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时间:2024-05-19 08:08:13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

  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下面谈谈我的读后感悟。

  1.以研究型思维看待发生的问题

  2.学会分类,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原因

  3.医生给病人看病前 ,先问病因,我们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之前,一定要调查原因

  4.以学生的现实为工作的起点,而不是以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为起点

  5.班主任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工作的方式就是不同的,做好班主任应同时具备以下角色意识:教育型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不可以拿一种角色的身份去处理本该另一种角色处理的问题。比如,教育的问题就不应该用管理的'方法去处理。

  6.细化班级任务,学生能做的,班主任坚决不做

  7.把得罪人、难做的事,班主任自己拿来做,比如:纪律问题、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等

  8.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班级有贡献的人

  9.班主任工作有自己的边界,边界外的事不做或少做

  10.考试要为育人服务

  1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自主策划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

  12.先稳面,再抓点

  13.想想自己管理中有多少教育的因素

  14.教育学生要服从真理,而不是怕某个人

  15.看一个班主任的真正水平,往往要看他如何对待“非评价”一类的问题

  16.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17.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你看什么都像钉子

  18.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相互作用和交流信息

  19.对话的结果是整合,是求同存异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2

  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写的太好了。这本书没有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求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起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读后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是喜欢做班主任的,可是有时也会厌倦。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班主任这项工作是让人欢喜让人烦。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重点还是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成为一名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在本书的第一章,王老师首先谈到了班主任的六种角色要求: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我认为应把学习者放在首位,一个“拒绝学习”的班主任,是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更不会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学习指导者,更别说什么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啦。在书中王老师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网名“红泥小炉”的网友发来某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是语文课《白鹭》的教学片段。在老师和同学赞美白鹭时,一个学生跳出来煞风景,扬言要吃白鹭。这名老师不得不应战,在“示众”,调动集体舆论,劝阻三招失灵后,以这位老师赞扬该生的父母缓和气氛,以捍卫对方的发言权展示胸怀,以拥抱结束战斗,耽误了不少时间。读到此处,我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也很棘手。王老师呢,他会如何处理呢?王老师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还趁机讲了几个成语,不脱离美育,与课文有所衔接。光是那几个成语就把我镇住了,读到此处我不禁说好,特意把那几个成语多读了几遍,再次对自己说一定要多学习,把活到老,学到老落实到行动中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同事之间经常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理解大人的苦心,不好好学习。我们应该承认,在内心深处我们所有的老师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过孩子的心吗?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十岁孩子的妈妈。在工作中,我不停的学习,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可在家庭生活中,我仍停留在老地方,我的儿子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但学业不够优秀,我就不停的指责他。孩子和我闹矛盾,我痛苦孩子也痛苦。通过学习,我发现,孩子是有缺点,但病根还在我身上,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是父母教育我的方法,时代不同了,教育也得与时俱进。所以,我一边学习,一边反思自己,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很感谢领导发的这本王晓春老师的书,让我有机会和智者对话,我想我今后不光要做一名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也要做一名快乐明智的妈妈,我记得王老师在书中说过孩子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家庭教育定基调的。可是现在家庭教育水平滞后,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家长,主要是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班主任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本身都不会教育孩子,拿什么去教家长。我们班主任必须想办法变成家庭教育的的内行,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根。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一名真正的学习者。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3

  今年暑假有幸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是一本对所有班主任都有实际意义的好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实际的教育案例,加上作者理性的分析。本书讲出了很多我迷惑和未知的看法,看完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专业”班主任的路上更近了一步。

  本书共有七章,从前言“您喜欢做班主任吗?”到结束语“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粗略地翻看一遍。主要包括“班主任的角色要求、影响学生的手段、班主任的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等内容。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是王老师写这本书的宗旨。

  王晓春老师的这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里面有很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研究。我觉得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这个暑假初次读完这本书,我的最大的两个收获,一是心态的变化;二是要多读书,多交流。

  一、心态的变化:知之-好之-乐之

  班主任工作是纷繁复杂的,若再责任心太强,边界意识模糊,再加上我们无力改变的体制,很多时候会感觉很累,无奈。但我们已经选择了从事这项工作,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那就要“想想自己,面对自我”。干一行,爱一行,要想成为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在书中,王老师说道“青年人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年轻时不付出点儿辛苦,不学点儿真本领,永远是氢气球。所以,他常常劝青年教师们都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没有这样的锻炼,就有可能终身是教育的外行。有了这样的锻炼,以后即使做行政工作、总务工作、团员工作,也都不隔膜。”

  作为教师,我们常给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这句话也可以送给我们自己,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知之到乐之,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好之阶段,如果没有好之,则不但不可能达到乐之的境界,就连知之也保证不了质量。一个人不喜欢的事情,他不会有很多知之的冲动,知道一些就行了,浅尝辄止。所以我们做班主任要乐知才能做好。

  二、多读书,多交流。读书,就是与智者对话。

  教师教书时间越长,思维越僵化,头脑越简单。如何避免这种精神退化呢?一定要读书,一定要不断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和他们交流,以砥砺自己的头脑,保持自己的思维的活力。其实读书就是与智者对话,要读一点比较难懂的书。王老师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供自己学习,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是啊,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要不断持续学习。教师如果没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这样的要求就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教师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电,改变一桶水的现状,保持源头的活水长流不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更新知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孟子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和教导学生。同时,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也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多种兴趣爱好,才容易找到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就慢慢改变。当我们改变了自己,潜移默化也会影响学生,我们班主任工作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愿我们能从疲惫和焦虑中走出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4

  近期读了一本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书中写道:教育有三种形式:管孩子、哄孩子和帮孩子。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的手段使学生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各种手段使学生走向成人设定的道路,而帮孩子则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助他实现自我。前两点都是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而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真正动起来的是学生本身。

  想想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也正好走的'是这三种形式,初中一年级,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况且年龄都在12岁左右,对于这些还带着稚气的刚离开爸爸妈妈的小孩子,班主任就要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哄着孩子学会独立,学会与人相处,进而适应住校,适应集体生活;

  初中二年级大家知道都是最难管的时期,学生经过一年的生活,适应了学校,认识了同学,身高和心理也经过一年的成长逐渐的有儿童向青少年转变,外加没有升学的压力,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这时班主任的哄已经不起作用,只能一个字“管”,用制度、用班规使学生能坐住;

  进入初中三年级,也是最关键的毕业班,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干嘛,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指引,帮着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5

  第一次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使我感慨万千。我想:班主任不好当,要当好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班风

  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班容班貌建设、班风学风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在这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则处于中心的地位。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学风端正,全班同学能够做到争分夺秒,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互帮互学,使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互动局面,那么,班级的正气必然上升,凝聚力也会得以增强,学科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抓住班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2、处理好日常班务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时间保证。作为班主任,在新接任一个班级以后,了解班级情况要有个过程,建设一支班干部队伍要有个过程,各类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有个过程,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班风的形成要有个过程。作为一名学生,由思想意识的提高到品德行为的改变要在个过程,即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总之是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因此,日常的德育管理要持之以恒,决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3、批评表扬对事不对人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的必备条件。一个班主任能否取得大家的信赖、爱戴,除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科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一个看似细小,实质重大的因素,即在学生取得成就或犯了错误以后所进行的表扬批评,是否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要做到对优等生不偏爱,对班干部不偏袒,对劣等生不歧视,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不讽刺、挖苦。班干部犯错误,一样受到批评教育,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会使全体学生听其、信其道,言听计从,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得到同学的拥护。

  4、培养好得力助手

  有了好干部,班主任可以放手管理一切,放心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班主任自身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专研教学方面的事。

  总之,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6

  作为一个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教训学生。这也是教师的一大弊病。教师强化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完全淡化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从而导致了教师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令我感受很深。

  王老师认为班主任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有了怎样的定位,自然会有怎样的行动。他认为,班主任要扮演以下一些角色: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反思自己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最多的是管理者,家庭教育联系者,其他角色扮演得较少,特别是学习者的角色,没有意识,主要是态度问题,一直不想做班主任,而且觉得没什么意思,读这本书很大的一个感受是班主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收获。

  做班主任工作怎样给自己定位呢?我是一个管理者,但我希望我的管理当中有更多的教育的元素,我的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把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把与学生的每一次对话与交流,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作为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我努力通过平等对话,洞悉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情绪,成为学生信赖的、亲近的人。王老师在这一章的最后提到了角色转换和冲突的问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做法,应根据情境灵活处理,不要太僵化。比如,课堂上更主要是学习指导者角色,纪律问题能一笔带过的就一笔带过,不要大张旗鼓,影响教学。

  其次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制定班规。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在大家讨论之前,班主任只要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即可。一是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二是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三是为了保证同学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

  看到第七章是问题学生诊疗。这一部分对于问题生的界定是:用常规的方法无法起到作用的学生,就叫做问题生,分为四类:行为习惯问题生、厌学型、品德问题生、心理障碍型、“好学生”型,认为一个学期不要太多,最多三个,并且不打无准备之战。重要是教师要以平等、研究、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对待。

  最后,王老师的结语是: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引)的办法上来。(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兴奋是动力;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智慧是动力。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7

  经常有人问我;你喜欢做班主任吗?我的一笑代表了肯定回答。自从9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担任了18年的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的工作深有体会。班主任是学校里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而现实中我们通常被日常的琐碎的事弄的忙忙碌碌、被动招架、甚至焦头烂额。本学期里有幸读到《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感触颇深: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

  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本书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定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想起自己刚毕业做老师不久,当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年轻力盛的“孩子王”。我班有一个很顽皮、且较自信、执拗的八岁男孩子,成绩较好,但上课比较好动,喜欢自说自话,而且碰到老师批评他,他总是一副很不高兴、不服气的样子。起初我以为是欺负我这个刚上班的小老师,没想到其他老师的课也是一个样。观察了他一段日子,我觉得他应该是个不错的`孩子,他很喜欢运动,爱跑步,还参加校外运动队训练,我应该找个机会好好找他谈谈,帮助他改一改目前的状态。正好有一次活动课,我正和一群孩子在玩耍,他突然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跟你来比赛跑步。”“好呀,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我没想到他主动向我挑战,我感觉机会来了。“如果今天跑步比赛我赢了,那以后你得听我的,行吗?”他想了想,豪爽地一口答应了我。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我当然是跑赢了他,这下轮到我发话了:“你的跑步技术不错啊,老师今天赢你也是因为我比你大,不是一个等级嘛!我很佩服你的勇气,我相信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过输了还是要遵守我们的约定啊!”他起初还有一点失望,皱着眉头,听了我的一番话,他渐渐笑了,当得知我要他改去上课随便的态度时,更显出了不好意思的羞涩,答应我一定改,我们顿时握紧了彼此的手做约定的动作相视而笑。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好几年,但我不时会想起来,如果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始终采用批评加灌输,那得到的成效可能是甚微的。我们要擅用个人的魅力和威信,让学生真正钦佩,并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反思,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自从真正做上主任后,我发现当班主任不但光荣,而且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你每天可能面对的是相同的学生,可是会发生不同的事情,看你如何去处理得当,如何去创造性的发挥你的特长,你的专业技能,在不断的创造中获得快乐。

  我想说:我喜欢做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8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弹指一挥从事幼教已快九年,从去年开始接手新班后,自己又做起了繁忙、辛苦的班主任,自己也曾一遍一遍的问着自己:您喜欢做班主任吗?其实,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肯定不是特别的愿意,因为太多的事情总压得我喘不过气

  思想上转变

  从第一天的阅读中,我的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要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一个苦差使,不要认为他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来研究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等。通过读这段时间的几本书,我好像没那么讨厌做班主任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

  帮孩子

  平日里我们的`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本书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记得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总是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如班内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我们总是管着他们,批评他们,出去玩大型玩具或是做游戏,总会有一个老师专门负责他们,生怕他们一眨眼功夫就去欺负小朋友;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我们采取最多的就是奖励小红花或是糖果,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运用到其中,使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两个故事

  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定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

  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记得去年九月初,我被分配到一个新的班级担任班主任,自小小班就入园的孩子们,入园第三年对园内的学习生活相当熟悉,也对以前几位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刚进这个班,班内几个调皮、倔强的男孩子,处处与我作对,活动课不认真、聊天,午睡玩衣服、鞋子,虽然他的举动很让我厌恶,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友善的和他聊天、游戏,到了第三天他与我的对话多了起来,慢慢的从家长的口中得知,孩子总在家提到我,还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一年,但我不时会想起来,如果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始终采用批评加灌输,那得到的成效可能是甚微的。我们要擅用个人的魅力和威信,让学生真正钦佩,并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反思,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

  看完此书后,让我更坚定的认为做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我想说:我喜欢做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9

  本文目录专业读书笔记范文《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书笔记英语教师读书笔记: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0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怎样做班主任?怎样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是一本理性而平和的书,它结合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以小见大,谈了很多教育案例、理念和思路,让人受益匪浅。

  一、学做“科学型班主任”

  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类型有:“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王老师极力倡导的是科学家型。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一直是“班官型”和“鼓动家型”的班主任,这些不太正确的定位,让我的班主任工作屡屡碰壁,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后,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班主任工作上的不足,希望自己今后能努力朝“科学家型”的班主任去转变,这样才能让我的工作有所发展。所谓“科学家型”的班主任,也就是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是以科学家的态度去进行管理,强调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强调思考、研究、分类、总结,从科学出发,他们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对学生,第一是尊重,第二才是爱。他们遇到问题,总是采取研究的态度,进行诊断,然后拿出解决办法。对他们来说,教育首先不是一种任务,而是生活本身,班主任首先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本需要阅读的书。

  二、重新定位班主任角色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班主任要扮演以下一些角色: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反思自己以前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最多的是管理者、家庭教育联系者,而其他角色扮演得较少。今后,在充当管理者的同时,我会更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更加专业的班主任,我会和学生平等对话,洞悉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情绪,成为学生信赖的、亲近的人。另外王老师提到了角色转换和冲突的问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做法,应根据情境灵活处理,不要太僵化。这些理念对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理解“师爱”的丰富内涵

  王老师在书中,对“师爱”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他说: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爱是愚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因爱成害”。他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王老师的这个观点,扫除了我对“师爱”的陈腐观念,让我重新理解了“师爱”的丰富内涵。让我知道了做一个专业的、快乐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总之,王老师的这一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的书,有专业、扎实的理论指导,有经典的教育案例,是一本很值得我们班主任细细品读的好书。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1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的“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首先、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XX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标志着教师专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正正确理解教师专业化,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明确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对于向专业化迈进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英语教师专业化必备的知识结构

  专业化所必备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英语基础知识、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功能意念知识、话题知识、语言学习理论);

  条件知识,包括教学理论知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教学实践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策略和技巧、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方法、语言学习评价理论);

  相关知识:学科交叉性知识(世界知识、文化知识、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知识)

  前沿知识:最新发现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社会人文知识、语言发展知识)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技能结构:

  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教学技能:用教村教的技能、教学设计技能选择教学策略的技能、构建模式的技能、应用教学技能的技巧;

  教学实施技能: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的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技能;使用教学手段的技能(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技能:教学反思的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安全提炼的技能;经验总结的技能

  教学研究技能:教材研究的技能、教法研究的技能、经验概括的技能

  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能;

  师生合作的技能:师师合作的能力;师生合作的技能;

  创新的技能:教学模式创新的技能、教学方法创新的技能《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专业读书笔记范文(4) | 返回目录

  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受益良多。其中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里提到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以及教师的威信等方面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实用的技巧。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是作为教师的乐趣,使我们不必象其它工作那样刻板而千篇一律;但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痛苦,因为我们必须随时随机应变,随时需要见机行事。刘教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实用而有效的管理技巧,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可以依循的方法。但是,我在自己的管理过程中还发现,相较于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导,有的时候,适度的“沉默”显得更为有力。

  在教育教学中,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在某些时候、对于某些学生教师“以静制动”,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不知怎么回事,无论哪天上课,第一节课一定要迟到那么几分钟。高中三年天天如此,前几任班主任有的耐心劝导,有的厉声斥责,有的联系家长,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这位同学雷打不动,照常迟到,最后老师们有的采取了惩罚手段:如果迟到,放学时罚扫地。他开始还随便扫扫,后来干脆不扫了,每天迟到照常。老师们实在没办法,也就渐渐放弃了。我接受这个班后,他依然每天迟到。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找他谈话,联系家长,让他们提早叫他起床,收效甚微。那天,我们学校有上级领导来考察,而且推门听课。他照样迟到了。年级组长恼火万分,要我找他狠狠批评一顿,并要我做材料处分他。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扭过头,一声不吭。我然他站了两分钟,只说了一句:“你有什么特殊的理由非迟到不可吗?”他摇头,但不说话。我又让他站了一分钟,让后说:“回去吧。我不想让你下一节课也迟到。”第二天早上,他居然没迟到。我看了他一眼,没说话。接下来的一周,他基本没再迟到。我没再找过他谈迟到的事,他也没和我说什么,我们就在沉默中达成一种共识。

  也许,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选择沉默,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师用沉默无声的行为、用一个警告的表情、用一个期待的眼神来感召学生,教育效果也许会更加明显。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2

  暑假期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令我感触极深。

  以前,我只知道很多教师不喜欢做班主任,缘由是太辛苦,很累。现在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后,我才发现自己对班主任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有一些老师是喜欢当班主任的,因为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专业的人。我们离做个专业班主任相差甚远啊!

  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的这本书,涉及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班主任的角色要求,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班主任的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涉及面非常广。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工作要讲究艺术,更要讲究科学,他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通过班主任以及普通老师在工作中常遇到的案例进行细致地分析,探究事情的根源,提出更有效的方法,可以说对我们所有一线老师都是很好的参考价值。读完整本书,我对班主任角色要求有较深的体会:

  1、做一名专业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育型的管理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管理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的。我们得承认,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首先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躲不开行政色彩。 “领导”强调的是把握方向和指挥,“组织”强调的是安排和凝聚,“管理”则包含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所以我认为,“管理者”一词更能概括一线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应该是管理者。但必须强调的是,班主任并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他的任务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百年树人);他的工作环境不是社会,而是一个“准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班主任的“管理”与工厂、军队、公司、机关等不同。班主任当然可以借鉴机关、企业的一些管理经验,但班主任不是处长、局长、连排长,不是经理、董事长,绝不可以照搬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和学校不同。在公司里,迟到可以罚款,而在学校这样做就很可笑;公司招聘员工,考试不合格就不要你,从此和你没有任何瓜葛,学校里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考得多么差,你也不能赶他走,你还得耐心帮助他,因为你是教育者。我们班主任常常轻视管理,以为管理不过是“哄孩子”、当“孩子王”而已,他们不把管理看成一门学问,就容易把班搞乱,甚至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无法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上看,后者可能比前者好。今后,我们在处理偶发事件时,一要干净利落,速战速决,二要防止顶牛,三要使大部分同学切实受到教育,这才是教育型的管理和领导。

  2、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学习指导者。

  学习指导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的。班主任很少有不任课的,所以班主任不但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而且是一个知识传播者,一个教书的人,不是单纯做管理工作的人。大学里有单纯做管理工作的老师,有的叫班级辅导员,中小学没有这种人。在中小学,教育和教学不分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点。书中王教授给我们分析了为什么如今的班主任这么难当,为什么没有当年的威信了?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了。想当年,学生服老师,首先是服你的学科专业本领,你“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现在知识已经“进超市”了,哪里都能买得到,你作为知识传播者的重要性自然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维持自己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维持威信,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能再简单地当“知识的传播者”和“教书匠”,要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这样才能重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作为班主任,需要不断地增长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和教学情境策划能力。传媒来势汹汹,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知识单向的传播,没有双向的交流。老师对学生不是画中人,是触手可及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我们善于设计多种情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成功和自我实现的感觉,那么任何传媒都是无法和你竞争的。而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却不能混淆,我们往往企图以教育手段解决教学问题,用教学手段解决教育问题。两者是由密切的关系,但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扮演好管理者和学习知道这两种角色。王教授主张知识问题用知识手段解决,纪律问题用管理和教育手段来解决。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会时刻记住这句话,扮演好两种角色,不可以混为一谈。

  3、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从师生关系角度来讲的。现在时代变了,老角色演不下去了,老调子唱下去没人听了。本来我们就和学生一样是普通人,何必端着架子生活呢?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对双方都是一种解放。在纲领老师的“与热恋中学生的一次心灵对话中”案例中,纲领老师敬业,关心学生,发现问题敏锐,工作做得及时,态度也很诚恳,自觉地成为了学生的平等对话者,达到了心灵碰触的目的。纲领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是:

  (1)老师对于学生的事情表示理解;

  (2)给学生提醒,正确区别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不要因为爱而忽略人生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事情。

  (3)给与鼓励,相信学生一定会处理得非常妥当。班主任真正进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记得前年我第一次接手别班班主任工作,学生在他们心里对老师产生一种排斥感,所以平时并不怎么喜欢和老师说心里话。一次,朱某某等三位同学深夜到外上网,这是件情节比较严重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只是简单地批评,甚至训斥体罚,而要分析她们犯错误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一旦认识和改正错误,就要宽容,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励,这样做,容易加深学生与班主任的感情交融,取得事半功培的教育效果。要知心必须贴心,班主任要豁达大度,学会宽容,允许学生说错话,做错事;要给学生认识错误,弥补过失留有充分的余地;在学生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的手。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无话不谈,心悦诚服,把老师真正当作知心朋友。

  4、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持续的学习者。

  学习者是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切入的,这个角度长时间以来一直被我们忽略。“教师这种职业对人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他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谦辞。”王老师真是见地鲜明,一针见血。我们都有同感“怎么越教自己越来越像小学生,特别经常教低年级的老师。”知识不断在更新的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而我们老处于“非学习状态”,根本行不通!“非学习的状态”会让我们的面孔固定成了令人生厌的“教育脸”,使自己“机器化”,失去生机。在班主任的各种角色中,“学习者”是基础角色,是底色,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拥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事情的发展有很多种预设,有很多可能,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接受信息面广,再加上求知欲很强。这些都要求班主任必须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汲取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天天不间断地读,知识就会象“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班主任平时应多读书,多思考,对不懂的问题,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耻下问,向周围的同事求教,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一个人一生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是靠自学积累起来的。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实“一桶水”也不够用,应该有“活水源”。而这个“活水源”的获得,要靠自学能力。只要积累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源头。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应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这样我们的心会越来越充实,心态才会越来越轻松、坦然。

  5、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心理工作者。

  心理工作者这一角色,也是从师生关系角度切入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时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要(例如吃喝)有了保障的'时候,高层次的需要(例如感情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学生生活中封闭症、忧郁、神经性厌食、孤独症、神经衰弱等诸多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帮助学生具有充沛的精力、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并具有优良意志品质、健康的性格和人际关系,要求班主任必须像心理医生那样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也应像心理医生那样奉行“非指导性原则”。在跟学生谈心时班主任要摆脱“教育者”角色,深切关心地倾听,平等地交谈,为学生提供情绪、思想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分析,调动他们自身内在的力量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为此,班主任必须熟悉心理学、学生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等知道,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心理障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去年上半年,我们班的一个孩子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给妈妈。爸爸走了,再也不回来了。眼看别的同学都有眼看别的同学都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他却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别人会问起他父母的情况。紧接着,他经常迟到、旷课,成绩也下降了。针对这一情况,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再不及时找这个孩子谈话,后果会很严重。于是我了解了具体情况,进行家访。平时上课多请这个孩子发言,刚开始,他有点拒绝,慢慢地,我以鼓励性的语言激励,配合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表扬。孩子开始恢复了自信心,我马上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我们都是一家人”,在全班师生的努力下,她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班主任良好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对于学生幼稚的心灵来说,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阳光雨露。在班主任带领下的课堂教学、班级风气,无不对学生心理发生巨大作用。因此,心理辅导,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6、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者。

  家庭教育指导者这个角色,是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或者说家校关系切入的。

  为什么现在的班主任要勉为其难地扮演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角色呢?原因很简单,班主任如果没有指导家庭教育的本领,工作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当今世界上许许多多包括儿童精神病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在内的儿童教育专家,他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试盒试验。……除非父母同时再造,否则我认为多数这类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家庭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轨时期。我校是中职生,独生子女学生的家庭结构很容易带来个性问题,留守家庭的学生都带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化障碍,家庭富裕学生很容易腐蚀思想,造成畸形的消费观和幸福观。传媒发达和信息爆炸容易促使孩子畸形早熟,使他们见多识广,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无法认真学习;社会的开放和宽松使我们的学生个性彰显。家长们把这些“不合格品”送到学校,搞得班主任极其狼狈。很多学生没有学生样,任性、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究其原因,根子都在家庭。因此,班主任必须想办法真正变成家庭教育的内行,真正做到对家庭教育这门学问心中有数,脚下有跟,否则无法应对目前的社会状况。王教授对这一角色给我们提出了家庭教育个案指导方法:发现孩子问题——研究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帮家长分析——给家长支招——结果反馈,继续指导。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必须以最虚心的态度工作,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作为班主任不只是要明确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一门专业知识来学习从中学有所得,超越自我,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也许现在说读了这本书就能让自己成为专业性的班主任,那是夸大其词了,但是有了这本书的引领,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研究,相信我们能做一名快乐明哲的班主任的!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3

  几乎可以说从一翻开序言就已经被作者真诚客观的分析深深吸引,里面谈到很多教师或者班主任已然麻木的问题,并且很诚恳地一针见血,把问题的根源拔出来放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反驳背后的真实想法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观点,只不过自己没有来得及细想就被其他同事的态度即所谓的.经验快速地同化,年纪轻轻已经变得麻木。它把班主任当作一个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业化更强、也更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职业,很多观点都是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有时候很难做、很不愿意做……

  这是一本对所有班主任都有实际意义的好书,没有高高再上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实际的教育案例,加上作者理性的分析。 他讲出了很多我迷惑和未知的看法,看得我有点坐不住了。 说到教师作为“学习者”角色,他说“教师这种职业对人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他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 说到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说服”,他提醒“许多班主任对说服期望值过高,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不听就生气。”他还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名言教育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名言。” 说到教师的爱心,他认为“关键不是教师有没有‘真心’,而是有没有教育智慧。”我反思自己对待学生,清楚自己的科学性不够,也就是教育智慧还是不足啊! 说到教师工作的边界,他批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论调,因为“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所以,老师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不要太把自己不当回事……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4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我感慨万千。班主任工作林林总总,纷繁复杂,我想:班主任不好当。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埋怨没有用,牢骚也没有用,在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学会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以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

  面对王老师提出的班主任的九种类型,我反思,我属于哪一种班主任呢?这是我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正象王老师说的:“我感觉中小学班主任普遍不知道我是谁。既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且几乎没有照镜子的习惯,遇到挫折只会怨上怨下。”看看身边的班主任,也是盲目的工作,缺少思考,习惯性的把班级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的大事小情,往往班主任说了算,中学“班官”型的居多,小学的“班妈”型的居多,极少数是不愿意做班主任,领导硬性安排的,所以保持“维持会长”的.身份。我们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才能改变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像“科学家”型班主任转变。

  提起问题生,没有老师不头痛的,问题生耗费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成为班级“顽疾”。问题生何以成为问题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问题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问题生?王老师给我们做了具体说明,让我们对问题生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只要学习差的学生都是问题生,这样,一个班级可能会出现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问题生,我们人为的扩大了问题生的范围,今天抓这个,明天找那个,整天累死累活的,班级却没有任何起色。我觉得这主要是我们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在问题生问题上,我们要么“高压”,要么“怀柔”,要么“招安”,要么“一棒子打死”,要么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要么强迫转学,眼不见心不烦。殊不知,很多问题生就是我们造成的,是我们人为地把他们推向了问题生行列。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不分析,不思考,不管什么样的问题,习惯按自己惯有的思维处理。事实上,问题生的出现,对班主任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每成功转化一个问题生,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又提升了一步,这会促进班主任的成长。而我们却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怕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能避则避,避不开便草草解决。所以我们的教育历程显得苍白,所以我们的工作原地踏步。

  一直对班主任工作持排斥态度,一直以为班主任工作不需要太强的专业知识。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在感叹自己肤浅无知的同时,更觉震撼,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班主任生活。所以,我决定告别以往的懒惰,告别以往的懈怠,告别往昔那些缺少思考的日子,学会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5

  班主任也需要专业?班主任工作都有哪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可否借鉴?用心做和用力做、让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究竟有多大区别?……带着这些疑惑,我打开了王晓春老师的这本著作《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有多少人,如我一般,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班级的管理者,可事实上班主任更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更是终生学习者。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我一直忙于的班级日常管理仅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班风的.建设和对问题学生的诊疗是独立于班级日常管理之外,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扪心自问,我却从未把这两部分当成“正事儿”。

  班主任既然是一项专业工作,那么做这项工作就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前总说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可是这种艺术性的提法到很多人那里就变成了随意性,变成了肤浅性,成为拒绝深入学习的挡箭牌。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科学。因此,我们更应该带着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锻造班主任工作本领。正如这本书封面上所说: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

  “想想自己,面对自我”是我从此书中读到的另一种收获。太多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太无私,无私到总想着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以至于无私到太“忘我”,忘记了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收获。改变别人那么不易,我们却天天在做;改变自己,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我们却压根没有做。比这种没有做更可怕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真的有一天,我们觉醒了,我们改变了自己,进而影响了别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到那时,“不费吹灰之力”的神奇,你会体会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从疲惫和焦虑中走出来,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吧。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0-06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的读后感10-06

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有感10-07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通用7篇)10-06

做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总结05-03

《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10-07

《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读后感10-06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后感10-06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后感10-06

做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总结9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