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4-10-24 23:19:37 登绮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3篇)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2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3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习、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

  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杀人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近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习,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4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5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控制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发情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平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6

  近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习。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平步青云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习,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7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平平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平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平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8

  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荐阅读《曾国藩传》。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阳明,一位曾国藩,之前我就在搜索关于他们的好书。所以我知道后立即购买下载。

  这本书是刚出版的,作者张宏杰老师,历史博士,他之前已写过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都得到了好评。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经过考据,并标注出处,所以人物还原的真实性很强。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并一口气在两天内读完。看后我认识到这几点,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国藩天资平平,甚至可以说笨拙,有个细节,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书,最后小偷背熟了,他还在背。他的不寻常在于不退缩不放弃,相信勤能补挫、滴水穿石,以勤奋和时间补充短板,最终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2、成就的背后是方法与坚持。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文章、练字。曾国藩刚入官场,发现自己静不下来,每天都耗在交际往来中,没有时间读书。后来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这十二条军规。他写日记主要是自省,这些日记也流传至今,被今人推崇。读书不二,我也有感触,如果难懂或不感兴趣的书,我就会放下,久之,始终难以看完。这些立誓曾日日践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断,周而复始,逐渐将他塑造成各方面都杰出的圣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刚入官场,曾国藩就像一位愤青,鄙夷官场陋习,不屑为伍,所以做事说话又刚又直,导致与官场不相容,结果让他处处受挫。后来他悟到,水至清则无鱼,在不忘原则的基础上,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这些改变让他逐渐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关于曾的'品格有段记载,左宗棠是曾提携的,按理应该感恩,但后来左与他交恶,处处相对,但曾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以德报怨,最后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国藩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在对阵太平天国的战役中,采取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稳打稳扎,以时间和空间赢得了最后胜利。

  5、有远见。他在当时的环境能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在于先进的科技,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推动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军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中国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9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0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便是《资治通鉴》的由来。读人物传记,也是求在茫茫过往中窥见一缕善意的光辉,然后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过程。

  曾国藩不同于后来的李鸿章、梁启超等人,他的一生,起点极低。他智力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他身体禀赋很差,一身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更差劲的是,他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但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与其说他生来便是模范,不如说他是每个平凡却不甘平庸的人的缩影。可恰恰是他这样,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无所有的男一,在旁观者的默哀注视下,却凭自己一招一式不断累积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巅,这样普通又落俗的人设,才最最戳人心窝。毕竟天才少有,平凡才是大多数。由此见得,曾国藩的进阶之道,何尝不是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寻的应试或是职场生存之道?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很乐意谈谈曾国藩的一生于我们学习有何借鉴之处。

  最想谈的是努力。亦可分为勇于承认努力和敢于努力两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后的状元采访,把自己说得是个不靠什么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绩的顶级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赋异禀这一可能,那为什么状元们,括弧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与笨挂钩,而谁又愿意每天在脑袋上顶个“笨”字沉迷刷题,生人勿进呢?其实努力的人才是聪明人。不是每个人都找得到学习的捷径的,那谁先开始走路,谁便握有胜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认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轻松同时也可获得众人的监督,而所谓众人亦会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不惯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许多执着于“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发现无从下手。因为努力其实是一种能力。不仅要想努力,更要会努力。曾国藩深谙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与脚踏实地才能给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击。他读书是笨办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决不开始下一本。不是鼓励这种方法,而是赞扬他这种铢而累,寸而积的信念。写到这儿,已经有点像心灵鸡汤了。的确,努力这话题太大,谈着谈着便有种给人画了一张大饼的感觉。那实际究竟该如何操作呢?

  曾国藩同样给予了我们答案。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总觉得庄子的齐物观有另一种解读。泰山大,而蝼蚁小,但有时用着的却是众人眼中效用较小的蝼蚁。天下万物各司其职,故可说是齐物。同样,我们学习,一定是功利心极强的考点一二三吗?曾国藩在翰林院时考试,不同于其他人般平日纵情高歌,考前临时抱佛脚,他得益于考秀才前的脚踏实地精神,而轻松了很多。所以,知识的积累努力的边界无边无涯,我们自由发挥横冲直撞,终归会在将来有一天付诸回报。

  《曾国藩传》教导我们的绝对不止这些,有些史越读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辩越明白。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1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监督几身,道德修养近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近代中国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2

  刚刚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东京人》阅读之后,小溪开始认真研读张宏杰撰写的《曾国藩传》。

  首先《曾国藩传》从屡次科举不中的曾国藩父子双双去“赶考”开始,让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传记有了烟火气、生动地拉近了读者和晚晴重臣的距离。

  曾国藩总结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失败后要及时总结。曾国藩在落榜后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的价值观:尚拙

  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方法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随后曾国藩开始了记日记生涯,当时的日记类似于我们今日的微博,送给朋友相互传阅。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3

  刚刚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东京人》阅读之后,小溪开始认真研读张宏杰撰写的《曾国藩传》。

  首先《曾国藩传》从屡次科举不中的曾国藩父子双双去“赶考”开始,让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传记有了烟火气、生动地拉近了读者和晚晴重臣的距离。

  曾国藩总结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失败后要及时总结。曾国藩在落榜后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的价值观:尚拙

  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方法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随后曾国藩开始了记日记生涯,当时的日记类似于我们今日的微博,送给朋友相互传阅。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4

  这几十年写曾国藩的书是真不少,各种版本的都有,但是只有张宏杰的这版《曾国藩传》让我颇有感触。

  为什么呢?在平时的接触中,让我们只依稀的知道曾国藩是清代有名的大臣,参与太平天国的剿灭,而别的一概不知。

  而张的这一版,对于曾国藩早期的心路历程有很详细的分析。如何提升自己、修炼心性,有了具体的做法。开始看很轻松愉快,和大家一样被曾氏父子的笨拙赶考笑到,被曾背书的段子笑到,但是越到后面,内心开始有质疑,有欣喜,有悲痛,有无奈,有敬仰,简直是十足的情绪价值提供机器。

  想说的很多,但是曾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拙”,也不是“挺”,我甚至根本不认为他“拙”,七次落榜应该在于他老爸的榜样力量和教学方法不对

  我最佩服的几个点应该是他的爱思考,爱自省,爱读书,大格局,入世又出世。

  我喜欢他的“笨”,因为这个“笨”让我知道人的成功靠的不是天赋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每个人的努力都会有收获,不要怕等待,不要怕失望,不要怕困难,你只要照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就一定有所回报。

  我喜欢他的.“刺”。因为这个“刺”让我知道身而为人应该要有正义感。他不怕冒犯皇上也要勇赶进谏;他不怕得罪权贵也要惩治贪官;他不怕朋友误会也要除暴安良。人要有“刺”,但是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只有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才能谈目标、谈梦。

  我喜欢他的“忍”。因为这个“忍”让我知道战胜自己。青年时,他人忍受别人的嘲笑,发愤图强,就自己。

  他让我觉得只要有目标的付出,一切都值得。我以前的问题就是心态浮躁,看问题不能很深入,也不知道怎么努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加让我慢慢的接受自己,努力前进,给自己定目标。曾老的一生就是一个指路的明灯,一个坚定的底气一个奋斗的决心。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5

  最近读张宏杰著《曾国藩传》颇有感触,此书描绘了士大夫代表人物曾国藩由科举入仕到出将入相的宦海沉浮,祖祖辈辈平民出身到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之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曾国藩耀眼的个人魅力,笔者将摘录书中最获益的几句话谈下观点。

  1、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认为办事笨拙的人反而靠得住,更值得信任。他本人智力水平很平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第六次的答卷甚至作为文理不通的典型被通报批评。但任何时代都不缺聪明人,更不缺自以为聪明的人,这些人往往都很讨厌,却又喜欢苦口婆心的劝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要因干扰而自乱阵脚。

  2、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方法论就是写日记,几无间断的一直写到去世前,而且要把日记装订成书请好友传阅并监督自己。这里有三点,其一是超强的自省、自律,二是要求监督并能改过的执行力,三是说话可对一人言就可对万人言的坦荡。而今网络工具很丰富,但是一件事不说坚持一辈子,能坚持一年的我都没见过。不过平心而论,我在公众号写文章,如果没有催更的声音,估计我早都放弃了。

  3、晚年,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的成熟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

  不着急是因为人生很长、不懈怠是因为每天很短。曾国藩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丰碑。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如果真的实心实意自我完善,胸襟、见识、气质将会完全不一样。

  像这样的语录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方法论还有很多,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读起来仍然会带来很多思考,难怪毛主席会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6

  十几个日夜眼前过去,说中那本厚厚的《曾国藩传》也终于翻到了封底。我从曾国藩的世界中抬起头,也许是因为低头太久,抬头时眼前蒙上了一片阴影。我仿佛看见了曾老先生就在我面前站着,慈眉善目。

  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曾老先生告诉了我三个字:“学”、“恒”,还有“家”。

  “学”,不仅仅是丛书本中学习,更是从过错中学。“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曾国藩决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少布衣之士都深谙的官场之道,他在数次因得不到乡绅支持而战败以致回家赋闲后才恍然大悟。经历了江西的惨败,他才习得“自己不是带兵指挥的料”这个道理。所幸,他学得后便将所学牢记在心,在朝廷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局势之间创建、整顿、扩充湘军。

  “恒”,这似乎一直是古人弥补先天条件上不足的主要办法。明有宋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清有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这对现在的我们是最有启发的。曾国藩的父亲科举十七年方得一秀才的名号,曾国藩在官场上起伏十余载处处碰壁的处境才得以改变。

  反观我们中学生,常常学习几个星期后就丧失耐心“行百里者半九十。”当遇到看似坚持不下去的`困境时,再咬咬牙,或许下一瞬就看到了曙光。

  “家”,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家庭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曾国藩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就是受父亲近二十年科举的影响;在官场上不管多失意,他也不会忘了写封家书;在战场上,九弟曾国荃更是他的得力助手。曾国藩的一生都有亲情的陪伴,有人说它是孤独的挣扎着,并不然,当他因签订条约而被国人怒斥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灯,星星点点,为他而亮。可能也正因如此,曾国藩才会在晚年留下千古名作《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一个人代表一种“又慢又笨平天下”的精神,代表一整个晚清。61载春秋,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农民起义被大大削弱的局面,更有遗泽百代的曾国藩精神。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7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平平,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被誉为大清中兴的第一功臣。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特别的启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他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一己之力打通了科举之路。读这本书之前,带着晚清大臣如李鸿章一般的偏见,我认为曾国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看了之后,我对于曾国藩的评价也客观了不少,不至于一提到晚清就是一片骂声。

  《曾国藩传》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曾国藩“十年七迁”“升迁”不仅仅指他官位的升迁,更应该是他能力的升迁,格局的`升迁,思想的升迁。官位的大小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为国为民的手段。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就是这种人。“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为了做到反省自己,在三十岁之后开始写日记。虽然中间有停过,后来又坚持了下来。日记的作用是研究自己,从每天一点一滴的细节出发,然后反省自己。曾国藩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第一个毛病——浮躁,第二个毛病——傲慢,第三个毛病——虚伪。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改进。这些毛病不只是我们普通人会有,像曾国藩这样的伟人也会有,所以有不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改正不了。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咸丰皇帝坐视不管,曾国藩毅然决然上《敬陈胜德三端预防流弊书》批评皇帝。两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一支地方军队,称为“湘勇”。训练军队时期,军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涨。曾国藩有近二十年与太平军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在物欲横流、多重诱惑的现代社会,自省、自律显得更加重要。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曾国藩!”,是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他的“自省”“自律”!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8

  有人曾经说过: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称的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而那“半个”就是曾国藩。此评论具有主观色彩,但也由此可见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在读完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之后,我或许找到了答案,并且深受启发。

  曾国藩14岁开始参加科考,一直到23岁第7次考试才中秀才,往后的举人和进士却十分顺利,靠的完全是“笨功夫”。他坚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愿意下笨功夫的人往往更虚心、更有毅力。而曾国藩基础扎实,一经顿悟,就能一顺百顺。这不仅仅被他运用在考试中,还有在平时做官与做文章的积累上,他总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所以后来他“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

  曾国藩也是特别善于反思自省并且自律的人,在他三十岁这一年,他反思了自己的诸多陋习,他决定脱胎换骨,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军规,其中包括早起、读史、静坐、作字等,并且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言行举止,然后反省哪件事做的不对并严厉改正。他一辈子笔耕不辍的每天写日记、书籍、家书,他甚至把自己的日记给朋友看以求得到建议,给家里写信最多时一年365天有230多封信。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造就了近乎圣人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不断蜕变,道光末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当时中国陷入了异常的混乱中,曾国藩临危受命,从文转武创立了湘军,历经12年的忍辱负重,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虽然过程十分艰难,不仅遭受了咸丰皇帝的猜忌得不到实权,还有以往部下的`背叛与战争的失败,但是凭借曾国藩的智慧与韧性,反思失败,吸取经验,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的一生告诉我们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定会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这个出生平常没有什么天赋的小镇青年,在逆境与无望中坚持努力,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竖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19

  今年的第一本书是重读《曾国藩传》,有一些新的认知,关键词是“尚拙”。

  不敢说朗朗上口,对于“尚拙”是一直知悉且追随的,但却也犹如三岁孩童懂的道理,80老翁做不到,这是后话。今天侧重对“尚拙”聊一点新的认知。

  就字面意义解读,估计没有人不知晓它的含义。在今人尚巧的今天,寻尚拙者千百遍可能未曾得一蛛丝马迹。也许大环境不一,不可类别,但即使时光倒流回到满清,又有几人“尚拙”?

  一直疑问,曾国藩“尚拙”根源是不是来自于7次的秀才科考?亦或来自于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所累?亦或来自于曾国藩本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自然是不会有答案的。

  尽管不提倡“勿臆”,但仍然无法免俗。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国藩能够认识自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智慧了。

  “认识你自己”一直也是朗朗上口的,却也是80老翁做不到。为何许许多多浅显的道理,知道却总是做不到呢?缺乏强大的执行力?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韧劲和意志力?只要能够罗列的咱都罗列出来,还是灰蒙蒙的没有任何清晰答卷。

  此外,还有一点尤为关键的是即使你认识到自己的“拙”,你如何处置它呢?悲天悯人甚至自暴自弃还是接受它?曾国藩属于后者。能够认识且敢于认怂这本身就已经非常牛逼了,这点不知道有几人可以做得到?

  作者张宏杰说,认识到“拙”的人,一般比较谦虚、低调。道理层面理解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毕竟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了,凡事也就不敢过于张扬冒头。可曾国藩刚进京任职时,给人的印象不是谦虚、低调而是傲慢、锐气功名,这又如何解释呢?

  难道“拙”仅仅是方法论?不对啊!应该有双重的属性,既有认知层面的,自然也有方法论层面的.。

  既如此,勉强可以解释一番——“拙”是曾国藩内心认定的事实,“傲慢、锐气功名”是科考之后的春风得意飘飘然意欲有所作为的表现。一以贯之地将“尚拙”贯彻始终是其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之基,也就是其后半程自卑——自负——超越自卑的人生超越。

  伟大之所以伟大,绝非偶然。曾国藩的“尚拙”何尝不是其成就伟大的利器之一。

  “尚拙”看似简简单单,人人得而习之;可“简简单单”四字又岂能概况得了它呢?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20

  《曾国藩传》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曾国藩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片天。他以忠诚、勤勉、坚韧的品质,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源于他的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尽管起点不高,但他通过刻苦读书,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儒。他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善于与人合作。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始终秉持着诚信、宽容的原则,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他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他挺身而出,带领湘军与太平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他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令人动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曾国藩的伟大之处。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21

  读完《曾国藩传》,心中感慨万千。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走向成功。

  他在治学方面的严谨态度令人敬佩。他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养性。他坚持每天读书、写日记,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这种自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为官上,曾国藩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致力于改革弊政,为百姓谋福利。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他在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成功。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教导他们要勤奋、诚实、善良。他的家训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了许多家庭的教育典范。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敢地面对挑战。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22

  《曾国藩传》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

  曾国藩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善于用人,广纳贤才,使得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他的`修身之道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注重自我反省,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他强调 “诚”“敬”“静”“谨”“恒”,这些品质在他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也值得我们借鉴。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他的家训充满了智慧和人生哲理,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对曾国藩充满了敬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23

  读完《曾国藩传》,我被他的人生历程所感动。

  曾国藩从一个普通的书生,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名臣。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一步步走向成功。

  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令人瞩目。他致力于整顿吏治,提倡廉洁奉公。他的改革措施虽然遇到了很多阻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他的`这种品质,使他在官场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同时,他对家庭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他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他的家训充满了人生智慧,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曾国藩传》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也让我们从他的人生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06-09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9

曾国藩传读后感12-29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04-04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通用35篇)03-31

读《曾国藩传》有感03-02

读《曾国藩传》有感03-28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29篇)05-02

读《曾国藩传》有感[精]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