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无声胜有声——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声胜有声——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经一度认为,沉默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沉默,代表着默认,不反抗,也代表着屈从、懦弱。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在该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嗫嚅着嘴唇,沉默。沉默让他们得以保全自身。或许是因为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除了服从往往别无选择。
但,看完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后,我对沉默有了改观。他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20岁以前,基本上都会被灌输各种大道理,为什么长大后我们是不一样的成品呢?这是因为话语并不是思维的样板,思维是将吸收到的话语经过理性加工而得到的。而沉默就为理性提供了一种氛围。在1966年至1976年10月那个被称为头脑发热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喊着口号,做着不切实际的梦。而仅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或被下放劳改,或在批评游街,始终对狂热的世事,保持一份冷静,一份距离,在沉默中思考,在沉默中洞悉,看上去他在牛棚落魄卑微,可他又何尝不是在高山上静观众生。季羡林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季先生本以为文革的邪火烧不到他身上,可事实证明他错了。有人给他贴了大字报,内容是批判他的那篇《春满燕园》,紧接着她被打成了“鬼”,被人批评;不仅勒令交出3000元,还在“破四旧”被小将们打碎不少心爱之物。如果这时的季老为伸张正理,和已走火入魔的人们理论那么,他的下场可想而知。但季老选择了沉默,默默地忍受了黑白颠倒,沉默成为他身上保护自己的最坚硬的铠甲。他幸运地熬过了不理智的年代,得以将对那个年代的反思呈现给人们。《牛棚杂忆》是由沉默孕育而来,无声,却给人们心灵震撼一击。
沉默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坚守自己。王小波说:“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在社交中,大多数人都避免不了说些官话、套话,这些话,使听话的人心情舒畅,自然说话的人也靠着嘴皮子仕途一片光明。但也有些人保持沉默,外表看上去木讷,实则在坚守自己的心灵阵地,不愿溜须拍马、卖弄才华,守得心灵的几方净土便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便是如此。以他们的口才,王侯将相、功名俸禄唾手可得。以嵇康为例,司马昭亲自下诏想将女儿嫁予他,但他避走竹林,隐迹于世,不愧为独立之孤松,将崩之玉山。
古语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沉默,是一种隐忍的力量,在双唇抿起时,嘴角扬起,理性溢出。
【无声胜有声——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相关文章:
无声胜有声_600字08-09
沉默的大多数作文10-07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文04-18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文10-07
读《此处无声胜有声》有感10-07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04-14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10-01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09-28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文500字07-28
此时无声胜有声前一句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