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时间:2024-05-19 09:49:37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优选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优选15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题记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这比死亡残酷的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你说,我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村上春树曾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总是带给人以欣喜,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带着一丝敬畏与恐惧。我们害怕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害怕突然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我们不忍就此消逝不留一丝痕迹。或许,这世间有太多值得留恋的,每个人都有太多放不下的,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不能坦然,毕竟意味着生命的不复存在。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里写道: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同样在莫里老人眼中,死亡并不可怕,他更将此活成了一种艺术。面对疾病,他没有畏惧,面对死亡,同样是如此坦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每个星期二于自己的学生米奇相约。一个老人,慈祥的面容,风趣的语句,依旧和学生谈笑风生,让人完全忘记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告别。或者又像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老人的话更显平缓却富有哲理。面对死亡的从容,一生的起伏波荡也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波澜不惊。金钱名誉地位,爱恨追求友谊,莫里老人似乎在死亡面前又将之阐释了另一境界。

  我曾经这样写道,你知道吗,我最不忍学会的就是告别,我用脚步丈量着走的每一步路只为快点回到你身边,我抬头望天上的星星因为我知道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我想着你你也念着我,我怕有一天的猝不及防,就这样,来不及看你一眼。我知道你不忍我心碎,可也教着我如何告别。我会思念着你就像你牵挂着我一样,我希望时间能够流转,那样就能不用分离。

  我知道面对生死离别我是无法淡然处之,所以既然这样,就去过好每一天,不用再言离别时而有所悔恨,不用恨自己的碌碌无为,不用怨生命无常。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读完《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然后在他过世后,学生把他的笔记整理出了一本书,就是《相约星期二》。曾想过要看看这本书,不过不久就淡忘了……

  寒假有时间整理我的书柜时,因为爸爸的书和我是放在一起的,所以一眼就瞄到了爸爸以前买的书。“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映入眼帘,这句话虽然精练却引起我的注意,记忆被回忆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既然当初没有看成这本书,那就趁寒假好好读读吧!

  在书中我面对了一个很乐观,亲切,谈吐幽默的`一个老人。他竟然为自己办了一场葬礼,并且随着每个人给他写的诗而又哭又笑。每天他都要面对他自己的萎缩,今天到哪里,明天到哪里?这几乎比死亡更痛苦,看着自己的身体不断萎缩,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但是这位社会学老教授却享受着死亡,并经常和米奇笑谈他仿佛又回到了婴儿期,有人帮他上厕所,有人帮他擦屁股……

  在不同阶段都要享受着这个阶段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年轻时浪费青春时间,老了之后才开始后悔曾经。我欣赏莫里教授的欣然接受,他不羡慕健康人的身体,他只是努力地把这段时间过着充实,享受即使病痛中的美好的事。既然一天天都要过去,那么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能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害怕并恐慌死亡,衰老的到来。

  不过:“一旦你学会怎么去死,你就学会了怎么去活。”这句话好深奥的……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我曾经因为一时的冲动买了这本书,然后像对待大多数我买的书一样将之束之高阁。然后某一天心血来潮,像十几年后第一次与“教练”重逢的米奇一样充满了浮躁和不安,随便翻了这本书作者写的序和余秋雨先生写的序,不曾觉得有什么价值,因为浮躁的心让我无法平静下来,只好用很忙的借口放下这本书。

  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竟然发现即使是在当初烦躁的心理状况下看了两篇序,仍然对莫里老人与米奇的一段对话印象深刻:

  莫里老人对不停捶着自己后背帮助自己顺利呼吸的米奇说:“我知道你早就想打我了。”

  米奇回答:“你知道就好。”

  这是一个将死的老人与自己学生的一段对话,到死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幽默和乐观,不带一丝做作。

  也许是有了时间,就让我给一年前的错过留点儿面子吧,我的心变得比较平静,我开始能够捧着这本书,我却不舍得放下她了,她仿佛有生命一样,吸引着我。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每句话我都有感触,每句话我都想画下来,每句话我都想在边上发表自己的感慨。

  我觉得我就像十几年后再次出现在莫里老人面前的米奇,追求车子、房子、镜子等物质享受,即使自己的待遇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自己的设想,但是仍然觉得自己无法停下来,想对每个人抱怨自己很忙,却还是不停的朝前冲,从来没有要改变这种生活现状的想法。所以边读,我边不安,我很想像米奇一样:拍自己的大腿。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我和米奇一样的想法,认为一个将死的人还那么关心时事,让人无法理解,即使我们这些活在壮年的人也并没有多么的关心时事,我们太忙了,自己的事情都关心不了,如何关心别人的事情呢。

  可是莫里老人不仅在关心着时事,他会为半个地球之外毫不相干的无辜受难的人流下同情的眼泪。他因疾病而痛苦,可是他只有在早晨起床的那个时刻有些微的难过,他每天都在想的是那些比他更要痛苦的人,他同情他们。

  一个人将死的老人都能做到这样有爱心,我们呢?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现实和理性,而老人理直气壮的告诉米奇和所有有这种想法的人:爱才是最理性的。

  我们怎能不汗颜。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自怜连带着抱怨,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在做的事情,有的人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自怨自艾。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自怜,一直持续到晚上,觉得自己不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觉得领导对自己有偏见,觉得同事排挤自己的,觉得自己总是最痛苦的。

  莫里老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失去跳舞的能力,失去行走的能力,失去吃饭的能力,甚至失去上厕所的能力,连头部转动都要靠别人,最让他难堪的是连擦*都要别人代劳。

  他是最有理由自怜的人,他是一个如此善良而有爱心的老人和学者,上帝待他应该是最不公平的,理所当然的,他也有抱怨,只是在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过去了,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自怜,因为他有很多幸福的事情要做,他还有能力倾听,还有能力接待来访的人。

  他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有时间跟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说再见。

  看到这里,我和米奇一样反应:莫里都能这样,而我们呢?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从这段文字里,我没有读到莫里老人的遗憾,我读到了我们这些人的遗憾。我们一直在自私的追求的那些东西,莫里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埋头不断的工作、工作的时候,你得到了你所想要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时候,你会想米奇一样稳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

  这难道还不是遗憾吗?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这几乎是人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尤其是很多智慧的老人,他们说我并不害怕死亡。可是莫里老人没有这么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他一再重复的一句话:“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谈论死亡的时候,我却从莫里老人的话语中读到了这两个字:“珍惜。”

  莫里老人不是让人去了解有几种死法,哪种死法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死。他是要告诉还在肆意挥霍自己的时间、青春和健康的人,要知道人活着的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一分一秒,即使是与亲人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亲密接触。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自以为该做的事情,必要的物质追求是应该的,但是更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你在死亡之前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不需要那么多物质。

  坦然的接受自己会死亡的事实,享受自己活着的时光,这就是莫里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他没有将焦点放在死亡上,而是放在了死亡之前宝贵的活着的岁月上。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对于这个领域,我其实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来写自己的体会,我不得不承认,我和米奇的感觉是一样的,虽然我并没有遇到亲人的拒绝关怀,但是我又和米奇是有差别的,因为我表达对亲人的关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钱。因为我成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像莫里小时候一样,我不想我的父母和兄长再次体会到那种感觉,我没有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甚至不如米奇,至少他试着努力走进生病的弟弟的内心世界,去关心他,虽然他遇到挫折以后有所怨恨和生气,虽然他拼命工作,远离家庭,但是至少他努力过,我好像就没有努力过。

  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是我潜意识里认为我自己是家里最辛苦的,牺牲的`,除了我的父母。我觉得他们应该理解我,应该都让着我,包括我的父母。

  “守护”,莫里用这个概念来诠释家庭,他的家庭概念不光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弟,他对他们都有同样炙热的感情,他教育儿子热情的对亲人表现出自己的关怀。

  他说:谁都会离开你,尤其是你生病脆弱的时候,但是家人不会。当我在抱怨我生活辛苦的时候,牺牲大的时候,我却没有意识到父母和兄长为我付出的那些守护、关心和对我坏脾气的忍让,这些事别人不能给你的,只有你的家人能给你,而这些却是无价的。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时代在飞速的前进,我们有个电视,有个电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坐在家里去解决,于是出现了所谓“宅男宅女”、“山顶洞人”这样的称呼。

  人们躲在自己虚幻的世界中,躲避所有的感情,不敢表达出自己所有的感情,尽管自己真的非常需要。

  对同事表达友好,怕被勾心斗角和闲言碎语淹没;对领导表达关心,怕被同事说自己拍马*;想对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恋,怕被对方拒绝,怕丢面子;想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怕被别人笑话不正常,生活质量不高;遇到难过的事情时,想痛哭来发泄,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坚强……

  这是几乎每个活着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孤独、恐惧、痛苦、伤心都会降临,却努力抵御、逃避,努力不让自己去体会,却有时时刻刻活在这些感情可能降临的恐惧中。我们这样矛盾的生活着,比我们逃避的孤独、恐惧、痛苦、伤心更加孤独、恐惧、痛苦、伤心。

  莫里老人像告诉我们关于死亡一样,让我们勇敢的去体验,敞开心扉投入自己的感情,知道了怎样悲伤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悲伤,知道如何痛苦,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痛苦,知道了如何孤单才会去了解如何超脱。

  想要超脱自我,就要去体会,体会了之后才能超脱,那种根本没有体会任何感情就大谈特谈超脱的人是值得可怜的。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像米奇所说,这是我们这一带最害怕的事情。我们买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我们买好多漂亮的服饰,我们不停的去美容院,我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站在镜子前看自己是否有皱纹。我们害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年龄,我们希望别人夸我们越来越年轻,尽管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三十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感叹,自己要只有十八岁该多好。我们总是在忙着羡慕比我们年轻的人,忙着回忆我们年少的时候有多么无忧无虑,有多么开心快乐,一年又一年,我们一直活在羡慕和嫉妒里。

  直到读到这个题目。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就是莫里老人对衰老的诠释。享受每个人生阶段,你会发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别的人生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幸福。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会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这是莫里在谈论金钱这个部分送给米奇的话,像他自己说的:里面没有提到薪水吧?

  莫里没有要求我们超脱于金钱之上,或者说鄙视唾弃金钱,他没有排斥必要的金钱和物质追求,但是他像中国的很多哲人一样:强调一个度。

  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而我们却正在做与这句话相反的事情,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有的人失去陪伴亲人的时间,有的人失去了朋友,有的人做出了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还犯罪。

  很多人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认为只要自己有了充分的物质条件,比如自己成了亿万富翁,认为整个世界都会尊重自己,都会围着自己转;而有的人认为自己有了权力,这里就是自己的天下,所有的人都要向自己俯首称臣。

  到头来却发现,别人不是围着你转,是围着你手里的钱转,别人不是向你俯首称臣,是向你的权力俯首称臣。而这个时候,你却发现你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尊敬。

  我们毫不吝啬的过渡耗费自己的时间在争取那些物质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来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需要它。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这是莫里老人自始至终在坚持的事情,也是他认为可以实现的事情。童年的不快乐回忆,让他总是对爱的表达充满了热忱,他有一位沉默寡言的父亲,他与父亲最近的接触就是他到停尸房去认领他的父亲。

  所以他毫不吝啬的给出自己的爱,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而同样的,他最后时刻来临的时候,他的身边围着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亲眼见证他所发生的一切,他是那么幸运和富有,他从来不曾感觉到孤独。

  可是我们生活中的状态很多时候不是跟莫里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吗?误会哪里来?不是因为不交流吗?生疏哪里来?不是因为不接触吗?我们总是害怕付出自己的爱,怕万一被拒绝怎么办?

  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拒绝友好,有谁会拒绝爱呢?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这个话题我应该是最没有资格提出感悟的人,因为我没有婚姻也没有恋爱,但是我见证了我祖母和祖父,还有我父母的婚姻。

  我祖母是个性格非常暴躁的人,而我祖父却非常温和。我祖父是军人,见识很广,很有文化,而我祖母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又爱骂人。我常常把他们比喻为苏格拉底和他的老婆。

  可是十年前,我祖父生病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不是我想的那样,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何况我祖父母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我常常看见祖母一边不停的骂骂咧咧的,一边伺候我祖父吃药、打针、吃饭。

  我看着他们之间的互动,我在猜测,祖母到底在第几天会因为伺候越来越刁钻的祖父而失去耐心。结果我的确等到了,可是是在十年后,我祖父离开人世的时候。

  我没有看到祖父离开时祖母的表情,我想她肯定是很难过的吧。

  我父母的模式正好和祖父母相反,我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我母亲却是个忍辱负重、性格温和的人。永远看着父亲对着母亲大吼大叫。记得小时候,我非常不解的问母亲:你为什么会看上像父亲这样的人?

  母亲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晚上看的,没看清楚。我当时就想我将来找个结婚的人,一定要白天看,要看清清楚楚的。

  可是我发现我似乎又错了,我一直认为都是母亲在向父亲妥协。但是当我看到母亲发火时,父亲不吭声的样子,看到他们凑在一起非常有默契的商量家里的大事情,看到当父亲刀枪不入的,谁也说不通的时候,母亲几句唠叨就有效果,看到母亲车祸时,父亲泪流满面的样子。

  我才知道,从头到尾都是我错了,他们已经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相处模式,不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能够理解的。这就是婚姻。

  莫里说:“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每一对坚持下来的夫妻,都用他们特殊的方式相处,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莫里口中的文化是个贬义词,但是他是用健康的心态来评价文化的。

  “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我认为逃避不是解决的办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当我们在生命的终点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而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这就是莫里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高层与底层,只有人类,只有这个大家庭,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你都是诞生——死亡。

  当我们有了这种观点之后,我们也就能接受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现象,我们也能学会不去抱怨,而能用自己的爱建立属于自己温暖的小社会。这并不难。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

  “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莫里老人用了“不要犹豫”这几个字。

  我们活在记恨和固执,自负和虚荣中。我们总是在想:某一天,他很不给我面子,当着那么多的人说我;我待他那么好,他却从不给我回报;我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去呢?这件事情我完全可以做的更好的……

  我们把很多时间用在记恨别人和自责上,我们为此彻夜难眠,我们为此寝食难安。可是事情却越变越糟。

  而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情绪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呢?除了更多的后悔和痛苦,好像什么都没有。

  何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呢。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最困难的事:“与生活讲和”。

  最完美的一天: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口可口的、又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的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

  这就是莫里老人认为完美的一天。

  我想很多人看了这段话都会嗤之以鼻吧。毕竟十个人之中有八个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上面的一切,甚至每一天都可以做到。因为朋友也许就在同一个城市,只是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公园就在家周围,只是早就忘了公园的样子,美美的睡一个好觉,不记得那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家庭、社会关系、单位的事情,折磨的我们睡不着。跳舞?当然会,但是是在那种黑暗的环境中,谁也看不到谁,只能看到灯光投在墙上的犹如群魔乱舞的影子。

  太忙了,没办法啊,太累了,想发泄一下。所有人都用这样的借口来解释自己为何完成不了以上如此简单的一天。

  可是如果告诉你,你明天就要去见上帝了,你还会说累吗?你还是说忙吗?我想每个人都会像莫里老人一样希望和朋友呆在一起,希望可以平静和祥和的过每一天吧。

  当你对这个“完美的一天”不屑一顾的时候,想想你到底在干什么?你是否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道别,跟莫里的躯体,但是保留他的灵魂。

  我看过很多书,我看过很多人的死亡过程,但是这是我跟着作者一起流泪的一本书。我仿佛坐在米奇的位置上,看着我面前的这位可爱的老人一天天枯萎。我的鸡皮疙瘩一颗颗都竖起来,和米奇一样,我最终没有忍住,我流泪了,直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仍然忍不住流泪。

  流泪是有好处的,我记得莫里老人这样说。

  十四个星期二而已,只有十四天而已,可是像米奇最后说的:“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

  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不得不回到“课程”上来,因为我是个老师,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用两个身份来看的,一个是前面内容的体现:一个对生活的意义的了解不够透彻的青年,一个中国的女版的米奇;

  另外一个是:一个已经从事教育事业三年的老师。

  博学,宁静,坦然,倾听,豁达,交流,激情,乐观,真诚,细腻,鼓励,赞美,宽容,精力集中,爱,责任感,使命感,心理健康,同情心,高尚的灵魂,得第二又怎样。

  这是我以一个老师的身份读这本书时,从莫里教授那里得到的经验,很乱,因为我一边看,一边用笔记下,这就是莫里教授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教师的原因。

  博学。网络并不能给我们全部,多看一些书,成为一个专业上博学的人,你的学生会对你另眼相看的;

  倾听。很多时候,学生并不需要老师的滔滔不绝,他同样需要你用温柔和眼神看着他,听他诉说。

  豁达。为什么一直记得在哪个地方学生没有和你打招呼,在哪一节课上学生顶撞了你,哪一次学生辜负了你,没有考好?其实那个时候,学生比你还要紧张。

  激情。刘良华教授说:激情有时候比讲什么内容都重要。当别人说你是老疯子的时候,当看着你嘴角带着饭渣,仍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当看着你手舞足蹈,要表达清楚你的意思时,学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甚至是开心的大笑。

  上面的每一个词汇,当你贡献给社会上的人之前,首先要给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最需要这些东西的,他们也是受你的情绪影响的人,因为你是一个老师。

  “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亨利·亚当斯”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幸好我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看到了这句话,看到了这本书。

  幸好我前三年做的还可以。我想做学生心目中的一个好老师,我要吧每一个经过我手的孩子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用我的努力和智慧去将之打磨的璀璨发亮。

  而我更大的希望是,更多的人来看看这本书,尤其是老师,更多的老师成为像莫里老人这样的老师。那样我们的世界将会多一些璀璨发亮的宝石。他们用充满爱的眼神注视着他们周围的人,因为他们受了我们的影响。

  从未写过这么多的读后感,从未在一天之内看完一本书,可是对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我做到。而且我还想再多看几遍,我想收藏它,我想我在我的房间内走动的时候,随时可以看到它站在那里,好像可爱的莫里坐在他的躺椅上,用智慧、宽容而鼓励的眼神看着我,让我为我喜爱的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一位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老人,在罹患ALS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生命垂危之际,给他的学生米奇讲授的一堂有关生死、家庭、感情等的人生课。相信,每个读到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而我,最深的感动是在看到书里,学生米奇向莫里老人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健健康康,你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米奇问莫里,“就这些。”

  就这些。

  我在那份感动里,脑子里来回飘着的是毛不易唱的《平凡的一天》这首歌,截取一小段歌词: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小店门前出来好听的恋曲

  不用太久就能走到目的地

  人来人往满是善意

  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

  你也想念吗

  不追不赶慢慢走回家

  就这样虚度着年华

  没牵挂

  只有晚风轻拂着脸颊

  日落之前斜阳融在小河里

  逛了黄昏市场收获很满意

  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在等你

  见面有聊不完的话题”

  人生的话题太过深广,书看过后的感触没多久可能就会被生活的惯性冲淡,但,我们可以牢记睿智的莫里教授告诉我们的临别赠言:生活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都还在改变着自己。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

  这个暑假没有好好读书,除了教学辅导书,其他两本书都是在火车上读完,深感愧疚。但答应过孩子们要做好榜样,陪他们写一篇读后感,于是乎,辗转反侧,将自己的浅薄感受记录至此。

  ——题记

  第一次听到"要学着与生活和解"这句话是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心情烦闷,总是郁郁寡欢,好友超洋告诉我要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绪发泄。那时,感觉这句话真是灵丹妙药,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厚重。自此,遇事尝试不抱怨,不仅接受自己,接受别人,也接受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

  第二次见到这句话,是在阅读这句话的出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是一本纪实作品,记录了老教授莫里对学生米奇就人生、婚姻等诸多问题展开的探讨。不过,与其说是探讨,米奇更认为这是临终前的老教授为学生上的最后一门课程——人生。翻阅这本书,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倍觉亲切:"是的`,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是处在我这个阶段。我一直希望自己工作得更出色些,希望能多写几本书。我常常为此而自责。现在我发现这毫无帮助。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与事和解。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回想自己的日常,何曾不是在懊悔中度过:我要是再多下点功夫就好了,我要是用另外的方式处理就好了,我要是早上早起一会儿就好了……千万遍"我要是……"捶打着自己的心,过电影般播放着遗憾的片段,到头来除了流下自责的泪水,别无他用,反而挫伤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倒不如爽快地原谅过去的自己,跟坏情绪和解,再迎头赶上。

  再一次品味这句话,阅读这本书,是在回杭的火车上。四个小时足以让我看完这本不足200页的薄书,细细品味其中的佳句圣言。一路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凝结成文字,警醒自己。

  "……但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热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读到这段话,我想到了苏轼,这位常被冠以"洒脱、豪放"之名的文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几经贬谪,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豪迈之句。这不正是历经风雨之后的超脱吗?可见,"超脱"不是避而不谈,不是浮于表面看生活,更不是远离是非,自命清高,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是看遍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经历了喜怒哀乐之后仍有的乐观和善良。涅槃重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对不对?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是吗?可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总害怕麻烦别人,总是担心自己给他人带来负担,殊不知我们也在让别人麻烦,替他人承受些许负担。既如此,都应该坦然接受,接受自己有弱小的一面,别人对自己的爱意;接受他人对自己的依赖,相信自己有能力助人。这也是莫里教授提及的另一条至理名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对自己来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自己讲和,只要自己能坦然接受,好事一定值得欣喜若狂,坏事也仅是坏事,烦躁一时。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句话简洁凝练地概括了《相约星期二》的内容。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

  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与自己的学生每个著名专栏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老人谢世后,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人们从书中读到了关于世界语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而我读到了最深刻的主题—感恩。老莫里面对死亡,逼视着自己的'躯体一步一步走向萎缩、走向消亡。

  他并没有如其他临终的老人一样,或咒骂苍天,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或面壁哀叹,让恐惧与痛苦陪伴着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离开多年的讲堂,让自己的学生及全世界听一听一个参透一切的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生。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健康的心态?因为她正在向社会感恩。他想告诉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此时,莫里老人的双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间红尘,看透世态炎凉,看穿人情冷暖,他赶超了时间和空间,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恹恹的身躯所能束缚的,他的心也许早已在宇宙的尽头翱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个星期中给米奇讲的话字字珠玉,因为这都是从死神那一点一滴抢来的。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老莫里讲授的内容无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头,也在拷问着社会文化的良知。

  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变老与衰亡;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现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谢所拥有的阅历和学识,因而就不在后悔所度过的光阴……抱着感谢一切的心态,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热情的语气缓缓道来。读了《相约星期二》,我开始用感恩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世界。我感谢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谢自己学会了知识和能力,感谢身边的亲友所倾注给我的爱,感谢前人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当然,我更要感谢在天堂向我们微笑的老莫里,因为他叫会了我感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1

  这本书内容不多,一口气看完了,很感动,流了些眼泪。看到时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动着,看完之后稍有空虚,因为教授的世界离我太远了,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并为止神伤,可是天亮了,伤痛都回来了,教授在天堂里。无论如何,看了还是有很大收获……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让人悲哀,而许多人并不幸福。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需要,可他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基础,我们忽视了周围世界。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感动的一本书。

  寒假很快就过去了,闲暇之余我阅读完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读完之后细细的回味着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余味无穷,感触颇多。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以后,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师的病情之后,便和老教授约定,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这和老教授给学生上课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因为老教授在每个星期二给他的得意门生讲授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这一过程,他要让自己的死亡有所价值,他让别人去研究他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他要让别人观察在他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而要做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

  在空闲时间中,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很能够洗涤心灵的书籍:《相约星期二》。该书描写了一位患有绝症的老人,在其人生最后的时刻,将自己的处世智慧分享给了自己的往昔教授,也就是该书的作者。即将离世的老人的教诲和年轻人的人生迷茫,碰撞出了出人意料的智慧火花,使我受益匪浅。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生命容易,生活简单,但两者的结合则不那么容易。”是的,生活确实很不容易。病人想要健康,健康的人想要更多的财富,富有的人想要无病无痛,有闲暇的人想要成就,每个人都在时刻与生活相争,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我要和命运抗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一些人疲于应对,让另一些人振奋精神。但是,我却无法看到这些人身体里幸福和快乐的影子。忙碌的日程被忙得不知所措,让人们忘记了去感受幸福。我自己也和生活争斗中,抱怨着它的不公,感叹它给我带来的苦难。然而,莫里(Morrie)教授的一句话让我瞬间释怀:“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要和生活讲和。”理解生活,容纳生活的价值,才能获得最简单而稳定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知足者常乐。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对于有病的人,就是健康;对于贫穷的人,就是能温饱;对于勤劳的人,就是一夜好梦;对于奋斗的人,是成功的一点点;对于孩子,就是获得自己心仪已久的玩具;对于老年人,就是一家人和睦相处共进家常。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追求的现状,态度积极乐观地面对,不管生活给我们设置了多少的`阻碍,只要真正地接受,容纳它们,有什么比那更让我们暴跳如雷?进入莫里教授所描述的状态——远离盲目物质追求,避免那种危机四伏,缺乏责任和爱的病态生活,“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付出和接受爱”。

  停下来,不要再疯狂地奔波,看一看我们周围,我们多么幸福。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来呵护,幸福就一定会像绕在我们周围的光环一样。让我们与生活和平相处吧,给自己一个纯净的心灵,这也是让自己发现美好的机会。

  一位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节人生课。让我重新认识死亡和生活,让我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我感激这位明智而豁达的老人和这个谦虚而充满了爱的年轻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3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4

  《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作者收听电台采访得知这个消息,毕业16年的他前去看望这位大学时的恩师。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动要求为学生上最后一门课——人生。因为身体原因,莫里与米奇约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课,而这样的课程约定持续了十四周,莫里将听课内容整理成书,书名《相约星期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四的时候,即将走出象牙塔,真实地、真正地走进这个社会,当时的迷茫与焦虑记忆犹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社会学教授,短短十四节课,他会怎样展开自己厚重的一生,讲述人生最后一课?我们来看一下书中谈论的话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永恒的爱、婚姻、文化、原谅。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们都在面对和寻找答案的话题。如果说大学时看这本书,是为了找到自我,那现在看这本书,则是学会看淡自我。

  在书中,当米奇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如果用一种非输即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他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家,苏轼。他多次历经官场沉浮,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几乎是他生命的'主题。他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曾自嘲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洒脱、豪迈的诗句。

  就像这本书一样,死亡虽然是这本书的主线,也是主人公终将奔赴的结局,但它却教会我们放下遗憾、看淡死亡,真正传递的是生的责任与活的意义。

  如果您还未寻找到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您照耀一个温暖而积极的方向;如果您已经找到自我,也欢迎您打开这本书,打开一位乐观而博学的老人不一样的一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关文章:

散文阅读:相约星期二10-06

《相约星期二》教师读书笔记10-03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3-07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5-16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2-08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3-19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0-06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04-30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精华)05-19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书评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