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陶行知传》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陶行知传》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陶行知传》有感1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生前信奉并始终实践看的人生信条。大概也只有这句话才能够充分的表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被世人所公认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还大。”在他的概念里,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性格以及想法。当然,尊重绝非放纵,更不是任凭他自生自灭。在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中,应当也是有严的成分存在。只有学会尊重学生,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用最好的方法来扶持学生。当发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的时候,老师不应该过分指责他们,应该及时地送上关心与指引,争取让学生接受我们的爱,并且顺利找到正确前行的路。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读《陶行知传》有感2
有幸拜读了《陶行知传》,意犹未尽,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的风采深深烙进了我的心中,不禁为他的慈爱、知识的渊博以及他的教育信条所折服,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让我深受感动。
推荐理由:
《陶行知传》一书主要讲的是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它以生动的事实展示了一位教育改革先驱者敢探新理的道路,其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对于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读了这本书,不仅使我汲取了营养,也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例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读着《陶行知传》,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读《陶行知传》有感3
读一本好书,犹如攀登上一层新的认知高度。在这个疫情蔓延的时期,静下心来,捧着一本书进行静静阅读,刚开始真的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由于种种原因约束自己后,使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你会觉得在书的字里行间中,呼吸逐渐平缓,思绪趋于专一,心神安宁有所慰藉。通过阅读《陶行知传》一书,既让自己加深了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同时让我对教育教学的理念产生了新的认知和共鸣,特别是对书中陶行知先生的生平感人故事而钦佩和沉迷,并思考如果站在他的位置上,是否会用同样的想法和做法,但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浅谈自己对其中教育理念的个人理解:
一、《教学做合一》:律己
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反对闭门造车、为研究而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等不良风气。反观自身: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首先要在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从点滴的生活中透露或折射出教育的影子,不要在课堂上一个样子,而在私下里又是一个样子,好的教师在气质上也会有些许教育气息,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做到真正的.问心无愧。
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甘为骆驼,“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世人皆知、令人敬佩,这既是他的优秀个人品质,同时也是他为教育倾注全身的时代印记。在那个旧中国挣扎的年代,百姓疾苦,人才不济,急需教育人才去补给和弥补,而陶行知先生就是这些教育人才的杰出代表,他秉持乐于奉献的精神去做教育、为学生、为人民和国家,这与现在疫情下的教育有所共鸣,我们教师队伍就应该抱着奉献自己的精神,不惧疫情继续奋斗,在保障学生身体安全的同时,灌输学生科学的知识和能力。
三、《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公私分明
“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将汗来比钱,花钱容易流汗难。”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6月16日陶行知主编的《生活教育》半月刊,陶行知经常以这首诗来教人律己。在阅读中,尤记得有这样的故事:有一次他去募捐,在归途搭车时钱被偷了,私款一分也没有了,而公款还在。按常人的思维,陶行知完全可以把募捐来的钱拿出来先垫买车票,回到学校后再补上,可陶行知坚决不动用公款,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从十几里外步行回校。陶先生这种公私分明的个人品质,是我们学习的良好榜样。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领域的高度是崇高的,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但同时也是我们教育航行中的一座永不泯灭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路。我要以陶行知先生的育人、律己精神为标杆,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做一个良好的好公民。
读《陶行知传》有感4
“陶行知”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甚至各行各业的人士。最近有幸再次拜读《陶行知传》,他经典的教育思想再一次冲击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一次让我想静下来回头看看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合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简简单单的16个字,却蕴含着无法颠覆的真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传授学生基本的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是否真的合格?在没有读《陶行知传》之前,我个人认为是合格的,体育教师嘛,教会学生基本的活动能力和基本的运动技能是职责所在,但现在我认为这种教学理念是危险的。体育教师首先定位的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是你的本职工作,体育只是一种载体,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堂教育孩子追求真知识、真本领、真技术,教学孩子学做人的道理、做人得规范、做人的礼仪,而不仅仅是教一种技术。
“教学做合一”五个字,但在我们实践教学中,真正落实犹如上青天般困难。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说,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比画,教师做,学生抄,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刚入职的我认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就怎么说怎么做是标准答案,在随着教龄的增加,尤其是看了《陶行知传》和《朱永新传》,完全颠覆了我陈旧落后的教育想法。教师传授知识是初级阶段,我们要向高级阶段——引导学生怎么学,想学、会学进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创造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包办,包做。
“爱”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之一,为何“爱”对我触发最大呢,因为我个人认为,爱上了才会有下面的故事。试想一个教师不爱学生,哪还谈得上还谈得上教学生知识和技能,哪还说得上照顾和关爱学生,所以爱学生是前提,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学生,才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才会多方面地为学生考虑,才有一视同仁,才会有因材施教,才有教真知识,真技术、才会有教学做真人。但这次拜读《陶行知传》我突然对爱又有新的想法,原本陶行知所说的爱是站立在学生的角度,或许我们也应该站的教师的角度来重新审读“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出发,尽自己之所能帮助每一位孩子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创建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并为他们实现目标和梦想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使他们失败后一次真诚的鼓励和安慰。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民教师的典范,其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落实,不忘教育初心,砥砺为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而不断努力。
读《陶行知传》有感5
看到书名时,我就心生敬意。细思,原因有三:其一,陶行知是中华千千万万教育人皆敬仰的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大师;其二,此书作者李镇西是我语文人中的骄傲与楷模;其三,“重读”二字,值得品味,即强调再读、三读,且读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并付诸笔端形成个人论著。
该书共有李镇西老师读书随笔75篇。此书中,李镇西老师尝试用大先生陶行知的教育观来解读现代中小教育,颇为客观地阐述了可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对广大一线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与先哲对话
仰视人类浩瀚的知识殿堂,我们常生渺小无力之感:生命太匆忙,生活太纷杂,时间太有限,可撷取之知识只是点滴。唯有聚焦,与经典相逢,与先哲对话,来丰盈思想,让灵魂不那么干瘪。
请看:陶行知师从杜威、孟禄等影响世界的教育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其老师的教育理念。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继承并提出切合中国教育实际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创新性教育观点;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点。这些适合中国国情且具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思想,正是陶行知师从大师杜威,在面对面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成果。
今天的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就像李镇西老师一样,捧起大先生陶行知的论著,捧起先哲们的论著与经典,与先哲对话,汲取其思想精华,让大师们的思想引领我们前进,让我们的前进方向更明晰,让我们的行动更有力量。
再看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讲中的论述:“现在还有许多教员先生们,他对书籍还不十分注意。当他初当教员的时候,也还肯买一两本书看看,到了后来,他不但不买,连从前所有的几本书都借给人去了。这样教员,教育界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他既不能多买书看,对于一切新知识,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识,那一定就没有新的教材能供给学生,只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这种教育中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我们现在要希望教育成活的,当教员的就要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论述中,陶行知先生所指的'是当年的教育现状,但又何尝不是今日之教育现状?
今日之社会,在迅猛发展。做老师的我们就更应当“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以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华,此皆是我教育人之责任。
与自我对视
现代哲学大家孙正聿强调:“学问不是凭空得来的,它的真实根基、真实前提就是读书。”孙教授在谈读书方法问题时还强调:“读出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悟出自己的道理,写出自己的文章。”
读《陶行知传》有感6
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探求了一条新路,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开阔的世界。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1、爱,是尊重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2、爱,是欣赏激励
心理学家尔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积极的心理意向去激励他们,期待他们。
3、爱,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才能将心比心,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读《陶行知传》有感7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口头禅,也是我们教学中的所用到的方法。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孩子,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么一个说法。周末闲暇之余,通过阅读《教育的奇迹》一书,对这个道理的认识更深入了一层,对待不同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就会成就一个与众不同的别样人才。
在《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中,介绍了将“笨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每个“笨孩子”的情况不同,针对每个“笨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有所差异。其中,对于差孩子丘吉尔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丘吉尔小的时候,他特别活泼好动,性格张扬,成绩处于下游,并总是喜欢在课堂上故意做出一些事情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但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上同学们的正常学习,这就使他留下了差孩子的名声。然而,谁能想到他回来成了英国的首相,成了一代传奇了呢!
反观我们的体育课,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每个班级中,总会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他们或是活泼好动,或是喜欢打闹,课堂总因为他们而显得乱糟糟,却也是课堂中除了常规外的一个“热点”,如他与其他人发生了口角的争执,拿起跳绳甩来甩去,跑步故意超过前面的同学,回答问题总会第一个举手却回答得不着调。然而,就是这样的孩子,在体育运动能力方面最为突出,在面对运动会、足球赛时总能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厉害的能屡次夺冠,而给予他们一些正面的奖励和评价后,他们又会飘飘然得意起来。
反思一下,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就可能使他们调教成优秀的'孩子。如将他们任命为纪律委员或小组长,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他们自身肯定就会从榜样的角度来规范自己了,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促进他们的信心,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保证他的恒心,等等。
另外,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魅力,老师要牢牢记住因材施教的理念,多费一点心思在教学细节上,多花一点时间在教学方法上,多用一点心思在教学手段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特的学习园地,达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学习环境。
读《陶行知传》有感8
有幸拜读了《陶行知传》,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折服。读完《陶行知传》。意犹未尽,不能释卷。从书中可以真切看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他以“爱满天下的情怀诠释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用生命实践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以满腔的激情,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爱事业。
毛主席称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本书主要讲的就是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采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挤奋斗的一生。拜读完《陶行知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新时代青年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厚重,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直到今天仍然很有价值。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抛去传统的思想,扔掉考试分数的`枷锁,让读书变成对知识的追求。生活教育不仅是教人做人,更要教人生活。我们更应该不断创新,让读书更应该教会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就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让他们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他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自做真人”所体现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新时代特点出发,从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因此,我们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找准基本出发点,然后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开展各项教育学习活动。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陶行知先生的爱国,是用脚步温暖乡野山岗,是用教育点亮民族希望。先生那不平凡的一生带给我震撼心灵的感动,他那伟大的精神激励我不断地追求进取。在陶行知先生开辟的教育道路上,让我们永葆初心,努力向前。
读《陶行知传》有感9
读完《陶行知传》,意犹未尽,不能释卷。前辈的风采深深烙进了我的心中。为老一辈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动天地。
《陶行知传》一书主要讲的是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探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
读完此书,被先生的精神深深感动。
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同志称他为“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同志称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同志赞他为“大哉陶子”。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陶行知先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读完《陶行知传》的序曲,我的心灵就产生了强烈震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应该向前辈学习,我们有着比陶行知先生好的工作环境与学术氛围,却缺乏他那样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创造精神,百折不挠地殉道勇气和博大真挚的爱心。陶先生是一个有求真务实精神的老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
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时代特点出发,从我们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为我们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找准基本出发点。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看淡名利,看重真理。多一些真理论,少一些伪科学;多一些深思考,少一些夸夸其谈;多一点时间的`锤炼,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点质量,少一点数量。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去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已从教十余年的我,基本上是不间断地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实践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讲着陶行知先生的故事,深受其益。
今天我有幸读到《陶行知传》,他那平凡的人生带给我震撼心灵的感动,他那伟大的精神唤醒了我生命的激情,激励我不断地追求进取,在陶行知先生开辟的教育路上努力向前。
读《陶行知传》有感10
作为教师,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这个暑假有幸读了《陶行知传》,让我对这位大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敬仰的”万世师表”。
细细品读《陶行知传》,仿佛在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讲述他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使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落后和愚昧无知而汗颜。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的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他们是一个整体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及教育“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师自身应该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钻研符合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做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读《陶行知传》有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9-30
陶行知的名言01-22
陶行知教育名言10-06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07-09
陶行知学习心得07-03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9-06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5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