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精选2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酝酿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重点突出,内容和间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能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却也不会觉得乏味。
此书从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为第一讲,讲述了中国的古史,从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从而引发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并发展了原始的农耕经济,促进文明进步。这也是文明的开始,从而就是源源不断的中国历史的继续和发展。依照朝代的顺序,接着讲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的更替,讲出了朝代的形成和更替,讲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秦朝的兴亡,并对此引发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兴衰,更好地了解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以及文化的传播,还有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对文明传播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关系也采取了一些方针。书中讲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讲到中国大一统之后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提出了民族关系中的问题。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书中不仅提到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也有政治层面的,经济层面的,科技方面的。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体会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璀璨光芒。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从而我们能全面看到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这本书只有十五讲,但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的精华,让我们能用最少的精力去了解最多的信息。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事件,中国的历史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我们不能亲眼看到过去的时代带来的辉煌和成就,但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中国历史得以传承的价值。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仅仅以数字取胜,而是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各种不可磨灭的价值,让中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得以进步和发展。这本书也很好地将中国历史的价值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怀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和中国历史给人们的启发。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2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我就读了这么一本经典的书籍《中国历史故事集》,爸爸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果然,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春秋战国故事讲到了三国故事,而且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生动的四字标题,比如说:晏子使楚、完璧归照、三顾茅庐等。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虽然有时我会嫌她唠叨,但渐渐地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我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这本书里我喜欢的故事还有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3
就像门阀制度、经济重心南移一样,商周之际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点。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除了作者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外,更在于部分印证了我以前的观点或回答了我的疑问。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个观点(记录不精确),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我们更像是周人的后代。商人秉持的是一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他们逝去的祖先)都不是截然割裂的,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沟通的。当然,这种沟通的特权属于商人,他们也认为他们的祖先要强过其他部族的祖先,自然会给予自己更强大的庇佑。并且他们通过祭祀和占卜不断(向其他部族)强化这种印象,借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我曾经徜徉在河南历史博物院(修缮前,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商代的青铜器不论从造型和纹饰都要比周代青铜器繁复得多(除最后一个图是西周的外,都是商代的)。这一方面说明商的铸造技术要远高于周,同时,商把青铜器的形制、纹饰也作为强化其优越性的礼器,而周只是把他作为一种留存契约(铭文)的器物,因而形式大大简化了。
对比商,周是弱小的,他们甚至没有打算一举灭商。这些通过牧野之战两年前的孟津会盟,以及剪商后对商人的安置可以看出来。周人并没有把商人屠戮殆尽,而是采取了分化、迁徙、融合等方式。
面对强大的商的轰然倒塌,周人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担心有朝一日这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周人提出了无差别对待人的“天”的概念。不是周人打败了商人,而是上天厌弃了商人,只是通过周人实现了天的决定。如何考察天的.态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人于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这种人文主义无疑比商人崇拜“帝”或“鬼”(祖先)的神秘主义是个巨大的进步!
其后周公主导推进的封建制(册封、确立氏族、武装殖民)、宗法制等制度让新的周人(当然也包括被收编的商人)团结得更紧密,也可以团结更多愿意加入的族群。天下从“松散的共主”制向国家形态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些制度对中国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五四运动,人们才开始“讨伐”它,这已经是后话了。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4
历史悠久,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我经历了许多风雨,但我的中国名字不愿向困难低头,雨后会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学生寒假里读了《中国发展历史》里面还有很多传统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我们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社会时代,洪水信息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没有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进行治理城市水患问题以后,禹就决心要努力避免自己父亲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同时再用一个围堵的方法来提高治水了。
于是,他决定用相反的方式来应对洪水 - 他采取了“转移法”。让洪水流入大海越好。他认为,我自己的劝说下,写不行啊!于是,他选择了一些能干的助手,具有淹没他的统治一起。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直到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一个三次产业经过自己家门,但都没有我们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没有经过,听见自己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一个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我们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发展已经到了十三岁了,跑过来直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他们离开,他也没法通过跟着学生回家去。
于是,他忙得脸色发黑,脸色消瘦,下巴尖尖的。他手脚上都有老茧,腿上也没有毛发。但他最终成功了。
中国团结的土地上的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曾经辉煌!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只要你不放弃一切为了使事情。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5
假期,走近历史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 ,是我妈妈给我的暑期精神食粮。一共有14本书,我压力很大,但当我打开它时,我立刻被里面美丽的图案和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自古至清末的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这套书里有很多历史故事,都发生在中国。你为什么要看这个?我母亲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的,美丽的,惊天动地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可避免地会显得陌生和遥远,让人们觉得“不关我的事”因此,作为一名黑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了解祖国历史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你知道中国人们研究最早可以怎样进行记事的吗?你知道是谁发明了通过文字?你知道我国最早养蚕抽丝纺布的人是谁?你知道世界第一位帝王是怎样发展产生的吗?这套书里我们都有自己介绍。这里有一个千古流传的友谊——管鲍之交;有心怀社会理想,育人不诲的老师——孔子;有各有本领、施展才华的“春秋五霸”,还有企业为了实现富国甘做奴隶、卧薪尝胆的勾践……
这套书不仅把中国历史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面前,而且让我走进名人的历史,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6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历史》中的六册,其中一篇“宁可对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汉武帝去世后汉献帝继位,因国家大乱汉献帝无能治理不了国家,自己都没吃没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曹操看见后帮助并且保护汉献帝,让他安稳的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在宫殿楼宇里,让他吃好的东西。可曹操却带领兵队去征战四方,占领了大西北,他心怀远大的梦想想要统一国家,不受打仗的战乱影响,让人们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他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凭自己的'本事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战士,从战士变成将军,我非常佩服他。他说过别人要对的起他,他可以对不起别人。从这句话中似乎觉得他是个坏人,但实际上在乱世中,这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际他是个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一个希望和平,希望没有战争的人。
让我懂得做人要善良,要心胸宽广,不能做坏事,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同胞!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7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
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8
我最开始不喜欢看《中国历史》,是老妈“骗”我看的,但看了几天后,我发现了我以前的好多“认为”都是错的,所以我一口气看完了上册。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人类主宰了地球,其实人类出现才区区二三百万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几亿年前就生活过很多动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叶虫,笔石,甲胄鱼,爬上岸的总鳍鱼,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龙,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马等,它们全部都要比人类早很多。
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是妈妈当家做主,爸爸没权利,称为“母系社会”,后来由于耕田,打猎,劳作等都需要力气,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来才当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男女平等。
后来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越王卧薪尝胆......,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吧,虽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9
假期,走近历史。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精神食粮。满满当当的14本书,让我好有压力,可是当我打开它时,马上被里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这套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而且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美丽、惊天动地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显得陌生遥远,让人觉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认识祖国的历史。
你知道人们最早怎样记事的`吗?你知道是谁发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养蚕抽丝纺布的人是谁?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样产生的吗?这套书里都有介绍。这里有千古流传的友谊——管鲍之交;有心怀理想,育人不诲的老师——孔子;有各有本领、施展才华的“春秋五霸”,还有为了富国甘做奴隶、卧薪尝胆的勾践……
这套书不仅将中国历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画一样展现在我面前,更让我走进历史中的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0
我就读了这么一本经典的书籍《中国历史故事集》,爸爸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果然,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春秋战国故事讲到了三国故事,而且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生动的四字标题,比如说:晏子使楚、完璧归照、三顾茅庐等。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虽然有时我会嫌她唠叨,但渐渐地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我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这本书里我喜欢的故事还有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1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2
时间就像坐飞机,“嗖”地一声,几千年就过去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本书则把这几千年内发生的大事小事,全都记录了下来。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儿童看的历史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13册《清。绅士卖鸦片—清。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读到《火烧圆明园》时我咬牙切齿,为英法联军的贪婪感到气愤与羞耻;读到《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时,我又垂头丧气,虽然我为义和团的奋不顾身感到高兴,但又为慈禧太后的`愚蠢而感到可悲。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慈禧太后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举动,她竟然在一天之内向八个国家宣战。我本来以为中国人是可以打败洋人的,没想到我们不但没打赢反而还“赔偿”给洋人不少钱币,还签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如《伊犁条约》《南京条约》等,为此中国失去了几大块陆地和几个重要的海关。就是因为这么多对我们不利的条约和赔偿了这么多金钱,使贫穷的中国更加一蹶不振了。读到这里,我真为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慈禧太后苟且偷生、侥幸的心理而感到懊恼,要是慈禧太后当时清醒一些,同意光绪皇帝的改革,并且把那些得过且过、上谗言的人处死掉该多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国家来侵略我们中国。也许那样,我们的国家的土地会更宽广,中国不会被外国人像强盗一般贪婪地瓜分着本来不属于他们的土地,更不会有那么多条鲜活的生命像烟尘一样瞬间消失……
哎!中国的历史可真是曲曲折折呀!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3
暑假里我读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之前我看过不少中国历史的书籍,可是没有这个书写的让我看了很入迷。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里面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都会去问爸爸妈妈,他们也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
书里有历史事件、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艺术,列举了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书画艺术、四大发明、精美瓷器等等。书中的成语故事很多,我记住了“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炎黄子孙、夸父追日、仓颉造字、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逆不道、富丽堂皇、烽火戏诸侯、倾国倾城、管鲍之交、祸国殃民”,一个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不用死记硬背,尤其是书里的“说来听听”更是激发我去思考。“如果你是岳飞,你会如何”,从历史可以看出,很多事情没有对错,看从哪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知道了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哪一位历史人物干了点啥,学习古人的道德品质,智慧谋略,在掌握历史变迁的脉络中从多元的角度获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这套书里讲的时间,我总在推算,书中的时间跨越了战国、秦国及汉初,容纳了“合纵连横”、“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等重要历史,介绍了战国四君子、屈原、秦始皇等历史人物和长城、兵马俑等历史遗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启是一个残暴的暴君,古代有一种刑罚太可怕了,车裂之刑,我问妈妈,妈妈给我讲后吓的我心惊肉跳。还好我生活在现代,现在是和平年代,人人平等,没有奴隶。通过对这套书的阅读,历史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做为中国人的我将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4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是台湾的陈卫平先生写的。这套书(全14册)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文字,描绘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这套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章的末尾,都有“说来听听”这个栏目。它可以让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感想,丰富我们的想象力。
这14册书里的故事应有尽有:《知心的朋友》《远方的亲戚》《烽火戏诸侯》《唐人》等等。其中我比较喜欢《唐人》这一章。唐朝是一个很富强的朝代,到现在我们都因为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富兵强的朝代而感到骄傲。
但是唐朝一开始却很不光荣。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由于想要争夺皇位,竟然在玄武门这个地方把哥哥和弟弟都暗杀了,并且还逼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有人说如果李世民不这么做的话,长子和三子也会杀掉他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当时大儿子和三儿子已经想联合起来对付李世民了。
有些人怕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会是一个暴君,因为他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其实李世民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变得十分富强,连好多外国人都跑来居住呢!
我读完了这套书,明白了: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在有文字的时代,可以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记录的清清楚楚。但是在很早以前是没有文字的,而且那些以前发生的.事情,是怎么知道的呢?只能靠推测。比如这里有一根香烟,就可以证明有人在这里抽过烟,因为动物是不会抽烟的。我还知道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悠久和曲折的。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5
放暑假了,妈妈送给我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共十四本。起初我还觉得这套书的内容太多了,怕暑假里读不完。可刚开始读第一本,我就被书中的内容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渐渐地变化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一幅,是远古时代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在华夏的荒原大地上求生存。他们群居组成一个个部落,团结互助,采野果、打鱼捕猎、种植作物,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进化。人类的智慧不断衍生,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更迭,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学会用火、神农氏尝百草学会用药治病、炎黄争霸华夏统一华夏大地的文明终于开始孕育。
那一幅,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讨论如何建立一个文明而繁荣的社会。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小诸侯国人才辈出。战败连国王都当了俘虏的越国,全国人民在国王勾践的带领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逆袭消灭了强大的吴国。战国时期起初弱小饱受魏国欺凌的秦国,三代国君先后任用了商鞅、张仪和范雎这三位历史英才,变法图强、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秦国渐渐强大起来,最终由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又一幅,是明朝晚期以东林党人为首的一帮儒生在朝廷上夸夸其谈,脱离治理国家的实政,导致政令不畅,国防武备松弛。而远在东北的一个角落,努尔哈赤带领的建州女真部落,不断励精图治,发展壮大,最后建立清朝,统一了全中国。一帮自以为读了圣贤书就满腹经纶的文人官僚,平时喜好唇枪舌战,关键时刻却贪生怕死,最后导致了大明朝的衰败和灭亡。可见有真本领的人才对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啊!
再一幅,是晚清开始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一位位历史伟人开启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建党伟业。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二十八年艰苦奋斗,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本书在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历史每天都在改变,你知道以后总有一天,我们这些目前活着的人,都会走入历史,会被后来的人成为‘祖先’”。
好吧,既然我们都有机会成为受后代人尊重的“祖先”,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胸怀志向,背负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道德修养。时刻准备着昂首阔步迈入历史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为子孙后代创造福祉而奋斗。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6
在我眼里历史是陈年往事,是破旧的书皮里记载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是那些枯燥得让人看到一半就不想看的事。
寒假里去同学朱轩民家玩,他向我推荐了台湾陈卫平的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是彩绘本,共14册。从夏朝到清朝,每一个故事都鲜活、真切、有血有肉,战争、权利、征服,或让我热血沸腾,或让我扼腕叹息。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去询问老爸。老爸跟我讲解说这是越国大臣范蠡所说的话,在他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便离开了越王,做了个生意人。世人夸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而另外一位跟他一样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文种,却自恃功高,不听范蠡相劝,没有选择离开,最后因奸臣进谗,被越王杀了。
伴君如伴虎,飞鸟和狡兔都是猎物,良弓和狗便是捕追猎物的东西。当猎物都死了,弓和狗也就失去了用处,忠臣最后被奸臣陷害,或皇上起了疑心而死。
这也让我想起介子推的事,他随晋文公重耳在外足足流亡了19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而且有过“割股救君”的壮举,在重耳回国当了皇帝之后,他隐居山林,却因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的蠢办法而被活活烧死。
伙伴们,让我们一起翻开中国历史的瑰丽画卷,品读书中的人和事,感受前人荡气回肠的脉搏和心跳吧!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7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是台湾的陈卫平先生写的,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文字,描绘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两篇神话故事是《女娲造人》和《大禹治水》。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界上还没有人类。在茫茫的原野上,走来了一位上古大神——女娲,人首蛇身,是伏羲的妹妹。于是她照着自己的模样,用泥巴和水,捏出几个小东西来,还用双腿代替了蛇尾。她称这些小东西为“人”。女娲不停地工作,捏了一个人又一个人。但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她想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沾上泥浆向四周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和用手捏成的差不多,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不久,大地上就到处有了人。再后来,女娲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人类便一代代得在这个世界繁衍下去。
古时候,洪水泛滥,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率领民众,获得了抗击洪水的胜利。体现了大禹“舍小家,爱大家”的精神,我从他身上学会了坚持不懈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暑期里通过阅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本书的内容,我深深感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悠久和曲折的,惊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作为小学生的我,将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8
在这个暑假里我第一次读历史故事。
我最喜欢大禹治水,故事讲述了在很久以前,黄河发生了很大的火灾,房屋淹没了,老百姓十分困难,这时候大禹的父亲带领大家治水,他花了几年功夫,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大禹代替他的父亲治水,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决定用疏通河道办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做到了,大禹为了治水,四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呢。大禹的这种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值的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以后一定多读历史书,长大做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19
读完了中国历史这本书,一共有14册我读了其中第5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骑马打仗这一节。
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人们想要跑得快就必须骑马,战争的时候人们带着武器坐在马上打仗就叫骑马打仗。匈奴人总是欺负汉朝,汉朝自从出了个神箭手叫李广,他箭无虚发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飞将军”,有他的地方匈奴人不敢轻易惹他。还有一个叫卫青,曾率领大军一夜追击六、七百里让匈奴人全军覆没。汉武帝一直觉得汉朝马匹不够好,他日夜盼望得到更多的马,让他的'将士四处征讨一匹叫“汗血马”,那匹马流的汗像血一样奔跑如飞。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终于得到了使汉军如虎添翼。
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上所发生的这一刻。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20
我喜欢杨照先生写历史的风格,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把历史风貌,历史思想讲的透彻而不枯燥的人
文章处处充满了辩证的逻辑,以及自然的引申。我觉得这个是探求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历史事物其实也一样。用杨照先生的这种描述去理解,往往能够洞察到一个完整的历史剖面,也就能够更加精准的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思想的激荡与交锋。
一直以来,我们对诸子百家都非常的推崇,历史课本上给了明确的定义:诸子百家就是百家争鸣,这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境界,是读书人向往的天堂。但是传统当中,对于诸子百家的理解是非常平面的,儒家主张什么,道家主张什么,墨家主张什么,仅此而已,但是这真是真实的历史么?
真实的历史显然不会也不应该是这样的。历史课本当中这样的呈现方式,模糊了不同学派开创,发展以及最终陨落的社会背景,也模糊了同一学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主张的变化和差异。
作为当时社会阶层的代表,每一种学说的背后都有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如儒家代表的是死而不僵的传统王官学,墨家代表的是新兴崛起的平民阶层。春秋战国时代,与其说是诸子百家的百花争鸣,不如说是大时代变化背景下,针对人们对未来的茫然,知识精英阶级提出的不同的解决社会矛盾的路径,如此而已。
而透过这些完全迥异的学说,你就可以知道当时社会上有哪些阶层,有哪些利益团体,他们的诉求是怎么样的,他们与国君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他们的发展如何,他们又是如何消亡的。通过这样完整和深刻的阐述,读者也就对两千多年的那个时代,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对那个时代产生的变化,以及后来的“独尊儒术”也会有了更好的了解。
我始终觉得,对诸子百家深入浅出的阐述和介绍,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虽然看似无聊,但是却极其深刻。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21
最近我读了一套很有趣的历史书,它的名字叫《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讲述了中国上至夏朝下至中华民国的历史故事。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
这本书我认为写得最形象的人物是商鞅,他干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变法时候“立木为信”的事情。
话说那时社会非常不安定,忧国忧民的商鞅就打算变法。一天,他派人往在城头上放了一根圆木,并召集老百姓站在一个坡顶上,他大喊:“现在,我在这里立了一个木头,只要有人把这根木头搬到城的另一头,我就赏金一两!”受够了官府欺骗的老百姓们当然不信,他们在城下议论纷纷:“嘿!伙计,你信吗?”“这怎么可能!算了吧,反正是假的!”“要是他真给这么多金子,那我家的大花猪就有六条腿!”“我居然有一点儿相信!”商鞅见大家都不怎么相信,又补充道:“一两不够,那就十两金子!”“我愿意!”一个声音传到了众人的耳朵里,“我来做!”“嘿,朋友,你疯了,这样的话你也信?别!”“俺娘病了没有钱治,我也是无能为力了。”于是那个人便把这根木头搬到了另外一边,商鞅便痛快的把十两金子给了那人,不料那人却说:“大人,我只要五两就够了,多了也无用。”可是商鞅却说,“不,我说十两就十两,绝不缺斤少两,我要守诚信。”那个人以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儿,一个诚信的.念头也已经种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商鞅是一个守诚信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要守诚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最后,我也推荐大家读一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本有趣的书。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22
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他的格局;一个人的器识,决定他的成就。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都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脚印。今天和未来,必将成为鲜活的历史。让我们走进《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个中国的博物馆,观看中国历代的成就和变迁!
正如虎头蛇尾,每个开国皇帝都是强人,但朝代全都不断衰弱。比如说,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强人,深受老百姓爱戴,他们管理的国家井井有条。可到周朝末期的时候,周幽王却不顾国家,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听劝言。不仅如此,他还演出了一场真人版“狼来了”:烽火戏诸侯。周朝正是因为他而走向灭亡的道路。正如俗语所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君王能做到底;相反,不受老百姓喜欢的君王则会受到反抗。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的开国皇帝一个比一个强大。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新、东汉、魏、西晋、东晋、北朝、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一个比一个强。但是,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受老百姓爱戴,每个朝代的灭亡,也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开国皇帝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老百姓。比如说朱元璋,他以前还是个穷人呢!那这些百姓,又是具备着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皇帝呢?
当皇帝,要具备两个条件:能文能武、善于用人。如果只能“文”不能“武”的话就打败不了敌人,但如果善于用人,像刘备一样,还是能征服的。光“武”也只能打败敌人,管理不好国家,但如果能用人,国家就能治好。可惜很多皇帝都把自己的好人杀了,怕他们抢夺自己的王位。刘备到后来也还是把“好”人杀了。
中国多少千年的历史,让中华民族不断强大。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23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中国历史故事》,我一看就爱不释手了,里面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今天我看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的春秋时期,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都一直想要征服对方。所以他们经常交手开战。可是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吴王的大臣们纷纷要求杀掉勾践,灭掉吴国,以免日后后悔莫及,现在必须铲除后患。可是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于是就答应越王勾践夫妇一起来做奴仆。勾践夫妇来到了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被他们欺负,受尽屈辱。三年后勾践得到赦免回国。回到越国以后,他决心报仇,于是他暗中训练精兵,每天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天他都要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后来经过了二十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越国终于灭掉吴国。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失败了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付出,总有一天会有收获的,勾践失败了,他没有放弃,卧薪尝胆,努力奋斗,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同时成功还要励精图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勾践做到了,所以他笑到了最后。
《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是一本极有趣的童话。它讲述了小男孩查理、旺卡先生、还有查理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乘着大玻璃升降机来到太空中,遇见邪恶的克尼德蠕虫,他们与克尼德蠕虫较量,最后就出了360个人的故事。
其中最让我的难忘的是大玻璃升降机将要与太空旅馆对接时,所有人都很惊慌,要求旺卡先生停止这样做。“万一他们捉住了我们怎么办?”“万一他们开枪打我们怎么办?”最后旺卡先生大喊了一声:“万一我的胡子是菠菜怎么办?不要总想‘万一’‘万一’的。如果哥伦布也这么踌躇的话,他就不可能会发现新大陆了!更不可能去航海!”
旺卡先生说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多——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应该总是踌躇不定。当我们决定好了,就要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地去完成它。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是决定的,那么过程就一定会精彩!
“个性使然”这个词应该说是贬义词,但我非常喜欢这个词语——我们的未来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那么就应该让我们个性使然地去做。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查理。他是一个临危不乱、冷静、坚强的男孩。他在克尼德蠕虫将整个大玻璃升降机包裹起来时,他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沉思,想起了克尼德蠕虫没有办法进入地球,于是他让旺卡先生操作大玻璃升降机冲进了地球,拯救了他的血亲和360个人。
我想我应该学习查理,做到在危险来临时不慌乱、震静。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24
今天我看了《中国历史故事》中《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楚顷襄王听信奸臣谗言和诋毁,罢免了屈原的官职,放逐到湘南。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一心为国,却被奸臣排挤。放逐到湘南的他,常在汨罗江边徘徊,一边走一边吟唱着伤心的诗歌。有一天,当渔夫问他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时,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的人;人们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感到这儿来了。” 渔夫劝他让他不要自命清高,屈原又说:“我宁愿跳进江里,埋在鱼肚子里,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进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不愿随波逐流的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忧国忧民不得志的一生。
《屈原投江》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宁可被放逐,甚至投江自尽,也不肯改变自己对于国家、对于百姓所应坚持的原则,他不会置国家、置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他更不会去溜须拍马,他的气节、他的情怀、他的人格,永远为后世的人们所敬仰,屈原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源远流长,被后人一代代歌讼。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的自传,使我汗颜,也使我警醒。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篇25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中国这五十年来的教育,似乎只是教小孩子读书识字,教青年人谋求职业,不是在教整个的人生,不感得需要一个超乎一切的最高中心,共同尊崇的最高对象。如此般的社会,哪能不各有距离,又哪能从其内心深处获得互相沟通?试问这样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又如何得团结凝聚?”
振聋发聩啊。“当前的最大问题,仍在如何重建这一个“道”,即重新发扬我们的历史文化。重新提示出我们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严”和“道德精神”。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需要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凝聚力和居安思危的远见。
何谓中国历史精神,道德精神是也,一种几千年来形成的道德精神。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吾辈人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文化自信!
摘录:
伊尹圣之任者也,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人处社会,总不外此三态度。一是积极向前,负责,领导奋斗,这就如伊尹。一是甚么事都不管,躲在一旁,与人不相闻问,只求一身干净,这就如伯夷。还有一种态度,在人群中,既不像伯夷般避在一旁,也不像伊尹般积极尽向前,只是一味随和,但在随和中也不失却他自己,这就如柳下惠。以上所举“任”“清”“和”三项,乃是每一人处世处群所离不开的三态度。在此三种态度中,能达到一理想境界的,则都得称圣人。只有孔子,他一人可以兼做伯夷、伊尹、柳下惠三种人格,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因孔子能合此三德,随时随宜而活用,故孔子独被尊为“大圣”,为“百世师。
中国军人之伟大。因为中国军人里面最主要的骨干还是文人,他们都有极深的文化陶冶,道德修养,并兼多方面的智识,以及政治头脑,外交风度,种种配合,决不仅是一个专能临阵杀敌的勇将。
然而正为此故,我们胜到了,能适可而止;失败了,能不屈不挠,再图复兴。这可证明中国人的理智能用在胜利时,情感能用在失败时。所谓“胜不骄,败不馁”,这是一种最好的国防心理,亦是一种最深沉、最强韧的和平精神。中华民族能维持这几千年,决不是偶然。
春天来到,绿草如茵,弱柳如绵,桃李竞艳,芳菲满目。千红万紫,美不胜收。一般游春人,赏心乐事,流连忘返。但哪有人会在此际却去欣赏松柏。一到夏天,众木茂盛,枝叶扶苏,生气蓬勃,郁郁葱葱。那时的人,也不会独去注意松柏身上。待到秋季,霜露已降,梧桐叶落。但一方面可爱的是果实累累,另一方面可爱的还是绚烂绯红。人们的兴趣,还不会转移到松柏。
直要到严冬已届,冰天雪地,众丼尽枯群木皆落。那时候,天地间肃杀之气已达极端,一切摧败无遗,惟有松柏苍翠,挺立在寒风苦雨中,而生气盎然,因此使人知生命之无尽,而转移心情以待阳和之重来。此事说来易知,而实不易知。孔子所说“……然后知……”三字,便蕴藏着尤穷深义,耐人深省。其中义蕴,确是大堪玩味,大堪探究。但等待说出来,则又是人人皆知。紧要者乃要在此人人皆知中,教我们去作无穷玩味,无穷探究,此其所以为圣人之言。我们千万莫平淡视之,让它轻易忽过。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求其能动又能安。 所以今天而后,中国只要上轨道,中国人一定该把力量打向落后的内地去。 若我们自己在鄙视自己人,中国将永不得安宁。纵使没有外患,依然仍会有内忧。
人生文化最高意义和价值所在,就是在永恒中,有日新万变;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历史生命和文化生命都有两个特征——变化和持续。到个人的人生上,也是变化和持续共存。孔子说:“贤哉回也,吾见其进,未见其止。”颜渊每日进步,没有停下来。人无完人,若是每日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正是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日新其德,作新民。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相关文章:
讲诚信作文02-18
讲妈妈故事的作文03-27
《吴姐姐讲历史》读后感02-19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04-30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精选10篇)05-08
幼儿教案讲恐龙故事08-25
十五的月亮作文02-05
十五的月亮的作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