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读后感

时间:2024-07-07 16:41:06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灯笼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灯笼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灯笼读后感

灯笼读后感1

  日出东方,周身金光散却一切阴霾,星宿点点,似颗颗黑丝绒上的钻石,蜡烛滴泪,伴着那微晃的融融烛火发出无声叹息……喜欢光,或许是人之天性罢,我喜欢傍晚湖面浅金的鳞鳞波光,喜欢琉璃瓦上迷离的反光,喜欢望流萤于夏夜点起的那盏小灯,但我最爱的,还是那轮皓月。提起月,就会想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以及那雪白的玉兔儿,就会想起中秋月下的团聚,元宵月下的欢笑,想起凌晨月至西天时鸟儿轻声的呢喃,想起焰火的绚烂,与其升空时撕裂黑夜的'一声尖鸣,想起夜行人匆匆的脚步,几声犬吠……真的,月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的就都是。

  记得,母亲曾在某个夜里,拉着我的手,闭眼回忆。她说,十几年前我出生的那个晚上,父亲用棉大衣将怀孕的她裹好,骑着摩托将她送到了医院。她心里害怕,就看着天上的月,心中暗暗数数,以缓解心中的紧张。“那夜的月多好啊,明亮而温柔,我突然轻轻就不紧张了。然后就有了你。”她缓缓同我倾诉着,月色入户,将她脸上的细纹轻轻抚平,却在离开时不小心将她额前几缕头发染成了秋霜,一如月色带着圣洁的光。

  “看着才出生的你,我只希望你的眼中能有月色星光,心灵能似月般纯洁无瑕。”

  那句话,伴着母亲的爱,流入了我的心间,滋润着我的心田,这是多美的期望啊。

  唐时的元宵盛会,鱼龙百戏只恨太过久远,无缘欣赏。偌大的长安城在月光下,会是何等繁华,少女们迈出家门,嬉笑着,同伙伴们比着谁的衣裳艳,发型美,妆容新。或许还会有几个胡人,抚着那蓬乱的胡须,啧啧赞叹着这盛唐气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的我却也曾于月夜于挂满花灯的路上漫步,耳旁是笑语盈盈,眼前是人流如潮,抬头,见那玉壶光转,恍忽间就不知不觉到了路的尽头。不知千百年前,是否也有人同我一样无心观灯,一意赏月。

  塞外,沙场,将军的枪在脚泛着冷冷寒光。此时,你不希望成为周世宗的一名亲兵随他收复燕云吗?你不希望望见那少年将军于泉旁倾酒,与将士合饮吗?在月下,是杨业的以身许国,是李广的含恨自尽,是霸王与虞姬的绝唱……月啊,想必此刻你也会不胜唏嘘,以云掩面,滴泪成雨罢。但在这流血成海水的边境,我仍愿成为一名普通士兵,在胡笳声中,在幽谧的夜色中,盛将一樽月光,一饮而尽,握紧我的戈矛义无反顾地冲在队伍前列,哪怕战死,也是为了故土那片宁静月光。

  只是在今日,又有多少人愿举头望明月呢?月光在这无数盏明灯中愈发黯淡。是的,那轮月正被谋杀,当所有人于这夜晚只顾看向手机,电视,电脑时,夜色自有流行乐声来打搅不再寂寞时,月就失去了一切精神上的价值,从人们的精神领域被定性死亡了。夜行的鸟儿啊,忘记月色罢,毋于明灯中失了夜行的方向,趋光的虫儿啊,改变本性吧?莫要在路灯下痴痴打转。如果真的可以,我愿做那带月荷锄归的农人,于田间小道,以袖拭汗,欣赏那片未被污染的,仍属于自然的月色。

灯笼读后感2

  昨天,我又一次翻开了那本布满灰尘的颇具哲理的伊索寓言,开始认真地细细地品味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盲人提灯笼》这个故事。故事讲了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手里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见了很好奇地问他:“你明明看不见为什么却还拿着一个灯笼?”“为了防止别人误撞到我,既保护了我的安全,又照亮了别人,不是很好吗?”盲人满心欢喜地回答道。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认为这个盲人有点“傻”,认为提着灯笼是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可是我这一次看,又有了新的见解:我认为这位盲人做得很正确。因为灯笼的光既照亮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一举两得。这对我很有启发,我想:如果在学习上当一当这“盲人”,帮助同学复习功课。既为同学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又巩固了我的知识。所以我决定,要当提着“灯笼”的“盲人”,照亮别人。

灯笼读后感3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吴伯箫的一篇散文《灯笼》,今天读来倍感亲切,读它就像见到了一个老朋友,文中的语句一次次触发了我的情思,一些尘封的往事也次第涌上我的心头:

  第一段,读到“玩火黑夜溺炕”时,我仿佛也听到了母亲“玩火尿床”的恐吓,看到了她板着的严肃的面孔,火确实是孩子的禁忌——水火无情嘛!但如文中所言“除夕玩滴滴金,放焰火是少有例外的事”,瞧,男孩放鞭炮,远远蹲着,左手捂着耳朵,右胳膊尽量伸直,将点燃的火棍尽力向二踢脚(鞭炮的一种)探去,一见点着,飞也似的跑开了;女孩子胆小只能玩滴滴金,点燃后拿在手里转圈圈,前后甩动着,举着滴滴金在空中写字玩……偶有溅到别人身上时,耳边便传来了一声大叫、随之是一阵嘻笑。多么美好的童年往事啊!

  第二段作者“如沸的繁星”使我想起在空旷的田野里,仰望漆黑的天幕上缀着繁星的情景,起初各个星座上的星星还看得清,时间一久,星星就都闪烁起来,转动起来,沸腾起来,有了“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景象了。文段中由灯笼想起的一切声响真的就在我的耳畔回响;麦收后到邻村看戏时的情景顿时闪现在我的眼前,简陋的戏台,嘈杂的人群,举着物品招徕顾客的小商小贩,嚼着零食,吹着琉璃乐器的小孩,女人们嗑着瓜子聊天,男人们蹲在地上抽着旱烟,趴在戏台口的村中闲汉,和小主人躲在角落里看演员化妆的小狗……《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这些熟悉的剧目跑入了我的脑海。多么真实的生活写照啊!

  第三段挑灯笼迎祖父回家路上,听祖父讲故事的入迷的叙述,使我想起小时候节假日挎着篮子割草的情景,几个伙伴相跟着割草,你讲一个故事,我说一个笑话,讲述者绘声绘色,倾听者津津有味,尤其是听武打电影时,大家会忘了割草,席地而坐听讲述者唾沬飞溅的讲述,那哪里是去割草,分明是借割草的借口,聚在一起自发地开一场场故事会呢。“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就应该是我们的这段快乐的生活吧?

  第五段中写到母亲,“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使我想起了父亲给我们特制的白色的小巧的挑水铁桶,想起他给弟弟做的小铁环,掰的小铁钩,想起了妈妈缝制的小沙包,想起了我给女儿买的小书包,给她买的粉红色小雨伞……被关爱与关爱的一件件小物件突然就都晃动在了我的面前。藏在细节里的爱说的就是这些琐碎却又平凡的小事吧。

  第六段,“村头挂灯笼照亮孤行客”的文字令我想起了如今挂在家乡公路上一盏盏太阳能电灯,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束束灯光给夜行者带去了多少安全,多少方便啊!

  第七段,“跟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的情景说的也是我们啊!毎年正月十四晚上,城里的红火闹起来了,鼓楼底大街上人挤得水泄不通,树上坐满了调皮的孩子,楼房里探出了一颗颗脑袋,那时的我真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飞向树梢,飞到楼上,飞到空中呢。看,旱船、大头、彩车、秧歌、锣鼓队表演到哪里,喜好者们便涌到了哪里,几个小时的追随不到半夜才怪呢!正月十五体育场放烟花的节目终于在观众们的翘首期盼中开始了,听—嘭,咚,烟花四起,升腾在空中的烟花,就如绽放在人们心中的花朵一样,那么精美,那么绚烂,那么夺目,这儿一朵,那儿一簇,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第十段宫灯的联想,再次触发了我对宫中女人的同情,想她们被圈在宫墙内,漫漫长夜孤灯作伴,白天百无聊赖逗鸟取乐,秋千上的“甄环”,冷宫里的“年妃”……

  第十一段的爱国将领更是令我浮想联翩——秋风飒飒,马鸣萧萧,战鼓紧擂中,白起、卫青、霍去病、岳飞、穆桂英、李云龙、十大元帅……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眼前掠过,个个潇洒,英武、而又豪气十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从最后一段中听出了作者这样的心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从最后一句中看到了这样的信心;“报效祖国,我的职责”我从最后一句中听到了这样的誓言……

  读《灯笼》一文,就像读朋友一样,这么真实,这么亲切,《灯笼》如同他的巜记一辆纺车》一样,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文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是艺术作品的道理。

灯笼读后感4

  仙桃市(原沔阳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仙桃镇被汉水(襄河)分成南北两岸,隔河相望的仙北,在清代是沔阳州三衙衙署所在地,故又有“衙门街”之称,其繁盛不减河南岸。解放初,仙北仍属沔阳县辖区,后划归天门。

  用竹篾丝编织的纱灯笼,是仙北的传统产品。老沔阳灯笼文化历史悠久,如今也无法溯源。如果说仙北是当年编织纱灯笼的一条街的话,那么糊灯笼的手艺人则分布于仙北周边的汉水两岸。

  如我,就会糊灯笼。七十年代在教书时,寒假里总要糊几百上千个灯笼去卖,糊灯笼为的是帮衬家计,赚得几十上百元钱,买点年什货,每年都是忙到大年三十收工。灯笼筤子(筤LANG骨架,方言叫灯笼蛹子)在仙北买回。

  那时的仙北,属麻洋公社仙北大队。仙桃船码头过河,上堤坡就是灯笼一条街,走进卖灯笼筤子的主人家门前,一眼望去,也看不出昔日的衙门老街来,唯一的痕迹就是灯笼人家对门住着,改造过的明清房屋半新不旧,但干净。

  仙北大队家家都编织灯笼,大集体时期,年轻人在生产队劳动,手持乜刀劈着篾或拿着整好的丝篾,边谈着家常,边编织灯笼筤子的大多是些老人。编织出来后,等着灯笼街的两个“经纪人”来收购。

  据说,仙北灯笼街的这两个“经纪人”就是昔日灯笼行(铺)的后代,也可以说他们是传统灯笼手艺,灯笼文化的最后的坚守者。

  我一直是找其中之一的徐苕货老板去进灯笼筤子,每年的冬月底或腊月初来到他们家。有时候等货,或货备齐后,天晚待明早动身,是可在他家白吃白住的,这也可能是过去生意人招待顾客的行规。几年下来,我也熟悉了徐苕货老板的家庭情况。他们家是仙北灯笼世家,灯笼文化代代传承。七十年代上叶,其父作古后,徐苕货继承了这份祖业,收购灯笼,卖给那些糊灯笼的老用户。

  我与徐苕货老板是同龄人,性格上蛮合得来。每次进他家门,其母总是做上几个碗的新鲜菜,打来散酒,安排我的饮食,双手端米饭递给我。如需借宿,天晴时,老人也是把盖的拖出来晾晒,说是夜里睡觉暖和。忙活完后,老人才去编织灯笼筤子。一根根竹丝在老人的手里,相互交叉,形成网眼,然后收口,不多时,一个圆柱体的灯笼筤子就制作好了。

  那时,徐苕货家的自留地种有大蒜、芹菜、韭菜等调料,夫妇二人每天都挑到仙桃这边的菜市场去卖,回家时,总少不了割肉买鱼。他们卖完菜回来,我也就到达了。徐苕货老板先问我购货数量,然后到各家各户去跑货收回家。他老婆按每串一百个叠整齐,用细草绳穿上系好,待收齐数量后,绑在我骑来的自行车后座。自行车三角架挂着的布袋,装有朱砂、丝皮纸、骨胶和大小蜡烛。

  徐苕货老板从来不搭销陈灯笼筤子(先一年的)给我,新货也是那些岁数大的老手编织的。穷教书的我,有时手头拮据,付不齐货款,也可以拖到来年结账。离开时,徐苕货老板还送给我几十个灯笼脚子。

  糊灯笼是我三十多年前的事,自己离开家乡也是十多年,再也没与灯笼老板徐苕货有过联系,只是在逢年过节,看到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挂着的大红灯笼,才会想起他。而今,纱灯笼不再风光,传统手艺人在时光中老去,会编织灯笼的人也越来越少。没有了编织灯笼的,也就没有了糊灯笼的。老沔阳喜庆吉祥的纱灯笼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只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灯笼的基本释义指照明用具,有透明的罩用于防风,通常有支架或提手。灯笼起源,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仙北竹篾丝编织的纱灯笼大致分为普通灯笼和门灯两种。所谓纱灯笼,指的是用丝绢、丝皮纸作罩面的灯笼。普通灯笼,也叫小灯笼,就是供孩童玩赏或用作坟灯,一种圆柱体形状的纸灯笼,也有方形的;门灯则是大灯笼,挂于门庭,其形状有如成熟的南瓜。大灯笼多用来做婚灯、年灯等。

  灯笼也有八边形的,便于糊灯笼时罩面的固定,其为木质古老灯笼。过去的灯笼大多是白底红字,用朱砂书写。

  我学糊灯笼,是我做泥瓦匠、擅长绘屋檐画的大伯,手把手地教会的。大伯糊灯笼一生,都是步行几十里到徐老板家进灯笼筤子,用竹竿串起挑回家。直到他老了、走不动了,大伯传给我这门秀才手艺。

  普通灯笼,灯笼两头各有一圆口,灯笼脚子穿圆口而过。做灯笼脚子,用胳膊粗的圆木头,横锯成一个个木圆盘,比灯笼圆口稍大,涂上红颜色。剪一根长铁丝折中,弯出一圈环,回头的铁丝两头固定在木圆盘上,木盘中间有插蜡烛签子的铁皮筒。挂灯笼的木勾子,用索线连接着铁丝的圈环上。勾子,也就是孩童在玩赏时,拿在手里的木棍,木棍的一头有枝杈,就成了自然的勾子。放置时可挂于柱子的铁钉上或其它地方。那时,铁匠师傅也打灯笼脚子,粗铁丝淬过火,插蜡烛的灯芯筒可提上放下,孩子们把它叫“猴子爬树”,铁铺里卖的灯笼脚子牢实、好看。

  在老沔阳,在结婚、封堂等喜事都时兴挂大灯笼,以示喜庆。特别是过年,老百姓总喜欢在大门屋檐下挂上一对门灯,点缀年景。高灯照远亮,用来赶走污邪之气。门灯,丝皮纸白底上用朱砂写着红字,正面为姓氏,背面为堂号。门灯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才收起来。

  也说说婚灯,就是结婚迎娶时,区别男方姓氏、堂号的标志。如张姓“百忍堂”,灯笼的一面写着一个大红的繁体“张”字,另一面写着“百忍堂”。字体为正楷,势巧形密,每个字如用盅子去遮盖,是不会露出笔画的。这对婚灯不是挂着的,而是用一个杉木杆举着,杉木杆的上端有一个圆盘,插蜡烛的灯芯筒,支撑灯笼的铁丝都是生在圆盘上。杉木杆底端是一铁叉,可插在地上,就如现在插广告伞的铁叉一模一样。

  一对婚灯两人各搬一个,当迎亲队伍走在路上和进湾子,路人只要抬头看一看灯笼,就知道是哪姓人家办喜事。路人若是本家,往往会放鞭炮送来恭贺。若路人是杂姓,就捡砖头瓦片去砸婚灯。砸婚灯的习俗纯粹是为难迎娶,也表达出乡亲们对新娘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糊灯笼(小灯笼)先是整筤子,买回的筤子是叠着的,如盘子形状,双手拉开两头的圆口,掐住灯笼的中间,把上口在桌面按出肩膀来,然后用梃签子挑匀丝篾。

  熬胶,原先是把牛骨头或猪皮兑水后,放少许的松香去煮,一定火候后,剔除牛骨头或猪皮,待熬成浆糊状即可。后来有了颗粒的骨胶,用法简单,用陶皿兑水后加热融化,就可以作粘合剂使用了。

  裱糊,先裁丝皮纸备用,裁纸的大小与灯笼的长度相当。然后把整好的灯笼筤子,穿在一头压有砖头,一头悬空的.麻梗上,在筤子表面盖上纸,不可有折皱、卷边和破孔,羊毛排刷蘸上骨胶,去一帚帚地来回的将丝皮纸糊平。骨胶透过丝皮纸,与丝篾粘连,晶亮的骨胶涂过,丝皮纸的表面也再不需去涂白桐油之类。灯笼糊好后,用竹篙穿起,放在室内风干。把晾干的灯笼在圆口用索线一个个连在一起,挂在屋梁上,到时搬出登场去卖。

  写灯笼是当天搬多少出去,先一天晚上就写多少,或画花,或写字(也称号字),红朱砂,绿广告颜料,谓之“红配绿,看不足”。调朱砂红用的是酒。图画有半边叶,蝙蝠之类,写字以四言居多,如新春快乐、吉祥如意等。事先画好、写好的这些灯笼是任意卖给顾客的,家庭有钱的、有娇宝儿子的,要备些空白灯笼上街,单独去画,去写,灯笼卖出的价格就不一样了,卖的是书法,是归位的毛笔字,称之“取彩”。如写小孩的姓名、堂号等。不管是写毛笔字,还是记百家姓的堂号,去谈堂号的出处,该姓氏名人的功德名望、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这些,我都能说个子丑寅卯来。

  如赵姓,堂号“半部堂”。堂号来历的传说:赵普助赵匡胤建立宋朝,巩固了中央集权,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后来,常被人们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来形容《论语》的作用之大。

  我糊灯笼,卖灯笼是破文革“四旧”后的事,当时,婚灯已不时兴,只是门灯每年还能卖出几对,多是些起新屋的人家在买。写姓氏,堂号并不多。一个大“福”字,四个小字如“重振家声”等。

  仙北的纱灯笼编织技艺精湛,堪成“绝活”,其式样美观、工艺精湛、闻名国内外。昔日时光,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老沔阳灯笼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丰富的智慧,意味着人丁兴旺,象征着红红火火,祈盼着五谷丰登,追求的是国泰民安。

  贫穷匮乏的日子,五谷丰登谁不祈盼!想起来,我写灯笼最多的就是这句五谷丰登,包括写对联,买年画。在家乡,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望。父老乡亲朴实、善良、坚毅、执著,不求富贵,只求温饱,但他们的虔诚和辛劳,却没有感动上苍来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依然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蝗虫蚂蚁都走开,让我的黄瓜瓠子长起来。”每当年夜,听着孩子们唱着歌谣,看着孩子们打着我糊的灯笼,在房前屋后成群结队地玩赏,此时,我的心里会豁然地亮敞起来,今岁定会是个好年成!眼前,稻浪翻滚一片金黄,高粱像一团火焰,棉花在欢笑......这才称得上五谷丰登。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现在,灯笼照明已成为历史,但灯笼的特殊地位依然不减。仙桃城乡在办喜事,过春节仍有挂灯笼的习俗,不过,不再是丝皮纸糊的纱灯笼了,而是用铁丝焊接做骨架,缦着绢绸的大红灯笼。编织灯笼,糊灯笼的民间手艺也渐渐地失传,行将凋敝,这朵民间手工艺中的奇葩正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万物皆有道,保护灯笼文化的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让悠久的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是一种情感,更是一份责任。

灯笼读后感5

  最边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盲人提灯笼”。这篇文章讲得是:一个盲人晚上走路时总提着灯笼。有人向过他为什么,他也总说他拿着灯笼不是给自已照亮,而是给别的路人照亮,让别人看见他,不会撞到他,对自已对别人都有益处。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感慨万千。 是啊,“予人方便,予已方便”,我们都应该学习盲人,为别入照亮道路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已!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地帮助和关心他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我有一位非常好的同桌,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的女孩,可是,直到有一天的早晨,我见她心不在焉,便想上前问问她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心不在焉呢?可我问她的时候她也不吭声,我只好走了,再等我去问她,她眼睛里顿时有泪珠在眼睛里一直徘徊,不一会儿便流了出来,她哭着对我说:“我的书本忘拿回来了,上课时老师会讲书里的内容,我没有会被老师点名的,我很怕出丑。”“我还以为多大事呢!我把我的书本借给你行了吧!你别哭了,再哭就变成大花猫啦”我说,她脸上开心了许多,还谢谢了我,我帮助了别人,其实我自己也是很开心的。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独自一人在漆黑的路上跋涉是多么危险!这时,你应该点燃心中的明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心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那就是帮助自已,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灯笼读后感6

  灯笼,本是温暖的象征,却在大宅院里化为冷酷的索取;红灯笼,本是吉祥的预兆,却演变成了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一寸寸美好,让它为悲哀殉葬!

  影片开头就出现了女大学生颂莲的脸,那是一张表情木然的面孔,狠心的继母利欲熏心、利令智昏,整个人一股脑儿掉进了钱眼里,逼得颂莲无路可退,只好嫁到陈家做四太太。影片中没有拍摄继母的镜头,但是我们却不难想象她那冰冷的面孔与冰冷的语气,表面上是心疼颂莲,实则是为了她自己。

  不谙世事的颂莲很无奈,进入了陈府,就意味着她必须“学会”圆滑世故——她得在府上待一辈子。初来陈府,她就觉得不寻常——大红灯笼!吉祥?她并不觉得,取而代之的是反感和陌生。

  她被人伺候得很好,总以为自己真是个太太,夜幕覆盖了天空后她才知道:捶脚对太太们来说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形式,真正的内容是让她伺候宅子的主人陈佐千,被人伺候只是为了伺候人!颂莲的心仿佛跟深沉的夜色般死气沉沉,灯笼的光芒驱逐不了她心中的惆怅,温暖不了她苦涩冰凉的泪水,同样也无法抵触她天真坚忍的缄默!

  大太太毓如的古板,二太太卓云的锋芒,三太太梅珊的妖媚,使得颂莲毫无优势,念过大学又怎样?还不是照样落在了这样一个旧式的、封闭的地牢里吗?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摈弃单纯了。

  她为了赢得点灯的机会,用自己的虚无缥缈的“幸福”作筹码——既是虚无缥缈的,放弃了也有几分理由吧?作假怀孕骗老爷,这样“长明灯”就永不离院了。在她发现雁儿私自在房中点灯时,在她逼雁儿说出诅咒她的二太太时,在她装病帮着二太太剪头发又故意剪破对方耳朵时,在她与三太太“密谈”之后,她就已经下定了斗争的决心!于是,她被一心想做姨太太的雁儿告发,被老爷封了灯永不得宠,最终的雁儿也惨死在雪地里……雁儿也是悲剧,她想得到颂莲并不想要的东西。

  “像狗、像猫、像耗子,就是不像人……”影片的主旨就是这句话,点灯、灭灯、封灯,她都无所谓,因为她认为这些都是不实际的东西,实际的只有自己的命运——被封建势力操控着的命运。红色,在女人的眼里不是祝愿,是汪洋的血海,狰狞的血舌,残害女人的罪魁祸首。

  戏子出身的三太太死在了死人屋里——颂莲亲眼所见,这与鲁迅先生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一样的`。三太太需要爱,但是陈老爷又永远无法填满她心中的饥荒。陈老爷就是三太太心中的一份饥饿感,陈老爷那不可违抗的命令像是一扇牢牢封闭的门,勒令她不能出去,门内才是属于她的人生,他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旁人看来却是永恒的错误。他殊不知他的每一份情感对白都只剩下一个人了,那人才是受害者,他带走了一半甚至是女人生命中的脚本,让女人们无处闪躲。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所有封建统治者想要的“最佳结果”,最佳结果的后头掩埋了自由,像是雪花掩埋了悲哀,但这悲哀会被悲哀的橙色温暖着,直至融化,真相就会浮出水面,它会用悲哀的故事唤醒原本动人的性情。

  皑皑的白雪使得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

  影片的最后,颂莲疯了,她在三太太的房间里点上了灯笼,橙色的光芒和着三太太的清唱声一同迸发了出来,照亮了凄凉,唤醒了麻木,也让幸福化为乌有……

  她真的疯了么?是的,她疯了,她被封建礼教逼疯了。

  她真的疯了么?没有,她是清醒的,她要走出这片血色的橙光——她走不出去的。

灯笼读后感7

  过去读此文,只粗略浏览,今再读,细细品味,随说是八十多年前的一篇短文,仍感受多多,受益匪浅。

  第一体会到的就是此文真正阐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全文12段,每段都与火、灯、灯笼相联系,所记事古今皆有,时间跨度大,看似琐碎,实则条理清晰,每段都在为中心服务。时而三国,时而唐朝,时而现实,时而戏剧;有历史的盛世,有历史的.悲剧,有英雄的赞歌,有儿时的嬉戏,有慈母的关怀,有对宫灯的遐想,有对家道衰败的感慨。在1600来字的文中,能涵盖这么多内容也实是不易!

  其次,是文章语言精练。像“如沸的繁星”,真正抓住了星星的特点,别致新颖。“心还像素丝样纯洁”,把无形赋有形,把无色赋有色,使人可感知。还有写夜行人提着灯笼走路时,人影晃荡,形体庞大,没有体验,没有观察,绝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这一句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母爱,又把多少动作写进去。

  第三,是充满激情的斗志,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霍去病、李广、裴度、李愬、蒙恬等征战沙场的将军是自己所向往的榜样,自己也要像他们那样,做一名革命军中的马前卒。

  文章是好,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不下番功夫精心研读,理解会很难。

灯笼读后感8

  这段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陈土豆的红灯笼》,文章朴实无华,就像陈土豆的生活一样。这本书主要写得是留守儿童陈土豆在村子里的生活,本来还能过得去的生活,随着爸爸生意的失败,债主到家逼债,让生活陷入了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陈土豆承担起家庭责任,照顾妹妹,妹妹要上一年级了,他在家开始给妹妹补课,母亲发疯后他又把妈妈接回来照顾,后来听说爸爸在外生病,他又把爸爸接回家照顾。我们的孩子像陈土豆那么大的时候,还是家里的宝贝,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玩,大部分时间都有人照顾,回到家张嘴吃饭,伸手穿衣,星期天上课外班还觉得很辛苦,而陈土豆又要种地,又要照顾家,又要上学,又要做饭,这样一个孩子的出现,让学生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当我读到陈土豆生病的那一章,可怜的孩子高烧不退,家里只有妹妹一人时,都是邻居们帮忙找大夫,三天后醒来的陈土豆是那么的憔悴,听着故事的.孩子们神情沉重,感觉好似为陈土豆担心,又似走进了这个悲惨的故事中没出来,有一个女孩悄悄地笑了一声,其他孩子立刻反驳“笑什么呢?没有同情心。”“笑什么,可笑呢?”,说的那个女孩立刻回归到书上,原来走思的孩子也可以这样拉回来。

  陈土豆的善良更是所有孩子看中的,他不计较得失,对待动物和人一般,舍不得毛驴受打,舍不得毛驴受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让我看到了班里很多孩子的影子,尤其是白悦洁,她爱小动物,家里养着小仓鼠,当说起她的小动物时,她可谓是眉飞色舞,说出来都是满满的爱。记得有一次,说到去世的小仓鼠,眼泪汪汪。就这样一个感性的女孩子,在我眼前她和善良的陈土豆重叠成一个人。

  在低谷中乐观对待生活,一步一个脚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样一个孩子,让我佩服,让我学习。

  孩子们写读后感时,说不会写,我也来一篇,我们一起写,写着写着才发现,读后感真的不好写,写内容时收不住,写感受时不踏实,如何能写出真情实感,还需要读细,抓住细节,联系自己的生活,再谈感受才能谈到点上,才能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拿整本书来谈,往往大而空,孩子们也不好入笔。有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不会写文章,其实,当孩子不会时,自己动手写一写,就会明白孩子的拦路虎在哪?如何克服,如何解决?

灯笼读后感9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留守在家的我,听到这句话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这简直就是长辈们架在我身上的紧箍咒。留守是我的错吗?

  故事里的陈土豆在及笄之年,就以瘦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家庭,成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的勇敢和担当让我自惭形秽。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活打击,他从不言弃,父亲的离开、母亲的疯病、妹妹的年幼,只会让他更加坚强。在不断承担责任的'道路上,他慢慢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父亲欠的债他一力偿还,母亲的疯病他不离不弃,妹妹的年幼他悉心照顾,对比现在很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抛弃家庭,甚至放弃生命的人,陈土豆的身影显得无比的伟岸。

  通过阅读《陈土豆的红灯笼》,使我深深的明白了做人做事要有担当,在生活的磨难应该选择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更不该怨天尤人。我的父母虽然不在我身边,但他们的爱却围绕着我。我要像陈土豆一样,点亮家门口的红灯笼,好让爸爸妈妈看得见回来的路;我也要努力学习知识,点亮希望的红灯笼,让这个社会充满爱!

灯笼读后感10

  “盲人打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最近我从一本书里得到了新的诠释。

  从前有一个巷子又黑又窄,路灯也没有,每到晚上在里面走路就十分不方便。

  一天晚上,一个僧人穿过这个巷子,想赶回山上的寺院,但巷子里伸手不见五指。这时候一个人打着灯笼走过来,顿时巷子里便显得明亮了许多。“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还打着灯笼!”一个路人说。

  僧人也觉得这个瞎子挺有趣的,便上前问道:“你真是个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于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没有什么区别,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加迷惑了,他问道:“你既然什么都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这对你有啥用呢?”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别人就不会撞到我啦。”

  僧人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没想到佛就在我身边啊!”点灯照亮别人,更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我想,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

  我认为,这位盲人做得非常正确,因为灯笼的光照亮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一举两得,这对我很有启发,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学习上当一当这位“盲人”,帮助同学复习功课。既为同学们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有巩固了我们的知识。所以,大家要不要当提着“灯笼”的“盲人”,照亮别人呢?

  而这里路人的说法明显是从个人功利主义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的,他认为打灯笼的是给自己照亮,但盲人是利他主义的价值观,这和路人利己的价值观正好相反,同样是对于打灯笼目的`的追问,同样是对于打灯笼目的的追问,但是利他的价值观明显要比路人利己的价值观上来的更高尚。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我们健康成长。

  一位盲人都能想到为别人带来光明,何况我们正常人呢?我们都应该学习盲人的这种精神,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帮助是人们经常需要的,乃至自然界万物也需要帮助,而帮助也是人们经常做额事情。

  常言道:“助人为快乐之本。”每个帮助过人的人,都会尝受过帮助别人的味道,那是甜甜的味道!

  社会需要爱心,而人类需要帮助,也许只是一根小小的木桩,就可以救活一个溺水的人;也许只是薄薄的一条毯子,就可以温暖一个冻僵的人;也许只是一句话,一只温暖的手,就可以换回失望者的希望。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收获更多的快乐吧!

灯笼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盲人提灯笼》的文章,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道理,值得一看,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王明因为有急事要去一个住在郊区的同事家,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进一条偏僻的小巷。他心里害怕的咚咚直响,后悔不该走这条路。走着走着,他发现前面有一处亮光,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便走向前去,却发现他竟是一个盲人,很奇怪,就问那个盲人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忙人回答,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明,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而且,我的光亮为别人带路,人们也热情的为我带路,使我免受许多危险。读完后,我觉得盲人的做法很令人钦佩。对盲人来说,灯笼确实多此一举,白费蜡,可对别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帮助。这不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最好写照吗?照亮别人,多么令人感动!一个盲人都能想到为别人带来光明,我们正常人呢?我们都应学习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帮助是人们经常需要的,乃至自然界万物也需要帮助,而帮助也是人们经常做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的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你以帮助。

灯笼读后感12

  灯笼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很多方面的情感。

  文章开头写“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对灯笼的情感作了铺垫。

  中间写了几件与灯笼有关的亲情故事。作者的祖父给他讲述进京赶考的掌故,那在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让作者记忆犹新。“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两句话让我印象很深。“还亮着吗”“一辈子思慕着的”这里借着灯笼表达了亲情。或许也是下文所说的“远离乡井在外孤单挣扎”让作者十分珍视那段时光。体现了作者对亲人对当时的一切都有很深的情感。还有母亲留着的消夜食品和那小纱灯,都体现了母子情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感慨时间的流逝,更珍视这份母爱。

  后面写“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挂红灯”这些都是家乡的习俗。也是这些红灯让孤行客感受到温暖的吧。这段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

  最后几段则表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开始回忆了历史,那些灯火通明场景,象征着作者所向往的和平盛世。“我愿灯下的马前卒”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灯海,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但也充满希望!希望国家和平团结真正实现和平盛世的愿景!

  灯笼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亲情,乡情,家国情!

灯笼读后感13

  今天,我读了《陈土豆的红灯笼》这本书,我捧着这本书直到读完还恋恋不舍。陈土豆一个小男孩,能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独自撑起了这个家,我被陈土豆的顽强深深的吸引着。

  陈土豆是一个农村男孩,父母带着妹妹去了城里打工,只留他一个人在村子里,陈土豆一个人独立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爸爸因欠债生病了,他的母亲因为生活的压力疯了,这突如其出的变故打破了陈土豆的生活。妹妹年纪小,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陈土豆一个人的肩上,可是他并没有退缩,没有被困难压倒,他迎难而上,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呵护着家人,在他的细心照顾下,妈妈的病好多了,他坚信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转眼间春节就要到了,邻居张豆腐答应送一棵杨树给陈土豆,陈土豆的家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那鲜红的大灯笼映红了家人一张张笑脸。

  和陈土豆相比,我们的生活太幸福了,在种种困难下,陈土豆用他的乐观和顽强地生活着,让我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在陈土豆身上我看到了巨大力量,从今以后我要向陈土豆学习,学习他遇到困难不退缩、学习他孝顺父母、学习他无所畏惧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灯笼读后感14

  《青铜与葵花》是曹文轩的一篇力作,讲述了一对善良的兄妹青铜与葵花成长中的故事。今天我读了其中一篇故事——《纸灯笼》。

  《纸灯笼》讲述了贫穷却非常善良的一家人相互扶助、艰难生活的故事。在看《纸灯笼》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流下泪水,却不是为他们的.苦难而感到同情,而是为在这种苦难中所显现出来的那份善良、那份爱、那份孝而感动。故事中奶奶为了给青铜和葵花做新棉衣而去了很远的地方摘棉花,结果累倒在棉花地里,生了一场大病。为了给奶奶治病勤劳的爸爸妈妈每天更加辛苦地劳动。家里唯一上学的葵花故意考坏成绩,并瞒着家人偷偷坐船到江南去捡银杏。虽然她卖银杏只赚了很少的钱,但是却装满了她对奶奶满满的孝与爱。青铜打听到妹妹葵花去江南捡银杏了,每天晚上提着纸灯笼在在桥上等着妹妹回来。然而葵花回来了,奶奶却走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苦难青铜一家人的善良及青铜和葵花对奶奶的孝顺。也使我不由的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跟青铜、葵花相比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一个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但我们却不及他们有爱,更不及他们孝顺。我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有多辛苦,回到家还得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我们。回想以前,饭菜不合口我会撅着嘴不吃饭、作业多了我会叫苦连天、有不如意的事情会冲着爸爸妈妈发脾气。现在想想我是多么自私。从今以后我要学习青铜和葵花身上的优秀品德,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懂得孝顺。正如中国梦娃娃的广告词:“善作魂、孝当先”,我要从我做起!

灯笼读后感15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本绘本,名叫《我有一盏小灯笼》。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提着小灯笼走山路去上学的故事。她天不亮就出发了,一路上充满了恐怖和危险。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平安到达了学校。

  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可怜。她的上学路永远在黑暗中,而我的上学路永远在光明里。她每天上学、放学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且充满了危险。而我们却是天天坐车,既舒适又安全。但是,就是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是有些孩子不努力学习,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他们从没想过,在乡村里的孩子们,他们是多么渴望上学,多么渴望学习啊!

  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很能干。她渴望拿着一把金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远离贫穷的村庄。虽然摸黑走山路很可怕,但是她勇敢地去面对。虽然一路危险重重,但是她机智地去解决。而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包办太多,从小娇生惯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足的。我相信那盏小灯笼一定会照亮小女孩的成长之路。

  这本书让我久久回味,一寸光阴一寸金,我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打败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争取长大成为有用的人,用更多、更大的能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灯笼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灯笼10-09

灯笼的教案02-25

谜底是灯笼的10-06

灯笼罩10-07

灯笼的日记01-27

灯笼树散文10-05

火红的灯笼日记10-07

做灯笼作文10-07

关于灯笼的作文03-17

灯笼教学反思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