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读书心得

时间:2024-03-13 11:05:14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思教育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1

  近段时间在我们工作室的建议下,翻开这本由中学高级教师许传利撰写的教育书籍,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重在中学教育的书籍,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原理、教育思想、方法等对我们高中教师日常教学和工作影响深刻。

  开篇的教育热点探讨如“禁补令”为何成了“禁不灵”。初中和高中的“中考及高考”的升学压力大,也在无形中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沉重包袱。为了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或者不被淘汰,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施压,报各种补习班;老师能做的就是执行领导的施压政策,完成指标;学生能做的就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事实上,不管是教育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在这个社会脱引而出,或者说有一席之地。说得更白点,就是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如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用人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刻苦学习,拼尽全力考入好的大学。对于此现象,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我们感到无比痛心,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挂,应试教育却依旧深入人心。

  在“问题生”更需关怀中提到经济学中的名词“边际效应”。何为“边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需要或缺乏某种东西的人来说,给予其这样东西的附加值远比给予不需要或者不缺乏的人要大得多。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教育中,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生”“后进生”,他们缺乏老师的人关心、鼓励、表扬;而优等生则对老师的表扬与关心早已习以为常,无论老师再怎样发自内心的赞扬,优生都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娇生惯养”惯了,而对于“问题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肯定自己的源泉。对于“问题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所有人对他们漠不关心,冷嘲热讽,家长如此,老师如此,就连同伴也如此,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能发现这一点,多对他们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并逐步朝向正常转化,这一过程也可以与家长沟通,家校共同努力,使得问题学生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肯定自己,进而督促自己向优生发展,因此,对问题生的转化,情感教育很重要。

  下面我摘录一些许老师的观点和语录,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1师生关系的零距离与温热有隙效应。零距离由此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和一些形式化的操作,违背了教育规律,于切实改善师生关系无益。无数事实证明,追求“零距离”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中是应当缓行的,在后续影响上是令人担忧的。保持距离,适度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适度准则。教师还是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好,保持“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更益于恰到好处地体现“师表”的作用。“师道尊严”并非都是“发霉的奶酪”凡事都有底线,就像木桶都有铁箍。放开了,就全散了。

  2教师着装不能过于“随便”。服装有人的第二皮肤之称。教师的着装必须有助于育人的功能发挥。由于教师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着装时尤其要把握“性的吸引力”这个维度,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受不了教师的几大衣着:低腰、低胸、透明,紧身,下摆喇叭超大的裤子,颜色太过艳丽,浓妆艳抹;男教师蓄长发,女教师爆炸式发现。教师应该如何着装,并非一己之事,还需与其具体的职业性质结合起来,掌握一个恰当的分寸、尺度,应该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衣着个性与教育规范、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服饰也是一种软环境,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着装除了摒弃“薄、透、露”外,还应注意:庄重整洁、典雅大方;重在得体,切忌太土;与时俱进,儒雅宜人。

  3新课改谨防“唯新主义”:所谓唯新主义就是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新的就要紧跟”。要处理好如下关系:继承与创新、基础与提高、能力与知识、个性与主体、模式与经验、激励与求实的关系。所谓教育模式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的方法,它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所学校长期稳定使用的教育方法经过概括、抽象而逐步演变形成的。

  4构建和谐校园,校长须处理好另外的十大关系:

  “决策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校长的决策力:善于规划学校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确立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具备扎实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计划管理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比较一致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作为校长还需要有将决策力转变为现实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是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等办法把战略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综合实力。

  校长决不能“第一年宏伟蓝图,第二年糊里糊涂,第三年唯利是图,第四年一塌糊涂。

  “制度”与“制裁”的关系

  学校管理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人文关怀”。须知,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言之有“礼”比“言之有理”更为重要。如果不是简单地以“制度”去“制裁”教师,而是灵活运用人际关系心理效应,就比较容易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达到最优。

  “门房”与“心房”的关系

  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人的根本需求与特殊性作为出发点,使各项工作合于人性。换位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拇指”与“食指”的关系

  管理的艺术不在于做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师生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去奋斗,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食指效应”——指点工作,指点方向,而更应发挥“拇指效应”——激励先进、激励师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真情与关爱。

  “价值”与“分值”的关系

  “领导”与“引领”的关系

  领导者,应具备“君子三变”的素质,《论语》记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作为校长应该在引领方面下功夫。

  “20%与80%”的关系

  “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

  “政令”与“朝令”的关系:校长应该在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确保“政令”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导向性。

  5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班主任分类:经验型、科学型、高压型、保姆型、灯草型、

  经验型:这类班主任的特点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人生阅历丰富,工作起来不温不火,按部就班,管理常常建立在“经验”和“体会”上,这类班主任时学校常规管理得以落实的基础。

  科学型: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事业心浓、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且善于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作热情高,方法较灵活,业务能力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这类班主任不仅在常规管理中能做到井然有序,所组织的班会或其他活动也往往很有创意,班级干部管理能力强,学生自律觉悟较高,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是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高压型:这类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班级的管理“高压”多于引导,训斥多于激励。学生对班主任又畏惧感,一般能言听计从,但对任课教师则尊重不够。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虚假。班集体似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生气;班级组织纪律尚好,但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这类班主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愿望良好,但是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另一种是对班主任工作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迫不得已,心有怨气,借“压”整人。这类班主任约占总数的1%—3%,是班主任队伍中的稀有元素。

  保姆型:热爱班主任工作,事业心较强,但缺乏科学管理的经验,对学生常常无原则地呵护溺爱,甚至将班级学生视为私有财产,容不得有关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批评和指责。这类班主任工作勤勉,工作量大,成天忙忙碌碌,但管理效果不突出。这类班主任多为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女教师,约占总数的5%—10%,是班主任中的常见因素。

  灯草型:他们对学校安排的班主任工作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则原则上同意领导的“分配”。班主任工作一般无长远规划,犹如灯草,领导拨一下就动一下,毫无主动性。对班级同学较为冷淡,对班干部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养,平时对班级情况亦少主动过问,一旦出了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天忙于救火,收效甚微;一旦出了问题,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是指责学生及其家长的素质差,就是私下抱怨学校领导或其他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既听不见不同意见,又不愿意化力气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既压不住台,也叫不住座,班级秩序混乱,学生情绪低落,后进生面大,根本无法完成学校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这类班主任虽然人数极少,但对学校的声誉及所在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习成绩提高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阿斗”分子。

  以上是我对《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近期时间的一些随意阅读,感悟肤浅。这本书,又一次让我学会"联系实际、取其精华"的阅读方法。我不是领导,不是校长,只是个平凡的老师,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却也难以解决,我可以操作的内容是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此书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推敲,实践。另外,了解了几个名词。"缄默知识"是我了解的新名词,这也是我受到启发的所在。如此来说,"百年树人"的价值越来越被教师感知。显性的知识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还有一部分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是难以表达的,却也有老师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学"的意思也是初次涉猎,对我有用的教育格言、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不断摘抄,予以积累。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2

  “反思”一词在我看来是一个会令人停下匆忙脚步,回头看看的友情提醒。而在现在如此迅速发展的社会里,教育也加紧了步迈,我缺少反思,我需要反思。

  作者用他的眼、他的心去反思他多年的教学厉程。每一篇教育小故事,都是一段令人深思的反思。

  印象深刻的很多,举例说一个微乎其微的小事:学生进办公室。学生进办公室,我们都要求他们喊:“报告!”得到允许之后才可以进门。作者就发现,有的学生怕进办公室,原因就是喊“报告”没有人答应。反思过后,作者就让学生进办公室和文明礼仪规范上一样——敲门。果然,效果要好多了,教师听到敲门声,立刻说:“请进!”学生也很自然,拉进了和老师的距离。

  作者也在书中讲了一些令他感触颇深的故事:

  纽约州州长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贫民窟。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只有心中有爱的老师,才能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而让他们的心田盛开永不凋谢的花。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孔子亦云:吾一日三省身。一个人若期望过“智慧”的生活,必当慎思而敏行。

  今日社会之状况更是如此,人若不常怀着真诚之心反省自我,便会如激流一般来也匆匆走也匆匆。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使自己超越日常教学生活经验下的惯性思维,使自己的习惯性行为服从于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分析,这对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是至为重要的。可以说,我读此书,实为“反思”二字而来。

  对每一个孩子来讲老师无意中的一个赞美的话语、信任的眼神就是敲开孩子心扉的钥匙,也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照亮孩子纯真。

  老师的口袋里没必要都准备好糖块,但必须准备好几颗心: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3

  教师的爱应该是博大的、公正的、无私的。一个具有博大的胸襟的教师,当将爱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何谓爱?所谓爱,是人的一种伟大感情,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诚挚而亲密的感情联系,捷尔任斯基说过:“爱,这是一切善良、崇高、力量、温暖、快乐的创造者。”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我努力以一个教师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我把这样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一、把每个孩子都看成等待挖掘的金矿,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每个孩子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优势自然也不大相同;每个孩子在八种智能里总有其突出的地方:一个孩子语文、数学成绩不好,但在体育、音乐、美术或者其他方面有所专长,同样是高智商的标志。“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语)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眼睛只有孩子的分数,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结果一个个天才就在我们的漠视中被埋没了。“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里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陶行知先生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待挖掘的金矿,而金矿能否被挖掘,在于我们教育工作有没有采用针对他们不同个性成长的教育方法。是的,教育者如果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等待挖掘的金矿,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者如果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等待挖掘的金矿,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让他们个性成长的方法;教育者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等待挖掘的金矿,这是教育走向成功导航的灯塔。

  二、让每个孩子都体味别样的成功,这是教育成功的不二选择。

  有人问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哈佛大学的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生,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她让每一块金子都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哈佛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反复成功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差。”(翼心先生语)成功的孩子往往来源于某一次成功的体验,体验到了成功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始终体验不到成功,他可能渐渐相信自己真是一个傻瓜,从此与成功无缘。韩寒是上海的一名中学生,六门功课五门不及格,但是他对语言非常敏感,作文写得很好。眼光独特的校长鼓励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作文获得了一等奖。从此,韩寒信心大增,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后来成了新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有位学者有谈到韩寒的成功时说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成功机会与体验,让他们在不同的尺子上找到自己的强项,重拾自信,从而走向成功。

  教育说到底,是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给每个孩子提供体验成功的途径,要为每个孩子设置可实现的目标,比如,降低一次对他的要求,或发扬一次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体味一次成功吧,对于孩子来说,“体验一次成功”,还有什么激励措施比这更重要呢?!我们的教育教学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的愿望,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别样的成功,这是教育成功不二选择!

  三、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第一名,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很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当前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什么都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力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这与其说培养人才,不如说是在扼杀学生的个性。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庄稼的命运;教育者怎样对待孩子,决定孩子的命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想得第一的孩子是没有的,只是第一太少,其实,得第一并不难,只要愿意另起一行,每个人都是‘第一’。”(翼心先生语)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愿意“另起一行”,每个孩子都会在不同的排列中找到自已属于“第一”的位置。比如我们能在评选“三好”学生的基础之上,再适度地引入一些诸如“语文学习之星”、“数学学习之星”、“英语学习之星”这样的“学习之星”; “诚实之星” 、“善良之星”、“勇敢之星”这样的“风采之星” “书法之星”、“绘画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这样的“才艺之星”等等个性评价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前进的动力。这样,既不打消优等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从很大的程度上调动起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于学校,只是多花一些纸张的成本而已;而对于绝大部分家庭、孩子来说,却收获的是未来,是希望。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但这种成功是其个体意义上的成功,是某一方面的成功。教育工作者面向的是每一个孩子,不只是学困生,也不只是优秀生,我们教育成功的标志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发展。 “教育教学的技能和艺术,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也就是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学校的教育如果能让每一个孩子始终保持快乐积极上进的心,让每一个孩子从快乐中走向新的快乐,增长新的梦想;在一次次成功中体验学校的爱、教育者的爱,从而爱学校、爱社会;这样的学校才是孩子心中的乐园,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成功的教育会引领学生走向成功,而失败的教育也会导致学生的失败。我不知道理想教育能不能让每个孩子都站在第一名,但我相信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第一名的教育一定是理想的。所以我会用心欣赏每一个孩子,让我的学生努力走向成功。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4

  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都知道检查性考试是一种督促鼓励学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有无分数都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情况才是更主要的。这1分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线,而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希望,更加努力学习的希望。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经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成人格的不平等。但军训时,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

  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习把试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

  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试卷拿回家去,高高兴兴地把签字送给老师看。

  看到最到最后,我突发这样一个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适:“至于习惯教育改革,我们要像是在抛球,改革过程中,把旧习惯这只球高高抛起,实践新的观点方法,当新实施成功之时,便是旧球落地陈封之日,当新实施失败之后,便是我们接起原来的旧球,决定是否继续抛起,及怎样再次将它抛起。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5

  巴特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自从我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一书之后,我经常不停地反思自己,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才能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体味别样的成功;让每个孩子都有站在第一的位置可能。于是我常常默念着这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我反省自己,并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此在工作中,我努力以一个教师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读完一整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篇文章,《我们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和《让课堂成为我和学生约会的地方》。在教学当中,要时常问自己“我们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们留给他们的是生硬的书本知识,是健全的人格,还是受益一生的财富?孩子们总要进入社会,要遇到更多的事,接触更多的人,我们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对待问题、对待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法。

  这些怎能在平时的授课中慢慢渗透,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地方。教师的'以身作则带给孩子们的教育会比口头教育有用的多,我们班的孩子在刚入学的时候纪律很不好,孩子们还么有完全适应丰华中学的学习状态,而且个别同学出口成“脏”,见到老师和卫生工的态度区别很大,我在班里开班会的时候说过这些问题,但是都收效甚微,后来我就向同年级的前辈们请教学习,每天早晨不跑操的时候我尽量在六点二十之前,有时候六点十五进班,下午两点十分左右进班,慢慢地我发现,不用我再强调几点到班了,孩子们自觉会在我之前进班,开始背诵学习;校领导、老师们以及我自己,在学校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见到卫生工会主动打招呼,渐渐地发现孩子们再看到楼道里的垃圾会主动捡起,见到卫生工会说“阿姨好”,其实,孩子们都是天使,只要用心教育,用爱浇灌,孩子们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读完另外一篇文章——《让课堂成为我和学生约会的地方》,我对自己的课堂也有了一定的反思,在我的课上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如何,这一节课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如何,我这节课的知识安排怎么样,课堂呈现方式怎么样……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我经常在一段时间之后让孩子们给我写几句心里话,最近上课状态怎么样,知识的接受怎么样,最近有哪些跟不上的地方,觉得对老师在讲解某一方面的内容的方式上有什么建议等等。读后感·通过我在课上对孩子们反映情况的掌握以及孩子们对我袒露的心声,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我一直都认为孩子们是在发展的,是在变化的,那么教学方式就不应该一成不变,适当的调整不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承认孩子们的发展,要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发展。

  最后,我十分认同书中的一段话:如果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我愿努力工作,关心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助力,为他们的学习护航!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6

  寒假里,我阅读了由北师大出版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虽未读完,已感受益匪浅。比起一般纯理论性的书籍,本书更加直观、易懂。它用一个个案例来引导学习,从组织活动的最初立主题和制定目标开始,逐步学习环境的配合、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课后的详细反思及改进,都能为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借鉴,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主动学习的课堂。

  本书的最大看点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论性的总结与指导。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懂得了反思与评价的要点。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对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工作中反思是一种自我积累的过程,常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自然就会为自己增加不少经验。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从而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错误。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从活动反思中逐步学会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读过本书和查看了一些资料后,我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不再把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重点取向,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知识技能的评价,往往由于幼儿知识技能发展经验的不足,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屡遭挫折,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情绪。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化,以欣赏的态度去评价幼儿,全面地赏识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新的进展,使幼儿能较多的感受成功与被肯定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和自身的潜力。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发挥家园共育的优势,让家长参与进来,努力提升家长在评价中的地位。例如,可以在家长开放日中为家长设计评价表格来评价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家长园地中挂上家园联系本,进行家园交流;为孩子建立成长记录表格;以及各种调查表等,请家长参与对幼儿的评价,让家长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更有效的共促幼儿个性化发展。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7

  魏书生的《反思教育习惯》一书,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一个个教育的细微的操作中所应该蕴含的理念,启示我们教师一同进行反思。最使人有兴趣的是,说的这些事让人感觉那么熟悉,似乎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过、发生着。

  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尊重教育要教会学生“尊重”的价值,当然也要教会他们思考、表达这一基础价值的行为习惯。所以老师们已经开始的对于教育习惯的反思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反思决不意味着只破不立、一时痛快,反思应是一种活动。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太需要“尊重”了。我这里说的是教师对儿童、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教育是互动。

  然而,以往我们把这种不平等扩大化了,比如老师对学生经常表现出“居高临下”。有的.老师的“口头禅”就是“你给我如何如何……”,像“你给我坐好了,别跟一摊烂泥似的”、“你给我每个字抄八遍”、“你给我回家把作业写好了”等等,等等。都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毫无平等可言。鲁迅先生说的“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是命令者”,就不可能了。没有平等,当然会造成尊重的缺失。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校园里、家庭中,挫伤孩子自尊心的事情、由于成年人一味蛮做而大碍于孩子发展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教育应该是互动而非“一边倒”的,是“教学相长”的。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老师们围绕着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思考:我该怎样办或怎样做更好,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8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蒲大勇先生编着的《修炼专业反思力:教育叙事80例》。本书分两部分,综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10种专业能力。第一部为管理篇,包括立足校本教研增速成长力、追寻专业理想锻造思想力、关注教育现象磨砺观察力、静思教育行为激活思辨力、经营智慧管理铸就实践力;第二部为教学篇,包括诊断教学事件培养分析力、切磋教学技艺促进研究力、利用微格教学磨炼精进力、建构有效经验发展逻辑力、开发课程资源培育创新力。

  该书专业性比较强,很多的观点与理论需要去消化与吸收。在目前“盛产”书的时代,能看到一本源自草根的专业性书籍,实属不易。作者不但对“专业反思力”进行了阐释——“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而且还将专业反思力归纳为成长力、思想力、观察力、思辨力、实践力、分析力、研究力、精进力、逻辑力、创新力十种能力,并一一解释说明,同时,这也是反思的着力点,即反思点。

  该书在前言中阐释何谓“专业反思力”后,又从“管理篇”和“教学篇”两个部分具体地论述“怎样修炼专业反思力”。给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绘制了一个修炼专业反思力的路线图,更提供了一个怎样撰写教育叙事的范本。该书适合教育界的任何群体与个人阅读,不论是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还是一线教师,不论是教研与培训机构,还是教育行政科室。文中的理论化身为一个个故事,让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鲜活与盎然有趣,原来这些故事这些点滴的思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课堂,就在我们眼之所见的角落,只不过我们少了一双发现的眼、一颗触动的心、一双动笔的手。

  通过认真阅读,让我深深认识到真正会反思的教师就是要能俯身写教育叙事。听与读是一回事,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写,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审视自己、比照自己、盘点自己,然后躬身体察、运用实践、总结提炼、融合内化,才能真正地提升完善自我。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9

  我是一个教龄三年的新老师,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天起我就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习惯,但是我一直很迷茫什么样的教育习惯是适合学生的呢?很多教师认为继承以前的教育习惯就行了,认为教育习惯会被继承下来就说明这个教育习惯是对的,但是我一直质疑“从来就有的,就一定对吗”?

  直到最近我读了孙云晓老师主编的《反思教育习惯》后,覆盖在我心头的迷雾终于散开了。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用尊重对待尊重

  尊重是人的基本欲望,尊重是一种基本价值,尊重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教育是互动。一旦教师尊重的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所习惯的许多做法就会动摇。教师从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到管理学生的细枝末节都发生质的改变。比如,不让学生当“义工”,给老师自己安排卫生区,并和学生一起快乐的大扫除;比如,请迟到的学生轻轻走进教室,改喊“报告”为敲门;比如,老师找学生谈话,请学生坐下来说,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坐着学生站着;比如,许多老师把讲完课后习惯问学生“你听懂了吗?”改成“我讲明白了吗?”;比如,批改作业时把“X”为“?”;比如过去一些老师不喜欢学生“插嘴”,现在则给学生“插嘴”的机会,从中看到了学生“插嘴”中有智慧的火花;比如,提出不用命令的方式请家长、慎请家长等等。这些老师还梳理出一些十分可贵的理念,比如,不对学生说“你给我……”,“真的比正确更重要”,“老师让出一分,学生努力十分”,“还给学生午休时间”等等。

  二、用人格影响人格

  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教师遇到的道德问题也不比学生少。在思考中学习,教师本人也是学习者;在交往中学习,教师本人也是成长者。教师在完善自己的'人格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发展。

  我们的道德教育建设从重人格入手,每一位教师在人格教育上都起到了强化示范的功能。案例:《把书轻轻放在学生的课桌上》说的是两个学生吵架,起因就是一个学生模仿教师扔本子,结果扔到地上,沾满泥水。由此教师反思什么是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受成人和社会集体行为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导学生怎样做的同时,自己先要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待人平等坦诚,以人格影响人格,往往比说教更有力。

  三、用微笑面对微笑

  微笑是心灵上无声的问好,微笑是淡雅友爱的花香……作为教师,带给学生微笑对我们重要吗?

  很多人都认为“严师出高徒”,于是,作为教师一个个都信奉一个字“严”字,结果使学生不敢畅所欲言。很多老师不苟言笑,想维护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强调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结果使学生恐惧教师。其实严格管理是没有错的,但不一定就是“不能给学生好脸”如果整日板着一副面孔,用冷冰冰的表情震慑学生,我想换来的只是学生的恐惧、学生的疏远。而微笑可以消除紧张感,老师把微笑带给学生,学生就会变得有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就会活跃。我们老师会用微笑,学生也就学会了微笑,学会了与人交往。教师是面对微笑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微笑的老师,一定会得到学生更灿烂的回应。

  一个人养成一个好习惯难,改变一个坏习惯更难,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难我们也要克服,因为我们的教育习惯关乎着一批批孩子的未来呀,让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以我们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教育习惯为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保驾护航吧。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10

  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出路或者未来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一直是教育一线工作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话题。这学期我认真看了《反思中国教育》这本书。我以平实的文字,积极的思想,宽广的眼界,深刻的阅历,把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说了出来,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我看来,《反思中国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一条道路,它为化石为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处方,即使是在它痛苦而焦虑的呼唤中,它来自基层的新鲜案例,但它提出了与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关的真正问题。

  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了。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想的很少。我很少思考专家提出的想法和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批判。没想过,自己也想不通是怎么做到的。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就没有思考的能力。看不到走过的路,走的路,只是一味的往前走。课题研究也是如此。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但我也应该去做。事实上,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可能不是一线教师的反思所能解决的。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不想反思中国教育,但我应该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涯吗?

  我刚上语文教学一年级。如何才能给刚入学的孩子上好初级班的阅读课?我要想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就必须打破过去语文教学的旧模式,彻底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转而引导学生多读感悟,将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做好初期的阅读课训练。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11

  记得最早最深刻的一句关于反思的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教后反思,我也静下来好好想了想,对于教学而言,思考真的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只知道往前走,却从不低下头来想想,该往哪儿去,走错了没有,是不是还需要再重新思考一下,路的方向。

  张媛老师这篇文章中写到:反思的过程是漫长的,痛苦的,却有着蜕蛹成蝶的效果。的确,反思是需要思考的,是需要对做过的事情重新审视,可能是推翻,也可能是肯定。然而经过一番寒彻骨,却真正能够换来扑鼻香。记得前些日子,四星磨课期间,组内人对所有的课进行讨论,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虽然有的地方出现观点碰撞,但是通过这种讨论,反思,让教者去思考用另一种方式来呈现课的内容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果课堂中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该如何来应对,去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张媛老师在第四段写到:在反思中,我们学会了用审视、分析的眼光来反省、思考自己的教学,不再被动盲目,教学从未这么富有哲理性、创造新。课堂中我们要感受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喜悦,这种喜悦包括老师自己、学生、师生的互动、教与学的内容等等。教师的生命中多了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唤、心灵的启迪,其中也就充满了个人成长的快乐。我们在反思中成长,反思不当之处,反思别人如何上这节课,反思别人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反思别人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问题内容。

  反思是一个教者蜕变的过程,是一个走上知识经验提升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反思,通过反思,我们来更好的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12

  我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后心有所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的等待,而“反思”就是帮助教师主动成长的最好方法。查阅一下“反思”一词的相关解释,“思”字,由“田”和“心”组成,它形象的告诉我们,思考就是在耕种一块田,但这块田不是用力在耕种,而是用“心”在耕种。收获的多少与我们用心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我更要说作为教师反思教育就是用心教育。

  八十八篇一线教师用心撰写的人生教育、教育理念、学生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反思,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温暖,如逢故交。读这八十八篇教育反思,心情总是特别放松且愉悦的。因为书中这些老师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教研田野里最普通也最执着的农民。

  读罢这本书让我不能不再次想起李镇西老师的叮嘱——“青年教师是完全可以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的,因为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是“小题大做”,教师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而且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反思是源源不断的。。

  回归全书的'主题,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教学质量就没有生存力;没有校园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生产力。而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和实践。没有反思的生活就像没有整理过的花园,没有反思的教育就是不用心的教育,没有主动地反思就换不来教育的成功。

  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读再读,一写再写,在不断地学习中渐渐领悟这些如阳光下璀璨绽放的美丽的文字,在教育实践中去践行那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要努力提升自己。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13

  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但始终也没能真正去读一些关于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前段时间去书店看到了魏书生写的专著,顺便买了本,这几天也一直在翻阅,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粗略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同时也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思路。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一昧的盲目付出并不能得到预想中的回报,照本宣科换来的只是下面学生晕晕欲睡的结果。如何让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这门学科?可能比备课教学更为重要。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常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定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的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教师感情越进,对教师所讲的理解的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商量。魏书生在全国乃至香港、台湾出公开课事先从来不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有时还要学生猜猜看学什么。这与我们许多教师出课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要提前预习、认识学生、提前试讲等等,待到了课堂也只是在学生的配合下把预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罢了。

  魏书生敢于上真课,不惧怕学生不熟、教材不熟所带来的"预案"无法进行。尽管我们不能说魏书生心中就没有预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魏书生心中的预案与我们的预案相比在本质上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预案是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教学过程一步步表演下来--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魏书生的"商量"型预案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并且千方百计的去适应学生的学。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同时魏书生还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魏书生经常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我们不缺乏学习的学生,但缺乏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学习离不开想象,而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茅以升说“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而只有学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车大王福特说“不创新,就灭亡。”魏书生自己对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他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经验是很丰富的。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艺术,已经不是教育教学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体味,用个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学术修养,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人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魏书生说:“我只是在人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14

  《反思中国教育》是2007年出版的一本书,反思的是2006年前的中国教育,按理说,早已时过境迁。但书中这些教育大师们、精英们,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和他们的真知灼见,今天读来还是得益匪浅,有些感慨不吐不快:

  一、中国教育的成本是否太高,整整牺牲了两代人的幸福指数。一是学生的幸福指数。书中提到:现在“学生每天有16个小时的时间被规定在课程表上,”“在许多县中学生三四个星期不能放假回家一次,”“苏北某县中用一天只有四个40分钟来说明学生作息时间的紧张,早上起床吃饭,吃午饭和晚饭,睡觉前的准备各40分钟,除此之外,就是睡觉和学习。”学生学业繁重的状况,不仅让学生从小就失去了童趣和天性,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而且还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强壮体质。70%以上的近视眼,以及弱不禁风的身躯,真让人担心,今后靠谁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卢梭在《爱弥儿》中谆谆告诫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二是老师的幸福指数。长期陪伴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业时间的长短,也意味着老师的工作时间的长短,学生作业的负担重也意味着老师的工作负担重。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溺爱孩子的家长,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在了老师身上。但一旦出事,当老师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时候,家长又一味地偏袒学生,这又给老师带来了管理和教育的难度。家长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升学率的过度期望,则给老师的心灵上也添加了无形的但又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此外,教师号称“无专业化技术含量的职业”,但它的专业培训量之多,堪称“360行”之首,教师职称评定的关卡之多,又给教师平添了不少的精神负担。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岂一个“累”字可表达。众所周知,教育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人谋幸福,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丧失幸福感的时候,这教育是否变味了,这教育的成本是否太高了,若真如此,那又该如何矫正呢?

  二、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该何时了。书中提到,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教育“贫富悬殊”;教育的`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不平衡;教育的群体差距凸现;教育自身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仔细阅读书内的阐述,我感到平衡是相对的,绝对平衡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只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平衡。尤其在当今中国经济还不非常发达的境况下,要彻底消除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是有难度的。但让我不解得是,好多人为造成的教育不公现象,2006年就已被点名批评的事,却至今还屡屡发生。据报载今年高考受批评最多的是各地高考加分泛滥成灾,在重庆每5个考生竟有1人获加分。而这种现象早在2006年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公开批评。再如:书中早已批评到“清华、北大在鄂每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而在北京每校每年招生不低于500人,两校在湖北录取总数仅为北京考生的1/5;而湖北总人口是7500万,北京为1500万,湖北是北京的5倍。这意味着湖北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机会仅为北京考生的1/25。”然而这种明显的人为造成的教育不公现象,竟还出现在2010年,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今年北大在北京实际录取人数在计划招生256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12人,而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8万,比去年下降了20%,也就是说扩招比例高达80%。如此大规模在京扩招的结果是:北大文理科每万名考生录取指标在北京高达45.4人,为全国平均值1.55人的近30倍。假定其他省份录取人数基本不变,那么北京考生进北大的机会是机会最低的广东考生的93倍,是广西、河北安徽考生的67倍,分别是高考大省河南、山东考生的55和50倍。”这么明显的高考招生的不公平,发生在皇城脚下,且明显是人为造成的,却至今得不到解决,这不禁让人怀疑,即使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能解决得了吗?

  三、精英们对中国教育的挚爱令人感动,正是他们支撑着中国教育的脊梁。书中精英们对中国教育的挚爱之情溢于他们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冯恩洪老师用《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真挚地告诫人们:“我们要培养的是样样都会的动物”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与能力相当的学习目标”,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调整教育评价,创新教育管理”。又如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说道:“谁选择了教师,谁就选择了高尚。因为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是真理,抹掉的是功利,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没有教师,人就不能成才;没有教育,社会就一片黑暗。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不少教师和学者直面中国教育的实际,反思和抨击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在习惯于歌功颂德的环境氛围里,敢于说这样的话,敢于写这样的文章,没有对中国教育的赤诚之心,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教育需要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检点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明确改进中国教育的方向。同时,中国更需要像书中精英们那样对中国教育的挚爱,如果有更多的对中国教育挚爱的人,中国教育就真的有希望了。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15

  中国教育的近况和的出路或者说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什么,这一直是在教育第一线工作者时常思考与探究的课题。这个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反思中国教育》这本书,它以平实的文字,活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深刻的体会,说出了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建议与解决的方法,对我触动很深。

  我认为《反思中国教育》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它能指明一条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不在它提供了什么点石成金的教学良方,甚至不在它痛切而焦虑的呼唤,不在它来自基层案例的鲜活,而在于,它提出了关系着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真问题。

  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这十几年,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思考的很少很少。很少想过专家说的思想、办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批判。没有想过,也想不出,我自己到底是怎样做的。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也就没有思考的能力。我看不清自己走过的路和正走着的'路,只是盲目前行。课题研究,也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也要做。其实教育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可能不是一线老师反思就能解决的,但是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不想反思中国的教育,可我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生涯。

  我现在刚上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如何上好起步阶段的阅读课呢?我想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就必须打破以往语文教学的旧模式,彻底摒弃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引导学生多读感悟,使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从而做好起步阶段的阅读课训练。

【反思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听课,反思,成长教育心得10-06

教育教学反思工作心得08-23

教育读书的心得10-21

反思教育读后感10-03

教育教学反思的心得体会10-05

教师实习心得:教育反思09-25

《反思教育习惯》心得体会09-13

师德反思教育心得体会12-31

交通安全反思日教育心得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