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七天》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第七天》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第七天》这本书,也曾被它褒贬不一的评论劝退。余华的作品向来是让人不忍读第二遍的,从前只觉得他有意为难读者,非得让读者抓心挠肺、憋闷不已。后来看到一篇文章,余华讲述他的人生历程和他在医院那段见惯苦难的经历,突然好奇余华还可以用怎样的手法描述一段苦难。
《第七天》读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触目惊心。它以鲜明而充满讽刺的对比描绘了无数普通人苦难而不公的一生。在我看来,“杨飞”所历经的七天更像是他生命的走马灯。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中,他步履蹒跚地回望着来时路,以眼睛记录了他所经历的、看到的,也是其他人会继续所历所观的世间百态。
前四天以触目惊心的笔调剖析着主人公“杨飞”亲历的一个个鲜血淋漓的社会现实:房屋强拆、草菅人命;权贵压身、毫无人性。相爱之人向现实低头,良善之辈不得善终。年少正直的警察走投无路,本该装满贿赂品的包里竟装着一把杀人的刀,本该是聆听群众声音的上访变成了“催命符”。在铁路站旁苦了一辈子的杨金彪待捡来的儿子如己出,一个生来独身的婴儿在破旧的环境里感受着苦中作乐的幸福;养尊处优的生身家庭至亲之间斤斤计较,四口之家里充满算计和凉薄。
为何幸福总是如履薄冰,又有谁算得上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呢?
《第七天》一书将讽刺发挥到淋漓尽致。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孤立无援,却相互扶持、抱团取暖,而本应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却腔调拿尽,剥削底层人民谋取利益,栽赃无辜群众以保持权威,成了一个时代最大的迫害者。
相较于达官贵族所炫耀的、价值千金的、被称作“龙凤之宫”的墓地,底层人至死所求竟不过一个“落叶归根”。哪怕是这样,更有数不胜数的人连寻找一个死后的容身之所也成了奢望,一丈见方的坟墓在寸土寸金的钢筋城市中竟无处可寻。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它们是给达官的,它们是给权贵的。它们在高高的山顶上,面朝大海、云雾缭绕;它们在幽静树林中,与溪水鸟鸣相伴,它们甚至在永垂不朽的人民纪念碑旁,像一个卑劣的小偷,瞒天过海地受着万人敬仰。
人与人的悲欢如此不同,何其讽刺,何其悲哀。
如果说前四天揭露的是在现实世界里造成无数苦难背后的社会真相,后三天却用温柔流淌的笔触描绘着死去人们相聚的温暖。在生前世界里走投无路的人们却在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中相会、团圆,在一个个燃起篝火的夜晚围坐,倾吐生前身后。李月珍收养了她生前发现的27个死婴,这些被称作“医疗垃圾”的孩子终于有了母亲;谭家鑫一家三口终得团聚,经营的小小饭店里再也没有各种部门无理的征收;年少正直的警察和杀害了他的犯人握手言和,哪里有什么非黑即白,他们的灵魂在这一刻惺惺相惜。主人公杨飞在走过这样长的路途之后也来到了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与养父重聚;虽未能与爱人相见的鼠妹也在众人的安慰和保护中走去。这大概是余华老师在写遍苦难后的“良心发现”,想带给读者最后的、仅剩的美好幻想吧。毕竟一切美好的基础居然都是在这里——无墓之人的死无葬身之地。
读完通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轻描淡写着的世事残忍令人唏嘘。《第七天》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苦难的死,更在于让人看到,饱受苦难的人们还可以怎样希冀地活。灾难面前不改良善,绝境之中留有希望,身处泥潭不被污染。生活无常,世事讽刺,但仍然可以戏谑着生活的苦难,在黑暗中照出一条路,依然坚定地向前,何必问明朝。
阳光洒下,照亮了每个角落,也照亮了这里。又是一天清晨,今天是第七天了。这些经历一生苦难的人们再次起身,他们彼此搀扶着,说笑着,走在阳光下,走在爱人旁,走向无墓之人的归宿,走向希望,也走向消亡。
【读《第七天》有感】相关文章:
读《第七天》有感10-07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11-08
《第七天》读书心得02-07
第七天读书心得03-29
《第七天》的读后感02-06
《第七天》读后感09-01
《第七天》读后感01-04
《第七天》读后感【热】01-10
第七天军训心得04-13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