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挑战》有感

时间:2024-02-20 09:09:27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孩子:挑战》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孩子:挑战》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孩子:挑战》有感

  20xx年的十二月份,儿子班级的家长读书会启动了,第一期由我领读。我给大家推荐的书目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著作《孩子:挑战》。可能是领读的职责所在,第一次这般读书,历时八个周,衔接了20xx和20xx。

  以前读书,偏向于“读过”;这次读书,偏向于“读思”。边读边思边写,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回顾起生活中很多的小片段。理论对照实践,对自己的一些育儿理念和方法进行复盘,是真的感悟颇深。

  这本《孩子:挑战》的推荐语所说的没错:是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是最好的理念书籍,也是最好的方法论。你教育好一个孩子所需要的一切,最底层的东西都在这本书里。这份推荐语里的用词是多么谦虚啊。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挺多关于育儿类书籍,至此发现,那些书对某一个专题的研究论述,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细致深化研究、实践的结果。而这本书就是教育孩子所需的方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后人的很多东西是在这本书之上开枝散叶的。

  读完整本书,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谦卑的做父母。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考验,考验我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是学习。学习方法、规则、思维、心态;学习把孩子当作合作者来尊重,当作人来敬畏;学习自己还有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努力。扔掉“父母”的名号,扯下“父母”的威严。看见孩子生命里蓬勃的生命力,看见孩子成长中无限可能,看见孩子无论如何都是独立存在的事实。如此这般,我们才不辜负自己的生命旅程,也让孩子的生命处处可期。

  育儿类书籍更像工具,读完之后在生活中练习运用,才能让读书真的有意义。心动不如行动,养成一种习惯,条件反射般地在孩子说话时,出现某一个状况时,走出之前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尝试用新的方法吧,相信我们会给自己带来惊喜的!

  读书有精读、略读、浏览之分,根据对内容的需求自由选择读书的方法。精读中读书笔记的作用非同小可,带来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是让读书人最有感触的。我喜欢上了这样的精读。这次读书我写了三万字的读书笔记,摘抄其中两小节分享如下:

  第6章对孩子表现尊重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读这一章,我认为对孩子表现尊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不把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不要逼迫孩子实现父母的心愿和需求。

  例周六爬山“苹果事件”

  周六一起爬山,补给能量的时候,舅妈给了哥哥一个苹果。不到三岁的小弟弟看了非要吃哥哥的,哥哥不同意,弟弟开始哭闹。我当时给哥哥的心理界定是他大了,会懂得分享,应该给弟弟吃。我提议、劝说,哥哥不听从。

  看似我是说服哥哥善良,其实是在逼迫他必须分享。这时还有一个蜜蜂一直在围着哥哥的苹果转,哥哥有些害怕。我没有看透这背后孩子行为的动机,也就没有尊重他的行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弟弟哭,哥哥也哭,俩孩子都不想爬山了,孩子不爬了,大人也没法爬了。爸爸和哥哥走一条路,其他人走了另一条路。

  我想他俩肯定会聊一聊的,果然到了山下小广场,哥哥的表情已经释然了。告诉我,妈妈,我刚才不想爬山了,是因为有蜜蜂。还有如果我有两个苹果,我会分享给弟弟一个,我担心他拿着我的全吃掉,我就没有了。妈妈,我和爸爸在另一条路上看到了很多风景。

  听孩子这样一说,我心里还在纠结为什么当时就不能给弟弟咬一口。爸爸批评我说我都纠结了一个小时了,人家孩子心里已经没事了。回家上车,哥哥拿着啃了的苹果给弟弟,弟弟说他有了,不要了。现在我知道自己当时的固执,而爸爸是尊重孩子的。只有尊重,才能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他有他的理由。我有什么理由强迫孩子执行我的想法呢?

  对孩子行为的尊重。在孩子做出一些大人看来不成熟,或者吃亏的行为时,父母要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承受自然后果。而不是从成人功利的角度考量孩子的行为是否值得。

  如赠送给孩子礼物,不管有多贵重,既然送给了孩子,孩子便拥有了所有权和支配权。那么孩子再如何处理这个礼物,大人都要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行为。这一点自我反思做的还不错。

  和孩子一起尊重规则。当孩子之间或孩子与父母之间在某些事情上有争执时,父母不能强行要求,而是要和孩子商量一个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按照共同制定的方案执行。避免孩子之间厚此薄彼,也避免大人的权威倾向。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充分的尊重。

  例如“取快递事件”

  那天晚上,开车回家路上,我说一会要去快递柜,有三个快递。我话音未落,俩孩子已经开始吵吵起来,都想抢着去摁取件码。我一想之前也有过这种情况,不如制定一下取快递的规则,我们都来遵守。我把制定规则的想法告诉俩孩子,然后听到这样一番对话。

  “妹妹,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取快递吧。”

  “好呀。我要摁取件码。”

  “妹妹,你还小,个子有点矮,不如让我来摁取件码。你负责从柜子里拿出快递运到车上。”

  “好吧。”妹妹心悦诚服。

  “妈妈,我们商量好了。你来读取件码,我来摁,妹妹拿出来搬到车上。”哥哥一板一眼地安排。

  “好呀!我听从指挥。”我高兴地答道。其实我心里暗喜的是太好了,大冷天,不用下车了哈哈,活儿被你俩抢着干了哈哈。

  就这样,到了快递柜,我读号码,哥哥摁号码,妹妹取件。三个快递很配合的放在妹妹能够得着的柜子里,而且都是轻件,整个过程很顺利。

  人和快递都上了车。我高兴地说:“谢谢你俩哦,我感觉这次取快递很开心!”

  哥哥妹妹嬉闹着玩去了,我想,这次规则的制定大概可以这么持续着了。

  第31章倾听

  与孩子相处,“能听”孩子说话,“会听”孩子说话,这是父母的能力与智慧的体现。

  孩子的话语看似稚嫩,有时却蕴有大道至简的意味。父母的自负,觉得自己是大人,自己是正确的,是权威。很多时候会忽视孩子说话,甚至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力。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孩子有时说的话,属于“含蓄式表达”。很多隐藏的信息需要父母去观察体会才能读懂,有时候成人都善于正话反说呢。如文中所举的例子:约翰尼说的“我才不在乎”,其实是“你不能用惩罚使我就范”。当孩子大喊“我恨你”时,他其实是在说:“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很不高兴。”

  我想起三年前自己身上的小故事:那一年工作压力让我经常把情绪带回家。有一次在去我妈家的路上,为什么事情我忘了,我发脾气了。我家哥哥被我说哭了,他恨恨地回我一句:“妈妈,你去世吧!”当时听到这一句,我的心情一下子崩溃了。孩子哭,我也哭,到了我妈家,我在房间里憋屈到不行,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怎么会对我说这样的话。孩子爸爸安慰我说,别想多了,孩子不懂得这句话的分量,他也是表达一下情绪而已。后来聊着聊着我也明白了,是自己发脾气让孩子烦的不行了,小小的他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觉得“去世”这个词就是表达痛恨的词语了,所以孩子其实在说:“妈妈,你别再发脾气了,这让我特别特别烦!”当我理解了这一层,内心是又愧疚又后悔又自责。

  凡事都有他出现的必然,也就是那一年,老公给我推荐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自此始走上情绪类书籍、亲子教育沟通类书籍的阅读之路。

  现在自己在听孩子说话时,会有意地运用一些方法,告诉自己听明白孩子的真心,这是做妈妈的基本,也是关键。

  孩子之间的沟通会比与父母的沟通畅通很多,原因主要是孩子之间能站在彼此的立场上倾听、思考对方的话,如此孩子之间就会更坦白。而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说教”的意味多,缺少感同身受,不能倾听孩子内心,成了孩子越长大越不喜欢和父母交流的主要原因。

  会“说”话,会“听”话,是父母一生都要修炼的功课。

【读《孩子:挑战》有感】相关文章:

《孩子挑战》读后感范文10-07

《孩子挑战》读后感5篇10-05

《孩子挑战》读后感(精选5篇)10-26

读《向命运挑战》有感10-07

读《学校的挑战》有感范文10-06

读《向命运挑战》有感08-02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10-06

读《向命运挑战》有感精选15篇10-07

读《向命运挑战》有感(集锦15篇)10-07

读《向命运挑战》有感(通用15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