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人与永恒》后感篇

时间:2024-11-10 08:16:03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完《人与永恒》后感篇

读完《人与永恒》后感篇1

  死亡一直是中国文化禁忌的话题。季璐曾问孔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的生命怎么能知道死亡?”他不相信鬼神,专注于世界上的事物,不关注死后,其本质是避免死亡。周国平说:“西方哲学家可能会倒过来说:‘未知的死亡,如何知道生命’。”一句话打破了中西哲学的分裂。

  哲人不同于诗人。诗人常表达死亡的悲哀,表达“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哲学家对此并不满意,他们希望通过理性分析死亡的本质,而不是悲叹。对他们来说,要消除死亡的困扰,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因此,所有思考死亡问题的哲学家都试图规划正确和理性的死亡态度。当这种态度基本完善时,就成了一种思想。

  比如功利主义。它提倡追求“更大的幸福”——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没有必要考虑它。重要的是好好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种更明智的态度。伊壁鸠鲁说:“死在我们身上没关系。“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死亡与生者和死者无关。他建议我们应该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既不讨厌生存,也不怕死亡”,享受生活的幸福。这也是中国儒家学派尽人事、听天命的主张。总之,重生轻死,乐生安死。这种理性的现实态度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倡导的,也是普通人所接受的。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的时候给了他一切,经过比较,他被派去死去,把他全部带走。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死——这常常给人一种几乎残酷的安慰。如果情况逆转:每个人都不会死,独自死去,那么他会感到非常不公平,痛苦会因为嫉妒和不满而增加几次。除了英雄主义的自愿牺牲,共同的痛苦比单独的痛苦更难以忍受。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被迫死去的身体无法实现他的愿望。许多君王都在寻找“长生不老药”,以实现永生。

  永生值得向往吗?事实上,早期沉思死亡的哲学家并没有错过这个问题。卢克莱修说:“我们总是在同一件事之间生存和活动。即使我们再活下去,我们也不能创造新的幸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循环的。一个人在这个时候或几千年后看到的同样的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世界上不会有新的东西。永生不值得向往,这是荒谬的。

  死亡不能像太阳一样直视。然而,即使我们不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感觉它一步一步地接近,把它可怕的阴影放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使人们思考,因为它是世界上更确凿的事实,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每个人都会被扔进这个万劫不复的深渊,怎么会让人无动于衷呢?人生的终点是死亡,死亡意味着生前意志的虚无。生活不是虚无吗?是的,也不是。对历史而言,个人的意义接近于无;但对个人而言,历史的意义也接近于无。个人在历史面前是多么渺小;在个人面前,自我就是一切。

  如果你不想像功利主义那样死去,或者把它当作一件常见的小事,那将是一个准幸福的境界。不幸的是,除了愚蠢的人和经历过沧桑的智者之外,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因为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从此会留下几乎无法治愈的创伤。

  我们太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但我们不熟悉死亡。想想看。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活着,从未死过!人们经常把死亡比作无梦的长睡来安慰自己。但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睡觉的乐趣在于醒来后感到精力充沛,长时间不醒来。还有什么乐趣?

  像死亡一样的无情状态永远不能说是幸福。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是基于感觉。人们之所以爱生活,是因为他们活着时能感受到周围世界带来的各种感受。人们讨厌死亡,也因为死亡剥夺了他感受到这一切的可能性。死亡不是长睡,而是永远不在场。

  死亡是个人意识的毁灭。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永远找不到积极的价值。然而,思考死亡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让人们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世界。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义。

读完《人与永恒》后感篇2

  我崇拜周国平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总能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是他想说的,不能准确地表达。

  《人与永恒》中周国平的几个片段特别摘录:

  所有外部缺陷或损失,包括声誉、地位、财产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本质上就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关心,越关心越痛苦。只要你不在乎,你就不能伤害一根头发。

  年轻人没有什么可回忆的,所以他们展望。老年人没有什么可展望的,所以他们回忆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视感情是不可避免的软弱,追求完美是不可避免的遗憾。也许,宽容自己的弱点,我们可以坚持下去;接受生活的遗憾,我们可以平静下来。

  精神自足的人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尤其是低能儿的好运。

  健谈者往往无法忍受孤独,因为他需要观众。沉默的人也需要观众,但大多数观众都是他自己,所以他更愿意独处。

  懂得痛苦价值的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自己的痛苦。

  我的天性不适合交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要么觉得对方很无聊,要么害怕对方觉得我很无聊,但我既不想忍受对方的无聊,也不想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有趣,这太累了。当我独自一人时,我是最放松的.,因为我不觉得无聊,即使无聊,我也要忍受,不要累别人,不要感到不安。

  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仍然可以从自己的充实中得到满足,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给自足的。

  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只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才能同时感受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读完《人与永恒》后感篇3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作品。我有幸在业余时间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他写的内心感受。人是唯一能追求自己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和悲剧。因为意义本身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寻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的过程!生与死,自然与生命,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看完这本书,也让我对身边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幸福和痛苦的解释,让我不断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能得到的东西,最后没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了。定理二:人注定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定理三:世界上没有难以忍受的痛苦。对我来说,生死两端都很遥远,无法感受到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到死亡判决的恐惧。我只是在走路,一路寻找,结局只不过是一个结局,但我仍然在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有时会迷路,敲痛苦家庭的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在梦中寻找幸福。他们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似乎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不能太聪明或愚蠢。人们称这种智慧与愚蠢之间的状态为生活的智慧。

  幸福将隐藏在未来,引导我们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时,我们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通常善于放弃?珍惜我们周围的幸福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我面前是容易还是困难,我都会努力感受到幸福与痛苦存在的丰富!

  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的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人是唯一能质疑自己存在意义的动物。这不仅是人的伟大,也是人的悲剧。因为没有明确的意义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是有价值的,不是意义本身,而是寻求。

  从生到死,人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人们会遇到不同的道路风景,但人们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幸福和悲伤。不同程度的差异只在于两者之间的不同边界,从而形成两种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生死两端都很遥远,无法感受到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到死亡判决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走路,一路寻找,“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总是找不到。但我一直相信,有自我感知和精神水平就足够了。

【读完《人与永恒》后感篇】相关文章:

读完《千年一叹》后感 千年叹息10-30

人与永恒读后感06-04

人与永恒读后感08-01

人与永恒的读后感10-31

人与永恒读后感(精选10篇)06-04

初三写人作文:爱的永恒沉淀02-17

《人与永恒》读后感(通用20篇)06-04

读完《汤姆叔叔的小屋》,感觉11-10

永恒的作文01-19

读人与永恒有感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