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有感

时间:2024-02-20 11:36:57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有感

  《高效教学》一书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介绍完具体框架、策略和实践后从学生、教师、教学辅导者、校长等不同角度给予了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建议,帮助各个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化思为行”。教师的小变革会带来学生的大变化,作者提出的“一定之规下的自由”非常适合向新入职的教师阐释,传达关心与控制兼备的理念,特别是引起了我对小组合学和导学的些许思考。

  小组合作常常被老师用来作为传道授业的良方,与我们想象中有出入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合作学习”当作重要的学习方式加以推崇。作者解释自己提倡的“高效教学”既不属于“详明教学”也不属于“构建教学”,所谓“详明教学”大意就是中国教育界日常传统最推崇的直接讲授,作者定义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学术性技艺的有效方法”,他认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用来增强和巩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精熟程度……着眼于他们完整并精确的理解某些知识”;而建构教学关于“大思想”而非知识技能,其中“合作学习用来促使学生觉得复杂的难题、参与对话、自行安排学习速度”。

  我认为这恰解答了我曾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上的误区:往往用于课堂讨论的是一些封闭式的是非题,而没有选择开放式的征询题,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并未形成学生间真正的互动交流。教与学相辅相成,促使教师就提问、建构教学、详明教学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而不仅是一味推行,惟小组合作马首是瞻。小组合作有效,但不应该成为绝对的手段,更不能浮于形式,讨论的内容远比形式重要得多。

  与小组合学常被误用的是导学。学习循序渐进,有时课堂反而因此变成了一道道书面习题的逐一攻破,甚至连文学最曼妙的那些许神秘感和新奇感都被一览无余的“导学”代替。学生面对这样生硬的“导”自然也只会生出“又多了一份作业”的感概。相应地,本书通过自身结构为我们示范了一种可行路径,将导学转化为更趣味化、形象化、个性化且可延伸的“学习导图”。

  首先利用视觉化的工具一目了然地展现单元全貌,让教师和学生都对全部教学内容框架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导图揭示了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改进听课笔记,或作为学习指南复习。学生可按照教师的指导在“课前图”的基础上补充绘制“课后图”,教师也可展示事先预备的课后图,开展差异化教学。当绘制导图成为一项教学“非常具体的常规”后,学生可以亲手自创学习导图,而教师在课堂中课提供多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做出反应的机会,使学习过程高度互动。

  最后,读完本书于我触动最深是结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技巧,不是策略,也不是原则,而是对改善教学矢志不渝的教师。”教学从来不是追求一个固定的万能模式,而是身为教师的那份教书育人的爱。“教“是小杠杆,不断地变革,足以撬动”学“的大地球。

【读《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有感】相关文章:

《高效教学》读后感09-16

高效课程教学反思10-06

读《解密高效课堂》有感10-06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10-06

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10-06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8-18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10-07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07-01

高效教学心得体会10-07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