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声告白》读后感1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读《无声告白》有感。——题记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喜欢的是徐沪生在知乎上的回答——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成为了别人想让你成为的人,而非你自己想成为的人。
《无声告白》中就有一个可悲的女孩——莉迪亚,在如花的`年纪经历了这件最可怕的事情,死在了十六岁的边缘。
莉迪亚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哥哥的疼爱,有妹妹的羡慕,因为长得像母亲,成了父母毕生夙愿的传承者,可是年轻的她不堪重负,在一个夜晚投湖自尽。
读完全书,我一直在想,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是爱情之间再无种族之分?还是女性能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可是倘若只因这些愿望便剥夺莉迪亚自由成长的空间,是否有些太过残忍?将自己的志愿强加在子女身上,用道德和爱压制子女的反抗,是否有些太过自私?
教育不是生产同一种摆件的机器,应该是一位雕刻大家,在他的手下能诞生各种各样却鲜活有思想的孩子,读后感《真正的自己 ——读《无声告白》有感》。莉迪亚本能像一个普通女孩般成长,无论是成为医生也好,家庭主妇也罢,命运也是由她一笔一划镌刻而成,而非像故事中那样顺着父母既定的路线去行走。
《无声告白》读后感2
在《无声告白》里,詹姆斯一家,一对夫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这个家庭中生活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谎言和噩梦里。但很明显,导致这个家庭的不幸的,不仅仅是沟通和倾听的问题,悲剧的根源在于父母詹姆斯和玛丽琳自认为是美好正确但不负责任的`婚姻里。他们随意的开始,随意的怀上了孩子,又随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组成一个家庭。她们刻意地忽略对方的过去,然后幻想不切实际的未来,到头来的是女儿莉迪亚的自杀,现实狠狠击碎了他们自己编织出来的幻像。
悔悟或许永远都不会晚,但也挽回不了什么。大儿子内斯对于这个家庭已经心灰意冷,无时无刻都迫切的想要逃离;大女儿莉迪亚被父母的期望压垮,最终选择自杀;而小女儿,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于边缘,即使在莉迪亚死后,玛丽琳终于看到了可怜的汉娜,他也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童真和无忧,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也会难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多的话,是人难免都会对其中的一个偏爱一点点,甚至可能自己都没有察觉,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渐渐的发现宽容真的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自认为宽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你的身上。沟通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所以也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宽容,在一个家庭里,作为最为亲密的人,要善于诉说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体谅。沟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讨厌那些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
《无声告白》读后感3
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悲剧。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爱的女儿的离世为开场,采用倒叙的手法,一点一点为读者拨开谜团。
作为最像母亲的女儿,她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亲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嫁给了中国血统的老师,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所以母亲的遗憾与抱负托付给了女儿。父亲是一名中国人,从小饱受当地人的歧视和讽刺,特别盼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融入社会,被当地人喜爱。于是女儿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在一个夜晚被一个“意外”带走了生命。也许死亡是女儿最好的归宿,在那里她不用为没有朋友被父亲担忧,不会因为功课不好被母亲失望。但这样的`结束方式却是令人遗憾的。
文章篇幅不长,以家庭中的种种琐事给我们展现了华人异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头地,但没有机会;想融入社会,但饱受歧视;想成绩优越,但没有天赋。但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毫无疑问女儿是被父母“逼”死的。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儿女健康无忧的成长,而不是成为谁谁谁。文中的父母却将自己无法实现的希望强压给女儿,希望女儿代为实现,这种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个苦苦挣扎的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4
在成都游玩的几天,除了外出看景,剩下的时间都窝在酒店沙发上读这本书,细嚼慢咽,花了将近11个小时。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记住里面所有主人公的名字,久久无法忘怀,这本书实现了。于我而言,5颗当之无愧。
以前看书,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看了开头几段,都会翻到最后一页去看结尾。因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局,这样做往往会一下子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半本书在我的书架里越堆越多。而这本书从最开头,就给了我们故事的`结局。莉迪亚死了!主人公死了,然后故事结束吗?并没有,故事反而在结束中正式拉开了帷幕,徐徐道来为什么莉迪亚会死?怎么死的?谁该负责?故事不断的穿插着过去和现在,跳跃的时间线没有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反而衔接的恰到好处,好像都是为彼此量身定做的一样,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感受到的文学魅力。
对于莉迪亚一家来说,她的死换来了家庭的重生,生活好像开始有了希望,一切好像都开始步入正轨,母亲(玛丽琳)原谅了出轨的父亲(詹姆斯),也开始关注可有可无的小女儿汉娜,而杰克对内斯的感情呼之欲出,只是缺少开口的机会。莉迪亚用生命换来了全家人的自由,她也将永远活在家人心中,时时刻刻被怀念。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5
我们真的能摆脱得了吗?期待是一副沉重的枷锁,玛丽琳摆脱了母亲的期待而没有摆脱对自己的期待,一个渴望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想要成为医生但还是结婚生子平凡生活又因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去当医生吧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有了后来的离家出走不过因为怀孕所以无果还是回到以前的生活继而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转接到女儿莉迪亚身上。詹姆斯一个棕色眼睛黑发的中国人,他渴望融入这个社会,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够合群,因为种族,他没有朋友所以他把梦想交给莉迪亚希望她能善于交际有很多朋友,这是詹姆斯对莉迪亚的期待。可怜的莉迪亚因为害怕妈妈的离去 ,害怕这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分崩离析,所以她下定决心要实现妈妈的所有愿望,不管妈妈说什么她总是回答是的`,一味的顺从不敢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她学习生物医学,看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拿电话假装给朋友打电话,和朋友看电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父母开心,在父母强势的关爱下她感觉无比压抑不能呼吸,他们的爱像沉重的锁链把她紧紧锁住,无法逃离。
内斯和汉娜过分的缺乏爱和关注,他们从来没有得到爱,被忽视的内斯,被遗忘的汉娜成功的成为了局外人,她看着这个家发生的一切,内心清楚无比。
就在莉迪亚坐在湖边发现这一切都错了的时候她想明白了,她要告诉妈妈自己不喜欢当医生,跟爸爸坦白自己没有朋友,坐在小船里的她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她走出了小船踏进水里感受水的温度,她要上岸回家告诉父母这一切,不幸的是她不会游泳没有成功上岸就此沉入了湖底,所有想要说出的话在这一刻变成了静寂,无声的告白……
《无声告白》读后感6
去年我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本,但一直被各种事情干扰,它一直被搁置。
终于与它重逢,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有很简洁利落的文风,精准的比喻和描写,不多不少,非常细腻。
文中所呈现出的各自背负的压抑,每一种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亲因为种族问题和童年经历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亲一直心怀梦想,却最终被现实羁绊无法实现的痛苦。理解莉迪亚被爱的枷锁束缚到绝望的痛楚,理解汉斯和汉娜不被家人重视冷落的.难过。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亚第一次和朋友看电影,父亲在车上尴尬又兴奋的样子,极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拥有他所未曾拥有过的平常,这样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张得快乐。
莉迪亚竭尽全力的满足了母亲和父亲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终不堪重负,并没有人问过她,她想要的是什么?过多的爱和期待变成种沉重的枷锁,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负担得起别人梦想的重量。
事情是从哪里开始错的?错的离谱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果,都有迹可循。
埋在心里的阴影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的人。有些事,你当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思考,抉择,其实,归根结底,总能找到原因,我们的潜意识推动了我们去做那样的事。
莉迪亚的死亡像是一场无声的告白,把这一家人从过去的阴霾里拉了出来,重新沐浴的阳光下,审视生活,重建自己,在阴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这样的阳光,需要这样痛苦的反思,也许痛苦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抚平自己内心的创痛。
《无声告白》读后感7
沉默而别扭的父母,木讷的老大,被寄托全家希望却无力承担的老二,和习惯于在家毫无存在感的老幺。这是不是另一种stereotype呢。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双脚悬空的莉迪亚——她一直都被别人的梦想深深吸引——突然发现了宇宙中华丽闪耀的各种可能性,她决心改变一切。她要对杰克说对不起,告诉他,她永远不会讲出他的秘密。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那么,也许她也能。她会告诉他,她理解他。
她要对内斯说,他走了也没关系,她会没事的,他不必再为她负责,也无需担心。然后,她就让他走。
许下最后一个承诺的时候,莉迪亚明白了她要怎么做,如何重新开始,从头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
明天早晨,她要问问内斯哈佛的事情,那里是什么样的,她要让他讲讲他遇到的人,上过些什么课。她要告诉他,他会在哈佛度过美好的时光。
她低头看着湖水,黑暗中仿佛空无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颜色,一片巨大的虚无在她脚下铺展开来。没关系的,她告诉自己,然后,她就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无声告白》读后感8
《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横扫欧美所有榜单,获得包括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xxxx年度最佳图书。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无声告白》的卷首语,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母亲玛丽琳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医生的愿望抛夫弃子离开了九个星期,因为怀了第三个孩子汉娜而彻底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归家庭。可是,在女儿莉迪亚看来,母亲的回归无异于奇迹。年幼敏感的她觉得母亲的离开是因为她和哥哥内斯做错了事,她许了一个愿,只要母亲回来从此母亲说什么,她都照做。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读至此处,看到莉迪亚的愿望,只觉得心疼。在孩子尚未独立之前,父母几乎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所有的伤害都必会留下痕迹,越是至亲越是深刻。还有父亲詹姆斯冲儿子内斯扇的一巴掌,文中说“他们之间的某种纽带已经破裂了。”这对父与子的关系让我想到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他们是一家人,但是并未相互理解。没有理解的.爱把这个家庭推向崩溃的边缘。是“乖巧懂事”的莉迪亚联系着这个家庭,也是她的自杀让这个家庭破碎又重生。
小说,可以让你从空中去俯视别人的一生,将是非对错看得通透。《无声告白》中最触动我的不是那句卷首语,而是小说文末那句“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述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愿所有的爱都是建立在理解之上!所有的理解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否则只会是沉重的枷锁,以爱之名压抑毁灭所爱之人!
《无声告白》读后感9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本书强烈推介给每位父母看,书里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缩影。父母将毕生没有达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着的是“为你好”的旗号;孩子为了讨父母欢心,努力做个听话的乖宝宝,从不说不。最后,当孩子认识到自我的迷失,意识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时,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期望可以重新开始。青少年自杀,这个悲剧不停在这个世界上演的剧情,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爷爷奶奶那一辈,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这一辈,吃饱穿暖,但也仅限于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条件优越。可是,大人们似乎都没有看到,孩子越来越多的作业培训班、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以及越来越迷茫的童年。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似乎一停下来就会落后,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马不停蹄的奔跑,却忘记了为什么奔跑、奔跑的终点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业的'期许,妈妈说“我就是为了你才放弃了……”爸爸说“我拼命工作就是为了你………”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说“我生你养你,是为了完整我自己。
我对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从内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并旁观孩子独立地过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呢?
《无声告白》读后感10
无声告白,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讲了一个不独特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道出该书的核心,接着从家里各个成员的角度去探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很多的父辈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经历自己曾经走过的错路,弯路;总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够超越自己;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完成自己当初未能完成的梦想!他们并未把自己的子女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延续,视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小开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长!一句“我们是为你好”,“你不懂,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抹杀了子女的所有独立性!殊不知,社会在演进,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绝对的参考性!何况还隔代!
在父辈的畸形关心下,也就产生了,读书时不让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观!似乎毕业后这么短短的几年,就要决定人生的几个重要大事,事业、婚姻!
文中的莉迪亚就是在这种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迎合母亲的.梦想,奋力逼迫自己读书,因学习成绩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成为父亲心中的“合群的人”,经常装着再给并不存在的朋友打电话!最后这一切终于压垮了她!
希望这种父母越来越少,希望有这种背负的人都能摆脱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而为人,是来体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随便揉捏和摆设!
《无声告白》读后感11
无,没有。声,声音。告白,像某个人或某件事表达爱意。
告诉莉迪亚,我们爱她。告诉汉娜,我们也爱她。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汉娜。她可能没有内斯那么爱学习,她可能不会考上哈佛,她可能不像莉迪亚那么听父母的话。但她睿智,这就足够让我喜欢她了。当哥哥和姐姐的光芒遮住了她,她选择躲在桌子底下,心里默念着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独自做个观棋不语的智慧家。
她知道姐姐的悲苦,理解她的悲苦,她也明白哥哥痛苦,她也知道杰克的善良,也知道杰克的无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着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汉娜。莉迪亚失去了生命,她被玛丽琳逼迫着成为医生,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着和其他人一样,要合群。至少,她们是关注着她的,多少人终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爱,多少人终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她爱家里的每一个人,收集他们的.东西,虽然最后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气馁,那我选择他们不要的东西好了。终于,能和家里人联系在一起了。
她的到来是玛丽琳在离家出走的日子晕倒之后发现的。因为她,玛丽琳被迫放弃梦想,回到家中。于是玛丽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强加到莉迪亚身上。从到来到成长,她都是被忽视的那个聪明的姑凉。
她的睿智来源于她缺失的爱,因为要减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须变的聪明,只有那样她才能在家里愉快生活。
幸好,内斯,玛丽琳,詹姆斯终于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欢的那个姑凉被人发现了她的光芒。
《无声告白》读后感12
无声告白,如果有声,或许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好在结局不算太坏。
莉迪亚背负了母亲的梦,父亲的期待,所有的“爱”压的她喘不过气来,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是个孩子。我很好奇詹姆斯跟玛利亚为什么没有交流,从没有讨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她们两个人的自由恋爱爱的是什么?詹姆斯从小敏感,自卑,种族文化的差异,被当地群众取笑,羞辱,无法融入这个美国圈子。父亲期待拥有蓝眼睛的莉迪亚融入这个圈子,强迫她交朋友,还会监督女儿打电话给同学,每天这样的`假装是有多累。
母亲无声的离开,给这个家抹上了一层阴影。莉迪亚把一切怪罪于自己,渴望抓紧母亲,忽略自己的感受,只为不看到父母脸上的那份失落,说到底还是害怕母亲再次无声的离开。汉娜一直敏感,在这个家就像多余的,没人注意到她,她可是一个孩子啊!内斯心中是有嫉妒莉迪亚的,莉迪亚拥有了父母极度的爱,剩余两个孩子被忽视。一个被压的喘不过气,一个我行我素,一个小心敏感。如果能分摊,多一些交流可能就不会有悲剧了。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梦强加给自己的家人,那个梦是自己的,应该自己去实现。家庭成员一定要有沟通互动,能观察家庭人员的习惯,性格,能聆听她们的想法,感受,听取她们的意见,理想。要会表达自己的爱。
我们终其一生,只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无声告白》读后感13
在读的时候,全程在想:原生家庭的影响啊,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后来,读着读着想法越来越多。
1、小说里有很多环境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当时的人物行为,心里活动有着到位的衬托。有些故事情节,并不需要特别烧脑的推理,作者明里告诉我们,我差不点理解为并不是想要锻炼我们的推理能力,更多想要告诉我们道理。
2、我们经常以为“重男轻女”思想,为的是男生可以帮自己养生,女生总是会嫁出去的。但是这里不重难不重女,重的却是父母内心的梦想与寄托,重的是自己的私心。
3、让我想到最近的电影《何以为家》,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常常以“为你好”为理由,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内心不想做的事情。孩子真的不是我们附属品,他们的生命从一出生就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多些尊重和理解会更多。
4、詹姆斯跟玛丽琳组成的家庭,而却是他们两个最不在乎整个家庭。两个都只想要孩子不重复自己的人生道路。一个为了孩子不被本地人取笑,被他们孤立,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甚至为了摆脱内心的悲伤,背叛了妻子。一个为了琳迪亚可以实现自己的`曾经的梦想,不断把她推向死亡的道路。而三个孩子是多么懂事,琳迪亚为了让妈妈留在家里,一味服从母亲,内斯理解妹妹的痛苦,汉娜是最懂事却也是最不受待见的人,总在边上看着所有,明白所有。但是三个孩子之间的爱也是默默的,受父母,家庭的影响,缺乏沟通,这也是致命的。(很多一些阅读时的想法,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反思了自己,常常会说,哎以后我要让我的孩子学这学样,让他们多才多艺,不知道类似的想法会不会也是一种变相的强迫…
《无声告白》读后感14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初见这本书便被封面上的文字打动。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儿—莉迪亚在背负父母的各种期望下,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的故事。
莉迪亚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只要母亲能留下,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所以每当母亲说“你想不想”的时候,她都会说“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不用他们说出来就知道,而她,希望他们开心。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自己的选择。最后,以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为结局。莉迪亚的经历真的让我想到轻盈的雪花和致命的雪崩,是同一种东西。
这本书叫无声告白,有太多对他人的告白在里面,就像莉迪亚对家人的告白,直到她死去他们都没有听到。同样,莉迪亚对自己的无声告白,又何尝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呢?这不是一本能够使人愉悦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令人绝望的无声悲剧,但是这本书会让人思考,给人以启发。
家永远给我们带来稳定安全感,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平庸和束缚,我们生活在其中,总会受到家人的影响,我们习惯了被期待,习惯了被要求,习惯了被认同,习惯了在预设道路上半步不敢偏离的小心前行,我们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害怕他们的眼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是要成为普通的大多数,也不是要成为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更不是外界环境要求我们成为的模样,而是要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自己。当然,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可这些压力不应该一直成为自己的负担,反而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动力。
最后,愿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15
孩子,交点朋友吧!
小说讲述一个因为爸爸出轨、因挂科而渐感无法忍受妈妈各种期许、与相依相知的即将离家读大学的哥哥闹矛盾的15岁少女莉迪亚,在因为无法排解多重原因导致的孤寂与痛苦之后,以投湖自杀的方式来向自己的家人进行告白,进而触动家庭成员(爸爸詹姆斯、妈妈玛丽亚、哥哥内斯、妹妹汉娜)各自的自我反思,并最终相互体谅与和解的故事。
小说中的爸爸妈妈对莉迪亚的很多要求,可以说是很多家庭中都会有的。比如爸爸詹姆斯,总是要求莉迪亚与人为善、多交朋友;而妈妈玛丽亚也总是要求莉迪亚能够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成为一位医生,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
他们不仅仅是口头的期许,甚至送给莉迪亚的各种礼物呀,也都是或有或无的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期许。相反,他们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想着自己的孩子们需要一些什么,喜欢什么之类的'。
同时,爸爸的出轨,妈妈在莉迪亚小时候的离家出走,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内心的成长。她担心妈妈会再一次的离开,而对妈妈各种要求都只是妥协着应承。而爸爸的出轨,则更是让她觉得很可能再次失去家庭成员。
最终莉迪亚,选择投湖自杀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亲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
是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最终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自己的亲人,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健康的成长,不仅仅是要保证体格的健康,还要保证心理的健康成长的了。
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是总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的。
“交点朋友吧,孩子!”应比不让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了!
好了,就到这里!
【《无声告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0-06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5篇05-28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7
《无声告白》读后感03-23
无声告白读后感11-28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05-27
无声告白读后感09-28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11-03
读《无声告白》有感10-06
读无声告白有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