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时间:2022-06-23 09:24:16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精选1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精选12篇)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1

  我们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度,每天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在发生。可是,《夏令营中的较量》这个故事却一点都不美丽,它告诉我们,原来,中国孩子身上有这么多的不足。

  8月,中日孩子在一起举行了一个叫“草原探险”的'夏令营,要求每个孩子负重10公斤在草原上行进。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行李仍进车厢,然后说说笑笑地向前走。汽车陷进泥坑大家都去帮忙,一个少先队小干部却在旁边喊加油。而日本孩子病了,让他歇歇,他不肯,坚持行进。晚上自己熬粥,炒菜。让中国孩子直咽口水……你们说,中国孩子到底怎么了?

  生活中中国孩子又是怎么样的呢?就拿我来说吧,上学放学父母接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日本人都已经说了:中国的独生子女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我们相比。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想:我和我的同伴们都该好好想一想了。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2

  读了这故事,我感到惊讶,中国人怎么会比日本人差?可这是一个事实,中国的孩子!奋斗起来吧!我们不可能比日本人差,只要能吃苦,我们一定会像日本人一样,甚至比日本人更好!

  可孩子想要成为日本人那样,也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娇生惯养,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望子成龙,可是成的是什么龙?

  中国的孩子们,奋斗起来吧。我们不可能比日本差,不可能!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也要奋斗起来!日本人,你们等着我们中国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比你们日本的孩子强!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3

  我读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以后,我感受到了中国父母对孩子这种娇生惯养的方法很不好的,因为娇生惯养会使孩子丧失独立和自己生存的意识,这样就应该向日本父母一样学习。日本父母让孩子学会了独立和自己生存的好习惯。

  像现在很多很多的中国父母都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我家也是这样的,读了“夏令营中的`较量”让我改变了这个在我家里发生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我以后要向日本孩子一样学会独立。

  现在在丁老师的冬令营里有一个团队就是我们。我们要优秀就可以和小区里的团队比,还可以和昆明城里,中国的团队比。只要我们够优秀,就可以像“夏令营中的较量”里的日本学生一样优秀。

  我不能落后,我要为中国争光!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4

  孩子是野外磨练出来的。因为只有野外磨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我们才不会受别国的欺负。我们一定要锻炼自己,把自己好好磨练成为一个自立能力强的人,一个有用的中国人。

  好好磨练自己吧,我们不比哪国差,一定要锻炼,锻炼生存能力。光靠父母?不!锻炼是要吃苦耐劳地锻炼自身能力。我们生存,不是会吃喝拉撒、消耗食物就行的。我们要劳动,要忍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痛苦,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好,成为一个有生存能力的,有用的中国人。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5

  十多年前,我曾读过孙云晓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如今又重读此书,感受仍是非常深,非常强烈。

  要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说明导致中日两国儿童巨大的差异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我们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来说清楚导致差异的原因。也就是说这是非常复杂的。

  现在,我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产生中日儿童反差的原因。

  首先,这种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的。这是因为日本作为一个物质资源极少的国家,它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进口,这就导致了日本必需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提高素质,大力开发科技,才能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众多的大国、强国中生存下来。而我国在前三十年宣传的是地大物博,物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真正意识到我们国家也是一个物质资源有限的国家,只是在近二十年才意识到的。国冨民强必须要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必须要与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相结合。

  其次,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中日两国虽同属亚洲,但两国之间由于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两国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日本虽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但自从明治维新就已经开始了改革。他们实行的资本主义政策,实行的是对外扩张的政策,所以他们在文化上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特别是日本在经历了二次大战以后,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做一个强国,才能生存下来。有一本名为《丑陋的日本人》的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了解日本人性格中的一些特点。而中国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到了长期的错误的思想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国家的强盛必须教育上,特别是在培养孩子上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就必须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大胆的教育改革。

  再次,这是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导致的。在日本出版的《家庭教育手册》中要求家庭在培养孩子时,在家教、同情心、个性与理想、游戏等方面的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人在教育孩子时,与中国的家庭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有报道说,日本重视孩子的培养。在日本,跟随父母外出的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无一例外地背着他们自己背包,里边装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些对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值得去学习、去借鉴的。

  另外,在两国之间的人口结构、数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日本虽然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由于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独生子女的人口政策,这对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偏差。从《中日两国儿童的较量》这一事件中,便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由此可知,中日两国的儿童出现巨大的反差,也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无须惊慌,而应客观、理智地查找原因,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是一件好事,它提醒我们在培养与教育孩子时必须客观理智,必须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方面下功夫。中国的教育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为使我们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强大起来。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教育的应该是真正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都协调起来,统一起来。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6

  较量,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面对、如何行动。在人生的较量中,你会怎样选择?

  今天我无意中翻开了《夏令营中的较量》,并被这篇文章深深震撼着。

  这场较量是真实的,讲的是作者亲身所经历的事情。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孩子共同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不同的是,这个夏令营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磨砺意志、增进体质、学会生存。因此这个夏令营很苦,设置了无数困难和障碍,面对这些困难,中日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们的'态度和行为是怎样的呢?

  中国孩子一生病就马上回大本营休息,日本孩子生病了仍然硬挺着走到底;中国孩子家长听说孩子病了,立即开车来把孩子带走,日本家长看见孩子发高烧,只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就独自乘车离开了; …… 作者讲的这一切,是在警醒我们什么?

  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快醒醒吧,如果再不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那么中国的孩子不仅仅是在夏令营较量中输掉,还会在未来的国家较量中输掉,因为温室里的花朵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团队、不愿付出不愿吃苦、见困难就后退的一代人如何担当起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重任?所以,作者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写下了这篇文章,他坚信每个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触动。

  确实如此,看了这篇文章,再想想自己,真是觉得很惭愧。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才弹一会儿钢琴就嚷着累死了;早晨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做起事情来总是磨磨蹭蹭;日记是能不写就不写 ……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符:豪华轿车中扔出的果皮;走在路上边吃边扔的果壳;气势汹汹的吵架声;无所顾忌的吐痰声;闯红灯、翻栏杆、践踏草坪、乱倒垃圾 ……

  在这次夏令营的较量中,从身心素质到精神意志,中国青少年都是大败特败。一次失败不可怕,关键是面对失败我们该反思些什么?该改变些什么?

  我给出的回答就是:改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7

  《夏令营中的较量》,记得初读这篇文章时,是在十多年前我念初中时,当时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十多年后的今晚,正值9.18纪念日,当我根据幼儿园的要求再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思绪万千,不禁对当前国内的教育体制,对当前国内孩子的素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感慨颇多,下面略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

  一、谈谈传统的中国式教育

  我个人认为要评论一国教育水平的高与低,优与劣,首先应该看其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当前国内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无非就是两个字——“分数”!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哪一样能离开“分数”。对于教师、家长、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非“分数”莫属啦!除了分数,别无他求。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学生,就能进到重点学校;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孩子,家长也就放了心;有了高分,老师考核的重点指标——“升学率”也就有了保障,有“高分数,高升学率”,老师的待遇等各方面也将得到质的.提升,那不追求高分还追求什么呢?但细想一下,为了高分,我们牺牲的却是什么呢?不言而喻。

  二、谈谈当前中国的孩子

  近日,看到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界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先生列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在半个月前,王司长出席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短短两周军训期间,有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当下这些孩子们风吹必倒的羸弱,成为人们称的“军训中的玻璃人”的呢??社会、学校、家庭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引人深思。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儒家提倡的教育模式是以“六艺”为基础课程的,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体能相关的就有两项。古人尚知如此,那当今的现代教育如何呢?据我的了解,现在部分学校由于过分崇尚升学率,大幅减少体育课的课程,更有甚者,甚至直接把体育课改成别的课程,让学生们整体埋头读书。为了追逐高分,家长们竟然对此也视而不见。这真是一大悲哀啊!此外,因计划生育影响,当前国内家庭多为“421”式家庭,这也在一家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其结果就是在助长孩子依赖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弱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抵抗力及耐受能力。使我们的孩子在综合素质上远远落后于他国孩子。

  综上,我个人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了,并且必须是扎扎实实的落实,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其实要说国内现在没有素质教育吗?有,肯定是有,但是太少。但我很庆幸把孩子放到了诺贝尔摇篮,因为这里就是国内少数几家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教育机构,因为在这里有谢氏教育理念,因为这里有一批深受谢氏教育思想影响的好老师。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快乐的,健康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也是放心的!

  衷心的感谢各位为了孩子辛勤付出,为了改变中国式教育模式而坚持不懈的诺贝尔人!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8

  《夏令营中的较量》是一部著名的反映中日青少年素质差异的报告文学作品,由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孙云晓创作。该报告文学记录了19xx年8月中日少年在内蒙古举行的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xx年,《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发表如石破天惊,引起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强烈震动。他们纷纷发表看法,采取对策,以极大的努力改变教育的失误,通过这个杂志,许多人们感到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不足。在大讨论和大争论中,《夏令营中的较量》中的某些细节也得到更正,如孩子负重实为10千克,至少行进23—29千米路,乡田实为日方队长,并非议员等等。夏令营确有其事,并在教育部的调查中得到证实,但在文中事例截取过于片面。讨论中,也有不少父母不以为然。有位独生女的父亲担任某报副总编辑,发表长篇文章批判《夏令营中的较量》;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发表批判《夏令营中的较量》的诗歌,评价作者“抑扬文字没心肝”,“武后焉能贬牡丹”。

  孙云晓在20xx年表示,《夏令营的较量》这篇报告文学,可以说引发了一场中国教育的'大变革。首先是大讨论,直到现在为止这场讨论或者争论都没有结束。这篇文章被印了很多次。这17年来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国家已经把素质教学作为国家的一个主体教育思想,在中小学校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夏令营来说,许多学校、老师和父母都对夏令营有了新的理解,普遍地开展起这项活动。但是由于过度提高夏令营的重要性,而造成社会盲目跟风,比方说夏令营缺乏制度规范。()现状混乱,名不副实,价格昂贵,另外由于担心意外伤害的发生,法律制度、保险制度以及安全行为训练上都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目前中国青少年的夏令营活动还处在比较低的生活水平。甚至有持不同意见的网友指出,孙先生的夫人陈延女士恰好曾经是在旅游集团任职,并且还当上了总经理的职务,因此质疑孙先生是否有炒作夏令营之疑。但另有不知名网友透露,神舟国旅集团成立于19xx年12月,历任10位总经理,陈女士20xx年上任,20xx年就已经退休。此系列事件也说明《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影响之广泛,引起的争论之激烈。

  不管《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所举事例是真是假,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中国的教育真的长期以往,那么,即使是那些假的事例终有一天会变成全中国人的噩梦。,家长们啊,是时候放开你们紧紧保护的翅膀,让孩子们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较量无声观后感《母爱的较量》读后感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9

  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看到,它确实不一般,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读后心里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静。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日本孩子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强、抗风险能力,是我们中国的学生所比不上的,这是中国式教育上的缺陷。而日本家长的所作所为则给我们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一味的溺爱孩子只会害了他。

  说实话,我对这种批判中国教育的文章已经屡见不鲜了,也可以说中国教育不容乐观的情况是人尽皆知的`。

  中国式教育是什么?简单一点来说,中国式教育其实就是“分数”。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这样的一句话已经充分说明“分数”在中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难道分数就可以说明一个人吗?在中国式教育上可能确实是这样的,可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了,它毋庸置疑是错误的。

  现在关于中国式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分”与“能”的关系了。我从没有否认过我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现在的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低分高能、低分低能、高分低能。高分高能的不是没有,只是因为太少了,万里挑一也不是不可能的。

  中国虽然正在实施着素质教育,名义上是为改革中国式教育,其实又有什么成效呢?仔细想一下,这样的素质教育本质上只是把百分制换成了ABCD而已,这样的教育变革有意义吗?只是一句空话吧。

  在将来的某一天,如果中国发生了危险,那么靠我们这一代能保护好中国吗,自己都保护不了吧。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10

  暑假是漫长的,也是非常短暂的。在这个假期里,我过得既充实又愉快 。比如说观看了中国奥运军团在雅典的比赛,到广西桂林旅游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读了许多课外书,增长了不少知识,还考过了钢琴业余的第五级。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时文选粹》里的.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夏令营里中日儿童思想的较量。发现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分轻能,使懒惰、懦弱和自私成了儿童突出的缺陷。

  当我读到“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时。不禁想起了我自己。每当我生病时,就什么事都不想干,不想上学,不想学习,不会自己主动去弹钢琴,更不会坚持着走过50公里的路。文章里令我吃惊的是,那位生病的日本小孩还说:“我是来锻炼的,我能挺得住,我就一定要走到底。”多么顽强呀,这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在不知不觉中,,我读到一句“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而中国孩子还以为有人会把饭菜送到他们的面前”时更是令我至今难忘。因为日本的孩子能自主自立,懂得如何生存。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呢?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了,有的连洗衣服、洗碗、做饭都还不会,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试问,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不过,我现在还好一点,会洗碗,会洗衣服。但是,比起书中的日本孩子,我可就差远了,所以呀,以后得好好锻炼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还有一句话,也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那就是“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而中国孩子却一路走一路丢东西。”这又说明中国孩子对环保的意识远远不如日本的孩子。他们懂得不能乱丢垃圾,懂得环保。我们很多时候只会说不会做,要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环保是全人类的当务之急。希望我们也能像日本小朋友一样,环保,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夏令营中的较量》,让我知道什么是“磨练教育”。也使我懂得要成大器,必须从小进行磨炼,做自立自强的人。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11

  《夏令营中的较量》,记得初读这篇文章时,是在十多年前我念初中时,当时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十多年后的今晚,正值9.18纪念日,当我根据幼儿园的要求再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思绪万千,不禁对当前国内的教育体制,对当前国内孩子的素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感慨颇多,下面略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

  一、谈谈传统的中国式教育

  我个人认为要评论一国教育水平的`高与低,优与劣,首先应该看其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当前国内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无非就是两个字――“分数”!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哪一样能离开“分数”.对于教师、家长、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非“分数”莫属啦!除了分数,别无他求.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学生,就能进到重点学校;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孩子,家长也就放了心;有了高分,老师考核的重点指标――“升学率”也就有了保障,有“高分数,高升学率”,老师的待遇等各方面也将得到质的提升,那不追求高分还追求什么呢?但细想一下,为了高分,我们牺牲的却是什么呢?不言而喻.

  二、谈谈当前中国的孩子

  近日,看到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界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先生列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在半个月前,王司长出席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短短两周军训期间,有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当下这些孩子们风吹必倒的羸弱,成为人们称的“军训中的玻璃人”的呢??社会、学校、家庭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引人深思.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儒家提倡的教育模式是以“六艺”为基础课程的,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体能相关的就有两项.古人尚知如此,那当今的现代教育如何呢?据我的了解,现在部分学校由于过分崇尚升学率,大幅减少体育课的课程,更有甚者,甚至直接把体育课改成别的课程,让学生们整体埋头读书.为了追逐高分,家长们竟然对此也视而不见.这真是一大悲哀啊!此外,因计划生育影响,当前国内家庭多为“421”式家庭,这也在一家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其结果就是在助长孩子依赖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弱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抵抗力及耐受能力.使我们的孩子在综合素质上远远落后于他国孩子.

  综上,我个人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了,并且必须是扎扎实实的落实,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其实要说国内现在没有素质教育吗?有,肯定是有,但是太少.但我很庆幸把孩子放到了诺贝尔摇篮,因为这里就是国内少数几家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教育机构,因为在这里有谢氏教育理念,因为这里有一批深受谢氏教育思想影响的好老师.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快乐的,健康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也是放心的!

  衷心的感谢各位为了孩子辛勤付出,为了改变中国式教育模式而坚持不懈的诺贝尔人!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12

  1993年11期《读者》杂志转载了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该文章一经发布,瞬间在整个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家杂志,论坛纷纷转载,引发了众人关于我国教育的大讨论,直至今天,对于这篇文章的价值与争议依然生生不息。

  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文章,里面的什么观点能够让此拥有这般热度?当我初次阅读此篇文章时,和绝大多数读者一样,作为中国人的内心是心痛的,亦是悲哀的,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同日本的学生存在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我们这么不如别人,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像破竹般在我脑海中回荡,给予了我莫大的思考,我们的学生和日本的差距不止是一个细节的问题。这些孩子亦是中国和日本年轻一代的缩影,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像此般长大,那中国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此篇文章为何如此惶恐堪忧,有几个事例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中国的孩子在路行的时候叫苦不迭,他们纷纷把自己的背包放到马车上,而面对一个漂亮女孩子背着包时,男孩子们又纷纷上前,乐此不疲地帮女孩背包,丝毫没有之前的负重感。而一个矮小的日本男孩在生病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走完全程,他说:当了逃兵是耻辱,我一定要坚持走到底!我在日本男孩身上看到了男子汉的刚毅,我却看不到中国男生的责任感,有的只是对漂亮女孩子的谄媚。另一个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当日本议员过来得知他的孙子持续高烧时却并不选择把自己的孩子接走,而是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便匆匆离开。中国家长却选择上去帮助孩子们。等等一系列的事例无不说明了中国孩子素质的缺失。

  单看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得出作者的观点。整篇文章赤裸裸地挑明中国孩子吃不了苦,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最后日本人的那一句:你们这一代中国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中国教育者的心。我们要深刻反思日本人何出此言。是的,过去一直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这些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又是80后出生的一代,80后不知不觉好像就成了时代的分界点,这之前,中国的孩子是勤劳刻苦,坚毅不拔的;而这之后,我们便改变了原来的想象,随着中国经济的空前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80后出生的孩子一方面享受着独生子女的宠爱,另一方面又感受着经济腾飞的优越。由此,他们表现的懦弱就被贴上了时代的标签。作者刻画的远不止这些夏令营中的孩子,更是全部80后的缩影。

  于是,随着文章的发表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舆论导向,我们国家随即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以此来拉近中国的孩子和国际孩子之间的距离。

  光阴荏苒,随即,20年过去了,岁月在成长,人也在成长,世界也在成长。网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的出现也更新了传媒的传播方式,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也得到了空前的质疑。作者孙云晓也受到了网民的攻击,他的新浪微博更是遭受了上百个网民的谩骂,如今的网民质疑整篇文章疑点重重,被网友认为其立场倒戈在日本人一边,片面地攫取日本人优越的一面来反应中国学生弱势的一面,将中国学生的优点最小化,缺点最大化来分析看待整个问题,作者赞扬日本的目的太过明显。况且,整篇文章所叙述的时间也存在许多违背常理,情有可原的地方被作者片面轻描淡写。网友更是深刻地进行了以下一些举例子,如中国小孩的背包质量比日本小孩的背包质量相差甚多,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军人负重行军标准是1/4体重,文中的日本小孩负重却是1/2体重。这与军人的体制都存在差别,明确地反映了其不科学性。还有现代美军机械化推进一日上百公里就被成为奇迹,可文中的小孩居然能在艰苦的环境里两日内徒步上百公里,令人难以置信。面对众多网友的指责,孙云晓承认数据或许有所偏差而非整篇文章的造假。那么,作者又为何要一边倒地将优势都指向日本小孩轻指中国小孩呢?

  我想作者在自己的内心独白中曾说过,他是一个迷恋大自然和文学的人,从小出生于山东青岛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然和文学给了他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他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让我们找到关于他思想的答案。他在《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中提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是自信和自尊。还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真谛,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我们的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作者这篇文章的思想核心中不难看出,这和之前那篇轰动全国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主题思想是相互吻合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所引发的全国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不正是此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孩子和父母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孩子是父母的一个缩影。孙云晓说过,我们的“家长”应该被称为“父母”。一个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说明其的真谛在哪里?古代将为民请命的官员称为“父母官”。也有一个成语将给予酬劳的人称为“衣食父母”。我认为所谓父母和家长的区别就是父母是一个孕育出孩子,无条件对其好的身份,而家长不止是父母,家长包括父母,家长更含有教育的成分。孙云晓在《两种爱心两种命运》中提到,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这和《夏令营中的较量》中例举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也是相吻合的,在作者看来,我们中国的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忘记了让其自己飞翔。他写这篇文章也是想给家长敲响警钟,不能再继续这么溺爱我们的孩子了!

  孙云晓的个人名言中说到,我们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夏令营》中极力渲染的中国孩子的不负责以及日本孩子的负责也是让我们开始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同时,他也说过,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日本孩子优秀的表现确实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向此学习,我们反思的远不止我们的孩子,更应该从长辈身上找原因,我们是否做得比我们的孩子优秀?

  纵然作者的文章中含有虚构的成分,孙云晓在其中着力地渲染了他个人的教育观点。但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家长教育孩子给予了反思,基于这点,作者还是值得肯定的。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相关文章:

夏令营中的较量作文11-25

较量的作文05-20

智慧较量作文04-06

较量优秀作文03-03

力的较量作文04-12

较量的作文15篇05-20

和妈妈较量作文03-18

绿茵场上的较量作文05-21

胖子和瘦子的较量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