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

时间:2024-10-02 07:26:41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了凡四训》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读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读,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读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2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的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了凡,原名是袁黄。这几天,我从书柜里拿出了《了凡四训》,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谦德之效。谦德之效讲的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让我知道了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弱点和不足之处,认真改正,少一些怨言,多一些自我鼓励。还要宽以待人,虚心好学,为人谦和。一个人能谦虚,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懂得谦虚,便懂得“日新又新”的重要。

  我们还要有三种心——耻心、畏心和勇心。耻心就是要有羞耻心,一个人要懂得羞耻。畏心就是要有敬畏心。勇敢就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我在生活中也会认真改正自己的弱点、缺点和不足。我很谦虚,不会因为做了一些好事便到处炫耀。我最喜欢立命之学中的这样一句话“日日之非,日日改过”,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每天都要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一整天就觉得自己没有过失,如果一天都无过可改,那么一天就没有进步。

  《了凡四训》让我认识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体验,人要有关怀他人的慈爱之心。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改造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3

  记得儿子上初中时,学校推荐的必读书里有这本《了凡四训》,当时买了后我随便翻了翻,感觉是在讲要做善事,要改过、要谦虚,是一本给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书。几年后,当我再次认真阅读这本书后,我茅塞顿开,从中感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这种顿悟,让我突然想明白了人生的根本。现在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这本书从明代流传至今,400多年了,还能得到了现代社会的认可。

  《了凡四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了凡先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明朝的官员,就是现在的公务员。他在科举考试前算过命,而且后来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因此心如止水,觉得命运既然已经天注定,何必再努力什么,直到他三十多岁的一天,偶然遇到云谷禅师,他的`认识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后来,他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要内心的强大,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谨言慎思的德行,明白这些,烦恼和困扰自然迎刃而解了。书中还提到了“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让我明白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错,积累善行,而且避免再犯的决心与努力。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4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身经历与毕生学问和修养,为教戒子孙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而做的家训。

  可以说《弟子规》是一本告诫我们生于当世,如何做人? 而《了凡四训》是告诉我们为何要如此处世?

  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

  童年丧父,听从母亲意愿,放弃考试做官,改学医术。一来一技在手可以养活自己,二来可以济世救人,三来了却父亲心愿。

  偶在慈云寺遇见孔老人,孔老人的命学理数,无论巨细非常灵验准确。

  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补上廪生缺,某年当贡,而后某年入选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一生无子。这就是孔老人算出的袁先生的命理命数。

  一次一次的应验,让袁先生相信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从此对人生心灰意冷,淡然无求。

  真是“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西霞山又遇云谷禅师。

  见了凡三日静坐,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听却说:“被孔老人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没用!”

  云谷说:“只有凡夫俗子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

  云谷说:“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云谷禅师因果解心疑, 有因必有果,要让果改,必要改因。这是知命改命之真理。

  了凡猛然顿悟,即刻领教,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达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

  云谷还指点,每日所行善事,记在功过薄上,如有过失,须将功过相抵。

  至此以后,袁先生终日小心行事。即使处于暗室,也以不获罪于天而时加警惕。

  结果,孔老人的预言开始一件一件的失灵了。

  继续修养,静心检讨,比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酒后放荡不羁,将功抵过,形同虚设!

  因此历时十年,才行三千善事,才回乡到佛堂还愿。

  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仅过一年,就生一子。

  自己每行一善,就笔记于书,内人每行一善,就在日历上画一圆圈。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

  两年时间,三千善事圆满完成,即刻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并许下一万件善事之愿。

  至此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改过之法有三。

  第一,知耻近勇。

  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第二,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骗不了的。即使生活在暗室,也无法掩饰善恶心思所产生的意念。“意念”就仿佛一道“电波”,而鬼神恰似无形的导体,也就是鬼神无处不在,人必须有敬畏心。

  第三,勇气和决心。

  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迅速拔除。犯上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予断指,不犹豫,不等待。

  改过可以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修,如斩毒树先斩其根,则必枝叶尽落。

  治心在于,妄念一动即觉察,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及子孙。

  积善有真善,假善,利人之善才为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

  积善有端正之善,歪曲之善;一心只为济世,不媚俗世上,纯为爱人助人,则为端正之善。

  积善有阴善,阳善;为善而为人知时阳善,行善而不为人知就是阴德。阴德天必赐以厚福。

  积善有是善、非善论影响。若现行是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是善而是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大众,则非善而是善。

  积善有偏善,正善看结果 ;若行善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正。

  积善有半善,满善凭一心;修炼豁达之心,为善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记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是满善。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是半善而已。

  孔老人算的.准,算的是因果,命理。云谷禅师也说的准,道出因果关系,改因即能改果的秘密。

  一切由命,是因果!

  命由已作,是因果,改因就能改果。

  唯有积德行善做好事。

  善恶区分看为谁。

  方向对了,不怕路远,修行吧,一切在路上~~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5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问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个有益于世,顶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过,积德和培养谦德四个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训》里就强调了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正所谓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虽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内涵十分深刻,它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出了真善美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孝”四个篇章,论证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流传至今。

  当我读完《了凡四训》后,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幸福,说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确。

  当我们到达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注视着我们,监督的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为自己积功累行,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们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纳福而免祸,且不说行善,首先要能改正过错。改正过错,须发三心——耻心,畏心与勇心,具备了这三心,则有过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阳光,难道还要担心它不消散吗?“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做到了改过,就要学会行善,而善图恶的区别就在于善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而恶事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看。家长打骂孩子,老师管教孩子,他们都是为了下一代好,是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们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生擒时,都是在为自己着想,想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杀掉那些有灵性的动物,这不是恶吗?

  这些,就正所谓“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自我。”

  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是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人们的妄想,欲望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在一天天膨胀!他们胡作妄为,还以为不会有报应,真是自欺欺人!人们要早日回头,千万不要等到恶报降临的才悔悟,到时候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6

  前几日从网上买了本书《了凡四训》,书里面的字挺大的,并且讲了好多小故事,于是就不间断的读完了。这本书讲了一个叫袁了凡的人为了让儿子向善向学,写下一本书,书里面分了四个节,所以这书叫《了凡四训》。四个节主要讲了1立命之学2改过之方积善之法4谦逊之效属于佛学,哲学,命运,类别的图书。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有人生的大智慧,又似乎有些神神叨叨。不过倒让我想起好多事情

  命运?生活中会接触到一些老人,聊起那些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命运弄人,伴随一句"这就是命啊~"命运这东西,大家都期望有个好一些的命运吧,遇到不好的命运,也尽可能的想抗争于命运。想起西游记里孙悟空到阎王爷那里把生死簿烧毁那个情节,这算是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向命运抗争的`突出表现吧。

  宗教学说和命运?然而实际生活中,没有悟空的本事,大多数人在被命运捉弄后,还是会选择"认命","认命"成立了(这里的认命并不是指一味的服从命运的安排,得过且过,而是人们对于命运这种东西的认同后,开始积极主动的想认识命运这种东西),人们开始信教,宗教对于命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解释,佛教说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我对佛教了解不多,不过觉得它的理论体系还是挺完善的,它能够以它的方式对命运这种东西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且使信佛者信服~类比于佛教,那么基督教应该也会有他们一套对命运的解说吧,使上亿的人信服。然后一些学说如周易对命运也有它的一套解说,我们生活密切接触到的算命,算风水,起名字都与周易密切相关。咱中国本土的道家,儒家,也有他们的一些对于命运的解释。

  这让我想到身边的一些同学或朋友信,信耶稣,学周易,其他不信不学的人表示不能理解那些信佛,信耶稣,学周易的人,觉得那些人愚痴(笨且对某事物着迷)。我觉得其实不管信什么,学什么,只要能够从你信到的,学到的东西中将自己的疑惑解答,使自己,使家人朋友快乐,那么就去学,就去信吧~我们常说的"儒释道"三家各有所长,我们就取其所长,用着顺手就用,以此解答我们面对的世事。三家是内在相通还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提供不同解答的角度?要不然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道理,可以用《金刚经》解释,亦可以用《论语》《道德经》解释呢?了凡先生认为行善可以改变命运,这的确是个振奋人心的结论,提供了对抗命运这个似乎无法改变的东西的有力武器——做善事。并且感觉宗教和学说有很大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愿人们去行善。怪不得称那些信教者为"善男信女"~~写的有些乱不过综上所述,好好学习,多做善事!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7

  《了凡四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了自己小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辈子的造化。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对算命这个说法很反感。后来云谷禅师传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无大小,只要有心,处处可行善。

  改过之法,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达到这样思想境界,如此彻底的人又有多少。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过,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想着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我想,只要觉察到自己有过,哪怕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勇猛彻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点点也是好的。

  积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种方法方式。作者讲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满,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时很难区分。行善时需要对善事仔细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顾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帮助他人,但结果反而是使他的结果更坏。常人很难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觉察。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大概有十种:

  1、与人为善

  2、爱敬存心

  3、成人之美

  4、劝人为善

  5、救人危急

  6、兴建大利

  7、舍财作福

  8、护持正法

  9、敬重尊长

  10、爱惜物命。

  其中与人为善,感触比较深。与我家先生相处十几年,受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与人为善。认识他之前,我看到的别人,大多是怀疑,不信任,带着敌意。觉得别人都是不友善的。

  记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们的汽车在路上被人追尾,对方司机是个满身酒味的五十多岁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觉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对对方夫妻一通指责抱怨发脾气,而我的先生却是温和的教对方如何打保险公司电话,如何打交警电话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处理完,对方妻子说:“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赔偿我们都会配合,如果是你,我们就不赔你。因为我先生的行为,让后续理赔的事情顺畅许多。我自惭形秽。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8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了凡对朋友说,如果上天真要赐福给一个人,那么首先就会赐予他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万物的广度,有着谦卑处下的胸怀,狂妄自大的是浮夸的,也是无知的。

  一个人只有懂得谦逊的`道理,才能踏踏实实的积累些东西,才能获得上天的青睐,获得福报。

  小时候,老师就让我们要谦虚谨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是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个人做到“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四点,那么福气、运气,自然会降临。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9

  《了凡四训》旨在教会人们作为人而生于世间的四种为人之道,即立命、改过、积善、谦德。

  读立命之学,让我想到这么几个词:“天命所归”、“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所谓天命,我认为不过是人脑形成的意识形态。从科学角度来看,为人处事是遵循的人类设定的标准和方法,而非天命。但是,我辈皆凡夫俗子,有时候不得不以天命作为精神慰藉,倒也情有可原。

  立命之学告诉我不要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之类的话,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只要是正确的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千难万险坦然面对,即使最后不成功,也只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而不是天命使然。

  修心之言,即要心无所恶,心里不能有杂念,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时刻保持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凡事做到问心无愧。

  读改过之法,何为过,每个人对过错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要先知错方能改过,如何知错改过,作者告诉我们要有耻心、畏心、勇心。

  有羞耻之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古往今来有无数例子,就在我身边,作为我的老板还是一名女性,都可以虚心听取意见主动自我批评,而我这么low的一个菜鸟,怎么好意思不去虚心学习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能常常看到别人的优点,耻于自己的不足,如此方能知错改过。

  有畏惧之心。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没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错而不思悔改必终食恶果。

  有勇敢之心。要勇于承认错误,要勇于改正错误。我认为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能可贵,尤其是作为一个老板、一个官员、一个领袖。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日本餐饮店,主动请客人提意见,然后改正,慢慢的这家店生意越来越好。虽说这种事很普遍了,但是由于是很小的时候印在脑海里的',所以它形成了我对谦虚且勇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早期认识。

  我认为每一次改过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同时更是对自己内心修为的一次磨练。一个人如何能够拥有宽广的胸怀,如何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是需要不断磨练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若止水波澜不惊,这些内心修为的至高境界,是需要一点点培养。

  读积善之方,多行善事,必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里讲了很多故事,都是行善事得善报的。不过有一点感觉有些别扭,故事里很多都是父母辈积累善缘,子孙辈得到善报。可能是我的宗族观念不强,更希望是今世缘今世报。

  后面讲到对于善的判断,什么是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些种种需要慢慢消化。由此可见,无论对待人还是事,都不能片面和武断。为人要低调,做事要谨慎。

  读谦德之效,特别喜欢下面这段: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人要有志向,同时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会得到福泽庇佑。然而,当今社会,人们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所谓的志向,早已屈从于生活压力,甚至不曾记得自己有过志向。

  ……突然感觉有些可悲,真的很羡慕那些有梦想的人,即使千难万险即使头破血流,起码曾经为自己活过。哇,不能这么想下去,会抑郁的,活着还是要洒脱一些。没有梦想又如何,志向不清晰又如何,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弟弟姐弟和睦,作为丈夫敬爱妻子,作为朋友互帮互助,作为员工爱岗敬业,作为公民热爱祖国,多行善事多结善缘,不枉此生,足矣。

  通读了凡四训,感觉人的思想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高。不过,很多地方都提到鬼神之说,我虽不信但也不否定。权且把它当作一种精神寄托,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来指引自己的为人处事,用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0

  1.正定与邪定

  了凡在开始静坐时,三天三夜都没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实是因为他颠倒梦想,听天由命。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是心灰意冷。禅师说,你怎能把为人一世的愿望一并舍掉呢?看到这里意识到,本心不是让我们无欲无求,让我们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全力以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关于正定与邪定,最近感悟特别深刻,感觉自己就陷入了邪定当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联网世界当中,对现实生活处于严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欲把自己框住了,对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动力与激情。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动力的,需要通过慢慢地跟外界接触,恢复内心的活力。

  现在开始参加外界的活动了,也愿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让自己增加生命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2.光求还不行,还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之前对本心有很多的幻想,总觉得只要坚持静坐学习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内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付出实践才可以得来。而且本心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只有在做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不断让自己的自我意识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维度。最近见了很多人,给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积极主动争取,被动等待只会让自己错失很多机会。

  3.起心动念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在最近的生活当中,发现念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特别大。当自己处于抱怨、愤怒、恐惧的时候,吸引来的东西都是抱怨、恐惧、愤怒的,而且会影响人的心情,做事的态度以及做事的结果。当我抱怨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反思过去的生命当中,自己业障真的太重了。仗着自己有点聪明才智,锋芒毕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攻击打压别人。而且心气特别高,老想着自己很厉害,想要出人头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处的过程中,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痛苦,说话毫无顾忌,不考虑别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虚度光阴。这个状态跟袁了凡一模一样的。而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没有戒,更没有忏悔,因此依旧重复着之前的模式,身心没有得到改变。接下来需要加强戒的力量,尤其是拜忏,要增加改过自新的勇气和魄力。

  本心的成长是调心的过程,最近工作上遇见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抱怨,然后整个念头发生了转变,做事情就会高效了很多,还出现了创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纳的力量,也是我接下来要好好加强的点,训练接纳的力量。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1

  书籍是美好生活的元素,从书里能读到智慧的语言、通透的人生、深邃的思想以及旷远的未来,有时是一句话的顿悟,有时是一个故事的感慨,今天,我想谈谈正在读的《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后代的一本家训,正因为是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字里行间言语恳切,用心良苦,薄薄的一本小册子,道尽人生深味。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通过修行改变。

  首先是改过,就是要矫正自己的行为。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书中说,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有了这三种心,必有过能改,如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即刻融化。

  其次是行善,要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书中列举了与人为善、救人危急、舍财作福、敬重尊长等十种善举,袁了凡认为,通过日积月累,人的.慈悲心会逐渐增长,自身必得福报。

  最后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这是非常智慧的人生哲理。袁了凡用自己和友人冯开之、夏建所、张思岩的人生经历告诫后人,人要进步,必虚怀若谷。谦虚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受教的机会,从而获益无穷,这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1569年,36岁的袁了凡去南京国子监之前,前往栖霞山拜谒云谷禅师,这一见,改变了袁了凡的人生轨迹。这之前,袁了凡的人生拘泥于“天命论”,他认为不用努力,不必攀爬,因为不管是科举仕途还是婚姻子嗣,甚至寿命长短,一切早已命定,但禅师的话,让他重获新生。云谷禅师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通过自己的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每个人要通过改过、行善、谦虚,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是一种向内的修行。

  袁了凡生活的明朝,太多人把命运和前途交给神佛,并求助风水,《了凡四训》却如一股清流,他用事实说话,用亲身经历证明给世人,靠自己的努力和修行,靠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可以改变命运。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今天也依然不会过时。

  当然,我们早已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们也在很多书中都能读到类似改过、行善、谦虚的励志名言,《了凡四训》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阅读体验,那就是来自真实的行为和经历后的结论,并言辞确凿地说给了他的至亲,我们只是在浩渺书库中捡得并借来一读,像是发现了真金。如果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多多少少能做到一二,遇事常思己过,或许我们身边就会少了很多蝇营狗苟,我们的时代也会更加和谐文明。

  当然,《了凡四训》中也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我们读任何书都要辩证地去读、去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下联系实际,把书中的珍贵思想加以提炼,从而更好地为己所用。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2

  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单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学习旧房改造,不得不说我的起心动念就是买卖心。抱着一颗买卖心,房东怎会愿意相信我呢?动了买卖心就做不起来,但如果起心动念就是为了生活在这里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环境,那心中的焦虑还是这样吗?没有摆正心态,晚上怎么会睡得好呢?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单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给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3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这个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

  后来,这位先生又接连给他卜了几卦,每次都算对了。于是了凡请教此生的命运,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对他说,你虽然命中注定没有多少功名,也没有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周易》这本书就是用来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不能改变,那何来趋吉避凶?《诗经》里也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么宿命论的包袱,说谁谁就注定有福,谁就注定无福,这都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福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得来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了凡四训学习心得07-23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05-18

了凡四训读后感09-19

(通用)了凡四训读后感09-19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27篇)04-12

读《了凡四训》的心得体会(通用20篇)05-21

《了凡四训》读后感(通用28篇)05-01

(集合)了凡四训读后感7篇09-19

《了凡四训》读后感(通用15篇)05-04

《了凡四训》观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