】相关文章:

读《乡土中国》有感(精选17篇)08-29

《乡土中国》优秀教学设计10-22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模板10-20

读乡土中国心得万能10篇03-29

《乡土中国》读后感09-02

乡土中国读后感09-28

乡土中国个人读书心得04-25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5篇03-04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精选24篇)12-06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7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