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读后感

时间:2024-06-04 14:32:02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子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子读后感

  教子读后感1

  看完金老师的《教子有方》,让自己最想做的却是“检讨”。

  回顾自己的教女实践,的失误就是言教过多,身教过少。或者尽管也知道身教重于言教,但实践起来还是习惯性地容易陷入只顾言教不重身教的泥潭。

  自己有一个非常爱说的毛病,只要女儿在家,每天早餐后总要和女儿说很长时间的话,有时也会感觉出女儿有不耐烦的.表现。然后就是教育的重点关键点也还不容易抓得住,好的东西不能一而贯之地坚持去做。

  金老师的家教思路就非常清晰,即非常认真地实践曾国藩的家训:早起,习劳,读圣贤书。

  他自己身体力行,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一年四季,风雨不改,起床后就锻炼,做家务,读书。并要求孩子也这样,孩子一开始不适应,慢慢就被父亲感染,也早起,锻炼,做家务,读书。金老师教女儿洗碗竟可以以四个月的耐心让女儿体会做家务的学问和乐趣,相比之下,我就没有能够这样的耐心,也没有这样去要求自己,也没有这样去要求女儿,自己虽说也知道做家务的重要,也要求女儿做家务,女儿也一直做她“力所能及”的分配给她的家务,也得到过许多家里孩子不做家务的朋友的赞赏,但女儿对家务的乐趣却一直没有完全培养起来,对做家务的主动性也一直存在不足,以致女儿现在家务也还不是样样精通。这个根源还是我自己,没有象金老师一样重视,做好示范,手把手教女儿。金老师总是说,模样模样,有模才有样,有模必有样,模不好样就不好,我自己过去本身也容易放逸,也没有能够一年四季总是五点起床,有时也睡懒觉,这个模就不够好。自己决心坚持早起也是近两个月的事,是女儿上大学之后,所以还是自己的问题。

  曾国藩家训中的早起、习劳、读圣贤书三点真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曾国藩曾说,如果一个家庭的子孙不能早起,必是败家之象。我后来读到《黄帝内经》后才知道曾国潘所言不虚,人不能早起,阳气得不到升发,体质必弱,而曾国藩在他的*之作《冰鉴》中说:富贵看精神。人,如果没有精神,哪来富贵?可见早起是多么重要!第二,习劳知感恩,习劳方成人。连马克思都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皇明太阳能公司的董事长黄鸣说得更刺耳:你们大学生没有学会劳动,按马克思的观点,还不是人,还是小畜生。家务就是劳动的开始,就是成人的开始,非常值得用心去教孩子。第三,读圣贤书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不读圣贤书,没有圣贤指路,靠自己从零开始去摸索,跟傻子没什么两样,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哪会成得了什么人才。难怪曾国藩家族一直到现在绵延兴旺不衰,现今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有建树的曾氏家族的人就有两百多,不服不行。这就是家规家教家训家风的力量。

  金老师是智者,用心去实践,身体力行,身教为先,上施下效,效果卓著,相比之下,我甚是汗颜。要深刻地检讨,以便改过。

  还要好好向金老师等有德有学问之人多学习。还要谦卑一些,再谦卑一些;精进一些,再精进一些。

  但愿以此检讨,能让闻者不重蹈俺的覆辙。若能如金老师一样去教育子女,则大吉!

  教子读后感2

  欧阳修4岁就没有了父亲,是母亲一个人把他养大。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女人,家里虽然很穷,家务活也很多,可是她仍抽出时间给欧阳修讲故事。讲完之后,还给他总结出道理来,这让小小的欧阳修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欧阳修该上学了,可是家里没钱请不起先生。怎么办呢?欧阳修的.母亲对他说:“孩子,我一定能够让你读书。”

  母亲每天都在想办法。有一次,母亲在地里干活,看到池塘边长着荻草,心里一下有了注意:她要用这些荻草杆教儿子写字。她高兴地跑回家对儿子说:“娘有东西教你写字了。”

  幼小的欧阳修不解地看着母亲说:“用什么呢?”母亲拿出了荻草。欧阳修还是不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在地上写出几个字说:“你看看。”欧阳修一看就懂得了母亲的心,他也很高兴。从那时起,母亲就用荻草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在地上很认真地练习写字。

  有一天是阴天,无法在外面写字,他们只好在屋里的地上写,可是屋里的光线太暗了,写在地上的字看不清,母亲就在他的手上画着笔画。他和母亲一边笑着一边写,觉着十分的幸福快乐。

  天晴了,欧阳修跑到院子里对母亲说:“我们又能在院子里的地上写字了。”然后他娘儿俩蹲在院子里又写起字来。

  教子读后感3

  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以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图书馆里,我阅读众多的图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杀猪教子》这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午饭前,曾子的妻子提着篮子要上街买菜,被在家门口玩耍的儿子看见了,吵吵嚷嚷非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怕街上行人车马多,以免走丢,就哄儿子说:“好孩子,你爱吃什么好东西,妈妈给你买回来,你在家玩,妈妈一会就回来。儿子撇撇嘴不情愿地说:“我想吃肉。”妻子就顺口说:“好,等我买菜回来,就杀了咱家那头猪,给你煮肉吃。”儿子一听有肉,就高兴地答应了妈妈。

  等到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真要杀猪吃。妻子连忙制止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儿子的',你怎么真杀猪啊!”曾子一边磨刀一边心不在焉地说:“如果不把猪杀了,就欺骗了孩子,那你以后说话他还会相信吗?你以后还怎么去教育他,等他将来长大了也学会骗其他人的。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说到做到。”

  看了这个故事,我顿时明白了: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之道,更是立身之本。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础就是要诚实守信,我们只有诚信对待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

  教子读后感4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教子读后感5

  作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很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与指导,但他的做法与大多数家长不尽相同。

  叶圣陶喜欢看书,平时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要挤出时间去看课外书。他允许孩子们随时到书架上拿书,至于看什么书,悉听尊便,他并不过多干涉,只要孩子们自己愿意读就行。

  众所周知,叶圣陶是知名的作家,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从不教孩子们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他只是教给他们两个写好作文的“妙招”。一方面,他要求孩子们勤于动笔,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另一方面,叶圣陶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修改作文的习惯。

  晚饭过后,他经常将三个子女聚在一起,教他们修改各自的作文。每逢这时,叶圣陶一会儿带着孩子们出声朗读文章,一会儿引导他们自己寻找问题,一会儿又在孩子们的作文上细致地批改。孩子们也时而静静聆听,时而热烈讨论,时而若有所思。在他的教导下,孩子们都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次,叶圣陶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就将笔头塞到他手里。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使,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时,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用时还要把它倒转过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孩子听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一个冬日的.清晨,儿子走出屋子时没把门关上,叶圣陶就在他背后,开玩笑地喊道:“你怕把尾巴夹着吗?”孩子听了,连忙回头关上了门。

  就这样,在父亲不时地提示下,孩子慢慢养成了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

  叶圣陶告诫儿女,像递给别人东西开关门这样的事情虽小,但若懂得凡事为别人着想,就应该知道怎样做。

  叶老的儿女成年后曾深有感触的说:“我们良好品格的形成与学识的不断增长,和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教子读后感6

  战国时的孟子,被后世人称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不过,如果没有孟母的苦心教导,这位“亚圣”恐怕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逃学回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就把布剪断了,她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不然就像我剪断布那样前功尽弃。”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知道了名人和我们一样,小的时候也经常犯很多错误,不过他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及时改正,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以后我要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好好学习,做事情不半途而废,坚持做完每一件事。

  教子读后感7

  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我感受到的是傅雷对儿子的一番心灵的教诲。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拉近了他们父子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很多人都认为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所写下的文字都是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它是亲情的纽带,使远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紧相连。在黑白书页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傅雷优秀的思想品质所散发出来的强烈光辉,也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无限希望与关爱。傅雷希望用自己人生的经验来教会儿子做人,让儿子少走弯路,寻求更好的自己。

  每次傅聪要演奏一个新的音乐家的作品时,傅雷总会搜罗这位音乐家的所有生平事迹,并且努力揣摩其演奏这首乐曲时的感情,只为了让儿子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并且深切感受其作品所表达中的思想。

  傅雷也在信中多次告诫儿子,要学会批评,告诫他不要被四周的赞扬声所冲昏头脑,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放过每一个有待改进的小细节。比音乐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傅雷对儿子人生的教诲,他就好像黑暗森林中的一条光明小路,带领儿子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他对儿子的爱是傅聪追寻音乐梦路上最好的导向。

  傅雷也在时刻培养傅聪的民族自豪感,他自己永远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爱着中国,也同时让儿子在西洋时仍然多多接触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他立身行事,要注重中华礼貌;立志成才,要记得报效祖国。在傅聪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是一封封父亲的书信让他汲取了那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刻给他指导与鞭策,让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追梦路上的各种障碍。

  傅雷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也通过书信殷切的灌输在儿子的身上。他们父子之间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每一对父母子女以强烈的启迪。傅雷立身行事的准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在读书中,学会像他一样做人和学习。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才会更加茁壮成长,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教子读后感8

  这个成语故事的含义,听名称应该已经理解了吧!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就是为了不能为一时之利,骗了孩子。

  这个故事讲了: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曾子的人。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又哭又闹,非要跟去。曾子的妻子骗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赶集回来,曾子就拿刀来杀猪。他的妻子就阻拦说:“我刚才只是骗骗儿子罢了。”曾子严肃地说:“你欺骗他想买一样东西孩子,等于教孩子骗人。”曾子坚持把猪杀了,他的儿子也吃上了美味的猪肉。

  生活上,也有像曾子妻子一样的人。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听他们的话或不要跟着大人或想去买玩具等一系列的事,就会用某些方法来骗孩子,征服孩子。有时像我弟弟,他想买一样东西,可在宁波四处看了也找不到他想要的,弟弟就生气的蹲着不走了,爸爸妈妈为了让他不再烦,就对他说:“先带你回家,下次再去。”过了很久,弟弟一定会忘记。这也是无可奈何才用的方法,要是弟弟能听话一点,也许就不需要这个方法了,也不用骗孩子了。

  这个故事比喻父母说话一定要算数,教子诚实无欺。要是长大孩子就会向父母那样去骗别人,这样既不文明,也会养成这个习惯,四处这样做。

  教子读后感9

  哺乳动物一降生眼睛还没有张开,就知道钻进妈妈的怀里吃奶。为什么不找爸爸?因为——爸爸没有,呵呵,开个玩笑。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古代的帝王设置太傅的官职启用博学的臣子,专门教导皇子皇孙,现代的父母绞尽脑汁学早教、做亲子培训,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当面对着小宝贝们千奇百怪的问题时,如“我是从哪里来的?”,相信大部分的父母一定是尴尬异常,然后就是无奈的孩子说“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或者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等等。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使我一度认为自己和孙悟空是亲戚,现在想想,属实笑人。当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冲动,我想把此书推荐给现在的`父母们,它可以帮大家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教会父母怎么避免尴尬,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轻松快乐的气氛里就可以把对孩子的教育渗透其中,拒绝教条式的说教,和孩子做朋友吧。

  教子读后感10

  不久之前,我读完了傅雷家书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让我不禁动容。他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但是,傅聪给父母的回信实在太少了。虽然身处国外,就算很忙,但依旧要给父母回信,换做是我也不可能几个月不回一封信。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让我懂得了很多,我很庆幸在这个年纪可以读到这本书。

  教子读后感11

  作者一直在强调尊重,平等和自由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在强调”家长权威”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也感觉书中一些具体的做法和细节,并不具有搬来就用的普世价值。

  没见过几百个孩子,不能称之为育儿专家。一个月嫂都需要带上十来个孩子才能成为好保姆,何况是从襁褓到成年的漫长历程,作者的孩子,毕竟是千万种中的一种。

  赞成作者说的,教育是艺术。所有的基础理论只能是基石,抚养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孩子与父母不断磨合与成长的过程,双方的天性和特质,使得这个过程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殊途同归,爱与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能力。

  或许作者将自己育儿的点滴写出来,做法不适合照办,但是是对基础理念的体现和强调。真正树立起尊重,平等和自由理念的父母,自然能发展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适合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做法,这也是本书能给出的最好的帮助吧。只是照办作者做法的,难免东施效颦,空抱怨方法不灵而已,毕竟艺术是无法模仿。

  教子读后感12

  今天读“烧炉子的启示”这部分内容,感觉写的太好了,一下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教育孩子要适时,懂得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从教20多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更是形形色色。

  时间长了,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生时代成绩很好的学生为什么有的还不如当年的差生混的好呢?

  仔细分析过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如果只知道死学,不擅长交际,走到社会上很难适应。反倒是那些成绩不太好,但人际关系好,情商高的学生,走到社会上如鱼得水,混的风生水起的。

  所以说,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我们都不能只看眼前。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实时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一个自信的人,不会因为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而放弃努力,反而会愈战愈勇,一往无前。这种品质,才是最珍贵的!

  那么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呢?用几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适时+安全感+虚其心+赞美+规律。

  适时:就像生炉子,要根据煤的质量来安排:是生火呢?还是要封炉呢?不同的煤特点不同,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生命的种子,花期不同,有的早早就开了花儿。有的迟迟没有开花,因为那是一棵参天大树。

  安全感:即使都安排好了,有的时候炉火还会灭,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炉子内部堵了。就像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庭和睦,让孩子有安全的环境,孩子就能健康的成长。

  虚其心:炉子旺的窍门是保持上下气流的通畅,叫“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就是内心清净,就像空杯子,可以装下好多。如果满满的,那什么也装不下了。

  赞美:适时的`赞美、表扬、赏识,就是适时的添煤加柴,就好比给杯子蓄水,给孩子补充营养、赋能,让孩子自信,有信心,有勇气。强调适时适度。

  规律: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需要按照规律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辅导,过早过多的给都会让孩子厌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照。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让我们把焦躁的心放飞一下,放空一下,拿平常心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小天使,是贪婪和欲望把我们的双眼蒙蔽,把我们变成了唯利是图的恶魔。

  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吧!只有爱,才是教育的本质!

  教子读后感13

  最近,无意中在学校图书室看到了《有效教子N种方法》这本书,很想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才能有效,于是马上借回来翻阅了起来。

  本书介绍了十二种即实用又有效地教子方法,包括暗示教子发、夸奖教子发、对照教子发、逆反教子法、松弛教子法、介入教子法、遥控教子法、冷却教子法、诱导教子法、沉默教子法、磨练教子法、表率教子法等。书中介绍的优秀父母的成功经验,是当前家庭素质教育的最好读本,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和参考。不但如此,看了这本书后,在教育学生方面,在怎样和学生进行有效地进行沟通等方面对我也是一个启发。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励进步:认识和校正缺点。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爱心。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必须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这点提醒了我,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尤其是看到孩子的缺点时不能急躁,不能一味的批评。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对学生也应如此。在这里书中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夸奖的尺度,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对孩子实施夸奖教育时,不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夸奖的尺度。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的孩子不肯离开舞会时,而你却说:“回家,我们到家后,我陪你玩游戏。”这就是在贿赂他,虽然听起来好像你说的很对,但如果你的孩子说:“我不照你说的做,你又能怎么办?”但是若你在舞会前这样告诉孩子:“要你离开舞会,总是很难。但是我说要走的时候,若你表现的很好,回家后腰玩什么游戏,我都陪你。”情况就不会这样了,这就正确地引起孩子的动机。所以你可以对说:“我要你这么做,如果你照做,你就能获得玩游戏的奖励,你自己决定。”这就大大不同了。这个例子给我了很大的其实,它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要让孩子能接受,这才是最有效地奖励方式。

  在孩子出现错误时怎么做呢,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总是绷着脸来教训、纠正孩子的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孩子的过错表示同情,然后提出你的看法,并解释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既不容易使孩子产生敌意,也使他易于接受你的观点而去改正错误。“对孩子的过错表示同情”,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前两天发生在我和孩子之间的事情,因为一件事情,我对儿子大发脾气,儿子很伤心地哭了,边哭还变委屈的说”我也不想惹你生气,我也想学好呀,可是有时候我也不是故意的呀。”听到儿子这么说时,我心里一阵自责和愧疚,是啊,他毕竟是孩子,大人还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呢?为什么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不能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呢?他自己犯得错误已经感到很不安了,我再一味的去批评他,他心里肯定会很难受。现在想想,我就是因为在儿子犯错误时,而没有去同情他的错误,而只是简单的斥责。而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作为老师,对学生也易如此,相信每个孩子都想当一名好孩子,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我们先考虑孩子的感受,再教给他正确的做法,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接受。

  家长经常会不自觉的在行动上或说话的语气上,表现出对孩子的能力及技巧的不肯定或不信任。例如,当孩子帮我们整理餐桌时,家长通常会立刻从孩子手中抢过盘子,然后说:“不用了,你会打破的。”我们因为惋惜一个盘子可能就扑灭了孩子心中刚萌芽的兴趣,也可能阻碍了孩子尝试发掘自我力量和能力的意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所有的成功者都有这样一条共同的体验,就是不害怕失败。因为越是害怕失败,就越是裹足不前。”这让我联系到儿子,儿子缺少的就是自信。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他表扬的话太少,总是指出他哪做的不够好,久而久之,他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另外在做一件事时总是担心会失败。我很清楚地知道应该多一些对孩子的鼓励,但是总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自觉的去指责他,批评他。看了这本书后,让我知道了怎样帮助孩子学会竞争,怎样帮助孩子羞怯。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是一件意义重大,困难重重而又趣味盎然的事情,教育孩子也不只是家庭的事,也是学校的事,社会的事,看了这本书后,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和启示,再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会考虑怎样说服教育才更有效。

  教子读后感14

  《许昌晨报》正在连载09年江苏省高考“状元”吴敌的父亲写的教子笔记,断断续续看了几次,一天一段,太不过瘾,索性买书,废寝忘食地看。

  吴爸爸的一些教子观点,我很认同,而且也实践了。比如,快乐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给孩子充分的阅读自由等等。如果说成效,应该是孩子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求知欲和比较好的学习兴趣吧。因为阅读量大,他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见多识广”,这也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学,然后知不足。和吴爸爸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最突出一点,我缺少教育艺术和恰当的方法。虽然孩子处在“散养”状态,但是吴爸爸是自觉的教育者,看似无为,其实有心。我的教育理论不系统,往往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临大敌又束手无策。

  书中写了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时的一个故事。两个孩子都经历过小时候母亲分苹果的事情:面对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的苹果,一位母亲责备想要得到最大最红苹果的孩子,并告诫他“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要总想着自己”,之后把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哥哥,因为哥哥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另一位母亲在孩子们争着要大苹果的时候,不是施以责骂和说教,而是让孩子们进行除草比赛,最后兑现“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的许诺,把最大的苹果将给了赢得比赛的孩子。初一看,觉得两个母亲的做法都不错,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位母亲在把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哥哥的同时,也把撒谎、欺骗和投机取巧的种子撒在了孩子心田;第二位母亲在把苹果奖给孩子的同时,把诚实、勤奋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和斗志奖给了孩子。

  心理学家的分析提醒我们做家长的,做人的道理不能教条地灌输给孩子,不讲方法的说教适得其反,须时时警惕啊!吴爸爸说的对,教育方法最讲因人而宜,切忌照抄照搬。我还需要多了解我的孩子,找出适合我们的方法。这是我看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教子读后感1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孟母教子》,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孩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曾三次迁居,当时搬一次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多么爱她的儿子。孟子长大后有那么大的成就,孟母功劳功不可没。

  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读了这故事后,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记得二年级的一个晚上,我发烧感冒了,妈妈立即用电瓶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可是半路上下起了大雨,妈妈连忙把自己的外套脱给了我,给我披上,雨水滴答滴答地响着,毫不留情地打在妈妈的头上和腿上,妈妈不一会被雨淋湿了身子,妈妈我爱你。谢谢你,这几年给我的养育之恩。

  妈妈,我真是太爱你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下决心,做个听话的孩子,不让妈妈伤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长大以,我一定会报答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

【教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长教子”活动总结11-08

家长教子活动总结11-17

教子勉学的对联10-06

诚信教子作文10-07

优秀家长教子心得03-26

教子心得体会02-28

家长教子工作总结03-16

教子心得体会10-05

教子的心得体会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