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幽微的人性》有感

时间:2024-06-07 09:11:30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幽微的人性》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幽微的人性》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河北邯郸的初中生事件,因其犯罪手段残忍,令人发指,尤其涉及未成年犯罪,引起全国热议。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所有人都在等待最终的审判结果。而我在思考,恶劣事件的背后是什么?本是如花的少年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受害者如何做,可以避免陷入如此危险境地?恰巧本周橡果书店阅读会书目是《幽微的人性》,来自李玫瑾教授的书。这是我第二遍阅读此书,这次带着问题再去看,另有一番收获。

  市面上有很多很多的育儿书,从日常喂养,生病护理,以及基本的心理了解,比比皆是。但李教授关于心理抚养的内容还是独树一帜的。她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警示我们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亲自培养的重要性。

  《幽微的人性》是谈话体的模式,从具体案件出发,从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生活背景、心理状态剖析人性。囊括了教育、医疗、婚姻等诸多方面。纵观这么多真实案例,什么人容易犯罪?

  犯罪心理跟医学类似,比如人生病,有一些病像感冒、拉肚子、胃疼,都属于普通的、日常的小疾病,但是人一旦生下来心脏就有问题,或者肾有缺失,或者哪儿有病,这个病就是终身的了。在心理现象当中有终身的和日常的两类,犯罪也有这两类。

  有些人因为是某种人,这决定了他必然犯罪,我们称之为“危险人格”,具体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反社会性人格,核心特点是行为冲动、无视规则、缺乏道德感。他们往往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没有预见性,也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这种人格往往是先天性的,好比心理上的高位截瘫。

  第二类是犯罪人格,这类人早年正常,但家庭有残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的是父亲吸毒,有的是酒鬼,有的根本就不如责任,有的母亲是精神病人,或者母亲也生活艰难、没有文化等等。一个孩子在这种残缺的家庭被生下来,他的生活是非常可怜的,自生自灭。十多岁就离家出走,去外面生存。最开始一般是拾荒,紧接着就会遇到跟他们抢地盘的人,然后相互欺负,学会打架和相互伤害,一般进少管所两三年。出来时基本过了18岁,要家没家,要能力没能力,所以他们基本的生存方式只能是不择手段。这种人犯罪的特点是,动机非常简单,但手段是非常可怕的。为了十几块钱就把一条人命弄没了,为了几分钟的快乐就把人一家子杀掉了。我们认为不值得,但是他不管,他就这样做。他活一天,他所有的需要,都会以犯罪的方式来解决,非常可怕。

  第三类是缺陷人格。这一类在生活中特别常见,因人格问题犯罪的,至少有一半是这样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早年心理正常,因为他的家庭是完整的,有爱他的爸爸妈妈,甚至还有爷爷奶奶,还有更多的人,所以他从小是有宠溺抚养背景的。所以这种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熟悉的人也都特别好。这类人有正常人格,但他的人格缺一块。大家知道宠溺是什么,就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你不爱听我就不说,你怎么高兴怎么来。这种抚养方式很容易养成人想干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比较任性。第二个性格特点就是横,说不得。你要是说他,他心里真的恨你,甚至会报复你。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会导致他特别自我、自私,因此这种人是没有观念的,做事没有底线,谁挡我的道,或者谁让我恨,我就报复谁。

  危险人格在重复类犯罪当中是比例最高的,我们需要辨别哪些人具有人格危险性。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人格问题都源于早年,所以我们在早年要把人教育好,减少人格上的异常。

  中国有句古话:“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从7岁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一生的行为发展模式。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指出:人格的核心部分——性格,其形成的主要时期就在人出生至青春期之间(0-12岁)。人在出生或最初的几个月完全依赖他人,不仅需要他人提供一定的食品和衣物,还需要他人提供情感抚养,而情感抚养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人在出生后的早期最先发育的是情绪情感活动。当婴儿最初的情感需要得到良好满足时,就会产生安全感,并形成友好、温和、亲社会的种种性格。反之,婴儿就会形成情绪不安、易惊易躁、敌视和怪异等性格特征。这就要求在婴儿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抚养人,经常更换抚养人不利于婴儿的情感教育。对于婴儿的情感需要,抚养人不仅要给予微笑、拥抱,还要给予一定的言语刺激。对婴儿的轻声细语既是情感抚育的一部分,也为婴儿今后的思维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抚养人缺乏对婴儿温柔的言语刺激,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就容易出现语迟、不善于表达等特点,并由此导致不善于与人交往、心理活动内倾的孤僻性格。许多变态人格和精神疾病患者具有这种内向性格。

  既然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生命的早期,那么,它的关键环境也就不言而喻。家庭,可谓人类的摇篮。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生物体”(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尽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工作场所,但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也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要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家庭。

  每个有幸福童年的人都会回忆起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恩爱和对子女慈爱,是每个儿童幸福成长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条件之一。当一个家庭出现裂痕、残缺时,受害最重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赖父母和家庭的儿童。

  家庭稳定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父母的修养水平又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格。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不仅教基本的生活常识,还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教我们如何做人。人在出生后的1~2岁内主要发展的是行动能力和言语能力,其间的行为大多是自发的,并在大人的奖赏或惩罚中得到鼓励或抑制。但是,人从3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响,即不自觉地模仿身边的大人,将他看到的大人的种种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照顾小娃娃、模拟大人的说话口气等。这时的行为模仿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迹,深刻而难以抹去。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他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这种最初的印迹往往伴随一个人终生。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

  再回到邯郸事件,结合李玫瑾教授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为人父母除了给予基本的生活物质条件,保障孩子安全,更需要给孩子提供精神情感满足。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不要只聚焦精英教育,聚焦学习分数,而是要更多地去滋养内心,关注身心健康。

  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可否认,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虽然要善良的活着,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没有理性的善良就是愚蠢了。

  当然,也无需过分焦虑,成天担心、害怕孩子出问题,只要家庭和睦,夫妻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尊德重礼,处理问题时有理有节,我们的孩子就差不到哪儿去。

【读《幽微的人性》有感】相关文章: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09-17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05-01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12-03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热门]11-29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800字10-07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14篇07-19

读书心得DD读《人性的弱点》有感05-20

人性10-06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