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时间:2022-10-07 08:53:11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边城》读后感(集合10篇)

《边城》读后感1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在高中课本中读过片段,有感于文章中那宁静温润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纯朴赤诚的关系,我在课后找来全本阅读。

《边城》读后感(集合10篇)

  一条小溪,一只方头渡船,一座白色小塔,一只黄狗。就可以是农村山城人家的一生!

  农村山城是一幅活动的图画。画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年万年时刻变更,生活于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掌控命运的快速旋转,只能任它摆布——这潜在流动的悲剧!

  一位慈祥质朴的老人,一条忠实可爱的小狗,再加上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还有里面许许多多的水乡村民,筑成了一方让作者沈从文先生为之沉醉的土地。这片乐土也许是作者一心向往的,是梦的起航。

  《边城》里的沉重古老永远让我觉得是悲剧发生的前兆,事实也正是如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的意境总是存在于yy人家的一角一落。

  当然故事的主要情节还是翠翠、大佬和二佬之间的感情纠葛。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早死去了,父亲从她刚诞生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虽然翠翠和二佬两情相悦,但夹杂在他们之间的,有兄弟之义,有习俗的束缚,也有翠翠羞涩的少女情怀的阻隔,这些都是他俩感情的无法避免的不确定因素;虽然翠翠有爱她、尊重她的爷爷,但爷爷太过以翠翠的意愿为重,而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这便为翠翠的亲事埋下祸根;虽然傩送很爱翠翠,但哥哥对翠翠的心意,由于翠翠刻意的冷漠而产生的不确定感,以及后来哥哥的死,致使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

  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的内心却是孤寂的。自幼的父母双亡,让她从小就深感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总和她擦肩而过。最后天保闯滩而死,翠翠还不知情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傩送却因为内心的'愧疚与家庭的阻力而离家出走。翠翠的爱情自此破灭。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yy……“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她不知道自己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第一次的相见,却是生生世世的一场宿命。

  《边城》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除了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外,也夹杂了兄弟之间的情义(天保与傩送两兄弟在得知双方心怡的是同一个少女之后,都是光明磊落地采取走马路的方式,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歌,最终由翠翠做决定),朋友之间的义气(船总顺顺、杨马兵在老船夫死后对翠翠周全照顾),还有对感情的忠诚(翠翠在二佬走后坚定地一边渡船,一边等着他归来),以及全文所萦绕的淡淡的忧伤给以人的浸染。

  毋庸置疑的,《边城》是以悲剧结尾的,大佬死了,老船夫死了,二佬走了,翠翠至此只能无尽地等待,不过全篇还是不时会透露出温馨的感觉,包括老船夫渡船的规矩,顺顺船总对老船夫和翠翠的照顾,以及老船夫死后,顺顺船长和杨马兵对翠翠周到的照顾。这些无疑会让人在面对悲剧时有所慰藉,不至于太过伤感。

  另外,我总觉得翠翠的母亲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虽然没有太多有关于她的描述,但她的影子萦绕全文,无论是老船夫是由于翠翠母亲的缘故,才会至始至终的太过尊重翠翠的意愿,致使在处理求亲之事时遭到误会,一定程度上直接破坏了翠翠的幸福,还是翠翠母亲与其生父的相恋过程,以及她的结局,无一不暗示着翠翠的不幸结局。

  全文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或许有许多人会和我一样,把这句话当做祝福的依据和凭证,想象着,傩送二佬回来了,顺顺船总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他们平静地守着渡船,过着悠闲和幸福的生活。无论我们的幻想是否成真,但不妨让我们这样想着,只为心头的那份希冀。

  遍读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透析着醇厚的乡土风。他们身上渗着自然的气息,在茶峒这一小城里,人们过着,乐着,从不为世事而揪心,不为名利而争斗。他们远离喧嚣,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如老船家在拒绝过渡人的钱时理直气壮地说: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yy,这个美丽的小城,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故事中多次写到人们熟知的端午节、中秋节。端午这天,人们总会有很多流传久远的节日“小曲调”,如赛龙舟、赶鸭子等。据说赶鸭子是当地官员为更好地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活动。那天,当地的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以映衬节日的气氛。而茶峒人是饶有情趣的,当地的妇女在自己心属的男人外出行船时总免不了痴痴的等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是啊,在一片风俗淳朴的土地上,人能很容易地忘却挚真的那份情吗?

  最令人揪心的当然是翠翠了。对于翠翠,作者怜由心生。翠翠,这位十六七岁的纯真的小女孩,秉着对纯真爱情的憧憬,一心爱上年少果敢的傩送。纯正的乡土气息始终萦绕着她,自小与爷爷相依为命。但这个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可幸免地步上她母亲的后尘,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过早地陷入爱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和男主人公傩送之间自小就结下不解之缘,他爱她,她也爱他。但不幸的是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对翠翠这个纯真少女一见钟情,他们三个就这样备受爱情的困扰,不能相让,但也不能相残。故事最终以天保的殉情,爷爷的溘然长逝,和傩送的音信杳无结束。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个悲剧,但充溢其间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沧桑,情节之扑朔迷离,是值得深思的。现在我们生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里,追求着实质的东西,而忘了把虚的但最能让人满足的情感找回来,把人性的美好一面找回来,使内心得到充盈。

  一方水土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美。yy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面对无法抗拒的春水上涨的考验,yy人或安之若素,或从大水中救人救物。这正是作者一如向往的美好的淳朴的生活。

《边城》读后感2

  合上那薄薄的书,似乎做了一场悠远的梦。梦中一个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点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之中。仿佛此时的我完全的进入了角色,无法自拔。

  眼前浮现出那个小镇,淡淡的墨绿色画出那重峦叠嶂,画出那小桥流水。丹红点缀出山花满野,灯笼朵朵。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这就是张可爱的山水画,朴实的湘西人就是这画中人。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有序。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对这个古老的小镇的喜欢,对这里朴实乡情的喜欢。

  也许我可以步入这个小镇,人们在我身旁流动。不知所措在喧闹的人群中穿梭,回过头,那个皮肤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只山头黄麂,很快的,又跑的没影了,无处去寻她。耳边传来幽远的歌声,似乎牵引着我,走出闹市,窜入竹林。

  一条小溪横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响。远处,一座白塔渐渐挣脱竹林的束缚,映入我的眼帘。下面是一座竹屋,门开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虽然不急,但还是有点宽。对岸只有一条空空的渡船,显得那么萧条。但我知道,这里,有个女孩,一直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风雨交加,也许她不会虚度年华,也许一切会趋于平静。刚刚萌生的爱情念头,或许还会经历几番曲折,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一切,什么都不复存在了,生于朦胧,死于朦胧。

  遥遥白塔,在我看来就是对翠翠天真无邪的守护,默默地给予她祝福。它是老船夫和翠翠一起的回忆,然而似乎相同的命运被寄予在了老船夫身上。那个暴风雨的夜里,它也一起坍塌了,也许是它不愿看到翠翠的泪水,他把泪水会把它水泥铸的心融化。旧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与那少女一起等待远远眺望。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何时才能回来。

  大佬二佬,就像是双子星的宿命,他们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而这美丽的小溪浸润了土地也浸润了人们的心灵。没有因爱生恨的俗套,兄弟两得知对方的.心意后,没有勾心斗角,强抢强夺,却是谦让着,祝福着。他们相约山头斗歌,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意。二佬一开嗓,大佬就放弃了。他默默地转身,不想让弟弟看到自己的伤心,离开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却没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终溺死在茨滩中。随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热情也一起沉入了深不可测的茨滩。这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

  眼前浮起一层烟雾把一切都掩盖了,墨水花了,我又回到了现实,离开了那个作者刻意营造的桃花源。那幽远的夜莺之声却还依然萦绕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风顺,也许,那才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这是一首真爱的颂歌。文章始终笼罩在一片用文字营造的缠绵与朦胧中。

《边城》读后感3

  昨晚看完了《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边城》读后感4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yy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边城》读后感5

  看《边城》的人应该都能记得那个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朦朦胧胧的不确定性,使人揪心,使人期待,好像只要一直想着“回来”两个字,二老傩送就会出现在眼前。我看过一些评论《边城》的文章,他们把这样的结局称为凄惨,我想凄惨倒算不上,应该是淡淡的哀伤,大体上还能感受到温暖。人生不顺意,生老病死,误会与错过,造成在大多数人看来分隔两地的结局,不能不说却有遗憾。

  渡船老人日日为过溪人撑船,不取分毫,为大家伙谋方便,有时甚至不吃饭也要将人们先送过溪,为的是让他们赶紧回家吃饭,这是个着实质朴的老人家,身子骨也硬朗。翠翠与渡船老人相依为命,日子稍稍艰苦些,也称得上平淡却幸福。少女情怀初开之后,有些事注定会发生,感情路哪那么容易一路顺风,总需绕些个弯子。内敛、羞涩的欢喜从翠翠身上表现出来,每每看见心仪的二老傩送,突得就红了整张脸,也免不了做作地跑出家去做其他事,女孩子的矜持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决定,这不失为一个思想的进步。

  像船总顺顺那样的小财主,平日里对谁也都和和气气的,难得发脾气。意外总在想不到的时候发生,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后,也互相表明了心意,两个正直的小伙子说好要公平竞争。他们低估了女人对感情的敏感程度,早已心有所属的翠翠哪知道他们的心思,情窦初开的她连自己为什么脸红都不甚清楚。

  最令人心碎的就是天保的去世,如此能干的男人,性情爽朗,拿得起放得下,由于意外英年早逝,实在令人痛惜。祸不单行,继天保出意外之后,船总顺顺与傩送心理总也有个疙瘩,放不下这事。因而对着渡船老人的暗中打探,他们躲躲藏藏,态度自然也算不上友好,毕竟,心爱的`儿子与哥哥去世了,与这老人颇有些关系。读后感·渡船老人一次次打探失败后,不免心里忧郁,患上了毛病,年纪也大了,郁积于心,终于也走了,留下翠翠一个人。船总便想接翠翠到家里,将她配给二儿子傩送,可是,这时候,傩送已经驾船远行,不清楚碧溪岨发生的一切。

  幸而翠翠不是一个人,五十多年岁的杨马兵在渡船老人去世后,担负起了陪伴翠翠,撑渡船的责任。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了,翠翠好像也从失去爷爷的痛苦中缓过神来了,杨马兵的存在让她觉得爷爷并没有离开。日子依然这么平淡地过着,只是,那个心里的男儿呢?什么时候回来呢?

《边城》读后感6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我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边城》读后感7

  《边城》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边城》读后感8

  最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直很喜欢湘西、乌镇那样子的江南水乡的.情景,总想着有一条船,撑起船桨,在有水草的河里游曳。

  很喜欢江南的水乡。水是传播文明的载体,在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水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能去江南水乡旅游。

《边城》读后感9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是《边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冰天雪地下孤苦无依的翠翠坐在渡船,只剩下淡淡的凄凉迷惘,命运缕缕哀愁。

  青山,绿水,古城,河边老艄公,16的翠翠,一只黄狗,老人有条渡船,老人守着渡船,女孩守着爷爷。那遥远的凤凰古城注定只是一个青山流水细腻淳朴的理想世界。翠翠的忧伤,爷爷的落寞无奈,大佬二佬悄然滋生的情愫,村民淳朴的生活气息……似乎一切是透过纸张静静传出忧伤的味道,有淡淡的流水冲刷过的泥土的味道……

  翠翠那“受惊小鹿般”定定的'眼眸,热闹的赛龙舟,激起层层涟漪的渡船,爷爷的叮咚作响的酒葫芦,回荡在山峦间的清脆歌声,爽落的大暴雨和逝去的生命,不知未来的期待……影片那些淡泊的文字闻到古城的淳朴与古拙,那里的山水连同那宿命一样的人生连同那以悲剧告终的纯净爱情,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间,久久挥之不去。

  深情之间却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河,我在等你懂,你在等我说。最终造就这样的悲剧,温暖到人心里也痛到心里,心里一揪一揪的疼。这短短的一生为了什么,值得这么多遗憾。他为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却没人懂得,最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无力感袭来,令人不能自持。后无奈而又伤感的离去。翠翠懂了,什么都懂了却还只是守着船。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翠翠你说,爷爷你猜……小竹管吹得出祖孙彼此的眷恋,却吹不开彼此心扉。有些事不能说,有些事却不知道怎么说。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依稀中,这朦胧的极至又将我们带入美妙之中。对于结果一直很纠结,但我想那么灵精纯粹的人应该会得到幸福。

  在淡雅中,带着一丝伤感,更深的是对生命无常无奈的叹息。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边城》读后感10

  当青春的翅膀在美丽的煽动的时候,当初生的嫩芽享受明媚春光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些挫折的时候,真正支持我们的是身边的爱。

  当我拿到《边城》这本书时,便似一只饿狼般迫不及待看起来。《边城》是一篇寓意深长、发人深省的长篇小说。当阅读完时,我感慨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份饱经风霜的老人对自己孙女的疼爱。

  他是一个淳朴慈祥的老船夫,他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力,但是在他心里却有深深的伤痕。那就是女儿和女婿爱情的悲剧。因此,他更作文网 初中疼爱他的孙女——翠翠,也更希望翠翠能嫁个好人家。这样的一个祖父,他几乎把孙女的一切看作是生命。这使他进入了翠翠的情感世界。他去试探天宝与翠翠的口风,让翠翠去听天宝两兄弟决斗时的歌,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天宝的的'选择,导致翠翠与傩送之间的误会……最后,翠翠的故事以悲剧的形式收场。想到这里,我不禁被那一份执着贴心的亲情所感动。

  在我们的身边,亲情无处不在。亲人的爱,像一栋梦想的城堡,为我们遮风挡雨;亲人的爱,似一把小小的伞,虽然平凡,却能在暴风雨来临时起到大用途;亲人的爱,如一个蜜窖,滋润我们成长。但相反的,亲人过分的爱,也会造成我们人生的不幸。

  所以,如何去接受这身边的爱,也是很重要的。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亲人,有哪一个不是在时时刻刻关心你,爱着你呢?想一想那一份伟大的母爱,那一份坚强的父爱。你是不是感触很深呢?我记得,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高中阶段,晓峰成了班上的中等生。高三家长会上,老师叮嘱晓峰的妈妈说:“目前晓峰处在升学的边缘,不抓紧,他可能考不上大学。”回家后,妈妈对晓峰说:“孩子,你真行!老师说了,再努力努力,你能再上一个大台阶。”后来,晓峰被某所名牌大学录取。晓峰像小孩子一般扑到妈妈怀里,哽咽着说:“好妈妈,都是您,照顾……体谅……期待……鼓励帮助我,我才有今天……”这一个故事多么感人肺腑。母亲一个善意的谎言,成就了晓峰未来的路。

  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父爱如山,深沉严格。想一想我的父母,他们也不是同样的把我视为掌上明珠吗?还记得我十岁那年,爸爸为给我买书法用具,被雨淋成落汤鸡;12岁那年,妈妈用她的背为我挡住那颗颗豆大的雨点。在生活中,妈妈不让我做这做那的,对我关怀备至。爷爷奶奶则把好吃好玩的都留给我。而爸爸是我最将强的后盾,前进时给我鼓励,后退时给我支持。他们爱我疼我,而我却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地接受这些爱,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这些爱。

  家人亲人永远信任我们,也永远爱着我们。同时,我们也应该回馈亲人。

  借用《边城》里的一句话:爱的美好在于它的纯洁。而我想说的是,爱的美好在于它的价值与它的出现。