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大不及格分数的。”作为班主任为管理班级,我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机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课间活动、文明午餐和做操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比,有每天的值日小干部记载情况,我根据记载情况一周总结汇总一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或是一本本子,或是一颗星等,同时对于扣分多的学生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我自以为做的不错,细想其实有时的评分太笼统,不够有分量,缺乏针对性,明显感觉这学期的`效果不如上学期。再有我的英语教学方面,学生每天的口头作业完成情况,每次检查我都帮学生打好等第,有时急起来“较差”俩字“唰唰”写上了,有好几次个别女生被我弄得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想真是糊涂,这样的评分根本没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以往都是自己为学生布置暑假作业,今年暑假我也被布置了一份特别的暑假作业,就是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说句实话,刚听到这个作业心中还真有点小疑问:这是本“老”书了,它还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吗?这本书的背景是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它能解决多少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带着疑问我开始挤时间完成作业。
刚开始真的是艰难的,渐渐地书中一些事例和体会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恒不变的教育规律,这些思想是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一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的体现 ,很多都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最困扰我们的问题莫过于:到底怎样教育好孩子?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就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由此我想到师德这个问题,我想教师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应该也是导致一些教师师德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个看不见的庞杂体系,其表现形式只能通过对行为观察窥测其内在的东西。然而他却可以左右人的行为,。 教师作为这个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们关注。原因是他的周围是一群同样值得关注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精神世界是孩子们除了知识以外的另一种食粮。教师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就是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陈晓冰老师的文章中我读到过让我深有感触的一段话:这种精神世界的营造应该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为基座的,是以读书与专业修为作材料建筑起来的一座精神大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对教师的认识出现了大相径庭的两种定位: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孵化器,被当作标杆推至“人类灵魂丁程师”的宝座。至高的社会要求被道德的光环包裹得完美灿烂.另一方面人们又在不自觉地固守着一种近似于顽固的“传统认识”,教师似乎总是与长衫、瘦弱、深夜窗的灯光捆绑在一起,与迂腐、清贫联系在一块。虽然我们处于一个生活日渐改善的良性发展时代,但不可否认.长期存在的社会道德要求与物质待遇并不匹配的生活状态,使得教师在精神与物质的两端均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我想正是这种“亚健康”让一些老师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争斗中选择了妥协,甚至是沦落。选择了服从于权威和伪善,选择了追逐于名利和虚荣,选择了对师德的漠然。
那么如何充盈教师的精神世界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丰富而丰满的精神生活,也就没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他还阐明,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发现并研究了教育过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个方面,而且在于这种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看法,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而是看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它还能够“驱散教师当中对工作的冷漠态度和惰性,点燃起创造精神的火花”。而且,当教师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这种情感是他渴求知识、热爱读书、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的内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说,创造性劳动是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预防教师职业倦怠、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
教师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境界。以古鉴今,更何况我们今天的教者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要想在师德问题上不走弯路,教师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养,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从教师的内心滋长出来,这要取决于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的学识修养。让我们都来关注自己的心性修养和精神世界吧。为自己更为了身边那些纯洁的心灵!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在小学,则是把整个小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活和劳动中必需的实际技能,而且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首先为了进行智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我们已经说过,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性质。
怎样组织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他的思维和言语发展,提高他的读写水平呢?
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我在准备小学的教学工作时,就预先规划好全体学生所要参加的积极活动,这些活动要能鲜明的反映出并且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各种事实、事物、现象、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换句话说,我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产生思想,而不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学生从事的活动,不仅应当是对知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源泉。例如,每个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栽培一棵果树。在这个栽培过程中他不断地做出新的“发现”,一些新的`思想激动着他,他把这些思想说出来;词成为他把自己在劳动中发觉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手段和工具,词进入他的积极词汇的储备,使他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磨练。
我通过几百个事例而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地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每过一年,我都更加坚定地深信,有着鲜明的思想表现的积极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言语,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应当指出,劳动只有从学生入手后的最初几天就开始,并且经过周密思考的组织,它才能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学生应当参加的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学生以智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概念和规律性。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在像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劳动与思考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这是学校作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例如,物理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和相互联系,大多包含在这样的一些现象的概念中,如:物质、能、运动、能的转化、状态的变化、现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师寻找各种可能性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以便所有这些概念都能在具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例如,布置一个学生做一件仪器原理的模型,通过它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另一个学生则制作一种模型,演示机械作用怎样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
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这学期,我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对中小学教育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和与之相符的实例,他主张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等,对教师的帮助极大。
在我所阅读的此书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被人们美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天生的智商等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老师关注的焦点,校园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学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份阳光,多播一份希望,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的人则做到了,而有的人则需打一个“问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
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怎么会有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做小动作了,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
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无论形势发生多大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任何一个教书先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真正接触到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以前总是流连于他的片语只言之间。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质朴与真实,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吸引并且由衷地折服。这是一位来自于一线的教师的手记,这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之作,这是一本一线教师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学困生并没有被刻意遮掩,相反提及更多的却是学困生问题。教学困生是任何一个老师最感头疼的事,把学困生的成绩搞到及格那恐怕是让老师们一筹莫展的大难题。很自然的学困生在成绩面前就成了老师最不待见的人,最不给笑脸的人,学困生总是生活在心灵的角落里,在学习上他们无法抬起头,是差啊,是慢啊,是没别人好呀,时间久了,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不爱写作业,不去思考,厌学,其实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然而在这失败面前我们更多的是去抱怨学生不好,智力不行,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差生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并且得到改善与解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是改变他们的渠道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并且明白写字慢的孩子他的问题根源何在,他为我们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活动他们的手部小肌肉,让肌肉的发达来促进动作的加快,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以前看到的很多著作里大多是从兴趣入手去督促动作慢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慢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部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汽车,再多的人去推它,都只是从外部给了它动力,一旦外力停下来,那么接下来的结果自然是抛锚。我们为他们制造各种诱因,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外力,而没有根治发动机的毛病。
教数学的老师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级走,应用题越是吃力,对于那些硬是不开窍的学生大都是束手无策,责任心强的老师会反复搞题海战术,而稍逊一点的老师则会选择放弃。在这本书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有指导性的建议,他建议我们从课外书的选择上入手,让那些对数学有诚见的学生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与数学家故事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因为数学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学生。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谁会舍得半途而废呢?谁不会废寝忘食呢?再说在学习了多种思维后,一些课本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太折磨人吧。
人的认知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因此,这本书中建议我们带学生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学生自然地理科学的知识,而这些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学习的本领。我很欣赏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育,从自然科学开始,从观察入手,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只可惜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实现这种理念。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一线教师的指导守则,因此我爱不释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冰心老人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内心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要善意待人”的这一段令我获益匪浅,其中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学生们对教师的善意很敏感,能感觉出来,并以好心还好心。”读到这里,使我感受到,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把学生教得会用心灵去了解人,那么我们的`善意就能创造出奇迹。
要善意待人,对学生灌注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的言行去打动孩子、感化孩子、启发孩子、诱导孩子,那么定会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孩子们会以好心还好心,最终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要善意待人,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尊重差异,在真情和爱心的呵护下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正如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师生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可以让孩子们闪光点得以升华,照亮整个人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城市的喧嚣、娱乐的浮华、旅游的休闲、电话的纷扰,我们如何能建造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牧场,读书吧!静下心来读经典著作吧!随着“营造书香校园”读书热的掀起,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一种心灵的静寂,一种久违的感动充盈着我的'心灵。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许感悟记下来,与同仁们共勉!
感悟一:读学术著作,走出死抠教科书的浮躁现象
是啊!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需要有一个“专业引领”的氛围,读书便引领你进入书中与大师对话,领教大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而我平时只关注数学学科杂志的教学论文,品味名师的精彩案例,往往断章取义、人云亦云。因此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断裂层,看问题不尖锐,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写教学论文在逻辑上缺少严密性和深刻性,从来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地研究教学。我们每天捧着一本教科书,找些相关参考资料,每天重复着往日的教学行经,跳不出现有的教学方法。读了苏文以后,我找到了答案:要善于琢磨一些学术著作,不断地补充教学技巧。
感悟二:读心理学教育学等书,摆脱情感教育的浮躁现象
我们每天忙碌着备课、上课、批改等事情,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在儿童心理特点、情感方面研究甚少。当学生犯错误了,我们很少蹲下身来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来个气势汹汹的批评。当学生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时,我们画上一个大大的叉,再来个重做,方能解决心头之气。不管好学生、差学生,我们都一样的教法,虽然有人提出分层教学,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在实施着呢?而苏教育家却编制了一套专门供学习困难学生做的习题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说明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灵、情感上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创设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灵、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呢?那还是多读书、多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教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内,让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仅有的.都奉献给孩子,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从中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1.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由令人头疼的学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他的成长经历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呀,阅读能启迪人的心灵,但对于给后进生阅读的指导是我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无非是:花时间与后进生磨,然而多数时间是双方两败俱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这是给我努力方向的钥匙,我要想办法让书籍成为我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无意中,我在网上看了一段对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视频访谈,他说:我们每天的吃饭、刷牙、洗脸需不需要毅力?不,这是习惯。我读书、写日记就像每天吃饭、刷牙、洗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现在忽视了读书,忽视这习惯的`养成,等于现在放弃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也等于现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机会。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以及再发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也深深感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要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教好学生。以前自己没有阅读习惯,后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对于老师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我经常细细品读,仔细琢磨,从中领悟到许多,也总结了许多。
对我触动最深刻的是,终于理解小学教师身上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息息相关,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任何一个年级掉链子,都会影响后面的继续学习。书中提到“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小学教师提出一个努力的目标,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那么这就要求作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理解学习不是灌输式的,不是死记硬背用来应付考试的,小学的重要性,小学是普及中等教育的牢固基地,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到后面就会出现很多所谓的“差生”,因为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平时我在学校与家长沟通时,一定给家长强调学生回家课外多阅读,多看书,多读书,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时学习时,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使阅读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上能够达到自我思考的行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这应该就是小学教师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小学的孩子在活泼开朗的年龄阶段,充满童趣,同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度,也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趣的课堂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能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也更加轻松,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说过,人生就是不断的沉淀,完成自我底蕴的转化,教师的底蕴是靠书籍堆起来的,教师平时对于知识的积累会反映在课堂上,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时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志。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 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回顾几年的教育工作,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发现自身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会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了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而且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些基本上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读着他的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可说是我们一生的收益,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时间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记得上学期我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明确的提出"每天读书半小时",我这样要求着学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么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读书可以利用晚上放学完成作业后或者早上起床后.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读书半小时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这半小时.桌子上放一本,沙发上放一本,床头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无意能读书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书.
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在其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妙词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当然,平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这样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就能通过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从而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但最终总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读书,争取和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说到:“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其实备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教材的研读。
在我们幼儿园也采取了个人独立备课,备课组研究个人再次备课的方式,为的是让我们充分熟悉教材。特别是对于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散文和诗歌等,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我们更应该体会其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比如在活动《桃花瓣》中,刚开始我们只是将活动重点故事的理解和讲述上,经过备课组的研讨,我们再次分析教材觉得在春季这个美好的季节中开展这样的活动要充分挖掘活动的意境美,于是我将活动定位于感知桃花瓣飘落的美,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桃花飘落的美感,并尝试用散文中的语言用不同的音调诠释,表现散文的美。活动效果比较好,孩子们用语言表现美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实,除了语言活动需要我们自己分析教材,科学、社会等其他领域也需要我们研读教材,只有教师研读了教材,心中有教材才能引导孩子获得更多,自己组织活动的时候才能够驾轻就熟。心有教材方能从容,才能走出教材、超越教材。当然,除了备教材,我们还需要备孩子,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清楚了解在活动中对于他们来说难点是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活动出彩,让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寻找职业幸福——品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有感
暑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是由朱家雄,张亚军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书的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三篇中《品读“职业幸福”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写的“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大家对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
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要学会热爱。2.要学会奉献3.认清角色是品读“职业幸福”的前提。其实除了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品读的。那么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着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散步观察春天,一起捡拾落叶,一起游戏玩耍,一起放风筝,一起写生绘画。记得有一天,我外出听课,下午回来后,孩子们好象很久没有看到我一样,热情地叫起来:“老师,你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我问:“你们是不是想我了?”有几个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是啊,我们想你了。”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前几届已经毕业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孩子们拿着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话,写下家中的电话号码,希望老师毕业后能给他们打电话,还有的说:“我们会想你的,毕业了还来看你们。”有几个孩子进了小学后真的来看我们了。当我见到他们的一刹那,孩子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老师,我们想你!”我紧紧地搂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让我们感到幸福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脏衣裤,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脸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当我们听到家长一句:“老师,不要紧,没关系的。”“老师,麻烦你了,不好意思。”“老师,你们真的很辛苦。” 这些理解和宽容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长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当看到家长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感谢的话和祝福时,我们是幸福的;当收到家长发来的新年祝福时,我们感动着;当家长给我们提出中肯的建议时,我们思索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信任、肯定,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让家长更加放心和满意。
三、教学中的成功让我体验幸福。
教师最引以为幸福的我想应该就是教学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孩子受益非浅,而且能让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学还能收获成果,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当看到孩子画出一幅幅独特新颖的图画,捧回亮闪闪的奖牌时,我们的心里是激动而又自豪的;当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有出息,当上了班长、班干部,评到了三好学生时,我们的心里是宽慰的。
四、自身的学习和成功是幸福快乐的。
经过自己的钻研制作完成了一个课件;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课、教研课能比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听到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的肯定和赞赏……这些都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那份幸福。
原来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包围着我,感染着我,现在我对幸福又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寻找自己的幸福吧!
《读懂幼儿的思维》读后感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是啊,既然幼儿本身就是学习者,所以如何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老师们的一个首要任务。如何做好这一点,就要靠我们的细心与用心。
一、 细心去发现。
在很多游戏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们的最爱,在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乐,从中获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正如本书第5页中“8 岁卡门和7岁约翰之间的对话”,其实事情的越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俩帮玩具娃娃洗澡与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笔者却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关注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一种有目的、合作的玩,他们在其中不仅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还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其中有假设、有实践、有结论。而这种发现,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建立对孩子自身经验的认识,不断创设有利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远处不在,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 用心去引领。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兴趣点后,如何来进行引领,则又是一项关键。在这其中,老师首先要进行分析选择,选取其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生成活动。因为孩子毕竞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晰,盲目地随着幼儿走,就失去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会让孩子们走入误区。如本书第4页中“6岁艾沙卡的故事”,老师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车的发现后,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从而设置了一些场景,来引导艾沙卡进一步的实验。虽然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的,但和妈妈洗车的经验开启了艾沙卡的思维之窗,而老师的引领与帮助,通过在学校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活动,艾沙卡的经验进一步获得了扩展,这其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就是其中的关键。
细心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与游戏,用心去引领其中有价值的点,那么我们老师就能真正读懂孩子们的思维,与他们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们“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与合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时常翻阅,却很少悉心思考。寒假里,再次走进它,放慢阅读的节奏,细细品味每个建议,感悟颇多。第一条建议《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读完我就陷入沉思。当教师30余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师吗?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我了解到,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具备以下才能:
第一,要拥有足够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们,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第二,要有远见卓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我们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很多,有母亲、父亲、同学、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等,但对儿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克服消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挥作用。为此,必须做到使我们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这时,只有当儿童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显示。
第四,要有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儿童,是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创造性。
第五,对孩子有信心。伟大的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说过:“如果我手中有权,谁要说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头。”这句话深深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里。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深深印在心里。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崇高的教师工作,那么,我们心中就应该对发育成长着的儿童充满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当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不要对他提出那些对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当我们有必要和学生谈反映他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把这种谈话推迟几天。这样做就会使你语言的情感、你对待学生的理智的心灵的情感更加充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感情似乎由于你的英明见解而高尚起来。而你的见解、你的话也就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因为它们热情洋溢,似乎是充满了你内心的焦急不安。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和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形成这种能力,使它完善、“精炼”,变得更加敏锐、有效。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深入儿童的心灵,仔细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是怎样看世界的,他周围的人对他有什么影响。
读着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离一个合格的教师还有多远?
有时,自己处理问题还不够智慧与艺术,总是凭一时情绪,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有时,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只顾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计”考虑甚少;有时我们面对暂时的落后生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时我们总是固守已有经验,缺乏创新意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xx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永远走在学习、创新的路上……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0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2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10-06
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有感10-06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10-06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10-0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500字10-06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范文10-07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10-07
读《给新老师的贴心建议》有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