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时间:2022-10-06 09:33:33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1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2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3

  漫步司马迁《史记》的历史长廊,我不禁驻足《项羽本纪》,留恋项羽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欣赏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执着。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了如此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项羽。这样就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多姿、具有王者风范、洒脱而有血有肉的硬汉形象。

  项羽从一个“不学”小儿,到一个普通的军人、成为反秦盟军中高级将领乃至领导者,他意气风发,勇不可拒;他蛮横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别人编织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剧的发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项羽的悲剧的原因很多,单从自身来讲,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遂拔剑斩守头”,“籍所杀者数十百人”,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好一个下马威!巨鹿之战中项羽勇猛无敌,使旁观诸侯的“莫敢纵兵”、“无不从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东城快战,项羽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叫人瞠目结舌。

  与勇武紧密相连的是粗豪。这在他年轻时的学习中就反映出来:他学文习字、学剑学兵法,均有始无终、浅尝辄止、每每半途而废,这也成为他后来事业失败的主观因素;在日常言语中也有充分表现:观看始皇出巡,他说:“彼可取而代也。”心里怎样想,嘴里怎样说,全无顾忌。这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而刘邦见始皇出巡时的威风,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婉转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无谋的项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可在政治斗争中却一筹莫展。鸿门宴里,项羽恨不能第二天便“击破沛公军”,气概不可一世,但当项伯说以“不义”,刘邦又亲自来谦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气抛在一边,不假思索地说出曹无伤,使之成为他粗豪性格的牺牲品。范增数次举起玉催他下决心,项羽均默然不应。而当樊哙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话说完后,他又“未有以应”,甚至当刘邦脱身而去,他仍未意识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并接受了张良所献玉璧。从大怒到受璧,判若两人。由于他勇而无谋,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欢奉承,未“不义”的'虚名束缚了手脚,因此优柔寡断,中了刘邦、张良缓兵之计,失去了消灭对手的良机。

  项羽既是战场上奔突驰骋、所向无敌的勇士,又是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可爱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满悲剧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骁勇”来总结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犷与固执,多些像韩信一样的智慧和刘邦之流的圆滑,也许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历史英雄——项羽,但是,悲剧终将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悲剧便只是悲剧。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10-18

《项羽本纪》读后感04-12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26篇)10-19

《项羽本纪》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10-03

项羽的作文10-05

《项羽之死》教案08-25

项羽之死教案12-21

我心中的项羽10-11

与项羽对话作文06-04

选修语文《夏本纪》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